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34810U - 一种可撑开椎间融合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撑开椎间融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234810U
CN212234810U CN202020272641.3U CN202020272641U CN212234810U CN 212234810 U CN212234810 U CN 212234810U CN 202020272641 U CN202020272641 U CN 202020272641U CN 212234810 U CN212234810 U CN 2122348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contact plate
vertebral plate
plate contact
vertebr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27264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二虎
邵卫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ragon Crown Med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ragon Crown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ragon Crown Med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Dragon Crown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27264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2348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2348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2348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撑开椎间融合器,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一端为控制端,本体的另一端为撑开端;所述本体内设置有空腔,空腔内设置有撑开装置,所述撑开装置包括设置在空腔一端的推杆,以及与推杆连接的撑杆;所述撑开端设置有上椎板接触板和下椎板接触板,上椎板接触板和下椎板接触板被撑杆撑开后,上椎板接触板和下椎板接触板呈平行状态。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目前可撑开融合器撑开后融合器与上下椎板点‑线接触,导致植入后的融合器不能稳定的固定在椎间隙中的隐患,很好的避免融合器发生滑移或侧翻,引起神经压迫类并发症的问题,保证病人的身体康复。

Description

一种可撑开椎间融合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撑开椎间融合器。
背景技术
脊柱融合术是一种外科手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椎体连接或融合在一起。融合手术通常需要采用骨移植来促进融合。这种手术需要将装有骨组织或人工骨的椎间融合器放置在两个脊椎之间,使得它们“融合”在一起,取代在手术中被完全移除的椎间盘。脊柱融合术是脊柱病常见的治疗方法,比如滑脱、脊柱侧凸、重度椎间盘退变或脊柱骨折等。一般在采用广泛的非手术治疗失败后才考虑融合治疗。常见的融合手术,包括PLIF,ALIF和TLIF。
PLIF是指后路椎体间融合术。这种融合术通过患者的背部(后入路)切口进入椎间盘,移除椎弓板(椎板),这样才能够看到和进入神经根部。可对神经根部上面的小关节进行修整,以让出更多空间给神经根。外科医生然后清除受累椎间盘及其周围组织,并在相邻椎骨表面为椎体融合做些准备。一旦椎间隙准备完成,把装有骨组织或人工骨的椎间融合器插入到椎间隙中,以促进两个椎体之间的融合。PLIF手术需要在椎体的两侧分别植入一个椎间融合器已实现椎体的受力平衡。
TLIF是指经单侧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TLIF技术采用与PLIF术类似的方法到达脊椎,不同的是在患者背部从椎管更侧面的中线切口进入,达到椎体前柱。TLIF手术只需从单侧植入一件椎间融合器就可以实现椎体的融合和受力平衡。
ALIF是指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这种手术与PLIF术类似,不同的是从身体正面(前部)进行,这种切入可能切开小腹肌肉然后再对其进行修复。
现在市面上的可撑开融合器虽能够有效的保持椎间隙的高度,减轻由椎体压迫带来的病患。但是目前的可撑开器中,基本原理都是前端撑开,撑开后融合器呈三角形,如此,在椎间隙中,融合器与椎体之间的接触就形成了点-线接触,导致植入后的融合器不能稳定的固定在椎间隙中,一旦融合器发生滑移或侧翻,就很可能引起神经压迫类并发症,影响病人的身体康复。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撑开椎间融合器;该可撑开椎间融合器解决了目前可撑开融合器撑开后融合器与上下椎板点-线接触,导致植入后的融合器不能稳定的固定在椎间隙中的隐患,很好的避免融合器发生滑移或侧翻,引起神经压迫类并发症的问题,保证病人的身体康复,且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实用,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撑开椎间融合器,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一端为控制端,本体的另一端为撑开端;所述本体内设置有空腔,空腔内设置有撑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撑开装置包括设置在空腔一端的推杆,以及与推杆连接的撑杆;所述撑开端设置有上椎板接触板和下椎板接触板,上椎板接触板和下椎板接触板被撑杆撑开后,上椎板接触板和下椎板接触板呈平行状态。
通过上述在本的撑开端设置上椎板接触板和下椎板接触板,并令上椎板接触板和下椎板接触板再被撑杆撑开后,上椎板接触板和下椎板接触板呈平行状态的设计,避免了可撑开融合器撑开后与上下椎板点-线接触,导致植入后的融合器不能稳定的固定在椎间隙中的隐患。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中,上述上椎板接触板为平面板,和/或所述下椎板接触板为平面板。
通过上述设计,本方案可更好的保证与上下椎板的接触面面积,更好的避免可撑开融合器撑开后与上下椎板出现点-线接触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中,上述上椎板接触板上设置有倒刺,和/或所述下椎板接触板上设置有倒刺。
通过上述设计,本方案可更好的增加融合器与椎体之间的摩擦力,进一步避免融合器滑脱或者侧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中,上述撑杆的杆头呈锥型;所述上椎板接触板的底部和下椎板接触板的顶部分别设置有与杆头配合的斜坡。
通过上述设计,本方案的撑杆可更顺畅的撑开上椎板接触板和下椎板接触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中,上述上椎板接触板和下椎板接触板被撑杆撑开后,撑杆与上椎板接触板和下椎板接触板接触处设置有相互配合的止脱齿。
通过上述设计,本方案可更好的避免撑杆“退杆”,更好的保证上椎板接触板和下椎板接触板被顺利的撑开。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中,上述本体外壁设置有倒刺。
通过上述设计,本方案可更好的避免融合器滑脱或者侧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目前可撑开融合器撑开后融合器与上下椎板点-线接触,导致植入后的融合器不能稳定的固定在椎间隙中的隐患,很好的避免融合器发生滑移或侧翻,引起神经压迫类并发症的问题,保证病人的身体康复,且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实用,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本申请在本体的撑开端设置上椎板接触板和下椎板接触板,并令上椎板接触板和下椎板接触板在被撑杆撑开后,上椎板接触板和下椎板接触板呈平行状态,避免了可撑开融合器撑开后与上下椎板点-线接触,导致植入后的融合器不能稳定的固定在椎间隙中的隐患,很好的避免融合器发生滑移或侧翻,引起神经压迫类并发症的问题,保证病人的身体康复,且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实用,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为更清楚地说明背景技术或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对现有技术或具体实施方式中结合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撑开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撑开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1-本体;2-空腔;3-推杆;4-撑杆;41-杆头;5-上椎板接触板;6-下椎板接触板;7-倒刺;8-斜坡;9-止脱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前”、“后”、“中间”等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所示,一种可撑开椎间融合器,包括本体1,所述本体1的一端为控制端,本体1的另一端为撑开端;所述本体1内设置有空腔2,空腔2内设置有撑开装置,所述撑开装置包括设置在空腔一端的推杆3,以及与推杆3连接的撑杆4;所述撑开端设置有上椎板接触板5和下椎板接触板6,上椎板接触板5和下椎板接触板6被撑杆撑开后,上椎板接触板5和下椎板接触板6呈平行状态,所述撑杆4的杆头41呈锥型;所述上椎板接触板5的底部和下椎板接触板6的顶部分别设置有与杆头41配合的斜坡8,所述本体1外壁设置有倒刺7。
实施例1
本实施例除了具有上述技术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征,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上椎板接触板5为平面板,和/或所述下椎板接触板6为平面板。
实施例2
本实施例除了具有上述技术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征,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上椎板接触板5上设置有倒刺7,和/或所述下椎板接触板6上设置有倒刺7。
实施例3
本实施例除了具有上述技术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征,如图5所示,所述上椎板接触板5和下椎板接触板6被撑杆4撑开后,撑杆4与上椎板接触板5和下椎板接触板6接触处设置有相互咬合的止脱齿9。
本方案可以使用PLIF手术方式,通过双侧切口植入本椎间融合器后,借助融合器的前段撑开,可以实现椎间隙撑开一定高度,实现选择较小的手术切口、较小的椎间融合器,达到较大的减压治疗、并且平面稳定支撑的目的;解决了目前可撑开融合器撑开后融合器与上下椎板点-线接触支撑不稳定的隐患;植入成功后,最终通过单侧入路、双侧支撑、止退防滑脱来实现相邻两椎体融合的治疗目的;本融合器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实用,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尽管通过参考附图并结合优选实施例的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在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内/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6)

1.一种可撑开椎间融合器,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一端为控制端,本体的另一端为撑开端;所述本体内设置有空腔,空腔内设置有撑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撑开装置包括设置在空腔一端的推杆,以及与推杆连接的撑杆;所述撑开端设置有上椎板接触板和下椎板接触板,上椎板接触板和下椎板接触板被撑杆撑开后,上椎板接触板和下椎板接触板呈平行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撑开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椎板接触板为平面板,和/或所述下椎板接触板为平面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撑开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椎板接触板上设置有倒刺,和/或所述下椎板接触板上设置有倒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撑开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撑杆的杆头呈锥型;所述上椎板接触板的底部和下椎板接触板的顶部分别设置有与杆头配合的斜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撑开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椎板接触板和下椎板接触板被撑杆撑开后,撑杆与上椎板接触板和下椎板接触板接触处设置有相互配合的止脱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撑开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外壁设置有倒刺。
CN202020272641.3U 2020-03-06 2020-03-06 一种可撑开椎间融合器 Active CN2122348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72641.3U CN212234810U (zh) 2020-03-06 2020-03-06 一种可撑开椎间融合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272641.3U CN212234810U (zh) 2020-03-06 2020-03-06 一种可撑开椎间融合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234810U true CN212234810U (zh) 2020-12-29

Family

ID=739912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272641.3U Active CN212234810U (zh) 2020-03-06 2020-03-06 一种可撑开椎间融合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23481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16662A (zh) * 2021-01-26 2021-04-30 朱腾月 椎间融合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16662A (zh) * 2021-01-26 2021-04-30 朱腾月 椎间融合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59331B2 (en) Stabilized expandable intervertebral spacer
US11896493B2 (en) Expandable intervertebral spacer
US11701236B2 (en) Articulating expandable intervertebral implant
JP6726691B2 (ja) 可変型前弯椎体間スペーサ
US8771355B2 (en) Inter-vertebral disc motion devices and methods of use
US8882841B2 (en) Steerable interbody fusion cage
US9492285B2 (en) Expandable interbody fusion implant
EP2677969B1 (en) Expandable interbody fusion implant
EP2967904A1 (en) Modular, customizable spine stabilization system
CN110013366B (zh) 一种可植骨高度可调的椎间融合器
CN212234810U (zh) 一种可撑开椎间融合器
US20060243287A1 (en) A Surgical Method for Implanting Anchored Intervertebral Disc Space Devic
CN218247502U (zh) 高度可视化微创椎间融合器
US11173043B1 (en) Spinal interbody implants
KR100426012B1 (ko) 퓨전 케이지
CN107693169A (zh) 楔入式可调节人工椎体
CN217286193U (zh) 可撑开椎间融合器及系统
CN210096000U (zh) 一种可定位旋转防退椎间融合器
CN216021553U (zh) 一种胸腰椎前路锁定加压融合器
CN210096001U (zh) 一种止转止退式可旋转椎间融合器
CN115969585B (zh) 双向可撑开融合器
CN215425324U (zh) 微创植入式融合器
KR20210002227A (ko) 확장형 척추 케이지
KR20210144539A (ko) 척추용 확장형 케이지 및 이의 삽입방법
CN114699225A (zh) 3d打印骨小梁腰椎棘突间融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