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04809U - 移动电源组件 - Google Patents

移动电源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04809U
CN212304809U CN202021122055.7U CN202021122055U CN212304809U CN 212304809 U CN212304809 U CN 212304809U CN 202021122055 U CN202021122055 U CN 202021122055U CN 212304809 U CN212304809 U CN 2123048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power supply
edge
groov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12205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帮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outh Fortun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outh Fortu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outh Fortun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outh Fortu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12205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048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048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048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动电源组件,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所述第一组件和所述第二组件中一者为主电源,另一者为附电源或者电源适配器;所述第一组件的顶部的边缘区域中部分较其他部分凹陷,形成中间凸起部和环绕于所述中间凸起部外侧的边缘凹陷部;所述第二组件的底部的边缘区域中部分较其他部分突出设置,形成中间凹陷部和环绕于所述中间凹陷部外侧的边缘凸起部;所述中间凸起部的外侧壁和所述边缘凸起部的内侧壁上,一者沿中间凸起部的周向设置的导向槽,另一者设置有导向凸起,且所述导向槽内设置有卡凸,所述导向凸起上设置有卡槽。该移动电源组件,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移动电源使用体验差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移动电源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电源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移动电源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的发展与普及,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越来越多的依赖于电子产品,为了更好的提高用户的体验以及便于携带,电子产品也变的轻薄,产品体积小,功能也越来越普遍多,同时,电子产品的耗电量也随着功能的增加而增大,因此,移动电源对于经常使用电子产品的用户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装备。
但是,传统的移动电源的储电量有限,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日常使用,或者由于传统的移动电源并没有配备适配器,即,适配器与移动电源是分开的,需要分别购买、分别收纳,且在为移动电源充电时,还需要单独配置与适配器的连接线,为了保证移动电源的正常使用,用户一般还需要额外携带用于给移动电源充电的适配器和与连接线;或者有的用户常常直接携带两块独立的移动电源以增加储电量,上述方式都非常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上述现状,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电源组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移动电源使用体验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移动电源组件,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所述第一组件和所述第二组件中一者为主电源,另一者为附电源或者电源适配器;所述第一组件的顶部的边缘区域中部分较其他部分凹陷,形成中间凸起部和环绕于所述中间凸起部外侧的边缘凹陷部,所述中间凸起部的顶面设置有第一电连接结构;所述第二组件的底部的边缘区域中部分较其他部分突出设置,形成中间凹陷部和环绕于所述中间凹陷部外侧的边缘凸起部;所述中间凹陷部的底面突出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电连接结构配合的第二电连接结构;
所述中间凸起部的外侧壁和所述边缘凸起的内侧壁上,一者沿中间凸起部的周向设置的导向槽,另一者设置有导向凸起,且所述导向槽内设置有卡凸,所述导向凸起上设置有卡槽,
所述导向槽与所述导向凸起能够插装配合,且所述第一组件与所述第二组件能够通过所述卡凸与所述卡槽的卡接配合锁紧。
优选地,所述导向槽包括沿所述中间凸起部的周向间隔设置的两个子槽,且两个所述子槽在二者沿所述周向距离较远的一侧均设置有所述卡凸;
所述导向凸起部包括沿所述边缘凸起部的周向间隔设置的两个凸起段,两个所述凸起段在二者沿所述周向距离较远的一侧均设置有所述卡槽;
两个所述子槽与两个所述凸起段一一对应配合,两个所述卡凸与两个所述卡槽一一对应配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组件的顶部还包括第一边缘过渡部,所述第一边缘过渡部相对于所述顶部的顶面倾斜设置,所述边缘凹陷部通过所述第一边缘过渡部平滑连接于所述顶部的顶面;
所述第二组件的底部还包括第二边缘过渡部,所述第二边缘过渡部相对于所述中间凹陷部的底面倾斜设置,所述边缘凸起部通过所述第二边缘过渡部平滑连接于所述底部的其余边缘部分。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连接结构设置于所述中间凸起部靠近所述导向槽的入口的一侧;所述第二电连接结构设置于所述中间凹陷部靠近所述导向凸起远离插入端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第二电连接结构包括沿垂直于所述导向凸起插入方向的方向排列的多个V型的弹片,各所述弹片的两边沿所述插入方向设置,且所述弹片的开口朝向所述中间凹陷部的底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组件包括壳体和顶盖,所述顶盖形成所述第一组件的顶部,所述边缘凹陷部的外壁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沿所述顶盖的整个外壁周向延伸,形成环形槽;所述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所述第一半壳和所述第二半壳的内壁在靠近所述顶盖的一端分别设置有半环凸起,两个所述半环凸起与所述环形槽插接配合。
优选地,所述顶盖设置有裸露孔,在所述裸露孔处所述顶盖的内表面设置有固定槽,所述第一电连接结构与所述固定槽卡接配合,且通过所述裸露孔露出所述顶盖的外表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组件为主电源,所述第一组件还包括充电线,所述第一组件的侧部设置有用于收纳所述充电线的线束槽,所述充电线的充电连接器能够与所述线束收纳槽卡接配合,以使所述充电线的部分线体形成挂绳。
优选地,所述充电线包括线体以及位于所述线体的第一端的第一充电连接器,所述第一充电连接器包括本体、连接于所述本体两端的接插部和连接部,所述接插部用于与带充电设备电性连接,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线体与所述本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组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上设置有呈条形结构线束槽,所述线束槽包括沿其延伸方向顺次连接的第一线体收纳段、本体收纳段、连接部收纳段和第二线体收纳段,所述第一线体收纳段和所述第二线体收纳段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线体的宽度;所述本体收纳段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本体的宽度,所述连接部收纳段至少在开口处的宽度小于所述连接部的宽度,且所述连接部收纳段在靠近所述第二线体收纳段的一端设置有限位结构;所述本体收纳段、所述连接部收纳段和所述第二线体收纳段的槽底共面设置,且较所述第一线体收纳段槽底靠近所述第二侧壁;
所述线体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一线体收纳段远离所述本体收纳段的一端与所述壳体内的电路板连接;在收纳状态,所述线体的一部分收纳于所述线束槽内,另一部分自所述第二线体收纳段裸露出所述线束槽;所述连接部卡接于所述连接部收纳段,并在所述延伸方向上与所述限位结构相抵靠;所述本体和所述接插部收纳于所述本体收纳段,以使所述线体的裸露部分形成挂绳。
优选地,所述第一组件为主电源,所述第二组件为电源适配器,所述电源适配器包括适配器壳体和用于接入市电的插头,所述适配器壳体上设置有供所述插头的条形插脚伸出和收纳的配合的容纳槽;所述插头与所述适配器壳体转动连接,以使所述条形插脚能够隐藏或者伸出于所述容纳槽。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动电源组件,该移动电源组件中设置有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且两个组件之一为主电源,另一为适配器或附电源,当第一组件为主电源,第二组件为适配器或者附电源时,该移动电源组件中既有主电源又有适配器或者附电源,在需要为主电源充电时,只要将主电源与适配器或者附电源连接在一起即可,且二者直接通过电连接结构实现连接,用户便无需额外携带用于给主电源充电的适配器和连接线,方便了用户的使用;另外,由于适配器、附电源与主电源为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因此,在需要为待充电设备充电时,可以将二者分离,直接使用主电源,以减轻重量,尤其方便携带,且这种分离设计,也方便该移动电源组件的收纳和携带,进一步方便了用户的使用,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移动电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移动电源组件的局部爆炸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移动电源组件中,第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第一组件的顶部位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组件的第一半壳的顶部位置的内侧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组件的顶盖的某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组件的顶盖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移动电源组件中,第二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二组件的底部位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二组件的爆炸视图。
图中:
1、第一组件;11、壳体;111、第一半壳;112、半环凸起;113、线束槽;1131、第一线体收纳段;1132、本体收纳段;1133、连接部收纳段;1134、第二线体收纳段;114、第二半壳;115、第一侧壁;116、第二侧壁;12、顶盖;121、中间凸起部;1211、导向槽;1212、卡凸;1213、第一电连接结构; 122、边缘凹陷部;123、第一边缘过渡部;124、环形槽;125、裸露孔;126、固定槽;1261、定位支撑柱;1262、固定卡脚;13、充电线;131、线体;132、连接部;133、本体;134、接插部;2、第二组件;21、第二边缘过渡部;22、边缘凸起部;221、导向凸起;222、卡槽;23、中间凹陷部;231、第二电连接结构;24、适配器壳体;241、第一外壳;2411、容纳槽;242、第二外壳; 25、插头;251、转轴部;252、条形插脚;253、电性连接部;2531、连接凸起;26、电路板;27、固定座;271、凹槽;28、电性连接片;281、倾斜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并没有详细叙述。
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申请中,朝向驾驶员的方向记为正面,背离驾驶员的方向记为背面。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表述方便,文中以图1所示的方位分别限定上、下(或者顶、底)进行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该移动电源组件必须以图1的角度使用或者放置。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移动电源组件,参考图1-图9,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2,所述第一组件1和所述第二组件2中一者为主电源,另一者为附电源或者电源适配器,其中,主电源和附电源均为可充电电源,或者称为充电宝,通过可拆卸的设置方便该移动电源组件的收纳与携带。所述第一组件1的顶部的边缘区域中部分较其他部分凹陷,形成中间凸起部121和环绕于所述中间凸起部121外侧的边缘凹陷部122,也就是说,边缘凹陷部122 沿顶部的边缘周向凹陷设置,所述中间凸起部121的顶面设置有第一电连接结构1213;所述第二组件2的底部的边缘区域中部分较其他部分突出设置,形成中间凹陷部(图中未示出)和环绕于所述中间凹陷部23外侧的边缘凸起部 22,也就是说,边缘凸起部22沿第二组件2的底部的边缘周向凸出设置,所述中间凹陷部23的底面突出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电连接结构1213配合的第二电连接结构231,通过第一电连接结构1213和第二电连接结构231实现第一组件1与第二组件2的电连接。所述中间凸起部121的外侧壁和所述边缘凸起部 22的内侧壁上,一者沿中间凸起部121的周向设置的导向槽1211,另一者设置有导向凸起221,例如,中间凸起部121设置有导向槽1211,边缘凸起部 22设置有导向凸起221,导向槽1211与导向凸起221插装配合,对第一组件 1与第二组件2进行粗固定,所述导向槽1211内设置有卡凸1212,所述导向凸起221上设置有卡槽222,所述导向槽1211与所述导向凸起221能够插装配合,且所述第一组件1与所述第二组件2能够通过所述卡凸1212与所述卡槽222的卡接配合锁紧,通过卡凸1212与卡槽222实现第一组件1与第二组件2最终卡紧固定,并且,当卡凸1212卡入卡槽222内时,实现第一组件1 和第二组件2的连接以及第一电连接结构1213与第二电连接结构231也实现电连接。
当第一组件1为主电源,第二组件2为适配器时,由于该移动电源组件中既有主电源又有适配器,且在主电源与适配器连接在一起时,二者直接通过第一电连接结构1213和第二电连接结构231实现信号连接,因此,用户便无需额外携带用于给主电源充电的适配器和相配合的连接线,方便了用户的使用;另外,适配器与主电源设置成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在需要为主电源充电时,只要将主电源与适配器连接在一起即可;在为待充电设备充电时,可以将主电源与适配器分离,可以只是用主电源即可,以减轻重量,尤其方便携带,且这种分离设计,也方便该移动电源组件的收纳和携带,进一步方便了用户的使用,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参考图8-图9,所述电源适配器包括适配器壳体24和用于接入市电的插头25,适配器壳体24上设置有供插头25上的条形插脚252伸出和收纳的容纳槽2411;插头25与适配器壳体24转动连接,以使条形插脚252能够隐藏或者收纳于容纳槽2411,即当使用适配器为主电源充电时,通过转动插头25,使其与适配器壳体24的主面241基本垂直,从而方便与市电连接;当不需要使用适配器时,转动插头25,使其基本隐藏于容纳槽2411内,以便于条形插脚252的收纳,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具体地,参考图10,插头25包括转轴部251、条形插脚252以及连接条形插脚252与转轴部251的电性连接部253,电性连接部253在背离条形插脚 252的一侧设置有连接凸起2531。适配器壳体24包括相互盖合的第一外壳241 和第二外壳242,二者可以通过卡接、螺钉连接等方式实现连接,容纳槽2411 设置于第一外壳241。可以理解地,适配器还包括安装于第二外壳242内的电路板26、固定连接于电路板26的固定座27、固定于固定座27上的电性连接片28,固定座27上设置有与转轴部251转动配合的凹槽271;电性连接片28 为条状弹性件,其靠近凹槽271的一端向第一外壳241倾斜设置,即其包括倾斜段281。插头25通过转轴部251转动连接于凹槽271,且连接凸起2531与电性连接片28相对,如此,当适配需要与市电连接时,可以通过转动插头25,使条形插脚252伸出容纳槽2411,同时,连接凸起2531随着条形插脚252的转动转动至与电性连接片28的倾斜段281接触,从而使条形插脚252与电性连接片28实现电连接;当不需要与市电连接时,可以反方向转动插头25,使条形插脚252收纳于容纳槽2411,同时连接凸起2531也转动至与倾斜段281 脱离,此时,条形插脚252与电性连接片28电连接断开。
进一步地,在插头25处于收纳状态时,条形插脚252的端部伸出容纳槽2411,以便于在需要转动插头25时,易于操作。
当第一组件1为主电源,第二组件2为附电源时,由于该移动电源组件中既有主电源又有附电源,附电源可以为主电源充电,因此可以实现较长时间的使用,以增加主电源的电量,也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用户携带适配器;另外,设置附电源与主电源为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在需要为主电源充电时,只要将主电源与附电源连接在一起即可;在为待充电设备充电时,可以将主电源与附电源分离,可以只是用主电源即可,以减轻重量,尤其方便携带,且这种分离设计,也方便该移动电源组件的收纳和携带,进一步方便了用户的使用,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具体地,第一组件1可以为长方体结构,圆柱体结构等,第二组件2只要与其适配即可。下面以第一组件为长方体结构为例进行描述,其顶部呈长方形,边缘凹陷部122可以在顶部沿其长度方向的一侧设置,另一侧的边缘区域与的顶面与中间凸起部121的顶面共面。相应地,第二组件2的底部也呈长方形,其边缘凸起部22在第二组件2的底部沿其长度方向的一侧设置,另一侧的边缘区域的底面可以与中间凹陷部23的底面共面设置,也可以非共面设置。在该实施例中,当第一组件1与第二组件2组合时,第一组件1与第二组件2 沿着长方形的长度方向插装和拆卸。
进一步地,参考图3、图4,所述导向槽1211包括沿所述中间凸起部121 的周向间隔设置的两个子槽,且两个所述子槽在二者沿所述周向距离较远的一侧均设置有所述卡凸1212,也就是说,导向槽1211在其延伸方向上分成了两段,断点位置可以设置于导向槽1211在其延伸方向的中间位置,如在第一组件1的顶部为长方形时,两个子槽可以关于垂直于长方形的宽边的中心面对称设置两子槽由同一条宽边上开始向相反的方向延伸,抑制延伸至两条相对的长边,卡凸1212设置于子槽在长边上远离其实的宽边的一端,可以为靠近第一组件1的顶部中心区域的位置,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卡接的效果。相适应的,所述导向凸起221部包括沿所述边缘凸起部22的周向间隔设置的两个凸起段,两个所述凸起段在二者沿所述周向上距离较远的一侧均设置有所述卡槽222;两个所述子槽与两个所述凸起段一一对应配合,两个所述卡凸1212与两个所述卡槽222一一对应配合,以实现更好地卡接配合。
进一步地,参考图3-4,所述第一组件1的顶部还包括第一边缘过渡部123,所述第一边缘过渡部123相对于所述顶部的顶面倾斜设置,所述边缘凹陷部 122通过所述第一边缘过渡部123平滑连接于所述顶部的顶面;相适应地,参考图8-图9,所述第二组件2的底部还包括第二边缘过渡部21,所述第二边缘过渡部21相对于所述中间凹陷部23的底面倾斜设置,所述边缘凸起部22通过所述第二边缘过渡部21平滑连接于所述底部的其余边缘部分。当第一组件 1与第二组件2需要连接时,第一组件1的顶部的设置有边缘凹陷部122的一侧与第二组件2的底部的设置有边缘凸起部22的相反侧先接触,使得导向凸起221与导向槽1211插装配合,然后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2相向运动,逐渐完全卡合,直至卡凸1212卡入卡槽222内,完成第一组件1与第二组件2 的卡接,由于设置了第一边缘过渡部123和第二边缘过渡部21,更加方便第一组件1与第二组件2之间的相对滑动,进而便于第一组件1与第二组件2 的连接和拆卸,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参考图3、4、8所示,所述第一电连接结构1213设置于所述中间凸起部121靠近所述导向槽1211的入口的一侧;所述第二电连接结构231 设置于所述中间凹陷部23靠近所述导向凸起221远离插入端的一侧,以更好的确保只有当第一组件1与第二组件2可靠地连接后,第一电连接结构1213 与第二电连接结构231才会实现电连接,以确保第一组件1与第二组件2电连接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参考图8,所述第二电连接结构231包括沿垂直于所述导向凸起221插入方向的方向排列的多个V型的弹片,如三个弹片,各所述弹片的两边沿所述插入方向设置,也就是说,弹片在平行于插入方向的截面呈V型,且所述弹片的开口朝向所述中间凹陷部23的底面,通过上述弹片的设置,一方面,能够防止在第一组件1和第二组件2插接的过程中对第一电连接结构 1213、第二电连接结构231造成损坏,又能够保证第一组件1与第二组件2电性连接的卡考性。
具体地,参考图3-7所示,所述第一组件1包括壳体11和顶盖12,所述顶盖12形成所述第一组件1的顶部,所述边缘凹陷部122的外壁设置有容纳槽,并延伸到所述顶盖12的整个外壁,形成环形槽,也就是说在顶盖12的侧壁上形成有环形槽;所述壳体1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半壳111和第二半壳114,所述第一半壳111和所述第二半壳114的内壁在靠近所述顶盖12的一端分别设置有半环凸起112,两个所述半环凸起112与所述环形槽124插接配合,当然,第一半壳111和第二半壳114可以通过螺钉连接、卡接连接等多种方式实现锁紧。采用这种方式,能够便于上述中间凸起部121和边缘凹陷部122等结构的形成。进一步地,所述顶盖12设置有裸露孔125,在所述裸露孔125处所述顶盖12的内表面设置有固定槽126,所述第一电连接结构与所述固定槽 126卡接配合,且通过所述裸露孔125露出所述顶盖12的外表面,即,通过固定槽126将第一电连接结构固定于顶盖12上,第一电连接结构1213通过裸露孔125露出顶盖12,进而方便与第二电连接结构231的电连接,整体结构布局合理。进一步地,所述中间凸起部121的外表面设置有导向斜面,所述导向斜面位于所述中间凸起部121靠近所述导向槽1211插入端的一侧,以在第一组件1与第二组件2相互配合时,对第二组件2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方便第一组件1与第二组件2的相对滑动,进而便于二者的连接和拆卸。更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槽126包括多个定位支撑柱1261,多个所述定位支撑柱1261位于所述裸露孔125的周围,用于定位支撑所述第一电连接结构1213;在所述顶盖12的内表面还设置有相对设置的两个固定卡脚1262,所述第一电连接结构1213卡固于定位支撑柱1261和固定卡脚1262之间。
进一步地,参考图2,所述第一组件1为主电源,所述第一组件1还包括充电线13,所述第一组件1的侧部设置有用于收纳所述充电线3的线束槽113,所述充电线3的一端与主电源内的电路板连接,进而与电芯连接,另一端设有充电连接器,充电连接器131线束槽放置,能够与所述线束槽113卡接配合,以使所述充电线3的部分线体形成挂绳,在需要为待充电设备充电时,将充电线13脱离线束槽113,以方便操作,当需要收纳时,充电线13可以直接收纳于线束槽113内,且可以形成挂绳,以方便收纳和携带,避免充电线13的线体弯折或蜷缩对线体的使用寿命产生的影响。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充电线3包括线体以及位于所述线体的第一端的充电连接器,所述充电连接器包括本体、连接于所述本体两端的接插部和连接部,所述接插部用于与待充电设备电性连接,例如接插部包括USB接口,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线体与所述本体;所述壳体1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 115和第二侧壁116,如在第一组件1的顶部为长方形时,指沿长度方向相对的两个侧壁,所述第一侧壁115上设置有呈条形结构的线束槽113,以方便充电线3的收纳,也可避免充电线3的线体弯折或蜷缩对线体的使用寿命产生的影响,所述线束槽113包括沿所述线束槽113的延伸方向顺次连接的第一线体收纳段1131、本体收纳段1132、连接部收纳段1133和第二线体收纳段1134,所述第一线体收纳段1131和所述第二线体收纳段1134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线体13的宽度,以方便线体13收纳于线束槽113内,所述本体收纳段1132 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本体的宽度,以方便本体收纳于线束槽113内,所述连接部收纳段1133至少在开口处的宽度小于所述连接部的宽度,且所述连接部收纳段1133在靠近所述第二线体收纳段1134的一端设置有限位结构;所述本体收纳段1132、所述连接部收纳段1133和所述第二线体收纳段1134的槽底共面设置,且较所述第一线体收纳段1141的槽底靠近所述第二侧壁116;所述线体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一线体收纳段1131远离所述本体收纳段1132的一端与所述壳体11内的电路板连接;在收纳状态,所述线体的一部分收纳于所述线束槽113内,另一部分自所述第二线体收纳段1134裸露出所述线束槽113;所述本体133和所述接插部134收纳于所述本体收纳段1132,所述连接部132卡接于所述连接部收纳段1133,并在所述线束槽113的延伸方向上与所述限位结构相抵靠;以使所述线体131的裸露部分形成挂绳。也就是说,线体131 连接第二端的部分依次收纳于第一线体收纳段1131、本体收纳段1132、连接部收纳段1133和第二线体收纳段1134,然后将充电连接器23收纳于本体收纳段1132和连接部收纳段1133,实际上,充电连接器132位于本体收纳段1132 和连接部收纳段1133中线体131的外侧,使线体13靠近充电连接器132的部分裸露于整个线束槽113的外侧,当拉绳同时受到由第一线体收纳段1131朝向第二线体收纳段1134方向、以及由第二侧壁116朝向第一侧壁115方向的力时,线体13牵引连接部也受到上述方向的力,导致连接部132向上述方向运动或者具有向上述方向运动的趋势,此时,由于所述连接部收纳段1133至少在开口处的宽度小于所述连接部132的宽度,且所述连接部收纳段1133在靠近所述第二线体收纳段1134的一端设置有限位结构,从而避免连接部持续向上述方向运动,连接部132被卡在连接部收纳段1133内,线体131的第一端通过连接部132固定于壳体11,第二端与电路板连接,也与壳体11固定,即,拉绳可靠地固定于壳体11上,用户便可以通过拉绳拿取该移动电源,也可以通过拉绳将移动电源悬挂于某处,方便了该移动电源的拿取和收纳,进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部收纳段1133可以只设置开口处的宽度小于连接部 132的宽度;也可以是整个连接部收纳段1133的宽度均小于连接部132的宽度,这样可以更好地将连接部132固定于连接部收纳段1133。但是,如果连接部132持续被连接部收纳段1133的槽壁挤压,在多次晃动时受挤压弹性力的作用,易松脱,优选连接部收纳段1133内腔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连接部132的宽度,以避免连接部132长时间持续受到挤压。
上述充电连接器132的接插部134可以为Lightning充电头、TYPE_C充电头、MicroUSB充电头中的任一种,也可以为几种的集合。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适应待充电设备不同的接口,第一组件1的底部还设置有Lightning充电头、TYPE_C充电头、MicroUSB充电头中的任一种或者几种。
更优选地,不论第二组件2是附电源还是电源适配器,其均可以直接为待充电设备充电,具体地,在第二组件2的顶部设有Lightning充电头、TYPE_C 充电头、MicroUSB充电头中的任一种或者几种。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述的长方体、长方形并不限定于标准的长方形、长方体,可以为近似的长方形、长方体,如长方体的两个较窄的柱面可以不是平面,为半圆柱面,如图3所示,第一组件1的外形结构。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优选方案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应当理解,上述的实施方式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针对上述细节做出的各种明显的或等同的修改或替换,都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移动电源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所述第一组件和所述第二组件中一者为主电源,另一者为附电源或者电源适配器;所述第一组件的顶部的边缘区域中部分较其他部分凹陷,形成中间凸起部和环绕于所述中间凸起部外侧的边缘凹陷部,所述中间凸起部的顶面设置有第一电连接结构;所述第二组件的底部的边缘区域中部分较其他部分突出设置,形成中间凹陷部和环绕于所述中间凹陷部外侧的边缘凸起部;所述中间凹陷部的底面突出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电连接结构配合的第二电连接结构;
所述中间凸起部的外侧壁和所述边缘凸起部的内侧壁上,一者沿中间凸起部的周向设置的导向槽,另一者设置有导向凸起,且所述导向槽内设置有卡凸,所述导向凸起上设置有卡槽,所述导向槽与所述导向凸起能够插装配合,且所述第一组件与所述第二组件能够通过所述卡凸与所述卡槽的卡接配合锁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电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槽包括沿所述中间凸起部的周向间隔设置的两个子槽,且两个所述子槽在二者沿所述周向距离较远的一侧均设置有所述卡凸;
所述导向凸起部包括沿所述边缘凸起部的周向间隔设置的两个凸起段,两个所述凸起段在二者沿所述周向距离较远的一侧均设置有所述卡槽;两个所述子槽与两个所述凸起段一一对应配合,两个所述卡凸与两个所述卡槽一一对应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电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件的顶部还包括第一边缘过渡部,所述第一边缘过渡部相对于所述顶部的顶面倾斜设置,所述边缘凹陷部通过所述第一边缘过渡部平滑连接于所述顶部的顶面;所述第二组件的底部还包括第二边缘过渡部,所述第二边缘过渡部相对于所述中间凹陷部的底面倾斜设置,所述边缘凸起部通过所述第二边缘过渡部平滑连接于所述底部的其余边缘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电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连接结构设置于所述中间凸起部靠近所述导向槽的入口的一侧;所述第二电连接结构设置于所述中间凹陷部靠近所述导向凸起远离插入端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电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连接结构包括沿垂直于所述导向凸起插入方向的方向排列的多个V型的弹片,各所述弹片的两边沿所述插入方向设置,且所述弹片的开口朝向所述中间凹陷部的底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电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件包括壳体和顶盖,所述顶盖形成所述第一组件的顶部,所述边缘凹陷部的外壁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沿所述顶盖的整个外壁周向延伸,形成环形槽;所述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所述第一半壳和所述第二半壳的内壁在靠近所述顶盖的一端分别设置有半环凸起,两个所述半环凸起与所述环形槽插接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电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设置有裸露孔,在所述裸露孔处所述顶盖的内表面设置有固定槽,所述第一电连接结构与所述固定槽卡接配合,且通过所述裸露孔露出所述顶盖的外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电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件为主电源,所述第一组件还包括充电线,所述第一组件的侧部设置有用于收纳所述充电线的线束槽,所述充电线的一端与所述主电源内的电路板连接,另一端设有充电连接器,所述充电连接器能够与所述线束收纳槽卡接配合,以使所述充电线的部分线体形成挂绳。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电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连接器位于所述充电线的线体的第一端,包括本体、连接于所述本体两端的接插部和连接部,所述接插部用于与待充电设备电性连接,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线体与所述本体;
所述第一组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上设置有呈条形结构的线束槽,所述线束槽包括沿其延伸方向顺次连接的第一线体收纳段、本体收纳段、连接部收纳段和第二线体收纳段,所述第一线体收纳段和所述第二线体收纳段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线体的宽度;所述本体收纳段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所述本体的宽度,所述连接部收纳段至少在开口处的宽度小于所述连接部的宽度,且所述连接部收纳段在靠近所述第二线体收纳段的一端设置有限位结构;所述本体收纳段、所述连接部收纳段和所述第二线体收纳段的槽底共面设置,且较所述第一线体收纳段槽底靠近所述第二侧壁;
所述线体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一线体收纳段远离所述本体收纳段的一端与所述壳体内的电路板连接;在收纳状态,所述线体的一部分收纳于所述线束槽内,另一部分自所述第二线体收纳段裸露出所述线束槽;所述连接部卡接于所述连接部收纳段,并在所述延伸方向上与所述限位结构相抵靠;所述本体和所述接插部收纳于所述本体收纳段,以使所述线体的裸露部分形成挂绳。
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电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件为主电源,所述第二组件为电源适配器,所述电源适配器包括适配器壳体和用于接入市电的插头,所述适配器壳体上设置有供所述插头的条形插脚伸出和收纳的容纳槽;所述插头与所述适配器壳体转动连接,以使所述条形插脚能够隐藏或者伸出于所述容纳槽。
CN202021122055.7U 2020-06-16 2020-06-16 移动电源组件 Active CN2123048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22055.7U CN212304809U (zh) 2020-06-16 2020-06-16 移动电源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22055.7U CN212304809U (zh) 2020-06-16 2020-06-16 移动电源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04809U true CN212304809U (zh) 2021-01-05

Family

ID=739422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122055.7U Active CN212304809U (zh) 2020-06-16 2020-06-16 移动电源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048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648712A (en) Universally interchangeable and modular power supply with integrated battery charger
US7746029B2 (en) Battery charger with USB connector and cable storage recess
US5540596A (en) Electric plug for supplying current to electric appliances
JPH04345772A (ja) バッテリパック充電器
CN1881713B (zh) 用于将移动电话连接到外围装置的连接器组件
CN109729446B (zh) 一种耳机充电盒
KR20130079314A (ko) 만능 배터리 충전기
KR20120008840U (ko) 휴대단말기용 보조배터리 케이스
US5998964A (en) Portable appliance charging system
US6923688B1 (en) Charging interface
US10355424B2 (en) Electronic device holder
CN212304809U (zh) 移动电源组件
KR20020093348A (ko) 휴대용 단말기의 충전장치
CN214626451U (zh) 一种多功能充电器
KR101417739B1 (ko) 젠더가 구비된 휴대단말기 커버
CN213584506U (zh) 插座
CN101267080A (zh) 移动设备转接器
CN212304807U (zh) 移动电源及电子设备
CN109687542B (zh) 蓝牙耳机的充电装置
GB2318695A (en) Power supply secured to adapter
CN217984007U (zh) 自带线移动电源
CN215377853U (zh) 一种带固定卡扣的可分离数据线
CN219419774U (zh) 一种防尘的usb无线充电插排
CN211859664U (zh) 自带插头的可收线移动电源
CN216650204U (zh) 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00 floor 4, building C, No. 1 plant, No. 12, Zhongxing Road, danzhutou community, Nanwan street,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SOUTH FORTUN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Guangdong Province Longgang District Nanwan Street Danzhutou Community Zhongxing Road Danzhutou Section 12 No.1 Factory Building B left sid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SOUTH FORTUNE TECHNOLOGY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