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60052U - 局部发射线圈组件及磁共振成像系统 - Google Patents

局部发射线圈组件及磁共振成像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60052U
CN212160052U CN202020412547.3U CN202020412547U CN212160052U CN 212160052 U CN212160052 U CN 212160052U CN 202020412547 U CN202020412547 U CN 202020412547U CN 212160052 U CN212160052 U CN 2121600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port
phase
support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1254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子栋
陆海
侯祥明
李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41254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1600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600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600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局部发射线圈组件、磁共振线圈组件及磁共振成像系统。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第一线圈具有正交设置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的驱动信号相位正交,以确保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的驱动信号是解耦的。所述第二线圈的驱动信号相位相对所述第一线圈被独立控制,以确保第二线圈与第一端口的驱动信号是解耦。第二线圈与第一线圈邻接设置,并且与第一线圈部分地重叠,可以减少第二线圈的驱动信号与第二端口的驱动信号的耦合,进而实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解耦,已达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同时通过各自的端口发射信号时,射频磁场均匀性良好的效果,提高发射效率。

Description

局部发射线圈组件及磁共振成像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学成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局部发射线圈组件及磁共振成像系统。
背景技术
磁共振成像原理是利用人体水中的氢质子在均匀磁场中受到特定频率的射频波激发时,可引起质子共振而产生磁共振信号,经过梯度系统进行空间编码和傅里叶数学变换后产生可用于临床诊断或科学研究的磁共振图像。由于人体组织的磁共振信号非常微弱,需要考虑如何提高图像信噪比,根据物理原理,磁共振图像信噪比正比于成像系统的主磁场强度。因此,提高成像系统的主磁场强度一直是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方向。然而,图像质量不仅与主磁场强度相关,还与激发和接收磁共振信号的核心部件射频线圈相关。主磁场强度越高,射频线圈的工作频率越高,射频波长越短,射频磁场的不均匀性越明显,导致了图像不均匀。
传统技术方案中,为了实现射频磁场均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各部分局部线圈依次发射信号,导致发射效率比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局部发射线圈组件、磁共振线圈组件及磁共振成像系统,以实现均匀激发射频磁场,提高发射效率的目的。
一种局部发射线圈组件,包括:
第一线圈,设置为鸟笼型线圈结构,具有正交设置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的驱动信号相位和所述第二端口的驱动信号相位正交;以及
第二线圈,与所述第一线圈邻接设置,并且与所述第一线圈部分地重叠,所述第二线圈的驱动信号相位相对所述第一线圈被独立控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第三线圈,与所述第二线圈相对设置,所述第三线圈与所述第二线圈连接形成亥姆霍兹线圈对,所述线圈对具有第三端口,所述第三端口的驱动信号相位与所述第二端口的驱动信号相位能被独立控制;
其中,所述第三线圈与所述第一线圈部分地重叠。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第四线圈,与所述第二线圈相对设置,所述第四线圈具有第四端口,所述第二线圈具有第五端口,所述第四端口的驱动信号相位、所述第五端口的驱动信号相位能被独立控制;
其中,所述第四线圈与所述第二线圈中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线圈部分地重叠。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第一支架,所述第一线圈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用于支撑所述第一线圈;
所述第一支架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且上壳体和下壳体相配合形成分离式或一体式圆筒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支架,用于支撑所述第二线圈,所述第二支架包括:
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架可拆卸连接;
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相对设置,并且通过支撑杆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连接。
一种局部发射线圈组件,包括:
第一线圈,其包括从第一端面延伸至第二端面的多个腿部,所述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分别设置端环,所述多个腿部沿端环的圆周方向分布,所述多个腿部、所述端环沿圆周方向分布以形成鸟笼型线圈结构,所述第一线圈上正交设置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
第二线圈,与所述第一线圈邻接设置,其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线圈单元,一个或者多个线圈单元与所述第一线圈部分地重叠,且线圈单元至少有部分结构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中的至少一者正交或者斜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第三线圈,与所述第二线圈相对设置,所述第三线圈与所述第二线圈连接形成亥姆霍兹线圈对;
所述第二线圈上设置第三端口。
一种磁共振成像系统,包括:
第一支架,其包括第一壳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上的第一线圈,所述第一壳体呈圆筒形且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开口设置,所述第一线圈为鸟笼型线圈结构,所述第一线圈上正交设置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
第二支架,其包括第二壳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上的第二线圈,所述第二线圈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线圈单元,一个或者多个线圈单元与所述第一线圈部分地重叠;
在所述第一端面的开口位置,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端面相耦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包括一个半圆形延伸板和一个凹形延伸板,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一个凹形槽,所述凹形延伸板嵌合至所述凹形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架还包括:
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板呈平板状且端面设置第一穿线孔以供连接接线缆穿过。
上述局部发射线圈组件,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可以分别向待检测人体的不同部分发射驱动信号。所述第一线圈具有正交设置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的驱动信号相位和所述第二端口的驱动信号相位正交,以确保所述第一端口的驱动信号和所述第二端口的驱动信号是解耦的。所述第二线圈的驱动信号相位相对所述第一线圈被独立控制,以确保所述第二线圈的驱动信号与所述第一端口的驱动信号是解耦。所述第二线圈与所述第一线圈邻接设置,并且与所述第一线圈部分地重叠,可以减少所述第二线圈的驱动信号与所述第二端口的驱动信号的耦合,进而实现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的解耦,已达到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同时通过各自的端口发射信号时,射频磁场均匀性良好的效果,提高发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局部发射线圈组件结构图;
图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射频发射链路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局部发射线圈组件结构图;
图4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射频发射链路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局部发射线圈组件结构图;
图6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射频发射链路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带有支撑组件的局部发射线圈组件结构图;
图8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组件爆炸图。
主要元件附图标号说明
第一线圈10 第一端口101 第二端口102
第二线圈20 第三线圈30 第三端口301
第四线圈40 第四端口401 第五端口201
第一支架50 第二支架60 第一支撑板61
第二支撑板62 支撑杆63 第一穿线孔601
第二穿线孔60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磁共振成像(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技术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已经成为医学临床诊断和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尤其是应用于放射治疗时的患者体内肿瘤的定位。MRI系统通过射频线圈发射电磁波对人体组织进行激发,人体组中产生共振信号,被接收线圈接收,然后经接收前端进行信号放大滤波等处理后送入计算机系统进行呈现,因此发射线圈是成像系统的一个重要元件,发射线圈的工作环境对成像质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图像信噪比。
请参见图1,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局部发射线圈组件。所述局部发射线圈组件包括第一线圈10和第二线圈20。
所述第一线圈10具有正交设置的第一端口101和第二端口102。所述第一端口101的驱动信号相位和所述第二端口102的驱动信号相位正交。在此实施例中,第一端口101和第二端口102的物理位置在圆周方向上相差90度,即可实现两者的驱动信号相位相差90度(正交)。所述第二线圈20与所述第一线圈10邻接设置,并且与所述第一线圈10部分地重叠(交叠设置)。所述第二线圈20的驱动信号相位相对所述第一线圈10被独立控制。
本申请实施例中,驱动信号可以由射频功率放大器提供,且射频功率放大器对所述第一线圈10、所述第二线圈20发送的驱动信号可通过有线电缆或无线谐振等方式实现。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二线圈20的驱动信号幅值相对所述第一线圈10也能被独立控制,以获得均匀的发射射频场。
可以理解,所述第一端口101和所述第二端口102正交设置,即只要所述第一端口101和所述第二端口102在所述第一线圈10上的位置相差90°即可。例如,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端口101和所述第二端口102可以均位于远离所述第二线圈20的端环上。当面对所述端环时,所述第一端口101位于沿水平方向的直径上。所述第二端口102位于沿竖直方向的直径上。所述第一端口101和所述第二端口102正交设置可以减小两端口的耦合。
具体的,所述第一线圈10的两个端口通过发射线缆与射频功率放大器连接。射频功率放大器生成的驱动信号经过所述发射线缆将所述驱动信号耦合至所述第一线圈10。示例性地,如图2所示,作为头部两通道发射鸟笼的所述第一线圈10与提供独立头部发射能量输入的射频功率放大器之间可以设置正交耦合器,所述射频功率放大器生成的所述驱动信号经过所述正交耦合器后,分成两路相位差为90°的驱动信号。两路所述驱动信号分别进入所述第一端口101和所述第二端口102。所述第一端口101的驱动信号相位和所述第二端口102的驱动信号相位正交,以确保所述第一端口101的驱动信号和所述第二端口102的驱动信号是解耦的。
所述第二线圈20与所述射频功率放大器之间可以通过线缆或者无线方式连接。对应与无线方式连接,所述第二线圈20可以没有激励端口和连接线缆,完全依靠射频功率放大器通过无线方式驱动,需要注意的是需要确保所述第二线圈20的驱动信号相位相对所述第一线圈10被独立控制,以实现所述第二线圈20的驱动信号与所述第一端口101的驱动信号是解耦的。示例性地,所述第二线圈20的驱动信号相位与所述第二端口102的驱动信号相位相同,所述第一端口101与所述第二端口102相位正交设置,因此第二线圈20与所述第一端口101相位相对正交,因此可以确保所述第二线圈20的驱动信号与所述第一端口101的驱动信号是解耦。示例性地,所述第二线圈20的驱动信号相位与所述第二端口102的驱动信号相位存在预设的偏差,以实现所述第二线圈20的驱动信号与所述第一端口101的驱动信号是解耦的。可以替换的,所述第二线圈20具有第五端口201。所述第五端口201通过发射线缆与射频功率放大器连接。所述射频功率放大器生成的驱动信号经过所述发射线缆将所述驱动信号耦合至所述第二线圈20。示例性地,请参见图2,射频功率放大器可分别作为独立头部发射能量输入和独立颈部发射能量输入,所述第二线圈20形成的颈部发射单元与所述射频功率放大器之间可以设置移相器。所述射频功率放大器生成的所述驱动信号经过所述移相器移相后,生成与所述第二端口102的驱动信号相位相同或存在预设差的驱动信号相位,以确保所述第二线圈20的驱动信号与所述第一端口101的驱动信号是解耦。
示例性地,所述第一线圈10为鸟笼(型)线圈,所述第二线圈20为环形(Loop)线圈。所述第一线圈10用于检测患者头部。所述第二线圈20用于检测颈部。所述鸟笼线圈包括两个端环和连接在两个端环之间均匀分布的多个天线腿/腿部。每条腿部分别沿着第一端面延伸至第二端面,且每条腿部的两端分别连接一个端环,即每条天线腿沿端环的圆周表面等间距分布,两个端环上间隔设置多个容性器件。所述端环和所述多个天线腿构成一谐振腔。所述第二线圈20与所述第一线圈10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交叠。例如,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线圈10的部分置于所述第二线圈20包围形成的空间正上方。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线圈10的部分也可以置于所述第二线圈20包围形成的空间正下方。所述第二线圈20与所述第一线圈10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交叠可以减少所述第二线圈20的驱动信号与所述第二端口102的驱动信号的耦合,进而实现所述第一线圈10和所述第二线圈20的解耦。
本实施例中,上述局部发射线圈组件,包括第一线圈10和第二线圈20。所述第一线圈10和所述第二线圈20可以分别向待检测人体的不同部分发射驱动信号。所述第一线圈10具有正交设置的第一端口101和第二端口102,所述第一端口101的驱动信号相位和所述第二端口102的驱动信号相位正交,以确保所述第一端口101的驱动信号和所述第二端口102的驱动信号是解耦的。所述第二线圈20的驱动信号相位相对所述第一线圈10被独立控制,以确保所述第二线圈20的驱动信号与所述第一端口101的驱动信号是解耦。所述第二线圈20与所述第一线圈10邻接设置,并且与所述第一线圈10部分地重叠,可以减少所述第二线圈20的驱动信号与所述第二端口102的驱动信号的耦合,进而实现所述第一线圈10和所述第二线圈20的解耦,已达到所述第一线圈10和所述第二线圈20同时通过各自的端口发射信号时,射频磁场均匀性良好的效果,提高发射效率。由于所述第一线圈10和所述第二线圈20解耦降低耦合,避免造成发射效率降低,及局部SAR值过高的风险,实现均匀激发并且有效防止无用功率在人体中的沉积。
请参见图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局部发射线圈组件还包括第三线圈30。
所述第三线圈30与所述第二线圈20相对设置。所述第三线圈30与所述第二线圈20连接形成亥姆赫兹线圈对。所述亥姆赫兹线圈对具有第三端口301。所述第三端口301的驱动信号相位与所述第二端口102的驱动信号能被独立控制。其中,所述第三线圈30与所述第二线圈20中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线圈10部分地重叠。
具体的,所述第三线圈30与所述第二线圈20可以通过连接线缆形成线圈对。所述第三线圈30可以为上部或前部线圈。所述第二线圈20为下部或后部线圈。当检测某一部位时,所述第三线圈30与所述第二线圈20配合使用可以从不同方向对待检部位发射射频脉冲。例如,当亥姆赫兹线圈对为颈部线圈时,所述第三线圈30置于患者的前颈部,所述第二线圈20置于患者的后颈部。
所述第三端口301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三线圈30上。所述第三端口301还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二线圈20上。请参见图4,所述第三端口301与所述射频功率放大器之间可以设置移相器和等分功分器,且头线圈和颈部线圈的驱动电路都存在3dB的射频损耗。所述射频功率放大器生成的所述驱动信号经过等分功分器分成两路完全相同的驱动信号,并经过所述移相器移相后,生成与所述第二端口102的驱动信号相位相同或存在预设差的驱动信号相位,以确保所述亥姆赫兹线圈对的驱动信号与所述第一端口101的驱动信号是解耦。
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三线圈30与所述第二线圈20中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线圈10部分地重叠。例如,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线圈10的部分置于所述第二线圈20包围形成的空间正上方,且所述第一线圈10的部分置于所述第三线圈30包围形成的空间正下方。当然,所述第一线圈10、所述第二线圈20以及所述第三线圈30的空间位置关系也可以是其他任意合理的空间关系,只要确保所述第三线圈30与所述第二线圈20中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线圈10部分地重叠即可。
请参见图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局部发射线圈组件还包括第四线圈40。
所述第四线圈40与所述第二线圈20相对设置,两者都为环形线圈切共同组成颈部发射阵列。所述第四线圈40具有第四端口401。所述第二线圈20具有第五端口201。所述第四端口401的驱动信号相位、所述第五端口201的驱动信号能被独立控制。其中,所述第四线圈40与所述第二线圈20中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线圈10部分地重叠。
具体的,此时所述第四线圈40与所述第二线圈20为相对独立的两个线圈。所述第四线圈40可以为上部或前部线圈。所述第二线圈20为下部或后部线圈。当检测某一部位时,所述第四线圈40与所述第二线圈20配合形成的发射阵列可以从不同方向对待检部位发射射频脉冲。例如,当所述第四线圈40与所述第二线圈20为颈部线圈时,所述第四线圈40置于患者的前颈部,所述第二线圈20置于患者的后颈部。
请参见图6,所述第四线圈40与所述第二线圈20分别连接至所述射频功率放大器的不相同的输出端口。所述射频功率放大器生成的驱动信号经过两条发射线缆将所述驱动信号分别耦合至所述第二线圈20和所述第四线圈40。示例性地,所述第二线圈20与所述射频功率放大器之间可以设置移相器。所述第四线圈40与所述射频功率放大器之间也可以设置移相器。所述射频功率放大器生成的所述驱动信号经过相应的移相器移相后,生成与所述第二端口102的驱动信号相位相同或存在预设差的驱动信号相位,以确保所述第二线圈20的驱动信号、所述第四线圈40的驱动信号及所述第一端口101的驱动信号是解耦。
可以理解的,所述第四线圈40与所述第二线圈20中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线圈10部分地重叠。例如,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线圈10的部分置于所述第二线圈20包围形成的空间正上方,且所述第一线圈10的部分置于所述第四线圈40包围形成的空间正下方。当然,所述第一线圈10、所述第二线圈20以及所述第四线圈40的空间位置关系也可以是其他任意合理的空间关系,只要确保所述第四线圈40与所述第二线圈20中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线圈10部分地重叠即可。
请参见图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局部发射线圈组件还包括第一支架50和第二支架60,且第一支架50和第二支架60可分别包括有外部体壳和内部壳体,外部壳体用于实现局部发射线圈组件所包含的第一线圈10、第二线圈20与外界隔离,内部壳体用于实现对第一线圈10、第二线圈20的支撑和固定。可选的,本实施例中对于外部体壳和内部壳体的形状并不作具体限定,可设置为圆筒形、矩形、头盔形、正方形以及其他任意形状。
所述第一线圈10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50。所述第一支架50用于支撑所述第一线圈10,所述第一支架50内设置第一壳体,该第一壳体设置为圆筒形并用于支撑和固定所述第一线圈10。所述第二支架60与所述第一支架50连接,所述第二支架60内设置第二壳体,用于支撑所述第二线圈20。
具体的,所述第一支架50的具体结构不做具体限定,只要所述第一支架50可以支撑所述第一线圈10,以确保患者的待检部位置于所述第一线圈10内即可。示例性地,当所述第一线圈10为鸟笼线圈时,所述第一支架50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和下壳体可以形成一体结构或者可分离结构。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对接形成可以正好容纳所述第一线圈10的容纳空间。可分离结构例如可以是圆筒结构、方形结构或者头盔结构等。
所述第二支架60的具体结构不做具体限定,只要所述第二支架60可以支撑所述第二线圈20,以确保患者的待检部位置于所述第二线圈20内,并且所述第二线圈20与所述第一线圈10在空间上存在部分交叠即可。示例性地,所述第二线圈20刻蚀在PC板上。所述PC板置于水平设置支撑板上。所述第二支架60与所述第一支架50可拆卸连接。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可以为插拔式。
可选的,所述第二支架60包括第一支撑板61。所述第一支撑板61与所述第一支架50连接,所述第二线圈20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61。请参见图6,所述第一支撑板61包括支撑部,用于放置所述第二线圈20。所述第一支撑板61还包括卡接部,用于与所述第一支架50可拆卸连接。示例性地,请参见图8,所述卡接部包括半圆形延伸板以及一个凹形延伸板,对应的,所述第一支架50具有一个凹形槽。所述凹形延伸板嵌合至所述凹形槽,此时所述第一支架50内的部分所述第一线圈10可以通过所述半圆形延伸板置于所述第二线圈20的上方,以实现与所述第二线圈20部分交叠。本实施例中,通过所述凹形延伸板嵌合至所述凹形槽,使得所述第一支撑板61与所述第一支架50平滑连接,更贴合患者颈部,患者检测更舒适。
当所述局部发射线圈组件还包括第三线圈30或者第四线圈40时,所述第三线圈30或者所述第四线圈40可以直接置于患者的待检测部位。可以理解,为了支撑第三线圈30或者第四线圈40,所述局部发射线圈组件还可以包括第三支架。
示例性地,请继续参见图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架60还包括第二支撑板62,第二支撑板62可呈平板状、半环状等。在此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板62可呈平板状并于第一支架50相互分离。
所述第二支撑板62与所述第一支撑板61相对设置,并且通过支撑杆63与所述第一支撑板61连接。当所述局部发射线圈组件还包括第三线圈30时,所述第二支撑板62相应的部位设置第一穿线孔601。所述第一支撑板61相应的部位设置第二穿线孔602。与所述第三线圈30连接的所述连接线缆通过所述第一穿线孔601穿出,并经过所述第二穿线孔602进入所述第一支撑板61与所述第一线圈10连接形成线圈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圈10环绕形成的检测空间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线圈20的任意一条边的长度。可以理解,当所述局部发射线圈组件还包括第三线圈30或者第四线圈40时,所述第一线圈10环绕形成的检测空间的直径也大于所述第三线圈30或者所述第四线圈40的任意一条边的长度。此时,所述第一线圈10、所述第三线圈30或者所述第四线圈40均可以部分位于所述鸟笼线圈围成的检测空间内,以实现空间交叠。
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磁共振发射线圈组件。所述磁共振发射线圈组件包括第一线圈10和第二线圈20。
所述第一线圈10用于向对象头部发射射频脉冲。所述第一线圈10包括从第一端延伸至第二端的多个腿部,每个腿部的两端分别设置端环,所述多个腿部、所述端环沿圆周方向分布以形成鸟笼型线圈结构,具体结构请参见图1、3、5和7。所述第一线圈10上正交设置有第一端口101和第二端口102。所述第二线圈20与所述第一线圈10邻接设置。所述第二线圈20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线圈单元。一个或者多个线圈单元与所述第一线圈10部分地重叠。线圈单元的部分结构或者全部的结构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中的至少一者正交或者斜交。线圈单元包括发射天线。
可以理解,所述第一端口101和所述第二端口102正交设置,即只要所述第一端口101和所述第二端口102在所述第一线圈10上的位置相差90°即可。例如,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端口101和所述第二端口102可以均位于远离所述第二线圈20的端环上。当面对所述端环时,所述第一端口101位于沿水平方向的直径上。所述第二端口102位于沿竖直方向的直径上。所述第一端口101和所述第二端口102正交设置可以减小两端口的耦合。
所述第二线圈20与所述第一线圈10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交叠。例如,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线圈10的部分置于所述第二线圈20包围形成的空间正上方。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线圈10的部分也可以置于所述第二线圈20包围形成的空间正下方。所述第二线圈20与所述第一线圈10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交叠可以减少所述第二线圈20的驱动信号与所述第二端口102的驱动信号的耦合,进而实现所述第一线圈10和所述第二线圈20的解耦。
可以理解的,所述磁共振发射线圈组件还包括所述第三线圈30与所述第二线圈20相对设置。所述第三线圈30与所述第二线圈20连接形成亥姆赫兹线圈对。所述亥姆赫兹线圈对具有第三端口301。其中,所述第三线圈30与所述第二线圈20中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线圈10仅部分地重叠。进而实现所述第一线圈10和所述亥姆赫兹线圈对的解耦。
本实施例中,通过所述第一线圈10和所述第二线圈20可以分别向待检测人体的不同部分发射驱动信号。所述第二线圈20的驱动信号与所述第一线圈10的驱动信号是解耦的,已达到所述第一线圈10和所述第二线圈20同时通过各自的端口获取驱动信号时,射频磁场均匀性良好的效果,提高发射效率。由于所述第一线圈10和所述第二线圈20解耦降低耦合,避免造成发射效率降低,及局部SAR值过高的风险,实现均匀激发并且有效防止无用功率在人体中的沉积。
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磁共振发射线圈组件。所述磁共振发射线圈组件包括第一支架50和第二支架60。
所述第一支架50包括第一壳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上的第一线圈10。所述第一壳体作为所述第一支架50的一部分并位于内层,呈圆筒形且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开口设置,所述第一线圈10为鸟笼型线圈结构。所述第二支架60包括第二壳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上的第二线圈20,第二壳体作为所述第二支架60一部分并位于内层。所述第二线圈20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发射天线,所述一个或者多个发射天线的驱动信号相位相对于所述第一线圈能够被独立控制。在所述第一端面开口位置,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端面相耦接,以实现同时向头部和颈部发射射频脉冲。
可以理解,所述第一线圈10和所述第二线圈20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中相似,此次不再赘述。所述第一壳体作为所述第一支架50的一部分并位于内侧,且形状与所述第一支架50的外形相似。所述第二壳体作为所述第二支架60的一部分并位于内侧,且形状与所述第二支架60的外形相似。示例性地,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端面开口设置,或者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二端面封闭设置。所述第二壳体包括上部和下部,所述上部设置为平板状,所述下部设置为凹槽状以与对象的颈部相适应。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局部发射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线圈(10),设置为鸟笼型线圈结构,具有正交设置的第一端口(101)和第二端口(102),所述第一端口(101)的驱动信号相位和所述第二端口(102)的驱动信号相位正交;以及
第二线圈(20),与所述第一线圈(10)邻接设置,并且与所述第一线圈(10)部分地重叠,所述第二线圈(20)的驱动信号相位相对所述第一线圈(10)被独立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局部发射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线圈(30),与所述第二线圈(20)相对设置,所述第三线圈(30)与所述第二线圈(20)连接形成亥姆霍兹线圈对,所述线圈对具有第三端口(301),所述第三端口(301)的驱动信号相位与所述第二端口(102)的驱动信号相位能被独立控制;
其中,所述第三线圈(30)与所述第一线圈(10)部分地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局部发射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四线圈(40),与所述第二线圈(20)相对设置,所述第四线圈(40)具有第四端口(401),所述第二线圈(20)具有第五端口(201),所述第四端口(401)的驱动信号相位、所述第五端口(201)的驱动信号相位能被独立控制;
其中,所述第四线圈(40)与所述第二线圈(20)中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线圈(10)部分地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局部发射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支架(50),所述第一线圈(10)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50),用于支撑所述第一线圈(10);
所述第一支架(50)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且上壳体和下壳体相配合形成分离式或一体式圆筒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局部发射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支架(60),用于支撑所述第二线圈(20),所述第二支架(60)包括:
第一支撑板(61),与所述第一支架(50)可拆卸连接;
第二支撑板(62),与所述第一支撑板(61)相对设置,并且通过支撑杆(63)与所述第一支撑板(61)连接。
6.一种局部发射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线圈(10),其包括从第一端面延伸至第二端面的多个腿部,所述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分别设置端环,所述多个腿部沿端环的圆周方向分布,所述多个腿部、所述端环沿圆周方向分布以形成鸟笼型线圈结构,所述第一线圈(10)上正交设置有第一端口(101)和第二端口(102);
第二线圈(20),与所述第一线圈(10)邻接设置,其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线圈单元,一个或者多个线圈单元与所述第一线圈(10)部分地重叠,且线圈单元至少有部分结构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中的至少一者正交或者斜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局部发射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线圈(30),与所述第二线圈(20)相对设置,所述第三线圈(30)与所述第二线圈(20)连接形成亥姆霍兹线圈对;
所述第二线圈(20)上设置第三端口(301)。
8.一种磁共振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支架(50),其包括第一壳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上的第一线圈(10),所述第一壳体呈圆筒形且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开口设置,所述第一线圈(10)为鸟笼型线圈结构,所述第一线圈(10)上正交设置有第一端口(101)和第二端口(102);
第二支架(60),其包括第二壳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上的第二线圈(20),所述第二线圈(20)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线圈单元,一个或者多个线圈单元与所述第一线圈(10)部分地重叠;
在所述第一端面的开口位置,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端面相耦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磁共振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60)包括第一支撑板(61),所述第一支撑板(61)包括一个半圆形延伸板和一个凹形延伸板,所述第一支架(50)上设置一个凹形槽,所述凹形延伸板嵌合至所述凹形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磁共振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60)还包括:
第二支撑板(62),所述第二支撑板(62)与所述第一支撑板(61)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板(62)呈平板状且端面设置第一穿线孔(601)以供连接接线缆穿过。
CN202020412547.3U 2020-03-27 2020-03-27 局部发射线圈组件及磁共振成像系统 Active CN2121600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12547.3U CN212160052U (zh) 2020-03-27 2020-03-27 局部发射线圈组件及磁共振成像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12547.3U CN212160052U (zh) 2020-03-27 2020-03-27 局部发射线圈组件及磁共振成像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60052U true CN212160052U (zh) 2020-12-15

Family

ID=737159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12547.3U Active CN212160052U (zh) 2020-03-27 2020-03-27 局部发射线圈组件及磁共振成像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6005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97645B2 (en) Multi-channel endorectal coils and interface devices therefor
JP5944027B2 (ja) 磁気共鳴映像法のためのオープン構造画像装置とコイルシステム
US8179136B2 (en) Radio frequency (RF) coil array with double asymmetric saddle coil pairs
EP3422036B1 (en) Device having inert gas nucleus channel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ethod
RU2562978C2 (ru) Маршрутизатор и матрица катушек для мрт со сверхвысокой напряженностью поля
US20100102817A1 (en) Hybrid birdcage-tem radio frequency (rf) coil for multinuclear mri/mrs
US6850065B1 (en) MRI coil system for breast imaging
JPH08112269A (ja) 女性乳房の磁気共鳴検査用の乳房撮影アンテナ装置
KR102237827B1 (ko) 유전 구조체를 포함하는 rf 코일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자기공명영상 시스템
CN209673975U (zh) 磁共振线圈组件及磁共振系统
CN103491891B (zh) Mr成像引导的治疗系统
US9041398B2 (en) RF antenna for MRI with a removable conductor
CN212160052U (zh) 局部发射线圈组件及磁共振成像系统
JP2014226553A (ja) 全身送信アレイを有する磁気共鳴装置
CN203468608U (zh) 开放式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
KR101771220B1 (ko) 자기공명영상 시스템
CN114019436B (zh) 一种磁共振线圈
WO2015190816A1 (ko) Rf 표면 코일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자기공명영상 시스템
CN114047466B (zh) 一种适用于婴儿的磁共振成像装置
Farag et al. Unshielded asymmetric transmit‐only and endorectal receive‐only radiofrequency coil for 23Na MRI of the prostate at 3 tesla
Lanz et al. A high‐throughput eight‐channel probe head for murine MRI at 9.4 T
Cuthbertson et al. An iPRES‐W Coil Array for Simultaneous Imaging and Wireless Localized B 0 Shimming of the Cervical Spinal Cord
CN112763953B (zh) 基于7.0t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头/膝关节多用途射频线圈装置
Sakthisudhan et al. Survey on RF Coils for MRI Diagnosis System
CN211478629U (zh) 健康数据监管平台的磁共振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