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34469U - 提升装置 - Google Patents

提升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34469U
CN212334469U CN202020133173.1U CN202020133173U CN212334469U CN 212334469 U CN212334469 U CN 212334469U CN 202020133173 U CN202020133173 U CN 202020133173U CN 212334469 U CN212334469 U CN 2123344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oss bar
branch
upright
lifting
colum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3317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捷
蔡世桐
沈能典
李梓航
王川
高瑞
朱中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Industry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Industry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Industry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Construction Science and Industry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13317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344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344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344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料提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提升装置,包括:架体,架体包括至少一个斜撑杆和平行设置的数个立柱,相邻的两个立柱之间至少连接一个横杆,形成框架结构,斜撑杆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立柱相连,且斜撑杆相对与斜撑杆相连接的两个立柱倾斜,驱动装置位于所述架体上,提升结构包括提升件,提升件与驱动装置相连接,提升件用于与物料相连接,架体包含所述伸出架,伸出架从框架结构向外伸出,提升结构与伸出架相连接,架体上与伸出架连接的立柱间连接有斜撑杆,该结构能使得提升结构一次能够提升更多的物料。

Description

提升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料提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提升装置。
背景技术
在高空建筑作业时,需要将物料搬动置较高的位置,市面上的提升装置多为框架结构,能够起到提升物料的作用,但是框架结构连接不够紧凑,使得架体的框架结构稳定性较差,一次提升重物的重量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提升装置,能够增强架体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
提供了一种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架体,架体包括至少一个斜撑杆和平行设置的数个立柱,相邻的两个立柱之间至少连接一个横杆,形成框架结构,斜撑杆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立柱相连,且斜撑杆相对与斜撑杆相连接的两个立柱倾斜;驱动装置,驱动装置位于架体上;
提升结构,提升结构包括提升件,提升件与驱动装置相连接,提升件用于与物料相连接;
伸出架,架体包含伸出架,伸出架从框架结构向外伸出,提升结构与伸出架相连接,架体上与伸出架连接的立柱间连接有斜撑杆。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架体包括四个立柱,分别为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三立柱和第四立柱,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三立柱和第四立柱依次相邻且平行设置,架体包括第一斜撑杆和第二斜撑杆,第一斜撑杆与第一立柱和第四立柱相连接,第二斜撑杆与第二立柱和第三立柱相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伸出架连接于第一立柱和第四立柱上,伸出架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一伸出组件和第二伸出组件,第一伸出组件连接在第一立柱上,第二伸出组件连接在第四立柱上,第一连接杆对第一伸出组件和第二伸出组件进行支撑。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第一立柱上包含第一顶端、第一底端和第一点,第一点位于第一底端和第一顶端之间,第二立柱包含第二顶端、第二底端和第二点,第二点位于第二顶端和第二底端之间;
第一伸出组件包括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第一支杆的一端与第一顶端相连接,第一支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杆的一端相连接,第二支杆远离第一支杆的一端与第一点相连接,第一支杆、第二支杆和第一立柱形成第一三角形结构,第二伸出组件包括第三支杆和第四支杆,第三支杆的一端与第四支杆的一端相连接,第四支杆远离第三支杆的一端与第二点相连接,第三支杆、第四支杆和第二立柱形成第二三角形结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一三角形结构的突出点相连接,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第二三角形结构的突出点相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连接在第一立柱和第四立柱之间的横杆中包括第一横杆,第一横杆的一端与第一点相连接,第一横杆的另一端与第二点相连接,在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之间的横杆中包括第二横杆,连接在第二立柱和第三立柱之间的横杆中包括第三横杆,连接在第三立柱和第四立柱之间的横杆中包括第四横杆,第一横杆、第二横杆、第三横杆和第四横杆位于同一平面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提升结构还包括钢绞线和定滑轮,连接于第一底端和第二底端之间的横杆为第五横杆,驱动装置连接于第五横杆上,定滑轮连接在第一连接杆上,钢绞线的一端与驱动装置相连接,钢绞线的另一端与提升件相连接,部分钢绞线被定滑轮支撑。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提升结构包括钢绞线和吊环,提升件包括定滑轮,连接于第一顶端和第二顶端之间的横杆为第六横杆,驱动装置位于第六横杆上,吊环套接在第一连接杆上,钢绞线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驱动装置相连接,第二端与吊环相连接,定滑轮位于钢绞线上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平台,平台被第一横杆、第二横杆、第三横杆和第四横杆支撑。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梯子和万向轮,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三立柱和第四立柱的底端均设有万向轮,梯子的一端通向框架结构的底端,梯子的另一端通向平台。
有益效果:由于在数个立柱和横杆形成的框架结构中设有倾斜设置的斜撑杆,且斜撑杆和相邻的两个立柱倾斜设置,使得通过立柱、横杆和斜杆形成较为紧凑和稳固的结构,使得提升结构一次能够提升更多的物料。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架体100、第三横杆101、第二顶端102、第三立柱103、第四横杆104、第二斜撑杆105、梯子106、第二点107、第二底端108、第五横杆109、第一斜撑杆110、驱动装置111、提升件112、钢绞线113、第一底端114、第一横杆115、第一点116、吊环117、第一连接杆118、外伸架119、第一立柱120、第一顶端121、第二横杆121、第二立柱122、第三点123、第三底端124、第一支杆201、第二支杆202、第三支杆203、第四支杆204、第六横杆205。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如果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如果某一特征被称为“设置”、“固定”、“连接”、“安装”在另一个特征,它可以直接设置、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也可以间接地设置、固定、连接、安装在另一个特征上。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如果涉及到“若干”,其含义是一个以上,如果涉及到“多个”,其含义是两个以上,如果涉及到“大于”、“小于”、“超过”,均应理解为不包括本数,如果涉及到“以上”、“以下”、“以内”,均应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涉及到“第一”、“第二”,应当理解为用于区分技术特征,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参照图1和图2,作为提升装置的一种实施例,提升装置包括架体100、提升结构和驱动装置111,驱动装置111位于架体100上,提升结构上包含有提升件112,提升件112用于与物料相连接,使得驱动装置111可以驱动提升结构对物料进行提升。
如图1所示,架体100上包含四个立柱,分别为第一立柱120、第二立柱122、第三立柱 103和第四立柱,四个立柱依次相邻设置,且四个立柱平行,每个相邻的立柱之间均设有数个平行设置的横杆,立柱和横杆形成了框架结构。
架体100上还包括第一斜撑杆110,第一斜撑杆110的一端与第一立柱120相连接,另一端与第四立柱相连接,且第一斜撑杆110倾斜于第一立柱120和第四立柱设置,使得通过第一斜撑杆110、第四立柱、第一立柱120和位于第一立柱120和第四立柱之间的横杆形成了紧凑且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增强了架体100的稳定性。
作为对上述实施例的补充,架体100上包括第二斜撑杆105,第二斜撑杆105的一端与第二立柱122相连接,第二斜撑杆105的另一端与第三立柱103相连接,且第二斜撑杆105倾斜于第二立柱122和第三立柱103设置,通过第二斜撑杆105、第二立柱122、第三立柱 103和位于第二立柱122和第三立柱103之间的横杆形成稳定紧凑的三角形结构,进一步增强了架体100的稳定性。
作为一种实施例,架体100上还包括有外伸架119,外伸架119包括第一伸出组件、第二伸出组件和第一连接杆118,第一伸出组件包括第一支杆201和第二支杆202,第一立柱120包含第一顶端121、第一底端114和第一点116,第一点116位于第一顶端121和第一底端114之间,第四立柱包含第二顶端102、第二底端108和第二点107,第二点107位于第二顶端102和第二底端108之间,第一支杆201的一端与第一顶端121相连接,第一支杆201 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杆202的一端相连接,第二支杆202与第一支杆201连接的另一端与第一点116相连接,使得第一支杆201和第二支杆202的连接点为突出点,且通过第一支杆201、第二支杆202和第一立柱120形成较为稳定的三角形结构,第三支杆203的一端与第二顶端 102相连接,第三支杆203的另一端与第四支杆204的一端相连接,第四支杆204与第三支杆203连接的另一端与第二点107相连接,使得第三支杆203和第四支杆204的连接点为突出点,且通过第三支杆203、第四支杆204和第二立柱122形成较为稳定的三角形结构,第一连接杆118的一端与第一支杆201和第二支杆202的连接处相连接,第一连接杆118的另一端与第三支杆203和第四支杆204的连接处相连接,通过第一连接杆118能够对第一伸出组件和第二伸出组件进行支撑。通过上述结构,可以增强外伸支架的稳定性,由于外伸支架与部分的提升结构相连接,这种结构可以使得提升结构在提升物料的过程中,架体100的稳定性更强。
作为一种实施例,连接第一立柱120上第一点116和第四立柱第二点107的横杆为第一横杆115,第一立柱120和第二立柱122连接的横杆中包括第二横杆121,第二立柱122和第三立柱103连接的横杆中包括第三横杆101,连接第三立柱103和第四立柱的横杆中包括第四横杆104,第一横杆115、第二横杆121、第三横杆101和第四横杆104均与一个平面上,且第一横杆115、第二横杆121、第三横杆101和第四横杆104依稀相互连接。
外伸架119一端与第一横杆115的上侧相连接,另一端与第四横杆104的上侧相连接,外伸架119从框架结构中向外伸出,这种结构可以使得外伸架119位于框架结构的顶部,且其下部设有能够容纳物料的空间,这种结构使得,当连接于外伸架119上的提升结构在对物料体进行提升的过程中,不会被架体100本身阻挡。
提升装置还包括平台,平台被第一横杆115、第二横杆121、第三横杆101和第四横杆 104支撑,由于平台位于第一横杆115、第二横杆121、第三横杆101和第四横杆104想成的平面上,这种结构使得平台位于定滑轮的下方,使得通过提升结构提升的物料能够较为容易的被传动到平台上。
作为一种实施例,第三横杆101与第四立柱的交汇点为第三点123,第二立柱122的底端为第三底端124,第一斜撑杆110的一端与第一点116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底端108相连接,第二斜撑杆105的一端与第三点123相连接,第二斜撑杆105的第二端与第三底相连接,这种结构可以使得两个斜撑杆更好的对被提升到平台上的物料进行支撑。
参照图1,作为一种实施例,提升结构包括钢绞线113和定滑轮,架体100上,与第一底端114和第二底端108的横杆为第五横杆109,驱动装置111安装于第五横杆109上,吊环117套在第一连接杆118上,钢绞线113的一端与驱动装置111相连接,另一端绕过调换后,与提升件112相连接,使得通过提升件112能够对物料进行提升。
参照图2,作为另一种实施例,提升结构包括扩钢绞线113和吊环117,在本实施例中,提升件112为动滑轮,在架体100中,连接第一顶端121和第二顶端102的横杆为第六横杆205,驱动装置111安装于第六横杆205上,吊环117连接于第一连接杆118上,钢绞线113 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驱动装置111相连接,第二端与第一连接杆118相连接,动滑轮位于钢绞线113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使得物料可以悬挂在动滑轮上,从而被提升。
作为一种实施例,提升结构还包括梯子106,梯子106的一端与框架结构的底部相平齐,梯子106的顶端与平台相平齐,这种结构可以使得操作者可以到达平台,对被提升的物料进行进一步操作,或监督物料提升的过程。
作为对上述实施例的补充,每个立柱的底端都设有一个万向轮,使得该提升装置能够移动,从而扩大本提升装置的使用范围。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此外,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Claims (10)

1.一种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架体,所述架体包括至少一个斜撑杆和平行设置的数个立柱,相邻的两个立柱之间至少连接一个横杆,形成框架结构,所述斜撑杆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立柱相连,且所述斜撑杆相对与所述斜撑杆相连接的两个所述立柱倾斜;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位于所述架体上;
提升结构,所述提升结构包括提升件,所述提升件与所述驱动装置相连接,所述提升件用于与物料相连接;
伸出架,所述架体包含所述伸出架,所述伸出架从所述框架结构向外伸出,所述提升结构与所述伸出架相连接,所述架体上与所述伸出架连接的所述立柱间连接有所述斜撑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包括四个所述立柱,分别为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三立柱和第四立柱,所述第一立柱、所述第二立柱、所述第三立柱和所述第四立柱依次相邻且平行设置,所述架体包括第一斜撑杆和第二斜撑杆,所述第一斜撑杆与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四立柱相连接,所述第二斜撑杆与所述第二立柱和所述第三立柱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伸出架连接于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四立柱上,所述伸出架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一伸出组件和第二伸出组件,所述第一伸出组件连接在所述第一立柱上,所述第二伸出组件连接在第四立柱上,所述第一连接杆对所述第一伸出组件和所述第二伸出组件进行支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柱上包含第一顶端、第一底端和第一点,所述第一点位于所述第一底端和所述第一顶端之间,所述第二立柱包含第二顶端、第二底端和第二点,所述第二点位于所述第二顶端和所述第二底端之间;
所述第一伸出组件包括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第一支杆的一端与第一顶端相连接,所述第一支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杆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支杆远离所述第一支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点相连接,所述第一支杆、所述第二支杆和所述第一立柱形成第一三角形结构,所述第二伸出组件包括第三支杆和第四支杆,第三支杆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支杆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四支杆远离所述第三支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点相连接,所述第三支杆、所述第四支杆和所述第二立柱形成第二三角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三角形结构的突出点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三角形结构的突出点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连接在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四立柱之间的所述横杆中包括第一横杆,所述第一横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点相连接,所述第一横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点相连接,连接在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二立柱之间的所述横杆中包括第二横杆,连接在所述第二立柱和所述第三立柱之间的所述横杆中包括第三横杆,连接在所述第三立柱和所述第四立柱之间的所述横杆中包括第四横杆,所述第一横杆、所述第二横杆、所述第三横杆和所述第四横杆位于同一平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提升装置,其特征再有,所述提升结构还包括钢绞线和定滑轮,连接于所述第一底端和所述第二底端之间的所述横杆为第五横杆,所述驱动装置连接于所述第五横杆上,所述定滑轮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杆上,所述钢绞线的一端与所述驱动装置相连接,所述钢绞线的另一端与所述提升件相连接,部分所述钢绞线被所述定滑轮支撑。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结构包括钢绞线和吊环,所述提升件包括定滑轮,连接于所述第一顶端和所述第二顶端之间的所述横杆为第六横杆,所述驱动装置位于所述第六横杆上,所述吊环套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杆上,所述钢绞线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驱动装置相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吊环相连接,所述定滑轮位于所述钢绞线上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平台,所述平台被所述第一横杆、所述第二横杆、所述第三横杆和所述第四横杆支撑。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提升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梯子和万向轮,所述第一立柱、所述第二立柱、所述第三立柱和所述第四立柱的底端均设有万向轮,所述梯子的一端通向所述框架结构的底端,所述梯子的另一端通向所述平台。
CN202020133173.1U 2020-01-20 2020-01-20 提升装置 Active CN2123344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33173.1U CN212334469U (zh) 2020-01-20 2020-01-20 提升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33173.1U CN212334469U (zh) 2020-01-20 2020-01-20 提升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34469U true CN212334469U (zh) 2021-01-12

Family

ID=740650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33173.1U Active CN212334469U (zh) 2020-01-20 2020-01-20 提升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344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192617U (zh) 一种稳定作业的门式起重机
CN202765066U (zh) 具有上下楼梯功能的半自动化机械承重装置
CN212334469U (zh) 提升装置
CN109119561B (zh) 带提升功能的电池架及其提升方法
CN210878050U (zh) 一种气瓶焊机转移工具车
CN203438222U (zh) 一种车架搬运架
CN210880348U (zh) 一种梁体凿毛台车
CN213259429U (zh) 一种立体存放架
CN211759355U (zh) 一种高空焊接用的吊篮
CN219839360U (zh) 一种光伏板起吊工装
CN211160337U (zh) 一种装载机小件喷粉用挂架
CN213471078U (zh) 维修平台
CN104648875B (zh) 一种放线滑车立体式存储架
CN218436618U (zh) 一种桥梁检修架
CN201276830Y (zh) 脚手平台
CN216190443U (zh) 一种高度和宽度可调的龙门架
CN217911051U (zh) 一种用于提高安全架涂装效率的辅助装置
CN214739778U (zh) 一种搭架平台
CN218323823U (zh) 一种施工吊篮支架免搬卸移动装置
CN213992962U (zh) 货架
CN218056886U (zh) 一种具有防护性能的仓储安全管理用移动货架
CN212430314U (zh) 一种用于放置葡萄园管护设备的底座
CN213129040U (zh) 一种可拆卸的便携服装设计衣架
CN213913183U (zh) 一种mbr膜片组装翻转架
CN218137983U (zh) 工具存放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