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14648U - 一种输送带 - Google Patents

一种输送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14648U
CN212314648U CN202020623275.1U CN202020623275U CN212314648U CN 212314648 U CN212314648 U CN 212314648U CN 202020623275 U CN202020623275 U CN 202020623275U CN 212314648 U CN212314648 U CN 2123146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conveying
conveying layer
connecting portion
protectiv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62327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Zhongdao High Tech Materia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Zhongdao High Tech Materia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Zhongdao High Tech Materia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Zhongdao High Tech Materia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62327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146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146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146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elt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送带,属于输送带领域。包括相互贴合连接的第一输送层和第二输送层,第一输送层位于第二输送层的外侧;第一输送层的首端和尾端为非直线状,第一输送层的首端和尾端相互对接并粘合形成第一连接部,第二输送层的首端和尾端相互对接并粘合形成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背离第二输送层的一侧热压覆盖有第一保护层。本实用新型可提高输送带首尾端相连的牢固性。

Description

一种输送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输送带领域,涉及一种输送带。
背景技术
输送带(英文:conveying belt),是用于皮带输送带中起承载和运送物料作用的橡胶与纤维、金属复合制品,或者是塑料和织物复合的制品。输送带广泛应用于光伏、水泥、焦化、冶金、化工、钢铁等行业中。
输送带在运转过程中,输送带的首尾相连端容易发生断裂,缩短了输送带的使用寿命,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效率。
因此,如何提高输送带首尾端相连的牢固性是目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送带,能够提高输送带首尾端相连的牢固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输送带,输送带包括相互贴合连接的第一输送层和第二输送层,第一输送层位于第二输送层的外侧;第一输送层的首端和尾端为非直线状或斜线状,第一输送层的首端和尾端相互对接并粘合形成第一连接部,第二输送层的首端和尾端相互对接并粘合形成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背离第二输送层的一侧热压覆盖有第一保护层。通过将位于第二输送层外侧的第一输送层的第一连接部设计成非直线状或斜线状的接口,通过增加第一输送层的首端和尾端的接触面积,增加了输送带在第一连接部处连接的牢固性;在非直线状连接的基础之上,在第一连接部上热压覆盖第一保护层,进一步提高了第一连接部的连接牢固性。
可选的,第一连接部及其上端热压覆盖的第一保护层的厚度之和为第一厚度,第一输送层非第一连接部的厚度为第二厚度,第一厚度与第二厚度之差的绝对值小于等于预定阈值。通过控制第一厚度和第二厚度之差的绝对值小于等于预定阈值,避免第一厚度和第二厚度之差的绝对值过大,影响输送带的平整度。
可选的,第一输送层和第二输送层长度相等,第一输送层和第二输送层全部相互贴合连接,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重叠设置。采用长度相同的第一输送层和第二输送层,将其全部相互贴合连接,适用于对输送带平整度要求不高的作业环境。
可选的,第一输送层和第二输送层长度相等,第一输送层和第二输送层部分相互贴合连接,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相距一特定距离设置。第一输送层和第二输送层部分相互贴合连接,使得输送带的第一输送层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输送层的第二连接部相距一定距离错开连接,可分散两个连接部的应力,进而增加了输送带的连接强度。
可选的,第一输送层的首端和尾端具有圆弧过渡的第一凹槽,第一保护层经热压后充斥粘接于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底部为光滑表面。在第一输送层的首端和尾端设计具有圆弧过渡的凹槽,将第一保护层热压充斥于第一凹槽内,一方面可以实现施加第一保护层后输送带的平整度;另一方面第一保护层因热压充斥于第一凹槽,从而使第一保护层具有圆角,而圆角不易脱落,使得第一保护层与第一连接部的连接更为牢固。
可选的,第一输送层的首端和尾端具有圆弧过渡的第一凹槽,第一保护层经热压后充斥粘接于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底部为非光滑表面。通过将第一凹槽的底部设计成非光滑表面,可以增加第一保护层与第一凹槽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输送带连接处的稳定性。
可选的,第一保护层与第一连接部之间设置有第一粘合层,第一粘合层为PFA薄膜;第一保护层为透明保护层。通过在第一保护层与第一连接部之间设置PFA薄膜粘合层,提高了第一保护层与第一连接部之间的连接牢固性,进而提高了输送带的连接强度;将第一保护层设计成透明的保护层,避免了颜色变化对输送带作业要求的影响。
可选的,第一保护层为特氟龙保护层或涂覆有特氟龙的玻纤布。采用特氟龙材质的第一保护层或表面涂覆有特氟龙的玻纤布保护层,使得第一连接部处具有易清洁,耐酸碱腐蚀的性能,进而增加了连接部连接的牢固性。
可选的,第二输送层的首端和尾端为非直线状或斜线状;第二连接部背离第一输送层的一侧热压覆盖有第二保护层。将第二输送层的首端和尾端设计成非直线状,增加了第二输送层首端和尾端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输送带第二连接部连接的牢固性;同时在第二连接部背离第一输送层的一侧热压覆盖第二保护层,进一步提高了输送带第二连接部连接的牢固性。
可选的,第二连接部及其上端热压覆盖的第二保护层的厚度之和为第三厚度,第二输送层非第二连接部的厚度为第四厚度,第三厚度与第四厚度之差的绝对值小于等于预定阈值。通过控制第三厚度和第四厚度之差的绝对值小于等于预定阈值,避免第三厚度和第四厚度之差的绝对值过大,影响输送带的平整度。
可选的,第一输送层包括第一玻纤布和第一特氟龙涂层,第一特氟龙涂层涂覆于第一玻纤布的内外两侧;第一玻纤布的内侧为靠近第二输送层的一侧,第一玻纤布的外侧为背离第二输送层的一侧。通过热压第一玻纤布的内侧的第一特氟龙涂层实现第一玻纤布和第二输送层的粘合连接。同时使第一玻纤布的外侧即第一输送层远离第二输送层的一侧具有易清洁、耐酸碱腐蚀的性能,进而提高了输送带的使用寿命。
可选的,第二输送层包括第二玻纤布和第二特氟龙涂层,第二特氟龙涂层涂覆于第二玻纤布的内外两侧;第二玻纤布的内侧为背离第一输送层的一侧,第二玻纤布的外侧为靠近第一输送层的一侧。通过热压第二玻纤布的外侧的第二特氟龙涂层实现第二玻纤布和第一输送层的粘合连接。同时使第二玻纤布的外侧即第二输送层远离第一输送层的一侧具有易清洁、耐酸碱腐蚀的性能,进而提高了输送带的使用寿命。
可选的,第二输送层包括第二玻纤布和第二特氟龙涂层,第二特氟龙涂层涂覆于第二玻纤布的外侧,第二玻纤布的外侧为靠近第一输送层的一侧。通过热压第二玻纤布的外侧的第二特氟龙涂层实现第二玻纤布和第一输送层的粘合连接。
可选的,第一输送层和第二输送层之间通过第二粘合层粘合连接,第二粘合层为间隔或连续设置的PFA薄膜。采用PFA薄膜作为第一输送层和第二输送层之间的粘合层,使得输送带的第一输送层和第二输送层之间具有较高的贴合度,提高了第一输送层和第二输送层之间的连接强度。
可选的,第一输送层背离第二输送层的一侧具有碳粉涂层。通过在第一输送层背离第二输送层的一侧设置碳粉涂层,使得第一输送层背离第二输送层的一侧具有绝缘性能。
可选的,第二输送层背离第一输送层的一侧具有碳粉涂层。通过在第二输送层背离第一输送层的一侧设置碳粉涂层,使得第二输送层背离第一输送层的一侧具有绝缘性能。
可选的,第一输送层背离第二输送层的一侧具有碳粉涂层,第二输送层背离第一输送层的一侧也具有碳粉涂层。通过在第一输送层背离第二输送层的一侧及第二输送层背离第一输送层的一侧设置碳粉涂层,使得输送带与外界接触的两侧均具有绝缘性能。
可选的,输送带上设置有吸附孔。通过在输送带上设置吸附孔,使得输送带在运输物料时可实现对物料的吸附作用,避免物料在输送带上发生位置偏移甚至滑落。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输送带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输送带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重叠设置的一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输送带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重叠设置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输送带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相距特定距离设置的一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输送带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相距特定距离设置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6为图3的主视图;
图7为图3所示的输送带在连接处断开铺平状态的示意图;
图8为图4所示的输送带在连接处断开铺平状态的示意图;
图9为图5所示的输送带在连接处断开铺平状态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输送层和/或第二输送层的首尾端的非直线状的举例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输送带的一种制作工艺示意图。
图中:1、第一输送层;11、第一输送层的首端;12、第一输送层的尾端;13、第一连接部;131、第一凹槽;1311、第一凹槽的圆弧;132、第一保护层;1321、第一保护层的圆角; 2、第二输送层;21、第二输送层的首端;22、第二输送层的尾端;23、第二连接部;231、第二凹槽;2311、第二凹槽的圆弧;232、第二保护层;2321、第二保护层的圆角;3、第二粘合层;4、第一输送层远离第二输送层的一侧;5、第二输送层远离第一输送层的一侧;6、吸附孔。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输送带在运转过程中,输送带的首尾相连端容易发生断裂,缩短了输送带的使用寿命,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效率,针对输送带首尾端连接强度不够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输送带。
请结合图1和图2,输送带包括相互贴合连接的第一输送层1和第二输送层2,第一输送层1位于第二输送层2的外侧;第一输送层的首端11和尾端12为非直线状或斜线状(斜线状未在图中示出),第一输送层的首端11和尾端12相互对接并粘合形成第一连接部13,第二输送层的首端21和尾端22相互对接并粘合形成第二连接部23。
将位于第二输送层2外侧的第一输送层1的第一连接部13设计成非直线状或斜线状的接口,通过增加第一输送层的首端11和尾端12的接触面积,增加了输送带在第一连接部13 处连接的牢固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非直线状为任何具有一定规律性的非直线形状,可参考图10所示意的部分情况,非直线状可以为图10中(a)所示的连续“弓”字形形状,可以为图10中(b)所示的连续“V”字形形状,可以为图10中(c)所示的连续的“Z”字形形状,可以为图10中(d)所示的连续的正弦或余弦形状,本实用新型对该非直线状就不再穷举。
为进一步提高第一连接部13的连接牢固性,可在第一连接部13背离第二输送层2的一侧热压覆盖有第一保护层132。
当将输送带安装与主动辊和从动辊之间进行输送时,第一连接部13处于主动辊及从动辊的外侧,第一连接部13受到的张紧力是大于第二连接部23的,第一连接部13相较于第二连接部23更容易发生断裂。因此,为提高输送带连接部的连接强度,可以在第一连接部13背离第二输送层2的一侧热压覆盖有第一保护层132。
同样考虑到第二输送层2位于第一输送层1的内侧,在实际作业时,第二连接部23受张紧力的一面上方有第一输送层1包裹,第二连接部23的连接强度要求较第一连接部13要低一些,如图2、图4和图8所示,在一些输送带连接强度要求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二输送层的首端21和尾端22做直线状连接设计。
不同的作业条件对输送带具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光伏领域,在输送电池片时,为了减少电池片在输送过程中出现裂片损伤电池片的现象,要求输送带的作业面是平整的。为此本实用新型的输送带的第一连接部13及其上端热压覆盖的第一保护层132的厚度之和为第一厚度,第一输送层1非第一连接部13的厚度为第二厚度,第一厚度与第二厚度之差的绝对值小于等于预定阈值。通过控制第一厚度和第二厚度之差的绝对值小于等于预定阈值,避免第一厚度和第二厚度之差的绝对值过大,影响输送带的平整度。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到的预定阈值小于等于0.06mm,该预定阈值可以为0.06mm、0.05mm、0.04mm、0.02mm、0.01mm、0mm等数值。
对于第一输送层1和第二输送层2之间的贴合连接方式,具有多种方式。例如:
方式一:在对输送带平整度要求不高的作业环境下,可采用长度相同的第一输送层1和第二输送层2,将其全部相互贴合连接。如图2、图3和图7所示,第一输送层1和第二输送层2长度相等,第一输送层1和第二输送层2全部贴合连接,即第一输送层1和第二输送层2之间首尾完全贴合连接。从而使得第一连接部13和第二连接部23重叠设置。
方式二:如图1、图4、图5、图8和图9所示,第一输送层1和第二输送层2长度相等,第一输送层1和第二输送层2部分相互贴合连接,即第一输送层1和第二输送层2之间并非首尾完全贴合连接。从而使得第一连接部13和第二连接部23相距一特定距离。将输送带的第一输送层1的第一连接部13和第二输送层2的第二连接部23相距一定距离错开连接,可分散两个连接部的应力,进而增加了输送带的连接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式二中,所提及的特定距离,仅需要第一连接部13和第二连接部 23不重合即可,对该特定距离不做具体的数值限定。
当然,对于输送带连接强度较高的情况,如图3、图5、图7和图9所示,可以将第二输送层的首端21和尾端22也设计为非直线状或斜线状(斜线状未在图中示出),并在第二连接部23背离第一输送层1的一侧热压覆盖有第二保护层232。
将第二输送层的首端21和尾端22设计成非直线状或斜线状,增加了第二输送层的首端 21和尾端22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输送带第二连接部23连接的牢固性;同时在第二连接部23背离第一输送层1的一侧热压覆盖第二保护层232,提高了输送带第二连接部23连接的牢固性,从而提高了整个输送带的连接强度。
需要注意的是,当对输送带的平整度要求较高时,比如光伏领域,本实用新型的输送带的第二连接部23及其上端热压覆盖的第二保护层232的厚度之和为第三厚度,第二输送层 2非第二连接部23的厚度为第四厚度,第三厚度与第四厚度之差的绝对值小于等于预定阈值。通过控制第三厚度和第四厚度之差的绝对值小于等于预定阈值,避免第三厚度和第四厚度之差的绝对值过大,影响输送带的平整度。该预定阈值与前述的预定阈值相同,即小于等于0.06mm,可以为0.06mm、0.05mm、0.04mm、0.02mm、0.01mm、0mm等数值。
可选的,如图3、图5和图6所示,第一输送层的首端11和尾端12具有圆弧过渡的第一凹槽131,第一保护层132经热压后充斥粘接于第一凹槽131,第一凹槽131底部为光滑表面。
在第一输送层的首端11和尾端12设计具有圆弧过渡的凹槽131,将第一保护层132热压充斥于第一凹槽131内,一方面可以实现施加第一保护层132后输送带的平整度;另一方面第一保护层132因热压充斥于第一凹槽131,由于第一凹槽的圆弧1311的阻碍作用,第一保护层132热压后所形成的第一保护层132便具有第一保护层的圆角1321,而圆角不易脱落,使得第一保护层132与第一连接部13的连接更为牢固。
为了进一步加强第一保护层132与第一连接部13连接的牢固性,可选的,第一凹槽131 底部为非光滑表面。通过将第一凹槽131的底部设计成非光滑表面,可以增加第一保护层132 与第一凹槽131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输送带连接处的稳定性。
当然,在设置了第二保护层23的实施方式下,也可以在第二输送层的首端21和尾端22 具有圆弧过渡的第二凹槽231,第二保护层232经热压后充斥粘接于第二凹槽231。同样基于第二凹槽的圆弧2311的阻碍作用,第二保护层232热压后所形成的第二保护层232便具有第二保护层的圆角2321。
同样为了进一步加强第二保护层232与第二连接部23连接的牢固性,第二凹槽231底部也可设计为非光滑表面。
可选的,第一保护层132与第一连接部13之间设置有第一粘合层(图中未示出),第一粘合层为PFA薄膜。可熔性聚四氟乙烯(英文:Perfluoroalkoxy,简写:PFA),其具有耐化学腐蚀性、拉伸强度高、介电性好、阻燃性好等特点。通过在第一保护层132与第一连接部13之间设置PFA薄膜粘合层,提高了第一保护层132与第一连接部13之间的连接牢固性,进而提高了输送带的连接强度。
为了避免了颜色变化对输送带作业要求的影响,可将第一保护层132设置为透明保护层。
当然,在设置了第二保护层23的实施方式下,也可以在第二保护层232与第二连接部 23之间设置PFA薄膜粘合层,以提高第二保护层232与第二连接部23之间的连接牢固性。也可以将第二保护层232设计成透明的保护层,避免了颜色变化对输送带作业要求的影响。
可选的,第一保护层132为特氟龙保护层或涂覆有特氟龙的玻纤布保护层。聚四氟乙烯 (英文:Polytetrafluoroethylene,简写:PTFE),别称特氟龙、铁氟龙。具有耐高温性、化学稳定性、电绝缘性、不粘性等特点。采用特氟龙材质的第一保护层132,或者采用表面涂覆有特氟龙的玻纤布作为第一保护层132,使得第一连接部13处具有易清洁,耐酸碱腐蚀的性能,进而增加了第一连接部13连接的牢固性。当然,在设置了第二保护层23的实施方式下,第二保护层232也可为特氟龙保护层。
对于第一输送层1和第二输送层2的粘合连接方式,也有多种选择,列举如下:
方式一:第一输送层1包括第一玻纤布和第一特氟龙涂层,第一特氟龙涂层涂覆于第一玻纤布的内外两侧;第一玻纤布的内侧为靠近第二输送层的一侧,第一玻纤布的外侧为背离第二输送层的一侧。通过热压第一玻纤布的内侧的第一特氟龙涂层实现第一玻纤布和第二输送层2的粘合连接。同时使第一玻纤布的外侧即第一输送层1远离第二输送层2的一侧具有易清洁、耐酸碱腐蚀的性能,进而提高了输送带的使用寿命。
方式二:第二输送层2包括第二玻纤布和第二特氟龙涂层,第二特氟龙涂层涂覆于第二玻纤布的外侧,第二玻纤布的外侧为靠近第一输送层1的一侧。通过热压第二玻纤布的外侧的第二特氟龙涂层实现第二玻纤布和第一输送层1的粘合连接。
方式三:第二输送层2包括第二玻纤布和第二特氟龙涂层,第二特氟龙涂层涂覆于第二玻纤布的内外两侧;第二玻纤布的内侧为背离第一输送层的一侧,第二玻纤布的外侧为靠近第一输送层1的一侧。通过热压第二玻纤布的外侧的第二特氟龙涂层实现第二玻纤布和第一输送层1的粘合连接。同时使第二玻纤布的外侧即第二输送层2远离第一输送层1的一侧具有易清洁、耐酸碱腐蚀的性能,进而提高了输送带的使用寿命。
方式四:对于第一输送层1和第二输送层2之间的不同贴合连接方式,为了增加第一输送层1和第二输送层2之间连接的牢固性,可以在第一输送层1和第二输送层2之间设置第二粘合层3,通过第二粘结层3将第一输送层1和第二输送层2进行粘合连接,第二粘合层3为间隔或连续设置的PFA薄膜。
上述所说的间隔或连续的PFA薄膜,间隔包括沿第一输送层1和第二输送层2相粘合面均匀间隔的PFA薄膜、非均匀间隔的PFA薄膜,如图11(d)所示,其第二粘合层3只在第一连接部13和第二输送层2之间、第二连接部23和第一输送层1之间设置;连续为沿第一输送层1和第二输送层2相粘合面不间断设置的PFA薄膜,如图11(e)所示。
采用PFA薄膜作为第一输送层和第二输送层之间的粘合层,使得输送带的第一输送层和第二输送层之间具有较高的贴合度,提高了第一输送层和第二输送层之间的连接强度。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只是对第一输送层1和第二输送层2粘合连接方式的个别列举,而非穷尽式列举,例如,在具体生产中,也可以对上述四种方式进行任意组合。
当输送带具有绝缘性能的要求时,可在第一输送层背离第二输送层的一侧4设置碳粉涂层。通过在第一输送层背离第二输送层的一侧4设置碳粉涂层,使得第一输送层背离第二输送层的一侧4具有绝缘性能。当需要在第一输送层背离第二输送层的一侧4既设置特氟龙涂层又设置碳粉涂层时,可根据需求将碳粉涂层设置在特氟龙涂层的内侧或外侧。
亦可在第二输送层背离第一输送层的一侧5设置碳粉涂层。通过在第二输送层背离第一输送层的一侧5设置碳粉涂层,使得第二输送层背离第一输送层的一侧5具有绝缘性能。当需要在第二输送层背离第一输送层的一侧5既设置特氟龙涂层又设置碳粉涂层时,可根据需求将碳粉涂层设置在特氟龙涂层的内侧或外侧。
亦可在第一输送层背离第二输送层的一侧4设置碳粉涂层,第二输送层背离第一输送层的一侧5也设置碳粉涂层。通过在第一输送层背离第二输送层的一侧4及第二输送层背离第一输送层的一侧5设置碳粉涂层,使得输送带与外界接触的两侧均具有绝缘性能。当需要在第一输送层背离第二输送层的一侧4和第二输送层背离第一输送层的一侧5既设置特氟龙涂层又设置碳粉涂层时,可根据需求将碳粉涂层设置在特氟龙涂层的内侧或外侧。
可选的,输送带上设置有吸附孔6。通过在输送带上设置吸附孔6,使得输送带在运输物料时可实现对物料的吸附作用,避免物料在输送带上发生位置偏移甚至滑落。吸附孔6可以为圆形孔、腰型孔、椭圆形孔、方形孔、不规则形状孔等形式。
关于吸附孔6的布置方式不局限于某种特定形式,可以为图1和图5中所示,沿输送方向设置两列吸附孔,对称均匀分布在输送带的两侧边缘;也可以沿输送方向设置三列吸附孔,一列位于输送带中间位置,剩余两列以该列为中心对称均匀布在输送带的两侧边缘;也可以沿输送方向设置一列、四列等,每列的吸附孔可均匀或不均匀分布,在此不一一列举。
对于本实用新型的输送带的制造工艺,现结合图11列举一工艺方式如下:
S1:根据尺寸要求切割第一输送层1和第二输送层2,将第一输送层1和第二输送层2 首尾相互错开铺平,将第一输送层1和第二输送层2热压连接,并在第一输送层的首端11和尾端12预留特定长度,在第二输送层的首端21和尾端22预留特定长度,如图11(a)所示。S2:将第一输送层1和第二输送层2的剩余部分再热压,制作成环状,接口处预留特定长度,如图11(b)所示。第一输送层的首端11和尾端12相互重叠一部分,并对该重叠部分进行热压形成第一连接部13,第二输送层的首端21和尾端22同理。
S3:在第一连接部13上作非直线状或斜线状切割,如图11(c)中所示,在第一连接部 13作锯齿状切割,并将图中所示的阴影部分清除,从而避免增加第一连接部13处的厚度。同理,对第二连接部也做同样处理。
S4:在第一连接部13和第二输送层2之间插入第二粘合层3后热压,如图11(d)所示,实现第一连接部13与第二输送层之间的连接。同理,对于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输送层1之间的连接也通过插入第二粘合层3进行热压连接。
S5:如图11(e)所示,在第一连接部13上方热压覆盖第一保护层132,在第二连接部23上方热压覆盖第二保护层232,最终得到图11(f)所示的输送带。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文中所讲的“至少一个”包括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后,将容易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发明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发明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发明未发明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发明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输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带包括相互贴合连接的第一输送层和第二输送层,所述第一输送层位于所述第二输送层的外侧;所述第一输送层的首端和尾端为非直线状或斜线状,所述第一输送层的首端和尾端相互对接并粘合形成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输送层的首端和尾端相互对接并粘合形成第二连接部;
所述第一连接部背离所述第二输送层的一侧热压覆盖有第一保护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及其上端热压覆盖的所述第一保护层的厚度之和为第一厚度,所述第一输送层非第一连接部的厚度为第二厚度,所述第一厚度与所述第二厚度之差的绝对值小于等于预定阈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层和所述第二输送层长度相等,所述第一输送层和所述第二输送层全部或部分相互贴合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重叠设置或相距一特定距离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层的首端和尾端具有圆弧过渡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保护层经热压后充斥粘接于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底部为光滑或非光滑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层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设置有第一粘合层,所述第一粘合层为PFA薄膜;所述第一保护层为透明保护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层为特氟龙保护层或涂覆有特氟龙的玻纤布保护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送层的首端和尾端为非直线状或斜线状;所述第二连接部背离所述第一输送层的一侧热压覆盖有第二保护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层包括第一玻纤布和第一特氟龙涂层,所述第一特氟龙涂层涂覆于所述第一玻纤布的内外两侧;通过热压所述第一玻纤布的内侧的第一特氟龙涂层实现所述第一玻纤布和所述第二输送层的粘合连接,所述第一玻纤布的内侧为靠近所述第二输送层的一侧,所述第一玻纤布的外侧为背离所述第二输送层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层和所述第二输送层之间通过第二粘合层粘合连接,所述第二粘合层为间隔或连续设置的PFA薄膜。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输送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带上设置有吸附孔。
CN202020623275.1U 2020-04-23 2020-04-23 一种输送带 Active CN2123146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23275.1U CN212314648U (zh) 2020-04-23 2020-04-23 一种输送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23275.1U CN212314648U (zh) 2020-04-23 2020-04-23 一种输送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14648U true CN212314648U (zh) 2021-01-08

Family

ID=740314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623275.1U Active CN212314648U (zh) 2020-04-23 2020-04-23 一种输送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1464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72223A1 (en) * 2021-06-25 2022-12-29 Saint-Gobain Performance Plastics Corporation Seamless adhesive joints and mechanical belts including seamless adhesive joints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72223A1 (en) * 2021-06-25 2022-12-29 Saint-Gobain Performance Plastics Corporation Seamless adhesive joints and mechanical belts including seamless adhesive joint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001643A1 (en) Continuous honeycomb core material, honeycomb core sandwich composite panel and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eparing same
TWI551560B (zh) 玻璃帶、接合玻璃帶之方法、以及製備用於接合之已塗佈玻璃帶之方法
CN212314648U (zh) 一种输送带
EP1752283A1 (en) Heat-resistant laminated conveyor belt and method for production thereof
US10864691B2 (en) Toothed bel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JP5750663B2 (ja) 複層シートおよびエンドレスベルト
JP2011031572A (ja) 複層シート、エンドレスベルトなら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KR20200041761A (ko) 복층 심리스 벨트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20200340612A1 (en) Thermal insulation sheet and multilayer thermal insulation sheet using same
KR20140032355A (ko) 복층 시트, 엔드리스 벨트 및 그 제조 방법
WO2014156395A1 (ja) Pvb部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合わせガラスの製造方法
CN111923556A (zh) 一种大型复杂异形曲面复合保温层及其制备方法
MX2021013716A (es) Chip led y metodo de manufactura del mismo.
WO2014080593A1 (ja) エンドレスベルトの製造方法及びエンドレスベルト
CA1090243A (en) Method and belt of oriented nylon with rubber sheet adhered thereto
WO2011036887A1 (ja) 更生コンベア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CN214454199U (zh) 一种新型输送带
JP4994644B2 (ja) 単板への接着剤塗布方法
CN215149951U (zh) 一种超薄型耐火竹材胶合板
KR20180111524A (ko) 열 프레스용 쿠션재 및 열 프레스용 쿠션재의 제조 방법
TWI468288B (zh) 複層薄材、環狀帶及環狀帶的製造方法
CN203743647U (zh) 一种分组粘合的柔性增强热塑性复合管
CN218171648U (zh) 一种防爆隔热夹层玻璃
CN219778908U (zh) 一种柔性固带工装及电池串输送机构
EP2072208B1 (en) Manufacture of insulating boar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