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21960U - 光学镜头、取像装置及移动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学镜头、取像装置及移动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321960U CN212321960U CN202021024174.9U CN202021024174U CN212321960U CN 212321960 U CN212321960 U CN 212321960U CN 202021024174 U CN202021024174 U CN 202021024174U CN 212321960 U CN212321960 U CN 21232196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optical
- optical axis
- optical lens
- mirr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15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9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355 Hal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47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85 shape-memory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种光学镜头、取像装置及移动电子装置,光学镜头包含至少三透镜,光学镜头的所有透镜为所述至少三透镜,光学镜头的所有透镜中至少一透镜为复合式镜面结构透镜,复合式镜面结构透镜包含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物侧表面朝向物侧方向,像侧表面朝向像侧方向,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包含第一镜面区及第二镜面区。光轴通过第一镜面区,第一镜面区为圆对称面形。第一镜面区及第二镜面区设置于同一表面上,第二镜面区为非圆对称面形。借此,可利于修正光学镜头周边光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光学镜头及取像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应用在移动电子装置上的微型化光学镜头及取像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制程技术更加精进,使得电子感光元件性能有所提升,像素可达到更微小的尺寸,因此,具备高成像品质的光学镜头俨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
而随着科技日新月异,配备光学镜头的移动电子装置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对于光学镜头的要求也是更加多样化,由于往昔的光学镜头较不易在成像品质、敏感度、光圈大小、体积或视角等需求间取得平衡,故一种符合前述需求的光学镜头遂成产业界努力的目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学镜头、取像装置及移动电子装置,通过光学镜头的所有透镜中至少一透镜为复合式镜面结构透镜,复合式镜面结构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包含第一镜面区及第二镜面区,第一镜面区为圆对称面形,第二镜面区为非圆对称面形,可利于修正光学镜头周边光线。
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光学镜头,包含至少三透镜,光学镜头的所有透镜为所述至少三透镜,光学镜头的所有透镜中至少一透镜为复合式镜面结构透镜,复合式镜面结构透镜包含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物侧表面朝向物侧方向,像侧表面朝向像侧方向,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包含第一镜面区及第二镜面区。光轴通过第一镜面区,第一镜面区为圆对称面形。第一镜面区及第二镜面区设置于同一表面上,第二镜面区为非圆对称面形。借此,可利于修正光学镜头周边光线。
根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复合式镜面结构透镜的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凹面,且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可包含至少一凸面。
根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复合式镜面结构透镜可为最接近光学镜头的成像面的具屈折力透镜。
根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复合式镜面结构透镜于近光轴处可具有负屈折力,且复合式镜面结构透镜的外缘面可包含定位结构。
根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复合式镜面结构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可包含至少一临界点。
根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第一镜面区为矩形,第一镜面区的长边长度为L,第一镜面区的短边长度为W,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25<L/W<1.80。
根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第一镜面区的面积可大于第二镜面区的面积。
根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第二镜面区可为线对称面形。
根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光学镜头可包含至少五透镜,光学镜头的所有透镜为所述至少五透镜,光学镜头的所有透镜中至少五透镜可为塑胶透镜。
根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光学镜头的最大视角为FOV,其可满足下列条件:FOV>110度。
根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光学镜头的所有透镜中一透镜的阿贝数为V,所述透镜的折射率为N,光学镜头中至少一透镜可满足下列条件:V/N<11.9。
根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光学镜头的所有透镜中最接近被摄物的透镜为第一透镜,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光学镜头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光学镜头的最大像高为ImgH,光学镜头的光圈值为Fno,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0<TL/ImgH<3.0;以及1.20<Fno<3.0。
根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光学镜头的所有透镜中最接近被摄物的透镜为第一透镜,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光学镜头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复合式镜面结构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其可满足下列条件:TL<9.0mm;以及0.10<CT<1.50mm。
根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还包含光圈,其可设置于复合式镜面结构透镜的物侧方向。
根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复合式镜面结构透镜于光学镜头的所有透镜中可具有最长的最大有效径。
根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光学镜头的所有透镜中至少半数透镜可为塑胶透镜,光学镜头还包含镜筒,镜筒可包含定位结构。
根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还包含镜筒,镜筒的内壁可包含非圆形阶差部。
根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非圆形阶差部的轮廓与光轴之间的最小半径为Rs,非圆形阶差部的轮廓与光轴之间的最大半径为Rt,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70<Rs/Rt<0.90。
根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复合式镜面结构透镜的所述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光轴交点,所述表面包含复数同心圆,同心圆相对于光轴分别对应复数半径,各同心圆包含复数位置,各位置相对于光轴交点具有平行光轴位移;位于第一镜面区任一同心圆对应相同半径的位置之间的平行光轴位移的最大差值为深度变化量,深度变化量为|ΔZA1|,其可满足下列条件:|ΔZA1|<3.0μm。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ΔZA1|<2.0μm。此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ΔZA1|<1.0μm。
根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电子感光元件用以与光学镜头组装,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光学镜头的成像面,复合式镜面结构透镜的所述表面的第二镜面区包含水平位置及垂直位置,水平位置与光轴之间的半径及垂直位置与光轴之间的半径相同,水平位置与光轴之间的连线平行电子感光元件的长边,垂直位置与光轴之间的连线平行电子感光元件的短边;所述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光轴交点,水平位置相对于光轴交点的平行光轴位移为Z2H,垂直位置相对于光轴交点的平行光轴位移为Z2V,其可满足下列条件:|Z2H-Z2V|>3.0μm。再者,其可满足下列条件:|Z2H-Z2V|>4.0μm。此外,其可满足下列条件:|Z2H-Z2V|>5.0μm。
根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复合式镜面结构透镜的所述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光轴交点,所述表面包含复数同心圆,同心圆相对于光轴分别对应复数半径,各同心圆包含复数位置,各位置相对于光轴交点具有平行光轴位移;所述表面的外缘轮廓与光轴之间的最小半径为Ri,同心圆中一同心圆与光轴之间的半径为0.3×Ri,所述同心圆的位置之间的平行光轴位移的最大差值为深度变化量,深度变化量为|ΔZ0.3i|,其可满足下列条件:|ΔZ0.3i|<2.0μm。
根据前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其中复合式镜面结构透镜的所述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光轴交点,所述表面包含复数同心圆,同心圆相对于光轴分别对应复数半径,各同心圆包含复数位置,各位置相对于光轴交点具有平行光轴位移;所述表面的外缘轮廓与光轴之间的最小半径为Ri,同心圆中一同心圆与光轴之间的半径为0.8×Ri,所述同心圆的位置之间的平行光轴位移的最大差值为深度变化量,深度变化量为|ΔZ0.8i|,其可满足下列条件:|ΔZ0.8i|>3.0μm。
通过前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头,有助压缩光学镜头的体积。上述各技术特征皆可单独或组合配置。
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包含前述的光学镜头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光学镜头的成像面。借此,以适用于微型化的移动电子装置。
依据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移动电子装置,包含前述的取像装置。借此,以提升成像品质。
附图说明
图1A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1B、图1C、图1D、图1E、图1F、图1G、图1H、图1I以及图1J分别绘示第一实施例中不同配置的第一镜面区及第二镜面区的示意图;
图1K绘示第一实施例中同心圆的示意图;
图1L绘示第一实施例中光学镜头的参数示意图;
图1M绘示第一实施例中光学镜头的参数示意图;
图1N绘示第一实施例中水平位置及垂直位置的示意图;
图1O绘示第一实施例中光学镜头的参数示意图;
图1P绘示第一实施例中光学镜头的参数示意图;
图1Q绘示第一实施例中镜筒的像侧侧视图;
图1R绘示第一实施例中镜筒的剖面示意图;
图2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3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4绘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5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6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一种移动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示意图;
图6B绘示依照图6A中移动电子装置的另一侧的示意图;
图6C绘示依照图6A中移动电子装置的系统示意图;
图7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一种移动电子装置的一侧的示意图;以及
图8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一种移动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30a,30b,30c,41,61,62,63,64,80,90:取像装置
11,81,91:光学镜头
12,82,92:驱动装置组
14,84,94:影像稳定模块
20,30,40:移动电子装置
21,31:闪光灯模块
22,32:对焦辅助模块
23,33:影像信号处理器
24:使用者界面
25:影像软件处理器
26:被摄物
13,66,67,68,69,83,93:电子感光元件
100,200,300,400:光学镜头
101,201,301,401:光圈
302,402:光阑
110,210,310,410:第一透镜
111,211,311,411:物侧表面
112,212,312,412:像侧表面
120,220,320,420:第二透镜
121,221,321,421:物侧表面
122,222,322,422:像侧表面
130,230,330,430:第三透镜
131,231,331,431:物侧表面
132,232,332,432:像侧表面
140,240,340,440:第四透镜
141,241,341,441:物侧表面
142,242,342,442:像侧表面
150,250,350,450:第五透镜
151,251,351,451:物侧表面
152,252,352,452:像侧表面
160,360,460:第六透镜
161,361,461:物侧表面
162,362,462:像侧表面
170,470:第七透镜
171,471:物侧表面
172,472:像侧表面
180:第八透镜
181:物侧表面
182:像侧表面
190,290,390,490:滤光元件
195,295,395,495:成像面
111p,181p,182p,251p,252p,361p,362p,471p,471q,472p:临界点
113b,113c,113d,113e,113f,113g,113h,113i,113j:第一镜面区
116b,116c,116d,116e,116f,116g,116h,116i,116j:第二镜面区
1100b:光轴交点
1102b,1105b,1107b,1110b,1103d,1108d,1109d,1110d,1103f,1108f,1110f:同心圆
b1,b2,b3,b4,b5,b6:位置
b1x,b3x:平行光轴位移
117dh:水平位置
117dv:垂直位置
114b:长边
115b:短边
118c,118d:外缘面
119c,119d:定位结构
196:镜筒
197:内壁
198:非圆形阶差部
199:图形标示
v:虚拟直线
z:光轴
Rs:非圆形阶差部的轮廓与光轴之间的最小半径
Rt:非圆形阶差部的轮廓与光轴之间的最大半径
Ri:表面的外缘轮廓与光轴之间的最小半径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图1A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61的示意图,由图1A可知,第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61包含光学镜头100以及电子感光元件66。光学镜头100包含至少三透镜,光学镜头100的所有透镜为所述至少三透镜,光学镜头100的所有透镜中至少一透镜为复合式镜面结构透镜。具体而言,光学镜头10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光圈101、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第七透镜170、第八透镜180、滤光元件190以及成像面195,而电子感光元件66设置于光学镜头100的成像面195,其中光学镜头100包含八片透镜(110、120、130、140、150、160、170、180),光学镜头100的所有透镜为所述八片透镜,光学镜头100的所有透镜中二透镜(第一透镜110与第八透镜180)为复合式镜面结构透镜。再者,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光学镜头的所有透镜可为三片、四片、五片、六片、七片或八片以上透镜,且不以此为限。
光学镜头100中八片透镜(110、120、130、140、150、160、170、180)各包含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物侧表面朝向物侧方向,像侧表面朝向像侧方向。具体而言,第一透镜110包含物侧表面111及像侧表面112,第二透镜120包含物侧表面121及像侧表面122,第三透镜130包含物侧表面131及像侧表面132,第四透镜140包含物侧表面141及像侧表面142,第五透镜150包含物侧表面151及像侧表面152,第六透镜160包含物侧表面161及像侧表面162,第七透镜170包含物侧表面171及像侧表面172,第八透镜180包含物侧表面181及像侧表面182。
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及像侧表面112中至少一表面包含第一镜面区及第二镜面区。光轴z通过第一镜面区,第一镜面区为圆对称面形。第一镜面区及第二镜面区设置于物侧表面111及像侧表面112中同一表面上,第二镜面区为非圆对称面形。第八透镜180的物侧表面181及像侧表面182中至少一表面包含第一镜面区及第二镜面区。光轴z通过第一镜面区,第一镜面区为圆对称面形。第一镜面区及第二镜面区设置于物侧表面181及像侧表面182中同一表面上,第二镜面区为非圆对称面形。借此,第一镜面区为圆对称面形,可强化光学镜头100设计的品质,并确保产品具备足够的量产能力。第二镜面区为非圆对称面形,可针对杂散光进行光路校正,以避免非必要光线进入成像区域,并减少光斑或鬼影产生。因此,可利于修正光学镜头100周边光线,控制光学镜头100内大视角的光路,以避免产生杂散光,同时有效减缓影像变形。进一步地,包含复合式镜面结构透镜的光学镜头100,有助于修正光路,实现小体积、大视角与高品质,以适用于微型化的移动电子装置。
图1B至图1J绘示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镜面区及第二镜面区的示意图,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及像侧表面112中至少一表面的第一镜面区及第二镜面区的配置以及第八透镜180的物侧表面181及像侧表面182中至少一表面的第一镜面区及第二镜面区的配置可如图1B至图1J中任一图所绘示,且皆不以图1B至图1J所揭露为限。详细而言,图1B绘示第一镜面区113b及第二镜面区116b的配置,图1C绘示第一镜面区113c及第二镜面区116c的配置,图1D绘示第一镜面区113d及第二镜面区116d的配置,图1E绘示第一镜面区113e及第二镜面区116e的配置,图1F绘示第一镜面区113f及第二镜面区116f的配置,图1G绘示第一镜面区113g及第二镜面区116g的配置,图1H绘示第一镜面区113h及第二镜面区116h的配置,图1I绘示第一镜面区113i及第二镜面区116i的配置,图1J绘示第一镜面区113j及第二镜面区116j的配置。再者,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镜面区可环绕或不环绕第一镜面区。
图1K绘示第一实施例中同心圆1102b、1105b、1107b、1110b的示意图,图1L绘示第一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的参数b1x、b3x示意图。以图1K及图1L举例说明,圆对称面形是对于一组以光轴z为圆心的同心圆,在同一个同心圆的每一个位置,其面形函数值都相同,亦即仅存在不可避免的制造公差。当第八透镜180的像侧表面182包含第一镜面区113b及第二镜面区116b,第八透镜180的像侧表面182与光轴z的交点为光轴交点1100b,像侧表面182包含复数同心圆(具体上有无限多同心圆),其中四者为同心圆1102b、1105b、1107b、1110b,同心圆1102b、1105b、1107b、1110b相对于光轴z分别对应数值不同的复数半径,同心圆1102b、1105b、1107b、1110b中各者包含复数位置,同心圆1107b的复数位置(具体上有无限多位置)其中位于第一镜面区113b的四者为位置b1、b2、b3、b4,各位置相对于光轴交点1100b具有平行光轴位移,例如位置b1相对于光轴交点1100b具有平行光轴位移b1x,位置b3相对于光轴交点1100b具有平行光轴位移b3x,且所述平行光轴位移是面形函数值于制造上的结果,各同心圆于第一镜面区113b上各位置的面形函数值相同,亦即平行光轴位移b1x、b3x之间本质上相同且仅存在不可避免的制造公差。反之,非圆对称面形是在同一个同心圆的至少部分位置,其面形函数值于工程设计时即调整为不相同,即平行光轴位移之间本质上不相同且不仅存在制造公差。再者,图1A仅绘示第一透镜110、第八透镜180中各者的光学有效部,其对应图1B至图1J各图中一个特定同心圆以内的部分,即光学有效部具有第一镜面区及第二镜面区中至少一者。
进一步而言,由图1A可知,第八透镜180的像侧表面18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像侧表面182于离轴处包含至少一凸面。借此,可利于缩短光学镜头100的后焦距,提升空间使用效率,同时可有效控制周边光线入射于成像面195的入射角度,避免影像产生暗角。
第八透镜180为最接近光学镜头100的成像面195的具屈折力透镜。借此,可助修正光学镜头100的像弯曲与畸变。
第一透镜110于近光轴处具有负屈折力,第八透镜180于近光轴处具有负屈折力。借此,可利于在微型化的光学镜头100中,针对不同视场分别进行光路校正。
第一透镜110的外缘面包含定位结构,第八透镜180的外缘面包含定位结构。借此,第一透镜110、第八透镜180置入镜筒196时,可利于控制第一透镜110、第八透镜180与镜筒196间的相对位置,以确保非圆对称的镜面设计可精准控制光线。
举例而言,第一透镜110、第八透镜180中一者的外缘面及其定位结构可如图1C及图1D中任一图所绘示,且不以此为限,其中图1C绘示外缘面118c及其定位结构119c,图1D绘示外缘面118d及其定位结构119d。进一步而言,定位结构可使第一镜面区及第二镜面区于光学镜头100中有固定的方位以作为对准结构,例如图1C中外缘面118c的二切边作为定位结构119c,图1D中外缘面118d的一切边作为定位结构119d。
由图1A可知,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包含临界点111p,第八透镜180的物侧表面181包含临界点181p,第八透镜180的像侧表面182包含临界点182p。借此,可压缩光学镜头100的体积,以满足微型化取像装置61的需求。再者,临界点(Critical Point)为透镜表面上,除与光轴z的交点外,与一垂直于光轴z的切面相切的切点。
图1M绘示第一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的参数L、W示意图,由图1M可知,第一镜面区113b为矩形,第一镜面区113b的长边114b的长度为L,第一镜面区113b的短边115b的长度为W,第一实施例中,可依需求提供L/W=1.25~1.80的配置。借此,可提升光学镜头100与影像输出范围的对应比例,以达到高效率的透镜设计。再者,在图1B至图1J所绘示的第一镜面区中,第一镜面区113b、113c、113d、113e、113f、113h、113i为矩形,其中第一镜面区113d、113f具有微倒角或圆角。此外,本段所述的矩形及长度分别指沿光轴z投影的形状及长度,并如图1B至图1F、图1H及图1I所绘示。
由图1B可知,第一镜面区113b的面积大于第二镜面区116b的面积。借此,利于提升影像中心品质,以强化整体聚焦效果。此外,本段所述的面积是指沿光轴z投影的面积,并如图1B至图1J所绘示。
第二镜面区116b为非圆对称面形,进一步地,第二镜面区116b为线对称面形。借此,除可针对离轴处不同位置进行光路校正外,同时亦可保有透镜的对称性。进一步而言,线对称面形是一个透镜表面包含有一垂直且经过光轴z的虚拟直线,沿所述虚拟直线分界,其两旁的表面对称于所述虚拟直线且完全相同,即仅存在不可避免的制造公差。举例而言,如图1K所示,当第八透镜180的像侧表面182包含第一镜面区113b及第二镜面区116b,同心圆1107b的复数位置其中位于第二镜面区116b的二者为位置b5、b6,当位置b5、b6与虚拟直线v的距离相同且配置如图1K所示,位置b5、b6相对于光轴交点1100b的面形函数值亦相同,亦即平行光轴位移之间本质上相同且仅存在不可避免的制造公差。
由图1A可知,光学镜头100包含至少五透镜(具体上为八片透镜),光学镜头100的所有透镜为所述至少五透镜,光学镜头100的所有透镜中至少五透镜为塑胶透镜。借此,可强化该光学镜头100设计的自由度,提升空间使用效率。
光学镜头100的最大视角为FOV,其满足下列条件:FOV>110度。借此,使光学镜头100可撷取大范围的影像区域,以提升应用需求。第一实施例中,参数FOV为120度。
光学镜头100的所有透镜中一透镜的阿贝数为V,所述透镜的折射率为N,光学镜头100中至少一透镜满足下列条件:V/N<11.9。借此,可强化光学镜头100的色差修正能力。第一实施例中,第五透镜150的阿贝数V为19.4,第五透镜150的折射率N为1.669,故第五透镜150的参数V/N为11.62。
光学镜头100的所有透镜中最接近被摄物的透镜为第一透镜110,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至光学镜头100的成像面195于光轴z上的距离为TL,光学镜头100的最大像高为ImgH,光学镜头100的光圈值为Fno,其满足下列条件:1.0<TL/ImgH<3.0;以及1.20<Fno<3.0。借此,当参数TL/ImgH满足前述条件,可有效压缩光学镜头100的体积,并增加其收光范围。当参数Fno满足前述条件,有利于光学镜头100接收足够光线,避免影像周边产生暗角。第一实施例中,参数TL/ImgH为1.999,参数Fno为1.80。
光学镜头100的所有透镜中最接近被摄物的透镜为第一透镜110,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至光学镜头100的成像面195于光轴z上的距离为TL,第一透镜110、第八透镜180中至少一者于光轴z上的厚度为CT,其满足下列条件:TL<9.0mm;以及0.10<CT<1.50mm。借此,当参数TL满足前述条件,有效控制光学镜头100的总长,满足移动电子装置微型化。当参数CT满足前述条件,可透过控制第一透镜110、第八透镜180的厚度,达成移动电子装置的轻薄需求。第一实施例中,参数TL为4.399mm,第八透镜180的厚度CT为0.204mm。
由图1A可知,光学镜头100还包含光圈101,其设置于第八透镜180的物侧方向。借此,可利于压缩光学镜头100的体积,满足小型化的需求。
第八透镜180于光学镜头100的所有透镜中具有最长的最大有效径。借此,可加强光学镜头100周边光线的控制能力,同时修正离轴像差。
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像侧表面112、第八透镜180的物侧表面181、像侧表面182中至少一表面与光轴z的交点为光轴交点,所述至少一表面包含复数同心圆,同心圆相对于光轴z分别对应复数半径,各同心圆包含复数位置,各位置相对于光轴交点具有平行光轴位移;位于第一镜面区任一同心圆对应相同半径的位置之间的平行光轴位移的最大差值为深度变化量,深度变化量为|ΔZA1|,第一实施例中,可依需求提供|ΔZA1|=0~3.0μm的配置。借此,可加强中心影像的品质,减少制造误差且提升良率。
举例而言,如图1K及图1L所绘示,当第八透镜180的像侧表面182包含第一镜面区113b及第二镜面区116b,第八透镜180的像侧表面182与光轴z的交点为光轴交点1100b,像侧表面182包含复数同心圆,其中四者为同心圆1102b、1105b、1107b、1110b,同心圆1102b、1105b、1107b、1110b相对于光轴z分别对应数值不同的复数半径,同心圆1102b、1105b、1107b、1110b中各者包含复数位置,同心圆1107b的复数位置其中六者为位置b1、b2、b3、b4、b5、b6,各位置相对于光轴交点1100b具有平行光轴位移,例如位置b1相对于光轴交点1100b具有平行光轴位移b1x,位置b3相对于光轴交点1100b具有平行光轴位移b3x;位于第一镜面区113b任一同心圆对应相同半径的位置之间的平行光轴位移的最大差值为深度变化量,深度变化量为|ΔZA1|。再者,由图1K可知,同心圆1107b的位置b1、b2、b3、b4、b5、b6中位于第一镜面区113b为位置b1、b2、b3、b4。假若同心圆1107b位于第一镜面区113b的所有位置之间的平行光轴位移的最大差值为位置b1、b3分别具有的平行光轴位移b1x、b3x的差值,则同心圆1107b的深度变化量|ΔZA1|为|b1x-b3x|。此外,平行光轴位移位于光轴交点1100b的物侧或像侧而有正号或负号。
图1N绘示第一实施例中水平位置117dh及垂直位置117dv的示意图,由图1A及图1N可知,电子感光元件66用以与光学镜头100组装,电子感光元件66设置于光学镜头100的成像面195,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像侧表面112、第八透镜180的物侧表面181、像侧表面182中至少一表面的第二镜面区包含水平位置及垂直位置,水平位置与光轴z之间的半径及垂直位置与光轴z之间的半径相同,水平位置与光轴z之间的连线平行电子感光元件66的长边(图未揭示),垂直位置与光轴z之间的连线平行电子感光元件66的短边(图未揭示);所述至少一表面与光轴z的交点为光轴交点,水平位置相对于光轴交点的平行光轴位移为Z2H,垂直位置相对于光轴交点的平行光轴位移为Z2V,其中关于光轴交点与平行光轴位移的定义请参考图1L,第一实施例中,可依需求提供|Z2H-Z2V|=3.0~10.0μm的配置。借此,可提升周边局部光路的控制能力,以更有效率地改善影像品质。
举例而言,如图1N所绘示,当第八透镜180的像侧表面182包含第一镜面区113d及第二镜面区116d,第二镜面区116d包含水平位置117dh及垂直位置117dv,水平位置117dh与光轴z之间的半径及垂直位置117dv与光轴z之间的半径相同,即水平位置117dh及垂直位置117dv皆位于同心圆1109d,水平位置117dh与光轴z之间的连线平行电子感光元件66的长边,垂直位置117dv与光轴z之间的连线平行电子感光元件66的短边;像侧表面182与光轴z的交点为光轴交点,水平位置117dh相对于光轴交点的平行光轴位移为Z2H,垂直位置117dv相对于光轴交点的平行光轴位移为Z2V。
图1O绘示第一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的参数Ri示意图,图1P绘示第一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00的参数Ri示意图,由图1O及图1P可知,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像侧表面112、第八透镜180的物侧表面181、像侧表面182中至少一表面的外缘轮廓与光轴z之间的最小半径为Ri,所述至少一表面的同心圆中一同心圆与光轴z之间的半径为0.3×Ri,所述同心圆的位置之间的平行光轴位移的最大差值为深度变化量,深度变化量为|ΔZ0.3i|,第一实施例中,可依需求提供|ΔZ0.3i|=0~2.0μm的配置。借此,可加强中心影像的品质,减少制造误差,提升良率。
举例而言,如图1O所绘示,当第八透镜180的像侧表面182包含第一镜面区113f及第二镜面区116f,像侧表面182的外缘轮廓(其与同心圆1110f相切)与光轴z之间的最小半径为Ri,像侧表面182的同心圆中的同心圆1103f与光轴z之间的半径为0.3×Ri,同心圆1103f的位置之间的平行光轴位移的最大差值为深度变化量,深度变化量为|ΔZ0.3i|,其中关于平行光轴位移与深度变化量的定义请参考图1L。再如图1P所绘示,当第八透镜180的像侧表面182包含第一镜面区113d及第二镜面区116d,像侧表面182的外缘轮廓(其与同心圆1110d相切)与光轴z之间的最小半径为Ri,像侧表面182的同心圆中的同心圆1103d与光轴z之间的半径为0.3×Ri,同心圆1103d的位置之间的平行光轴位移的最大差值为深度变化量,深度变化量为|ΔZ0.3i|。
由图1O及图1P可知,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像侧表面112、第八透镜180的物侧表面181、像侧表面182中至少一表面的外缘轮廓与光轴z之间的最小半径为Ri,所述至少一表面的同心圆中一同心圆与光轴z之间的半径为0.8×Ri,所述同心圆的位置之间的平行光轴位移的最大差值为深度变化量,深度变化量为|ΔZ0.8i|,第一实施例中,可依需求提供|ΔZ0.8i|=3.0~10.0μm的配置。借此,可提升周边局部光路的控制能力,以更有效率地改善影像品质。
举例而言,如图1O所绘示,当第八透镜180的像侧表面182包含第一镜面区113f及第二镜面区116f,像侧表面182的外缘轮廓(其与同心圆1110f相切)与光轴z之间的最小半径为Ri,像侧表面182的同心圆中的同心圆1108f与光轴z之间的半径为0.8×Ri,同心圆1108f的位置之间的平行光轴位移的最大差值为深度变化量,深度变化量为|ΔZ0.8i|,其中关于平行光轴位移与深度变化量的定义请参考图1L。再如图1P所绘示,当第八透镜180的像侧表面182包含第一镜面区113d及第二镜面区116d,像侧表面182的外缘轮廓(其与同心圆1110d相切)与光轴z之间的最小半径为Ri,像侧表面182的同心圆中的同心圆1108d与光轴z之间的半径为0.8×Ri,同心圆1108d的位置之间的平行光轴位移的最大差值为深度变化量,深度变化量为|ΔZ0.8i|。
图1Q绘示第一实施例中镜筒196的像侧侧视图,图1R绘示第一实施例中镜筒196于对应第八透镜180组装之处的剖面示意图。由图1A、图1Q及图1R可知,光学镜头100的所有透镜中至少半数透镜为塑胶透镜,即光学镜头100中至少四片透镜为塑胶透镜。借此,可增加透镜设计自由度,同时减少光学镜头100重量,以达到取像装置61轻薄的需求。光学镜头100还包含镜筒196,光学镜头100的所有透镜皆设置于镜筒196中,镜筒196包含定位结构。借此,当镜筒196进行组装时,可利于调整镜筒196与各个光学元件间的相对位置,进而提升组装良率。进一步而言,定位结构可使镜筒196有固定的方位以作为第一透镜110、第八透镜180的组装对准结构,定位结构可为镜筒196的内壁197上的非圆形阶差部198,或是可为镜筒196上的一图形标示199或一卡扣等,且不以此为限。
由图1Q及图1R可知,光学镜头100还包含镜筒196,镜筒196的内壁197包含非圆形阶差部198。借此,非圆形阶差部198可对应光学元件(例如第一透镜110、第八透镜180)组装定位而避免光学元件于镜筒196内产生旋转错位,以对准光学元件方向。再者,非圆形阶差部198的数量可为二个,其分别对应第一透镜110、第八透镜180组装定位,且内壁197上除了非圆形阶差部198以外的部分以圆环状环绕光轴z。
由图1R可知,非圆形阶差部198的轮廓与光轴z之间的最小半径为Rs,非圆形阶差部198的轮廓与光轴z之间的最大半径为Rt,第一实施例中,可依需求提供Rs/Rt=0.70~0.90的配置。借此,可控制光学元件的机构承靠比例并改善镜头196的组装精度,以维持透镜的稳定性并确保光学元件方位的准确性。
<第二实施例>
图2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62的示意图,由图2可知,第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62包含光学镜头200以及电子感光元件67。光学镜头20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210、光圈201、第二透镜220、第三透镜230、第四透镜240、第五透镜250、滤光元件290以及成像面295,而电子感光元件67设置于光学镜头200的成像面295,其中光学镜头200包含五片透镜(210、220、230、240、250),光学镜头200的所有透镜为所述五片透镜,光学镜头200的所有透镜中第五透镜250为复合式镜面结构透镜。
具体而言,第一透镜210包含物侧表面211及像侧表面212,第二透镜220包含物侧表面221及像侧表面222,第三透镜230包含物侧表面231及像侧表面232,第四透镜240包含物侧表面241及像侧表面242,第五透镜250包含物侧表面251及像侧表面252。
第五透镜250的物侧表面251及像侧表面252中至少一表面包含第一镜面区及第二镜面区,其配置可如图1B至图1J中任一图所绘示。光轴z通过第一镜面区,第一镜面区为圆对称面形。第一镜面区及第二镜面区设置于物侧表面251及像侧表面252中同一表面上,第二镜面区为非圆对称面形。
再者,第一镜面区的面积大于第二镜面区的面积。第二镜面区为非圆对称面形,进一步地,第二镜面区为线对称面形。
进一步而言,由图2可知,第五透镜250的像侧表面2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像侧表面252于离轴处包含至少一凸面。第五透镜250为最接近光学镜头200的成像面295的具屈折力透镜,第五透镜250于近光轴处具有负屈折力,第五透镜250的外缘面包含定位结构。第五透镜250的物侧表面251包含临界点251p,第五透镜250的像侧表面252包含临界点252p。
光学镜头200包含五片透镜,光学镜头200的所有透镜为所述五片透镜,光学镜头200的所有透镜为塑胶透镜。光学镜头200还包含光圈201,其设置于第五透镜250的物侧方向。第五透镜250于光学镜头200的所有透镜中具有最长的最大有效径。
光学镜头200的所有透镜中至少半数透镜为塑胶透镜,即光学镜头200中至少三片透镜为塑胶透镜。光学镜头200还包含镜筒,且镜筒的其他细节可与第一实施例中镜筒196相同。
<第三实施例>
图3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取像装置63的示意图,由图3可知,第三实施例的取像装置63包含光学镜头300以及电子感光元件68。光学镜头30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310、第二透镜320、光圈301、第三透镜330、光阑302、第四透镜340、第五透镜350、第六透镜360、滤光元件390以及成像面395,而电子感光元件68设置于光学镜头300的成像面395,其中光学镜头300包含六片透镜(310、320、330、340、350、360),光学镜头300的所有透镜为所述六片透镜,光学镜头300的所有透镜中第六透镜360为复合式镜面结构透镜。
具体而言,第一透镜310包含物侧表面311及像侧表面312,第二透镜320包含物侧表面321及像侧表面322,第三透镜330包含物侧表面331及像侧表面332,第四透镜340包含物侧表面341及像侧表面342,第五透镜350包含物侧表面351及像侧表面352,第六透镜360包含物侧表面361及像侧表面362。
第六透镜360的物侧表面361及像侧表面362中至少一表面包含第一镜面区及第二镜面区,其配置可如图1B至图1J中任一图所绘示。光轴z通过第一镜面区,第一镜面区为圆对称面形。第一镜面区及第二镜面区设置于物侧表面361及像侧表面362中同一表面上,第二镜面区为非圆对称面形。
再者,第一镜面区的面积大于第二镜面区的面积。第二镜面区为非圆对称面形,进一步地,第二镜面区为线对称面形。
进一步而言,由图3可知,第六透镜360的像侧表面36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像侧表面362于离轴处包含至少一凸面。第六透镜360为最接近光学镜头300的成像面395的具屈折力透镜,第六透镜360于近光轴处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360的外缘面包含定位结构。第六透镜360的物侧表面361包含临界点361p,第六透镜360的像侧表面362包含临界点362p。
光学镜头300包含六片透镜,光学镜头300的所有透镜为所述六片透镜,光学镜头300中至少五片透镜为塑胶透镜。光学镜头300还包含光圈301,其设置于第六透镜360的物侧方向。第六透镜360于光学镜头300的所有透镜中具有最长的最大有效径。
光学镜头300的所有透镜中至少半数透镜为塑胶透镜,即光学镜头300中至少三片透镜为塑胶透镜。光学镜头300还包含镜筒,且镜筒的其他细节可与第一实施例中镜筒196相同。
<第四实施例>
图4绘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取像装置64的示意图,由图4可知,第四实施例的取像装置64包含光学镜头400以及电子感光元件69。光学镜头40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410、第二透镜420、光圈401、第三透镜430、光阑402、第四透镜440、第五透镜450、第六透镜460、第七透镜470、滤光元件490以及成像面495,而电子感光元件69设置于光学镜头400的成像面495,其中光学镜头400包含七片透镜(410、420、430、440、450、460、470),光学镜头400的所有透镜为所述七片透镜,光学镜头400的所有透镜中第七透镜470为复合式镜面结构透镜。
具体而言,第一透镜410包含物侧表面411及像侧表面412,第二透镜420包含物侧表面421及像侧表面422,第三透镜430包含物侧表面431及像侧表面432,第四透镜440包含物侧表面441及像侧表面442,第五透镜450包含物侧表面451及像侧表面452,第六透镜460包含物侧表面461及像侧表面462,第七透镜470包含物侧表面471及像侧表面472。
第七透镜470的物侧表面471及像侧表面472中至少一表面包含第一镜面区及第二镜面区,其配置可如图1B至图1J中任一图所绘示。光轴z通过第一镜面区,第一镜面区为圆对称面形。第一镜面区及第二镜面区设置于物侧表面471及像侧表面472中同一表面上,第二镜面区为非圆对称面形。
再者,第一镜面区的面积大于第二镜面区的面积。第二镜面区为非圆对称面形,进一步地,第二镜面区为线对称面形。
进一步而言,由图4可知,第七透镜470的像侧表面47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像侧表面472于离轴处包含至少一凸面。第七透镜470为最接近光学镜头400的成像面495的具屈折力透镜,第七透镜470于近光轴处具有负屈折力,第七透镜470的外缘面包含定位结构。第七透镜470的物侧表面471包含临界点471p、471q,第七透镜470的像侧表面472包含临界点472p。
光学镜头400包含七片透镜,光学镜头400的所有透镜为所述七片透镜,光学镜头400中至少五片透镜为塑胶透镜。光学镜头400还包含光圈401,其设置于第七透镜470的物侧方向。第七透镜470于光学镜头400的所有透镜中具有最长的最大有效径。
光学镜头400的所有透镜中至少半数透镜为塑胶透镜,即光学镜头400中至少四片透镜为塑胶透镜。光学镜头400还包含镜筒,且镜筒的其他细节可与第一实施例中镜筒196相同。
<第五实施例>
请参照图5,其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10的立体示意图。由图5可知,第五实施例的取像装置10是为一相机模块,取像装置10包含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光学镜头11、驱动装置组12以及电子感光元件13,其中光学镜头11包含一镜筒(未另标号)。取像装置10利用光学镜头11聚光且对被摄物进行摄像并配合驱动装置组12进行影像对焦,最后成像于电子感光元件13,并将影像数据输出。
驱动装置组12可为自动对焦(Auto-Focus)模块,其驱动方式可使用如音圈马达(Voice Coil Motor;VCM)、微机电系统(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MEMS)、压电系统(Piezoelectric)、以及记忆金属(Shape Memory Alloy)等驱动系统。驱动装置组12可让光学镜头11取得较佳的成像位置,可提供被摄物于不同物距的状态下,皆能拍摄清晰影像。
取像装置10可搭载一感光度佳及低杂讯的电子感光元件13(如CMOS、CCD)设置于光学镜头11的成像面,可真实呈现光学镜头11的良好成像品质。
此外,取像装置10更可包含影像稳定模块14,其可为加速计、陀螺仪或霍尔元件(Hall Effect Sensor)等动能感测元件,而第五实施例中,影像稳定模块14为陀螺仪,但不以此为限。通过调整光学镜头11不同轴向的变化以补偿拍摄瞬间因晃动而产生的模糊影像,进一步提升动态以及低照度场景拍摄的成像品质,并提供例如光学防手震(OpticalImage Stabilization;OIS)、电子防手震(Electronic Image Stabilization;EIS)等进阶的影像补偿功能。
<第六实施例>
请参照图6A、图6B及图6C,其中图6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一种移动电子装置20的一侧的示意图,图6B绘示依照图6A中移动电子装置20的另一侧的示意图,图6C绘示依照图6A中移动电子装置20的系统示意图。由图6A、图6B及图6C可知,第六实施例的移动电子装置20是一智能手机,移动电子装置20包含取像装置80、90、闪光灯模块21、对焦辅助模块22、影像信号处理器23(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使用者界面24以及影像软件处理器25。当使用者透过使用者界面24对被摄物26进行拍摄,移动电子装置20利用取像装置80、90聚光取像,启动闪光灯模块21进行补光,并使用对焦辅助模块22提供的被摄物物距信息进行快速对焦,再加上影像信号处理器23以及影像软件处理器25进行影像最佳化处理,来进一步提升光学摄影镜头所产生的影像品质。其中对焦辅助模块22可采用红外线或雷射对焦辅助系统来达到快速对焦,使用者界面24可采用触控屏幕或实体拍摄按钮,配合影像处理软件的多样化功能进行影像拍摄以及影像处理。
第六实施例中,取像装置80、90不限于图6A的配置方式。取像装置80与前述第五实施例的取像装置10相同且包含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光学镜头81、驱动装置组82、电子感光元件83以及影像稳定模块84。取像装置90包含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光学镜头91、驱动装置组92、电子感光元件93以及影像稳定模块94。另外,取像装置81及取像装置91位于移动电子装置20的同侧。借此,以提升成像品质,并有助于提升应用性。
<第七实施例>
请参照图7,其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一种移动电子装置30的一侧的示意图。由图7可知,第七实施例的移动电子装置30是一智能手机,移动电子装置30包含三取像装置30a、30b、30c、闪光灯模块31、对焦辅助模块32、影像信号处理器33、使用者界面(图未绘示)以及影像软件处理器(图未绘示)。与前述第六实施例相同,当使用者透过使用者界面对被摄物(图未绘示)进行拍摄,移动电子装置30利用取像装置30a、30b、30c聚光取像,启动闪光灯模块31进行补光,并使用对焦辅助模块32提供的被摄物物距信息进行快速对焦,再加上影像信号处理器33以及影像软件处理器进行影像最佳化处理,来进一步提升光学摄影镜头所产生的影像品质。其中对焦辅助模块32可采用红外线或雷射对焦辅助系统来达到快速对焦,使用者界面可采用触控屏幕或实体拍摄按钮,配合影像处理软件的多样化功能进行影像拍摄以及影像处理。
第七实施例的三取像装置30a、30b、30c中至少一者可与前述第五实施例中的取像装置10相同,在此不另赘述。详细来说,第七实施例中的三取像装置30a、30b、30c可分别为广角取像装置、望远取像装置以及一般视角的取像装置(即介于广角与望远间),或另可为其他种类的取像装置,并不限于此配置方式。
<第八实施例>
请参照图8,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一种移动电子装置40的示意图。第八实施例的移动电子装置40是一穿戴装置(Wearable Device),移动电子装置40包含取像装置41,其中取像装置41可与前述第五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另赘述。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8)
1.一种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包含至少三透镜,该光学镜头的所有透镜为该至少三透镜,该光学镜头的所有透镜中至少一透镜为一复合式镜面结构透镜,该复合式镜面结构透镜包含一物侧表面及一像侧表面,该物侧表面朝向物侧方向,该像侧表面朝向像侧方向,该物侧表面及该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包含:
一第一镜面区,其中一光轴通过该第一镜面区,该第一镜面区为圆对称面形;以及
一第二镜面区,该第一镜面区及该第二镜面区设置于同一表面上,该第二镜面区为非圆对称面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复合式镜面结构透镜的该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该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包含至少一凸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复合式镜面结构透镜为最接近该光学镜头的一成像面的具屈折力透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复合式镜面结构透镜于近光轴处具有负屈折力,且该复合式镜面结构透镜的一外缘面包含一定位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复合式镜面结构透镜的该物侧表面及该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临界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镜面区为矩形,该第一镜面区的长边长度为L,该第一镜面区的短边长度为W,其满足下列条件:
1.25<L/W<1.8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镜面区的面积大于该第二镜面区的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镜面区为线对称面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镜头包含至少五透镜,该光学镜头的所有透镜为该至少五透镜,该光学镜头的所有透镜中至少五透镜为塑胶透镜。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镜头的最大视角为FOV,其满足下列条件:
FOV>110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镜头的所有透镜中一透镜的阿贝数为V,该透镜的折射率为N,该光学镜头中至少一透镜满足下列条件:
V/N<11.9。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镜头的所有透镜中最接近一被摄物的透镜为一第一透镜,该第一透镜的一物侧表面至该光学镜头的一成像面于该光轴上的距离为TL,该光学镜头的最大像高为ImgH,该光学镜头的光圈值为Fno,其满足下列条件:
1.0<TL/ImgH<3.0;以及
1.20<Fno<3.0。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镜头的所有透镜中最接近一被摄物的透镜为一第一透镜,该第一透镜的一物侧表面至该光学镜头的一成像面于该光轴上的距离为TL,该复合式镜面结构透镜于该光轴上的厚度为CT,其满足下列条件:
TL<9.0mm;以及
0.10<CT<1.50mm。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光圈,其设置于该复合式镜面结构透镜的物侧方向。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复合式镜面结构透镜于该光学镜头的所有透镜中具有最长的最大有效径。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镜头的所有透镜中至少半数透镜为塑胶透镜,该光学镜头还包含一镜筒,该镜筒包含一定位结构。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镜筒,该镜筒的一内壁包含一非圆形阶差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非圆形阶差部的轮廓与该光轴之间的最小半径为Rs,该非圆形阶差部的轮廓与该光轴之间的最大半径为Rt,其满足下列条件:
0.70<Rs/Rt<0.90。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复合式镜面结构透镜的该表面与该光轴的交点为一光轴交点,该表面包含复数同心圆,该些同心圆相对于该光轴分别对应复数半径,各该同心圆包含复数位置,各该位置相对于该光轴交点具有平行光轴位移;
其中,位于该第一镜面区任一该同心圆对应相同半径的该些位置之间平行光轴位移的最大差值为一深度变化量,该深度变化量为|ΔZA1|,其满足下列条件:
|ΔZA1|<3.0μm。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深度变化量为|ΔZA1|,其满足下列条件:
|ΔZA1|<2.0μm。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深度变化量为|ΔZA1|,其满足下列条件:
|ΔZA1|<1.0μm。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一电子感光元件用以与该光学镜头组装,该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该光学镜头的一成像面,该复合式镜面结构透镜的该表面的该第二镜面区包含一水平位置及一垂直位置,该水平位置与该光轴之间的半径及该垂直位置与该光轴之间的半径相同,该水平位置与该光轴之间的连线平行该电子感光元件的长边,该垂直位置与该光轴之间的连线平行该电子感光元件的短边;
其中,该表面与该光轴的交点为一光轴交点,该水平位置相对于该光轴交点的平行光轴位移为Z2H,该垂直位置相对于该光轴交点的平行光轴位移为Z2V,其满足下列条件:
|Z2H-Z2V|>3.0μm。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水平位置相对于该光轴交点的平行光轴位移为Z2H,该垂直位置相对于该光轴交点的平行光轴位移为Z2V,其满足下列条件:
|Z2H-Z2V|>4.0μm。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水平位置相对于该光轴交点的平行光轴位移为Z2H,该垂直位置相对于该光轴交点的平行光轴位移为Z2V,其满足下列条件:
|Z2H-Z2V|>5.0μm。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复合式镜面结构透镜的该表面与该光轴的交点为一光轴交点,该表面包含复数同心圆,该些同心圆相对于该光轴分别对应复数半径,各该同心圆包含复数位置,各该位置相对于该光轴交点具有平行光轴位移;
其中,该表面的一外缘轮廓与该光轴之间的最小半径为Ri,该些同心圆中一同心圆与该光轴之间的半径为0.3×Ri,该同心圆的该些位置之间的平行光轴位移的最大差值为一深度变化量,该深度变化量为|ΔZ0.3i|,其满足下列条件:
|ΔZ0.3i|<2.0μm。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复合式镜面结构透镜的该表面与该光轴的交点为一光轴交点,该表面包含复数同心圆,该些同心圆相对于该光轴分别对应复数半径,各该同心圆包含复数位置,各该位置相对于该光轴交点具有平行光轴位移;
其中,该表面的一外缘轮廓与该光轴之间的最小半径为Ri,该些同心圆中一同心圆与该光轴之间的半径为0.8×Ri,该同心圆的该些位置之间的平行光轴位移的最大差值为一深度变化量,该深度变化量为|ΔZ0.8i|,其满足下列条件:
|ΔZ0.8i|>3.0μm。
27.一种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以及
一电子感光元件,其设置于该光学镜头的一成像面。
28.一种移动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取像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9201094U TWM606316U (zh) | 2020-01-22 | 2020-01-22 | 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行動電子裝置 |
TW109201094 | 2020-01-22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321960U true CN212321960U (zh) | 2021-01-08 |
Family
ID=740254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024174.9U Active CN212321960U (zh) | 2020-01-22 | 2020-06-04 | 光学镜头、取像装置及移动电子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321960U (zh) |
TW (1) | TWM606316U (zh) |
-
2020
- 2020-01-22 TW TW109201094U patent/TWM606316U/zh unknown
- 2020-06-04 CN CN202021024174.9U patent/CN212321960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606316U (zh) | 2021-01-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703134B (zh) | 摄像用光学镜组 | |
CN109283657B (zh) | 光学影像撷取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9669258B (zh) | 成像用光学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11708153B (zh) | 影像撷取系统及取像装置 | |
CN113703136B (zh) | 摄影透镜组 | |
CN111965792B (zh) | 光学摄影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8931845B (zh) | 光学影像撷取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10320639B (zh) | 摄像用光学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9001888B (zh) | 摄像系统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8398771B (zh) | 光学取像镜片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8732719B (zh) | 光学影像撷取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10554480B (zh) | 影像撷取光学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8459391B (zh) | 影像撷取光学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9725402B (zh) | 光学成像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10618517B (zh) | 摄影用光学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9324387B (zh) | 光学图像撷取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11766681A (zh) | 摄影镜片系统及取像装置 | |
CN110955018B (zh) | 摄像光学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11208624B (zh) | 成像系统镜头组及取像装置 | |
CN111708154B (zh) | 影像撷取光学镜片系统 | |
CN113703128B (zh) | 成像用光学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212321960U (zh) | 光学镜头、取像装置及移动电子装置 | |
US20240111136A1 (en) | Image system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