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13955U - 支架输送系统 - Google Patents
支架输送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213955U CN212213955U CN201922414258.7U CN201922414258U CN212213955U CN 212213955 U CN212213955 U CN 212213955U CN 201922414258 U CN201922414258 U CN 201922414258U CN 212213955 U CN212213955 U CN 21221395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ent
- release
- rear release
- delivery system
- pos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支架输送系统,所述支架输送系统包括手柄、外管、束缚装置和后释放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在支架被束缚装置释放过程中,支架的近端被后释放装置一直固定住,由此避免了血液冲击导致的支架后移问题,提高支架释放定位精准性;此外,在支架被束缚装置释放过程中,支架的远端能够通过固定线圈固定到内管上,支架的近端能够保持固定在后释放装置上,由此能够在支架的中段释放过程中避免支架的前跳和短缩问题,真正实现了支架的精准控位释放。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架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胸主动脉瘤或夹层是一种致命性的血管外科疾病,其发病率并不低。上世纪90年代之前,医学上一直采用传统外科治疗法来治疗胸主动脉瘤或夹层疾病,但是该治疗方法存在手术难度大、创伤大、且并发症较多等缺点。直至1994年,Dake等首次将血管腔内覆膜支架植入术用于主动脉夹层,随之介入治疗手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介入治疗手术一般是通过股动脉穿刺将覆膜支架经过外鞘送入体内,并随着大动脉通道达到主动脉病变位置,覆盖并修复病变血管。其中,覆膜支架是指支架本体内面或外面部分或完全覆盖膜性材料的人工体内移植物。
覆膜支架治疗夹层原理就是通过特制的输送系统将覆膜支架送入病变部位后释放而张开,覆膜支架上的膜性材料会隔绝主动脉夹层的破裂口,阻断血液继续流入夹层的假腔,避免夹层的进一步撕裂甚至破裂,而覆膜支架的支架本体则起到支撑血管壁的作用,避免血液流入假腔后,对真腔产生压迫,而影响血流的流动和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封堵破裂口往往需要覆膜支架的近端有一段健康血管作为支架锚定区,可是破裂口往往很靠近重要的分支血管,所以支架锚定区往往很短、很有限且很珍贵,而覆膜支架在释放过程中,经常会因血流冲击出现后移或因系统设计问题出现前跳等支架释放定位不准确的问题,由此造成包括支架锚定区在内的分支血管被完全封堵或破裂口封堵不完全的不良现象,分支血管被完全封堵后会导致器官缺血或脑缺血等影响患者健康的不良后果,而破裂口封堵不完全会导致内漏等影响患者健康的不良后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架输送系统,能够避免因血流冲击而出现的支架后移问题,提高支架释放定位精准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支架输送系统,包括:手柄、外管、束缚装置和后释放装置;
所述外管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内腔,用于容纳压缩后的支架,并在所述手柄的控制下向支架的远端回撤,以暴露所述支架;
所述束缚装置包括至少一条束缚线和控制导丝,所述束缚线被配置为围绕所述支架的周向设置,所述控制导丝用于控制所述束缚线形成开环或闭环结构,以压缩或释放所述支架;
所述后释放装置设置在所述外管内,被配置为与支架的近端可拆卸连接,用于约束或释放支架的近端。
可选地,所述束缚装置包括至少两条所述束缚线,至少两条所述束缚线被配置为沿所述主体部的轴向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束缚线为两端闭合的双股束缚线,所述双股束缚线被配置为在围绕所述支架至少一周后所述双股束缚线的头端从尾端中穿过,所述控制导丝被配置为从所述双股束缚线的头端中穿过,以使所述双股束缚线形成闭环结构;或者,所述双股束缚线被配置为围绕所述支架至少一周,所述控制导丝被配置为从所述双股束缚线的头端和尾端中穿过,以使所述双股束缚线形成闭环结构。
可选地,所述支架上设有固定线圈,所述束缚线被配置为从所述固定线圈中穿过。
可选地,所述支架上设有多个固定线圈,至少两个所述固定线圈围绕所述支架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束缚线被配置为从所述至少两个所述固定线圈中穿过。
可选地,所述输送系统还包括内管,所述内管设置在所述外管内,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之间具有间隙,用于容纳所述支架,所述后释放装置中设有供所述内管穿过的通路。
可选地,所述后释放装置包括锥形头、后释放固定件、后释放后端、若干根后释放丝杆和后释放导丝,所述锥形头远端设有与所述后释放丝杆相匹配的若干固定孔,所述后释放固定件中设有与所述后释放丝杆相匹配的若干导引孔,所述若干根后释放丝杆的远端均与所述后释放后端固定连接,所述若干根后释放丝杆的近端分别穿过所述后释放固定件中的对应的导引孔并插入所述锥形头上的对应的固定孔中,所述后释放导丝的近端与所述后释放后端固定连接,所述后释放丝杆的位于所述锥形头与所述后释放固定件之间的杆段用于穿过并束缚所述支架的近端。
可选地,所述锥形头、所述后释放固定件和所述后释放后端中均设有供所述内管穿过的通路,所述内管的一端与所述锥形头连接,并依次穿过锥形头的通路、后释放固定件的通路以及后释放后端的通路。
可选地,所述内管的位于所述后释放后端的远端一侧的管段上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外径大于所述后释放后端中通路的直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支架输送系统,包括手柄、外管、束缚装置和后释放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以通过后释放装置与支架的近端(即靠近病变位置的一端)装配到一起,并通过束缚装置将支架束缚到束缚状态,进而压握到所述外管内,之后通过外管和手柄可以将所述支架输送至病变位置,进行释放,在支架被束缚装置释放过程中,其近端被后释放装置一直固定住,由此避免了血液冲击导致的支架后移问题,提高支架释放定位精准性。另外,所述束缚装置由控制导丝控制开合,在控制导丝缓慢撤出的过程中,所述支架能够随着控制导丝的撤出步伐由近及远的逐渐释放至膨胀状态,由此能够实现支架的稳定释放,保证支架位置的精准性。此外,在支架被束缚装置释放过程中,支架的远端能够通过固定线圈固定到内管上,支架的近端能够保持固定在后释放装置上,由此能够在支架的中段释放过程中避免支架的前跳和短缩问题,真正实现了支架的精准控位释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束缚装置束缚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束缚装置束缚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后释放装置与支架的近端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后释放后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5至图8是通过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支架输送系统输送支架的方法中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如下:
1-支架;10-近端;11-中段;12-远端;21-束缚线;211-束缚线的头端;212- 束缚线的尾端;22-控制导丝;31-支架上的固定件;32-固定线圈;4-后释放装置; 41-锥形头;410-锥形头上的固定孔;42-后释放固定件;421-后释放固定件上的导引孔;43-后释放丝杆;44-后释放后端件;441-后释放后端件中的通路;442- 后释放后端件上的第一小孔;443-后释放后端件上的第二小孔;45-限位块;46- 后释放导丝;51-内管;52-外管;6-定位导丝;7-血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更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详细的说明,然而,本实用新型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实现,不应只是局限在所述的实施例。在本文中,术语“近端”是指医疗器械在正常操作过程中靠近安装位置(例如心脏、血管病变处等)的一端,也就是支架输送系统前进的前端,即远离操作人员的一端,而“远端”通常是指所述医疗器械远离所述安装位置的一端,即为靠近操作人员的一端,也就是靠近手柄所在的一端。
请参考图1至图8,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架输送系统,包括:手柄、外管52、束缚装置和后释放装置4。
请参考图5~7,所述外管52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内腔,用于容纳压缩后的支架1,并在所述手柄的控制下向所述支架1的远端回撤,以暴露所述支架1。此外,本实施例的支架输送系统还包括内管51,所述内管51设置在所述外管52 内,所述外管52与所述内管51套设在一起且两者之间具有间隙,用于容纳所述支架1,且后释放装置4中设有供所述内管51穿过的通路,内管51的近端和后释放装置4的近端固定连接在一起。支架1可以套设在内管51上,且支架1 的近端10装配到后释放装置4上,其余部分被束缚装置压缩,装配在一起的支架1、束缚装置以及后释放装置4的远端和中段一并可移动地置入外管52和内管51的间隙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输送系统能够输送的支架1可以是覆膜支架,也可以是非覆膜支架或裸支架。其中,裸支架通常为不锈钢和/或记忆金属材料制成的管腔结构,可以套设在所述内管51上,其表面上无高分子覆膜材料,当将裸支架向血管内植入时,可以将裸支架压缩为伸直状态以方便植入,在植入到病变血管位置后,裸支架可恢复至与病变位置的血管相匹配的弯曲状态,由此可以避免因覆膜支架的回弹力作用在局部血管壁上而导致的并发症。一种裸支架的结构例如为由环状Z形支架圈和金属网格支架交替连接为一体的管腔结构,或者例如为金属网格形成的管腔结构。覆膜支架相对裸支架的区别在于在金属支架本体上覆盖有覆膜,该覆膜可以对金属支架本体的外表面或内表面进行全面覆盖,也可以仅仅覆盖在金属支架本体的中段上,还可以覆盖在金属支架本体的中段和远端上,甚至还可以不连续的覆盖在金属支架本体中段的多个位置上。覆膜整体上也呈管腔结构,可以套设在内管51上。覆膜支架也可以比较容易在弯曲状态和伸直状态之间转换,当将覆膜支架向血管内植入时,可以将覆膜支架压缩为伸直状态以方便植入;在植入到病变血管位置后,覆膜支架可恢复至与病变位置的血管相匹配的弯曲状态,由此可以避免因覆膜支架的回弹力作用在局部血管壁上而导致的并发症。覆膜支架通常包括金属支架本体以及覆盖在所述金属支架本体的内表面或外表面上的覆膜,所述金属支架本体可以是由不锈钢或记忆金属材料等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镂空弹性结构,能够被束缚压缩以及被释放膨胀,且可进行横向伸缩或纵向起伏,使得金属支架本体的直径和/或长度进行改变调整,从而使覆膜支架与血管更紧密地贴合,降低内漏风险,所述金属支架本体可以是金属丝编织的金属网格,可以是由若干环状Z形波支架圈和固定连接这些环状Z形波支架圈的多根支架脊骨组成的结构,还可以是多根支架脊骨及其固定连接的环状Z形波支架圈和金属网格组成的结构。
请参考图1至图8,本实施例中,支架1为覆膜支架,主要由金属支架本体以及覆盖在金属支架本体表面上的覆膜组成,支架1具有靠近病变位置的近端 10、远离病变位置的远端12以及连接在近端10和远端12之间的中段11,支架 1的近端10为无覆膜覆盖的裸支架段,支架1的中段11和远端12的金属支架本体的外表面均被覆膜覆盖。优选地,支架1的金属支架本体采用记忆金属材料制作,所述记忆金属材料具有记忆效果,例如为NiTi合金,可以解决采用其他材料制作而成存在变形不符合要求的问题。所述支架1的所述覆膜采用高分子材料制作,所述高分子材料例如为聚酯材料(PET)、聚四氟乙烯(PTFE)、尼龙、涤纶和聚丙烯等等,所述覆膜可以采用聚酯缝合线缝合在金属支架本体上,也可以通过压塑工艺成型在所述金属支架本体上,所述覆膜上优选地设置有用于显影的显影标志,所述显影标志例如为铂铱合金显影点,能够使得用户在支架1 的导入和释放过程中能通过显影设备动态监测支架1的位置,进而调整支架1 至最佳位置,达到精准定位释放的目的。
请参考图1至图8,本实施例中,裸支架段即支架的近端10,用于增加支架1与血管壁的锚定力,其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未被覆膜包覆的波形环状物,该波形环状物可由金属丝编织或金属管切割成所需的波形,也可以包括多根分布呈爪状的金属丝,还可以是金属网格。优选的,在本实用新型中,裸支架段(即支架1的近端10)上还形成有一层具有生物相容性的阻挡层,该阻挡层优选聚四氟乙烯层。聚四氟乙烯层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形成:一种是采用长条形的聚四氟乙烯膜缠绕在用于形成裸支架段(即支架1的近端10)的金属丝或金属管的表面。另一种是通过喷涂的方式将液态的聚四氟乙烯喷涂在裸支架段(即支架1 的近端10)的表面,该阻挡层可以达到防止裸支架段表面的血栓形成、抑制二价镍离子等的释放以及保护裸支架段(即支架1的近端10)不受体液中氯化物等离子侵蚀的目的,具有良好的抗血栓、耐蚀、防止金属毒性离子溶出的性能。裸支架段(即支架1的近端10)可以呈直筒形、由近及远逐渐变粗的喇叭形或由近及远渐粗的锥形。并且裸支架段(即支架1的近端10)可以通过多个点相连接的方式固定到支架1的覆膜上,也可以通过一体成型或者焊接等方式与被覆膜覆盖金属支架本体区域相连接。
请参考图1至图8,所述束缚装置被装配到支架1的中段11和远端12上并能相对所述支架1的中段11和远端12进行开合,在闭合时将支架1的中段11 和远端12束缚至束缚状态,在打开时将支架1的中段11和远端12释放至膨胀状态。所述束缚装置包括至少一条束缚线21和控制导丝22,所述束缚线21被配置为围绕所述支架1的周向设置,所述控制导丝22用于控制所述束缚线21 形成开环或闭环结构,以压缩或释放所述支架1。
请参考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所述束缚装置包括至少两条束缚线21,且所有的束缚线21沿所述支架1的金属支架本体(即支架1的主体部)的轴向间隔设置,能够在控制导丝22的控制下将支架1的直径约束至目标直径。且相邻的束缚线21之间具有一段间隔(即一段无束缚线缠绕的支架1),能够避免束缚线21和束缚线21之间以及控制导丝22和束缚线21之间互相缠绕打结的问题。优选地,束缚线21的材质是人体可吸收的材质,在后续被人体降解吸收。本实施例中,每条所述束缚线21为两端闭合的双股束缚线,所述双股束缚线被配置为在围绕所述支架1至少一周后,所述双股束缚线的头端211从尾端212 中穿过,所述控制导丝22被配置为从所述双股束缚线的头端211中穿过,以使所述双股束缚线形成闭环结构;或者,所述双股束缚线被配置为围绕所述支架至少一周,所述控制导丝22被配置为从所述双股束缚线的头端211和尾端212 中穿过,以使所述双股束缚线形成闭环结构。此外,各条束缚线21束缚支架1 后的直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向支架1的远端回撤控制导丝22,来使得各条束缚线21由近及远地逐渐变为开环结构,进而使得支架1膨胀撑开,以实现支架1的释放。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每条束缚线21可以是单股束缚线,其缠绕在所述支架1的相应位置上至少一周后,能将所述支架1束缚至束缚状态,且各条束缚线21的尾端和头端在所述控制导丝22上打结,以在控制导丝22的控制下形成开环或闭环结构,以压缩或释放所述支架1。
优选地,支架1上设有固定件31,固定件31例如是从支架1的金属支架本体上伸出的锚勾或固定环等结构,所述束缚线21的尾端能通过支架1上的固定件31固定,以防止束缚线21形成的开环或闭环结构游移,进而一方面能有利于控制导丝22对束缚线21的头端和尾端的控制,另一方面能进一步避免束缚线21和束缚线21之间以及控制导丝22和束缚线21之间互相缠绕打结的问题。
请参考图2,本实施例中,支架1的远端12上还设有至少一条固定线圈32,各条所述束缚线21被配置为从相应的所述固定线圈32中穿过。每条固定线圈的远端可以固定在内管51的远端上。且当有多条固定线圈时,这些固定线圈32 优选地均匀布设在支架1的远端12的周围上,以使得支架1的远端12均匀受力,防止受力不均而发生支架1转动等问题。此外,控制导丝22能穿过这些固定线圈32中的一部分固定线圈32的近端,另一部分固定线圈32的近端被相应的束缚线21穿过。当控制导丝22被撤走以后,控制导丝22能穿过的这些固定线圈32可以自由的撤离,而近端被相应的束缚线21穿过的这些固定线圈32也会被支架1的膨胀弹力撑开,和支架1的远端12上的束缚线21一起实现支架1 的远端12的释放,且因为这些近端被束缚线21穿过的固定线圈32的远端仍旧固定在内管51上,因此在支架1的远端12被释放前后均能保证支架1的远端 12的位置不变,解决了支架1在释放弹开的过程中出现短缩、移位等问题。
请参考图3和图4,本实施例的后释放装置4用于约束和释放支架1的近端10(即裸支架段),后释放装置4具有套设在所述内管51上移动的部件以及固定在所述内管51上的部件。具体地,所述后释放装置4包括锥形头41、后释放固定件42、后释放后端44、若干根后释放丝杆43和后释放导丝46。其中,所述锥形头41固定设置在所述内管51的近端上,所述锥形头41的近端,即其直径较小的一端为所述输送系统前进的前端作引导用,能在输送支架1时减少该装配有支架的输送系统在人体血管内的阻力,方便输送,所述锥形头41的远端,即其直径较大且更靠近操作人员操作的一端设有与所述后释放丝杆43相匹配的若干固定孔419,所述后释放固定件42中设有与所述后释放丝杆43相匹配的若干导引孔421,所述若干根后释放丝杆43的远端均与所述后释放后端44固定连接,所述若干根后释放丝杆43的近端分别穿过所述后释放固定件42中的对应的导引孔421并插入所述锥形头41上的对应的固定孔2011中,所述后释放导丝46的近端与所述后释放后端44固定连接,所述后释放丝杆43的位于所述锥形头41与所述后释放固定件42之间的杆段,用于穿过并束缚覆膜支架的近端的裸支架段(即支架1的近端10)。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后释放固定件42上的设有导引孔421还可替换为脊、滑槽等结构。
安装覆膜支架时,将其近端的裸支架段(即支架1的近端10)分别套挂于各根后释放杆43上,随后将后释放后端44往锥形头41方向推至极限位置,将后释放丝杆43沿后释放固定件42中的导引孔421插入锥形头41大头端的固定孔410中,从而实现了利用锥形头41和后释放固定件42夹持住后释放丝杆43而提供给裸支架段(即支架1的近端10)的固定;释放覆膜支架时,通过手柄拉动后释放导丝46,从而使后释放丝杆43脱离锥形头41中的固定孔410,实现覆膜支架近端的裸支架段(即支架1的近端10)的释放,裸支架段(即支架1 的近端10)由于自身的弹性张开,从而紧贴血管固定住覆膜支架。所述后释放导丝46固定设置在所述后释放后端44的远端上。
由此可见,本实施例的后释放装置4能通过若干根后释放丝杆43实现支架 1的近端的约束和释放,并通过其后释放固定件42有效地约束了支架1的近端 10,并增加了后释放丝杆43轴向移动的可靠性,且由于后释放丝杆43与固定孔410之间的接触面积小,因此在释放支架1时所受阻力较小,能提高整个释放过程的精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锥形头41、后释放固定件42和后释放后端44中均设有供所述内管51穿过的通路,所述内管51的近端与所述锥形头41的远端连接,并依次穿过这些通路。所述内管51的位于所述后释放后端44的远端一侧的管段上设有限位块45,所述限位块45的外径大于所述后释放后端44中通路441 的直径,从而限制后释放后端44在释放裸支架段(即支架1的近端10)时的位移(即限定所述后释放后端44的远端移动的极限位置),不会使其过分移动而碰触损伤附近的血管,且在所述后释放后端44向着支架1的近端10(即向着远离所述锥形头41)的方向移动时,限位块45能使得后释放后端44移动至极限位置停止,以避免后释放丝杆43完全从后释放固定件42中脱出。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后释放丝杆43可以由不锈钢或镍钛合金等金属材质制成,后释放固定件42和锥形头41之间的区域的轴向长度在满足安装及释放要求的情况下需要足够短,以增大该区域中后释放丝杆43的刚性,减小后释放丝杆43受覆膜支架膨胀力而产生的形变量。
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所述后释放后端44中的通路441设置于其中心,以所述通路441为中心围绕所述通路441均匀分布有用于固定所述若干根后释放杆43的若干第一小孔442,所述第一小孔442的数量例如为六个,所有的第一小孔442沿圆周方向等角度间隔设置于所述通路441周围,后释放丝杆43的数量与第一小孔442的数量相同,且后释放丝杆43一一对应地固定于各个所述第一小孔442中。所述后释放后端203中的通路441周围还设有用于固定所述后释放导丝46的至少一个第二小孔443,所述第二小孔443的数量和后释放导丝46数量相同,各根所述后释放导丝46的一端从所述后释放后端44的远端穿入且一一对应地穿过所述第二小孔443至所述后释放后端44的近端,并从另一所述第二小孔443中穿回,所述后释放导丝46固定于所述第二小孔443中,其固定方式不限于焊接、胶水粘结、机械锁死等方式。
请参考图1至图8,以支架1为覆膜支架(以下均记作覆膜支架)为例,利用本实施例的支架输送系统装载支架的方法,包括以下过程:
装配覆膜支架的步骤,分三步:(1)、覆膜支架的近端被后释放装置固定住。具体地,后释放装置4和内管51事先装配在一起,此时各根后释放丝杆43一一对应地插入到后释放固定件42的导引孔421中,将覆膜支架套在内管51上,并将覆膜支架沿内管51移动,直至覆膜支架的近端移动到后释放装置4的近端处,覆膜支架的近端(即裸支架段)10穿插到后释放丝杆43上,然后推动后释放装置4的后释放导丝46,使得后释放装置4的后释放后端44沿内管51向锥形头41移动,后释放丝杆43在后释放后端44的带动下以及后释放固定件42的导引孔421的导向作用下,插入到锥形头41的固定孔410中,从而将覆膜支架的裸支架段(即支架1的近端10)固定住。(2)覆膜支架被束缚线21捆住,具体地,利用束缚线21在覆膜支架上进行缝合、缠绕,以围绕所述支架的周向设置,并在控制导丝22的控制下形成多个闭环结构(即束缚线圈),这些闭环结构可以将支架1的中段11和远端12束缚到内管51上而呈束缚状态,例如,所述束缚线21为两端闭合的双股束缚线,所述双股束缚线21在围绕所述支架至少一周后,其头端211从尾端212中穿过,控制导丝22从所述双股束缚线的头端211中穿过,以使所述双股束缚线形成闭环结构,此时,后释放装置4固定了覆膜支架的近端,束缚线和控制导丝22固定了覆膜支架的的中段11和远端12;(3)、覆膜支架被压握在外管52内。具体地,将装配在一起的后释放装置4、束缚装置、覆膜支架、内管51一起再压缩至最小直径,以装载到外管52 的内腔中,外管52会沿着内管51移动,直至外管52的近端移动至锥形头4的近端,从而使得外管52将覆膜支架全部包围在内,并进一步将所述外管52的远端固定连接到一手柄上。
输送和释放覆膜支架的步骤,与上述安装覆膜支架的三步正好对应,也分为三步:(1)外管52将覆膜支架导入至血管7的病变位置(或称为指定位置) 附近初定位,回撤外管52。具体地,在正式输送覆膜支架前,先通过穿刺技术将一定位导丝6的头端相应的血管7穿入到血管病变位置(或称指定位置,例如主动脉夹层)附近;在正式输送覆膜支架时,沿定位导丝6将套设在一起并在两者的间隙中装载有支架1的内管51和外管52送入血管7内,直至外管52 的近端到达血管7的病变位置附近,由于所述覆膜支架的近端(即裸支架段) 10和远端12均被固定,因此在输送过程中,所述覆膜支架相对于所述外管52 和内管51不会发生前后移动,此时外管52将覆膜支架导入至血管7的病变位置附近,实现初定位,如图5所示;然后,回撤外管52,并保留内管51停留在原位,以至少完全暴露出覆膜支架的全部区域,即暴露出覆膜支架从近端(即裸支架段)10至远端12的区域,还可以暴露出覆膜支架的远端12外侧的一部分内管51,如图6所示,此时,覆膜支架被后释放装置4和束缚装置以及控制导丝22继续固定在内管51上,覆膜支架的位置不变。(2)覆膜支架精确定位后,由支架1的近端至支架1的远端的方向,依次快速松开各条束缚线21,以使得覆膜支架由近及远地逐渐弹开至膨胀状态。具体地,通过调整内管51的位置,来对覆膜支架进行精确定位,以确定覆膜支架的准确释放位置;之后,保持内管51不动,回撤控制导丝22,从而沿覆膜支架的近端(即裸支架段)10 至其远端12的方向逐渐松开覆膜支架上的束缚线21,以逐渐释放和弹开覆膜支架的中段11和远端12,使其自适应血管大小而膨胀至合适大小,即达到与血管 7相适配的膨胀状态,回撤控制导丝22的速度决定了覆膜支架的释放速度,在回撤控制导丝22较快时,可以实现覆膜支架的快速释放;(3)通过后释放装置 4来将覆膜支架的近端(即裸支架段)10后释放。具体地,拉动后释放装置4 上的后释放导丝46,使得后释放后端44向着远离锥形头41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后释放丝杆43从锥形头41的固定孔410中脱出,直至后释放丝杆43回撤至后释放固定件42的导向孔421中,此时覆膜支架的近端(即裸支架段)10完全被后释放丝杆43释放,即实现了后释放装置4对所述覆膜支架的近端(即裸支架段)10的完全释放,覆膜支架的近端(即裸支架段)10被释放展开后会锚定在血管7的病变位置的组织上,以实现覆膜支架在血管7中的固定;之后,向后移动内管51以从体内撤走内管51,使得内管51和后释放装置4完全从人体内撤出,而束缚线21可以留在体内,定位导丝6也需要从体内撤走内,进而完成覆膜支架的植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支架输送系统,包括手柄、外管、束缚装置和后释放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以通过后释放装置与支架的近端(即靠近病变位置的一端)装配到一起,并通过束缚装置将支架束缚到束缚状态,进而压握到外管内,之后通过外管可以将所述支架输送至病变位置,进行释放,在支架中段被束缚装置释放过程中,由于支架的近端被后释放装置一直固定住,由此避免了血液冲击导致的支架后移问题,提高支架释放定位精准性。另外,所述束缚装置中的束缚线由控制导丝控制开合,在控制导丝缓慢撤出的过程中,所述支架能够随着控制导丝的撤出步伐由近及远的逐渐释放至膨胀状态,由此能够实现支架的稳定释放,保证支架位置的精准性。此外,所述支架的远端能够通过支架上的固定线圈能够固定在内管上,同时支架的近端又被后释放装置固定,由此能够在支架的中段释放过程中避免支架的前跳和短缩问题,真正实现了支架的精准控位释放。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9)
1.一种支架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输送系统包括:手柄、外管、束缚装置和后释放装置;
所述外管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内腔,用于容纳压缩后的支架,并在所述手柄的控制下向支架的远端回撤,以暴露所述支架;
所述束缚装置包括至少一条束缚线和控制导丝,所述束缚线被配置为围绕所述支架的周向设置,所述控制导丝用于控制所述束缚线形成开环或闭环结构,以压缩或释放所述支架;
所述后释放装置设置在所述外管内,被配置为与支架的近端可拆卸连接,用于约束或释放支架的近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束缚装置包括至少两条所述束缚线,至少两条所述束缚线被配置为沿所述支架的主体部的轴向间隔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束缚线为两端闭合的双股束缚线,所述双股束缚线被配置为在围绕所述支架至少一周后所述双股束缚线的头端从尾端中穿过,所述控制导丝被配置为从所述双股束缚线的头端中穿过,以使所述双股束缚线形成闭环结构;或者,所述双股束缚线被配置为围绕所述支架至少一周,所述控制导丝被配置为从所述双股束缚线的头端和尾端中穿过,以使所述双股束缚线形成闭环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上设有固定线圈,所述束缚线被配置为从所述固定线圈中穿过。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上设有多个固定线圈,至少两个所述固定线圈围绕所述支架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束缚线被配置为从所述至少两个所述固定线圈中穿过。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输送系统还包括内管,所述内管设置在所述外管内,所述外管与所述内管之间具有间隙,用于容纳所述支架,所述后释放装置中设有供所述内管穿过的通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架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释放装置包括锥形头、后释放固定件、后释放后端、若干根后释放丝杆和后释放导丝,所述锥形头远端设有与所述后释放丝杆相匹配的若干固定孔,所述后释放固定件中设有与所述后释放丝杆相匹配的若干导引孔,所述若干根后释放丝杆的远端均与所述后释放后端固定连接,所述若干根后释放丝杆的近端分别穿过所述后释放固定件中的对应的导引孔并插入所述锥形头上的对应的固定孔中,所述后释放导丝的近端与所述后释放后端固定连接,所述后释放丝杆的位于所述锥形头与所述后释放固定件之间的杆段用于穿过并束缚所述支架的近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架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头、所述后释放固定件和所述后释放后端中均设有供所述内管穿过的通路,所述内管的一端与所述锥形头连接,并依次穿过锥形头的通路、后释放固定件的通路以及后释放后端的通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架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的位于所述后释放后端的远端一侧的管段上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外径大于所述后释放后端中通路的直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414258.7U CN212213955U (zh) | 2019-12-25 | 2019-12-25 | 支架输送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414258.7U CN212213955U (zh) | 2019-12-25 | 2019-12-25 | 支架输送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213955U true CN212213955U (zh) | 2020-12-25 |
Family
ID=739015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414258.7U Active CN212213955U (zh) | 2019-12-25 | 2019-12-25 | 支架输送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213955U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035486A (zh) * | 2019-12-25 | 2020-04-21 | 上海微创心脉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支架输送系统及装载支架的方法 |
CN113633447A (zh) * | 2021-05-26 | 2021-11-12 | 上海微创心脉医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分支鞘及输送系统 |
CN114099100A (zh) * | 2022-01-26 | 2022-03-01 | 上海微创心脉医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分支鞘及血管支架运输装置 |
WO2022142800A1 (zh) * | 2020-12-29 | 2022-07-07 | 上海微创心脉医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覆膜支架系统 |
WO2022179005A1 (zh) * | 2021-02-23 | 2022-09-01 | 上海臻亿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植入物连接装置及植入物输送系统 |
-
2019
- 2019-12-25 CN CN201922414258.7U patent/CN21221395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035486A (zh) * | 2019-12-25 | 2020-04-21 | 上海微创心脉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支架输送系统及装载支架的方法 |
CN111035486B (zh) * | 2019-12-25 | 2024-01-23 | 上海微创心脉医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支架输送系统及装载支架的方法 |
WO2022142800A1 (zh) * | 2020-12-29 | 2022-07-07 | 上海微创心脉医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覆膜支架系统 |
WO2022179005A1 (zh) * | 2021-02-23 | 2022-09-01 | 上海臻亿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植入物连接装置及植入物输送系统 |
CN113633447A (zh) * | 2021-05-26 | 2021-11-12 | 上海微创心脉医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分支鞘及输送系统 |
CN114099100A (zh) * | 2022-01-26 | 2022-03-01 | 上海微创心脉医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分支鞘及血管支架运输装置 |
CN114099100B (zh) * | 2022-01-26 | 2022-06-03 | 上海微创心脉医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分支鞘及血管支架运输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213955U (zh) | 支架输送系统 | |
CN111035486B (zh) | 支架输送系统及装载支架的方法 | |
US10729569B2 (en) | Delivery devices for implanting devices at intersecting lumens | |
AU2009320336B2 (en) | Introducer for deploying a stent graft in a curved lumen and stent graft therefor | |
US10188538B2 (en) | Hybrid trigger wire for endografts | |
US5733325A (en) | Non-migrating vascular prosthesis and minimally invasive placement system | |
US6004347A (en) | Non-migrating vascular prosthesis and minimally invasive placement system therefor | |
AU2010322201B2 (en) | Stent graft and introducer assembly | |
US9717611B2 (en) | Stent graft and introducer assembly | |
CN114681113A (zh) | 覆膜支架系统 | |
CN216136110U (zh) | 覆膜支架系统 | |
WO2010064244A2 (en) | Delivery system for delivering a graft from the middle thereof | |
JP5428041B2 (ja) | 血管内送達システム | |
US11376114B2 (en) | Introducer for deploying a stent graft in a curved lumen and stent graft therefor | |
CN219579139U (zh) | 覆膜支架系统 | |
CN116035760A (zh) | 覆膜支架系统及覆膜支架导入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