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79040U - 天花机 - Google Patents

天花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79040U
CN212179040U CN202020738589.6U CN202020738589U CN212179040U CN 212179040 U CN212179040 U CN 212179040U CN 202020738589 U CN202020738589 U CN 202020738589U CN 212179040 U CN212179040 U CN 2121790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duct
wind
air outlet
wind swee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73858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晓庆
程军
陈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73858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1790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790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790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天花机,其包括箱体、设于所述箱体下部的面板、形成于所述面板的中间区域的进风口、形成于所述面板上且围绕所述进风口分布的多个出风口、可旋转地设于所述出风口处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的导风板、可沿所述导风板的旋转轴方向摆动地设置于所述出风口内的扫风叶片,多个所述扫风叶片并列排布;本实用新型从传统天花机风道形式、送风特点和舒适性功能角度出发,在出风口位置增设扫风叶片,使出风口的沿所述导风板的旋转轴方向的送风范围增大,有效发送房间温度分布的均匀性。

Description

天花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天花机。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天花机多为单导风板结构。而对空调的使用效果来说,送风范围越大,使用效果则越好。而在现有产品中,受产品出风口尺寸及单一出风导风方式的限制,在房间空间的水平方向上,往往仅出风口正对的区域有明显风感,对于水平方向上的其他区域则少有风感;而空间内没有气流经过的区域的温度很难发生改变,这样就会造成空间温度分布不均、热感效果不佳,造成了使用舒适度下降。
有鉴于此,提出本实用新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天花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天花机,包括
箱体;
面板,设于所述箱体下部;
进风口,形成于所述面板的中间区域;
出风口,形成于所述面板上;多个所述出风口围绕所述进风口分布;
导风板,可旋转地设于所述出风口处,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
扫风叶片,可沿所述导风板的旋转轴方向摆动地设置于所述出风口内,多个所述扫风叶片并列排布。
优选的,所述箱体内设有环绕所述进风口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与所述箱体共同限定出竖向风道;
所述竖向风道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风道、第二风道、第三风道及第四风道;其中,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四风道连接处设有配置换热器管路的空间,且所述换热器管路分隔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四风道;所述第三风道与所述第四风道连接处设置有水泵安装台,且所述水泵安装台分隔所述第三风道与所述第四风道。
优选的,所述第四风道所对应的出风口内设置的扫风叶片数量为6~12个。
优选的,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连接处设有凸起的走线槽,且所述走线槽分隔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
优选的,所述第一风道所对应的出风口内设置的扫风叶片数量为6~12个。
优选的,所述第二风道和所述第三风道所对应的出风口内设置的扫风叶片数量为6~8个。
优选的,相邻两个所述扫风叶片之间的水平间距为30~50mm。
优选的,所述扫风叶片一端连接有连杆,另一端连接有与固定板;
所述固定板安装于所述出风口靠近所述进风口一侧的壁面上;所述连杆平行于所述导风板的旋转轴设置。
优选的,所述连杆的一端设有扫风电机,在所述扫风电机的驱动下,所述连杆带动所述扫风叶片沿所述连杆的中心轴线方向作往复摆动。
优选的,所述导风板的相对两端部均设置连接端板,连接端板垂直于所述导风板;且所述连接端板上设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平行于所述导风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天花机,其包括箱体、设于所述箱体下部的面板、形成于所述面板的中间区域的进风口、形成于所述面板上且围绕所述进风口分布的多个出风口、可旋转地设于所述出风口处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的导风板、可沿所述导风板的旋转轴方向摆动地设置于所述出风口内的扫风叶片,多个所述扫风叶片并列排布;本实用新型从传统天花机风道形式、送风特点和舒适性功能角度出发,在出风口位置增设扫风叶片,使出风口的沿所述导风板的旋转轴方向的送风范围增大,有效发送房间温度分布的均匀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天花机的仰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天花机的无导风板的斜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天花机的扫风组件与面板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天花机的扫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天花机的扫风组件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天花机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天花机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天花机的部分结构俯视图。
以上各图中:面板1;出风口2;换热器3;扫风组件4;连杆5;扫风叶片6;固定板7;导风板8;箱体9;竖向风道10;第一风道11;第二风道12;第三风道13;第四风道14;进风口15;进风格栅1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的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图8所示,一种天花机,所述天花机包括机体及设置于所述机体下部的面板1。
所述机体为设置于天花板内的四方体形的下方开口的箱体9,所述箱体9内部的中心部位设有风扇,所述风扇外围设有以包围风扇周围的方式配置且弯曲成型为四边形状的换热器3,所述换热器3的下部设有排水盘,所述排水盘的周壁与箱体的内周面共同限定出风道。
所述面板1设成大致呈正方形状,以与箱体底部相结合。所述面板1中央区域设有与风扇相对应的进风口15,以将室内空气吸入风道内;所述进风口15处设有进风格栅16;围绕所述进风口15设有四个出风口2,四个所述出风口2与所述面板1四边相对地沿四个方向分别设置;风扇将室内空气通过进风口15导入风道内,并于风道内经过换热器3冷却或加热后由出风口2排入室内。本实施例中,在所述面板1上,靠近进风口15为内侧,远离进风口15为外侧。
在四个方向的出风口2附近分别各设置有导风组件。由于四个导风组件的结构相近,因此以下对一个导风组件进行说明。导风组件调整从出风口2吹出的空气的吹出方向。以上四个导风组件能够分别单独独立地运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风组件包括导风板8和扫风组件4。
所述导风板8上设置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上设置有主驱动电机,即所述导风板8通过主驱动电机以可旋转的方式与所述面板1连接;所述主驱动电机用于驱动导风板8作旋转运动,以打开或遮挡出风口2。本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板8沿旋转轴的两端部均设置连接端板,所述连接端板垂直于所述导风板8,且所述旋转轴设于所述连接端板上,且所述旋转轴垂直于所述连接端板;即所述旋转轴平行于所述导风板8。
所述天花机具备四个出风口,天花机工作时,风扇旋转驱动空气流动,经过换热器3的吹出气流受换热器3与箱体9共同限定出的竖向风道10的挤压改变方向,沿着竖向风道10向下吹出天花机。
设置于所述出风口处的导风板8绕其旋转轴旋转运动,能够改变吹出气流沿着垂直于天花板方向的吹出方向,并将吹出气流送向远离所述进风口15的一侧。即针对制冷模式下冷送风及制热模式下的热送风的送风特点,能够将冷风送导至靠近天花板的房间上部区域,或将热风送导至远离天花板的房间的下部区域;所述导风板8主要用于控制沿着房间空间竖直方向的气流分布,以调整人体站立姿态时不同高度位置的体感温度情况,以提高房间竖直方向温度分布的均匀性。同时,所述导风板8将吹出气流送向远离所述进风口15的一侧,即在水平方向上,将吹出气流沿垂直于旋转轴且远离所述进风口15的方向送出。
如图3-图6所示,所述扫风组件4包括连杆5、扫风叶片6及与连杆5并列设置的固定板7,所述扫风叶片6一端与所述连杆5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固定板7连接;多个扫风叶片6并列分布于所述连杆5与所述固定板7之间。所述固定板7安装于所述出风口2靠近所述进风口15一侧的壁面上;所述连杆5平行于所述导风板8的旋转轴设置,且所述连杆5的一端设有扫风电机,所述连杆5在所述扫风电机的驱动下沿所述连杆5的中心轴线方向(旋转轴的延伸方向)作往复运动,以带动扫风叶片6在所述连杆5中心轴方向(旋转轴的延伸方向)往复摆动,从而在所述连杆5中心轴线方向(旋转轴的延伸方向)对出风口的风向进行调节。
在另一个未视出的实施例中,可不设置扫风电机,通过用户手动移动连杆5,以控制扫风叶片6的位置,以在所述连杆5中心轴线方向对出风口的风向进行调节。
在所述出风口2外设置扫风组件4,扫风叶片6沿旋转轴的延伸方向摆动,能够将吹出气流送至所述旋转轴的延伸方向;即在水平方向上,在扫风组件4的作用下,将吹出气流沿旋转轴延伸方向送出,进而调整水平方向的温度分布,改善水平方向的温度均匀性。
另外,目前天花机普遍采用后向离心风扇,该风扇具备前端进风、四周出风的特点,其优点是进风和出风方向垂直,因此具备良好的气流方向调整功能,能够适应多种机型和使用场合的需求,同时其出风是沿着圆周方向的均匀出风,可以沿着圆周方向设置不同的出风口,出风维度多、效果好,对于提升房间温度分布均匀性有较好的效果。
但由于后向离心风扇叶片数较少,为了满足系统的风量需求并降低风噪,通常将离心风扇叶片的弯扭程度设计的很大;大弯扭程度的离心风扇叶片可以使气流在流出离心风扇时保持较好的贴壁性,提高风扇的做功效率。但是大弯扭程度的离心风扇叶片直接导致气流具有较大的偏转方向,造成出风倾斜;即大弯扭程度的离心风扇叶片导致水平方向上气流分布不均匀,再加上风道结构的限制,就会在出风口内背离出风气流偏向一侧的区域内形成无风或低风速区域,由该无风或低风速区域对应的房间区域难以受到气流作用,导致对应房间区域的温度难以改变,造成送风舒适性差。
本实施例通过在出风口增加扫风叶片6,可以进行手动或自动的摆动,以便对导风板旋转轴方向的风进行整理,从而避免以上出风倾斜角度较大而导致的出风口长时间存在无风感区,造成了室内空间温度分布严重不均匀的情况。譬如,当出风向扫风组件4设置扫风电机一侧倾斜时,可以将扫风叶片6向远离所述扫风电机的另一侧偏倒,以将出风气流导入风倾角较大所导致的无风感区,从而一定程度上改善原本出风倾角较大所导致的问题。综上,通过扫风叶片6对出风倾斜的情况进行调整,有利于控制气流在房间内均匀分布,并提升用户使用舒适度。
另外,对于出风口出风比较均匀的天花机设置,即沿着水平方向的出风倾斜角度比较小的情况,用户可以根据自身身体情况和生活区敏感程度,调整扫风叶片6的偏向,以调整水平方向气流分布,进而避免直吹、强吹等情况,提高用户自身的感受。
本实施例的天花机的出风口处设置有导风板8及扫风叶片6,一方面导风板通过控制打开角度来控制气流沿竖直方向的分布,进而调整垂直方向的温度分布,改善垂直方向的温度均匀性;即所述导风板控制房间竖直方向上气流,以实现对竖直方向的温度控制。另一方向,扫风叶片6沿导风板旋转轴的延伸方向摆动来控制气流沿水平方向的分布,进而调整水平方向的温度分布,改善水平方向的温度均匀性;扫风叶片6与导风板8配合,对房间三维空间上的气流、温度分布进行控制,使在出风方向上吹出气流的流向增加;提高了天花机在水平方向上气流分布的均匀性,有效改善房间内多维度空间上的送风维度,改善用户体感效果,提高体验度。
如图7-图8所示,换热器3与箱体9共同限定出的竖向风道10环绕风扇设置;风扇旋转时,气流向换热器3吹风,流出后受风道的影响吹出箱体9之外。由于气流在风道中的流动情况直接影响了出风的特征和形式,而以上四个出风风道结构不同导致每个出风口内出风的情况不同。具体如下,
对应于每个出风口,竖向风道10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风道11、第二风道12、第三风道13及第四风道14;其中,第一风道11与第二风道12连接处设有凸起的走线槽,且走线槽将第一风道11与第二风道12相隔离;第三风道13与第四风道14连接处设置有用于安装水泵的水泵安装台,且水泵安装台将第三风道13与第四风道14相隔离;第四风道14与第一风道11连接处设有配置换热器管路的空间,且换热器管路的将第四风道14与第一风道11相隔离。
即第一风道11与第四风道14形成独立风道,不与各自相邻的风道内的气流产生交融影响,因此出风不会存在均混。在天花机设置倾斜角度较大的风扇时,出风气流受风扇叶片的推力作用,以一定倾斜角度出风,当气流进入第一风道11和第四风道14后,由于倾斜的出风气流无法与其它风道内的出风气流形成融合,其将以一定水平倾斜角打在了各个风道的壁面上,再转向由相应的出风口进入房间空间。以上导致第一风道11和第四风道14的出风倾斜角度更大,对应位置的房间内的水平气流分布均匀性更差。
而第二风道12与第三风道13的出风气流能够相互融合,具有一定倾斜角度的出风在风道内进行汇合、均混后进入房间,有效改善了最终的整体出风倾斜度,提高了对应风道出风气流沿水平方向的均匀性。
本实施例中第一风道11和第四风道14所对应的出风口内设置的扫风叶片6数量为6~12个,相邻两个扫风叶片6之间的水平间距为30~50mm,以便更精确的实现对以上第一风道11和第四风道14两个位置出风均匀性的调整。
第二风道12和第三风道13所对应的出风口内设置的扫风叶片6数量为6~8个,相邻两个扫风叶片6之间的水平间距为30~50mm。
即在设计扫风叶片6时,在第一风道11和第四风道14所对应的出风口内设置的扫风叶片6数量相对更多、扫风叶片6尺寸相对更大,而第二风道12和第三风道13所对应的出风口内设置的到风叶片数相对更少、扫风叶片6尺寸相对更小。
以上根据各风道结构的不同设置,对各风道所对应的出风口内的扫风叶片6的数量、大小及间距进行设置,能够对出风气流进行更精确的整理,改善出风气流的均匀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天花机,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箱体;
面板,设于所述箱体下部;
进风口,形成于所述面板的中间区域;
出风口,形成于所述面板上;多个所述出风口围绕所述进风口分布;
导风板,可旋转地设于所述出风口处,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
扫风叶片,可沿所述导风板的旋转轴方向摆动地设置于所述出风口内,多个所述扫风叶片并列排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花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内设有环绕所述进风口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与所述箱体共同限定出竖向风道;
所述竖向风道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风道、第二风道、第三风道及第四风道;其中,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四风道连接处设有配置换热器管路的空间,且所述换热器管路分隔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四风道;所述第三风道与所述第四风道连接处设置有水泵安装台,且所述水泵安装台分隔所述第三风道与所述第四风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花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风道所对应的出风口内设置的扫风叶片数量为6~12个。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天花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连接处设有凸起的走线槽,且所述走线槽分隔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天花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所对应的出风口内设置的扫风叶片数量为6~12个。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天花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和所述第三风道所对应的出风口内设置的扫风叶片数量为6~8个。
7.根据权利要求2或5或6所述的天花机,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扫风叶片之间的水平间距为30~5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花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扫风叶片一端连接有连杆,另一端连接有与固定板;
所述固定板安装于所述出风口靠近所述进风口一侧的壁面上;所述连杆平行于所述导风板的旋转轴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天花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的一端设有扫风电机,在所述扫风电机的驱动下,所述连杆带动所述扫风叶片沿所述连杆的中心轴线方向作往复摆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花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的相对两端部均设置连接端板,连接端板垂直于所述导风板;且所述连接端板上设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平行于所述导风板。
CN202020738589.6U 2020-05-07 2020-05-07 天花机 Active CN2121790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38589.6U CN212179040U (zh) 2020-05-07 2020-05-07 天花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38589.6U CN212179040U (zh) 2020-05-07 2020-05-07 天花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79040U true CN212179040U (zh) 2020-12-18

Family

ID=737646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738589.6U Active CN212179040U (zh) 2020-05-07 2020-05-07 天花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790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92385B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
CN105091083B (zh) 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及立式空调器
CN106247590B (zh) 导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107289514B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其出风摆叶
CN110762614B (zh)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6403231A (zh) 导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106225194A (zh) 空调器
CN106403134A (zh) 天花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6051925A (zh) 空调器
CN208936310U (zh) 空调器
CN107606698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6642359A (zh) 用于空调室内机的百叶片、百叶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CN106196301A (zh) 低位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2179040U (zh) 天花机
CN212252844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0486799B (zh) 一种嵌入式空调
CN209744532U (zh) 扰流导风板组件、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8317606A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挂机
CN209445562U (zh) 空调器
CN207555764U (zh) 天花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8266812A (zh) 空调挂机及空调器
CN208108306U (zh) 空调柜机
CN210141624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0968903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9371385U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导风板及其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