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39696U - 分液器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分液器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39696U
CN212339696U CN202022396198.3U CN202022396198U CN212339696U CN 212339696 U CN212339696 U CN 212339696U CN 202022396198 U CN202022396198 U CN 202022396198U CN 212339696 U CN212339696 U CN 2123396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let
pipeline
compressor
chamber
refriger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39619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会军
尹雪峰
柯达俊
吴健
巩庆霞
邓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Lingda Compressor Co ltd
Zhuhai Gre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e Gree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Gree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Gree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02239619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396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396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39696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分液器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分液器包括:壳体,包括进气部;第一管道,第一管道的一端伸入壳体内且另一端与压缩机的进气口连通;第二管道,与压缩机的进气口连通;第二管道由隔热材质制成或第二管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隔热涂层;开关结构,设置在进气部处,具有控制进气部与第一管道连通的第一工作状态和控制进气部与第二管道连通的第二工作状态;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压缩机和分液器的实时状态参数,以通过实时状态参数获取进入进气部内的冷媒状态,当冷媒为气液混合物时,开关结构处于第一工作状态;当冷媒为气体时,开关结构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从分液器排出的气态冷媒易吸收外界中的热量的问题。

Description

分液器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分液器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分液器通常位于压缩机的吸气端,以用于对气液两相状态的冷媒进行气液分离。具体地,分液器的工作原理为:气液两相状态的冷媒进入分液器后,气态冷媒通过管道进入压缩机内进行压缩,液态冷媒在自重作用下穿过滤网后沿分液器的内壁滑动,穿过中隔板后存储在分液器的底端。之后,液态冷媒从外界吸热并转化为气态冷媒后进入压缩机中。
然而,在气态冷媒进入压缩机的过程中,存在气态冷媒从外界吸热的现象,这部分热量为有害过热。当压缩机处于高频高负荷运行状态时,有害过热会导致压缩机的制冷性能明显降低,影响压缩机的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液器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从分液器排出的气态冷媒易吸收外界中的热量而影响压缩机的工作效率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分液器,包括:壳体,包括进气部;第一管道,第一管道的一端伸入壳体内,第一管道的另一端与压缩机的进气口连通;第二管道,第二管道与压缩机的进气口连通;其中,第二管道由隔热材质制成或第二管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隔热涂层;开关结构,设置在进气部处,开关结构具有控制进气部与第一管道连通的第一工作状态和控制进气部与第二管道连通的第二工作状态;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压缩机和分液器的实时状态参数,以通过实时状态参数获取进入进气部内的冷媒状态,当检测到冷媒为气液混合物时,开关结构处于第一工作状态;当检测到冷媒为气体时,开关结构处于第二工作状态;实时状态参数包括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压缩机的流量、分液器内液态冷媒量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第一管道由隔热材质制成或第一管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隔热涂层。
进一步地,分液器还包括:总管道,总管道的一端与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均连通,总管道的另一端与压缩机的进气口连通。
进一步地,分液器还包括:单向阀,设置在第一管道上且位于壳体外,单向阀的导通方向为从进气部至压缩机的进气口的方向。
进一步地,壳体具有相互独立设置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可选择地与进气部连通,第一管道伸入第一腔室内,第二管道伸入第二腔室内。
进一步地,壳体还包括:筒状本体;隔板,隔板设置在筒状本体内,以将筒状本体的内腔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盖体,盖设在筒状本体的第一端,第一盖体具有相互独立设置的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第一进气口与第一腔室连通,第二进气口与第二腔室连通;进气部设置在第一盖体上;第二盖体,盖设在筒状本体的第二端且位于第一盖体的下方。
进一步地,进气部具有第三进气口、容纳腔、第一出气口及第二出气口,第一出气口与第一进气口连通,第二出气口与第二进气口连通,开关结构设置在容纳腔内,以用于控制第三进气口与第一出气口的通断状态及第三进气口与第二出气口的通断状态。
进一步地,第二腔室的内壁上设置有隔热涂层。
进一步地,分液器还包括:第一过滤结构,设置在第一腔室内;第二过滤结构,设置在第二腔室内。
进一步地,壳体还包括:筒状本体,第一管道伸入筒状本体内,第二管道位于筒状本体外;第一盖体,盖设在筒状本体的第一端,第一盖体具有第一进气口;进气部设置在第一盖体上;第二盖体,盖设在筒状本体的第二端且位于第一盖体的下方;其中,进气部具有第二进气口、容纳腔、第一出气口及第二出气口,第一出气口与第一进气口连通,第二出气口与第二管道连通,开关结构设置在容纳腔内,以用于控制第二进气口与第一出气口的通断状态及第二进气口与第二出气口的通断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和分液器;其中,分液器为上述的分液器。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检测装置检测进入壳体的进气部内的冷媒状态,当检测到冷媒为气液混合物时,开关结构处于第一工作状态,进气部与第一管道连通,冷媒在分液器内完成气液分离后通过第一管道进入压缩机的进气口内,分离后的液态冷媒能够通过壳体吸收外界的热量并转化为气态冷媒后通过第一管道进入进气口内,以用于供压缩机使用。当检测到冷媒为气体时,开关结构处于第二工作状态,进气部与第二管道连通,冷媒进入分液器内后通过第二管道进入至压缩机的进气口内,由于第二管道由隔热材质制成或第二管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隔热涂层,在气体通过第二管道进入进气口的过程中,气体不会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进而避免气体吸收外界的热量,避免气体中出现有害过热,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从分液器排出的气态冷媒易吸收外界中的热量而影响压缩机的工作效率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分液器的实施例一的剖视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压缩机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分液器的实施例二的剖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壳体;11、第一腔室;12、第二腔室;13、筒状本体;14、隔板;15、第一盖体;151、第一进气口;152、第二进气口;16、第二盖体;17、进气部;171、第三进气口;172、容纳腔;173、第一出气口;174、第二出气口;20、第一管道;30、压缩机;40、第二管道;50、开关结构;60、总管道;70、单向阀;80、第一过滤结构;90、第二过滤结构;100、控制开关;110、冷凝器;120、蒸发器;130、节流阀;140、第一中隔板;150、第二中隔板;160、分液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从分液器排出的气态冷媒易吸收外界中的热量而影响压缩机的工作效率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分液器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分液器包括壳体10、第一管道20、第二管道40、开关结构50及检测装置。其中,壳体10包括进气部17。第一管道20的一端伸入壳体10内,第一管道20的另一端与压缩机30的进气口连通。第二管道40与压缩机30的进气口连通;其中,第二管道40由隔热材质制成。开关结构50设置在进气部17处,开关结构50具有控制进气部17与第一管道20连通的第一工作状态和控制进气部17与第二管道40连通的第二工作状态。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压缩机30和分液器的实时状态参数,以通过实时状态参数获取进入进气部17内的冷媒状态,当检测到冷媒为气液混合物时,开关结构50处于第一工作状态。当检测到冷媒为气体时,开关结构50处于第二工作状态。实时状态参数包括压缩机30的运行频率、压缩机30的流量、分液器内液态冷媒量中的一种或多种。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检测装置检测进入壳体10的进气部17内的冷媒状态,当检测到冷媒为气液混合物时,开关结构50处于第一工作状态,进气部17与第一管道20连通,冷媒在分液器内完成气液分离后通过第一管道20进入压缩机30的进气口内,分离后的液态冷媒能够通过壳体10吸收外界的热量并转化为气态冷媒后通过第一管道20进入进气口内,以用于供压缩机30使用。当检测到冷媒为气体时,开关结构50处于第二工作状态,进气部17与第二管道40连通,冷媒进入分液器内后通过第二管道40进入至压缩机30的进气口内,由于第二管道40由隔热材质制成,在气体通过第二管道40进入进气口的过程中,气体不会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进而避免气体吸收外界的热量,避免气体中出现有害过热,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从分液器排出的气态冷媒易吸收外界中的热量而影响压缩机的工作效率的问题。
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管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隔热涂层。这样,上述设置使得第二管道具有隔热效果,避免进入第二管道内的气体与外界发生热量交换而产生有害过热。
需要说明的是,当冷媒中的液态冷媒含量小于或等于设定值时,则判断冷媒为气态冷媒。
具体地,通过检测装置(压缩机制冷量测试台)读取压缩机30的实时状态参数(如当前的吸气压力、吸气温度),并通过《工程热力学》的压焓图和p-V图,根据当前吸气压力查找对应的气液共存吸气温度临界值。如果当前吸气温度小于该临界值,冷媒为液态或气液共存状态,开关结构50处于第一工作状态。如果当前吸气温度大于该临界值,冷媒为气液,开关结构50处于第二工作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冷媒为气体指的是冷媒中液态冷媒的含量小于预设值。
在本实施例中,检测装置为压缩机制冷量测试台,实时状态参数为当前压缩机吸气压力、吸气温度实际测量值。
可选地,第一管道20由隔热材质制成或第一管道20的外表面上设置有隔热涂层。具体地,在分液器内完成气液分离后的冷媒中的气态冷媒进入第一管道20内,并通过第一管道20进入压缩机30的进气口内。这样,气态冷媒在第一管道20内流动的过程中,上述设置能够避免气态冷媒吸收外界的热量而产生有害过热。其中,在壳体10中积聚的液态冷媒能够吸收外界的热量并转化为气态冷媒后通过第一管道20进入压缩机30内。
如图1所示,分液器还包括总管道60。其中,总管道60的一端与第一管道20和第二管道40均连通,总管道60的另一端与压缩机30的进气口连通。这样,位于第一管道20和第二管道40中的冷媒通过总管道60与压缩机30的进气口连通,一方面确保气态冷媒能够进入至进气口中;另一方面使得分液器与压缩机30的拆装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拆装难度和零部件个数。
如图1所示,分液器还包括单向阀70。其中,单向阀70设置在第一管道20上且位于壳体10外,单向阀70的导通方向为从进气部17至压缩机30的进气口的方向。这样,在位于第二管道40中的气态冷媒进入总管道60的过程中,上述设置能够防止气态冷媒通过第一管道20回流至进气部17内,进而确保分液器能够正常运行。
具体地,第一管道20相对于第二管道40靠近总管道60设置,单向阀70设置在第一管道20与总管道60的连接处,且单向阀70的导通方向为从进气部17至压缩机30的进气口的方向,进而避免第二管道40内的气态冷媒通过第一管道20回流至分液器内。
如图1所示,壳体10具有相互独立设置的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可选择地与进气部17连通,第一管道20伸入第一腔室11内,第二管道40伸入第二腔室12内。这样,上述设置一方面使得分液器的结构布局更加紧凑,外观更加美观;另一方面确保开关结构50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时,冷媒之间不会发生相互流动而影响分液器的分液效率。
具体地,当进入进气部17内的冷媒为气液混合物时,开关结构50处于第一工作状态,以使进气部17与第一腔室11连通,气液混合物在分液器内完成气液分离后,气态冷媒进入第一管道20内,并通过第一管道20进入至压缩机的进气口中,液态冷媒积聚在壳体10内且吸收外界的热量,待液态冷媒转化为气态时通过第一管道20进入压缩机中。当进入进气部17内的冷媒为气体时,开关结构50处于第二工作状态,以使进气部17与第二腔室12连通,气体进入第二管道40内,并通过第二管道40进入至压缩机的进气口中。其中,气态冷媒在第一管道20和第二管道40内流向压缩机的过程中,不会吸收外界的热量,进而避免气态冷媒中产生有害过热。
如图1所示,壳体10还包括筒状本体13、隔板14、第一盖体15及第二盖体16。其中,隔板14设置在筒状本体13内,以将筒状本体13的内腔分隔成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第一盖体15盖设在筒状本体13的第一端,第一盖体15具有相互独立设置的第一进气口151和第二进气口152,第一进气口151与第一腔室11连通,第二进气口152与第二腔室12连通。进气部17设置在第一盖体15上。第二盖体16盖设在筒状本体13的第二端且位于第一盖体15的下方。这样,上述设置使得壳体10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壳体10的加工难度及加工成本。
具体地,第二盖体16位于第一盖体15的下方,且第二盖体16具有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第一管道20穿设在第一过孔中,第二管道40穿设在第二过孔中,第一管道20伸入第一腔室11的部分与第二管道40伸入第二腔室12的部分相互平行设置且均垂直与第二盖体16。
如图1所示,进气部17具有第三进气口171、容纳腔172、第一出气口173及第二出气口174,第一出气口173与第一进气口151连通,第二出气口174与第二进气口152连通,开关结构50设置在容纳腔172内,以用于控制第三进气口171与第一出气口173的通断状态及第三进气口171与第二出气口174的通断状态。这样,上述设置使得进气部17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进气部17的加工成本。
具体地,进气部17为罩状结构且固定在第一盖体15上,开关结构50为三通阀且设置在第三进气口171与容纳腔172的连通处。
可选地,第二腔室12的内壁上设置有隔热涂层。这样,上述设置使得第二腔室12为隔热腔,进而防止位于第二腔室12内的气态冷媒吸收外界的热量而产生有害过热。
如图1所示,分液器还包括第一过滤结构80和第二过滤结构90。其中,第一过滤结构80设置在第一腔室11内。第二过滤结构90设置在第二腔室12内。这样,第一过滤结构80和第二过滤结构90能够过滤掉冷媒中的杂质,以对进入压缩机的冷媒进行净化,防止冷媒中的杂质堵塞压缩机的进气口。
可选地,第一过滤结构80为滤网。可选地,第二过滤结构90为滤网。
在本实施例中,当实时状态参数小于预设参数值时,进入进气部17内的冷媒为气液混合物。当实时状态参数大于或等于预设参数值时,进入进气部17内的冷媒为气体。这样,工作人员通过判断实时状态参数与预设参数值之间的大小关系,以获取冷媒的气相状态,进而使得工作人员对冷媒气相状态的获取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获取难度。
如图1所示,分液器还包括第一中隔板140和第二中隔板150。其中,第一中隔板140设置在第一腔室11中,第二中隔板150设置在第二腔室12中。
如图2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30和分液器160。其中,分液器160为上述的分液器。
如图2所示,空调系统还包括控制开关100、冷凝器110、蒸发器120及节流阀130。其中,控制开关100与开关结构50连接,以用于控制开关结构50的开闭状态,节流阀130设置在蒸发器120与冷凝器110之间。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中的分液器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壳体10的结构不同。
如图3所示,壳体10还包括筒状本体13、第一盖体15及第二盖体16。第一管道20伸入筒状本体13内,第二管道40位于筒状本体13外。第一盖体15盖设在筒状本体13的第一端,第一盖体15具有第一进气口151。进气部17设置在第一盖体15上。第二盖体16盖设在筒状本体13的第二端且位于第一盖体15的下方。其中,进气部17具有第二进气口152、容纳腔172、第一出气口173及第二出气口174,第一出气口173与第一进气口151连通,第二出气口174与第二管道40连通,开关结构50设置在容纳腔172内,以用于控制第二进气口152与第一出气口173的通断状态及第二进气口152与第二出气口174的通断状态。这样,上述设置使得壳体10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壳体10的加工难度及加工成本。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通过检测装置检测进入壳体的进气部内的冷媒状态,当检测到冷媒为气液混合物时,开关结构处于第一工作状态,进气部与第一管道连通,冷媒在分液器内完成气液分离后通过第一管道进入压缩机的进气口内,分离后的液态冷媒能够通过壳体吸收外界的热量并转化为气态冷媒后通过第一管道进入进气口内,以用于供压缩机使用。当检测到冷媒为气体时,开关结构处于第二工作状态,进气部与第二管道连通,冷媒进入分液器内后通过第二管道进入至压缩机的进气口内,由于第二管道由隔热材质制成或第二管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隔热涂层,在气体通过第二管道进入进气口的过程中,气体不会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进而避免气体吸收外界的热量,避免气体中出现有害过热,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从分液器排出的气态冷媒易吸收外界中的热量而影响压缩机的工作效率的问题。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分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包括进气部(17);
第一管道(20),所述第一管道(20)的一端伸入所述壳体(10)内,所述第一管道(20)的另一端与压缩机(30)的进气口连通;
第二管道(40),所述第二管道(40)与压缩机(30)的进气口连通;其中,所述第二管道(40)由隔热材质制成或所述第二管道(40)的外表面上设置有隔热涂层;
开关结构(50),设置在所述进气部(17)处,所述开关结构(50)具有控制所述进气部(17)与所述第一管道(20)连通的第一工作状态和控制所述进气部(17)与所述第二管道(40)连通的第二工作状态;
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压缩机(30)和所述分液器的实时状态参数,以通过所述实时状态参数获取进入所述进气部(17)内的冷媒状态,当检测到冷媒为气液混合物时,所述开关结构(50)处于第一工作状态;当检测到冷媒为气体时,所述开关结构(50)处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所述实时状态参数包括压缩机(30)的运行频率、压缩机(30)的流量、所述分液器内液态冷媒量中的一种或多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道(20)由隔热材质制成或所述第一管道(20)的外表面上设置有隔热涂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器还包括:
总管道(60),所述总管道(6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道(20)和所述第二管道(40)均连通,所述总管道(60)的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30)的进气口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器还包括:
单向阀(70),设置在所述第一管道(20)上且位于所述壳体(10)外,所述单向阀(70)的导通方向为从所述进气部(17)至所述压缩机(30)的进气口的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具有相互独立设置的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所述第一腔室(11)和所述第二腔室(12)可选择地与所述进气部(17)连通,所述第一管道(20)伸入所述第一腔室(11)内,所述第二管道(40)伸入所述第二腔室(12)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还包括:
筒状本体(13);
隔板(14),所述隔板(14)设置在所述筒状本体(13)内,以将所述筒状本体(13)的内腔分隔成所述第一腔室(11)和所述第二腔室(12);
第一盖体(15),盖设在所述筒状本体(13)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盖体(15)具有相互独立设置的第一进气口(151)和第二进气口(152),所述第一进气口(151)与所述第一腔室(11)连通,所述第二进气口(152)与所述第二腔室(12)连通;所述进气部(17)设置在所述第一盖体(15)上;
第二盖体(16),盖设在所述筒状本体(13)的第二端且位于所述第一盖体(15)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部(17)具有第三进气口(171)、容纳腔(172)、第一出气口(173)及第二出气口(174),所述第一出气口(173)与所述第一进气口(151)连通,所述第二出气口(174)与所述第二进气口(152)连通,所述开关结构(50)设置在所述容纳腔(172)内,以用于控制所述第三进气口(171)与所述第一出气口(173)的通断状态及所述第三进气口(171)与所述第二出气口(174)的通断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室(12)的内壁上设置有隔热涂层。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器还包括:
第一过滤结构(80),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11)内;
第二过滤结构(90),设置在所述第二腔室(12)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还包括:
筒状本体(13),所述第一管道(20)伸入所述筒状本体(13)内,所述第二管道(40)位于所述筒状本体(13)外;
第一盖体(15),盖设在所述筒状本体(13)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盖体(15)具有第一进气口(151);所述进气部(17)设置在所述第一盖体(15)上;
第二盖体(16),盖设在所述筒状本体(13)的第二端且位于所述第一盖体(15)的下方;
其中,进气部(17)具有第二进气口(152)、容纳腔(172)、第一出气口(173)及第二出气口(174),所述第一出气口(173)与所述第一进气口(151)连通,所述第二出气口(174)与所述第二管道(40)连通,所述开关结构(50)设置在所述容纳腔(172)内,以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进气口(152)与所述第一出气口(173)的通断状态及所述第二进气口(152)与所述第二出气口(174)的通断状态。
11.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30)和分液器(160);其中,所述分液器(160)为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液器。
CN202022396198.3U 2020-10-23 2020-10-23 分液器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23396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396198.3U CN212339696U (zh) 2020-10-23 2020-10-23 分液器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396198.3U CN212339696U (zh) 2020-10-23 2020-10-23 分液器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39696U true CN212339696U (zh) 2021-01-12

Family

ID=740716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396198.3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2339696U (zh) 2020-10-23 2020-10-23 分液器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3969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82295A (zh) * 2020-10-23 2020-12-15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分液器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82295A (zh) * 2020-10-23 2020-12-15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分液器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112082295B (zh) * 2020-10-23 2024-06-18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分液器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63889A (zh) 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WO2019080523A1 (zh) 压缩机、制冷系统及空调器
CN107314579B (zh) 空调
EP3677858B1 (en) Condenser with air conditioner oil separator
CN212339696U (zh) 分液器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106568225B (zh) 压缩机和具有其的制冷装置
CN112082295A (zh) 分液器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05783944U (zh) 单冷型空调器
CN108007025B (zh) 分液器、压缩机、空调器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2747511B (zh) 储液分油装置、压缩机组件、热交换系统和电器设备
CN108413663A (zh) 分液器及空调器
CN107178503B (zh) 旋转式压缩机及制冷装置
CN109026702A (zh) 压缩机及空调系统
CN205641208U (zh) 单冷型空调器
CN205641646U (zh) 冷暖型空调器
CN205860538U (zh) 单冷型空调器
CN105953474B (zh) 水冷式废热回收太阳能移动热泵空调
CN208749554U (zh) 压缩机及空调系统
CN208749553U (zh) 压缩机及空调系统
KR101092712B1 (ko) 멀티형 공기조화기
CN107477904B (zh) 制冷系统
CN111677665A (zh) 压缩机及具有其的空调装置
CN205641644U (zh) 单冷型空调器
CN205641648U (zh) 单冷型空调器
CN109026704A (zh) 压缩机及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704

Address after: 430056 No. 188, Quanli North Road, Zhuankou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Wuhan City, Hube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WUHAN LINGDA COMPRESSOR Co.,Ltd.

Patentee after: Zhuhai GRE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9070 9 Build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ing) 789 Jinji Road, Qianshan, Zhuhai,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GREE GREE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ENTER Co.,Ltd. OF ZHUHAI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11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618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11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