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76385U - 触控电极结构及触控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触控电极结构及触控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276385U
CN212276385U CN202021176079.0U CN202021176079U CN212276385U CN 212276385 U CN212276385 U CN 212276385U CN 202021176079 U CN202021176079 U CN 202021176079U CN 212276385 U CN212276385 U CN 2122763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electrode
branch
electrodes
touch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17607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17607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2763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2763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2763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触控电极结构及触控显示面板,所述触控电极结构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第一触控电极,包括沿第一方向首尾相连且连续导通的多个主干道电极,与主干道电极连接的分支电极,分支电极包括第一分支部和第二分支部,第一分支部与主干道电极连接,第二分支部与第一分支部交叉连接、且不与主干道电极接触;多个平行设置的第二触控电极,第二触控电极沿第二方向连续导通,第二触控电极围绕分支电极和主干道电极设置,且与第一触控电极电性绝缘;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相互垂直,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交叉形成若干重复排列的触控单元。减小了第一触控电极通道的RC延时,降低了屏体扫描需要的时间,提高了触控的报点率。

Description

触控电极结构及触控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电极结构及触控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电容式触摸屏由于其高耐久性,长寿命,并且支持多点触控的功能,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交互场景设备中。电容式触摸屏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检测手指触摸位置处电容量的变化来检测手指触摸的具体位置。
目前针对柔性AMOLED(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On-cell(在AMOLED盖板上集成触控层)显示屏,其触控电极通常直接制作在薄膜封装层上表面,然而由于薄膜封装层较薄(通常厚度<10um),触控电极与阴极之间的距离较小,触控电极与阴极之间的寄生电容较大,使得大尺寸触摸屏远端的触控电极通道的RC延时大,从而导致触控电极的扫描频率大幅下降,进而导致触控报点率等关键性能降低。
因此,现有AMOLED On-cell显示屏存在触控报点率低的问题,需要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触控电极结构及触控显示面板,以改进AMOLED On-cell显示屏存在触控报点率低的问题。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提供一种触控电极结构,其包括:
多个平行设置的第一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沿第一方向首尾相连且连续导通的多个主干道电极,与所述主干道电极连接的分支电极,所述分支电极包括第一分支部和第二分支部,所述第一分支部与所述主干道电极连接,所述第二分支部与所述第一分支部交叉连接、且不与所述主干道电极接触;
多个平行设置的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沿第二方向连续导通,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围绕所述分支电极和所述主干道电极设置,且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电性绝缘;
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交叉形成若干重复排列的触控单元。
在本申请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间隔排列,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数量为偶数。
在本申请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在所述触控单元内,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面积。
在本申请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所述主干道电极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中心线,和沿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二中心线,所述分支电极关于所述第一中心线对称,且关于所述第二中心线对称。
在本申请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所述分支电极与所述主干道电极的首部或尾部连接,且所述分支电极彼此不接触。
在本申请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所述第一分支部设置于所述触控单元的对角线上。
在本申请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所述第二分支部关于所述触控单元的对角线自对称。
在本申请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所述触控单元包括四个触控子单元,所述第二分支部设置于所述触控子单元的对角线上。
在本申请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所述分支电极与所述主干道电极的中间部连接。
在本申请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所述第一分支部包括连接部和第一分支,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主干道电极和所述第一分支。
在本申请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所述主干道电极构成的几何形状为矩形,所述矩形的长边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连接部构成的几何形状为直角三角形,所述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与所述主干道电极的宽平齐,所述直角三角形的另一条直角边与所述主干道电极的长共边,所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所述第一分支共边。
在本申请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所述触控电极结构还包括第一悬浮电极,所述第一悬浮电极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之间,用于电性隔离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悬浮电极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电性绝缘。
在本申请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所述触控电极结构还包括第二悬浮电极,所述第二悬浮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之间,用于电性隔离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
在本申请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所述第一分支部、所述第二分支部的长均小于所述触控单元对角线的一半,所述第一分支部的长是指所述第一分支部在所述第一分支部延伸方向上的长度,所述第二分支部的长是指所述第二分支部在所述第二分支部延伸方向上的长度。
在本申请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所述第一分支部的宽小于等于所述主干道电极的宽,所述第二分支部的宽小于等于所述第一分支部的宽,所述主干道电极的宽是指所述主干道电极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所述第一分支部的宽是指所述第一分支部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分支部延伸方向上的长度,所述第二分支部的宽是指所述第二分支部在垂直于所述第二分支部延伸方向上的长度。
在本申请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所述主干道电极的宽大于等于五个相邻子像素之间的最远距离、且小于等于二十个相邻子像素之间的最远距离,所述第一分支部的宽大于等于两个相邻子像素之间的最远距离、且小于等于五个相邻子像素之间的最远距离,所述第二分支部的宽小于等于五个相邻子像素之间的最远距离。
在本申请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所述第一悬浮电极的宽大于一个子像素的宽度、且小于等于两个相邻子像素之间的最远距离。
在本申请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所述第二悬浮电极的宽大于一个子像素的宽度、且小于等于两个相邻子像素之间的最远距离。
同时,本申请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包括:
显示层;
薄膜封装层,设置于所述显示层上;
触控层,设置于所述薄膜封装层上,所述触控层包括本申请提供的任一所述触控电极结构。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触控电极结构及触控显示面板,所述触控电极结构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第一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沿第一方向首尾相连且连续导通的多个主干道电极,与所述主干道电极连接的分支电极,所述分支电极包括第一分支部和第二分支部,所述第一分支部与所述主干道电极连接,所述第二分支部与所述第一分支部交叉连接、且不与所述主干道电极接触;多个平行设置的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沿第二方向连续导通,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围绕所述分支电极和所述主干道电极设置,且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电性绝缘;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交叉形成若干重复排列的触控单元。在所述触控电极结构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主干道电极和分支电极,所述主干道电极的设置有利于电流在第一触控电极通道方向上的传导,大大降低了第一触控电极通道的阻抗,从而有效减小了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RC延时,降低了屏体扫描所需要的时间,进而有效提高触控的报点率;另外,所述分支电极的设置、以及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围绕所述分支电极和所述主干道电极的设置,提高了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之间的耦合效果,有效提高了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之间的互容值,保证了较高的触控互容信号量,提高了触摸灵敏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的第六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层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案,对本申请实施方案和/或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而易见的,下面所描述的实施方案和/或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案和/或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案和/或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案和/或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案和/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范围。
本申请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侧]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和理解本申请,而非用以限制本申请。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是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针对现有AMOLED On-cell显示屏存在触控报点率低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触控电极结构设计,该触控电极结构设计在保证较高触控互容信号量的同时,确保触控电极的电阻和寄生电容尽可能小,从而有效减小触控电极的充电时间,提高触控电极的扫描频率,实现触摸屏的高报点率。
请参照图1,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包括:
多个平行设置的第一触控电极110,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包括沿第一方向a首尾相连且连续导通的多个主干道电极111,与所述主干道电极111连接的分支电极112,所述分支电极112包括第一分支部1121和第二分支部1122,所述第一分支部1121与所述主干道电极111连接,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与所述第一分支部1121交叉连接、且不与所述主干道电极111接触;
多个平行设置的第二触控电极120,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沿第二方向b连续导通,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围绕所述分支电极112和所述主干道电极111设置,且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彼此绝缘;
所述第二方向b和所述第一方向a相互垂直,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交叉形成若干重复排列的触控单元10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电极结构,在所述触控电极结构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主干道电极和分支电极,所述主干道电极的设置有利于电流在第一触控电极通道方向上的传导,大大降低了第一触控电极通道的阻抗,从而有效减小了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RC延时,降低了屏体扫描所需要的时间,进而有效提高触控的报点率;另外,所述分支电极的设置、以及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围绕所述分支电极和所述主干道电极的设置,提高了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之间的耦合效果,有效提高了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之间的互容值,保证了较高的触控互容信号量,提高了触摸灵敏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为触控驱动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为触控感测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沿第一方向a延伸且连续导通,构成沿所述第一方向a的电极通道,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沿第二方向b平行间隔排列;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沿所述第二方向b延伸且连续导通,构成沿所述第二方向b的电极通道,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沿所述第一方向a平行间隔排列。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可以是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的通道数量小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的通道数量,也可以是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的通道数量大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的通道数量。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的通道数量、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的通道数量设置为偶数,优选2、4、8、16的倍数,避免奇数个通道数量的存在。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的通道数量、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的通道数量,为单次扫描包括的电极通道数量的整数倍。
在第一触控电极进行扫描时,通常是以2、4、8、16的倍数个电极通道进行分组扫描的,即每2、4、8、16的倍数个电极通道,被包含对应个数单一方波的扫描波组进行驱动,该扫描波组包含的方波数与所述倍数相同。例如,扫描波组包含4个单一方波,第一触控电极单次扫描的电极通道数量为4。若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的通道数设置为17条,4次扫描只能完成16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通道的扫描,剩余的第17条第一触控电极通道还需要再增加一次扫描操作,即总共需要5次扫描才能完成所有所述第一触控电极通道的扫描操作;若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设置为16条,则仅需要4次扫描就能完成所有所述第一触控电极通道的扫描操作,这样,产生的总扫描时间将在17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设置的基础上减少20%,这大大增降低了屏体扫描所需要的时间,极大的提高了触控的报点率。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交错排列,形成若干重复排列的触控单元101。在所述触控单元101内,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的有效面积小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的有效面积,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与阴极之间形成的寄生电容,小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与所述阴极之间形成的寄生电容。在所述触控单元内,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与阴极之间的寄生电容小于8皮法,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与所述阴极之间的寄生电容小于10皮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减小了整个第一触控电极通道与所述阴极之间的寄生电容,从而有效减小了所述第一触控电极通道的RC延时,降低了屏体扫描所需要的时间,进而有效提高触控的报点率。
在第一种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第一触控电极110沿第一方向a连续导通,如图1中沿所述第一方向a的菱形链状结构,用于传输触控驱动信号。第二触控电极120沿第二方向b连续导通,如图1中沿所述第二方向b的菱形链状结构,用于传输触控感测信号。其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彼此绝缘,所述第一方向a为图中纵向竖直方向,所述第二方向b为图中横向水平方向。
第一触控电极110包括矩形主干道电极111,所述矩形主干道电极111的长边沿所述第一方向a,且所述矩形主干道电极111的宽,即图中矩形主干道电极111的横向距离大于等于五个相邻子像素之间的最远距离、且小于等于二十个相邻子像素之间的最远距离。通过在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的电极通道方向上,设置贯通整个电极通道的矩形主干道电极111,同时保证所述矩形主干道电极111具有一定的通道宽度,大大降低了第一触控电极通道的阻抗,有利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通道上电流的传导,从而有效减小了第一触控电极的RC延时,降低了屏体扫描所需要的时间,进而有效提高了触控的报点率。
请参照图2,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两个相邻的主干道电极111通过通道电极113连接,所述通道电极113包括第一通道部1131和第二通道部1132,所述第一通道部1131连接所述主干道电极111,所述第二通道部1132连接所述第一通道部1131。所述第一通道部1131和所述第二通道部1132与所述主干道电极111同层设置,两相邻的第二触控电极120通过桥接电极实现电连接。
所述分支电极112与所述主干道电极111的首部或尾部连接,且与所述主干道电极111成预设角度,所述预设角度为30°至60°。在所述触控单元内,所述主干道电极111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a的第一中心线,和沿所述第二方向b的第二中心线,所述分支电极112关于所述第一中心线左右对称,且关于所述第二中心线上下对称。如图1所示,每一所述主干道电极111连接四个所述分支电极112,所述分支电极112分别规则的设置于所述主干道电极111的两个长边外侧。
分支电极112包括连接部1124和第一分支1123,所述连接部1124连接所述主干道电极111和所述第一分支1123。所述连接部1124的形状为直角三角形,所述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与所述主干道电极111的宽平齐,所述直角三角形的另一条直角边与所述主干道电极111的长共边,所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所述第一分支1123共边,所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与所述主干道电极宽平齐的直角边的夹角为所述预设角度,所述预设角度为30°至60°。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1124的形状为直角等腰三角形,所述第一分支1123通过所述连接部1124连接至所述主干道电极111的首部和尾部,且与所述主干道电极111成45°夹角。所述第一分支1123位于所述触控单元的对角线上,且关于所述对角线自对称,同时,关于所述触控单元的另一条对角线左右相互对称。进一步的,所述触控单元包括四个触控子单元,所述第一分支1123还关于所述触控子单元的对角线自对称。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触控子单元的对角线是指与所述触控单元的对角线交叉的一条对角线,下述实施例中均以该限定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分支1123的形状为规则的矩形。所述第一分支1123的长小于所述触控单元对角线长度的一半,即小于所述触控子单元的对角线长度,所述第一分支1123的宽大于等于两个相邻子像素之间的最远距离、且小于等于五个相邻子像素之间的最远距离。所述第一分支1123的长是指所述第一分支1123在所述第一分支1123延伸方向上的长度,所述第一分支1123的宽是指所述第一分支1123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分支1123延伸方向上的长度。所述第一分支1123彼此不接触。
在本实施例通过在所述主干道电极111的首部或尾部设置包括矩形第一分支1123的分支电极112,增大了第一触控电极110和第二触控电极120之间的耦合面积,提高了耦合效果,有效提高了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之间的互容值,保证了较高的触控互容信号量,提高了触摸灵敏度。
在第二种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一种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在此不再赘述,具体可参照第一种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一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通道部1133与主干道电极111同层设置,第二通道部1134与主干道电极111异层设置,构成桥接电极。相邻的两个所述主干道电极111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通道部1133连接,两个所述第一通道部1133在平面内彼此不连接,通过过孔与同一所述第二通道部1134连接。所述第二通道部1134可以是如图3所示的双折线桥接电极,也可以是沿所述第一方向a的矩形单桥接电极。
第一分支1123的形状为长条形的锯齿状,在所述第一分支1123的侧边包括锯齿状的凸起。
本实施例通过在所述主干道电极111的首部或尾部设置包括长条锯齿状第一分支电极1123的分支电极112,锯齿状的凸起进一步增大了第一触控电极110和第二触控电极120之间的耦合面积,进一步提高了耦合效果,提高了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之间的互容值,保证了较高的触控互容信号量,提高了触摸灵敏度。
在第三种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一种实施例、第二种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在此不再赘述,具体可参照第一种、第二种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一种、第二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
每一所述分支电极112包括一个第一分支部1121和一个第二分支部1122。所述第一分支部1121还包括第一分支1123和连接部1124,所述第一分支1123通过所述连接部1124与所述主干道电极111连接,且与所述主干道电极111成预设角度,所述预设角度为30°至60°;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和第一分支部1121交叉设置,且与所述主干道电极111不接触。
在一种实施方案中,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位于所述触控子单元的对角线上,且关于所述触控单元的对角线自对称。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还关于所述触控子单元的对角线自对称。其中,所述第一分支1123、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的形状可以是如图4所示的矩形,也可以是如图3所示的长条锯齿状,或其他形状,在此不做限定。
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的长为小于所述触控子单元对角线的长度,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的宽小于等于五个相邻子像素之间的最远距离。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的长是指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在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延伸方向上的长度,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的宽是指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在垂直于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延伸方向上的长度。
本实施例通过在所述主干道电极111的首部或尾部设置包括一个所述第一分支部1121和一个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的分支电极112,相比于第一种实施例,进一步增大了第一触控电极110和第二触控电极120之间的耦合面积,进一步提高了耦合效果,提高了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之间的互容值,保证了较高的触控互容信号量,提高了触摸灵敏度。
在第四种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三种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在此不再赘述,具体可参照第三种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三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
每一所述分支电极112包括一个第一分支部1121和多个第二分支部1122,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相互平行。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的形状和大小可以均相同设置,也可以不同设置。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的长度分布可以在远离所述触控子单元对角线的方向上依次减小,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宽度分布也可以在远离所述触控子单元对角线的方向上依次减小。
本实施例通过在所述主干道电极111的两端设置包括所述一个所述第一分支部1121和多个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的分支电极112,相比于第三种实施例,更进一步增大了第一触控电极110和第二触控电极120之间的耦合面积,更进一步提高了耦合效果,提高了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之间的互容值,保证了较高的触控互容信号量,提高了触摸灵敏度。
在第五种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触控电极结构还包括第一悬浮电极130,所述第一悬浮电极130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之间,且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彼此绝缘,从而起到有效电性隔离相邻通道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防止相邻的第二触控电极通道短路的作用。所述第一悬浮电极130同时与第一触控电极110彼此绝缘。所述第一悬浮电极130的宽大于一个子像素的宽度、且小于等于两个相邻子像素之间的最远距离。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之间通过断口实现彼此绝缘,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之间的距离较近,从而确保了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较大的边场互容值,有利于提高手指触摸时,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之间边场电容的改变量,提高了触控互容信号量,提高了触摸灵敏度。
在第六种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五种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与第五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
触控电极结构还包括第二悬浮电极140,所述第二悬浮电极140设置于第一触控电极110和第二触控电极120之间,用于电性隔离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所述第二悬浮电极140的宽大于一个子像素的宽度、且小于等于两个相邻子像素之间的最远距离。所述第二悬浮电极140可以有效降低基础互电容值,从而提高手指触摸时所述基础互电容值的变化率。
在第七种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单元的第六种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三种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与第三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分支电极112与所述主干道电极111的中间部连接。所述第一分支部1121设置于所述触控子单元的对角线上,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与所述第一分支部1121交叉连接。所述第一分支部1121彼此之间可以相互接触,也可以相互不接触。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设置于所述触控单元的对角线上,且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彼此不接触。再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关于所述触控单元的对角线自对称。再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关于所述触控子单元的对角线自对称。
本实施例通过在所述主干道电极111的中间部设置包括一个所述第一分支部1121和一个所述第二分支部1122的分支电极112,增大了第一触控电极110和第二触控电极120之间的耦合面积,进一步提高了耦合效果,提高了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之间的互容值,保证了较高的触控互容信号量,提高了触摸灵敏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的各个实施例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不同的实施例,或结合其技术启示进行再次组合进而得到更好的效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所述第一悬浮电极130和所述第二悬浮电极140可以是透明导电薄膜,也可以是不透明的网格状金属,所述金属网格避开子像素的发光区域,即所述金属网格的网格线对应于子像素的间隔区,子像素对应于网格线围成的穿透区内。
同时,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请参照图8,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
显示层710;
薄膜封装层720,设置于所述显示层710上;
触控层730,设置于所述薄膜封装层720上;所述触控层730包括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所述触控电极结构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第一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沿第一方向首尾相连且连续导通的多个主干道电极,与所述主干道电极连接的分支电极,所述分支电极包括第一分支部和第二分支部,所述第一分支部与所述主干道电极连接,所述第二分支部与所述第一分支部交叉连接、且不与所述主干道电极接触;多个平行设置的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沿第二方向连续导通,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围绕所述分支电极和所述主干道电极设置,且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电性绝缘;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交叉形成若干重复排列的触控单元。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在所述触控电极结构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主干道电极和分支电极,所述主干道电极的设置有利于电流在第一触控电极通道方向上的传导,大大降低了第一触控电极通道的阻抗,从而有效减小了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RC延时,降低了屏体扫描所需要的时间,进而有效提高触控的报点率;另外,所述分支电极的设置、以及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围绕所述分支电极和所述主干道电极的设置,提高了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之间的耦合效果,有效提高了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之间的互容值,保证了较高的触控互容信号量,提高了触摸灵敏度。
在一种实施例中,请参照图9,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层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触控层730包括:
缓冲层731;
第一金属层,设置于所述缓冲层731上,图案化形成桥接电极1134;
第一绝缘层732,覆盖所述桥接电极1134;
第二金属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732上,图案化形成第一触控电极110和第二触控电极120,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通过过孔与所述桥接电极1134连接,从而实现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连续导通;
第二绝缘层733,覆盖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
在另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包括与其同层设置的通道电极,所述通道电极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主干道电极,从而实现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连续导通;同时,第二触控电极120通过异层设置的桥接电极实现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连续导通。
在又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10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0异层设置。
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所述触控电极结构,因此具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电极结构所具备的有益效果,具体的工作原理和实施方式请参照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根据上述实施例可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电极结构及触控显示面板,所述触控电极结构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第一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沿第一方向首尾相连且连续导通的多个主干道电极,与所述主干道电极连接的分支电极,所述分支电极包括第一分支部和第二分支部,所述第一分支部与所述主干道电极连接,所述第二分支部与所述第一分支部交叉连接、且不与所述主干道电极接触;多个平行设置的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沿第二方向连续导通,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围绕所述分支电极和所述主干道电极设置,且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电性绝缘;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交叉形成若干重复排列的触控单元。在所述触控电极结构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主干道电极和分支电极,所述主干道电极的设置有利于电流在第一触控电极通道方向上的传导,大大降低了第一触控电极通道的阻抗,从而有效减小了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RC延时,降低了屏体扫描所需要的时间,进而有效提高触控的报点率;另外,所述分支电极的设置、以及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围绕所述分支电极和所述主干道电极的设置,提高了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之间的耦合效果,有效提高了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之间的互容值,保证了较高的触控互容信号量,提高了触摸灵敏度。
综上所述,虽然本申请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申请,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9)

1.一种触控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平行设置的第一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沿第一方向首尾相连且连续导通的多个主干道电极,与所述主干道电极连接的分支电极,所述分支电极包括第一分支部和第二分支部,所述第一分支部与所述主干道电极连接,所述第二分支部与所述第一分支部交叉连接、且不与所述主干道电极接触;
多个平行设置的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沿第二方向连续导通,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围绕所述分支电极和所述主干道电极设置,且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电性绝缘;
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交叉形成若干重复排列的触控单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在所述第二方向上间隔排列,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数量为偶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触控单元内,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面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干道电极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中心线,和沿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二中心线,所述分支电极关于所述第一中心线对称,且关于所述第二中心线对称。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电极与所述主干道电极的首部或尾部连接,且所述分支电极彼此不接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支部设置于所述触控单元的对角线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支部关于所述触控单元的对角线自对称。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单元包括四个触控子单元,所述第二分支部设置于所述触控子单元的对角线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电极与所述主干道电极的中间部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支部包括连接部和第一分支,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主干道电极和所述第一分支。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干道电极构成的几何形状为矩形,所述矩形的长边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连接部构成的几何形状为直角三角形,所述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与所述主干道电极的宽平齐,所述直角三角形的另一条直角边与所述主干道电极的长共边,所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所述第一分支共边。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电极结构还包括第一悬浮电极,所述第一悬浮电极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之间,用于电性隔离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悬浮电极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电性绝缘。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电极结构还包括第二悬浮电极,所述第二悬浮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之间,用于电性隔离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支部、所述第二分支部的长均小于所述触控单元对角线的一半,所述第一分支部的长是指所述第一分支部在所述第一分支部延伸方向上的长度,所述第二分支部的长是指所述第二分支部在所述第二分支部延伸方向上的长度。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触控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支部的宽小于等于所述主干道电极的宽,所述第二分支部的宽小于等于所述第一分支部的宽,所述主干道电极的宽是指所述主干道电极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所述第一分支部的宽是指所述第一分支部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分支部延伸方向上的长度,所述第二分支部的宽是指所述第二分支部在垂直于所述第二分支部延伸方向上的长度。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干道电极的宽大于等于五个相邻子像素之间的最远距离、且小于等于二十个相邻子像素之间的最远距离,所述第一分支部的宽大于等于两个相邻子像素之间的最远距离、且小于等于五个相邻子像素之间的最远距离,所述第二分支部的宽小于等于五个相邻子像素之间的最远距离。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控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悬浮电极的宽大于一个子像素的宽度、且小于等于两个相邻子像素之间的最远距离。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控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悬浮电极的宽大于一个子像素的宽度、且小于等于两个相邻子像素之间的最远距离。
19.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层;
薄膜封装层,设置于所述显示层上;
触控层,设置于所述薄膜封装层上,所述触控层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8任一所述的触控电极结构。
CN202021176079.0U 2020-06-22 2020-06-22 触控电极结构及触控显示面板 Active CN2122763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76079.0U CN212276385U (zh) 2020-06-22 2020-06-22 触控电极结构及触控显示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76079.0U CN212276385U (zh) 2020-06-22 2020-06-22 触控电极结构及触控显示面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276385U true CN212276385U (zh) 2021-01-01

Family

ID=738814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176079.0U Active CN212276385U (zh) 2020-06-22 2020-06-22 触控电极结构及触控显示面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27638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51090A (zh) * 2020-06-22 2020-09-1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电极结构及触控显示面板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51090A (zh) * 2020-06-22 2020-09-1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电极结构及触控显示面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51091A (zh) 触控电极结构及触控显示面板
US11644934B2 (en) Touch electrode layer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US11579735B2 (en) Touch electrode layer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CN106020575B (zh) 触摸面板
CN103777810B (zh) 金属网格型触摸屏面板
US8922501B2 (en) Capacitive sensing device comprising cross-shaped sensing elements
CN110187788A (zh) 显示设备
CN103713414B (zh) 触控式液晶显示面板及装置
CN109782953B (zh) 触控结构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4699357A (zh) 一种电子设备、触摸显示面板以及触控显示基板
CN111651092A (zh) 触控组件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11722762A (zh) 触控显示装置
CN109491544B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102232774B1 (ko) 터치 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N104461207A (zh) 单层电容式触摸屏以及触摸显示装置
CN212624007U (zh) 触控电极层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11651090A (zh) 触控电极结构及触控显示面板
CN102541333B (zh) 内置型触摸屏
CN212276385U (zh) 触控电极结构及触控显示面板
KR101144723B1 (ko) 터치 입력장치
WO2020168890A1 (zh) 一种触控基板及其驱动方法和显示装置
CN212276386U (zh) 触控电极结构及触控显示面板
KR20150045312A (ko) 터치 패널
CN113268150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12624017U (zh) 触控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