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00013U - 一种换热器及换热器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热器及换热器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300013U CN212300013U CN202022166276.0U CN202022166276U CN212300013U CN 212300013 U CN212300013 U CN 212300013U CN 202022166276 U CN202022166276 U CN 202022166276U CN 212300013 U CN212300013 U CN 21230001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heat conduction
- heat exchanger
- conduction part
- calandri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及换热器系统。换热器包括排管和翅片,翅片设置在排管的外壁上,翅片的高度沿排管的径向延伸。翅片包括第一翅片和第二翅片,第一翅片的板面与排管的轴线平行,第二翅片的板面与排管的轴线垂直。第一翅片包括与排管依次连接的第一导热部和第二导热部,第二导热部的导热系数小于第一导热部的导热系数和排管的导热系数。第二翅片包括与排管依次连接的第三导热部和第四导热部,第四导热部的导热系数小于第三导热部的导热系数和排管的导热系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第二导热部和第四导热部的导热系数较低,能够防止相变固体物质对排管进行环状包裹,缩短相变固体物质的脱离时间,提高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器及换热器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量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如中央空调的制冷,北方冬天的制热,物流冷供链,大型的储热储冷等。这里面关于冷热的传输都要涉及到换热器的使用。对于常规的流体介质传换热,可以通过提高换热器材料的导热系数,增大换热面积,提高常规流体的流动速度来实现高换热效率,这可以响应国家对节能,减排的要求。但是有些换热器系统涉及介质的相变变化,特别是气-固和液-固相变的传换热系统,这些情况往往变得复杂起来。在流体介质接收冷量或释入热量时,发生相变而变成固体时,往往会包裹住换热器;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固体的厚度将越来越大,由于相变的固体物质的导热系统不是很大,一般在0.1-3W/(m·K)之间,这导致固体物质所产生的热阻也越来越大,严重影响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同时加大流体介质的流速,此时对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变得微乎其微。
目前,通常对流体介质在低于相变温度传输冷量,当固体物质厚度过大时,换热器切换到加热模式,到相变温度之上,使附着在换热器的相变固体物质表面液化,最终从换热器上脱落。然而,这个液化时间往往比较长,这样导致传输冷量损失较大。因此,亟需对涉及这类相变的换热器进行结构优化,加快相变固体物质脱落时间,减少冷量损失,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器,其能够缩短相变固体物质脱离的时间,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器系统,通过应用上述的换热器,能够使相变固体物质快速脱落,提高换热系统的换热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
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包括排管和翅片,所述排管内能够通入载冷剂或载热剂,所述翅片设置在所述排管的外壁上,所述翅片的高度沿所述排管的径向延伸;
所述翅片包括第一翅片和第二翅片,所述第一翅片的板面与所述排管的轴线平行,所述第二翅片的板面与所述排管的轴线垂直;
所述第一翅片包括与所述排管依次连接的第一导热部和第二导热部,所述第二导热部的导热系数小于所述第一导热部的导热系数和所述排管的导热系数;
所述第二翅片包括与所述排管依次连接的第三导热部和第四导热部,所述第四导热部的导热系数小于所述第三导热部的导热系数和所述排管的导热系数。
作为所述换热器的优选方案,至少两组所述换热组件间隔排列,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连接管和保温层,相邻的两个所述排管的第一端通过所述连接管连通,所述保温层包裹所述连接管,所述保温层的导热系数小于所述排管的导热系数。
作为所述换热器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翅片对称设置在所述排管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二翅片对称设置在所述排管的左右两侧,且所述第二翅片与所述排管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一翅片连接。
作为所述换热器的优选方案,多个所述第二翅片沿所述排管的轴线间隔排列。
作为所述换热器的优选方案,所述排管的导热系数为5-500W/(m·K);和/或
所述第一导热部和所述第三导热部的导热系数为5-500W/(m·K);和/或
所述第二导热部和所述第四导热部的导热系数为0.01-0.3W/(m·K)。
作为所述换热器的优选方案,所述排管由铜、铝或不锈钢材料制成;和/或
所述第一导热部由铜、铝或不锈钢材料制成;和/或
所述第三导热部由铜、铝或不锈钢材料制成;和/或
所述第二导热部由塑料或橡胶制成;和/或
所述第四导热部由塑料或橡胶制成。
作为所述换热器的优选方案,所述保温层的导热系数为0.01-0.3W/(m·K)。
作为所述换热器的优选方案,所述保温层由塑料或橡胶制成。
一种换热器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换热器。
作为所述换热器系统的优选方案,还包括切换阀以低温冷源和高温热源,所述低温冷源和高温热源通过所述切换阀与所述排管连接,以向所述排管通入载冷剂或载热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当释冷工况时,排管通入载冷剂,进行释冷,由于距离排管较远的第二导热部小于排管和第一导热部的导热系数,所以第二导热部上面相变固体物质生长速度很缓慢,且第二导热部具有一定高度,排管两边的相变固体物质一般不能越过第二导热部顶部连接成一块,因此第二导热部起着隔离作用;当排管和翅片上的固体物质生长到一定厚度,且增长速度变得很缓慢时,向排管通入载热剂,使排管和翅片表面温度超过固体物质的熔融温度,使贴着排管和翅片表面的相变固体物质很快液化,由于相变物质的固态密度与液态密度存在差异,在重力作用下,固体物质很容易从排管的两边脱落。固体物质脱落后,可以重新向排管通入载冷剂,从而形成释冷-加热的周期性换热过程。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具有如下优点:(1)第一导热部的导热系数较高,能够有效增大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2)第二导热部的导热系数较低,第二导热部具有隔离作用,从而在释冷工况下使排管两边的相变固体物质分成两块,避免形成圆筒状固体块,防止相变固体物质对排管进行全面包裹,进而大大缩短了加热工况下相变固体物质脱离的时间,减少输入的热量,提高释冷-加热周期内的释冷量;(3)由于排管上的相变固体物质可以快速除去,这样因相变固体物质所形成的热阻可以限制在较低数值,从而大大提高换热器的释冷换热效率,从而使释冷时间大大缩短;(4)由于释冷换热效率的提高,从而可以有效减小换热器的体积,降低设备的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系统,通过应用上述的换热器,能够使相变固体物质快速脱落,提高换热系统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排管和翅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排管和翅片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换热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换热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换热器;11-排管;12-翅片;121-第一导热部;122-第二导热部;123-第三导热部;124-第四导热部;13-连接管;14-保温层;15-出入口;
2-蓄冷槽;
3-过滤网;
4-循环组件;41-循环管路;411-入口;412-出口;42-阀门;43-水泵;44-水分布器喷头;
5-切换阀;
6-低温冷源和高温热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换热器1包括换热组件,换热组件包括排管11和翅片12,排管11内能够通入载冷剂或载热剂,翅片12设置在所述排管11的外壁上,翅片12的高度沿排管11的径向延伸。翅片12包括第一翅片和第二翅片,第一翅片的板面与排管11的轴线平行,相当于第一翅片位纵向翅片,第二翅片的板面与排管11的轴线垂直,相当于第二翅片为横向翅片。第一翅片包括与排管11依次连接的第一导热部121和第二导热部122,第二导热部122的导热系数小于第一导热部121的导热系数和排管11的导热系数。第二翅片包括与排管11依次连接的第三导热部123和第四导热部124,第四导热部124的导热系数小于第三导热部123的导热系数和排管11的导热系数。
本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当释冷工况时,排管11通入载冷剂,进行释冷,由于距离排管11较远的第二导热部122的导热系数小于排管11的导热系数和第一导热部121的导热系数,且距离排管11较远的第四导热部124的导热系数小于排管11的导热系数和第三导热部123的导热系数,所以第二导热部122和第四导热部124上面的相变固体物质生长速度很缓慢,且第二导热部122和第四导热部124具有一定高度,排管11两边的相变固体物质一般不能越过第二导热部122和第四导热部124的顶部连接成一块,也就是说纵向的第一翅片的隔离作用使得相变固体物质变成了半圆环柱形,而横向的第二翅片的隔离作用使得相变固体物质截断成较短的半圆环柱形;当排管11和翅片12上的固体物质生长到一定厚度,且增长速度变得很缓慢时,向排管11通入载热剂,使排管11和翅片12表面温度超过固体物质的熔融温度,使贴着排管11和翅片12表面的相变固体物质很快液化,由于相变物质的固态密度与液态密度存在差异,在重力作用下,固体物质很容易从排管11的两边脱落。固体物质脱落后,可以重新向排管11通入载冷剂,从而形成释冷-加热的周期性换热过程。在本实施例中,相变物质的固态为冰,液态为水。载冷剂为乙二醇溶液。
本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具有如下优点:(1)第一导热部121和第三导热部123的导热系数较高,能够有效增大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2)第二导热部122和第四导热部124的导热系数较低,第二导热部122和第四导热部124具有纵向和横向隔离作用,从而在释冷工况下使排管12两边的相变固体物质分隔,避免形成圆筒状固体块,防止相变固体物质对排管11进行全面包裹,进而大大缩短了加热工况下相变固体物质脱离的时间,减少输入的热量,提高释冷-加热周期内的释冷量;(3)由于排管11上的相变固体物质可以快速除去,这样因相变固体物质所形成的热阻可以限制在较低数值,从而大大提高换热器的释冷换热效率,从而使释冷时间大大缩短;(4)排管11的导热系数较高,这样可提高换热器1的换热效率,加快释冷工况时释冷速率;(5)由于释冷换热效率的提高,从而可以有效减小换热器1的体积,降低设备的制造成本。
本实施提供的换热器基于能源高效利用、节能、环保和减排的大导向,面向新型节能技术运用的行业需求,以存在相变的高效换热工程为最终目标,满足大型中央空调的制冷,北方冬天的集中式供热,物流冷供链,大型的储热储冷等对冷热能有效地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可选地,第一导热部121和第三导热部123与排管11一体成型,或者,第一导热部121和第三导热部123均与排管11焊接连接。
可选地,第二导热部122与第一导热部121的顶部粘合连接。第四导热部124与第三导热部123的顶部粘合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翅片对称设置在排管11的上下两侧,第二翅片对称设置在排管11的左右两侧,且第二翅片与排管11上下两侧的第一翅片连接。排管11的上下两侧的第一翅片将排管11左右两侧的相变固体物质变分隔成了半圆环柱形,第二翅片沿排管11的轴线方向对半圆环柱形的相变固体物质进行截断。
进一步地,多个第二翅片沿排管11的轴线间隔排列。通过多个第二翅片的配合,不仅能够增大换热面积,而且能够将半圆环柱形的相变固体物质截断成多个短的半圆环柱形。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翅片12呈矩形。进一步地,矩形的长度与排管11的长度相等。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翅片12不仅可以呈矩形,还可呈梯形等其他形状,在此不做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翅片包括弧线段和连接在弧线段两端的直线段,其中弧线段与排管11的外壁贴合,直线段分别与排管11上下两侧的第一翅片贴合。
可选地,排管11的导热系数为5-500W/(m·K)。排管11的导热系数较高,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加快释冷工况时释冷速率。
可选地,排管11由铜、铝或不锈钢材料制成。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排管2由不锈钢材料制成。
可选地,第一导热部121和第三导热部123的导热系数为5-500W/(m·K)。第一导热部121和第三导热部123的导热系数较高,能够有效增大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
可选地,第二导热部122和第四导热部124的导热系数为0.01-0.3W/(m·K)。第二导热部122和第四导热部124的导热系数较低,有利于防止排管11两边的相变固体物质越过第二导热部122和第四导热部124顶部连接成一块,起着隔离作用,缩短脱冰工况下相变固体物质脱离的时间。
可选地,第一导热部121和第三导热部123由铜、铝或不锈钢材料制成。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热部121和第三导热部123均由不锈钢材料制成。
可选地,第二导热部122和第四导热部124由塑料或橡胶制成。例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或聚四氟乙烯等。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热部122和第四导热部124均由聚乙烯制成。
具体地,排管11的第二端设有出入口15,载冷剂和载热剂能够通过出入口15进入到排管1内或由排管1内排出。
进一步地,至少两组换热组件间隔排列,换热器1还包括连接管13和保温层14,相邻的两个排管11的第一端通过连接管13连通,保温层14包裹连接管13,保温层14的导热系数小于排管11的导热系数。为了防止相变固体物质即冰在连接管13处形成环状冰层,不利于快速脱落,所以在连接管13上包裹了导热系数较低的保温层14。在本实施例中,排管支架上也包裹有保温层14。
可选地,至少两组换热组件中第一翅片的板面在同一平面内。
可选地,保温层14的导热系数为0.01-0.3W/(m·K)。保温层14的导热系数较低,有利于避免连接管13被相变固体物质包裹,提高相变固体物质的脱落速度。
可选地,保温层14由塑料或橡胶制成。例如发泡聚氨酯或发泡聚苯乙烯等。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系统,包括实施例一提供的换热器1,还包括切换阀5以及低温冷源和高温热源6,低温冷源和高温热源6通过切换阀5与排管11连通,以向排管11通入载冷剂或载热剂。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切换阀5为四通阀。当释冷工况时,通过切换阀5的切换,使低温冷源与排管11连通,以向排管11通入载冷剂;当脱冰工况时,通过切换阀5的切换,使高温热源与排管11连通,以向排管11通入载热剂。
实施例三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系统,包括实施例一提供的换热器1,还包括蓄冷槽2、过滤网3、循环组件4、切换阀5以及低温冷源和高温热源6。蓄冷槽2内装有水和冰。过滤网3安装在蓄冷槽2的上部,且沉浸在水中。循环组件4包括循环管路41、阀门42、水泵43和水分布器喷头44,循环管路41的入口411插设在蓄冷槽2的水中,且入口411位于过滤网3的上方,阀门42和水泵43均安装在循环管路41上,循环管路41的出口412与水分布器喷头44连通,水分布器喷头44设置在蓄冷槽2的下部。换热器1安装在蓄冷槽2中,换热器1位于过滤网3和水分布器喷头44之间。排管11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一翅片在竖直平面内。
为了提高换热效率,本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系统通过增加循环组件4来提高蓄冷槽2中水的流速,其中,水泵43把蓄冷槽2上部未结冰的水从入口411吸入循环管路41中,经过阀门42泵送至出口412,并通过水分布器喷头44,使水可以均匀地冲击换热器1的表面,这样可以使换热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也可以在脱冰工况时实现冰层快速脱落。
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切换阀5以及低温冷源和高温热源6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与实施例二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1)包括:
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包括排管(11)和翅片(12),所述排管(11)内能够通入载冷剂或载热剂,所述翅片(12)设置在所述排管(11)的外壁上,所述翅片(12)的高度沿所述排管(11)的径向延伸;
所述翅片(12)包括第一翅片和第二翅片,所述第一翅片的板面与所述排管(11)的轴线平行,所述第二翅片的板面与所述排管(11)的轴线垂直;
所述第一翅片包括与所述排管(11)依次连接的第一导热部(121)和第二导热部(122),所述第二导热部(122)的导热系数小于所述第一导热部(121)的导热系数和所述排管(11)的导热系数;
所述第二翅片包括与所述排管(11)依次连接的第三导热部(123)和第四导热部(124),所述第四导热部(124)的导热系数小于所述第三导热部(123)的导热系数和所述排管(11)的导热系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两组所述换热组件间隔排列,所述换热器(1)还包括连接管(13)和保温层(14),相邻的两个所述排管(11)的第一端通过所述连接管(13)连通,所述保温层(14)包裹所述连接管(13),所述保温层(14)的导热系数小于所述排管(11)的导热系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翅片对称设置在所述排管(11)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二翅片对称设置在所述排管(11)的左右两侧,且所述第二翅片与所述排管(11)上下两侧的所述第一翅片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翅片沿所述排管(11)的轴线间隔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管(11)的导热系数为5-500W/(m·K);和/或
所述第一导热部(121)和所述第三导热部(123)的导热系数为5-500W/(m·K);和/或
所述第二导热部(122)和所述第四导热部(124)的导热系数为0.01-0.3W/(m·K)。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管(11)由铜、铝或不锈钢材料制成;和/或
所述第一导热部(121)由铜、铝或不锈钢材料制成;和/或
所述第三导热部(123)由铜、铝或不锈钢材料制成;和/或
所述第二导热部(122)由塑料或橡胶制成;和/或
所述第四导热部(124)由塑料或橡胶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14)的导热系数为0.01-0.3W/(m·K)。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14)由塑料或橡胶制成。
9.一种换热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切换阀(5)以及低温冷源和高温热源(6),所述低温冷源和高温热源(6)通过所述切换阀(5)与所述排管(11)连接,以向所述排管(11)通入载冷剂或载热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166276.0U CN212300013U (zh) | 2020-09-27 | 2020-09-27 | 一种换热器及换热器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166276.0U CN212300013U (zh) | 2020-09-27 | 2020-09-27 | 一种换热器及换热器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300013U true CN212300013U (zh) | 2021-01-05 |
Family
ID=739340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2166276.0U Active CN212300013U (zh) | 2020-09-27 | 2020-09-27 | 一种换热器及换热器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300013U (zh) |
-
2020
- 2020-09-27 CN CN202022166276.0U patent/CN21230001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2000249373A (ja) | 蓄熱冷却塔用冷却コイル装置 | |
CN112082400A (zh) | 一种换热器及换热器系统 | |
CN108561992A (zh) | 一种复合相变蓄冷介质的蓄冷器、系统及布置方法 | |
JP3547386B2 (ja) | 蓄熱コイル装置 | |
CN203758089U (zh) |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应用该微通道换热器的空调器 | |
CN213599898U (zh) | 一种换热器及换热器系统 | |
CN1851366A (zh) | 溶液式动态制冰系统 | |
CN215477246U (zh) | 一种多温区冷板和冷藏集装箱 | |
CN212300013U (zh) | 一种换热器及换热器系统 | |
CN208579447U (zh) | 一种复合相变蓄冷介质的蓄冷器及空调系统 | |
CN200940970Y (zh) | 热管式蓄冰融冰蓄冷装置 | |
CN213421926U (zh) | 一种换热器及换热器系统 | |
CN101581545B (zh) | 分区冷却型的蓄冰槽装置 | |
CN101354223A (zh) | 一种蓄能装置 | |
CN112082401A (zh) | 一种换热器及换热器系统 | |
CN112113453A (zh) | 一种换热器及换热器系统 | |
US20220099355A1 (en) | Heat exchanger capable of automatically defrosting or deicing | |
CN210625029U (zh) | 一种蓄冰装置 | |
CN213811898U (zh) | 一种螺旋渐变翅片相变蓄热器 | |
CN213335050U (zh) | 一种可自动除霜或除冰的换热器 | |
CN2886446Y (zh) | 降膜式冰水机 | |
CN211651351U (zh) | 一种空气能机组的冷热交换系统 | |
CN209371849U (zh) | 一种不等间距管束海水源热泵换热器 | |
CN111351165A (zh) | 一种隔间分形蓄冰槽 | |
CN220648478U (zh) | 一种层叠型逆流式不锈钢蓄冰盘管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