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32650U - 一种散热片、发热体及电暖气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散热片、发热体及电暖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32650U
CN212132650U CN202020794487.6U CN202020794487U CN212132650U CN 212132650 U CN212132650 U CN 212132650U CN 202020794487 U CN202020794487 U CN 202020794487U CN 212132650 U CN212132650 U CN 2121326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heat
fin
oil pocket
tur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79448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红
毕然
赵树男
陈小辉
何应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02079448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1326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326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326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散热片、发热体及电暖气,该散热片包括:油包结构,包括成型在所述散热片顶部的上油包以及成型在所述散热片底部的下油包;多条导热油路,设置在所述散热片内并连通所述上油包和所述下油包,沿所述上油包向所述下油包方向,所述导热油路上至少一部分设置有转折部,所述转折部上设置有转折点,在所述转折点的一侧,所述转折部的导数为正值,在所述转折点的另一侧,所述转折部的导数为负值。如此,通过将导热油路至少一部分设置有转折部,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直线型的油路,可以增长导热油运行路径,增大散热面积,从而提升油路的散热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散热片、发热体及电暖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散热片、发热体及电暖气。
背景技术
电暖气作为家庭冬季取暖常用的家用电器,其工作原理是采用电加热棒来加热散热片底部上的油包内的导热油,然后高温的导热油通过导热油路进入散热片顶部上的油包内,相邻散热片之间的导热油通过油包连通,导热油在通过导热油路流通的过程中加热散热片,进而向周围环境空气传热以达到用户取暖目的。
电暖气在工作过程中,电暖气周围的温度分布是由油路结构决定的。目前的电暖气油路结构比较规整、对称,导热油在各位置的温度和对油路壳体的散热能力相同。在加热时,目前电暖气内部导热油的流场规律通常是:电暖气底部的导热油经过加热棒加热之后,密度降低,相对于其他低温油而言,就会顺着油路往上走。由于中间油路较宽,因此大部分加热之后的导热油就会顺着中间油路向上走,直接流动至上油包,同时经两侧油路向下流动,热流体集中在电暖气上部,冷流体集中在电暖气下部,使得电暖气出现上部温度偏高、下部温度较低的问题。在长时间的使用中,经过测试,电暖气上部和下部的温度之差高达40℃,散热片表面温度分布均匀性极差。
考虑到用户使用的安全性,电暖气设置有控温系统,调节电加热输出功率,使得可触及棱边温度在安全范围内,不会造成烫伤等危险。但是,由于电暖气上下温差极大,电暖气上部的局部点极易达到设定温度,当达到设定温度时电暖气温控元件工作,使得电暖气全功率输出时间消减,持续供热能力变差,用户舒适性差。
如图1所示,虽然专利CN208859703U公开了一种带有立体散热导油槽的散热片,其散热片设计有立体的波浪形导热油道,增大了散热面积,有着良好的散热效果,优化了散热片表面温度分布的均匀性,但是该专利方案结构较复杂,在生产、加工工程中难度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电暖气散热片上下温差较大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可减小上下温差的散热片、发热体及电暖气。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片,该散热片包括:油包结构,包括成型在所述散热片顶部的上油包、成型在所述散热片的底部的下油包;多条导热油路,设置在所述散热片内并连通所述上油包和所述下油包,沿所述上油包向所述下油包方向,所述导热油路上至少一部分设置有转折部,所述转折部上设置有转折点,在所述转折点的一侧,所述转折部的导数为正值,在所述转折点的另一侧,所述转折部的导数为负值。
可选地,沿远离所述上油包的方向,相邻两个所述转折点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可选地,沿远离所述上油包的方向,所述转折点距离所述散热片的纵向中心线的距离逐渐增加。
可选地,多条所述导热油路相对所述散热片的纵向中心线对称设置。
可选地,沿远离所述上油包的方向,所述导热油路的内径逐渐变大。
可选地,所述转折部呈波浪线或折线设置,所述转折点设置在所述波浪线的波峰或波谷位置、或设置在所述折线的尖点位置。
可选地,所述导热油路上设置有若干个彼此相邻的所述转折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发热体,该发热体包括:若干个上述任一所述的散热片,若干所述散热片彼此并排设置;加热棒,同时穿设在每个所述散热片的所述下油包位置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暖气,该电暖气包括:上述的发热体;控温元件,设置于所述发热体;指示灯,设置于所述发热体,并与所述控温元件电连接。
可选地,该电暖气还包括:辅助装置,设置在所述发热体上。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片,该散热片包括:油包结构,包括成型在所述散热片顶部的上油包以及成型在所述散热片底部的下油包;多条导热油路,设置在所述散热片内并连通所述上油包和所述下油包,沿所述上油包向所述下油包方向,所述导热油路上至少一部分设置有转折部,所述转折部上设置有转折点,在所述转折点的一侧,所述转折部的导数为正值,在所述转折点的另一侧,所述转折部的导数为负值。
如此,通过将导热油路至少一部分设置有转折部,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直线型的油路,可以增长导热油运行路径,增大散热面积,从而提升油路的散热能力。并且,由于导热油路呈曲线设置,使得导热油路在各位置的温度和对油路壳体的散热能力不同,加强导热油在导热油路内的扰动,从而导热油路之间可以进行自然对流换热,提升了电暖气外侧空气自然对流换热的能力。
2.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导热油路设置为波浪线或折线,可以增长导热油运行路径,增大散热面积,强化电暖气外侧空气自然对流换热。
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远离上油包的方向上,逐渐减小相邻两个弯折点之间的距离,增加了散热片下部的油路密度,从而增大了电暖气的散热量,有利于提高散热片下部的散热量,同时减小散热片上部的散热负荷,避免散热片上部散热能力不足导致散热片上部的温度过高。
4.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远离上油包的方向上,转折点距离散热片的纵向中心线的距离逐渐增加,可以进一步增加油路表面积,从而增大电暖气的散热量,有利于提高散热片下部的散热量。
5.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远离上油包的方向上,逐渐增加导热油路的内径,可以进一步增加油路表面积,从而增大电暖气的散热量,有利于提高散热片下部的散热量。同时减小散热片上部的散热负荷,避免散热片上部散热能力不足导致散热片上部的温度过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波浪形油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波浪型油路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弯折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散热片;2-上油包;3-下油包;4-第一油路;5-第二油路;6-转折点;7-第三油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如图2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片,该散热片包括:油包结构以及多条导热油路。导热油路包括第一油路4和第二油路5。
油包结构包括成型在散热片1顶部的上油包2以及散热片1底部的下油包3,上油包2和下油包3用于存储导热油。散热片1由左、右两片金属片拼装而成,左右金属片上均有冲压成型的油路及油包,拼装后形成的贯通空腔即为导热油路、上油包2及下油包3。多条导热油路设置在散热片内并连通上油包2和下油包3,沿上油包2向下油包3的方向,导热油路上至少一部分设置有转折部,转折部上设置有转折点6,以转折点6为原点建立坐标系,在转折点6的一侧,转折部的导数为正值,在转折点6的另一侧,转折部的导数为负值,也就是转折点6两侧的导热油路分别沿相反的方向进行弯折。
通过将导热油路至少一部分设置有转折部,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直线型的油路,可以增长导热油运行路径,增大散热面积,从而提升油路的散热能力。并且,由于导热油路呈曲线设置,使得导热油路在各位置的温度和对油路壳体的散热能力不同,加强导热油在导热油路内的扰动,从而导热油路之间可以进行自然对流换热,提升了电暖气外侧空气自然对流换热的能力。
同时,导热油路所在的平面与散热片所在的平面在同一平面内,相比于现有技术明显简化了导热油路的结构,减小了加工难度。
在电暖气通电后,导热油在下油包3中被电热元件加热,导热油受热会发生体积膨胀,热膨胀系数约为α=7.5×10-4K-1,因此,随着温度升高,导热油密度降低。在密度差作用下,加热之后的导热油往上部运动,汇集于上油包2,未加热的导热油在重力作用下经油路往下油包3运动,对下油包3进行补充,随着电暖气的持续工作,油路形成稳定的自然对流路径。热油热量通过金属的热传导作用,传递至散热片1表面,并与散热片1间的空气进行对流换热,实现加热空间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导热油路的截面可以是圆形、椭圆形、矩形等规则形状,也可以是不规则形状,只要可以实现对油的导流即可。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增加导热油的运行路径,还可以设置辅助油路。辅助油路设置在第一油路4和第二油路5之间,其一端与第一油路4连通,另一端与第二油路5连通。辅助油路可以为直线型,还可以为拱型或者波浪型结构,还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结构。能够增加导热油的运行路径即可,在本实施例中仅仅是举例说明,并不加以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变。
第一油路4与第二油路5可以全部设置有转折部,例如转折部呈波浪线或折线设置,使得第一油路4和第二油路5为波浪型油路或折线油路。转折点6设置在波浪线的波峰或波谷位置或设置在折线的尖点位置。导热油路上设置有若干个彼此相邻的转折部。如此,使得散热片表面空气原有平直运动轨迹被打乱,经过波浪型油路时出现弧线波动前进,对流散热能力得到强化。还可以增长导热油运行路径,增大散热面积,强化电暖气外侧空气自然对流换热。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第一油路4与第二油路5为波浪型油路。沿远离上油包2的方向,相邻两个转折点6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如此,增加了散热片1下部的油路密度,有利于提高散热片1下部的散热量,同时减小散热片1上部的散热负荷,避免散热片1上部散热能力不足导致散热片1上部的温度过高。
或者,还可以沿远离上油包2的方向,不断增加转折点6与散热片的纵向中心线之间的距离。纵向中心线也就是散热片在高度方向上的对称轴。如此,也可以进一步增加油路表面积,从而增大电暖气的散热量,有利于提高散热片1下部的散热量。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多条导热油路相对散热片的纵向中心线对称设置。
如图4所示,第一油路4与第二油路5可以全部设置为折线型油路。
在图2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该散热片还可以包括:第三油路7。第三油路7设置在纵向中心线上,第三油路7的一端与上油包2连通,另一端与下油包3连通。第三油路7可以为直线型。
为了进一步增加导热油的运行路径,还可以将第三油路7设置为拱型或者波浪型结构。还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结构,能够增加导热油的运行路径即可。
散热片1上下部均为三条油路设计,导热油由中间的第三油路7向上运动进入上油包2,冷却油由两侧的第一油路4与第二油路5向下运动回到下油包3。在改善散热片1上部棱边温度过高的同时使左右两侧棱边温度大致相同,可提升散热片1表面温度均匀性和对称性。
如此设置,增加了油路表面积,从而增大了电暖气的散热量,随着电暖气的持续工作,油路形成稳定的自然对流路径。改善上油包2和下油包3的散热情况,使得电暖气各部分温度均匀。
当然,本实施例对导热油路的数量仅仅是举例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导热油路的数量进行改变,能够实现相应的技术效果即可。为了达到一个最好的散热效果,导热油路的数量不少于两条,不多于五条。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沿远离上油包的方向,逐渐变大导热油路的内径,相当于增加油路宽度。或者是沿远离上油包的方向,增加油路的厚度。如此设置,也可以增加油路的表面积,从而增大电暖气的散热量。
为了保证电暖气两边的散热效果,导热油路在散热片组上对称设置。从而可以使电暖气两边的散热效果尽可能相同。
上述各个实施例通过散热片1不同区域油路差异化设计,调节不同油路导热油的循环量及携带热量,使其与散热片1周围散热环境相匹配,改善散热片1表面温度均匀性,减少了电暖气温控元件的动作次数,保障了电暖气持续输出全额热量的能力,提升了用户舒适性体验。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发热体,该发热体包括:
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片,若干所述散热片彼此并排设置;
加热棒,同时穿设在每个所述散热片的所述下油包位置处。
实施例3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暖气,该电暖气包括:上述的发热体、控温元件以及指示灯。控温元件以及指示灯均设置在发热体上,指示灯与控温元件电连接。
并且,还在发热体上设置有辅助装置。辅助装置可以为风扇。由于散热片1间的空气呈自然对流状态,热空气沿散热片1往上浮升,在汀体顶端向上排入空间,冷空气从散热片1底部进行补充。通过设置风扇可以增强电暖气外侧空气自然对流强度,加快热空气沿散热片1向上排入空间的速度,加强了散热片1之间的空气流动性,减小了电暖气的上下温差,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辅助装置还可以为但不限于:晾衣架,设置在发热体的上方位置,适于对衣物等进行烘干操作;还可以是移动支架,设置在发热体的底部,使用支撑发热体或者带动发热体进行移动。移动支架本身可以是折叠结构,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当采用折叠结构时,方便在闲置时减少空间占用量,提高对电暖气的收纳效率。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散热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油包结构,包括成型在所述散热片(1)顶部的上油包(2)、成型在所述散热片(1)底部的下油包(3);
多条导热油路,设置在所述散热片(1)内并连通所述上油包(2)和所述下油包(3),沿所述上油包(2)向所述下油包(3)方向,所述导热油路上至少一部分设置有转折部,所述转折部上设置有转折点(6),在所述转折点(6)的一侧,所述转折部的导数为正值,在所述转折点(6)的另一侧,所述转折部的导数为负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片,其特征在于,沿远离所述上油包(2)的方向,相邻两个所述转折点(6)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片,其特征在于,沿远离所述上油包(2)的方向,所述转折点(6)距离所述散热片(1)的纵向中心线的距离逐渐增加。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片,其特征在于,多条所述导热油路相对所述散热片(1)的纵向中心线对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片,其特征在于,沿远离所述上油包(2)的方向,所述导热油路的内径逐渐变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折部呈波浪线或折线设置,所述转折点(6)设置在所述波浪线的波峰或波谷位置、或设置在所述折线的尖点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油路上设置有若干个彼此相邻的所述转折部。
8.一种发热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若干个权利要求1-7中任一所述的散热片(1),若干所述散热片(1)彼此并排设置;
加热棒,同时穿设在每个所述散热片(1)的所述下油包(3)位置处。
9.一种电暖气,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热体;
控温元件,设置于所述发热体;
指示灯,设置于所述发热体,并与所述控温元件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暖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辅助装置,设置在所述发热体上。
CN202020794487.6U 2020-05-13 2020-05-13 一种散热片、发热体及电暖气 Active CN2121326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94487.6U CN212132650U (zh) 2020-05-13 2020-05-13 一种散热片、发热体及电暖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94487.6U CN212132650U (zh) 2020-05-13 2020-05-13 一种散热片、发热体及电暖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32650U true CN212132650U (zh) 2020-12-11

Family

ID=736940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794487.6U Active CN212132650U (zh) 2020-05-13 2020-05-13 一种散热片、发热体及电暖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326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626374U (zh) 液冷板、电池包及车辆
CN205900742U (zh) 动力电池和具有其的汽车
CN209001082U (zh) 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装置
CN109449334A (zh) 一种基于三维均温板的电池热管理装置
CN205900640U (zh) 电池模组和具有其的汽车
CN212132650U (zh) 一种散热片、发热体及电暖气
CN111457461A (zh) 一种散热片、发热体及电暖气
CN109638373A (zh) 电池换热装置、动力电池组件和动力汽车
CN111442338A (zh) 一种散热片、发热体、及电暖气
CN212565982U (zh) 一种散热片、发热体及电暖气
CN203534295U (zh) 一种重力热管强化传热结构
CN212132643U (zh) 一种散热片、发热体及电暖气
CN105258544B (zh) 蓄能砖
CN212132641U (zh) 一种散热片和发热体及电暖气
CN212005907U (zh) 一种汀片及油汀取暖器
CN216924502U (zh) 散热片组件及电热油汀
CN213546405U (zh) 一种口琴管及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08687841U (zh) 一种散热片及电热油汀
CN212565968U (zh) 一种油汀体及具有其的油汀
CN212132644U (zh) 散热片、发热体及电暖器
CN212132647U (zh) 一种散热片、发热体、及电暖气
CN212565984U (zh) 一种散热片、发热体及电暖气
CN212132649U (zh) 散热片、发热体及电暖器
CN212132642U (zh) 一种散热片和发热体及电暖气
CN111442341A (zh) 一种散热片、发热体、及电暖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