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09349U - 一种互锁控制装置和接触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互锁控制装置和接触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209349U
CN212209349U CN202021469979.4U CN202021469979U CN212209349U CN 212209349 U CN212209349 U CN 212209349U CN 202021469979 U CN202021469979 U CN 202021469979U CN 212209349 U CN212209349 U CN 2122093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or
interlocking
coil
switch
re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46997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金
齐京墀
徐金辉
林肖纯
徐华庚
周壮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02146997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2093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2093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2093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lay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互锁控制装置和接触器组件,该装置包括:第一接线端子,用于连接第一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第二接线端子,用于连接第二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第一继电器,用于控制第一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第二继电器,用于控制第二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控制单元,用于在互锁模式下,在第一接触器和第二接触器中任一接触器得电动作的情况下进行动作,并控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同时断开或同时闭合,以实现对第一接触器和第二接触器的互锁控制。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可以解决接触器电气互锁元件的接线出错率高的问题,达到减小接触器电气互锁元件的接线出错率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互锁控制装置和接触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电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互锁控制装置和接触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接触器互锁元件、具有该新型接触器互锁元件的接触器、以及该接触器的互锁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一些接触器电气互锁元件,对两个常闭触点所在接触器控制回路的电气接线,具有严格要求,如需明确区分上、下两层接线端子分别应接入哪个接触器线圈控制回路,接线出错率高。
图2可以显示常闭触点K1、常闭触点K2受虚线连接的接触器内部的机械结构控制原理。参见图2所示的例子,在接触器电器互锁元件中,因直接采用将其中一个接触器的常闭触点,串接在另一个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中的方案。面对互锁件上的上、下两层接线端子,接线员需从原理上严格进行区分上、下两层接线端子分别应接入哪个接触器线圈控制回路,无法实现有效“防错”,大批生产时存在接触器接错线的风险。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互锁控制装置和接触器组件,以解决接触器电气互锁元件的接线出错率高的问题,达到减小接触器电气互锁元件的接线出错率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互锁控制装置,包括:第一互锁单元、第二互锁单元和控制单元;所述第一互锁单元,包括:第一接线端子、第一继电器和第一开关;所述第二互锁单元,包括:第二接线端子、第二继电器和第二开关;其中,第一接线端子,用于连接第一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第二接线端子,用于连接第二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第一继电器,用于控制第一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第二继电器,用于控制第二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控制单元,用于在互锁模式下,在第一接触器和第二接触器中任一接触器得电动作的情况下进行动作,并控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同时断开或同时闭合,以实现对第一接触器和第二接触器的互锁控制。
可选地,第一接线端子的数量为一对;一对第一接线端子中的一个第一接线端子,连接至第一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中线圈的第一端;一对第一接线端子中的另一个第一接线端子,连接至第一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中线圈的第二端;第二接线端子的数量为一对;一对第二接线端子中的一个第二接线端子,连接至第二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中线圈的第一端;一对第二接线端子中的另一个第二接线端子,连接至第二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中线圈的第二端。
可选地,一对第一接线端子为第一组接线端子,一对第二接线端子为第二组接线端子。
可选地,第一继电器,包括:线圈和常开触点;第一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与第一开关并联;其中,第一继电器的线圈的第一端,连接至一对第一接线端子中的一个第一接线端子;第一继电器的线圈的第二端,经第一开关后,连接至一对第一接线端子中的另一个第一接线端子;第一开关与控制单元联动设置;第二继电器,包括:线圈和常开触点;第二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与第二开关并联;其中,第二继电器的线圈的第一端,连接至一对第二接线端子中的一个第二接线端子;第二继电器的线圈的第二端,经第二开关后,连接至一对第二接线端子中的另一个第二接线端子;第二开关与控制单元联动设置。
可选地,控制单元,包括:机械传动装置、第一装配端和第二装配端,第一装配端和第二装配端分别设置在机械传动装置的两端;机械传动装置,分别与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联动设置;第一装配端,与第一接触器的一组常开触点的联动机构相连;第二装配端,与第二接触器的一组常开触点的联动机构相连。
可选地,还包括:选择单元;该选择单元,分别与第一互锁单元和第二互锁单元的配合设置,用于切换该互锁控制装置的工作模式,该工作模式包括互锁模式和非互锁模式;其中,在互锁模式下,通过控制单元能够实现对第一接触器和第二接触器的互锁控制;在非互锁模式下,通过控制单元解除对第一接触器和第二接触器的互锁控制。
可选地,选择单元,包括:选择开关;该选择开关,分别与第一互锁单元和第二互锁单元连接,用于同时控制第一互锁单元和第二互锁单元的工作模式;所述工作模式,包括:能够实现互锁的模式,或已解除互锁的模式。
与上述装置相匹配,本实用新型再一方面提供一种接触器组件,包括:以上所述的互锁控制装置;所述互锁控制装置,夹装在第一接触器和第二接触器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通过在互锁件的壳体外部分层设置两个接线端子,在互锁件的内部设置带辅助触点的微型继电器及机械传动装置,使得接线时无论将其中一个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接在上、下层接线端子的哪一层均可实现正常互锁的功能,至少可以解决接线错误的问题。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的方案,通过在互锁元件内部电路中设有两个带常开触点的微型继电器,可以在通电时在对应接触器线圈控制回路中形成局部自锁,可以简化生产电气接线操作,降低接线出错率。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的方案,通过在互锁件内部设置了选择开关接入内部电路,若通过旋转选择开关使其闭合,当其中一个接触器得电吸合时,另外一个接触器仍然可实现得电吸合,即在电气逻辑上屏蔽了两个接触的互锁制约,实现了“互锁”与“非互锁”两种工作模式的可自由转换,可以大大提高了电路改造效率。
由此,本实用新型的方案,通过在互锁件的壳体外部分层设置两个接线端子,在互锁件的内部设置带辅助触点的微型继电器及机械传动装置,使得接线时无论将其中一个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接在上、下层接线端子的哪一层均可实现正常互锁的功能,解决接触器电气互锁元件的接线出错率高的问题,如解决将一个接触器的常闭触点串接在另一个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中形成电气互锁的方式,接线出错率高的问题,达到减小接触器电气互锁元件的接线出错率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互锁控制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接触器互锁元件的一实施例的电气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新型接触器互锁元件的一实施例的电气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新型接触器互锁元件的一实施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种新型接触器互锁元件的内部机械传动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互锁控制方法的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结合附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图标记如下:
10-互锁件上层接线端子;20-互锁件下层接线端子;30-机械传动装置;40- 模式转换开关;51-第一触点(如触点K1);52-第二触点(如触点K2);61- 第一装配端(如与接触器KM1组合装配的一端);62-第二装配端(如与接触器KM2组合装配的一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互锁控制装置。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互锁控制装置可以包括:第一互锁单元、第二互锁单元和控制单元;所述第一互锁单元,包括:第一接线端子、第一继电器和第一开关;所述第二互锁单元,包括:第二接线端子、第二继电器和第二开关。
具体地,第一接线端子,可以用于连接第一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该第一接线端子如互锁件下层接线端子20。第一接触器,是待互锁的接触器组件中的一个接触器,如接触器KM1。
具体地,第二接线端子,可以用于连接第二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该第二接线端子如互锁件上层接线端子10。第二接触器,是待互锁的接触器组件中的另一个接触器,如接触器KM2。
例如:采取了在互锁件内部通过设置带辅助触点的微型继电器及机械传动装置结合成一套新的互锁方式,解决了传统互锁件上、下层接线端子调换接线顺序时将出现异常“吸合-断开-吸合-断开”现象的问题;通过设置两个接线端子,使得接线时无论将其中一个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接在上、下层接线端子的哪一层均可实现正常互锁的功能,因而取得了避免因接线错误而产生电气安全隐患的效果。
在一个可选例子中,第一接线端子的数量为一对。一对第一接线端子中的一个第一接线端子,连接至第一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中线圈的第一端。一对第一接线端子中的另一个第一接线端子,连接至第一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中线圈的第二端。在第一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中,设置有第一开关如开关QS1。第一开关QS1的一端连接至第一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中线圈的第一端,第一开关QS1的第二端连接至一对第一接线端子中的另一个第一接线端子。
相应地,第二接线端子的数量为一对。一对第二接线端子中的一个第二接线端子,连接至第二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中线圈的第一端。一对第二接线端子中的另一个第二接线端子,连接至第二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中线圈的第二端。在第二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中,设置有第二开关如开关QS2。第二开关 QS2的一端连接至第二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中线圈的第一端,第二开关QS2 的第二端连接至一对第二接线端子中的另一个第二接线端子。
由此,通过设置两组接线端子,分别对应待互锁的两个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可以形成两个单独的线圈控制回路,不仅方便自锁,而且方便模式切换。
可选地,一对第一接线端子为第一组接线端子,一对第二接线端子为第二组接线端子。第一组接线端子和第二组接线端子,在该互锁控制装置的外部以分层的形式设置,如在该互锁控制装置的壳体外部以分层的形式设置。
例如:互锁件外部接线端子为上、下层接线形式,上层的两个接线端子(如互锁件上层接线端子10)为一组,下层两个接线端子(如互锁件下层接线端子 20)为一组。采用上下层接线端子形式,一是可有效节省空间,有利于实际应用时进行电箱布局;二是有利于生产接线分辨,如上层的两个接线端子接一个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下层的两个接线端子接另一个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
由此,通过将两组接线端子分层设置,可以从外观上方便区别,从而能够更加方便接线,可以避免接线错误。
具体地,第一继电器,可以用于控制第一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第一继电器如带辅助触点的第一微型继电器KA1。
具体地,第二继电器,可以用于控制第二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第二继电器如带辅助触点的第二微型继电器KA2。
例如:在互锁元件内部电路中设有两个带常开触点的微型继电器KA1、 KA2,可以用于在通电时在对应接触器线圈控制回路中形成局部自锁。从而,主要可以解决一些互锁元件接线需明确区分上、下两层接线端子分别应接入哪个接触器线圈控制回路的问题,可以简化生产电气接线操作,降低接线出错率。
在一个可选例子中,第一继电器,可以包括:线圈和常开触点;第一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与第一开关并联。例如:第一继电器可以是第一微型继电器KA1。第一微型继电器KA1,可以包括:第一微型继电器KA1的线圈KA1,第一微型继电器KA1的常开触点KA1。第一开关如常闭触点K1与机械传动装置联动设置。
相应地,第二继电器,可以包括:线圈和常开触点;第二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与第二开关并联。例如:第二继电器可以是第二微型继电器KA2。第二微型继电器KA2,可以包括:第二微型继电器KA2的线圈KA2,第二微型继电器 KA2的常开触点KA2。第二开关如常闭触点K2与机械传动装置联动设置。
例如:互锁元件内部电路中,设置有两个微型继电器KA1、KA2,结合由机械控制单元直接控制开合的两个常闭触点K1、K2,在互锁件内部形成“局部控制回路自锁、整体功能互锁”的机制。
由此,通过设置两个继电器,使两个继电器分别与两个接触器形成两个控制回路,且两个继电器之间能够通过控制单元联动,控制单元在接触器有动作时进行动作,保证了互锁的可靠性。
具体地,控制单元,可以用于在互锁模式下,在第一接触器和第二接触器中任一接触器得电动作的情况下进行动作,并控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同时断开或同时闭合,以实现对第一接触器和第二接触器的互锁控制。该控制单元,可以是机械传动装置。该控制单元,分别与第一接触器、第二接触器、第一辅助接触器和第二辅助接触器配合设置。
例如:在互锁元件内部设置由机械联动装置直接控制其开合的两个常闭触点K1、K2,通过在电路中引入外部接触器主常开触点的机械传动反馈来实现整体电路的互锁。该种机械传动结合电气控制的设计使得本实用新型所述接触互锁件具有两个相对独立的接触器线圈控制回路控制单元。从而,可以解决一些互锁元件接线回路选择错误时,易造成通电后接触器及整机负载异常启停的问题,可以规避电气安全事故发生风险。
例如:采取了在互锁件内部通过设置带辅助触点的微型继电器及机械传动装置结合成一套新的互锁方式,解决了传统互锁件上、下层接线端子调换接线顺序时将出现异常“吸合-断开-吸合-断开”现象的问题;通过设置两个接线端子,使得接线时无论将其中一个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接在上、下层接线端子的哪一层均可实现正常互锁的功能,因而取得了避免因接线错误而产生电气安全隐患的效果。
由此,通过使传动结构结合两个继电器,可以实现对待互锁的两个接触器的互锁控制,且通过设置两个接线端子可以避免接线错误。
在一个可选例子中,控制单元,可以包括:机械传动装置、第一装配端和第二装配端,第一装配端和第二装配端分别设置在机械传动装置的两端。
机械传动装置,分别与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联动设置。具体地,第一开关的联动机构,与机械传动装置相连。第二开关的联动机构,与机械传动装置相连。
第一装配端,与第一接触器的一组常开触点的联动机构相连。第二装配端,与第二接触器的一组常开触点的联动机构相连。
例如:互锁件安装时,可以夹装在两个接触器的中间位置。互锁件两侧具有与互锁件内部联动装置相连机械传动装置30的第一装配端61、第二装配端 62伸出,可分别与左右两个接触器的主常开触点(如第一触点51、第二触点 52)联动机构组合相连。例如:第一触点51,如触点K1。第二触点52,如触点K2。第一装配端61,与接触器KM1组合装配。第二装配端62,与接触器 KM2组合装配的一端。可以通过伸出的机械传动装置30的第一装配端61、第二装配端62来获取互锁件左右两个接触器的动作反馈,左右任意一个接触器吸合时都将带动机械传动装置30动作,从而触发互锁件内部的常闭触点动作。
其中,互锁件内部机械控制单元直接控制两个常闭触点的开合。将互锁件与其左右两个接触器KM1、KM2进行正确装配后,接触器的常开主触点动作直接触发互锁件内部的机械控制单元动作,进而直接控制互锁件内部的K1、 K2常闭触点同开同合。可以在其中一个接触器(KM1)的线圈得电吸合时,直接引入该接触器的机械动作反馈,进而触发互锁件内部K1、K2常闭触点断开,即切断了另一个接触器(KM2)的线圈得电回路,使得该接触器无法吸合,从而有效实现互锁效果。
由此,通过设置控制单元基于第一接触器或第二接触器的动作对第一继电器和第二继电器进行联动控制,可以避免可靠互锁,且不易接错线。
在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包括:选择单元。
该选择单元,分别与第一互锁单元和第二互锁单元的配合设置,可以用于切换该互锁控制装置的工作模式,该工作模式可以包括互锁模式和非互锁模式。
其中,在互锁模式下,通过控制单元能够实现对第一接触器和第二接触器的互锁控制。在非互锁模式下,通过控制单元解除对第一接触器和第二接触器的互锁控制。另外,在非互锁模式下,还能实现第一、第二电源的同时供电。
例如:在互锁件内部设置了选择开关SW接入内部电路,若通过旋转选择开关SW使其闭合,当其中一个接触器KM1得电吸合时,另外一个接触器KM2 仍然可实现得电吸合,即在电气逻辑上屏蔽了两个接触的互锁制约,实现了“互锁”与“非互锁”两种工作模式的可自由转换,解决了要实现该模式转换时要进行复杂的电气元器件拆装改造的问题,大大提高了电路改造效率,从而可以解决使用一些互锁元件的电路无法快速且简便的实现向非互锁模式转换的问题。
由此,通过设置选择单元,在保证可实现电路互锁功能的同时,能有效降低生产接线难度,提高生产效率,规避了因互锁件接线错误而引起的电气安全事故风险,同时还能更加便捷的实现原电路由电气互锁模式向非电气互锁模式的转换。
在一个可选例子中,选择单元,可以包括:选择开关。该选择开关,分别与第一互锁单元和第二互锁单元连接,用于同时控制第一互锁单元和第二互锁单元的工作模式;所述工作模式,包括:能够实现互锁的模式,或已解除互锁的模式。
例如:在互锁元件内部电路中设置了一个选择开关SW,使互锁元件具有电气互锁功能使用与否的选择功能,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自由选择,实际操作时使用一字螺丝刀工具旋动互锁件本体上的选择旋钮至对应状态即可,无需拆换电气元器件及相关电气接线,大大简化电路模式的切换难度。
例如:在互锁工作模式下,当旋钮开关SW处于断开位置时,互锁元件执行电气互锁功能。当先闭合开关QS1时,即当接触器KM1线圈控制回路得电时,该回路中微型继电器KA1线圈得电、KA1常开触点吸合,进而使得KM1 线圈控制回路形成自锁,接触器KM1主常开触点吸合,带动互锁元件内部机械传动装置使得互锁元件内K1、K2同时断开。此时,再闭合开关QS2,KM2 线圈控制回路因K2断开使得该回路中KA2线圈无法得电,即该回路无法形成自锁,接触器KM2线圈不得电,KM2主常开触点不吸合。在其中一个接触器 KM1控制线圈得电时,可以使得KM1线圈控制回路一直保持得电状态,不受 K1断开的影响;而此时另一个接触器KM2则会因K2的断开而导致线圈控制回路不得电,进而不能吸合,即有效实现互锁功能。
又如:在互锁模式下,当先闭合开关QS2时,同理接触器KM2将得电吸合,K1、K2断开,接触器KM1线圈因其线圈控制回路断开,KM1主常开触点不动作,即此时可实现两个接触器电气互锁功能。其中,接触器KM1、KM2 可选择互锁元件上、下两组接线端子中任意一组,不受影响。可以避免一些互锁件上下两层接线端子必须连接特定的接触器,若接错顺序将导致接触器误动作从而引发电气安全事故的弊端。
再如:在非互锁工作模式下,当旋动旋钮开关SW处于闭合状态时,不执行电气互锁功能。先闭合开关QS1,KM1线圈控制回路中微型继电器KA1的线圈被短路,KM1线圈直接得电,KM1主触点吸合;再闭合开关QS2,KM2 线圈控制回路中微型继电器KA2线圈被短路,KM1线圈直接得电,KM1主触点吸合;即此时可实现两个接触器控制回路相互独立可同时工作,不受互锁制约。当旋动旋钮开关SW使其处于闭合状态时,互锁件不再具有互锁功能,当其中一个接触器KM1得电吸合时,另一个接触器KM2在控制线圈得电时仍可吸合,即KM1、KM2可同时工作;实现了由“互锁模式”向“非互锁模式”的转换,最大程度满足实际工程应用的需求。
由此,通过设置选择开关进行模式切换,可以在互锁模式与非互锁模式之间切换控制,使用更加灵活和便捷。
经大量的试验验证,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互锁件的壳体外部分层设置两个接线端子,在互锁件的内部设置带辅助触点的微型继电器及机械传动装置,使得接线时无论将其中一个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接在上、下层接线端子的哪一层均可实现正常互锁的功能,至少可以解决接线错误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对应于互锁控制装置的一种接触器组件。该接触器组件可以包括:以上所述的互锁控制装置。所述互锁控制装置,夹装在第一接触器和第二接触器之间。
具体地,该接触器组件,可以包括:以上所述的互锁控制装置、第一接触器、第二接触器、第一电源系统、第二电源系统和负载。该互锁控制装置,夹装在第一接触器和第二接触器之间。第一接触器连接第一电源系统,第二接触器连接第二电源系统,第一电源系统和第二电源系统分别连接对应的负载。
例如: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接触器KM1的常闭触点K1,需要串接在接触器KM2的线圈控制回路中,以使接触器KM1和接触器KM2形成互锁元件。但是,图2所示的例子中,若将接触器KM1的常闭触点串接在接触器KM1 的线圈控制回路中,则不能使接触器KM1与接触器KM2形成互锁。可见,图 2所示的这种接线方式,接线出错率较高;而且,接线员需严格区分并确认,互锁件中常闭触点两端的接线端子分别对应哪个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操作辨识难度加大。
进而,若一些互锁元件若常闭触点对应的接触器线圈控制回路选择错误,则使用时通电侧的接触器将出现不断“吸合-断开-吸合-断开”的异常现象,互锁功能失效,严重时将直接影响控制负载的异常频繁启停,对整机系统造成严重损害乃至引发电气安全事故。
另外,实际工程应用中,常常还存在灵活转换控制电路互锁关系的需求。以双电源供电切换应用场景为例,除了要求能实现A、B电源可单电源供电(另一个电源实施断路保护)外;常常还存在要求去除电路互锁功能,实现A、B 电源可同时供电的需求。而一些互锁元件组成的互锁单元无法方便的实现该需求,因此常常需要对原电路进行繁杂的相关电气元器件的拆换改造工作,由此导致切换不及时且加大了操作难度,不具易操作性。
在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提供一种新型接触器互锁元件,采取了在互锁件内部通过设置带辅助触点的微型继电器及机械传动装置结合成一套新的互锁方式,使得接线时无论将其中一个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接在上、下层接线端子的哪一层均可实现正常互锁的功能,解决了传统互锁件上、下层接线端子调换接线顺序时将出现异常“吸合-断开-吸合-断开”现象的问题,因而取得了避免因接线错误而产生电气安全隐患的效果。
可选地,在互锁元件内部电路中设有两个带常开触点的微型继电器KA1、 KA2,可以用于在通电时在对应接触器线圈控制回路中形成局部自锁。从而,主要可以解决一些互锁元件接线需明确区分上、下两层接线端子分别应接入哪个接触器线圈控制回路的问题,可以简化生产电气接线操作,降低接线出错率。
可选地,在互锁元件内部设置由机械联动装置直接控制其开合的两个常闭触点K1、K2,通过在电路中引入外部接触器主常开触点的机械传动反馈来实现整体电路的互锁。该种机械传动结合电气控制的设计使得本实用新型所述接触互锁件具有两个相对独立的接触器线圈控制回路控制单元。从而,可以解决一些互锁元件接线回路选择错误时,易造成通电后接触器及整机负载异常启停的问题,可以规避电气安全事故发生风险。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在互锁件内部设置了选择开关SW接入内部电路,若通过旋转选择开关SW使其闭合,当其中一个接触器KM1得电吸合时,另外一个接触器KM2仍然可实现得电吸合,即在电气逻辑上屏蔽了两个接触的互锁制约,实现了“互锁”与“非互锁”两种工作模式的可自由转换,解决了要实现该模式转换时要进行复杂的电气元器件拆装改造的问题,大大提高了电路改造效率,从而可以解决使用一些互锁元件的电路无法快速且简便的实现向非互锁模式转换的问题。
可选地,在互锁元件内部电路中设置了一个选择开关SW,使互锁元件具有电气互锁功能使用与否的选择功能,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自由选择,实际操作时使用一字螺丝刀工具旋动互锁件本体上的选择旋钮至对应状态即可,无需拆换电气元器件及相关电气接线,大大简化电路模式的切换难度。
可见,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提供的一种新型接触器互锁元件,在保证可实现电路互锁功能的同时,能有效降低生产接线难度,提高生产效率,规避了因互锁件接线错误而引起的电气安全事故风险,同时还能更加便捷的实现原电路由电气互锁模式向非电气互锁模式的转换。
在一个可选具体实施方式中,可以参见图3至图5所示的例子,对本实用新型的方案的具体实现过程进行示例性说明。
在一个可选具体例子中,参见图3所示的例子,互锁件外部(如壳体外部) 接线端子为上、下层接线形式,上层的两个接线端子(如互锁件上层接线端子 10)为一组,下层两个接线端子(如互锁件下层接线端子20)为一组。采用上下层接线端子形式,一是可有效节省空间,有利于实际应用时进行电箱布局;二是有利于生产接线分辨,如上层的两个接线端子接一个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下层的两个接线端子接另一个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
互锁件安装时,可以夹装在两个接触器的中间位置。互锁件两侧具有与互锁件内部联动装置相连的机械传动装置30的第一装配端61、第二装配端62 伸出,可分别与左右两个接触器的主常开触点(如第一触点51、第二触点52) 联动机构组合相连。例如:第一触点51,如触点K1。第二触点52,如触点 K2。第一装配端61,与接触器KM1组合装配。第二装配端62,与接触器KM2 组合装配的一端。可以通过伸出的机械传动装置30的第一装配端61、第二装配端62来获取互锁件左右两个接触器的动作反馈,左右任意一个接触器吸合时都将带动机械传动装置30动作,从而触发互锁件内部的常闭触点动作。
互锁件内部机械控制单元直接控制两个常闭触点的开合,其可能存在的一种结构形式,如图4、图5所示的例子。将互锁件与其左右两个接触器KM1、 KM2进行正确装配后,接触器的常开主触点动作直接触发互锁件内部的机械控制单元动作,进而直接控制互锁件内部的K1、K2常闭触点同开同合。可以在其中一个接触器(KM1)的线圈得电吸合时,直接引入该接触器的机械动作反馈,进而触发互锁件内部K1、K2常闭触点断开,即切断了另一个接触器 (KM2)的线圈得电回路,使得该接触器无法吸合,从而有效实现互锁效果。
可选地,互锁元件内部电路中,设置有两个微型继电器KA1、KA2,结合由机械控制单元直接控制开合的两个常闭触点K1、K2,在互锁件内部形成“局部控制回路自锁、整体功能互锁”的机制,具体工作原理可以参见图3所示的例子。
在互锁工作模式下,当旋钮开关SW(如模式转换开关40)处于断开位置时,互锁元件执行电气互锁功能,具体可以参见以下示例性说明。
第一种互锁情况:当先闭合开关QS1时,即当接触器KM1线圈控制回路得电时,该回路中微型继电器KA1线圈得电、KA1常开触点吸合,进而使得 KM1线圈控制回路形成自锁,接触器KM1主常开触点吸合,带动互锁元件内部机械传动装置使得互锁元件内K1、K2同时断开。如图5所示的例子,接触器KM1、接触器KM2中任意一个吸合时,都将带动常闭触点K1、常闭触点 K2同时断开。
例如:参见图3所示的例子,KM1线圈控制回路初始上电时,电流通过常闭触点K1使得微型继电器KA1线圈得电,KA1线圈得电致使KA1常开触点吸合,此时KA1线圈有两处得电路径:一是常闭触点K1、二是闭合了的 KA1常开触点,所以此时即使常闭触点K1断开,KA1线圈仍然可以通过闭合了的KA1常开触点得电,不会受K1的影响,即KM1线圈控制回路不会受K1 的开合影响,所以说KM1线圈控制回路实现了“自锁”
例如:参见图5所示的例子,常用接触器两侧均预留了连接互锁件的孔,图5中互锁件连杆61插入接触器KM1右侧的孔位,当接触器KM1线圈得电时,KM1的主触点吸合向下动作,向下吸合的主触点带动了互锁件连杆61 一起向下动作。
例如:参见图4和图5所示的例子,图4中的30即为图5中的互锁件连杆62,当与30连接的接触器得电吸合时,带动30向下动作,也即带动图5 中的62向下动作,由图5结构关系可知,62向下动作,原本闭合得两个常闭触点51、52就会断开。
此时,再闭合开关QS2,KM2线圈控制回路因K2断开使得该回路中KA2 线圈无法得电,即该回路无法形成自锁,接触器KM2线圈不得电,KM2主常开触点不吸合。
在其中一个接触器KM1控制线圈得电时,可以使得KM1线圈控制回路一直保持得电状态,不受K1断开的影响;而此时另一个接触器KM2则会因K2 的断开而导致线圈控制回路不得电,进而不能吸合,即有效实现互锁功能。
第二种互锁情况:当先闭合开关QS2时,同理接触器KM2将得电吸合, K1、K2断开,接触器KM1线圈因其线圈控制回路断开,KM1主常开触点不动作,即此时可实现两个接触器电气互锁功能。
其中,接触器KM1、KM2可选择互锁元件上、下两组接线端子中任意一组,不受影响;可以避免一些互锁件上下两层接线端子必须连接特定的接触器,若接错顺序将导致接触器误动作从而引发电气安全事故的弊端。
在非互锁工作模式下,当旋动旋钮开关SW处于闭合状态时,不执行电气互锁功能,具体可以参见以下示例性说明。
先闭合开关QS1,KM1线圈控制回路中微型继电器KA1的线圈被短路, KM1线圈直接得电,KM1主触点吸合;再闭合开关QS2,KM2线圈控制回路中微型继电器KA2线圈被短路,KM1线圈直接得电,KM1主触点吸合;即此时可实现两个接触器控制回路相互独立可同时工作,不受互锁制约。
当旋动旋钮开关SW使其处于闭合状态时,互锁件不再具有互锁功能,当其中一个接触器KM1得电吸合时,另一个接触器KM2在控制线圈得电时仍可吸合,即KM1、KM2可同时工作;实现了由“互锁模式”向“非互锁模式”的转换,最大程度满足实际工程应用的需求。
由于本实施例的接触器组件所实现的处理及功能基本相应于前述图1所示的装置的实施例、原理和实例,故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未详尽之处,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说明,在此不做赘述。
经大量的试验验证,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互锁元件内部电路中设有两个带常开触点的微型继电器,可以在通电时在对应接触器线圈控制回路中形成局部自锁,可以简化生产电气接线操作,降低接线出错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对应于接触器组件的一种接触器组件的互锁控制方法,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方法的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该接触器组件的互锁控制方法可以包括:步骤S110至步骤S150。
在步骤S110处,通过第一接线端子,连接第一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该第一接线端子如互锁件下层接线端子20。第一接触器,是待互锁的接触器组件中的一个接触器,如接触器KM1。
在步骤S120处,通过第二接线端子,连接第二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该第二接线端子如互锁件上层接线端子10。第二接触器,是待互锁的接触器组件中的另一个接触器,如接触器KM2。
例如:采取了在互锁件内部通过设置带辅助触点的微型继电器及机械传动装置结合成一套新的互锁方式,解决了传统互锁件上、下层接线端子调换接线顺序时将出现异常“吸合-断开-吸合-断开”现象的问题;通过设置两个接线端子,使得接线时无论将其中一个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接在上、下层接线端子的哪一层均可实现正常互锁的功能,因而取得了避免因接线错误而产生电气安全隐患的效果。
在步骤S130处,通过第一继电器,控制第一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第一继电器如带辅助触点的第一微型继电器KA1。
在步骤S140处,通过第二继电器,控制第二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第二继电器如带辅助触点的第二微型继电器KA2。
例如:在互锁元件内部电路中设有两个带常开触点的微型继电器KA1、 KA2,可以用于在通电时在对应接触器线圈控制回路中形成局部自锁。从而,主要可以解决一些互锁元件接线需明确区分上、下两层接线端子分别应接入哪个接触器线圈控制回路的问题,可以简化生产电气接线操作,降低接线出错率。
在步骤S150处,通过控制单元,在互锁模式下,在第一接触器和第二接触器中任一接触器得电动作的情况下进行动作,并控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同时断开或同时闭合,以实现对第一接触器和第二接触器的互锁控制。该控制单元,可以是机械传动装置。该控制单元,分别与第一接触器、第二接触器、第一辅助接触器和第二辅助接触器配合设置。
例如:在互锁元件内部设置由机械联动装置直接控制其开合的两个常闭触点K1、K2,通过在电路中引入外部接触器主常开触点的机械传动反馈来实现整体电路的互锁。该种机械传动结合电气控制的设计使得本实用新型所述接触互锁件具有两个相对独立的接触器线圈控制回路控制单元。从而,可以解决一些互锁元件接线回路选择错误时,易造成通电后接触器及整机负载异常启停的问题,可以规避电气安全事故发生风险。
例如:采取了在互锁件内部通过设置带辅助触点的微型继电器及机械传动装置结合成一套新的互锁方式,解决了传统互锁件上、下层接线端子调换接线顺序时将出现异常“吸合-断开-吸合-断开”现象的问题;通过设置两个接线端子,使得接线时无论将其中一个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接在上、下层接线端子的哪一层均可实现正常互锁的功能,因而取得了避免因接线错误而产生电气安全隐患的效果。
由此,通过使传动结构结合两个继电器,可以实现对待互锁的两个接触器的互锁控制,且通过设置两个接线端子可以避免接线错误。
在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包括:通过分别与第一互锁单元和第二互锁单元的配合设置的选择单元,切换该互锁控制方法的工作模式,该工作模式可以包括互锁模式和非互锁模式。
其中,在互锁模式下,通过控制单元能够实现对第一接触器和第二接触器的互锁控制。在非互锁模式下,通过控制单元解除对第一接触器和第二接触器的互锁控制。
例如:在互锁件内部设置了选择开关SW接入内部电路,若通过旋转选择开关SW使其闭合,当其中一个接触器KM1得电吸合时,另外一个接触器KM2 仍然可实现得电吸合,即在电气逻辑上屏蔽了两个接触的互锁制约,实现了“互锁”与“非互锁”两种工作模式的可自由转换,解决了要实现该模式转换时要进行复杂的电气元器件拆装改造的问题,大大提高了电路改造效率,从而可以解决使用一些互锁元件的电路无法快速且简便的实现向非互锁模式转换的问题。
由此,通过设置选择单元,在保证可实现电路互锁功能的同时,能有效降低生产接线难度,提高生产效率,规避了因互锁件接线错误而引起的电气安全事故风险,同时还能更加便捷的实现原电路由电气互锁模式向非电气互锁模式的转换。
由于本实施例的方法所实现的处理及功能基本相应于前述接触器组件的实施例、原理和实例,故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未详尽之处,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说明,在此不做赘述。
经大量的试验验证,采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互锁件内部设置了选择开关接入内部电路,若通过旋转选择开关使其闭合,当其中一个接触器得电吸合时,另外一个接触器仍然可实现得电吸合,即在电气逻辑上屏蔽了两个接触的互锁制约,实现了“互锁”与“非互锁”两种工作模式的可自由转换,可以大大提高了电路改造效率。
综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互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互锁单元、第二互锁单元和控制单元;所述第一互锁单元,包括:第一接线端子、第一继电器和第一开关;所述第二互锁单元,包括:第二接线端子、第二继电器和第二开关;其中,
第一接线端子,用于连接第一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
第二接线端子,用于连接第二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
第一继电器,用于控制第一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
第二继电器,用于控制第二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
控制单元,用于在互锁模式下,在第一接触器和第二接触器中任一接触器得电动作的情况下进行动作,并控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同时断开或同时闭合,以实现对第一接触器和第二接触器的互锁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接线端子的数量为一对;一对第一接线端子中的一个第一接线端子,连接至第一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中线圈的第一端;一对第一接线端子中的另一个第一接线端子,连接至第一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中线圈的第二端;
第二接线端子的数量为一对;一对第二接线端子中的一个第二接线端子,连接至第二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中线圈的第一端;一对第二接线端子中的另一个第二接线端子,连接至第二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回路中线圈的第二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互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一对第一接线端子为第一组接线端子,一对第二接线端子为第二组接线端子。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互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继电器,包括:线圈和常开触点;第一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与第一开关并联;其中,
第一继电器的线圈的第一端,连接至一对第一接线端子中的一个第一接线端子;第一继电器的线圈的第二端,经第一开关后,连接至一对第一接线端子中的另一个第一接线端子;第一开关与控制单元联动设置;
第二继电器,包括:线圈和常开触点;第二继电器的常开触点与第二开关并联;其中,
第二继电器的线圈的第一端,连接至一对第二接线端子中的一个第二接线端子;第二继电器的线圈的第二端,经第二开关后,连接至一对第二接线端子中的另一个第二接线端子;第二开关与控制单元联动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互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控制单元,包括:机械传动装置、第一装配端和第二装配端,第一装配端和第二装配端分别设置在机械传动装置的两端;
机械传动装置,分别与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联动设置;
第一装配端,与第一接触器的一组常开触点的联动机构相连;第二装配端,与第二接触器的一组常开触点的联动机构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互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选择单元;
该选择单元,分别与第一互锁单元和第二互锁单元的配合设置,用于切换该互锁控制装置的工作模式,该工作模式包括互锁模式和非互锁模式;
其中,在互锁模式下,通过控制单元能够实现对第一接触器和第二接触器的互锁控制;在非互锁模式下,通过控制单元解除对第一接触器和第二接触器的互锁控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互锁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选择单元,包括:选择开关;该选择开关,分别与第一互锁单元和第二互锁单元连接,用于同时控制第一互锁单元和第二互锁单元的工作模式;所述工作模式,包括:能够实现互锁的模式,或已解除互锁的模式。
8.一种接触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互锁控制装置;所述互锁控制装置,夹装在第一接触器和第二接触器之间。
CN202021469979.4U 2020-07-23 2020-07-23 一种互锁控制装置和接触器组件 Active CN2122093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69979.4U CN212209349U (zh) 2020-07-23 2020-07-23 一种互锁控制装置和接触器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69979.4U CN212209349U (zh) 2020-07-23 2020-07-23 一种互锁控制装置和接触器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209349U true CN212209349U (zh) 2020-12-22

Family

ID=738191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469979.4U Active CN212209349U (zh) 2020-07-23 2020-07-23 一种互锁控制装置和接触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2093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95462A (zh) 一种具有机械脱扣互锁功能的双电源转换开关
CN104637746B (zh) 断路器
CN100585368C (zh) 汽车遥控中控锁系统耐久性试验控制台
CN109733422B (zh) 一种实现地铁车一键自动重连、解钩功能的电路
CN212209349U (zh) 一种互锁控制装置和接触器组件
CN111834168A (zh) 一种互锁控制装置、接触器组件及其互锁控制方法
CN107895678A (zh) 一种自动分合闸断路器
CN205828320U (zh) 一种具有机械脱扣互锁功能的双电源转换开关
CN102881484B (zh) 一种双母线中置柜双隔离操作联锁机构
CN105993057B (zh) 电气开关设备
CN106663563A (zh) 开关器
CN115123317A (zh) 一种带电磁阀机械互锁结构的司控器控制电路
CN211592460U (zh) 专用车底盘取力控制与发动机pto模式联动互锁电路
CN110473723B (zh) 双电源转换机构及具有该双电源转换机构的开关设备
CN210200590U (zh) 双电源转换机构及具有该双电源转换机构的开关设备
CN1957433B (zh) 电器的控制装置
CN106783291A (zh) 断路器与隔离开关操作联锁机构
CN207338284U (zh) 一种用于塑壳断路器的储能式电动操作机构
CN201311893Y (zh) 一种控制与保护开关电器
CN107834416B (zh) 一种电气多重锁止的开关室底盘车装置
CN205810670U (zh) 一种断路器手动操作与电动操作可互锁的开关柜
CN106783358B (zh) 一种隔离刀联锁操作机构
CN218769366U (zh) 空气断路器
CN205399164U (zh) 一种铣刨机控制装置
CN105448461B (zh) 一种两级双向导通线圈电磁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