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53071U - 一种风道装置及空气处理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风道装置及空气处理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253071U
CN212253071U CN202020511930.4U CN202020511930U CN212253071U CN 212253071 U CN212253071 U CN 212253071U CN 202020511930 U CN202020511930 U CN 202020511930U CN 212253071 U CN212253071 U CN 2122530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duct
heat exchange
channel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51193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单联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51193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2530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2530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2530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道装置,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为换热风道,所述第二风道为新风风道;所述第二风道的进风通道经过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实现了所述第一风道在换热过程中对经过的第二风道的进风通道也一同换热,从而使得从所述进风通道进入第二风道的空气经由第一风道出风口进行加热或制冷;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一风道的进风口,实现了经过所述第一风道出风口预热或预冷后的空气在净化后进入第一风道的进风口,由此实现净化后的空气能够进入第一风道进行换热;如此反复,使得经过所述第二风道的空气也能提高换热效率,减少传统的单纯净化空气过程中输入和输出的空气与室内空气温差较大的情况。

Description

一种风道装置及空气处理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道装置及空气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空调即空气调节器,是指用人工手段,对建筑或构筑物内环境空气的温度、湿度、流速等参数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设备。一般包括冷源/热源设备,冷热介质输配系统,末端装置等几大部分和其他辅助设备。主要包括,制冷主机、水泵、风机和管路系统。末端装置则负责利用输配来的冷热量,具体处理空气状态,使目标环境的空气参数达到要求。目前,空调普遍风道系统和第二风道单独设置,新风的引入易导致室内温度的剧烈变化。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新风的引入易导致室内温度剧烈变化的问题。
为此,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道装置,包括:第一风道、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的进风通道经过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一风道。
优选地,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设在同一壳体内,所述壳体内设有挡板,所述挡板用于隔离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且所述挡板上设置有用于所述第二风道的进风通道通过的开孔。
优选地,所述第一风道为换热风道,所述第一风道的进风口为换热风道进口,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为换热风道出口,所述换热风道进口和所述换热风道出口之间设置有换热单元,所述第二风道的进风通道设置在靠近所述换热风道出口的壳体内部。
优选地,所述换热单元包括换热器翅片,所述换热器翅片设为U型结构,远离所述U型结构开口的一端朝向所述换热风道进口,所述换热风道出口靠近所述U型结构开口的一端设置;靠近所述换热单元U型结构开口的一端设有第一风机,所述第一风机固定在壳体内部。
优选地,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设在所述挡板上、且向所述第一风道内延伸有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管,所述出风管从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延伸至所述第一风道远离第二风道的一侧,且所述出风管靠近所述换热单元的一面间隔设置有多个均流孔。
优选地,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管的风向和所述换热风道进口的风向垂直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管位于所述换热单元和所述换热风道进口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管设置在所述换热单元的U型结构开口内,并位于所述第一风机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第二风道为新风风道,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为新风出口,所述新风出口连通壳体的外部,所述进风通道穿过所述挡板并通过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
优选地,所述新风出口和所述进风通道之间设置有净化室。
优选地,新风进口位于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远离所述第二风道的一侧,且所述新风进口贯穿壳体的侧壁。
优选地,所述净化室内设置有过滤网和第二风机,所述第二风机位于所述过滤网和所述新风出口之间。
优选地,所述进风通道的风向与所述换热风道出口的风向垂直设置。
优选的,还包括风速调节装置,所述风速调节装置包括:动力室,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之间,风板,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内,所述第二风道的壁面上设置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导向口,所述动力室内设置有凹槽体,所述导向口与所述凹槽体连通,连接柱一端与所述风板连接,连接柱另一端穿过所述导向口延伸至凹槽体内,并与第一磁铁连接,所述凹槽体内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一端与所述第一磁铁连接,所述第一弹簧另一端与所述凹槽体内壁底部连接,所述第一磁铁能在所述凹槽体内上下往复运动;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一端与所述动力室内壁连接,所述支撑杆另一端与电机外壁连接,所述电机的输出轴朝下,并与转盘连接,所述转盘底端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槽为圆形,所述卡槽内壁上沿周向设置有若干齿槽;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一端与所述凹槽体上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杆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上设置有滑套,所述滑套能沿所述第一连接杆上下往复运动,所述滑套下端设置有第二磁铁,所述第一磁铁与所述第二磁铁磁极相反;第二弹簧,套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杆上,所述第二弹簧一端与所述第二磁铁连接,所述第二弹簧另一端与凹槽体顶端连接;支撑板,设置在所述凹槽体下方,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一端与所述支撑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另一端朝向所述卡槽延伸;套筒,套设在所述第一转轴上,所述套筒位于所述转盘与所述支撑板之间,所述套筒的内壁上设置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沿所述套筒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一转轴的外壁上设置有固定条,所述固定条卡在所述导向槽内,所述套筒一端外壁上设置有齿轮,所述套筒另一端外壁上设置有第一锥齿轮;半圆形拨叉,所述半圆形拨叉卡在所述套筒上,半圆形拨叉位于所述齿轮与所述第一锥齿轮之间,第二连接杆一端与所述半圆形拨叉连接,第二连接杆另一端与所述滑套外壁连接;第二锥齿轮,设置在所述齿轮与所述第一锥齿轮之间,第二转轴一端与所述第二锥齿轮连接,第二转轴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风道的壁面,并与所述叶轮连接,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一风道的壁面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电机的上方设置有第一挡板,所述支撑板的下方设置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上设置有常闭开关,压杆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压杆另一端与所述常闭开关相接触,所述第二挡板底端设置有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电池,所述第一风道的内壁上设置有电加热棒,所述电加热棒位于所述叶轮的下方,所述常闭开关与所述电池电性连接,所述电池与所述电加热棒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风道装置,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为换热风道,所述第二风道为新风风道;
所述第二风道的进风通道经过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实现了所述第一风道在换热过程中对经过的第二风道的进风通道也一同换热,从而使得从所述进风通道进入第二风道的空气经由第一风道出风口进行加热或制冷;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一风道的进风口,实现了经过所述第一风道出风口预热或预冷后的空气在净化后进入第一风道的进风口,由此实现净化后的空气能够进入第一风道进行换热;如此反复,使得经过所述第二风道的空气也能提高换热效率,减少传统的单纯净化空气过程中输入和输出的空气与室内空气温差较大的情况;
第二风道进入进风通道的新风经过第一风道的出风口时,会被第一风道的换热风进行预热或冷,再经第一风道的出风口输送至第一风道的进风口与第一风道出风口的换热风汇合,最终扩散到室内,从而有效降低室内新风与室内温度的差距,防止室内因为新风的引入导致室内温度的剧烈变化。
同时,所述第二风道净化后的空气经由第一风道进行循环排出,更有利于净化后的空气在室内进行扩散,从而提高室内净化效率。
另外,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设置在同一壳体,实现所述风道装置的安装结构变小的目的,同时减少传统的换热风道和净化空气通道单独设计造成成本增加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气处理设备,包括风道装置,所述风道装置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为换热风道,所述第二风道为新风风道;
所述第二风道的进风通道经过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实现了所述第一风道在换热过程中对经过的第二风道的进风通道也一同换热,从而使得从所述进风通道进入第二风道的空气经由第一风道出风口进行加热或制冷;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一风道的进风口,实现了经过所述第一风道出风口预热或预冷后的空气在净化后进入第一风道的进风口,由此实现净化后的空气能够进入第一风道进行换热;如此反复,使得经过所述第二风道的空气也能提高换热效率,减少传统的单纯净化空气过程中输入和输出的空气与室内空气温差较大的情况;
第二风道进入进风通道的新风经过第一风道的出风口时,会被第一风道的换热风进行预热或冷,再经第一风道的出风口输送至第一风道的进风口与第一风道出风口的换热风汇合,最终扩散到室内,从而有效降低室内新风与室内温度的差距,防止室内因为新风的引入导致室内温度的剧烈变化。
同时,所述第二风道净化后的空气经由第一风道进行循环排出,更有利于净化后的空气在室内进行扩散,从而提高室内净化效率。
另外,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设置在同一壳体,实现所述风道装置的安装结构变小的目的,同时减少传统的换热风道和净化空气通道单独设计造成成本增加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风速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分流管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加换热器翅片及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加换热器翅片及风机的另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如下:
1-第一风道,2-第二风道,3-壳体,4-换热单元,5-新风进口,6-过滤网, 7-出风管,8-动力室,9-风板,10-导向口,11-凹槽体,12-连接柱,13-第一磁铁,14-支撑杆,15-电机,16-第一连接杆,17-滑套,18-第二磁铁,19-第二弹簧,20-转盘,21-卡槽,22-支撑板,23-第一转轴,24-套筒,25-导向槽,26- 固定条,27-齿轮,28-第一锥齿轮,29-半圆形拨叉,30-第二连接杆,31-第二锥齿轮,31-第二转轴,33-叶轮,34-第一挡板,35-第二挡板,36-开关,37- 压杆,38-壳体,39-电池,40-电加热棒,41-第一弹簧,
42-换热器翅片,43-第一风机,44-挡板,45-净化室,46-第二风机,48- 新风出口,49-进风通道,50-换热风道进口,51-换热风道出口,701-分流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道装置,如图1所示,一种风道装置,包括:第一风道1、第二风道2,所述第二风道2的进风通道49经过所述第一风道1的出风口,所述第二风道2的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一风道1。所述第一风道 1和所述第二风道2设在同一壳体3内,所述壳体3内设有挡板44,所述挡板 44用于隔离所述第一风道1和所述第二风道2,且所述挡板44上设置有用于所述第二风道2的进风通道49通过的开孔。
所述挡板44用于将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进行隔离,防止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各自的风向相互影响,所述壳体3用于将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一同设置并安装或放置在室内,并由此实现对室内进行新风换风或者是温湿度调节的目的。
所述第一风道为换热风道,所述第二风道为新风风道;所述第二风道的进风通道经过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实现了所述第一风道在换热过程中对经过的第二风道的进风通道也一同换热,从而使得从所述进风通道进入第二风道的空气经由第一风道出风口进行加热或制冷;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一风道的进风口,实现了经过所述第一风道出风口预热或预冷后的空气在净化后进入第一风道的进风口,由此实现净化后的空气能够进入第一风道进行换热;如此反复,使得经过所述第二风道的空气也能提高换热效率,减少传统的单纯净化空气过程中输入和输出的空气与室内空气温差较大的情况;
第二风道进入进风通道的新风经过第一风道的出风口时,会被第一风道的换热风进行预热或冷,再经第一风道的出风口输送至第一风道的进风口与第一风道出风口的换热风汇合,最终扩散到室内,从而有效降低室内新风与室内温度的差距,防止室内因为新风的引入导致室内温度的剧烈变化。
同时,所述第二风道净化后的空气经由第一风道进行循环排出,更有利于净化后的空气在室内进行扩散,从而提高室内净化效率。
另外,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设置在同一壳体,实现所述风道装置的安装结构变小的目的,同时减少传统的换热风道和净化空气通道单独设计造成成本增加的情况。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气处理设备,包括风道装置,所述风道装置包括第一风道1和第二风道2,所述第一风道1为换热风道,所述第二风道2为新风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设在同一外壳内。
所述第二风道的进风通道经过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实现了所述第一风道在换热过程中对经过的第二风道的进风通道也一同换热,从而使得从所述进风通道进入第二风道的空气经由第一风道出风口进行加热或制冷;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一风道的进风口,实现了经过所述第一风道出风口预热或预冷后的空气在净化后进入第一风道的进风口,由此实现净化后的空气能够进入第一风道进行换热;如此反复,使得经过所述第二风道的空气也能提高换热效率,减少传统的单纯净化空气过程中输入和输出的空气与室内空气温差较大的情况;
第二风道进入进风通道的新风经过第一风道的出风口时,会被第一风道的换热风进行预热或冷,再经第一风道的出风口输送至第一风道的进风口与第一风道出风口的换热风汇合,最终扩散到室内,从而有效降低室内新风与室内温度的差距,防止室内因为新风的引入导致室内温度的剧烈变化。
同时,所述第二风道净化后的空气经由第一风道进行循环排出,更有利于净化后的空气在室内进行扩散,从而提高室内净化效率。
另外,所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设置在同一壳体,实现所述风道装置的安装结构变小的目的,同时减少传统的换热风道和净化空气通道单独设计造成成本增加的情况。
实施例3
根据图1、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风道1为换热风道,所述第一风道 1的进风口为换热风道进口50,所述第一风道1的出风口为换热风道出口51,所述换热风道进口50和所述换热风道出口51之间设置有换热单元4,所述第二风道2的进风通道49设置在靠近所述换热风道出口51的壳体内部。
所述换热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一风道内流经的风进行换热,从而实现调节温度的目的。
根据图1、图5和图6所示,所述换热单元4包括换热器翅片42,所述换热器翅片42设为U型结构,远离所述U型结构开口的一端朝向所述换热风道进口50,所述换热风道出口51靠近所述U型结构开口的一端设置;靠近所述换热单元4U型结构开口的一端设有第一风机43,所述第一风机43固定在壳体3内部。
所述换热器翅片42的U型结构开口端朝向壳体的下方设置,所述换热器翅片42的另一端朝向第一风道的换热风道进口50设置,由此使得所述换热器翅片在对第一风道流经的空气进行换热时,更高效率的将换热的空气从所述换热风道出口51散出,并由此实现室内温度进行换热的目的。
所述第一风机用于将所述第一风道内换热后的空气进行排出,进一步提高所述第一风道在进行换热过程中的换热效率,并加速室内温度的提高或降低目的。
根据图1、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二风道2的出风口设在所述挡板44 上、且向所述第一风道1内延伸有所述第二风道2的出风管7,所述出风管7 从所述第二风道2的出风口延伸至所述第一风道1远离第二风道2的一侧,且所述出风管7靠近所述换热单元4的一面间隔设置有多个均流孔701。所述第二风道2的出风管7的风向和所述换热风道进口50的风向垂直设置。所述第二风道2的出风管7位于所述换热单元4和所述换热风道进口50之间。
所述出风管7的外径小于所述换热风道进口50的内径,由此实现所述第二风道净化后的空气和所述第一风道所引流进来的空气均不受干扰的进入所述换热单元进行换热目的;并经所述第一风道的换热风道出口51排出至室内,实现对室内温度进行换热的同时还可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目的。
所述进风通道49的外径小于所述换热风道出口的内径,由此使得所述换热风道出口将换热后的空气能够更好的进行扩散。同时,经由所述换热风道出口将所述进风通道49经过的空气进行预热后,到达净化室的空气能够实现预热,从而实现所述净化室排到所述换热风道进口的是被预热后的新风。
所述进风通道49可以贯穿所述挡板和所述壳体侧壁,并连通所述壳体外部,从而实现将室内空气引流至所述净化室。
所述进风通道49的外侧壁还可以与所述壳体的内壁,或者是所述换热风道出口的内壁贴合设置,从而实现利用所述换热风道出口排出的换热风对所述进风通道49流经的空气进行预热目的。由于所述进风通道49的外径小于所述换热风道出口的内径,所以所述进风通道并不会对所述换热风道出口的排风造成影响。
所述均流孔用于将所述出风管的新风进行均匀扩散至所述第一风道内;所述出风管用于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顺利将净化后的新风引流至所述第一风道的进风口,并经由所述第一风道的换热单元进行换热后,再经由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进行排出,由此实现所述第二风道净化后的风能够进行预换热,并提高净化后的风能更有效的扩散至室内的目的;有效减少了传统新风系统出现的漩涡聚集情况。
根据图1、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二风道2为新风风道,所述第二风道 2的出风口为新风出口48,所述新风出口48连通壳体的外部,所述进风通道 49穿过所述挡板44并通过所述第一风道1的出风口。所述新风出口48和所述进风通道49之间设置有净化室45。新风进口5位于所述第一风道1的出风口远离所述第二风道2的一侧,且所述新风进口5贯穿壳体3的侧壁。所述净化室45内设置有过滤网6和第二风机46,所述第二风机46位于所述过滤网6 和所述新风出口48之间。所述进风通道49的风向与所述换热风道出口51的风向垂直设置。
通过第二风机和所述第二风道的新风进口将室内的空气引流至所述换气室,经由换气室内设置的过滤网进行空气过滤,使得所述新风进口引流进换气室的空气过滤为新风,再将过滤后的新风经由所述新风出口流向所述出风管,所述出风管再将净化后的新风经均流孔均匀的分流至所述第一风道的换热风道进口,再经换热单元换热后,经由换热风道出口排出,由此实现第一风道所排出的风既是新风又是换热风的目的;由此使得新风能够更有利的在室内进行扩散,同时减少新风直接排出时与室内空气温差较大的情况。
优选地,所述第二风机46设置在所述过滤网6和所述新风出口48之间,且所述第二风机36靠近所述新风出口48设置。通过将所述第二风机靠近所述新风出口48,由此实现所述净化室将净化的新风排至室内,提高所述第二风道2的净化效率。
可选的,所述过滤网6和所述进风通道49之间设置第二风机36,由此实现,所述进风通道49所引流的空气能够更多的进入所述净化室,并经所述净化室进行净化后从所述新风出口排至室内。
可选的,所述过滤网6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风机,其中一个所述第二风机靠近所述进风通道49,另一个所述第二风机靠近所述新风出口。进一步的可以使得所述进风通道49能够引流更多的空气进入所述净化室,再经所述净化室净化后,靠近所述新风出口的第二风机能够更高效率的将净化后的空气排到室内。
所述进风通道49和所述出风管7均设为管道,优选为是金属管或与壳体材料一致的塑料管;所述管道可以是单独成型,也可以是与所述壳体一体成型制成。
通过将所述进风通道49的风向与所述换热风道出口51的风向垂直设置,由此实现所述第一风道换热后的空气能够将经过所述换热风道出口51的进风通道进行预热,从而实现所述进风通道流向所述净化室的空气为换热后的空气,减少所述净化室排出至所述第一风道的换热风高进口的空气温度较低造成换热效率降低的情况;通过将需要净化的风进行第一次预热,再将净化后的风进行第二次换热,由此往复循环,既能够实现室内空气的净化,还能提高室内空气净化后的换热效率,减少所述换热单元在换热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风道的风进行提前预冷/热,有效降低室内新风与室内温度的差距,防止室内因为新风的引入导致室内温度的剧烈变化,同时,第二风道的出风管将新风均匀的分散到空调的进风口或者吹出到第一风道的进风口,通过第一风道的第一风机将新风快速的送到室内,避免了新风的涡旋聚集。
通过将第一风道的出风口对第二风道的进风通道进行换热,减小了室内引入新风与室内温度的温差,降低室内温度波动;同时,将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共同集成,有效快速的将新风送到室内。
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基于新风空调,采用了和传统制冷/热空调同一个风道系统,有效减小了新风空调的结构尺寸,降低了成本,并且可以实现和室内空气的热量交换,降低室内温度波动,提高室内舒适性;采用传统的空调外观结构,重新规划空调内部结构,将新风系统结构整合在空调壳体内,并将空调的出风口和新风进风管道进行共同结构设计,将室内新风与室内空调出风进行预冷/热,降低室内新风对室温的影响,同时,新风系统的出风口也均匀分布于空调进风口或者将新风口布置于空调进风口处,通过空调的风机循环室内空气,将新风均匀的送到室内各处。
本技术方案主要应用在家用空调场景,但不限于空调场景,也可以应用于包括空气净化场景以及新风机场景等家用空气管理单元场景。
实施例4
根据图5和7所示,所述第二风道2的出风管7设置在所述换热单元4 的U型结构开口内,并位于所述第一风机43的上方。
所述出风管7设为管道,优选为是金属管或与壳体材料一致的塑料管;所述管道可以是单独成型,也可以是与所述壳体一体成型制成。
优选地,所述出风管7被包围在所述换热单元4的U型结构内,且靠近U 型结构U型开口中的任一内壁。
所述出风管7的外径小于所述换热风道进口50的内径,由此实现所述第二风道净化后的空气和所述第一风道所引流进来的空气均不受干扰的进入所述换热单元进行换热目的;并经所述第一风道的换热风道出口51排出至室内,实现对室内温度进行换热的同时还可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目的。
通过将所述出风管7设在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换热单元之间,且所述出风管位于所述换热单元的U型结构开口内,实现所述换热单元在换热过程中能够有效对所述出风管进行换热,进一步实现所述第二风道流向所述第一风道的风能够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使得净化后的新风既能实现预换热,还能通过所述第一风道中的风机进一步将加热后的新风进行扩散至室内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基于新风空调,采用了和传统制冷/热空调同一个风道系统,有效减小了新风空调的结构尺寸,降低了成本,并且可以实现和室内空气的热量交换,降低室内温度波动,提高室内舒适性;采用传统的空调外观结构,重新规划空调内部结构,将新风系统结构整合在空调壳体内,并将空调的出风口和新风进风管道进行共同结构设计,将室内新风与室内空调出风进行预冷/热,降低室内新风对室温的影响,同时,新风系统的出风口也均匀分布于空调进风口或者将新风口布置于空调进风口处,通过空调的风机循环室内空气,将新风均匀的送到室内各处。
本技术方案主要应用在家用空调场景,但不限于空调场景,也可以应用于包括空气净化场景以及新风机场景等家用空气管理单元场景。
实施例5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还包括风速调节装置,所述风速调节装置包括:
动力室8,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1与所述第二风道2之间,
风板9,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2内,所述第二风道2的壁面上设置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导向口10,所述动力室8内设置有凹槽体11,所述导向口10与所述凹槽体11连通,连接柱12一端与所述风板9连接,连接柱12另一端穿过所述导向口10延伸至凹槽体11内,并与第一磁铁13连接,所述凹槽体11 内设置有第一弹簧41,所述第一弹簧41一端与所述第一磁铁13连接,所述第一弹簧41另一端与所述凹槽体11内壁底部连接,所述第一磁铁13能在所述凹槽体11内上下往复运动;
支撑杆14,所述支撑杆14一端与所述动力室8内壁连接,所述支撑杆14 另一端与电机15外壁连接,所述电机15的输出轴朝下,并与转盘20连接,所述转盘20底端设置有卡槽21,所述卡槽21为圆形,所述卡槽21内壁上沿周向设置有若干齿槽;
第一连接杆16,所述第一连接杆16一端与所述凹槽体11上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16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杆14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16上设置有滑套17,所述滑套17能沿所述第一连接杆16上下往复运动,所述滑套17下端设置有第二磁铁18,所述第一磁铁13与所述第二磁铁18磁极相反;
第二弹簧19,套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杆16上,所述第二弹簧19一端与所述第二磁铁18连接,所述第二弹簧19另一端与凹槽体11顶端连接;
支撑板22,设置在所述凹槽体11下方,所述支撑板22上设置有第一转轴23,所述第一转轴23一端与所述支撑板22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23另一端朝向所述卡槽21延伸;
套筒24,套设在所述第一转轴23上,所述套筒24位于所述转盘20与所述支撑板22之间,所述套筒24的内壁上设置有导向槽25,所述导向槽25 沿所述套筒24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一转轴23的外壁上设置有固定条26,所述固定条26卡在所述导向槽25内,所述套筒24一端外壁上设置有齿轮27,所述套筒24另一端外壁上设置有第一锥齿轮28;
半圆形拨叉29,所述半圆形拨叉29卡在所述套筒24上,半圆形拨叉27 位于所述齿轮27与所述第一锥齿轮28之间,第二连接杆30一端与所述半圆形拨叉29连接,第二连接杆30另一端与所述滑套17外壁连接;
第二锥齿轮31,设置在所述齿轮27与所述第一锥齿轮28之间,第二转轴32一端与所述第二锥齿轮31连接,第二转轴32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风道 1的壁面,并与所述叶轮33连接,所述第二转轴32与所述第一风道1的壁面转动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技术效果:当进入第二风道2内的风速变大时,就会推动风板9、连接柱12及第一磁铁13向上运动,并拉伸第一弹簧 41,通过第一磁铁13和第二磁铁18的磁性斥力,使得滑套17沿着第一连接杆16上移,并拉伸第二弹簧19,使得第二连接杆30和半圆形拨叉29向上移动,半圆形拨叉29将套筒24向上拨动,齿轮27卡入卡槽21内,通过齿轮 27和齿槽固定卡紧,电机15就带动转盘20和齿轮27转动,相应的就带动第一锥齿轮28转动,由于第一锥齿轮28向上移动,第一锥齿轮28和第二锥齿轮31就相啮合,就带动第二锥齿轮31旋转,通过第二锥齿轮31的旋转就带动转轴32及叶轮33高速旋转,叶轮33提高了第一风道1内的空气流动速度,从而使得出风口处的空气的加热或降温效率更高,能满足大风速下新风的热交换效率;当进入第二风道2内的风速变小时,推动风板9就会下移,相应的齿轮27就会移出卡槽21,电机15的动力未接入,叶轮33就会停止旋转,第一风道1内空气流动速度就不会改变,从而实现进风通道49和第一风道1内风速的智能调节。
实施例6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机15的上方设置有第一挡板34,所述支撑板22 的下方设置有第二挡板35,所述第二挡板35上设置有常闭开关36,压杆37 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杆30连接,压杆37另一端与所述常闭开关36相接触,所述第二挡板35底端设置有壳体38,所述壳体38内设置有电池39,所述第一风道1的内壁上设置有电加热棒40,所述电加热棒40位于所述叶轮33的下方,所述常闭开关36与所述电池39电性连接,所述电池39与所述电加热棒40电性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技术效果:当第二风道2内的风速变大,第二连接杆30上移,就会带动压杆37远离所述常闭开关36,使得电加热棒 40启动,就能叶轮33吹过的空气进行加热,从而提高加热效率,当进风通道 49内的风速变小时,第二连接杆30下移,就会带动压杆37接触所述常闭开关36,使得电加热棒40关闭,电加热棒就会停止加热,从而实现电加热棒能根据第二风道2内的风速变化,实现智能加热。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4)

1.一种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风道(1)、第二风道(2),所述第二风道(2)的进风通道(49)经过所述第一风道(1)的出风口,所述第二风道(2)的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一风道(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1)和所述第二风道(2)设在同一壳体(3)内,所述壳体(3)内设有挡板(44),所述挡板(44)用于隔离所述第一风道(1)和所述第二风道(2),且所述挡板(44)上设置有用于所述第二风道(2)的进风通道(49)通过的开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1)为换热风道,所述第一风道(1)的进风口为换热风道进口(50),所述第一风道(1)的出风口为换热风道出口(51),所述换热风道进口(50)和所述换热风道出口(51)之间设置有换热单元(4),所述第二风道(2)的进风通道(49)设置在靠近所述换热风道出口(51)的壳体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元(4)包括换热器翅片(42),所述换热器翅片(42)设为U型结构,远离所述U型结构开口的一端朝向所述换热风道进口(50),所述换热风道出口(51)靠近所述U型结构开口的一端设置;靠近所述换热单元(4)U型结构开口的一端设有第一风机(43),所述第一风机(43)固定在壳体(3)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2)的出风口设在所述挡板(44)上、且向所述第一风道(1)内延伸有所述第二风道(2)的出风管(7),所述出风管(7)从所述第二风道(2)的出风口延伸至所述第一风道(1)远离第二风道(2)的一侧,且所述出风管(7)靠近所述换热单元(4)的一面间隔设置有多个均流孔(70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2)的出风管(7)的风向和所述换热风道进口(50)的风向垂直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2)的出风管(7)位于所述换热单元(4)和所述换热风道进口(50)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2)的出风管(7)设置在所述换热单元(4)的U型结构开口内,并位于所述第一风机(43)的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2)为新风风道,所述第二风道(2)的出风口为新风出口(48),所述新风出口(48)连通壳体的外部,所述进风通道(49)穿过所述挡板(44)并通过所述第一风道(1)的出风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出口(48)和所述进风通道(49)之间设置有净化室(45)。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新风进口(5)位于所述第一风道(1)的出风口远离所述第二风道(2)的一侧,且所述新风进口(5)贯穿壳体(3)的侧壁。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室(45)内设置有过滤网(6)和第二风机(46),所述第二风机(46)位于所述过滤网(6)和所述新风出口(48)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通道(49)的风向与所述换热风道出口(51)的风向垂直设置。
14.一种空气处理设备,包括风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装置为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装置。
CN202020511930.4U 2020-04-09 2020-04-09 一种风道装置及空气处理设备 Active CN2122530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11930.4U CN212253071U (zh) 2020-04-09 2020-04-09 一种风道装置及空气处理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11930.4U CN212253071U (zh) 2020-04-09 2020-04-09 一种风道装置及空气处理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253071U true CN212253071U (zh) 2020-12-29

Family

ID=739841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511930.4U Active CN212253071U (zh) 2020-04-09 2020-04-09 一种风道装置及空气处理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25307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36673A (zh) * 2020-04-09 2020-06-2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风道装置及空气处理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36673A (zh) * 2020-04-09 2020-06-2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风道装置及空气处理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36673A (zh) 一种风道装置及空气处理设备
CN107504605B (zh) 空气处理装置和具有其的立式空调器
CN106765650B (zh) 紧凑型新风排风净化空调一体机
CN212253071U (zh) 一种风道装置及空气处理设备
CN1971150A (zh) 柜式空调器电加热器的改进结构
CN210638173U (zh) 空调室内机的换热器及空调室内机
CN111928353A (zh) 用于湿度调节的装置
CN211876296U (zh) 一种风道装置及空气处理设备
CN115751501A (zh) 空气处理设备
CN111561758B (zh) 一种全热交换空调装置
CN111336674B (zh) 一种风道装置及空气处理设备
CN214406255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638150U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10638157U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EP3892927B1 (en) Air duct device and air handling apparatus
CN21063814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1177101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063815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0638134U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06037328U (zh) 新风空气净化系统
CN210638172U (zh) 蒸发器及具有该蒸发器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10486835B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10486828A (zh) 空调室内机
CN110486808A (zh) 空调室内机
CN110486836B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