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08186U - 眼科植入物植入装置 - Google Patents

眼科植入物植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08186U
CN212308186U CN202021009293.7U CN202021009293U CN212308186U CN 212308186 U CN212308186 U CN 212308186U CN 202021009293 U CN202021009293 U CN 202021009293U CN 212308186 U CN212308186 U CN 2123081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surface
implantation device
switch
implant implantation
ophthalmic impl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00929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晓俊
赵力军
解江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ptalmopro LLC
Original Assignee
Abbott Beiji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bbott Beiji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bbott Beiji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00929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081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081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081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相对简单,可实现推入推注及旋入推注两种操作方式选择的眼科植入物植入装置,其中,切换机构(10)包括:转换动作部(14),其固定设置在所述推注筒(1)上,沿所述推注筒(1)的轴线方向延伸,且具有螺纹配合部(14a);转换开关(4),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推注筒(1)上,具有朝周向上的一个方向向外周侧延伸的导向面,操作者对转换开关(4)进行转动操作时,所述导向面对所述转换动作部(14)在内周‑外周方向上进行推压,使所述转换动作部(14)进行挠性变形,从而使所述螺纹配合部(14a)在内周‑外周方向上移动。

Description

眼科植入物植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是指一种眼科植入物植入装置,例如人工晶状体植入装置。
背景技术
白内障是世界范围内致盲率最高的眼病之一,至今尚无有效的药物能抑制。手术是目前唯一能使患者恢复视力的有效治疗方法。在白内障手术中,广泛地通过超声乳化术来去除浑浊的天然晶状体,然后在眼内植入人工晶状体替代原来的晶状体,使外界物体聚焦成像在视网膜上,可以达到复明的效果。人工晶状体是一种由人工合成材料制成的特殊透镜,通常由位于中心的圆形光学部和周边的支撑襻组成,由硅弹性体、水凝胶、软性丙烯酸脂等柔性材料制成的软性人工晶状体可以折叠或卷曲缩小其面积后通过一个较小的切口(一般2-3毫米)植入眼内,也经常被称作可折叠人工晶状体,这种折叠或卷曲后的人工晶状体进入眼睛后可以自动展开。
临床上为了将这些可折叠的人工晶状体顺利植入眼内,开发了各种专用的植入装置,植入装置按操作方式可分为推入式和旋入式两种。手术医生一般根据个人使用习惯选择不同操作方式的植入装置。
推入式植入装置具有如下特点:医生依靠食指、中指夹住植入装置,用拇指施加一个力给推杆,推杆前端在植入装置内腔道内与人工晶状体接触,将力传导至的人工晶状体上,人工晶状体克服其本身与内腔道的摩擦等阻力,沿内腔道轴线向前移动,直至被完全推出植入人眼内。推入式植入装置的操作需要保持推杆操作压力与人工晶状体阻力之间的平衡来保证人工晶状体尽可能匀速的向前移动,很大程度上依靠医生的操作手感来控制人工晶状体的推注,因此对于新手或对产品不熟悉的医生,操作难度较大,操作不稳定。通常植入装置顶端(人工晶状体出口处)内腔道截面积是最小的,人工晶状体在此位置受到的阻力是最大的,操作压力也是最大的,当人工晶状体突然被推入眼内时,阻力瞬间消失,推出的人工晶状体及植入装置都有可能对眼组织造成损伤。推入式植入装置对部件加工的精度、运动的稳定、可靠性都要求较高。
旋入式植入装置具有如下特点:通常,植入装置主体与驱动部件之间存在内外螺纹配合关系,旋转驱动部件,可驱使植入装置内部推针沿植入装置主体轴线向前移动,克服人工晶状体与内腔道的摩擦等阻力,将人工晶状体推出植入人眼内。旋入式植入装置比较容易控制人工晶状体的移动速度及移动量,即使在人工晶状体通过出口处时,也不会造成人工晶状体被突然释放到眼内,安全性较高。但旋入式植入装置必须双手操作。
目前,为了满足市场需要,需要同时开发推入式、旋入式两种植入装置,此类装置是通过注塑模具加工而成的,而注塑模具成本高,加工周期长,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一支人工晶状体植入装置可以实现推、旋两种操作方式,可以随时切换,将有效减少模具数量,降低模具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同时也利于生产管理和销售。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推旋一体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装置(推注器),该人工晶状体植入装置具有可折叠的手柄,通过手柄的折叠动作来切换推注驱动机构的推入操作模式与旋入操作模式。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也公开了一种推旋一体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装置,其中,利用可移动的滚珠与螺旋槽配合以及解除配合,从而实现推入操作模式与旋入操作模式的切换。
然而,上述现有技术存在如下问题:
其一是结构比较复杂。即,在专利文献1中,在植入装置外壳1上设置联动机构,可折叠的手柄通过该联动机构使带螺纹的板部件移动而能够移动到可与推注驱动机构的推杆上的螺纹配合的位置以及从该位置离开的位置。由于设置有这样的联动机构,因而造成结构复杂,制造成本较高。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需要设置滚珠以及保持滚珠的槽等,因而结构较复杂,零部件较多,安装麻烦,制造成本较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WO2019195951A1
专利文献2:CN101815484B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相对简单,可实现推入操作模式及旋入操作模式两种模式选择的眼科植入物植入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眼科植入物植入装置包括推注筒与被操作者操作而沿所述推注筒的轴线移动且具有螺纹部的推杆,所述推杆具有被操作者推动而移动的推入操作模式与被操作者旋转而移动的旋入操作模式,所述眼科植入物植入装置还包括对所述推入操作模式与所述旋入操作模式进行切换的切换机构,所述切换机构包括:转换动作部,其固定设置在所述推注筒上,且具有螺纹配合部;转换开关,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推注筒上,具有朝周向上的一个方向向外周侧延伸的导向面,操作者对转换开关进行转动操作时,所述导向面对所述转换动作部在内周-外周方向上进行推压,使所述转换动作部进行挠性变形,从而使所述螺纹配合部在内周-外周方向上移动。
本申请中所谓的螺纹部是指具有螺旋槽或者螺旋凸起从而能够将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的部位。
本申请中的“周向”是指以推注筒的轴线为中心的圆周方向,“内周-外周方向”是指接近-远离所述轴线的方向,可视为以所述轴线为中心的径向。
采用如上结构,由于是利用转换动作部的挠性变形使螺纹配合部在内周-外周方向上移动,因此,仅需导向面与转换动作部即可实现推入操作模式与旋入操作模式的转换,从而,本实用新型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较低的制造成本提供一种可实现推入操作模式及旋入操作模式两种操作模式的眼科植入物植入装置。
本实用新型优选,所述导向面包括外导向面和/或内导向面,所述外导向面从外周侧推压所述转换动作部,所述内导向面从内周侧推压所述转换动作部。
采用如上结构,在导向面包括外导向面和内导向面的情况下,由内外两个导向面对转换动作部进行推压、引导,能够提高转换动作部的动作可靠性,避免例如仅设有内导向面与外导向面时转换动作部的回复力的不足导致的切换故障。
本实用新型优选,所述转换开关具有筒状的周壁部与位于所述周壁部的轴线方向上的一端的底部,在所述底部上设有在周向上延伸的导向槽,所述导向面由所述导向槽的内周侧壁面或外周侧壁面构成。
本实用新型优选,所述导向面呈与所述轴线不同心的圆弧状。
本实用新型优选,所述转换动作部一体形成在所述推注筒上。如此,可以使结构简单,避免组装时零件丢失。
本实用新型优选,所述转换动作部设置在所述推注筒的后端面上,转换开关安装在推注筒的后端部。
如此,与转换动作部、转换开关设置在推注筒的中部的结构相比,能够容易地形成推注筒,且容易安装转换开关。
本实用新型优选,所述转换动作部包括沿所述推注筒的轴线方向延伸的主体部与设在所述压片主体部的端部的顶端部,所述螺纹配合部形成在所述顶端部上,所述挠性变形由所述主体部进行。
本实用新型优选,所述主体部从所述推注筒朝所述轴线方向上的一个方向向内周侧倾斜延伸,所述顶端部与所述轴线方向平行地延伸。
如此,可以容易地使转换动作部产生挠性变形。
本实用新型优选,在所述导向面的中部设有卡位槽,在所述转换动作部上设有能够与所述卡位槽卡合的卡位筋。
采用如上结构,通过卡位槽与卡位筋的卡合,能够避免转换开关的位置窜动。
本实用新型优选,在所述导向槽的周向上的端部设有能够在周向上与所述转换动作部抵接的止动面。
如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限定转换开关的旋转操作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中涉及的人工晶状体植入装置的分解结构图;
图2为推注筒后端部的斜视图,其中,(a)为推注筒后端部的斜视图,(b)为(a)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用于表示转换开关内部结构的附图,其中,(a)为转换开关的斜视图,(b)为(a)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c)为另一角度的斜视图;
图4为转换开关与推注筒安装后的剖视图;
图5为滑块的斜视图;
图6为推杆前端部的斜视图;
图7为用于表示推杆与滑块的连接结构的附图;
图8为用于表示滑块的结构的附图,其中,(a)为滑块的侧视图,(b)为(a)中的弹性舌片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用于表示滑块与推注筒的安装结构的示意图;
图10为用于表示推注筒后端部附近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1为用于表示向植入头内注入粘弹剂的操作方法的示意图;
图12为用于表示将人工晶状体放入植入头内的操作方法的示意图;
图13为用于表示将人工晶状体的后支撑部翻折的操作方法的示意图;
图14为用于表示将人工晶状体推送到植入头内的标示位置的操作方法的示意图;
图15为用于表示将植入头安装在推注筒上的操作方法的示意图,其中,(a)为安装前的状态,(b)为安装后的状态;
图16为用于表示对人工晶状体植入装置的操作模式进行转换的操作方法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人工晶状体植入装置;1、推注筒;11、筒体部;11a、限位槽(第1限位槽);11c、限位槽(第2限位槽);111、植入头安装部;12、手柄;13、转换开关安装部;14、转换动作部;141、压片主体部(主体部);142、压片顶端部(顶端部);14a、螺纹配合部;14b、卡位筋;2、芯杆;21、推杆;21a、螺纹部;21b、旋转连接头;21b1、转轴部;21b2、限位头;21c、推旋操作头;22、滑块;22a、推杆连接部;22a1、转轴容纳部;22a2、开口部;22a3、卡止槽;22b、弹性舌片;22b1、舌片主体部;22b2、凸起;22b21、斜面部;22b22、垂直面部;23、推针;3、弹簧;4、转换开关;41、转换开关的底部;42、转换开关的周壁部;42a、卡合凸起;40a、导向槽;40b、外导向面;40b1、卡位槽;40c、内导向面;43、中心孔;5、植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在如下的说明中,定义了上下前后方向(相关附图中也有标示),然而这些方向是为了便于说明而设定的,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必然限定。
<1.概要>
如图1所示,人工晶体植入装置100主要由推注筒1、芯杆2(带螺纹部的推杆21、推针23与连接二者的滑块22)、弹簧3、转换开关4、植入头5组成。通过操作转换开关4,能够切换人工晶体植入装置100的推入操作模式与旋入操作模式,在推入操作模式下,操作者能够沿推注筒1的轴线X的方向(前后方向、推注方向)对芯杆2的推杆21进行推动操作而使其前后移动;在旋入操作模式下,操作者能够对推杆21进行以推注筒1的轴线X为中心的旋转操作而使该推杆21前后移动。通过推杆21的向前移动,带动滑块22以及推针23向前移动,向前移动的推针23将人工晶状体400(图12、图13等)经由植入头5植入人眼内。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人工晶体植入装置100构成为不含人工晶状体400,在手术前,需要操作者(医生)将人工晶状体400装在植入头5内再将植入头5安装在推注筒1上,然后执行植入操作。然而,也可以构成为包含人工晶状体400的预装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装置(根据习惯的不同,也有人将其称之为预装式人工晶状体)。
下面对人工晶体植入装置100的主要结构要素进行说明。在下面的说明中,如无特别限定,则是以安装状态对各结构要素进行说明(尤其是与方向有关的说明)。
<2、主要结构要素>
<2.1、推注筒>
如图1、9所示,推注筒1具有塑料(高分子材料)制的筒体部11,筒体部11呈圆筒状且两端开放,该筒体部11的前端形成有植入头安装部111,其上能够安装植入头5,筒体部11的后端形成有转换开关安装部13,其上能够安装转换开关4。在筒体部11的周壁(具体而言是下部)上设有限位槽11a(第1限位槽)以及位于该限位槽11a后方的限位槽11c(第2限位槽)。限位槽11a呈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槽状,用于防止芯杆2运动结束后回退到运动初始位置。限位槽11c用于防止滑块22(或者说芯杆2)从推注筒1脱落。
在筒体部11的外周面上设有向外周侧伸出的手柄12,手柄12具有位于筒体部11上侧的部分与位于筒体部11下侧的部分,在进行推入操作时,操作者通常是使食指和中指分别抠在手柄12的位于筒体部11的上侧与下侧的部分上,而拇指推动推杆21从而使芯杆2向推注方向前方移动。
如图2、图10所示,转换开关安装部13一体形成在筒体部11的后端部,且位于手柄12的后方。该转换开关安装部13具有凸缘部13a与固定槽13b,凸缘部13a相对于筒体部11的其他部分的外周面向外周侧突出,固定槽13b形成在凸缘部13a与手柄12的后端面12a之间。另外,在凸缘部13a的外周面上设有缺口部13c,用于在组装时供后述的转换开关4的卡合凸起42a通过而进入到固定槽13b中。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缺口部13c为两个,二者间相隔180°的角度。
另外,如图2、图10所示,在筒体部11的后端面11b(也可以说是推注筒1的后端面)上一体形成有两个向后方呈爪状伸出的转换动作部14。两个转换动作部14间相隔180°的角度,二者分别具有压片主体部141(主体部)与压片顶端部142(顶端部),其中,压片主体部141从筒体部11的后端面11b向后方(轴线X方向上的一个方向)且向内周侧倾斜地延伸,压片顶端部142大致与前后方向(轴线X方向)平行地延伸。在压片顶端部142的位于内周侧的表面上设有螺纹配合部14a,该螺纹配合部14a与推杆21上的螺纹部21a相旋合。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螺纹配合部14a由凸起构成,且两个转换动作部14上的螺纹配合部14a配置在前后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具体可根据推杆21上的螺纹部21a的参数尺寸设定。
另外,如图2所示,在转换动作部14的位于外周侧的表面上设有卡位筋14b。该卡位筋14b与后述的外导向面40b上的卡位槽40b1相卡合。
<2.2、芯杆(推杆、推针、滑块>
如图1、9所示,芯杆2主要由推针23(对应于本申请中的推注部件)、滑块22、带螺纹的推杆21装配组成,其中推针23安装在滑块22的前部,推杆21连接在滑块22的后部。另外,推针23和滑块22也可以是一个一体的部件。
在推杆21的外周面设有螺纹部21a,该螺纹部21a用于与后述的转换动作部14上的螺纹配合部14a(图2)相旋合,从而使推杆21能够被旋入操作而向前移动。另外,螺纹部21a可以为单线螺纹螺纹结构,也可以是双线螺纹结构。
另外,推杆21的后端部设有构成为大径部的推旋操作头21c,供操作者进行推动操作或者旋转操作。
此外,如图6所示,推杆21的前端部设有旋转连接头21b,用于与滑块22连接。该旋转连接头21b具有转轴部21b1与设置在转轴部21b1前部且直径比转轴部21b1大而构成为大径部的限位头21b2。
如图5所示,在滑块(活塞)22的后端部设有推杆连接部22a,该推杆连接部22a具有转轴容纳部22a1、开口部22a2与卡止槽22a3。转轴容纳部22a1由开设在滑块22的后端面上的通孔构成,用于容纳旋转连接头21b的转轴部21b1。卡止槽22a3由开设在滑块22的侧表面上的凹槽构成,是底面为圆弧面、侧壁为平面的U形槽,其中平面与圆弧面相切过渡。该卡止槽22a3位于转轴容纳部22a1前方且其内部空间与转轴容纳部22a1的内部空间连通。该卡止槽22a3用于容纳旋转连接头21b的限位头21b2,其尺寸与限位头21b2对应,因此,其两个平面侧壁间的距离大于转轴容纳部22a1的直径,从整体上看,卡止槽22a3与转轴容纳部22a1形成一个阶梯孔。开口部22a2设置在转轴容纳部22a1侧部,使转轴容纳部22a1的侧面开放。在组装时,旋转连接头21b的转轴部21b1通过使该开口部22a2产生弹性变形而扩大从而能够经由该开口部22a2进入转轴容纳部22a1中。
如图7、图9、图10所示,推杆21的旋转连接头21b以能够转动但不能前后移动(尤其是向后移动)的方式卡合在该推杆连接部22a中。如此,推杆21能够相对于滑块22转动,但不能前后移动。
另外,如图5、图8所示,在滑块22的下侧设有弹性舌片22b,在未进行操作的初始状态下,该弹性舌片22b与筒体部11上的限位槽11c卡合。另外,在操作者从初始状态使滑块22向前移动时,该弹性舌片22b能够与筒体部11上的限位槽11a卡合。
如图8所示,该弹性舌片22b构成为可弹性变形而上下移动,其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舌片主体部22b1与从舌片主体部22b1向下突出的凸起22b2。该凸起22b2能够卡合于限位槽11a或限位槽11c中。该凸起22b2的前表面构成为向下且向后倾斜的斜面部22b21,后表面构成为与前后方向垂直的垂直面部22b22。如此,当凸起22b2卡合于限位槽11a与限位槽11c中时,不能再向后移动而从限位槽11a与限位槽11c中脱离,但是能够向前移动而利用弹性变形从限位槽11a与限位槽11c中脱离。
如此,当弹性舌片22b与限位槽11c卡合时,能够避免滑块22(芯杆2)从推注筒1上脱下;当弹性舌片22b与限位槽11a卡合时,能够避免滑块22(芯杆2)回退到未被操作时的初始位置。
如图1、图9所示,推针23(推注部件)呈细长的杆状,固定连接在滑块22的前端,从滑块22向前方延伸。该推针23的前端部形成为规定的形状,用于推动人工晶状体400,将其经由植入头5推注至人眼内。
<2.3、弹簧>
如图2所示,在筒体部11的内部设有弹簧3,该弹簧3位于筒体部11的前部与滑块22之间。弹簧3被向前移动的芯杆2压缩,这样,在推入操作模式下,芯杆2随时可以在弹簧3的作用下进行回退动作,规避了在推入操作模式下无法进行回退操作的不足。
<2.4、转换开关>
如图3、图4、图10所示,转换开关4整体上呈底部有孔的碗状,具有底部41与周壁部42,其中,周壁部42呈筒状,转换动作部14被收纳于其内,底部41位于周壁部42的轴线方向上的一端,在底部41上开设有贯通的中心孔43。另外,在底部41的内壁上设有两个沿周向延伸的导向槽40a,该导向槽40a具有作为其外周侧壁面的外导向面40b与作为其内周侧壁面的内导向面40c,外导向面40b与内导向面40c呈圆弧状,其圆弧的中心与中心孔43的中心位置不同。具体而言,外导向面40b与内导向面40c形成为朝(以中心孔43为中心的)周向上的一个方向(图3、图4中顺时针方向)向外周侧延伸。或者说,外导向面40b与内导向面40c形成为向外周侧扩张的蜗形。
上述转换动作部14的压片顶端部142的后端从前方嵌入该导向槽40a内,其内周侧的表面与外周侧的表面分别能够与该导向槽40a的内导向面40c和外导向面40b接触。
在沿图4中顺时针方向旋转转换开关4时,转换开关4以中心孔43为中心(同时也是以筒体部11的轴线X为中心)转动,此时,外导向面40b对转换动作部14向内周侧进行推压,使其压片顶端部142向中心侧(内周侧)移动,如此,设置在压片顶端部142上的螺纹配合部14a到达能够与推杆21的螺纹部21a旋合(螺纹配合)的位置,从而,人工晶体植入装置100转换为旋入操作模式。
反之,在沿图4中逆时针方向旋转转换开关4时,转换开关4以中心孔43为中心(同时也是以筒体部11的轴线为中心)转动,此时,内导向面40c对转换动作部14向外周侧进行推压,使其压片顶端部142向远离中心侧(外周侧)移动,如此,螺纹配合部14a到达无法与推杆21的螺纹部21a旋合(螺纹配合)的位置,从而,人工晶体植入装置100转换为推入操作模式。图4所示为螺纹配合部14a位于无法与推杆21的螺纹部21a旋合(螺纹配合)的位置的状态。
如此,主要由转换开关4与转换动作部14构成对操作模式进行切换的切换机构10。
另外,在压片顶端部142在内周-外周方向上进行上述移动时,转换动作部14(主要是压片主体部141)产生挠性变形。
如图3所示,在外导向面40b的中部设有卡位槽40b1,在操作者逆时针旋转转换开关4而将人工晶体植入装置100转换为旋入操作模式时,转换动作部14上的卡位筋14b与该卡位槽40b1卡合,如此,能够避免操作者的手离开转换开关4时转换开关4回复到推入操作模式下的位置。
另外,如图3、图4所示,导向槽40a具有作为其周向端部的壁面的止动面40d1、40d2,即,通过该止动面与转换动作部14的压片顶端部142的侧表面的抵接来限定转换开关4的旋转操作的最大可操作范围(旋转角度范围)。另外,可以在导向槽40a的周向上的一个端部设有止动面。
如图3所示,在转换开关4的周壁部42的内周面的远离底部41侧的边缘设有向内周侧凸出的卡合凸起42a,在组装时,卡合凸起42a通过弹性变形越过缺口部13c而进入并卡合在固定槽13b中,从而将转换开关4安装在推注筒1的筒体部11上。
<3、人工晶状体植入装置的操作方法>
下面参照图11-图16对具有如上结构的人工晶状体植入装置100的操作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11所示,将适量的粘弹剂注入植入头5,使粘弹剂充满植入头5的整个内腔道。之后,如图12所示,用镊子300夹住人工晶状体400的光学部分边缘,轻轻放入植入头5的后部。如图13、图14所示,将人工晶状体400的后支撑部401翻折到人工晶状体400的光学部的前表面上方,并向前推动,将人工晶状体400推送到植入头5中的标示位置。然后,如图15所示,将植入头5安装到推注筒1上,使植入头5完全卡合到推注筒1上的定位凹槽内。如图16所示,操作者根据需要旋转转换开关4,实现对推杆21的推入操作模式与旋入操作模式两种模式的转换,然后通过手术切口将人工晶状体400植入眼内。
<4、本实施方式的总结>
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得到如下方式:
眼科植入物植入装置100包括推注筒1与被操作者操作而沿推注筒1的轴线移动且具有螺纹部21a的推杆21,推杆21具有被操作者推动而移动的推入操作模式与被操作者旋转而移动的旋入操作模式,眼科植入物植入装置100还包括对推入操作模式与旋入操作模式进行切换的切换机构10,切换机构10包括:转换动作部14,其固定设置在推注筒1上,沿推注筒1的轴线方向延伸,且具有螺纹配合部14a;转换开关4,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在推注筒1上,具有朝周向上的一个方向向外周侧延伸的导向面(外导向面40b与/或内导向面40c),操作者对转换开关4进行转动操作时,导向面对转换动作部14在内周-外周方向上进行推压,使转换动作部14进行挠性变形,从而使螺纹配合部14a在内周-外周方向上移动。
采用如上方式,由于仅需导向面与转换动作部14即可实现推入操作模式与旋入操作模式的转换,因而结构简单,制造成本较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向面包括外导向面40b与内导向面40c,外导向面40b从外周侧推压转换动作部14,内导向面40c从内周侧推压转换动作部14。
采用如上结构,由内外两个导向面对转换动作部14进行推压、引导,能够提高转换动作部14的动作可靠性,避免例如仅设有内导向面与外导向面时转换动作部14的回复力的不足导致的切换故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转换开关4具有筒状的周壁部42与位于周壁部42的轴线方向上的一端的底部41,在底部41上设有在周向上延伸的导向槽40a,导向面由导向槽的内周侧壁面或外周侧壁面构成。此外,导向面呈与轴线X不同心的圆弧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转换动作部14一体形成在推注筒1上。如此,可以使结构简单,避免组装时零件丢失。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转换动作部14设置在推注筒1的后端面上,转换开关4安装在推注筒1的后端部。如此,与转换动作部14、转换开关4设置在推注筒1的中部的结构相比,能够容易地形成推注筒1,且容易安装转换开关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转换动作部14包括压片主体部141(主体部)与压片顶端部142(顶端部),压片主体部141沿着轴线X方向延伸,能够进行挠曲变形,压片顶端部142设在压片主体部141的端部(延伸末端部),在该压片顶端部142上形成螺纹配合部14a。进一步地,压片主体部141从推注筒1朝轴线方向上的一个方向向内周侧倾斜地延伸,压片顶端部142与轴线方向平行地延伸。如此,可以容易地使转换动作部14产生挠性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导向面的中部设有卡位槽40b1,在转换动作部14上设有能够与卡位槽40b1卡合的卡位筋14b。
采用如上结构,通过卡位槽40b1与卡位筋14b的卡合,能够避免转换开关4的位置窜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导向槽40a的周向上的端部设有能够在周向上与转换动作部14抵接的止动面40d1、40d2。如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限定转换开关4的旋转操作范围。
<5、变形例>
在上面的说明中,导向槽40a具有外导向面40b与内导向面40c,然而,本申请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仅具有外导向面40b,此时,转换动作部14设定为在自然状态下其压片顶端部142位于螺纹配合部14a无法与螺纹部21a进行旋合的位置,通过外导向面40b对压片顶端部142向内周侧推压,此时,转换动作部14产生弹性变形,压片顶端部142向内周侧移动到螺纹配合部14a能够与螺纹部21a进行旋合的位置。之后,反向旋转转换开关4,使外导向面40b解除对压片顶端部142的推压,此时,转换动作部14的弹性变形恢复,使压片顶端部142复位。由此可推知,也可以仅具有内导向面40c,使压片顶端部142向不可旋合位置的移动由内导向面40c推动来实现,向可旋合位置的移动由转换动作部14的弹性回复力实现。
另外,在上面的说明中,导向槽40a为有底凹槽,然而,本申请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导向槽40a贯通转换开关4的底部41。
另外,在上面的说明中,导向槽40a设置在转换开关4的底部41上,然而,本申请并不限于此,也可以设置在其他部位,或者说,转换开关4的形状并不限于碗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
另外,在上面的说明中,外导向面40b与内导向面40c是圆弧状,然而,本申请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为其他形状,例如抛物线状、渐开线状,只要是朝周向上的一个方向向外周侧延伸(或者说向外周侧扩张)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转换动作部14设置有两个,然而,其数量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4个或者其他数量。
再者,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转换动作部14一体形成在筒体部11上,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也可以独立形成转换动作部14,将其固定在筒体部11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应用于人工晶状体植入装置100为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实用新型也可以适用于其他眼科植入物植入装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转换动作部14沿着轴线X方向延伸,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沿着周向延伸的形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眼科植入物植入装置,包括推注筒(1)与被操作者操作而沿所述推注筒(1)的轴线(X)移动且具有螺纹部(21a)的推杆(21),所述推杆(21)具有被操作者推动而移动的推入操作模式与被操作者旋转而移动的旋入操作模式,所述眼科植入物植入装置还包括对所述推入操作模式与所述旋入操作模式进行切换的切换机构(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机构(10)包括:
转换动作部(14),其固定设置在所述推注筒(1)上,且具有螺纹配合部(14a);
转换开关(4),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推注筒(1)上,具有朝周向上的一个方向向外周侧延伸的导向面,
操作者对转换开关(4)进行转动操作时,所述导向面对所述转换动作部(14)在内周-外周方向上进行推压,使所述转换动作部(14)进行挠性变形,从而使所述螺纹配合部(14a)在内周-外周方向上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科植入物植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面包括外导向面(40b)和/或内导向面(40c),所述外导向面(40b)从外周侧推压所述转换动作部(14),所述内导向面(40c)从内周侧推压所述转换动作部(1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科植入物植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换开关(4)具有筒状的周壁部(42)与位于所述周壁部(42)的轴线方向上的一端的底部(41),
在所述底部(41)上设有在周向上延伸的导向槽(40a),所述导向面由所述导向槽的内周侧壁面或外周侧壁面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眼科植入物植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面呈与所述轴线不同心的圆弧状。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眼科植入物植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换动作部(14)一体形成在所述推注筒(1)上。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眼科植入物植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换动作部(14)设置在所述推注筒(1)的后端面上,所述转换开关(4)安装在所述推注筒(1)的后端部。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眼科植入物植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换动作部(14)包括沿所述推注筒(1)的轴线方向延伸的主体部与设在所述主体部的端部的顶端部,
在所述顶端部上形成所述螺纹配合部(14a),
所述挠性变形由所述主体部进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眼科植入物植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从所述推注筒(1)朝所述轴线方向上的一个方向向内周侧倾斜延伸,所述顶端部与所述轴线方向平行地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眼科植入物植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导向面的中部设有卡位槽(40b1),在所述转换动作部(14)上设有能够与所述卡位槽(40b1)卡合的卡位筋(14b)。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眼科植入物植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导向槽(40a)的周向上的端部设有能够在周向上与所述转换动作部(14)抵接的止动面(40d1、40d2)。
CN202021009293.7U 2020-06-04 2020-06-04 眼科植入物植入装置 Active CN2123081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09293.7U CN212308186U (zh) 2020-06-04 2020-06-04 眼科植入物植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09293.7U CN212308186U (zh) 2020-06-04 2020-06-04 眼科植入物植入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08186U true CN212308186U (zh) 2021-01-08

Family

ID=740250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009293.7U Active CN212308186U (zh) 2020-06-04 2020-06-04 眼科植入物植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0818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49846A (zh) * 2020-06-04 2021-12-07 爱博诺德(北京)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眼科植入物植入装置
CN115737269A (zh) * 2022-11-17 2023-03-07 齐齐哈尔建华医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眼科器件植入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49846A (zh) * 2020-06-04 2021-12-07 爱博诺德(北京)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眼科植入物植入装置
CN115737269A (zh) * 2022-11-17 2023-03-07 齐齐哈尔建华医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眼科器件植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83278B2 (en) Systems and processes for inserting an intraocular lens
KR101471817B1 (ko) 렌즈 전달 시스템
EP1877007B1 (en) Apparatus for inserting an intraocular lens into an eye
US8657876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nserting an intraocular lens into an eye
US9326847B2 (en) Ocular implant inser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s
CA2596760C (en) Lens delivery system
CA2761727C (en) Lens delivery system
CN212308186U (zh) 眼科植入物植入装置
CN112384172B (zh) 人工晶状体注入器
US20230078517A1 (en) Folding device for intraocular lens injector
US20230218388A1 (en) Iol folding device
CN214805706U (zh) 眼内植入物植入装置
CN113749846A (zh) 眼科植入物植入装置
JP2005110924A (ja) 眼内挿入用レンズの挿入器具
CN113993488B (zh) 具有iol牵引机构的iol基部压缩装置
CN111481339B (zh) 人工晶体植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Wang Xiaojun

Inventor before: Wang Xiaojun

Inventor before: Zhao Lijun

Inventor before: Xie Jiangbing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315

Address after: Saint Engelbert, Germany

Patentee after: Optalmopro LLC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Germany

Address before: 102200 9 Xingchang Roa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Changp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Abbott (Beijing)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