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70833U - 台阶式护岸 - Google Patents

台阶式护岸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270833U
CN212270833U CN202020770168.1U CN202020770168U CN212270833U CN 212270833 U CN212270833 U CN 212270833U CN 202020770168 U CN202020770168 U CN 202020770168U CN 212270833 U CN212270833 U CN 2122708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crete
bank slope
river course
bas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77016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岳常青
金靓慧
刘俊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aoda Lianh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aoda Lianh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aoda Lianh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aoda Lianh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77016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2708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2708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2708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30Flood prevention; Flood or storm water management, e.g. using flood barriers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台阶式护岸,包括河道岸坡,所述河道岸坡上设置有夯实的素土层,所述河道岸坡的最下端设置有伸入地下的混凝土下基座,在河道岸坡的最上端设置有伸入地下的混凝土上基座,夯实的素土层上方设置有混凝土层,混凝土层连接混凝土下基座和混凝土上基座,所述混凝土层内设置有合金钢丝网,合金钢丝网的上下两端分别嵌入混凝土上基座和混凝土下基座内,本实用新型使河道岸坡上的混凝土层固定牢固,即使被水冲击也不易破洞,更不易出现整体脱离河道岸坡或断裂,对河道岸坡的土层保护较好,防止土质被冲刷流失。

Description

台阶式护岸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河道护岸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台阶式护岸。
背景技术
护岸(bankprotection)是在原有的海岸岸坡上采取人工加固的工程措施,用来防御波浪、水流的侵袭和淘刷及地下水作用,维持岸线稳定。护岸建筑形式与海堤相似,按其外坡形式可分斜坡式护岸、陡墙式护(包括直立式)和由两者混合的护岸。斜坡式护岸的护面结构及护面范围与斜坡堤相同,坡顶为陆地面。
目前的护岸无论是斜坡式还是陡墙式均是在河道岸坡上铺设混凝土,以覆盖河道岸坡,但在河道内水流的冲击下,普通的混凝土结构其厚度不足容易发生破损,在某一处被水冲击出破洞后,若不及时修补,破洞将越来越大,使混凝土层支离破碎,那么此处将出现岸坡的土层容易流失,使混凝土下方被掏空,进一步加剧混凝土结构的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使河道岸坡上的混凝土层固定牢固,即使被水冲击也不易破洞,更不易出现整体脱离河道岸坡或断裂,对河道岸坡的土层保护较好,防止土质被冲刷流失。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台阶式护岸,包括河道岸坡,所述河道岸坡上设置有夯实的素土层,所述河道岸坡的最下端设置有伸入地下的混凝土下基座,在河道岸坡的最上端设置有伸入地下的混凝土上基座,夯实的素土层上方设置有混凝土层,混凝土层连接混凝土下基座和混凝土上基座,所述混凝土层内设置有合金钢丝网,合金钢丝网的上下两端分别嵌入混凝土上基座和混凝土下基座内。
进一步的所述河道岸坡包括倾斜部分和水平部分,所述混凝土层在倾斜部分呈阶梯状,混凝土层在水平部分呈水平状,水平部分连接倾斜部分的最高处及混凝土上基座,倾斜部分连接混凝土下基座。
进一步的所述混凝土层的阶梯状部分上方设置有水泥砂浆,水泥砂浆上设置有毛面花岗岩。
进一步的所述混凝土层的水平状部分上方设置有碎石垫层,碎石垫层上方设置有粗砂垫层,粗砂垫层上方设置有植草砖,所述混凝土层的水平状部分设置为透水混凝土。
进一步的所述河道岸坡上沿水流动方向设置有若干排加固桩组,每排加固桩组均包括若干根固定桩,若干根固定桩由混凝土上基座向混凝土下基座方向依次排布,固定桩插入地下,合金钢丝网固定在固定桩上。
进一步的所述混凝土上基座上方设置有生态砌块挡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混凝土层内设置合金钢丝网,使混凝土层与合金钢丝网结合呈一体,避免单点破损或脱离,更加避免单点破损后而使周边整体破损,同时合金钢丝网将混凝土层牢牢的固定在混凝土上基座和混凝土下基座上,达到对河道岸坡有效的保护,在阶梯状的混凝土层部分设置的花岗岩形成阶梯,使人们可以在此处行走或坐下观景,同时水平部分的混凝土层上的植草砖使得此处可种植植被,人们可在此处行走散步,形成与自然融合的状态,即整个台阶式护岸不但能够有效保护河道岸坡,而且与自然有效的结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台阶式护岸的与河道结合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台阶式护岸的剖面示意图一(未在加固桩组位置);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台阶式护岸的剖面示意图二(在加固桩组位置)。
附图标记:1、混凝土下基座;2、混凝土层;3、素土层;4、水泥砂浆;5、毛面花岗岩;6、混凝土上基座;7、生态砌块挡墙;8、合金钢丝网;91、碎石垫层;92、粗砂垫层;10、植草砖;11、固定桩。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台阶式护岸的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X)”、“纵向(Y)”、“竖向(Z)”、“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描述中,“数个”、“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一种台阶式护岸,包括河道岸坡,所述河道岸坡上设置有夯实的素土层3,所述河道岸坡的最下端设置有伸入地下的混凝土下基座1,在河道岸坡的最上端设置有伸入地下的混凝土上基座6,夯实的素土层3上方设置有混凝土层2,混凝土层2连接混凝土下基座1和混凝土上基座6,所述混凝土层2内设置有合金钢丝网8,合金钢丝网8的上下两端分别嵌入混凝土上基座6和混凝土下基座1内。
其中优选的混凝土上基座6和混凝土下基座1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且合金钢丝网8被混凝土上基座6和混凝土下基座1包覆在内,合金钢丝网8也被混凝土层2包裹在内。
混凝土上基座6和混凝土下基座1牢牢地插入在地下,混凝土层2由于合金钢丝网8的作用形成牢固的整体,避免因冲击松散或整体脱离河道岸坡,形成做河道岸坡有效的保护。
本实施例优选的所述河道岸坡包括倾斜部分和水平部分,所述混凝土层2在倾斜部分呈阶梯状,混凝土层2在水平部分呈水平状,水平部分连接倾斜部分的最高处及混凝土上基座6,倾斜部分连接混凝土下基座1。
所述混凝土层2的阶梯状部分上方设置有水泥砂浆4,水泥砂浆4上设置有毛面花岗岩5,水泥砂浆4将毛面花岗岩5粘贴固定在混凝土层2上,毛面花岗岩5在此处形成台阶,在通常时期,水位未没过毛面花岗岩5,人们可以在此处行走或坐下,毛面花岗岩5具有有效的防滑作用,在水位较高时,阶梯状的混凝土层2还能够逐渐分散水流的冲击。
所述混凝土层2的水平状部分上方设置有碎石垫层91,碎石垫层91上方设置有粗砂垫层92,粗砂垫层92上方设置有植草砖10,所述混凝土层2的水平状部分设置为透水混凝土。
植草砖10内种植植被,此处形成一步行道,透水混凝土可以使上方的植被与下方的河道岸坡透水及养分,避免在下雨时植草砖10内聚集过多的水;阶梯状的混凝土层2处形成有效的防水冲击的坚固结构,与水平状部分结合均能够人们游玩观景,同时植草砖10内的植被与自然结合,使环境更加舒适,即实现了有效地对河道岸坡防护,同时也能够与自然结合供人们观景。
本实施例优选的所述河道岸坡上沿水流动方向设置有若干排加固桩组,每排加固桩组均包括若干根固定桩11,若干根固定桩11由混凝土上基座6向混凝土下基座1方向依次排布,固定桩11插入地下,合金钢丝网8固定在固定桩11上。
相邻两排加固桩组之间可以采用一块合金钢丝网8,固定桩11牢牢地插入在地下,通过与混凝土上基座6和混凝土下基座1的配合,将整个混凝土层2牢牢地固定,使水流在任意方向自然冲击均不会造成混凝土层2的整体损坏,其中可以在固定桩11内预制钢筋,通过焊接方式将合金钢丝网8与钢筋固定,也可以通过浇筑的方式,即先铺设合金钢丝网8,再将固定桩11浇筑完成。
本实施例优选的所述混凝土上基座6上方设置有生态砌块挡墙7,其可以阻止车辆进入河道区域内,同时更加美观的与自然结合。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台阶式护岸,包括河道岸坡,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岸坡上设置有夯实的素土层,所述河道岸坡的最下端设置有伸入地下的混凝土下基座,在河道岸坡的最上端设置有伸入地下的混凝土上基座,夯实的素土层上方设置有混凝土层,混凝土层连接混凝土下基座和混凝土上基座,所述混凝土层内设置有合金钢丝网,合金钢丝网的上下两端分别嵌入混凝土上基座和混凝土下基座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台阶式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岸坡包括倾斜部分和水平部分,所述混凝土层在倾斜部分呈阶梯状,混凝土层在水平部分呈水平状,水平部分连接倾斜部分的最高处及混凝土上基座,倾斜部分连接混凝土下基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台阶式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层的阶梯状部分上方设置有水泥砂浆,水泥砂浆上设置有毛面花岗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台阶式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层的水平状部分上方设置有碎石垫层,碎石垫层上方设置有粗砂垫层,粗砂垫层上方设置有植草砖,所述混凝土层的水平状部分设置为透水混凝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台阶式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岸坡上沿水流动方向设置有若干排加固桩组,每排加固桩组均包括若干根固定桩,若干根固定桩由混凝土上基座向混凝土下基座方向依次排布,固定桩插入地下,合金钢丝网固定在固定桩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台阶式护岸,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上基座上方设置有生态砌块挡墙。
CN202020770168.1U 2020-05-11 2020-05-11 台阶式护岸 Active CN2122708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70168.1U CN212270833U (zh) 2020-05-11 2020-05-11 台阶式护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70168.1U CN212270833U (zh) 2020-05-11 2020-05-11 台阶式护岸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270833U true CN212270833U (zh) 2021-01-01

Family

ID=738774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770168.1U Active CN212270833U (zh) 2020-05-11 2020-05-11 台阶式护岸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2708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94287B (zh) 一种生态经济型护岸结构
CN107059882A (zh) 拱形锚网与桩锚联合支护结构
KR100965467B1 (ko) 에코-필라 사방댐
CN107859044A (zh) 土质路堤边坡防护单元及边坡防护装置
CN212270833U (zh) 台阶式护岸
CN210482209U (zh) 一种水库大坝防滑坡结构
CN206189348U (zh) 一种用于河堤水土保持的生态砖
CN214883385U (zh) 一种城市山区河道生态护岸结构
CN211773854U (zh) 一种带有土钉的透水挡土结构
CN213571767U (zh) 一种河道护岸生态加固结构
CN113789755A (zh) 一种生态石笼格室护岸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1395412U (zh) 穿堤涵管出口护砌结构
CN211340658U (zh) 一种防渗漏水利防洪用护坡
CN209873703U (zh) 一种毯裹土式生态挡墙结构
KR100671791B1 (ko) 친환경적 하상 옹벽 블록
CN112359777A (zh) 一种城市山区河道生态护岸结构
CN106522163A (zh) 一种用于河道的生态砖
CN208501613U (zh) 临近建筑物深河槽岸墙支护结构
CN112411584A (zh) 抗滑桩与绿化条带相结合的浆砌片石公路边坡防护结构
CN217678882U (zh) 一种用于城市河道的多功能直立生态护岸结构
CN212983903U (zh) 一种路基防护工程用的铅丝石笼挡土墙
CN220079884U (zh) 一种堤岸防护结构
CN211596652U (zh) 一种用于河心岛公园的护坡结构
CN211006544U (zh) 河道护岸结构
CN216339290U (zh) 一种生态护岸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Stepped revetmen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629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101

Pledgee: 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 Limited by Share Ltd. South Lake branch

Pledgor: Zhaoda Lianh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2330001151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