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09031U - 一种光电复合数据总线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电复合数据总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209031U
CN212209031U CN202020068188.4U CN202020068188U CN212209031U CN 212209031 U CN212209031 U CN 212209031U CN 202020068188 U CN202020068188 U CN 202020068188U CN 212209031 U CN212209031 U CN 2122090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ilver
plated copper
pitch
insulating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06818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小葵
纪宏生
陈参波
崔闫雪
李莎
杨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Aircraft Industry Group Hengtong Aerospace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n Aircraft Industry Group Hengtong Aerospace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Aircraft Industry Group Hengtong Aerospace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n Aircraft Industry Group Hengtong Aerospace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06818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2090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2090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2090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光电复合数据总线,包括至少三根镀银铜丝绞合导体和单模光纤传输载体;镀银铜丝绞合导体外绕包有第一绝缘层;单模光纤传输载体外绕包有第二绝缘层;单模光纤传输载体外周向绞合所述镀银铜丝绞合导体后形成光电复合缆芯;光电复合缆芯外绕包有紧固层;紧固层外设置有屏蔽层;屏蔽层外挤包有外护套。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光电信号不能同时传输光电信号及不耐高温、不耐低温的问题,达到了总线能够同时传输光电信号,耐‑65℃~+200℃高低温,能够满足在航空航天飞行器任务和控制系统中传输光电多路信号使用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光电复合数据总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天航空用信号传输线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电复合数据总线。
背景技术
光电数据总线是一种高速串行总线及光纤信路传输载体,我国目前新研制隐形战斗机在研制过程中,也将要采用光电复合数据总线通信接口来传输复杂、多样化及高效的视频及图像信号;开发该类光电复合数据总线,使该光电复合数据总线在具有很宽的温度范围内,也可以满足其他野战、水面等苛刻的军用环境。但现有的总线信号传输,一是光电信号不能同时同路传输,二是光信号不耐高温也不耐低温。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总线的光电信号不能同时传输及不耐高温也不耐低温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光电复合数据总线及其制备方法,达到了在满足其它基本电性能及机械性能指标要求的同时,还能满足总线能够同时传输光电信号,耐-65℃~+200℃高低温,能够满足在航空航天飞行器任务和控制系统中传输光电多路信号使用的技术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光电复合数据总线,包括至少三根镀银铜丝绞合导体和单模光纤传输载体;所述镀银铜丝绞合导体外绕包有第一绝缘层;所述单模光纤传输载体外绕包有第二绝缘层;所述单模光纤传输载体外周向绞合所述镀银铜丝绞合导体后形成光电复合缆芯;所述光电复合缆芯外绕包有紧固层;所述紧固层外设置有屏蔽层;所述屏蔽层外挤包有外护套。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绝缘层为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所述第二绝缘层为白色生料聚四氟乙烯薄膜。
进一步地,所述紧固层为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所述屏蔽层由两层镀银铜丝编织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绝缘层采用两层规格为宽6mm×厚0.076mm的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所述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介电常数为1.40~1.45;所述第二绝缘层采用规格为宽1.5mm ×厚0.05mm的白色生料聚四氟乙烯薄膜绕包绝缘,所述白色生料聚四氟乙烯薄膜纵向抗拉强度大于10MPa。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绝缘层分别采用红色、黄色、蓝色、绿色这四种颜色进行区分;第二绝缘层为白色,单模光纤传输载体置于中心进行绞合,绞合方向为右向、绞合节径比为12倍;
所述紧固层是在光电复合缆芯外绕包一层规格为宽12mm×厚0.102mm的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所述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介电常数为1.40~1.45;
所述屏蔽层为两层单丝直径为0.10mm的镀银铜丝,每层编织密度为92%;所述外护套为厚度0.35mm的氟塑料。
进一步地,所述光电复合数据总线采用四根镀银铜丝绞合导体用于电信号传输及一根外径为0.254±0.02mm的单模光纤传输载体用于光信号传输;
所述镀银铜丝绞合导体采用结构为19/0.127mm、银层厚度为1.5mm的单根导体结构, 排序结构为(1+6)+12,内外两层同心正反绞合;内层节距为6±1mm,右向绞合;外层节距为12mm±2mm,左向绞合;所述镀银铜丝绞合导体绞合后外径为0.63±0.05mm;绞合后导体的节径比控制在16~20倍之间。
为更好地实施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电复合数据总线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制备镀银铜丝绞合导体:用束丝机从内到外依次排列单根导体,由内而外正反向束绞出镀银铜丝导体;
绕包第一绝缘层:通过卧式双头绕包机将宽6mm×厚0.076mm的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绕包镀银铜丝绞合导体,共绕包两层形成第一绝缘层;
绕包第二绝缘层:通过立式双头绕包机将宽1.5mm×厚0.05mm的生料聚四氟乙烯薄膜绕包单模光纤传输载体外壁形成第二绝缘层;
制备光电复合缆芯:将绝缘后的至少三根镀银铜丝绞合导体、单模光纤传输载体用色彩进行标记,再通过承揽机进行绞合;绞合时将所述单模光纤传输载体放置于镀银铜丝绞合导体中心,绞合方向右向进行绞合形成光电复合缆芯;
绕包紧固层:通过卧式双头绕包机将宽12mm×厚0.102mm的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绕包光电复合缆芯外壁形成紧固层;
编织屏蔽层:通过16锭编织机将镀银铜丝编织在紧固层外壁,编织2层,形成屏蔽层;
挤包有外护套:通过40型高温挤出机在编织屏蔽层外挤包一层厚度为0.35mm的可溶性聚四氟乙烯,形成护外套。
进一步地,所述镀银铜丝绞合导体采用结构为19/0.127mm、银层厚度为1.5mm的单根导体结构,排序结构为(1+6)+12,内外两层同心正反绞合;内层节距6±1mm,右向绞合;外层节距12mm±2mm,左向绞合;镀银铜丝绞合导体绞合后外径0.63±0.05mm;绞合后导体的节径比控制在16~20倍之间;
所述第一绝缘层的第一层绕包重叠率为63%~66%、节距3.6±0.1mm、张力8N、右向绕包;所述第一绝缘层的第二层绕包重叠率48%~51%、节距4.3±0.1mm、张力8N、左向绕包;绕包后外径1.25±0.1mm;
所述第二绝缘层为一层结构,绕包重叠率63%~66%、节距1.0±0.1mm、张力3N,右向绕包,绕包后外径0.5±0.1mm。
进一步地,所述镀银铜丝绞合导体有四根,分别用红色、黄色、蓝色、绿色四种颜色的第一绝缘层进行绕包;第二绝缘层采用白色进行绕包;
所述光电复合缆芯的绞合节距为35±3mm,绞合外径3.05±0.2mm;
所述紧固层绕包重叠率48%~51%、层数为一层、节距为7.2±0.1mm、张力12N、左向绕包,绕包后外径3.4±0.2mm。
进一步地,所述屏蔽层(7)内层编织结构为16×7/0.1mm,编织节距10±1mm,外层编织结构为16×8/0.1mm,编织节距12±1mm,编织外径4.3±0.2mm;
所述护外套挤出温度依次经过五个温度区域,挤出温度区域分别为300±10℃、380 ±10℃、400±10℃、420±10℃、400±10℃,挤出速度45rad/min~50rad/min、牵引速度25m/min~30m/min、挤出外径5.0±0.2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如下: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光电复合数据总线,包括至少三根镀银铜丝绞合导体和单模光纤传输载体;所述镀银铜丝绞合导体外绕包有第一绝缘层;所述单模光纤传输载体外绕包有第二绝缘层;所述单模光纤传输载体外周向绞合所述镀银铜丝绞合导体后形成光电复合缆芯;所述光电复合缆芯外绕包有紧固层;所述紧固层外设置有屏蔽层;所述屏蔽层外挤包有外护套。
本实用新型的总线传输载体采用多根镀银铜丝绞合导体及单模光纤传输载体,镀银铜丝绞合导体绝缘采用两层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作为绝缘,单模光纤传输载体外采用白色生料聚四氟乙烯薄膜绕包绝缘,具有良好的光电传输性能,传输的光信号和电信号相互之间不影响。
光电复合数据总线在设计过程充分考虑到了柔软性和稳定要求,所以在导体绞合节距上均采用大节径比的节距进行绞合,镀银铜丝绞合导体的节径比控制在16~20倍之间,绝缘层均采用绕包结构,总线的柔软程度明显提升;为了避免总线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线芯移动错位的情况,光电复合缆芯在绞合时节径比控制在12倍,在整体缆芯外有一层紧固层,保证电缆在频繁移动场合下不出现线芯错位移动,保证电缆传输稳定性。
总线的传输载体采用的是镀银铜丝及单模光纤传输载体,绝缘层、紧固层及外护套采用的是含氟聚合物,屏蔽层采用的是镀银铜丝,解决了总线的光电信号不能同时传输及不耐高温也不耐低温的问题,达到了在满足其它基本电性能及机械性能指标要求的同时,还能满足总线能够同时传输光电信号,耐-65℃~+250℃高低温,能够满足在航空航天飞行器任务和控制系统中传输光电多路信号使用的技术效果。
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光电复合数据总线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用束丝机从内到外依次排列单根导体,由内而外正反向束绞出镀银铜丝导体;通过卧式双头绕包机将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绕包镀银铜丝绞合导体,共绕包两层形成第一绝缘层;通过立式双头绕包机将生料聚四氟乙烯薄膜绕包单模光纤传输载体外壁形成第二绝缘层;将绝缘后的至少三根镀银铜丝绞合导体、单模光纤传输载体用色彩进行标记,再通过承揽机进行绞合;绞合时将所述单模光纤传输载体放置于镀银铜丝绞合导体中心,绞合方向右向进行绞合形成光电复合缆芯;通过卧式双头绕包机将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绕包光电复合缆芯外壁形成紧固层;通过编织机将镀银铜丝编织在紧固层外壁,编织2层,形成屏蔽层;通过高温挤出机在编织屏蔽层外挤包一层可溶性聚四氟乙烯,形成护外套。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至少三根镀银铜丝绞合导体和一根单模光纤传输载体作为最内层传输载体;镀银铜丝绞合导体外采用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绕包绕包第一绝缘层,颜色为红、黄、蓝、绿四色,单模光纤传输载体外采用白色生料聚四氟乙烯薄膜绕包第二绝缘层,将红、黄、蓝、绿、白5种绝缘线芯绞合成光电复合缆芯,在缆芯外绕包一层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作为紧固层,在紧固层外编织两层镀银铜丝作为屏蔽层,在屏蔽层外挤出氟塑料作为外护套的方法得到光电复合数据总线,导体绞合节距上均采用大节径比的节距进行绞合,镀银铜丝绞合导体的节径比控制在16~20倍,绝缘层均采用绕包结构,使得总线的柔软程度明显提升;为了避免总线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线芯移动错位的情况,光电复合缆芯在绞合时节径比控制在12倍,在整体缆芯外有一层紧固层,保证电缆在频繁移动场合下不出现线芯错位移动,保证电缆传输稳定性。解决了光电信号不能同时传输及不耐高温、不耐低温的问题,达到了总线能够同时传输光电信号,耐-65℃~+200℃高低温,能够满足在航空航天飞行器任务和控制系统中传输光电多路信号使用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镀银铜丝绞合导体,2、第一绝缘层,2.1、第一绝缘层的第一层,2.2、第一绝缘层的第二层,3、单模光纤传输载体,4、第二绝缘层,5、光电复合缆芯,6、紧固层,7、屏蔽层,8、外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说明:显然本实用新型主要是提供一种构思,所有技术特征细节不可能完全细化,没有公开的内容均站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知识面和高度进行选择。
本实施例中未进行详细说明的绕包、编织、绞合和挤包等的操作原理,均采用现有操作技术。
实施例1,结合附图1描述。
一种光电复合数据总线,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三根镀银铜丝绞合导体1和单模光纤传输载体3;所述镀银铜丝绞合导体1外绕包有第一绝缘层2;所述单模光纤传输载体3 外绕包有第二绝缘层4;所述单模光纤传输载体3外周向绞合所述镀银铜丝绞合导体1后形成光电复合缆芯5;所述光电复合缆芯5外绕包有紧固层6;所述紧固层6外设置有屏蔽层7;所述屏蔽层7外挤包有外护套8。
本实施例的光电复合数据总线采用三根镀银铜丝绞合导体用于电信号传输及一根外径为0.254±0.02mm的单模光纤传输载体用于光信号传输。镀银铜丝绞合导体采用19根直径为0.127mm,银层厚度为1.5mm的单根导体绞合而成,而19根单导体的排列方式为 (1+6)+12即中间一根导体外侧周向绞合有六根导体形成内层,在内层外周向绞合有十二根导体形成外层,内外两层同心正反绞合;内层节距6±1mm,右向绞合;外层节距12mm± 2mm,左向绞合;镀银铜丝绞合导体绞合后外径0.63±0.05mm;绞合后导体的节径比控制在16~20倍之间,具体是指内层的节径比为16倍,外层节径比为20倍;
所述镀银铜丝绞合导体采用三根,三根分别用红色、黄色、蓝色、三种颜色的第一绝缘层进行绕包;第二绝缘层采用白色进行绕包;
屏蔽层内层编织结构为16根宽度为7mm,厚度为0.1mm的镀银铜丝编织而成,编织节距10±1mm,外层编织结构为为16根宽度为8mm,厚度为0.1mm的镀银铜丝编织而成,编织节距12±1mm,编织外径4.3±0.2mm;
总线传输载体采用多根镀银铜丝绞合导体及单模光纤传输载体,镀银铜丝绞合导体绝缘采用两层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作为绝缘,单模光纤传输载体外采用白色生料聚四氟乙烯薄膜绕包绝缘,具有良好的光电传输性能,传输的光信号和电信号相互之间不影响;
光电复合数据总线在设计过程充分考虑到了柔软性和稳定要求,所以在导体绞合节距上均采用大节径比的节距进行绞合,镀银铜丝绞合导体的节径比控制在16~20倍之间,绝缘层均采用绕包结构,总线的柔软程度明显提升;为了避免总线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线芯移动错位的情况,光电复合缆芯在绞合时节径比控制在12倍,在整体缆芯外有一层紧固层,保证电缆在频繁移动场合下不出现线芯错位移动,保证电缆传输稳定性。
总线的传输载体采用的是镀银铜丝及单模光纤传输载体,绝缘层、紧固层及外护套采用的是含氟聚合物,屏蔽层采用的是镀银铜丝,解决了总线的光电信号不能同时传输及耐高温也不耐低温的问题,达到了在满足其它基本电性能及机械性能指标要求的同时,还能满足总线能够同时传输光电信号,耐-65℃~+250℃高低温,能够满足在航空航天飞行器任务和控制系统中传输光电多路信号使用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2,结合附图1描述。
为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光电复合数据总线的技术效果,提供一种制备实施例1产品的方法:
一种光电复合数据总线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制备镀银铜丝绞合导体1:用束丝机从内到外依次排列单根导体,由内而外正反向束绞出镀银铜丝导体;
步骤二、绕包第一绝缘层2:通过卧式双头绕包机将宽6mm×厚0.076mm的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绕包镀银铜丝绞合导体1,共绕包两层形成第一绝缘层2;
步骤三、绕包第二绝缘层4:通过立式双头绕包机将宽1.5mm×厚0.05mm的生料聚四氟乙烯薄膜绕包单模光纤传输载体3外壁形成第二绝缘层4;
步骤四、制备光电复合缆芯5:将绝缘后的三根镀银铜丝绞合导体1、单模光纤传输载体3用色彩进行标记,再通过承揽机进行绞合;绞合时将所述单模光纤传输载体3放置于镀银铜丝绞合导体1中心,绞合方向右向进行绞合形成光电复合缆芯5;
步骤五、绕包紧固层6:通过卧式双头绕包机将宽12mm×厚0.102mm的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绕包光电复合缆芯5外壁形成紧固层6;
步骤六、屏蔽层7:通过16锭编织机将镀银铜丝编织在紧固层6外壁,编织2层,形成屏蔽层7;
步骤七、挤包有外护套8:通过40型高温挤出机在编织屏蔽层外挤包一层厚度为0.35mm的可溶性聚四氟乙烯,形成护外套8。
进一步地,步骤一的所述镀银铜丝绞合导体1采用19根直径为0.127mm,银层厚度为 1.5mm的单导体绞合而成,而19根单导体的排列方式为(1+6)+12即中间一根导体外侧周向绞合有六根导体形成内层,在内层外周向绞合有十二根导体形成外层,内外两层同心正反绞合;内层节距5mm,右向绞合;外层节距10mm,左向绞合;镀银铜丝绞合导体1绞合后外径0.58mm;绞合后导体的节径比控制在16~20倍之间,具体是指内层的节径比为16 倍,外层节径比为20倍;
步骤二的所述第一绝缘层2的第一层绕包重叠率为63%、节距3.5mm、张力8N、右向绕包;所述第一绝缘层2的第二层绕包重叠率48%、节距4.2mm、张力8N、左向绕包;绕包后外径1.24mm;
步骤三的所述第二绝缘层4为一层结构,绕包重叠率63%、节距0.9mm、张力3N,右向绕包,绕包后外径0.4mm。
进一步地,步骤一的所述镀银铜丝绞合导体1有三根,分别用红色、黄色、蓝色,三种颜色的第一绝缘层2进行绕包;第二绝缘层4采用白色进行绕包;
步骤四的所述光电复合缆芯5的绞合节距为32mm,绞合外径3.03mm;
步骤五的所述紧固层6绕包重叠率48%、层数为一层、节距为7.1mm、张力12N、左向绕包,绕包后外径3.2mm。
进一步地,步骤六的所述屏蔽层7内层编织结构为16根宽度为7mm,厚度为0.1mm的镀银铜丝编织而成,编织节距9mm,屏蔽层7外层编织结构为16根宽度为8mm,厚度为0.1mm的镀银铜丝编织而成,编织节距11mm,编织外径4.1mm;
步骤七的所述护外套8挤出温度依次经过五个温度区域,挤出温度区域分别为290℃、 370℃、390℃、410℃、390℃,挤出速度45rad/min、牵引速度25m/min、挤出外径4.8mm。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三根镀银铜丝绞合导体和一根单模光纤传输载体作为最内层传输载体;镀银铜丝绞合导体外采用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绕包绕包第一绝缘层,颜色为红、黄、蓝、绿四色,单模光纤传输载体外采用白色生料聚四氟乙烯薄膜绕包第二绝缘层,将红、黄、蓝、绿、白5种绝缘线芯绞合成光电复合缆芯,在缆芯外绕包一层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作为紧固层,在紧固层外编织两层镀银铜丝作为屏蔽层,在屏蔽层外挤出氟塑料作为外护套的方法得到光电复合数据总线,导体绞合节距上均采用大节径比的节距进行绞合,镀银铜丝绞合导体的节径比控制在16~20倍之间,绝缘层均采用绕包结构,使得总线的柔软程度明显提升;为了避免总线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线芯移动错位的情况,光电复合缆芯在绞合时节径比控制在12倍,在整体缆芯外有一层紧固层,保证电缆在频繁移动场合下不出现线芯错位移动,保证电缆传输稳定性。解决了光电信号不能同时传输及不耐高温、不耐低温的问题,达到了总线能够同时同路传输光电信号,耐-65℃~+200℃高低温,能够满足在航空航天飞行器任务和控制系统中传输光电多路信号使用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3,结合附图1描述。
为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光电复合数据总线的技术效果,提供一种制备实施例1产品的方法:
一种光电复合数据总线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制备镀银铜丝绞合导体1:用束丝机从内到外依次排列单根导体,由内而外正反向束绞出镀银铜丝导体;
步骤二、绕包第一绝缘层2:通过卧式双头绕包机将宽6mm×厚0.076mm的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绕包镀银铜丝绞合导体1,共绕包两层形成第一绝缘层2;
步骤三、绕包第二绝缘层4:通过立式双头绕包机将宽1.5mm×厚0.05mm的生料聚四氟乙烯薄膜绕包单模光纤传输载体3外壁形成第二绝缘层4;
步骤四、制备光电复合缆芯5:将绝缘后的四根镀银铜丝绞合导体1、单模光纤传输载体3用色彩进行标记,再通过承揽机进行绞合;绞合时将所述单模光纤传输载体3放置于镀银铜丝绞合导体1中心,绞合方向右向进行绞合形成光电复合缆芯5;
步骤五、绕包紧固层6:通过卧式双头绕包机将宽12mm×厚0.102mm的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绕包光电复合缆芯5外壁形成紧固层6;
步骤六、屏蔽层7:通过16锭编织机将镀银铜丝编织在紧固层6外壁,编织2层,形成屏蔽层7;
步骤七、挤包有外护套8:通过40型高温挤出机在编织屏蔽层外挤包一层厚度为0.35mm的可溶性聚四氟乙烯,形成护外套8。
进一步地,步骤一的所述镀银铜丝绞合导体1采用19根直径为0.127mm,银层厚度为 1.5mm的单导体绞合而成,而19根单导体的排列方式为(1+6)+12即中间一根导体外侧周向绞合有六根导体形成内层,在内层外周向绞合有十二根导体形成外层,内外两层同心正反绞合;内层节距5mm,右向绞合;外层节距10mm,左向绞合;镀银铜丝绞合导体1绞合后外径0.58mm;绞合后导体的节径比控制在16~20倍之间,具体是指内层的节径比为18 倍,外层节径比为20倍;
步骤二的所述第一绝缘层2的第一层绕包重叠率为65%、节距3.5mm、张力8N、右向绕包;所述第一绝缘层2的第二层绕包重叠率50%、节距4.2mm、张力8N、左向绕包;绕包后外径1.24mm;
步骤三的所述第二绝缘层4为一层结构,绕包重叠率65%、节距0.9mm、张力3N,右向绕包,绕包后外径0.4mm。
进一步地,步骤一的所述镀银铜丝绞合导体1有四根,分别用红色、黄色、蓝色、绿色,四种颜色的第一绝缘层2进行绕包;第二绝缘层4采用白色进行绕包;
步骤四的所述光电复合缆芯5的绞合节距为32mm,绞合外径3.03mm;
步骤五的所述紧固层6绕包重叠率50%、层数为一层、节距为7.1mm、张力12N、左向绕包,绕包后外径3.2mm。
进一步地,步骤六的屏蔽层7内层编织结构为16根宽度为7mm,厚度为0.1mm的镀银铜丝编织而成,编织节距9mm,外层编织结构为16根宽度为8mm,厚度为0.1mm的镀银铜丝编织而成,编织节距11mm,编织外径4.1mm;
步骤七的所述护外套8挤出温度依次经过五个温度区域,挤出温度区域分别为310℃、 370℃、390℃、430℃、410℃,挤出速度48rad/min、牵引速度28m/min、挤出外径4.8mm。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四根镀银铜丝绞合导体和一根单模光纤传输载体作为最内层传输载体;镀银铜丝绞合导体外采用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绕包绕包第一绝缘层,颜色为红、黄、蓝、绿四色,单模光纤传输载体外采用白色生料聚四氟乙烯薄膜绕包第二绝缘层,将红、黄、蓝、绿、白5种绝缘线芯绞合成光电复合缆芯,在缆芯外绕包一层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作为紧固层,在紧固层外编织两层镀银铜丝作为屏蔽层,在屏蔽层外挤出氟塑料作为外护套的方法得到光电复合数据总线,导体绞合节距上均采用大节径比的节距进行绞合,镀银铜丝绞合导体节径比控制在16~20倍之间,绝缘层均采用绕包结构,使得总线的柔软程度明显提升;为了避免总线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线芯移动错位的情况,光电复合缆芯在绞合时节径比控制在12倍,在整体缆芯外有一层紧固层,保证电缆在频繁移动场合下不出现线芯错位移动,保证电缆传输稳定性。解决了光电信号不能同时传输及不耐高温、不耐低温的问题,达到了总线能够同时同路传输光电信号,耐-65℃~+200℃高低温,能够满足在航空航天飞行器任务和控制系统中传输光电多路信号使用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4,结合附图1描述。
为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光电复合数据总线的技术效果,提供一种制备实施例1产品的方法:
一种光电复合数据总线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制备镀银铜丝绞合导体1:用束丝机从内到外依次排列单根导体,由内而外正反向束绞出镀银铜丝导体;
步骤二、绕包第一绝缘层2:通过卧式双头绕包机将宽6mm×厚0.076mm的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绕包镀银铜丝绞合导体1,共绕包两层形成第一绝缘层2;
步骤三、绕包第二绝缘层4:通过立式双头绕包机将宽1.5mm×厚0.05mm的生料聚四氟乙烯薄膜绕包单模光纤传输载体3外壁形成第二绝缘层4;
步骤四、制备光电复合缆芯5:将绝缘后的五根镀银铜丝绞合导体1、单模光纤传输载体3用色彩进行标记,再通过承揽机进行绞合;绞合时将所述单模光纤传输载体3放置于镀银铜丝绞合导体1中心,绞合方向右向进行绞合形成光电复合缆芯5;
步骤五、绕包紧固层6:通过卧式双头绕包机将宽12mm×厚0.102mm的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绕包光电复合缆芯5外壁形成紧固层6;
步骤六、屏蔽层7:通过16锭编织机将镀银铜丝编织在紧固层6外壁,编织2层,形成屏蔽层7;
步骤七、挤包有外护套8:通过40型高温挤出机在编织屏蔽层外挤包一层厚度为0.35mm的可溶性聚四氟乙烯,形成护外套8。
进一步地,步骤一的所述镀银铜丝绞合导体1采用19根直径为0.127mm,银层厚度为 1.5mm的单导体绞合而成,而19根单导体的排列方式为(1+6)+12即中间一根导体外侧周向绞合有六根导体形成内层,在内层外周向绞合有十二根导体形成外层,内外两层同心正反绞合;内层节距7mm,右向绞合;外层节距14mm,左向绞合;镀银铜丝绞合导体1绞合后外径0.68mm;绞合后导体的节径比控制在16~20倍之间,具体是指内层的节径比为20 倍,外层节径比为18倍;
步骤二的所述第一绝缘层2的第一层绕包重叠率为66%、节距3.7mm、张力8N、右向绕包;所述第一绝缘层2的第二层绕包重叠率51%、节距4.4mm、张力8N、左向绕包;绕包后外径1.24mm;
步骤三的所述第二绝缘层4为一层结构,绕包重叠率66%、节距1.1mm、张力3N,右向绕包,绕包后外径0.6mm。
进一步地,步骤一的所述镀银铜丝绞合导体1有五根,分别用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紫色,五种颜色的第一绝缘层2进行绕包;第二绝缘层4采用白色进行绕包;
步骤四的所述光电复合缆芯5的绞合节距为38mm,绞合外径3.07mm;
步骤五的所述紧固层6绕包重叠率51%、层数为一层、节距为7.3mm、张力12N、左向绕包,绕包后外径3.6mm。
进一步地,步骤六的所述屏蔽层7采用内层编织结构为16根宽度为7mm,厚度为0.1mm 的镀银铜丝编织而成,编织节距11mm,外层编织结构为16根宽度为8mm,厚度为0.1mm的镀银铜丝编织而成,编织节距13mm,编织外径4.5mm;
步骤七的所述护外套8挤出温度依次经过五个温度区域,挤出温度区域分别为310℃、 390℃、410℃、430℃、410℃,挤出速度50rad/min、牵引速度30m/min、挤出外径5.2mm。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五根镀银铜丝绞合导体和一根单模光纤传输载体作为最内层传输载体;镀银铜丝绞合导体外采用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绕包绕包第一绝缘层,颜色为红、黄、蓝、绿、紫五色,单模光纤传输载体外采用白色生料聚四氟乙烯薄膜绕包第二绝缘层,将红、黄、蓝、绿、紫、白6种绝缘线芯绞合成光电复合缆芯,在缆芯外绕包一层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作为紧固层,在紧固层外编织两层镀银铜丝作为屏蔽层,在屏蔽层外挤出氟塑料作为外护套的方法得到光电复合数据总线,导体绞合节距上均采用大节径比的节距进行绞合,镀银铜丝绞合导体的节径比控制在16~20倍之间,绝缘层均采用绕包结构,使得总线的柔软程度明显提升;为了避免总线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线芯移动错位的情况,光电复合缆芯在绞合时节径比控制在12倍,在整体缆芯外有一层紧固层,保证电缆在频繁移动场合下不出现线芯错位移动,保证电缆传输稳定性。解决了光电信号不能同时传输及不耐高温、不耐低温的问题,达到了总线能够同时同路传输光电信号,耐-65℃~+200℃高低温,能够满足在航空航天飞行器任务和控制系统中传输光电多路信号使用的技术效果。
实施例5,结合附图1描述。
一种光电复合数据总线,最内层传输载体为四根镀银铜丝绞合导体(1)和一根单模光纤传输载体(3);镀银铜丝绞合导体(1)外采用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绕包作为第一绝缘层(2),颜色为红色、黄色、蓝色、绿色这四种颜色;单模光纤传输载体(3)外采用白色生料聚四氟乙烯薄膜绕包作为第二绝缘层(4),需烧结定型;将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白色五种绝缘线芯绞合成光电复合缆芯(5);光电复合缆芯(5)外绕包一层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作为紧固层(6);在紧固层(6)外编织两层镀银铜丝作为屏蔽层(7);在屏蔽层(7)外挤出氟塑料作为外护套(8),最终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光电复合数据总线采用四根镀银铜丝绞合导体用于电信号传输及一根外径为0.254±0.02mm的单模光纤传输载体用于光信号传输;该镀银铜丝绞合导体采用19 根直径为0.127mm,银层厚度为1.5mm的单根导体绞合而成,而19根单导体的排列方式为 (1+6)+12即中间一根导体外侧周向绞合有六根导体形成内层,在内层外周向绞合有十二根导体形成外层,内外两层同心正反绞合;内层节距6±1mm,右向绞合;外层节距12mm±2mm,左向绞合;镀银铜丝绞合导体绞合后外径0.63±0.05mm;绞合后导体的节径比控制在16~20倍之间,具体是指内层的节径比为16倍,外层节径比为20倍;镀银铜丝绞合导体绝缘采用两层规格为宽6mm×厚0.076mm的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作为第一绝缘层,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介电常数为1.40~1.45,电信号传输速率为83%~85%,最高传输频率为1000MHz,传输衰减为0.60dB/m@1000MHz;单模光纤传输载体外采用规格为宽1.5mm×厚0.05mm白色生料聚四氟乙烯薄膜绕包作为第二绝缘层,传输衰减0.6dB/km@1310nm, 0.5dB/km@1550nm;从而使得传输的光信号和电信号相互之间不影响,具有良好的光电传输性能。
光电复合缆芯为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白色五种绝缘线芯绞合而成,绞合方向为右向,绞合节径比为12倍;在光电复合缆芯外绕包一层规格为宽12mm×厚0.102mm的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作为紧固层;在紧固层外编织两层单丝直径为0.10mm的镀银铜丝作为屏蔽层,每层编织密度为92%;在屏蔽层外挤出厚度为0.35mm的氟塑料作为外护套,最终成型。
光电复合数据总线的传输载体采用的是镀银铜丝及单模光纤,绝缘层、紧固层及外护套采用的均是含氟聚合物,屏蔽层采用的是镀银铜丝,具有极好的的耐高低温性能,耐环境温度在-65℃~+250℃,能够在各大军用恶劣环境的飞行器中使用。
光电复合数据总线在设计过程充分考虑到了柔软性和稳定要求,所以在导体绞合节距上均采用大节径比的节距进行绞合,绞合后导体的节径比控制在16~20倍之间;绝缘层均采用绕包结构,总线的柔软程度明显提升;为了避免总线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线芯移动错位的情况,光电复合缆芯在绞合时节径比控制在12倍,在整体缆芯外有一层紧固层,保证电缆在频繁移动场合下不出现线芯错位移动,保证电缆传输稳定性。
该光电复合数据总线有着极好的耐高低温性能,优良的电气性能,具有较高的传输稳定度和效率。不仅能够以数字形式传输,还可以通过光信号传输数据,保证了信号的质量,能有效的传输高速率及复杂的视频及图像信号,适合在航空、航天飞行任务和控制系统中传输多路光电信号用。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1-5中由于航天航空用光电复合数据总线传输载体采用三或四或五根镀银铜丝绞合导体及单模光纤传输载体,镀银铜丝绞合导体绝缘采用两层规格为 6mm×0.076mm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作为绝缘,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介电常数为1.40~ 1.45,电信号传输速率为83%~85%,最高传输频率为1000MHz,传输衰减0.60dB/m@1000MHz;单模光纤传输载体外采用规格为1.5mm×0.05mm白色生料聚四氟乙烯薄膜绕包绝缘,传输衰减为0.6dB/km@1310nm,0.5dB/km@1550nm;传输的光信号和电信号相互之间不影响,具有良好的光电传输性能。
光电复合数据总线在设计过程充分考虑到了柔软性和稳定要求,所以在导体绞合节距上均采用大节径比的节距进行绞合,镀银铜丝绞合导体的节径比控制在16~20倍之间,绝缘层均采用绕包结构,总线的柔软程度明显提升;为了避免总线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线芯移动错位的情况,光电复合缆芯在绞合时节径比控制在12倍,在整体缆芯外有一层紧固层,保证电缆在频繁移动场合下不出现线芯错位移动,保证电缆传输稳定性。
总线的传输载体采用的是镀银铜丝及单模光纤传输载体,绝缘层、紧固层及外护套采用的是含氟聚合物,屏蔽层采用的是镀银铜丝,解决了总线的光电信号不能同时传输及不耐高温也不耐低温的问题,达到了在满足其它基本电性能及机械性能指标要求的同时,还能满足总线能够同时同路传输光电信号,耐-65℃~+250℃高低温,能够满足在航空航天飞行器任务和控制系统中传输光电多路信号使用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工艺参数如下: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574768750000161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总线电缆与普通1394B电缆的性能参数对比表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574768750000171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光电复合数据总线,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三根镀银铜丝绞合导体(1)和单模光纤传输载体(3);所述镀银铜丝绞合导体(1)外绕包有第一绝缘层(2);所述单模光纤传输载体(3)外绕包有第二绝缘层(4);所述单模光纤传输载体(3)外周向绞合所述镀银铜丝绞合导体(1)后形成光电复合缆芯(5);所述光电复合缆芯(5)外绕包有紧固层(6);所述紧固层(6)外设置有屏蔽层(7);所述屏蔽层(7)外挤包有外护套(8)。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复合数据总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层(2)为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所述第二绝缘层(4)为白色生料聚四氟乙烯薄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复合数据总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层(6)为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所述屏蔽层(7)由两层镀银铜丝编织而成。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电复合数据总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层(2)为两层规格为宽6mm×厚0.076mm的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所述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介电常数为1.40~1.45;所述第二绝缘层(4)为宽1.5mm×厚0.05mm的白色生料聚四氟乙烯薄膜;所述白色生料聚四氟乙烯薄膜纵向抗拉强度大于10MPa。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光电复合数据总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层(2)分别采用红色、黄色、蓝色、绿色这四种颜色进行区分;第二绝缘层(4)为白色,单模光纤传输载体(3)置于中心进行绞合,绞合方向为右向,绞合节径比为12倍;
所述紧固层(6)是在光电复合缆芯(5)外绕包一层规格为宽12mm×厚0.102mm的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所述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介电常数为1.40~1.45;
所述屏蔽层(7)为两层单丝直径为0.10mm的镀银铜丝,每层编织密度为92%;所述外护套(8)为厚度0.35mm的氟塑料。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电复合数据总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电复合数据总线采用四根镀银铜丝绞合导体(1)用于电信号传输及一根外径为0.254±0.02mm的单模光纤传输载体(3)用于光信号传输;
所述镀银铜丝绞合导体(1)采用结构为19/0.127mm、银层厚度为1.5mm的单根导体组合而成,排序结构为(1+6)+12,内外两层同心正反绞合;内层节距为6±1mm,右向绞合;外层节距为12mm±2mm,左向绞合;所述镀银铜丝绞合导体(1)绞合后外径为0.63±0.05mm;绞合后导体的节径比控制在16~20倍之间;所述第一绝缘层(2)的第一层(2.1)绕包重叠率为63%~66%、节距为3.6±0.1mm、张力为8N、右向绕包;所述第一绝缘层(2)的第二层(2.2)绕包重叠率为48%~51%、节距4.3±0.1mm、张力8N、左向绕包;绕包后外径1.25±0.1mm;所述第二绝缘层(4)为一层结构,绕包重叠率63%~66%、节距1.0±0.1mm、张力3N,右向绕包,绕包后外径0.5±0.1mm。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电复合数据总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电复合缆芯(5)的绞合节距为35±3mm,绞合外径3.05±0.2mm。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电复合数据总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层(6)绕包重叠率48%~51%、层数为一层、节距为7.2±0.1mm、张力12N、左向绕包,绕包后外径3.4±0.2mm。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电复合数据总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层(7)内层编织结构为16×7/0.1mm,编织节距10±1mm,外层编织结构为16×8/0.1mm,编织节距12±1mm,编织外径4.3±0.2mm。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电复合数据总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镀银铜丝绞合导体(1)的最高传输频率为1000MHz,传输衰减0.60dB/m@1000MHz;所述单模光纤传输载体(3)的传输衰减为0.6dB/km@1310nm,0.5dB/km@1550nm。
CN202020068188.4U 2020-01-14 2020-01-14 一种光电复合数据总线 Active CN2122090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68188.4U CN212209031U (zh) 2020-01-14 2020-01-14 一种光电复合数据总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68188.4U CN212209031U (zh) 2020-01-14 2020-01-14 一种光电复合数据总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209031U true CN212209031U (zh) 2020-12-22

Family

ID=738114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068188.4U Active CN212209031U (zh) 2020-01-14 2020-01-14 一种光电复合数据总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2090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31416B (zh) 一种特种聚氯乙烯绝缘电子线的制造方法及电子线
CN102231299A (zh) 双对双轴平行高速传输电缆及其制造方法
EP3817009B1 (en) Photoelectric composite cable for an indoor wireless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CN102254608A (zh) 单对双轴平行高速传输电缆及其制造方法
CN104658678A (zh) 一种船用耐油型低压双工光电复合电缆及制备工艺
CN103886962A (zh) 一种数据通信电缆
CN101707079A (zh) 层绞式光电复合缆
CN111145957A (zh) 一种光电复合数据总线及其制备方法
CN212209031U (zh) 一种光电复合数据总线
CN106981340A (zh) 一种非金属材质包覆缆芯的非屏蔽型抗干扰数据电缆及制备方法
CN110797141A (zh) 耐磨抗拖拽散热型多功能电动汽车充电用电缆及制作方法
CN105448420A (zh) 1200MHz高频数据电缆
CN112164485A (zh) 一种高速高频信号传输铜导体电缆的生产工艺
CN102394141A (zh) 用于lvds信号传输的电缆
CN204440967U (zh) 一种船用耐油型低压双工光电复合电缆
CN212516681U (zh) 一种高可靠性监控信号线
CN211350196U (zh) 一种适用于工业机器人的工业以太网电缆
CN201994103U (zh) 双对双轴平行高速传输电缆
CN202796119U (zh) 一种低频综合电缆
CN217847469U (zh) 一种光电复合数字通信电缆
CN202650703U (zh) 一种舰船用轻型薄壁绝缘通信电缆
CN202003732U (zh) 单对双轴平行高速传输电缆
CN213183734U (zh) 一种航空用超六类网线
CN105405514A (zh) 高屏蔽性能的低损耗复合型数据电缆
CN211742691U (zh) 一种环保型非金属加强阻燃耐火计算机电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