CN212366018U - 一种可充电纽扣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充电纽扣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66018U
CN212366018U CN202020583485.2U CN202020583485U CN212366018U CN 212366018 U CN212366018 U CN 212366018U CN 202020583485 U CN202020583485 U CN 202020583485U CN 212366018 U CN212366018 U CN 2123660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ve
negative electrode
button cell
negative
positiv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58348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常海涛
张志明
吴兰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fu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Yanping District Nanping Fujian
Original Assignee
Nanfu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Yanping District Nanping Fujia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fu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Yanping District Nanping Fujian filed Critical Nanfu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Yanping District Nanping Fujian
Priority to CN20202058348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660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660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660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充电纽扣电池,其包括:负极盖、正极壳、密封圈、电芯和弹性挡圈。正极壳与负极盖之间形成有容纳腔;密封圈设置于负极盖与正极壳之间;电芯设置于容纳腔内,包括负极极耳和正极极耳,且位于负极极耳的一端设置有沿电芯的径向向内凹陷的安装部;弹性挡圈位于负极盖内,并设置在安装部上;负极极耳从电芯的顶端沿径向向外延伸并向下弯折至弹性挡圈的径向外侧,弹性挡圈构造为具有沿弹性挡圈的径向向外的弹性回复力,以将负极极耳压紧至负极侧壁。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可充电纽扣电池,通过设置弹性挡圈将负极极耳压紧至负极侧壁,使负极极耳与负极盖的电连接更为高效可靠,能够提高可充电纽扣电池的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可充电纽扣电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充电纽扣电池。
背景技术
可充电的纽扣电池,体形较小,一般用于蓝牙耳机、助听器和电子表等小型电子产品。目前的可充电纽扣电池的结构是两个金属半壳之间形成容纳腔,容纳腔内放置电芯。在两个金属半壳之间设置绝缘密封结构,以避免电解液泄漏。电芯的正负极极耳分别与两个金属半壳焊接,以实现电芯与壳体之间的电连接。受金属半壳尺寸的影响,极耳与金属半壳的焊接难度大,容易出现极耳的焊接结构不牢固的现象,焊接时也容易破坏壳体,影响电池的生产效率。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可充电纽扣电池,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充电纽扣电池,包括:
负极盖,所述负极盖包括负极顶壁和从所述负极顶壁的周缘向上延伸的负极侧壁;
正极壳,所述正极壳与所述负极盖之间形成有容纳腔;
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设置于所述负极盖与所述正极壳之间;
电芯,所述电芯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包括负极极耳和正极极耳,且位于所述负极极耳的一端设置有沿所述电芯的径向向内凹陷的安装部,所述负极极耳与所述负极盖电连接,所述正极极耳与所述正极壳电连接;
弹性挡圈,所述弹性挡圈位于所述负极盖内,并设置在所述安装部上;
其中,所述负极极耳从所述电芯的顶端沿所述径向向外延伸并向下弯折至所述弹性挡圈的径向外侧,所述弹性挡圈构造为具有沿所述弹性挡圈的所述径向向外的弹性回复力,以将所述负极极耳压紧至所述负极侧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可充电纽扣电池,通过设置弹性挡圈,将负极极耳弯折至弹性挡圈的径向外侧,依靠弹性挡圈的弹性回复力将负极极耳压紧至负极盖的负极侧壁,实现负极极耳与负极侧壁的充分接触,能够简化负极极耳与负极盖电连接的操作流程并降低难度,使负极极耳与负极盖的电连接更为高效可靠,进而提高可充电纽扣电池的生产效率。
可选地,所述可充电纽扣电池还包括套圈,所述正极壳包括正极底壁,所述套圈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位于所述密封圈和所述正极底壁之间。
可选地,所述正极极耳从所述电芯的底端沿所述电芯的所述径向向外延伸至所述套圈的底部,并与所述底部焊接。
可选地,所述正极壳还包括从所述正极底壁的周缘向上延伸的正极侧壁,所述正极侧壁包括沿所述可充电纽扣电池的径向向内延伸的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用于压紧所述正极侧壁和所述套圈。
可选地,所述凹陷部与所述套圈焊接。
可选地,所述正极极耳从所述电芯的底端沿所述电芯的径向向外延伸并向上弯折至所述套圈的径向外侧,所述正极壳还包括从所述正极底壁的周缘向上延伸的正极侧壁,所述正极侧壁包括沿所述可充电纽扣电池的径向向内延伸的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用于压紧所述正极侧壁和所述正极极耳。
可选地,所述凹陷部与所述正极极耳焊接。
可选地,所述正极侧壁包括内弯折部,所述内弯折部设置于所述正极侧壁的远离所述正极底壁的一端,并扣压到所述密封圈的周向外侧。
可选地,所述负极侧壁包括外弯折部,所述外弯折部设置于所述负极侧壁的远离所述负极顶壁的一端,所述密封圈设置有与所述外弯折部相配合的凹槽。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可充电纽扣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可充电纽扣电池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可充电纽扣电池的弹性挡圈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可充电纽扣电池 110:负极盖
111:负极顶壁 112:负极侧壁
113:外弯折部 120:正极壳
121:正极底壁 122:正极侧壁
123:凹陷部 124:内弯折部
130:密封圈 131:凹槽
140:电芯 141:负极极耳
142:正极极耳 143:安装部
150:套圈 160:弹性挡圈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理解本实用新型,将在以下提出详细的描述,以便说明本实用新型。显然,本实用新型的施行并不限于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不应当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提出的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清楚,并非限制。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地说明,这些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代表实施方式,并不是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考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可充电纽扣电池100包括负极盖110、正极壳120和电芯140。负极盖110可以盖合至正极壳120上,以在负极盖110和正极壳120之间形成容纳腔。电芯140能够设置于容纳腔内。电芯140可以是由包括正极极片、隔膜和负极极片组成的序列组经过卷绕制成。绕制完成后可在电芯140的周向外表面贴上胶带防止变松。电芯140包括负极极耳141和正极极耳142,负极极耳141能够电连接至负极盖110,正极极耳142能够电连接至正极壳120。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方向性术语,诸如“上”、“下”、“向上”、“向下”、“顶端”、“底端”等是基于正立放置的可充电纽扣电池100而言的。
具体地,负极盖110包括负极顶壁111和从负极顶壁111的周缘向下延伸的负极侧壁112,负极侧壁112的底端可以围成一底部开口。正极壳120包括正极底壁121和从正极底壁121的周缘向上延伸的正极侧壁122,正极侧壁122的顶端可以围成一顶部开口。电芯140能够从顶部开口进入正极壳120内。负极侧壁112能够从顶部开口进入正极壳120内,并连接至正极侧壁122的内侧,由此便在底部开口和顶部开口之间形成容纳腔。在本实施方式的可充电纽扣电池100的组装过程中,先将电芯140从顶部开口放置在正极壳120内,然后再将负极侧壁112从顶部开口插入正极壳120内,以将负极盖110盖合至正极壳120。负极盖110和正极壳120可以均由金属材料制成,例如,304或316L等不锈钢材料。
为了保证容纳腔的密封效果,避免容纳腔内的电解液溢出,在负极盖110与正极壳120之间还设置有密封圈130。密封圈130由非导电材料制成,如塑料等。
具体地,负极侧壁112包括外弯折部113,外弯折部113设置于负极侧壁112的远离负极顶壁111的一端,也就是负极侧壁112的底端。密封圈130设置有与外弯折部113相配合的凹槽131。在本实施方式的可充电纽扣电池100的组装过程中,可预先将密封圈130通过镶塑设备镶嵌至负极盖110,形成镶嵌好密封圈130的负极盖组件。然后将负极盖组件盖合至正极壳120上,使密封圈130的周向外侧与正极侧壁122贴合在一起以密封容纳腔。
为了使密封圈130设置的更加稳定牢靠,在正极侧壁122的远离正极底壁121的一端,也就是正极侧壁122的顶端,设置有内弯折部124,内弯折部124可扣压至密封圈130的周向外侧以压紧密封圈130。也就是说,在负极盖组件盖合至正极壳120上后,可对正极侧壁122的顶端进行内弯折操作,以使密封圈130与正极侧壁122紧密贴合。
进一步地,可充电纽扣电池100还包括弹性挡圈160,负极极耳141能够通过弹性挡圈160方便地电连接至负极盖110。
具体地,电芯140的位于负极极耳141的一端,也就是电芯140的顶端,设置有沿电芯140的径向向内凹陷的安装部143,弹性挡圈160位于负极盖110内,并设置在安装部143上。弹性挡圈160构造为具有沿弹性挡圈160的径向向外的弹性回复力。负极极耳141从电芯140的顶端伸出,沿电芯140的径向向外延伸并向下弯折至弹性挡圈160的径向外侧。在弹性挡圈160的径向向外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负极极耳141能够被弹性挡圈160压紧至负极侧壁112。如此能够方便快捷地实现负极极耳141与负极侧壁112的充分接触,简化负极极耳141与负极盖110电连接的操作流程并降低难度,使负极极耳141与负极盖110的电连接更为高效可靠,进而提高可充电纽扣电池100的生产效率。
进一步地参考图3,弹性挡圈160可以构造为具有一个缺口的金属环,弹性挡圈160的外径设计为比负极盖110的内径稍大。在可充电纽扣电池100的组装过程中,先将弹性挡圈160放置在电芯140的安装部,然后将沿电芯140的径向向外延伸的负极极耳141向下弯折至弹性挡圈160的径向外侧,再将弹性挡圈160沿径向压紧后压入负极盖110。此时弹性挡圈160就会具有沿径向向外的弹性回复力。在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弹性挡圈160能够将负极极耳141抵紧至负极侧壁112。
当然,为了在将弹性挡圈160压入负极盖110的过程中,避免弯折至弹性挡圈160的径向外侧的负极极耳141发生不期望的位移,也就说,避免负极极耳141偏离弹性挡圈160,可预先将负极极耳141与弹性挡圈160进行焊接,具体的焊接位置的焊点的数量可根据需要确定。例如,可将位于弹性挡圈160和负极顶壁111之间的负极极耳141与弹性挡圈进行焊接。
进一步地,可充电纽扣电池100还包括套圈150,套圈150由金属材料制成,正极极耳142能够通过套圈150方便地电连接至正极壳120。具体地,套圈150设置于容纳腔内,且位于密封圈130和正极底壁121之间。正极极耳142从电芯140的底端伸出,沿电芯140的径向向外延伸至套圈150的底部,并与套圈150的底部焊接。
在本实施方式的可充电纽扣电池100的组装过程中,可预先将套圈150套设在电芯140的具有正极极耳142的一端,然后将正极极耳142焊接至套圈150的底部。焊接的方式可以采用电阻焊接、激光焊或者超声波焊接等。也就是说,在电芯140放置进入正极壳120之前就能完成对正极极耳142的焊接。在焊接时,操作空间较大,使得焊接操作容易进行,能够保证正极极耳142焊接的牢固性。正极极耳142焊接至套圈150的底部后,可将带有套圈150的电芯140插入正极壳120。在可充电纽扣电池100组装完成后,套圈150位于密封圈130和正极底壁121之间,在密封圈130的压力下,套圈150与正极底壁121充分接触,能够实现正极极耳142与正极壳120的有效电连接。
此外,套圈150对密封圈130也能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尤其是在对正极侧壁122的顶端进行内弯折操作使密封圈130与正极侧壁122紧密贴合的过程中。
为了进一步保证正极极耳142通过套圈150实现与正极壳120的电连接,正极侧壁122上还可以设置有沿可充电纽扣电池100的径向向内凹陷的凹陷部123,以压紧正极侧壁122和套圈150。凹陷部123由挤压形成,即在可充电纽扣电池100组装后从正极侧壁122外侧挤压形成。可以选择任意合适的挤压工艺,例如扎线工艺。这样可以在凹陷部123处形成一道密封,既能够确保套圈150与正极壳120充分接触,又能够加强密封效果。
当然,为了保证套圈150与正极壳120更充分地接触,也可以将凹陷部123与套圈150通过激光焊接或者超声波焊接等的方式进行焊接。具体的焊接位置的焊点的数量可根据需要确定。例如可以在凹陷部123的最深处进行焊接。
本实施方式的可充电纽扣电池100的组装过程如下:
将套圈150套设在电芯140的具有正极极耳142的一端,然后将正极极耳142焊接至套圈150的底部。正极极耳142焊接完成后,将带有套圈150的电芯140插入正极壳120内。接着将弹性挡圈160放置到电芯140的安装部143上,然后将沿电芯140的径向向外延伸的负极极耳141向下弯折至弹性挡圈160的径向外侧。接着将预先镶嵌好密封圈130的负极盖110插入正极壳120,将负极盖110盖合至正极壳120。在将预先镶嵌好密封圈130的负极盖110插入正极壳120的过程中,弹性挡圈160也被压入负极盖110内。最后,对正极侧壁122由扎线工艺挤压形成凹陷部123,在凹陷部123进行焊接,完成组装。
参考图2,其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可充电纽扣电池20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充电纽扣电池100的不同之处在于正极极耳142与正极壳120的电连接。
具体地,正极极耳142从电芯140的底端沿电芯140的径向向外延伸并向上弯折至套圈150的径向外侧。正极侧壁122包括沿可充电纽扣电池200的径向向内延伸的凹陷部123,凹陷部123可压紧正极侧壁122和正极极耳142。如此能够方便快捷地实现正极极耳142与正极侧壁122的充分接触,简化正极极耳142与正极壳120电连接的操作流程并降低难度,使正极极耳142与正极壳120的电连接更为高效可靠,进而进一步提高可充电纽扣电池100的生产效率。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可充电纽扣电池200组装完成后,在密封圈130的压力下,套圈150也能够将位于套圈150的底部和正极底壁121之间的正极极耳142压紧至正极底壁121,实现正极极耳142与正极底壁121的充分接触,进而保证正极极耳142与正极壳120的有效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套圈150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也可以由非金属材料制成。
当然,为了保证正极极耳142与正极侧壁122更充分地接触,也可以将凹陷部123与正极极耳142通过激光焊接或者超声波焊接等的方式进行焊接。具体的焊接位置的焊点的数量可根据需要确定。例如可以在凹陷部123的最深处进行焊接。
本实施方式的可充电纽扣电池200的组装过程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充电纽扣电池100的组装过程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将套圈150套设在电芯140的具有正极极耳142的一端,将沿电芯140的径向向外延伸的正极极耳142向上弯折至套圈150的径向外侧之后,便可将带有套圈150的电芯140插入正极壳120内。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9)

1.一种可充电纽扣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负极盖,所述负极盖包括负极顶壁和从所述负极顶壁的周缘向上延伸的负极侧壁;
正极壳,所述正极壳与所述负极盖之间形成有容纳腔;
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设置于所述负极盖与所述正极壳之间;
电芯,所述电芯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包括负极极耳和正极极耳,且位于所述负极极耳的一端设置有沿所述电芯的径向向内凹陷的安装部,所述负极极耳与所述负极盖电连接,所述正极极耳与所述正极壳电连接;
弹性挡圈,所述弹性挡圈位于所述负极盖内,并设置在所述安装部上;
其中,所述负极极耳从所述电芯的顶端沿所述径向向外延伸并向下弯折至所述弹性挡圈的径向外侧,所述弹性挡圈构造为具有沿所述弹性挡圈的所述径向向外的弹性回复力,以将所述负极极耳压紧至所述负极侧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充电纽扣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充电纽扣电池还包括套圈,所述正极壳包括正极底壁,所述套圈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位于所述密封圈和所述正极底壁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充电纽扣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极耳从所述电芯的底端沿所述电芯的所述径向向外延伸至所述套圈的底部,并与所述底部焊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充电纽扣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壳还包括从所述正极底壁的周缘向上延伸的正极侧壁,所述正极侧壁包括沿所述可充电纽扣电池的径向向内延伸的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用于压紧所述正极侧壁和所述套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充电纽扣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与所述套圈焊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充电纽扣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极耳从所述电芯的底端沿所述电芯的径向向外延伸并向上弯折至所述套圈的径向外侧,所述正极壳还包括从所述正极底壁的周缘向上延伸的正极侧壁,所述正极侧壁包括沿所述可充电纽扣电池的径向向内延伸的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用于压紧所述正极侧壁和所述正极极耳。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充电纽扣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与所述正极极耳焊接。
8.根据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可充电纽扣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侧壁包括内弯折部,所述内弯折部设置于所述正极侧壁的远离所述正极底壁的一端,并扣压到所述密封圈的周向外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充电纽扣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侧壁包括外弯折部,所述外弯折部设置于所述负极侧壁的远离所述负极顶壁的一端,所述密封圈设置有与所述外弯折部相配合的凹槽。
CN202020583485.2U 2020-04-17 2020-04-17 一种可充电纽扣电池 Active CN2123660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83485.2U CN212366018U (zh) 2020-04-17 2020-04-17 一种可充电纽扣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83485.2U CN212366018U (zh) 2020-04-17 2020-04-17 一种可充电纽扣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66018U true CN212366018U (zh) 2021-01-15

Family

ID=741329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583485.2U Active CN212366018U (zh) 2020-04-17 2020-04-17 一种可充电纽扣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660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493010B2 (ja) 電池用電池缶
JP5001497B2 (ja) 電気化学的電池のための集電子シールアセンブリ
CN111370618A (zh) 可充电纽扣电池
CN212366020U (zh) 一种可充电纽扣电池
CN114069115A (zh) 纽扣电池
CN212366018U (zh) 一种可充电纽扣电池
CN112652866A (zh) 一种具有无痕焊接结构的微型纽扣电池
CN212366017U (zh) 一种可充电纽扣电池
CN114639863B (zh) 圆柱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215988958U (zh) 一种扣式电池
CN215644688U (zh) 电池盖板组件及电池
JP2003187779A (ja) 電 池
CN214313298U (zh) 一种卷绕式纽扣电池
CN214625135U (zh) 一种新型纽扣式锂离子电池
CN111370619B (zh) 可充电纽扣电池
CN210245652U (zh) 圆柱形锂电池
CN211350698U (zh) 一种扣式电池
CN211017214U (zh) 可充电纽扣电池
CN111525174A (zh) 可充电纽扣电池
CN111525173A (zh) 可充电纽扣电池
CN111341967A (zh) 一种防渗液纽扣电池的生产方法及所制得的纽扣电池
CN213278199U (zh) 一种新型钢壳扣式电池的密封结构
US20230170559A1 (en) Button-type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212366019U (zh) 可充电纽扣电池
CN212494039U (zh) 一种微型电池密封与防爆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