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65881U - 冷冻消融导管 - Google Patents

冷冻消融导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65881U
CN212165881U CN202020328591.6U CN202020328591U CN212165881U CN 212165881 U CN212165881 U CN 212165881U CN 202020328591 U CN202020328591 U CN 202020328591U CN 212165881 U CN212165881 U CN 2121658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lloon
fluid
cavity
fluid inflow
cathe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32859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玥
肖家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qian Zhuha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Zhuhai Dahengqi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qian Zhuha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Zhuhai Dahengqi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qian Zhuha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Zhuhai Dahengqi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qian Zhuha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658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658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冻消融导管,包括球囊和穿过球囊的输送导管,输送导管内设有:流体流入腔和流体流出腔,流体流入腔延伸至球囊内,流体流入腔的侧壁开设有朝向球囊内注液的喷头,喷头具有若干环设于流体流入腔的外部的喷孔;流体流出腔的末端具有封闭流体流出腔的截面,流体流出腔在侧壁上开设有与球囊连通的回流孔。流体从流体流入腔经过喷孔流入球囊,喷孔均匀分布于流体流入腔外侧,使得球囊内部均匀地充盈冷冻流体,能够保证球囊轴向各部位换热的均匀性,而后流体由回流孔流出。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可有效提高流体的换热效率,且生产加工工艺较为简单。

Description

冷冻消融导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冻消融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冻消融导管。
背景技术
高血压是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血管疾病和慢性肾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多项临床研究显示顽固性高血压占高血压总数的20%至30%。顽固性高血压是指在最高耐受剂量的药物治疗(包括利尿剂的三种降压药联合治疗)的过程中,仍无法达到目标血压值。这些病人是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高风险人群。近年来,国外已有前瞻性队列研究和随机对照研究表明,经导管射频消融去肾交感神经术(Renal Sympathetic Denervation,RDN)对于部分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具有显著且持久的降压作用,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肾脏通过钠水重吸收、肾素释放的调节以及交感神经的相互作用对血压调控起关键作用。RDN治疗高血压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置入肾动脉的射频导管或其他器械局部释放能量,透过肾动脉的内、中膜,选择性破坏外膜的肾交感神经纤维,从而达到降低肾交感神经活性,阻断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在维持高血压尤其是顽固性高血压中的作用。
公开号为CN208625843U的中国专利申请,其公开了一种带回液腔的冷冻消融导管,所述冷冻消融导管包括顺次连接的手柄单元、输送单元和冷冻单元,所述冷冻单元包括球囊和被设置在所述球囊内的冷源释放结构,所述输送单元包括鞘管和被设置在所述鞘管内的注液腔和回液腔,所述鞘管的近端与所述手柄单元的远端密封连接,所述鞘管的远端与所述球囊的近端部分密封连接,所述注液腔的近端与所述手柄单元上设置的注液接头流体连通,所述注液腔的远端被设置在所述球囊的近端并与所述球囊流体连通,所述回液腔的回液口被设置在所述球囊的远端部分内;有效地排除了球囊内气体,提高了冷冻消融导管的冷冻性能,提高了冷冻效率。
但是上述专利申请中,其通过循环的回液腔进行回液,球囊内的液体以冷源释放结构为中心向外扩散,其冷冻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冻消融导管,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冷冻消融导管的冷冻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冷冻消融导管,包括球囊和穿过所述球囊的输送导管,相对于所述球囊,靠近所述球囊的一端为近端,远离所述球囊一端为远端,且所述输送导管内设有:流体流入腔和流体流出腔,所述流体流入腔延伸至所述球囊内,所述流体流入腔的外侧设有朝向所述球囊内注液的喷头,所述喷头具有若干环设于所述流体流入腔的外部的喷孔;所述流体流出腔的末端具有封闭所述流体流出腔的截面,所述流体流出腔在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球囊连通的回流孔。
进一步的,所述输送导管还包括导丝腔,所述导丝腔穿过所述球囊。
进一步的,在所述截面前,所述流体流入腔和所述导丝腔均设于所述流体流出腔的内部;在所述截面后,所述导丝腔设于所述流体流入腔的内部。
进一步的,在所述截面前,所述流体流入腔和所述导丝腔并列设于所述流体流出腔的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喷头包括包覆于所述流体流入腔外侧的管体,所述喷孔均匀环设于所述管体上,且所述管体与所述流体流入腔相连通。
进一步的,在所述截面前,所述流体流入腔位于所述流体流出腔的内部,且所述导丝腔位于所述流体流入腔的内部。
进一步的,在所述截面前,所述流体流出腔、所述流体流入腔和所述导丝腔为同心圆管。
进一步的,所述喷头与所述流体流入腔为一体,且所述喷孔环设于所述流体流入腔的侧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球囊采用单层球囊,所述球囊的两端直接固定于所述输送导管上,所述喷头朝所述球囊内注液,所述回流孔位于所述球囊的近端侧壁的内侧。
进一步的,所述球囊采用双层球囊,所述喷孔分为朝向所述双层球囊之间的间隙注液的第一喷孔以及朝向所述双层球囊内部注液的第二喷孔。
进一步的,所述回流孔位于所述双层球囊之间的间隙内,且所述第一喷孔位于所述双层球囊的远端,所述回流孔位于所述双层球囊的近端。
进一步的,其还包括设于所述输送导管远离所述球囊的一端的手柄和输入单元,所述输入单元包括:与所述导丝腔相连通的导丝腔入口端;与所述流体流入腔相连通的流体流入端;与所述流体流出腔相连通的流体流出端;以及用于与外部仪器连通的导管电子元件转接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冻消融导管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冷冻消融导管,流体从流体流入腔经过喷头上的喷孔流入至球囊内,喷孔均匀分布于流体流入腔外侧,使得球囊内部均匀地充盈冷冻流体,能够保证球囊轴向各部位换热的均匀性,而后流体由回流孔流出。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可有效提高流体的换热效率,且生产加工工艺较为简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冷冻消融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冷冻消融导管的球囊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沿图2中A-A线的剖视结构图;
图4为沿图2中B-B线的剖视结构图;
图5为沿图2中C-C线的剖视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冷冻消融导管的流体流向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冷冻消融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冷冻消融导管的球囊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沿图8中D-D线的剖视结构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冷冻消融导管的流体流向的示意图;
图11为沿图10中E-E线的剖视结构图;
图12为沿图10中F-F线的剖视结构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冷冻消融导管的球囊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冷冻消融导管的流体流向的示意图;
图15为沿图14中G-G线的剖视结构图;
图16为沿图14中H-H线的剖视结构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提供的冷冻消融导管的球囊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球囊;2、输送导管;3、手柄;4、输入单元;5、端部连接件;11、内层球囊;12、外层球囊;21、流体流入腔;211、喷头;2111、第一喷孔;2112、第二喷孔;22、流体流出腔;221、回流孔;23、导丝腔;24、截面;41、导丝腔入口端;42、流体流入端;43、流体流出端;44、导管电子元件转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6,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冻消融导管进行说明。所述冷冻消融导管,包括球囊1、穿过所述球囊1的输送导管2、设于所述输送导管2远离所述球囊1的一端的输入单元4,相对于所述球囊1,靠近所述球囊1的一端为近端,远离所述球囊1一端为远端,所述输送导管2内设有流体流入腔21、流体流出腔22和导丝腔23。流体流入腔21和导丝腔23可以延伸至所述球囊1内,并且位于所述球囊1内的输送导管2的外侧套设有喷头211,喷头211上具有若干可以朝向球囊1的内部注液的喷孔(未单独标识,即为第一喷孔2111和第二喷孔2112)。所述流体流出腔22的末端具有封闭所述流体流出腔22的截面24,所述流体流出腔22止于此截面24。所述流体流出腔22在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外层球囊12连通的回流孔221。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冻消融导管,与现有技术相比,流体从流体流入腔21经过喷头211上设置的喷孔流入球囊1,喷头211上的喷孔环设于流体流入腔21的外侧,使得球囊1的内部均匀的充盈冷冻流体,能够保证球囊1轴向各部位换热的均匀性,然后再由回流孔221流出,流体流入腔21和流体流出腔22均设置在输送导管2的内部并连通形成回流,可有效提高流体的换热效率,且整体的结构简单,生产加工工艺简单。
所述输入单元4包括与所述流体流入腔21相连通的流体流入端42、与所述流体流出腔22相连通的流体流出端43,与所述导丝腔23相连通的导丝腔入口端41,以及用于与外部仪器连通的导管电子元件转接头44。冷冻消融导管还包括设于所述输送导管2远离所述球囊1的一端的手柄3,该手柄3套设于输送导管2的外部,可以方便拿持。
具体的,输送导管2即为整个输送管道的管体集合,输入单元4设置在输送导管2远离球囊1的一端,流体从流体流入端42流入。与喷头211套设在设置在流体流入腔21的外侧,且喷头211的喷孔环绕流体流入腔21设置相连,回流孔221置于流体流出腔22上。流体流入腔21用于将流体输送至球囊1内,喷头211的喷孔和回流孔221用于均匀的使得流体流入球囊1。流体流出腔22用于输出球囊1内的流体,使得流体可以形成循环,流体流入端42的远端与流体流入腔21相连,近端连接鲁尔接头,通过鲁尔接头可以实现与外部仪器的连接。流体流出端43的远端与流体流出腔22相连,近端连接鲁尔接头,通过鲁尔接头可以实现与外部仪器的连接。导管电子元件转接头44可以和外部的控制仪器相连接,从而将整个冷冻消融导管的控制等信息一并传递给控制仪器,从而实现与外部控制设备的连接。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6,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冻消融导管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输送导管2还包括导丝腔23,所述导丝腔23穿过所述球囊1。具体的,导丝及其他辅助相关的器材可以经过导丝腔入口端41插入至输送导管2内,导丝腔23贯穿整根输送导管2,其近端与导丝腔入口端41相连,可通过导丝腔23与人体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不设置单独的导丝腔23,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输送导管2在球囊1的另一端具有端部连接件5,端部连接件5用于对球囊1进行固定的,所述导丝腔23穿过输送导管2并延伸出球囊1与端部连接件5相连通,且导丝腔23穿过该端部连接件5直接与人体直接或间接的接触,端部连接件5的中间部位开设有开口,导丝腔23既可以为该开口,从而与外部人体直接或间接的接触。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至图6,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冻消融导管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在所述截面24前,所述流体流入腔21和所述导丝腔23均设于所述流体流出腔22的内部;在所述截面24后,所述导丝腔23设于所述流体流入腔21的内部;具体的,截面24用于将流体流出腔22进行隔断和封堵,回流孔221位于截面24的近端,并且截面24和回流孔221均设置在球囊1的内部,回流孔221设于外层球囊12的内部,且可以和外层球囊12内的流体相连通,保证球囊内的流体经回流孔221回流至流体流出腔22。截面24和回流孔221均依次设置在球囊1的近端,使得液体可以在球囊1内充盈后再从回流孔221流出,避免液体未将远端的球囊1充盈即已经从回流孔221流出,导致流体的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6,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冻消融导管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球囊1采用双层球囊1,所述喷头211包括朝向所述双层球囊1之间的间隙注液的第一喷孔2111以及朝向所述双层球囊内部注液的第二喷孔2112。具体的,双层球囊1是指该球囊1具有内层球囊11和外层球囊12,内层球囊11包覆于外层球囊12的内部,内层球囊11和外层球囊12之间具有间隙,使得流体可以流入至内层球囊11和外层球囊12之间,且内层球囊11和外层球囊12的近端直接固定在流体流出腔22的外缘,远端固定在端部连接件5上。第一喷孔2111设置在内层球囊11的内部可以对内层球囊11的内部进行注液,其可以包括多个均匀设置在内层球囊11内的喷孔,且喷孔可以环绕为环形且均匀且间隔的布置。第二喷孔2112设置在内层球囊11内,且第二喷孔2112也为环形朝向内层球囊11内注液,通过双层的球囊1既可以使得整个球囊1的稳定性增加,并且可以由内层球囊11的液体对内层球囊11和外层球囊12之间液体进行冷却,通过热传递保证内层球囊11和外层球囊12之间的液体的冷却程度较高,且冷却区域较为均匀,有效地避免了单层球囊容易导致的冷热不均的问题。
优选的,所述喷头211置于球囊1内,所述第一喷孔2111为单排环设于所述喷头211的远端,所述第二喷孔2112多排环设于所述喷头211的中部。
由于在截面24前流体流出腔22需要直接与球囊1的内部相连通,因此在截面24前将流体流入腔21和导丝腔23均直接设置在流体流出腔22的内部,回流孔221直接设置在流体流出腔22,即整个输送导管2的外侧壁上,使得回流的效果更好且结构和加工较为简单。在截面24后,流体流出腔22已经由截面24封堵,即不存在流体流出腔22。流体流入腔21依次与喷头211和端部连接件5相连接。喷头211和内层球囊11、外层球囊12的内部相连通并朝向其内部输送流体,内层球囊11未设立回流孔221,根据流体流动规律,充盈内层球囊11时,流体可从第二喷孔2112流入;当内层球囊11时,流体可从第二喷孔2112流出,此种设计效果更好且结构和加工较为简单。
进一步地,参阅图5,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冻消融导管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在所述截面24前,所述流体流入腔21和所述导丝腔23并列设于所述流体流出腔22的内部。具体的,在截面24前,输送导管2的外侧壁即为流体流出腔22的外侧壁,且在输送导管2的内部设置两根相并列的流体流入腔21和导丝腔23的管线。在截面24处设置一单独的阻挡部件(图中未标识),该阻挡部件的外缘直接和输送导管2的内侧壁相抵接,且阻挡部件上开设有供流体流入腔21和导丝腔23的管线穿过的通孔,且通孔处与流体流入腔21或导丝腔23密封连接,即此时流体流出腔22被该阻挡部件隔断,流体流入腔21和导丝腔23仍可以继续运输。在截面24后,流体流入腔21不再设置单独的管线,即流体流入腔21直接和喷头211相连,导丝腔23仍然设置单独的管线。采用此种方式制成的导管,在截面24前分别设置单独的管线,在截面24后再进行调整,即可以方便加工且结构较为简单,加工方便。
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为:在截面24前,流体流出腔22、流体流入腔21和导丝腔23均为单独的管线,且在截面24处设置有一连接导管,该连接导管在截面24处设置有一封堵面,流体流出腔22的管线可以直接固定套设在连接导线上并和连接导线相连通并由封堵截面24封堵,流体流入腔21和导丝腔23均可以直接穿过该封堵面,流体流入腔21在穿过封堵面后不再设置单独的管线,使得流体直接汇入至该连接导管的内部,导丝腔23仍然设置的单独的管体,从而保证导丝的正常工作,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由于在本实施例中,导丝腔23在靠近截面24处时,导丝腔23由位于流体流出腔22的侧壁朝向流体流入腔21的中间靠拢,因此靠近截面24处的流体流入腔21两侧的流体流速不一致,即导丝腔23在发生弯折的区域两侧的流体的流速不同,因此为了保证球囊1内部的换热均匀性,将第一喷孔2111设在远离截面24的一侧。
其中,还可以采用在流体流入腔21的外侧套设有一管体的喷头211,管体的喷头211和流体流入腔21相连通,第一喷孔2111和第二喷孔2112均开设在该管体的喷头211上,通过该管体的喷头211的中转,使得第一喷孔2111和第二喷孔2112能够均匀的喷出的流体,进而保证球囊1内部的换热均匀性。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6,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冻消融导管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回流孔221位于所述双层球囊1之间的间隙内,且所述第一喷孔2111位于所述双层球囊1的远端,所述回流孔221位于所述双层球囊1的近端。由于内层球囊11内的容量有限且内层球囊11内未设置回流孔221,因此经第二喷孔2112喷出的液体需经过第二喷孔2112回流至喷头211的内部,然后再由第一喷孔2111喷入至内层球囊11和外层球囊12之间,使得液体可以实现循环使用,且内层球囊11内部流入的液体还可以反复的对内层球囊11和外层球囊12之间的液体进行冷却,从而保证了整个球囊1内冷却的均匀性。回流孔221设置在内层球囊11和外层球囊12之间流道的近端,可以保证液体可以在双层球囊1内实现完整的循环,避免液体未经过循环直接从回流孔221流出。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内层球囊11的内部靠近近端的一侧也可以设置有回流孔221,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优选的,回流孔221设置在外层球囊12内,此时可以保证流体均经过内层球囊11的内部,然后流至外层球囊12内部流出。使得球囊1内的流体可以充分的流动。
实施例2
请参阅图7至图1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冻消融导管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球囊1采用单层球囊,所述球囊1的近端直接固定在流体流出腔22的外缘,远端固定在端部连接件5上。所述喷头211朝所述球囊1内注液,所述回流孔221位于所述球囊1的近端侧壁的内侧。其中,喷头211可以仅包括直接朝向球囊1内喷液体的第二喷孔2112,
且若干个第二喷孔2112直接均匀间隔的环绕在喷头211的外侧,第二喷孔2112还可以沿着输送导管2的传动方向延伸布置。回流孔221设在球囊1的近端,且回流孔221设置在球囊1的内部,可以保证液体可以在球囊1内实现完整的循环,避免液体未经过循环直接从回流孔221流出。
实施例3
请参阅图13至图16,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冻消融导管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输送导管2采用多腔管道,在所述截面24前,所述流体流入腔21和所述导丝腔23均设于所述流体流出腔22的内部;在所述截面24后,所述导丝腔23设于所述流体流入腔21的内部,在所述截面24前,所述流体流入腔21位于所述流体流出腔22的内部,且所述导丝腔23位于所述流体流入腔21的内部。具体的,输送导管2采用多个管道层层嵌套的方式,由于在截面24前流体流出腔22需要直接与球囊1的内部相连通,因此在截面24前将流体流出腔22位于最外层,流体流入腔21的管体直接设置在流体流出腔22的内部,流体流入腔21的管道外侧即为流体流出腔22;再将导丝腔23的管体直接设置在流体流出腔22的内部,导丝腔23的管道外侧即为流体流入腔21;此时回流孔221可以直接设置在整个输送导管2的外侧壁上,使得回流的效果更好且结构和加工较为简单。
在截面24后,流体流入腔21的外缘和输送导管2之间的间隙由截面24进行封堵,即不存在流体流出腔22,此时的截面24的封堵方法可以为将流体流出腔22的内侧壁粘合于输送导管2的外侧壁上,或者设置一封堵件将流体流出腔22的末端进行封堵,此时既可以达到截面24的封堵效果。流体流入腔21的喷头211需要和球囊1的内部相连通并朝向球囊1内部输送流体,因此直接将流体流入腔21设置在输送导管2的最外部,此时可以直接将流体流入腔21的外壁和输送导管2的外壁贴合固定。直接将喷头211套设于流体流入腔21的外侧,使得液体经过喷头211流入至球囊1的内部;或者,喷头211直接和流体流入腔21为一个部件,喷孔直接开设在流体流入腔21的侧壁上,使得喷孔的喷洒效果更好且结构和加工较为简单。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导丝腔23始终位于整个输送导管2的中间区域,因此导丝腔23两侧的流体的流速和流量均是相同的,因此喷头211可以为直接开设在流体流入腔21的侧壁上的通孔,既可以实现均匀换热的效果。
进一步地,参阅图16,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冻消融导管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在所述截面24前,所述流体流出腔22、所述流体流入腔21和所述导丝腔23为同心圆管。具体的,流体流出腔22、流体流入腔21和导丝腔23的嵌套方式为层层嵌套,且采用同心圆管的方式即为三个腔体为同圆心的,此时可以更方便生产和加工,并且能够保证两侧的液体的流量一致,避免单侧流量过大的问题。
实施例4
请参阅图17,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冻消融导管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球囊1仍采用双层球囊1,但输送导管2采用多腔管道,所述双层球囊1的结构和布局与实施例1中一致,所述输送导管2和实施例3中的输送导管2的结构一致。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2)

1.冷冻消融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球囊(1)和穿过所述球囊(1)的输送导管(2),相对于所述球囊(1),靠近所述球囊(1)的一端为近端,远离所述球囊(1)一端为远端,且所述输送导管(2)内设有:
流体流入腔(21),所述流体流入腔(21)延伸至所述球囊(1)内,所述流体流入腔(21)的外侧设有朝向所述球囊(1)内注液的喷头(211),所述喷头(211)具有若干环设于所述流体流入腔(21)的外部的喷孔;以及
流体流出腔(22),所述流体流出腔(22)的末端具有封闭所述流体流出腔(22)的截面(24),所述流体流出腔(22)在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球囊(1)连通的回流孔(22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冻消融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导管(2)还包括导丝腔(23),所述导丝腔(23)穿过所述球囊(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冻消融导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截面(24)前,所述流体流入腔(21)和所述导丝腔(23)均设于所述流体流出腔(22)的内部;在所述截面(24)后,所述导丝腔(23)设于所述流体流入腔(21)的内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冻消融导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截面(24)前,所述流体流入腔(21)和所述导丝腔(23)并列设于所述流体流出腔(22)的内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冻消融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头(211)包括包覆于所述流体流入腔(21)外侧的管体,所述喷孔均匀环设于所述管体上,且所述管体与所述流体流入腔(21)相连通。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冻消融导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截面(24)前,所述流体流入腔(21)位于所述流体流出腔(22)的内部,且所述导丝腔(23)位于所述流体流入腔(21)的内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冻消融导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截面(24)前,所述流体流出腔(22)、所述流体流入腔(21)和所述导丝腔(23)为同心圆管。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冻消融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头(211)与所述流体流入腔(21)一体,且所述喷孔环设于所述流体流入腔(21)的侧壁上。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冷冻消融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囊(1)采用单层球囊(1),所述球囊(1)的两端直接固定于所述输送导管(2)上,所述喷头(211)朝所述球囊(1)内注液,所述回流孔(221)位于所述球囊(1)的近端侧壁的内侧。
10.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冷冻消融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囊(1)采用双层球囊(1),所述喷孔分为朝向所述双层球囊(1)之间的间隙注液的第一喷孔(2111)以及朝向所述双层球囊(1)内部注液的第二喷孔(2112)。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冷冻消融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孔(221)位于所述双层球囊(1)之间的间隙内,且所述第一喷孔(2111)位于所述双层球囊(1)的远端,所述回流孔(221)位于所述双层球囊(1)的近端。
12.如权利要求2至8任一项所述的冷冻消融导管,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设于所述输送导管(2)远离所述球囊(1)的一端的手柄(3)和输入单元(4),所述输入单元(4)包括:
与所述导丝腔(23)相连通的导丝腔入口端(41);
与所述流体流入腔(21)相连通的流体流入端(42);
与所述流体流出腔(22)相连通的流体流出端(43);以及
用于与外部仪器连通的导管电子元件转接头(44)。
CN202020328591.6U 2020-01-13 2020-03-16 冷冻消融导管 Active CN21216588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691068 2020-01-13
CN202020069106 2020-01-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65881U true CN212165881U (zh) 2020-12-18

Family

ID=737784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328591.6U Active CN212165881U (zh) 2020-01-13 2020-03-16 冷冻消融导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6588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43681A1 (zh) * 2020-01-13 2021-07-22 珠海大横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冷冻消融导管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43681A1 (zh) * 2020-01-13 2021-07-22 珠海大横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冷冻消融导管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81527A (zh) 冷冻消融导管
CN103371865B (zh) 冷盐水灌注型射频消融导管
US7892270B2 (en) Temperature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thod for burn patients
US6589271B1 (en) Indwelling heat exchange catheter
US6706060B2 (en) Heat exchange catheter
US6942644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atient temperature management and central venous access
US9616199B2 (en) Irrigated catheter employing multi-lumenal irrigation tubing
US20060058859A1 (en) Cooling catheter and method with adjunctive therapy capability
CN212165881U (zh) 冷冻消融导管
WO2006023056A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eating cardiac arrest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CN202409812U (zh) 可通过血液的球囊导管
CN114602040B (zh) 一种自灌注药物球囊及医疗介入器械
JPH06343699A (ja) 生理的溶液加熱装置
US7425216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eating cardiac arrest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CN116271298A (zh) 一种房间隔穿刺双腔va-ecmo插管
CN114288007B (zh) 流体喷射装置及冷冻球囊导管
CN208625843U (zh) 一种带回液腔的冷冻消融导管
CN215130032U (zh) 一种可清除流体气泡的光纤导管冷却系统
CN208405732U (zh) 前列腺缓释给药导尿管
CN113180823A (zh) 一种可清除流体气泡的光纤导管冷却系统
CN116492010A (zh) 一种溶栓/注药导管
US20040158191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eat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hypothermic perfusion
CN210750823U (zh) 球囊导管
CN213218156U (zh) 血管内降温装置
CN219126551U (zh) 一种溶栓/注药导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