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07912U - 人体腔道多功能抗折活检鞘套装 - Google Patents

人体腔道多功能抗折活检鞘套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07912U
CN212307912U CN202021326204.1U CN202021326204U CN212307912U CN 212307912 U CN212307912 U CN 212307912U CN 202021326204 U CN202021326204 U CN 202021326204U CN 212307912 U CN212307912 U CN 2123079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outer sheath
tube
inner catheter
ballo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32620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臻
李鑫
詹鹏超
纪坤
李蕾
张风光
叶书文
李向辉
何萍
韩新巍
丁娟
刘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2132620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079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079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079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一种人体腔道多功能抗折活检鞘套装;本实用新型包括外鞘管及引导机构,导丝套在引导机构内,外鞘管的末端设置有手柄,外鞘管的前端设置有端头;在本实用新型内,弹性束紧软套分别套接在引导机构和开合瓣,因在端头的端口处沿轴向朝后在外鞘管的管壁上设置有豁口槽,相邻豁口槽之间为开合瓣,开合瓣可进行张开和闭合,在球囊在第一单向阀接头充大后,引导机构移动时,使得弹性束紧软套脱离开合瓣,使开合瓣张开,从而退出引导机构,再通入活检钳,从开合瓣的张开口处伸入股动脉中;本实用新型操作方便,实用性强。

Description

人体腔道多功能抗折活检鞘套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人体腔道多功能抗折活检鞘套装。
背景技术
在股动脉内部发生肿瘤梗阻时,通常需要活检钳输送至肿瘤区域进行取活检,用于对病灶进行分析;在进行具体操作时需要在另一侧股动脉内通入活检钳鞘管经过股三角,鞘管在股三角区域弯曲后输送入肿瘤梗阻侧股动脉建立通道后,活检钳在鞘管内部输送达到肿瘤梗阻区域进行活检,操作医生在临床手术实际操作中,经常会出现以下情况:
1、鞘管在股三角区域从一侧股动脉弯曲回折至另一侧股动脉时,在鞘管弯曲段容易出现挤压折叠的情况,使得内部通道腔出现凹瘪的情况,导致活检钳在鞘管内部无法继续输送通行,极大地影响了手术的效率。
2、传统活检钳鞘管前端端口处无法收缩呈圆锥尖头结构,导致端口过大,输送过程中受阻较大,不易进行输送,且端口过大在输送过程中容易刮伤患者管腔内壁,对患者造成伤害。
3、传统活检钳鞘管无球囊对管腔内壁进行充盈胀紧封堵,导致鞘管在输送至指定位置后容易松动,甚至导致滑脱情况出现,且无球囊封无法对管腔内部进行阻断封堵,则无法区域性的对肿瘤梗阻组织进行局域性的注药辅助治疗,其对于股动脉或其他管腔取样时肿瘤梗阻组织出血无法起到封堵效果。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体腔道多功能抗折活检鞘套装,在球囊在第一单向阀接头充大后,引导机构移动时,使得弹性束紧软套脱离开合瓣,使开合瓣张开,从而退出引导机构,再通入活检钳,从开合瓣的张开口处伸入股动脉中。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人体腔道多功能抗折活检鞘套装,其中,包括外鞘管及套接在外鞘管内的引导机构,导丝套在引导机构内,外鞘管的末端设置有手柄,外鞘管的前端设置有端头,在端头的端口处沿轴向朝后在外鞘管的管壁上设置有豁口槽,相邻豁口槽之间为开合瓣,开合瓣的外侧弧形外壁设置有沿轴向分布的若干防滑凹条,外鞘管上套有球囊,球囊与球囊管连通,球囊管与第一单向阀接头连通,外鞘管上设置有折叠段,折叠段处于球囊之后,弹性束紧软套分别与引导机构、开合瓣连接,引导机构移动时,可使得弹性束紧软套脱离开合瓣,使开合瓣张开。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引导机构包括第一内导管,第一内导管的前端为圆锥形,导丝套在第一内导管内,第一内导管的前端设置有伸出段,伸出段上设置有卡位凸条,弹性束紧软套上设置有卡位凹槽,卡位凸条可卡入卡位凹槽内,第一内导管的末端从手柄处伸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弹性束紧软套的内壁处设置有可卡入防滑凹条内的防滑凸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开合瓣上套有出药环,出药环上设置有若干个出药孔,出药环内设置有环药腔,环药腔与输药管连通,输药管与注药接头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开合瓣的端头上设置有标记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折叠段上套有保护软管,保护软管的两端设置有标记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折叠段内套接有内隔膜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第一内导管的外壁上套有弹性螺旋丝。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外鞘管与第一内导管的后端均设置有瓣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引导机构包括第二内导管,第二内导管内设置有球囊条,球囊条与球囊条管连通,球囊条管与第二单向阀接头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内,弹性束紧软套分别套接在引导机构和开合瓣,因在端头的端口处沿轴向朝后在外鞘管的管壁上设置有豁口槽,相邻豁口槽之间为开合瓣,开合瓣可进行张开和闭合,在球囊在第一单向阀接头充大后,引导机构移动时,使得弹性束紧软套脱离开合瓣,使开合瓣张开,从而退出引导机构,再通入活检钳,从开合瓣的张开口处伸入股动脉中;本实用新型操作方便,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鞘管的折叠段与保护软管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鞘管的端头与弹性束紧软管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内导管的端头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鞘管的端头与第一内导管的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鞘管的开合瓣闭合时端头处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鞘管的开合瓣张开时端头处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鞘管的开合瓣闭合时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鞘管的开合瓣张开时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采用第二内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采用第二内导管的剖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鞘管的折叠段的分解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鞘管的折叠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撤出第一内导管,再导入活检钳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内导管的部分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内导管的部分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1-外鞘管,11-手柄,12-端头,121-豁口槽,122-开合瓣,123-防滑凹条,124-标记块,13-球囊,131-球囊管,132-第一单向阀接头,14-折叠段,141-保护软管,142-标记环,15-出药环,151-出药孔,152-环药腔,153-输药管,154-注药接头,2-引导机构,21-第一内导管,211-伸出段,212-内隔膜套,213-卡位凸条,214-弹性螺旋丝,22-第二内导管,221-球囊条,222-球囊条管,223-第二单向阀接头,3-导丝,4-弹性束紧软管,41-卡位凹槽,42-防滑凸条,5-股动脉,6-肿瘤梗阻组织,7-活检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1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人体腔道多功能抗折活检鞘套装,包括外鞘管1及套接在外鞘管1内的引导机构2,导丝3套在引导机构2内。
在本实用新型内,外鞘管1的末端设置有手柄11,外鞘管1的前端设置有端头12,在端头12的端口处沿轴向朝后在外鞘管1的管壁上设置有豁口槽121,相邻豁口槽121之间为开合瓣122,开合瓣122的外侧弧形外壁设置有沿轴向分布的若干防滑凹条123。
外鞘管1上套有球囊13,球囊13与球囊管131连通,球囊管131与第一单向阀接头132连通,外鞘管1上设置有折叠段14,折叠段14处于球囊13之后,具体地讲,
弹性束紧软套4分别与引导机构2、开合瓣122连接,引导机构2移动时,可使得弹性束紧软套4脱离开合瓣122,使开合瓣122张开。
在本实用新型内,弹性束紧软套4分别套接在引导机构2和开合瓣122,因在端头12的端口处沿轴向朝后在外鞘管1的管壁上设置有豁口槽121,相邻豁口槽121之间为开合瓣122,开合瓣122可进行张开和闭合,在球囊13在第一单向阀接头132充大后,引导机构2移动时,使得弹性束紧软套4脱离开合瓣122,使开合瓣122张开,从而退出引导机构2,再通入活检钳7,从开合瓣122的张开口处伸入股动脉中。
具体地讲,本实用新型主要用于在介入手术时通过导管从一侧股动脉穿刺进入,经过左右股动脉交汇处的股三角区域,并将导管输送至另一股动脉进行取栓操作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外部为外鞘管1,外鞘管1整体为具有一定柔性的细长型导管,外鞘管1的后段为手柄11,手柄11便于操作医生手持控制。
外鞘管1前端为端头12,在外鞘管1的端头12的端口处沿轴向朝后在管壁上设置有一定轴向长度的豁口槽121,豁口槽121从端口处到根部为开口依次变窄的V型槽口,且豁口槽121在外鞘管1前端的圆形端口呈一定角度圆周均匀分布若干组,前后相邻豁口槽121之间的导管区域为开合瓣122;整体开合瓣122的外侧弧形外壁设置有沿轴向分布的若干防滑凹条123,防滑凹条123为环形极细的截面为半圆凹形圆条。当外鞘管1前端圆周整体开合瓣122统一收到向轴线方向的束紧力时,因为V型豁口槽的缘故,开合瓣122可以整体统一向内侧方向弯折,且最终能够弯折形成圆锥形尖头的端头,形成尖头的端头前端形成较小的圆形通道口,采用能够开合变形的前端时因为,在收到束紧作用下闭合后形成圆锥尖头的前端形状能够便于外鞘管1在股动脉内部向前输送;在无外力作用下张开后与外鞘管1管径一致的端口内径可以便于在外鞘管1输送到指定位置后,在外鞘管1内部形成穿刺通道,在外鞘管1内部可通入活检钳7等其他器械并从外鞘管1前端端口处伸出,便于在股动脉内部进行治疗操作。
在股动脉中间段区域管壁设计为圆周环圈型的波浪尖角折叠型结构,该环圈型波浪尖角折叠结构沿轴向前后依次排布,形成为折叠段14,该折叠段14在自身环周折叠的弯曲特性下能够自由弯曲且能够始终保持该弯折管管内腔道贯通状态,且不会类似圆管在进行较陡的弯曲时,弯曲段内外侧挤压折叠造成折叠段内腔道封闭的情况。
开合瓣122的端头上设置有标记块124,具体地讲,在外鞘管1前端的开合瓣122顶端处设置有标记块124,标记块124便于外鞘管在股动脉内部输送过程中能够对外鞘管1前端位置进行显影。
在本实用新型内,折叠段14上套有保护软管141,保护软管141的两端设置有标记环142,在本实用新型内,开合瓣122上套有出药环15,出药环15上设置有若干个出药孔151,出药环15内设置有环药腔152,环药腔152与输药管153连通,输药管153与注药接头154连通。
在开合瓣122后侧的外鞘管1管壁上圆周固定套有出药环15,出药环15截面为圆拱形且内部为中空,在出药环15内部设置有环形中空的环药腔152,在环药腔152上连通有输药管153,输药管153贴合外鞘管管壁沿轴向后端延伸,在延伸至外鞘管1后段的手柄端处后延伸出管壁,并在输药管153后端固定连接有注药接头154,主要接头采用外鲁尔接头,便于螺纹旋合固定连接,在出药环15圆周外壁呈一定角度均匀分布设置有若干出药孔151,通过注药接头154向内部注入药液时,药液经过输药管153到达出药环15的环药腔152内部后,经过圆周分布的出药孔151呈发散式向管腔内部360度输注,用于进行辅助治疗的作用。
在出药环15后侧的外鞘管1管壁上固定套有球囊13,球囊13为顺应性球囊,在球囊13上固定连通有球囊管131,球囊管131同样替固定贴合外鞘管外壁延伸至外鞘管1位置,且在尾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单向阀接头132,通过第一单向阀接头132对球囊13内部输注气体,可以使得球囊13在股动脉内部充盈起到胀紧固定的作用。
在外鞘管1的折叠段区域外部固定套有保护软管141,保护软管141为硅胶材质,保护软管141主要用于减小外套管1折叠段14在患者股动脉内部输送过程中的阻力过大的情况,外部套有保护软管141套设可以有效的减小因为波浪折叠外壁引起的输送不畅,同时不会影响折叠段的正常弯曲,保证外鞘管1可以顺利的从一侧股动脉输送至另一侧股动脉中。
本实用新型的引导机构2采用第一内导管21的实施例一,第一内导管21的前端为圆锥形,导丝3套在第一内导管21内,第一内导管21的前端设置有伸出段211,伸出段211上设置有卡位凸条213,弹性束紧软套4上设置有卡位凹槽41,卡位凸条213可卡入卡位凹槽41内,第一内导管21的末端从手柄11处伸出,弹性束紧软套4的内壁处设置有可卡入防滑凹条123内的防滑凸条42。
具体地讲,在外鞘管1内部管腔中贯穿内套有第一内导管21,第一内导管21整体同样为细长圆管结构,第一内导管21后端从外鞘管1后端延伸出,第一内导管21端头前端设计为圆锥形结构,能够在外鞘管1前端开合瓣122弯曲为闭合状态时能够处于吻合状态,在第一内导管21端头前端同轴固定一体设计有细圆柱型结构的伸出段211,伸出段211外径小于第一内导管21端头外径,当开合瓣122处于闭合状态,第一内导管21端头外壁贴吻合贴合开合瓣122内壁时,第一内导管21的伸出段211从开合瓣122圆形通道口伸出,且伸出段211前端伸出区域的外壁设置有圆周环形凸起的卡位凸条213。
在本实用新型内,在第一内导管21前端的伸出段211处固定卡套有弹性束紧软套4,弹性束紧软套4采用具有弹性伸缩效果,采用医用橡胶制品,弹性束紧软套4的前端内壁设置有卡位凹槽41,可以与伸出段211的卡位凸条213吻合套接,伸出段211的伸出区域与弹性束紧软套3前端固定套接。
在初始状态时,弹性束紧软套4的中后段区域对外套管前端端头的开合瓣外部束套包裹,在弹性束紧软套4的弹性束紧作用下,可以使得外鞘管1前端开合瓣122弯曲为向轴线处闭合的锥形尖头形状,同时在弹性束紧软套4的内壁处设置有朝内侧环周环形凸起的防滑凸条42,防滑凸条42沿轴向前后均匀分布,且与开合瓣122外壁的防滑凹条123能够对应吻合。
对弹性束紧软套4的束紧套接起到了防滑脱固定的作用,当推动第一内导管21相对于外鞘管1沿轴向向前移动,第一内导管1前端的伸出段211带动弹性束紧软套4同步轴向移动,使得弹性束紧软套4逐步脱离开合瓣,当弹性束紧软套4完全脱离开合瓣时,外鞘管1前端的开合瓣122在无外力作用下进行弹性张开,张开后的开合瓣122圆弧外径大小与外鞘管1管壁外径大小一致;弹性束紧软套4在脱离开合瓣122后收缩束套在第一内导管21前端端头处,弹性束紧软套4包套在外鞘管1前端以及第一内导管21前端时,始终处于弹性束紧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内,折叠段14内套接有内隔膜套212,具体地讲,在外鞘管1折叠段内部固定内套有内隔膜套212,内隔膜套212整体为圆形套管结构,能够对外鞘管1折叠段14前后区域的内壁起到平滑连接的作用,内隔膜套212具有柔性平滑弯曲的特性,能够随折叠段14进行同步弯曲。
第一内导管21的外壁上套有弹性螺旋丝214,具体地进,在第一内导管21外管壁处固定套有弹性螺旋丝214,当第一内导管21移动时能够带动弹性螺旋丝214同步移动,弹性螺旋丝214整体为螺旋结构且具有弹性弯曲特性,在侧向受力时能够发生弹性弯曲变形,且可以将急性弯曲通过螺旋结构特性在弯曲处形成圆弧平滑弯曲,不会形成急弯尖角弯折的情况,同时弹性螺旋丝214在弯曲处不会发生向管内区域由于内侧弯曲引起的挤料折叠的情况,在外套管内部可以对外鞘管1起到有效的塑形效果,避免外鞘管1朝内瘪塌。
弹性螺旋丝214还可以能够配合折叠段14对外鞘管1管壁长时间大幅度弯折处,易发生急性弯折区域,能够始终保持圆弧平滑弯曲状态,以及贴合顶撑保护作用,既保证了该区域既不会出现尖角死角式的急性弯折,又不会在弯折处向管腔内部发生折叠挤压内部空间的情况,对折叠段14起到双重保护效果,保障了套装的使用稳定性,同时弹性螺旋丝214覆盖至体内的整段区域,使得外鞘管1在输送过程中也可以保证不会发生急弯导致挤压的情况,同时弹性螺旋丝214在弯曲处不会发生向内部挤压折叠的情况,能够对覆盖段的外鞘管1管壁起到了全区域塑形的效果,进一步的保证了外鞘管1管壁不会出现挤料折叠的情况,保证外鞘管1内部腔道的畅通,使得外鞘管1内部腔道作为活检钳7的输送通道不会因为尖角急弯以及挤料内部通道挤压的情况,造成活检钳7无法正常输送。
外鞘管1与第一内导管21的后端均设置有瓣膜,既可以对内部的导管或者导丝起到一定的固定作用,又可以保证了导管内部的密闭效果。
具体地操作过程为:
当股动脉内部存在肿瘤梗阻组织或者其他增生组织,需要通过本套装在股动脉5一侧至另一侧进行介入手术建立活检钳7通道时,将导丝3从一侧股动脉输送至另一侧股动脉建立完整路径,将内部套有内第一导管21,且弹性束紧软套4包套于开合瓣122结构外部,使其处于闭合初始状态的外鞘管1在导丝3的引导下,从股动脉5一侧输送至另一侧,外鞘管1的弯折段对应于股动脉两侧交汇处类似V型的弯折,折叠段14的波浪折型结构可以保证此区域段的外鞘管1能够自由的进行大幅度弯折且不会出现尖角弯折等情况,同时不会出现管壁凹瘪的情况,同时外鞘管1内部的弹性螺旋丝214对外鞘管1避免尖角弯折以及管壁凹瘪提供了双重保证。
在外鞘管1输送至预定位置时,通过第一单向阀接头132对外鞘管1靠前端的球囊13内部进行充气使其充盈,球囊13在充盈后胀紧固定于股动脉5内壁,使得外鞘管1与股动脉5内壁相对固定,此时弹性螺旋丝214对外鞘管1管壁塑形完毕,保证了外鞘管1在此固定位置时内部均无尖角弯折以及管壁凹瘪的情况出现,向前输送第一内导管21,第一导管21前端的伸出段211带动弹性束紧软套4同步轴向移动,使得弹性束紧软套4逐步脱离开合瓣122,当弹性束紧软套4完全脱离开合瓣时,外鞘管1前端的开合瓣122在无外力作用下进行弹性张开,此时开合瓣122由闭合状态切换为张开状态,脱离开合瓣122的弹性束紧软套4收缩于第一内导管21前端区域外部包裹束套,此时从外鞘管1内部撤出第一内导管21,第一内导管21带动弹性螺旋丝214同步撤出外鞘管1腔道,最终使得外鞘管1可以作为输送通道对活检钳7进行输送,以便活检钳7能够在通道内部顺畅从一侧股动脉输送至另一侧股动脉5。
本实用新型提供引导机构2的实施例二,引导机构2采用第二内导管22,第二内导管22内设置有球囊条221,球囊条221与球囊条管222连通,球囊条管222与第二单向阀接头223连通,具体地讲,用第二内导管22替换第一内导管21和弹性螺旋丝214,第二内导管22的前端区域与第一内导管21一致,其管径小于第一内导管21管径大小,在第二内导管22的管壁上设置有具有一定轴向长度的球囊条221,球囊条221轴向长度长于弹性螺旋丝214的轴向长度,在球囊条221上连通有球囊条管222,球囊条管222固定贴合第二内导管22向后延伸至第二内导管22后端,在球囊条管222后端固定连通有第二单向阀接头223,在第二内导管22的前端输送至外鞘管1的前端开合瓣处时,球囊条管222正好对应于外鞘管1的折叠段14,通过第二单向阀接头223对球囊条221内部输注气体或者生理盐水,使得球囊条221内部充盈膨胀,在折叠段14内部腔道弯曲变形影响下,球囊条221在充盈膨胀后形成与折叠段14弯曲一致的充盈后球囊条221,在折叠段14的内部对折叠段14起到塑性托撑的作用,对外鞘管1的折叠段14避免向内部凹瘪起到了双重保证。
在需要使用第二内导管22进行手术操作时,在外鞘管1输送至预定位置并球囊13充盈胀紧固定之后,通过第二单向阀接头2223向内部输注气体或者生理盐水,使得球囊条221内部充盈膨胀,对外鞘管1折叠段14进行撑托,在撑托完成之后,按照上述实施例一的操作方式,撤除第二内导管22,保留开合瓣122状态的外鞘管作为活检钳7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创新技术点及有益效果至少在于:
1、外鞘管1作为活检钳7通道套管,在股动脉5的V型回折处采用波浪折叠型的折叠段设计,该设计可以使得外鞘管1该区域能够全角度弯曲且不会出现尖角弯折的情况,单独每段波浪折叠结构具有单独的伸缩型,可以自行将急弯式的弯折转换为圆弧式弯折,同时圆周的波浪折叠型结构能够对管壁起到径向加固的效果,避免出现因为急陡弯曲时内侧弯曲管壁向内部挤压凹瘪的情况,导致外鞘管1内部堵塞。
2、第一内导管21外部的弹性螺旋丝214,在侧向受力时能够发生弹性弯曲变形,且可以将急性弯曲通过螺旋结构特性在弯曲处形成圆弧平滑弯曲,不会形成急弯尖角弯折的情况,同时弹性螺旋丝214在径向方向具有较大的撑托强度,使得弹性螺旋丝214在外鞘管1腔道内可以对外鞘管1起到撑托塑性的作用,进一步的保证了外鞘管1能够完全避免内壁凹瘪的情况,从而保证了活检钳7在外鞘管1内部腔道输送的贯通性。
3、外鞘管1前端设置有可以弹性张开的分瓣式开合瓣122,配合第一内导管21前端固定设置的弹性束紧软套4对其进行束套,使得开合瓣122在束套时为圆锥尖头的闭合状态,便于输送,在脱离弹性束紧软套4时为张开状态,便于作为活检钳7的输送套管;向前推动第一内导管21即可实现状态切换,操作十分方便,同时弹性束紧软套4内壁的防滑凸条42配合开合瓣122外壁的防滑凹条123,能够避免出现自行滑脱的情况,保证了结构的稳定性,同时球囊13可以对管腔内部进行阻断封堵,可以区域性的对肿瘤梗阻组织6进行局域性的注药辅助治疗,而且对于股动脉或其他管腔取样时肿瘤梗阻组织出血能够起到封堵效果,使得本套装可以通用于人体其他管腔通道,极大的提高了通用性。
4、弹性束紧软套4具有较强的弹性拉伸特性,分别束套于开合瓣122和第一内导管21前端锥形处能够收缩至外部进行束紧包裹,从而保证了弹性束紧软套4在从开合瓣122脱离使其张开后,弹性束紧软套4进行弹性收缩至第一内导管21端头外部,在外鞘管1内部抽出第一内导管21时,弹性束紧软套4由于整体收缩,不会在抽出时对张开后的开合瓣122造成挡位影响,保证了套装在操作过程中的稳定使用。
5、实施例二中采用球囊条221代替弹性螺旋丝214,球囊条221在充盈之后同样可以起到对外鞘管1撑托塑性的作用,配合外鞘管1折叠段14对活检钳7在外鞘管1内部腔道输送的贯通性起到了双重保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人体腔道多功能抗折活检鞘套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外鞘管及套接在所述外鞘管内的引导机构,导丝套在所述引导机构内,所述外鞘管的末端设置有手柄,所述外鞘管的前端设置有端头,在所述端头的端口处沿轴向朝后在所述外鞘管的管壁上设置有豁口槽,相邻所述豁口槽之间为开合瓣,所述开合瓣的外侧弧形外壁设置有沿轴向分布的若干防滑凹条,所述外鞘管上套有球囊,所述球囊与球囊管连通,所述球囊管与第一单向阀接头连通,所述外鞘管上设置有折叠段,所述折叠段处于所述球囊之后,弹性束紧软套分别与所述引导机构、开合瓣连接,所述引导机构移动时,可使得所述弹性束紧软套脱离所述开合瓣,使所述开合瓣张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体腔道多功能抗折活检鞘套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机构包括第一内导管,所述第一内导管的前端为圆锥形,所述导丝套在所述第一内导管内,所述第一内导管的前端设置有伸出段,所述伸出段上设置有卡位凸条,所述弹性束紧软套上设置有卡位凹槽,所述卡位凸条可卡入所述卡位凹槽内,所述第一内导管的末端从所述手柄处伸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人体腔道多功能抗折活检鞘套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束紧软套的内壁处设置有可卡入所述防滑凹条内的防滑凸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人体腔道多功能抗折活检鞘套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合瓣上套有出药环,所述出药环上设置有若干个出药孔,所述出药环内设置有环药腔,所述环药腔与输药管连通,所述输药管与注药接头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人体腔道多功能抗折活检鞘套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合瓣的端头上设置有标记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人体腔道多功能抗折活检鞘套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段上套有保护软管,所述保护软管的两端设置有标记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人体腔道多功能抗折活检鞘套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段内套接有内隔膜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人体腔道多功能抗折活检鞘套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导管的外壁上套有弹性螺旋丝。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人体腔道多功能抗折活检鞘套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鞘管与第一内导管的后端均设置有瓣膜。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体腔道多功能抗折活检鞘套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机构包括第二内导管,所述第二内导管内设置有球囊条,所述球囊条与球囊条管连通,所述球囊条管与第二单向阀接头连通。
CN202021326204.1U 2020-07-08 2020-07-08 人体腔道多功能抗折活检鞘套装 Active CN2123079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26204.1U CN212307912U (zh) 2020-07-08 2020-07-08 人体腔道多功能抗折活检鞘套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26204.1U CN212307912U (zh) 2020-07-08 2020-07-08 人体腔道多功能抗折活检鞘套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07912U true CN212307912U (zh) 2021-01-08

Family

ID=740287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326204.1U Active CN212307912U (zh) 2020-07-08 2020-07-08 人体腔道多功能抗折活检鞘套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079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622672B1 (en) Non-buckling balloon catheter
US9801619B2 (en) Expandable transluminal sheath
AU2006308824B2 (en) Steerable catheter devices and methods of articulating catheter devices
US7972299B2 (en) Balloon catheter with deflation mechanism
US7976496B2 (en) Balloon folding control mechanism
US8474459B2 (en) Device for introducing a tracheal cannula into a tracheostoma
US9833126B2 (en) Balloon access device with features for engaging an endoscope
US20070021648A1 (en) Transluminal sheath hub
US11779196B2 (en)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with attachable intestine pleating structures
US20120259175A1 (en) Balloon access device for endoscope
EP3795199B1 (en) Balloon catheter
JPH09511159A (ja) ハイポチューブを備えるバルーン拡張カテーテル
JP2007503963A5 (zh)
AU2005228989A1 (en) Percutaneous introducer balloon
EP0880338A1 (en) Surgical access device and method of constructing same
US8376992B2 (en) Balloon catheter and sheath fabrication method
CN212307912U (zh) 人体腔道多功能抗折活检鞘套装
EP3434202B1 (en) Introducer accessory
CN113143346A (zh) 人体腔道多功能抗折活检鞘套装
US20150127043A1 (en) Balloon Catheter Having a Pre-Positioned Refold Tool
RU2621590C1 (ru) Дренаж для дренирования полостей с вязким, неоднородным содержимым и газа
WO2001037917A1 (fr) Tube de guidage et méthode d'utilisation
CN109771799B (zh) 一种球囊子宫支架和推送子宫球囊的方法
US20220088362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ndoluminal device treatment
JP2005342503A (ja) バルーンカテーテ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