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96507U - 反喷式流体动力发动机 - Google Patents

反喷式流体动力发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296507U
CN212296507U CN202020952169.8U CN202020952169U CN212296507U CN 212296507 U CN212296507 U CN 212296507U CN 202020952169 U CN202020952169 U CN 202020952169U CN 212296507 U CN212296507 U CN 2122965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id
engine
injection
reverse
press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95216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eng Fanhong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095216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2965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2965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2965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新能源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反喷式流体动力发动机,包括高压流体输送系统、流体存储箱和流体发动机组件,所述流体发动机组件包括发动机支架,所述发动机支架中固定有挡齿环,所述挡齿环的内侧面上均匀设置有流体反作用齿,发动机支架上对应挡齿环的圆心旋转套接有流体输送柱,所述流体输送柱的侧面固定安装有流体喷射口,所述流体喷射口与流体输送柱管路连接,流体喷射口的朝向对应流体反作用齿的侧面,流体输送柱的前端固定连接有输出轴,后端套接有与发动机支架相对固定的流体输入端,所述发动机支架底部还设置有回流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管路和工作过程简单,发热量小,方便普及的流体发动机,具有显著的实用意义。

Description

反喷式流体动力发动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反喷式流体动力发动机。
背景技术
动力机械按将自然界中不同能量转变为机械能方式,可以分为风力机械、水力机械和热力发动机三大类。
热力发动机包括蒸汽机、汽轮机、内燃机(汽油和柴油机等)、热气机、气轮机、喷气发动机等。
对以上这些热力发动机,以及液压马达、气动马达,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工质做功时,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液体,如水力;另一种就是气体,如风力、热力。它们在做功后,排放的液体、气体都是具有一定能量的,将这些能量白白地排放掉,这事必造成能量的损失,也就是说能量没有完全转化、利用,能源利用率就低。
随着以石油为代表的不可再生能源日渐枯竭,环境污染和全球变暖问题日益严重,各国政府和科研技术界开始大力推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由于新能源发动机是替代采用不可再生能源驱动的内燃机的重要设备,采用新能源发动机后可有效减少汽车的尾气排放,降低城市环境压力,其更是重点研究开发项目。
目前很多汽车企业均采用电机直接驱动车辆行走的电动汽车方案,但是这种电动汽车一旦电动机损坏,车辆即无法行驶,同时大容量的蓄电池售价高寿命短,维护成本高居不下。
因此,为了降低新能源汽车对蓄电池的依赖,降低设备运行热损耗,沿用传统成熟稳定的机械传动系统,研发一种采用流体压力辅助储存能量的,可匹配机械传动系统的流体动力发动机具有必要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一般的电动汽车采用电动机直接驱动,电动机损坏后即使配套的电池里还具有电能,车辆亦无法行走,其可靠性不如机械传动系统,而电动机也无法匹配驱动机械传动系统的问题,提供反喷式流体动力发动机。
反喷式流体动力发动机,包括高压流体输送系统、流体存储箱和流体发动机组件,所述高压流体输送系统管路连接流体存储箱,所述流体发动机组件包括发动机支架,所述发动机支架中固定有挡齿环,所述挡齿环的内侧面上均匀设置有流体反作用齿,发动机支架上对应挡齿环的圆心旋转套接有流体输送柱,所述流体输送柱的侧面固定安装有流体喷射口,所述流体喷射口与流体输送柱管路连接,流体喷射口的朝向对应流体反作用齿的侧面,流体输送柱的前端固定连接有输出轴,后端套接有与发动机支架相对固定的流体输入端,所述流体输入端管路连接高压流体输送系统,所述发动机支架底部还设置有回流孔,所述回流孔管路连接流体存储箱。
进一步地,所述流体输送柱的侧面固定安装有复数的平衡立柱,所述平衡立柱的前端均固定安装有流体喷射口,所述流体输送柱、平衡立柱与流体喷射口的内部管路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流体喷射口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平衡立柱。
进一步地,所述发动机支架的前后两端的外侧均安装有防护支座。
进一步地,所述防护支座的底部依次设置有垫片和减震胶垫。
进一步地,所述发动机支架的外侧对应挡齿环设置有防护挡板,所述防护挡板配合两端的防护支座将挡齿环围合于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流体输入端包括密封座和流体接入管,所述密封座相对发动机支架固定地套接于流体输送柱的末端,所述流体接入管贯穿套接于密封座中央。
进一步地,所述高压流体输送系统包括管路连接的高压泵和高压储能器。
进一步地,所述高压泵和高压储能器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隔膜泵。
进一步地,所述挡齿环的数量为二以上,多个挡齿环沿流体输送柱等距设置,所述流体喷射口上设置有数量与挡齿环相等的喷射孔。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可高效稳定地将流体压力势能转换为旋转机械能,发热损耗较少。
2、旋转机械能的输出方式可匹配传统的车辆传动系统。
3、发动机工作行程简单,只需将高压流体输送系统接入流体输入端即可启动。
4、机械摩擦损耗较小,设备结构简单,组装和维护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反喷式流体动力发动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除去防护挡板和后端的防护支座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流体发动机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A处的细节放大图。
附图标识:
11-高压泵,12-高压储能器,13-隔膜泵,2-流体存储箱,31-发动机支架,32-挡齿环,33-流体反作用齿,34-流体输送柱,35-平衡立柱,36-流体喷射口,37-防护支座,38-防护挡板,4-喷射孔,5-输出轴,6-流体输入端,61-密封座,62-流体接入管,7-回流孔,8-垫片,9-减震胶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解决一般的电动汽车采用电动机直接驱动,电动机损坏后即使配套的电池里还具有电能,车辆亦无法行走,其可靠性不如机械传动系统,而电动机也无法匹配驱动机械传动系统的问题,提供反喷式流体动力发动机。
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反喷式流体动力发动机,包括高压流体输送系统、流体存储箱2和流体发动机组件,所述高压流体输送系统管路连接流体存储箱2,所述流体发动机组件包括发动机支架31,所述发动机支架31中固定有四个挡齿环32,所述挡齿环32的内侧面上均匀设置有流体反作用齿33,发动机支架31上对应挡齿环32的圆心旋转套接有流体输送柱34,所述流体输送柱34的前后两端的侧面均固定安装有四根呈十字型分布的平衡立柱35,前后两侧的平衡立柱35的顶端之间设置有流体喷射口36,所述流体输送柱34、平衡立柱35与流体喷射口36的内部管路连通。流体喷射口36上对应流体反作用齿的侧面设置有四个喷射孔4。流体输送柱34的前端固定连接有输出轴5,后端套接有与发动机支架31相对固定的流体输入端6,所述流体输入端6管路连接高压流体输送系统,所述发动机支架31底部还设置有回流孔7,所述回流孔7管路连接流体存储箱2。
其中,四个挡齿环32配合四个喷射孔4的设计可提供足够的输出功率,亦可按照实际需要调整挡齿环32的数量。
呈十字型分布且设置在流体喷射口36两侧的平衡立柱35可均匀地输出大量的高压流体到达接近流体反作用齿33的流体喷射口36,流体喷射口36喷出的高压流体打到流体反作用齿33的侧面后将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驱动流体输送柱34和输出轴5高速旋转。
实际使用时,流体存储箱2中的流体被高压流体输送系统抽出加压后依次经过流体输入端6、流体输送柱34、平衡立柱35和流体喷射口36,最后从喷射孔4中喷出,冲击流体反作用齿33的侧面。由于流体输送柱34旋转套接在发动机支架上(一般通过轴承安装,在此不再赘述),流体输送柱34将被反作用力驱动而高速旋转,进而通过流体输送柱34前端固定连接的输出轴5实现旋转机械能的输出。流体冲击在流体反作用齿33的侧面后将从发动机支架34底部的回流孔7输出发动机,回到流体储存箱2中形成循环。
所述发动机支架31的前后两端的外侧均安装有防护支座37,所述防护支座37的底部依次设置有垫片8和减震胶垫9。垫片8和减震胶垫9的设计可吸收发动机运行时产生的震动,提高设备稳定性。
所述发动机支架31的外侧对应挡齿环32设置有防护挡板38,所述防护挡板38配合两端的防护支座37将挡齿环32围合于内部。防护挡板38配合防护支座37的设计结构组装方便,可保证发动机内部的密封性,防止流体溢出。
所述流体输入端6包括密封座61和流体接入管62,所述密封座61相对发动机支架31固定地套接于流体输送柱34的末端,所述流体接入管62贯穿套接于密封座61中央。密封座61固定在发动机支架31上,不与流体输送柱34同步旋转,在密封流体输送柱34末端的同时可固定住流体接入管62,实现高压流体的稳定输送,防止流体管路被流体输送柱34带动旋转而损坏。
所述高压流体输送系统包括管路连接的高压泵11和高压储能器12,所述高压泵11和高压储能器12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隔膜泵13。高压泵11配合高压储能器12可持续稳定地为流体发动机提供高压流体,隔膜泵13用于调节高压流体的流量。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即凡依本申请范围所作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范围内。

Claims (10)

1.反喷式流体动力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高压流体输送系统、流体存储箱和流体发动机组件,所述高压流体输送系统管路连接流体存储箱,所述流体发动机组件包括发动机支架,所述发动机支架中固定有挡齿环,所述挡齿环的内侧面上均匀设置有流体反作用齿,发动机支架上对应挡齿环的圆心旋转套接有流体输送柱,所述流体输送柱的侧面固定安装有流体喷射口,所述流体喷射口与流体输送柱管路连接,流体喷射口的朝向对应流体反作用齿的侧面,流体输送柱的前端固定连接有输出轴,后端套接有与发动机支架相对固定的流体输入端,所述流体输入端管路连接高压流体输送系统,所述发动机支架底部还设置有回流孔,所述回流孔管路连接流体存储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喷式流体动力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输送柱的侧面固定安装有复数的平衡立柱,所述平衡立柱的前端均固定安装有流体喷射口,所述流体输送柱、平衡立柱与流体喷射口的内部管路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喷式流体动力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喷射口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平衡立柱。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喷式流体动力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支架的前后两端的外侧均安装有防护支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喷式流体动力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支座的底部依次设置有垫片和减震胶垫。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喷式流体动力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支架的外侧对应挡齿环设置有防护挡板,所述防护挡板配合两端的防护支座将挡齿环围合于内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喷式流体动力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输入端包括密封座和流体接入管,所述密封座相对发动机支架固定地套接于流体输送柱的末端,所述流体接入管贯穿套接于密封座中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喷式流体动力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流体输送系统包括管路连接的高压泵和高压储能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反喷式流体动力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泵和高压储能器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隔膜泵。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喷式流体动力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齿环的数量为二以上,多个挡齿环沿流体输送柱等距设置,所述流体喷射口上设置有数量与挡齿环相等的喷射孔。
CN202020952169.8U 2020-05-29 2020-05-29 反喷式流体动力发动机 Active CN2122965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52169.8U CN212296507U (zh) 2020-05-29 2020-05-29 反喷式流体动力发动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52169.8U CN212296507U (zh) 2020-05-29 2020-05-29 反喷式流体动力发动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296507U true CN212296507U (zh) 2021-01-05

Family

ID=739392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952169.8U Active CN212296507U (zh) 2020-05-29 2020-05-29 反喷式流体动力发动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2965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290549A1 (en) Turbine-Driven Fracturing System on Semi-Trailer
CN101487402B (zh) 一种空气能源动力系统
CN102628396A (zh) 再生辅助涡轮增压系统
CN107083994B (zh) 气压发动机
CN212296507U (zh) 反喷式流体动力发动机
CN201027595Y (zh) 液压发动机
CN212250250U (zh) 一种涡轮增压器
CN201125987Y (zh) 混合驱动型风力发电机增速齿轮箱
CN105034844A (zh) 一种以液态空气为动力储存介质的电动汽车
CN2816402Y (zh) 空气动力发动机总成
CN201659879U (zh) 空气动力汽车
CN202170824U (zh) 船舶柴油机废气热循环装置
CN101941374A (zh) 一种用热声发动机驱动的汽车
CN213116530U (zh) 一种液压式梯式水轮发电装置
CN204476549U (zh) 一种发动机能量回收系统
CN208405843U (zh) 一种柴油机型消防机器人
CN217107690U (zh) 一种汽油机液压泵站
CN104612816A (zh) 一种发动机能量回收系统
CN111561418A (zh) 直喷式流体动力发动机
CN214247494U (zh) 一种集成式油冷串联发电机系统
CN218934573U (zh) 一种环保型柴油发动机组
CN101367329A (zh) 气动汽车
CN201231674Y (zh) 汽车利用尾气动力自发电动力装置
CN201687596U (zh) 车载内燃机排气余能三合一回收发电装置
CN216922293U (zh) 氢气发动机装机平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119

Address after: No. 109, group 1, Wolong village, Qingtuo Town, Yinan County, Linyi City,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eng Fanhong

Address before: 550000 No.2, unit 4, 72 Qianling East Road, Yunyan District, Guiyang City, Guizho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ou D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