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32648U - 一种散热片、发热体、及电暖气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散热片、发热体、及电暖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32648U
CN212132648U CN202020794425.5U CN202020794425U CN212132648U CN 212132648 U CN212132648 U CN 212132648U CN 202020794425 U CN202020794425 U CN 202020794425U CN 212132648 U CN212132648 U CN 2121326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conduction
oil pocket
cavity
heat s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79442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树男
毕然
陈红
陈小辉
李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02079442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1326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326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326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片、发热体、及电暖气,包括上油包和下油包;导热腔,设于散热片内,用于容纳导热介质,导热腔连通上油包和下油包,导热腔在散热片表面的投影不小于散热片表面积的30%,导热腔与散热片的棱边之间留有间距。在上油包和下油包的连接方式上,与现有技术的油路相比,本方案直接通过导热腔将上油包和下油包之间的散热片导通。导热介质在导热腔内的流动方式,不再受油路走向的限制。而是随着散热片底部温度的升高,逐渐上升。上升过程中,导热介质受到上方温度较低的导热介质的阻碍,使温度差异的导热介质之间发生更激烈的对流。使导热腔内部的导热介质更快实现充分换热,导热腔整体温度更易保持均匀。

Description

一种散热片、发热体、及电暖气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散热片、发热体、及电暖气。
背景技术
电暖气是常用的家用取暖设备,如图1所示,现有的电暖气通常包括散热片1,和分布于散热片1上的若干油路,油路之间均留有一定间距。油路连接上油包11和下油包12,其中,上油包11的水平位置相对较高。油路内具有导热介质,加热装置位于下油包12内。
当电暖气启动时,下油包12内的加热装置对导热介质进行加热,温度相对较高的导热介质膨胀,密度变小,温度相对较高的导热介质与温度相对较低的导热介质之间产生密度差。在密度差的作用下温度相对较高的热油从中间的油路向上流动,流动过程中将热量传递给散热片1壳体,使散热片1整体温度升高。位于上油包11内的导热介质温度相对较低,在重力的作用下,经两侧油路逐渐向下流动并被加热,从而形成一个大循环。
现有的电暖气存在以下缺陷:
散热片发热时带动散热片附近的空气做自然对流运动,导致下方空气温度相对较低,上方空气温度较高,温度较高的空气因膨胀而密度变小,随之做上升运动。使散热片附近的热空气上升,以散热片为参考基准,散热片上部分周围空气温度,高于散热片下部分空气温度。散热片上下两部分环境温度产生较大的差异。而由于温度较高的导热介质上升至散热片上部分,导致留存在散热片下部分的导热介质更少,下部分散发的热量又随空气上升。从而使得散热片上下两部分温度发生差异,上部分散热片温度相对较高。为了散热片的使用安全性考虑,规定散热片的棱边13的温升不能超过85K。因此,在散热片上部分的棱边13温度即将达到安全限度时,需要降低加热功率,而此时散热片下部分的温度还不能满足加热、取暖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因散热片使用过程中自身温度分布不均匀,导致散热片无法进一步提高功率满足加热需求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散热片、发热体、及电暖气。
一种散热片,包括:
上油包和下油包;
导热腔,设于散热片内,所述导热腔连通所述上油包和所述下油包。
所述导热腔在散热片表面的投影面积不小于所述散热片表面积的30%。
导热腔与散热片的棱边之间留有间距,所述间距不小于1cm。
所述散热片还包括:
搅流结构,包括若干凹陷部,所述凹陷部设于所述导热腔上,所述凹陷部向所述导热腔内部凹陷。
所述凹陷部沿水平方向分布构成凹陷单元,相邻所述凹陷单元之间平行设置。
相邻所述凹陷单元之间相错设置。
所述凹陷部分布于所述导热腔正对的两个面上,正对设置的两所述凹陷部之间相互贴合。
所述凹陷部为圆柱形。
所述凹陷部为棱柱形。
所述导热腔还包括:
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连接所述导热腔与所述上油包和/或下油包,所述限位部在所述导热腔内形成用于引导导热介质流动的倾斜面。
所述散热片还包括:
引流部,所述引流部位于所述导热腔内,所述引流部包括至少一个引流面,所述引流面与所述限位部构成引流通道,所述引流通道由所述下油包指向所述导热腔的侧边。
一种发热体,包括:
若干个上述任一方案的散热片,若干所述散热片彼此并排设置;
加热棒,同时穿设在所述每个所述散热片的所述下油包位置处。
一种电暖气,包括:
上述方案的发热体;
控温元件,设置于所述发热体上;
指示灯,设置于所述发热体并与所述控温元件电连接。
还包括:
辅助装置,设置在所述发热体上。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片,包括设于散热片上的上油包和下油包;导热腔,设于所述散热片内,用于容纳导热介质,所述导热腔连通所述上油包和所述下油包。
在上油包和下油包的连接方式上,与现有技术的油路相比,本方案直接通过导热腔将上油包和下油包之间的散热片导通。导热腔并非相互独立油路,而是整体贯通上油包和下油包的整个腔体,消除定向流动的油路,削减导热腔本身对导热介质的导向作用。导热介质在导热腔内的流动方式,不再受油路走向的限制,而是随着散热片底部温度的升高,逐渐上升。上升过程中,导热介质受到上方温度较低的导热介质的阻碍,使温度差异的导热介质之间发生更激烈的对流。使导热腔内部的导热介质更快实现充分换热,导热腔整体温度更易保持均匀。在导热介质因温度升高向上油包方向运动的过程中,由于导热腔本身对导热介质不具有导向作用,使得温度相对较高的导热介质在上升过程中向两侧流动,从而在散热片下方形成新的循环油路。并且导热腔的结构,与现有的具有导向作用的油路相比,散热片下部分具有导热介质部分的散热面积变大,温度相对较高的导热油,在重力的作用下能快速在导热腔下部分分布。因此散热片下部分温度能够得到明显升高。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散热片上方温度相对较高时,散热片下部分温度仍然相对较低的技术问题。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片,还包括:搅流结构,包括若干凹陷部,所述凹陷部设于所述散热片上,且对应所述导热腔分布,所述凹陷部向所述导热腔内部凹陷。
由于导热介质被加热后,温度相对较高的导热油,整体上具有上升运动的趋势。凹陷部能够对导热介质的上升形成阻碍,并且凹陷部能够打乱导热介质的上升进度,使原本上升的温度相对较高的导热介质,在遇到凹陷部时向凹陷部两侧运动。当温度相对较高的导热介质在上升过程中发生分流之后,分流的导热介质之间更易发生对流作用,进一步加强了导热介质整体温度分布的均匀性。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片,所述凹陷部分布于所述导热腔正对的两个面上,正对设置的两所述凹陷部之间相互贴合。
当位于导热腔正对两面上的两个凹陷部相互贴合时,形成了一个横贯导热腔的柱体,导热介质在上升过程中遇到上述柱体,能够被柱体阻碍而向柱体两侧发生分流流动。分流的导热介质之间更易发生对流作用,进一步加强了导热介质整体温度分布的均匀性。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片,所述凹陷部为棱柱形。
棱柱形的凹陷部,能够在导热介质上升方向上提供水平的阻碍,使导热介质上升遇到凹陷部时,发生水平方向的分流,提高凹陷部对导热介质的阻碍和分流效果。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片,所述导热腔还包括: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连接所述导热腔与所述上油包和/或下油包,所述限位部在所述导热腔内形成用于引导导热介质流动的倾斜面。
限位部朝向上油包和/或下油包倾斜设置,一方面能够引导导热油进入上油包和下油包,另一方面能够增加导热腔和散热片棱边之间的距离,进一步降低散热片棱边的温升。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片,还包括:引流部,所述引流部位于所述导热腔内,所述引流部包括至少一个引流面,所述引流面与所述限位部构成引流通道,所述引流通道由所述下油包指向所述导热腔的侧边。
引流部靠近下油包设置,由于下油包内具有加热装置,被加热的导热介质原本沿竖直方向上升。引流部将被加热的导热介质引导向两侧引流通道流动,使温度相对较高的导热介质在上升过程中也能向两侧扩散,向两侧传递温度,提高导热腔整体温度的均匀性,提高散热片散热的均匀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背景技术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导热腔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相邻凹陷部之间正对设置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相邻凹陷部之间相错设置结构的示意图;
图5为表示四棱柱形凹陷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6为表示三棱柱形凹陷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7为表示引流部与限位部构成引流通道结构的示意图;
图8为表示正对的凹陷部之间相互贴合结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散热片;11、上油包;12、下油包;13、棱边;2、导热腔;21、限位部;3、凹陷部;4、引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片,如图2所示,包括设于散热片1上的上油包11和下油包12;导热腔2,设于散热片1内部,用于容纳导热介质,导热腔2连通上油包11和下油包12。本实施例中,导热介质选用导热油。在上油包11和下油包12的连接方式上,与现有技术的油路相比,本方案直接通过导热腔2将上油包11和下油包12之间的散热片导通。导热腔并非相互独立油路,而是整体贯通上油包和下油包的整个腔体,消除定向流动的油路,削减导热腔本身对导热介质的导向作用。导热介质在导热腔2内的流动方式,不再受油路走向的限制。而是随着散热片底部温度的升高,逐渐上升。上升过程中,导热介质受到上方温度较低的导热介质的阻碍,使温度差异的导热介质之间发生更激烈的对流。使导热腔2内部的导热介质更快实现充分换热,导热腔2整体温度更易保持均匀。并且导热腔2的结构,使散热片下部分具有导热介质部分的散热面积,温度相对较高的导热油,在重力的作用下能快速在导热腔2下部分分布。因此散热片下部分温度能够得到明显升高。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散热片上方温度相对较高时,散热片下部分温度仍然相对较低的技术问题。导热腔2与散热片1棱边13之间留有间距,使导热腔2的温度不会直接传递给散热片的棱边13,防止棱边13温度上升过快。
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导热腔2在散热片1表面的投影不小于散热片1表面积的30%,导热腔2与散热片1的棱边13之间留有间距,间距的大小大于1cm。作为可替换的实施方式导热腔2在散热片1表面的投影占散热片1表面积的60%。作为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上述间距的大小为1cm。
其中,如图3-图6所示,散热片还包括搅流结构,搅流结构包括若干凹陷部,所述凹陷部设于所述导热腔上,所述凹陷部向所述导热腔内部凹陷。由于导热介质被加热后,温度相对较高的导热油,整体上具有上升运动的趋势。凹陷部3能够对导热介质的上升形成阻碍,并且凹陷部3能够打乱导热介质的上升进度,使原本上升的温度相对较高的导热介质,在遇到凹陷部3时向凹陷部3两侧运动。当温度相对较高的导热介质在上升过程中发生分流之后,分流的导热介质之间更易发生对流作用,进一步加强了导热介质整体温度分布的均匀性。
对于凹陷部3的设置位置不做具体限制,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凹陷部3沿水平方向分布构成凹陷单元,相邻所述凹陷单元之间平行设置。作为可替换的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相邻所述凹陷单元之间相错设置。
对于凹陷部3的凹陷深度不做具体限制,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凹陷部3分布于导热腔2正对的两个面上,正对设置的两凹陷部3之间相互贴合。当位于导热腔2正对两面上的两个凹陷部3相互贴合时,形成了一个横贯导热腔2的柱体,导热介质在上升过程中遇到上述柱体,能够被柱体阻碍而向柱体两侧发生分流流动。分流的导热介质之间更易发生对流作用,进一步加强了导热介质整体温度分布的均匀性。作为可替换的实施方式,当导热腔2只有一个侧面分布有凹陷部3,或者当凹陷部3的正对面没有另一个凹陷部3时,凹陷部3可以直接贴合另一侧导热腔2的内壁设置。作为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凹陷部3之间留有供导热介质通过的间隙。
对于凹陷部3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制,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4、图7所示,凹陷部3为圆柱形。作为可替换的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凹陷部3为四棱柱形。棱柱形的凹陷部3,能够在导热介质上升方向上提供水平的阻碍,使导热介质上升遇到凹陷部3时,发生水平方向的分流,提高凹陷部3对导热介质的阻碍和分流效果。作为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凹陷部3为三棱柱形。
对于导热腔2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制,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7所示,导热腔2还包括:限位部21,限位部21用于连接导热腔2与上油包11和/或下油包12,限位部21在导热腔2内形成用于引导导热介质流动的倾斜面。限位部21朝向上油包11和/或下油包12倾斜设置,一方面能够引导导热油进入上油包11和下油包12,另一方面能够增加导热腔2和散热片1棱边13之间的距离,进一步降低散热片1棱边13的温升。作为可替换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导热腔2不具有限位部21。
对于导热腔2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制,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散热片1还包括:引流部4,引流部4位于导热腔2内,引流部4包括至少一个引流面,引流面与限位部21构成引流通道,引流通道由下油包12指向导热腔2的侧边。引流部4靠近下油包12设置,由于下油包12内具有加热装置,被加热的导热介质原本沿竖直方向上升。引流部4将被加热的导热介质引导向两侧引流通道流动,使温度相对较高的导热介质在上升过程中也能向两侧扩散,向两侧传递温度,提高导热腔2整体温度的均匀性,提高散热片1散热的均匀性。作为可替换的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导热腔2内不具有引流部4。
本实施例中散热片1能够单独的发热使用,还可以由多个散热片1构成发热体。散热片构成发热体的方式不做具体限制,即可以由多个相互独立的散热片1组合构成,还可以将散热片1之间打通,至少将相邻散热片的下油包连通,然后将加热棒串接在下油包内,使多个散热片公用同一个加热棒。散热片之间可以并排设置,此时加热棒为直线形。当需要散热片的分布结构根据实际使用环境做出调整时,如散热片之间高低交错设置,则此时加热棒为折线或曲线形。
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散热片1还能够组装构成电暖气。在散热片1或发热体上加装温控元件和指示灯。通过预设的控制程序,在通电后控制加热棒工作,从而带动散热片1和/或发热体发热工作。
对于电暖气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制,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发热体上还具有辅助装置。辅助装置包括但不限于:晾衣架,设置在发热体的上方位置,适于对衣物等进行烘干操作。辅助装置还可以是移动支架,设置在发热体的底部,使用支撑发热体或者带动发热体进行移动。移动支架本身可以是折叠结构,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当采用折叠结构时,方便在闲置时减少空间占用量,提高对电暖气的收纳效率。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4)

1.一种散热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油包(11)和下油包(12);
导热腔(2),设于散热片(1)内,所述导热腔(2)连通所述上油包(11)和所述下油包(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腔(2)在散热片(1)表面的投影面积不小于所述散热片(1)表面积的30%。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散热片,其特征在于,导热腔(2)与散热片(1)的棱边(13)之间留有间距,所述间距不小于1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片,其特征在于,散热片(1)还包括:
搅流结构,包括若干凹陷部(3),所述凹陷部设于所述导热腔(2)上,所述凹陷部(3)向所述导热腔(2)内部凹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3)沿水平方向分布构成凹陷单元,相邻所述凹陷单元之间平行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片,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凹陷单元之间相错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4-6任一所述的散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3)分布于所述导热腔(2)正对的两个面上,正对设置的两所述凹陷部(3)之间相互贴合。
8.根据权利要求4-6任一所述的散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3)为圆柱形。
9.根据权利要求4-6任一所述的散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3)为棱柱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2、4-6任一所述的散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腔(2)还包括:
限位部(21),所述限位部(21)用于连接所述导热腔(2)与所述上油包(11)和/或下油包(12),所述限位部(21)在所述导热腔(2)内形成用于引导导热介质流动的倾斜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散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1)还包括:
引流部(4),所述引流部(4)位于所述导热腔(2)内,所述引流部(4)包括至少一个引流面,所述引流面与所述限位部(21)构成引流通道,所述引流通道由所述下油包(12)指向所述导热腔(2)的侧边。
12.一种发热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若干个权利要求1-11中任一所述的散热片,若干所述散热片(1)彼此并排设置;
加热棒,同时穿设在所述每个所述散热片(1)的所述下油包(12)位置处。
13.一种电暖气,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热体;
控温元件,设置于所述发热体上;
指示灯,设置于所述发热体并与所述控温元件电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暖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辅助装置,设置在所述发热体上。
CN202020794425.5U 2020-05-13 2020-05-13 一种散热片、发热体、及电暖气 Active CN2121326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94425.5U CN212132648U (zh) 2020-05-13 2020-05-13 一种散热片、发热体、及电暖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94425.5U CN212132648U (zh) 2020-05-13 2020-05-13 一种散热片、发热体、及电暖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32648U true CN212132648U (zh) 2020-12-11

Family

ID=736941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794425.5U Active CN212132648U (zh) 2020-05-13 2020-05-13 一种散热片、发热体、及电暖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326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927365T3 (es) Carcasa de disipación de calor por refrigeración y método de control de disipación de calor
CN109449334B (zh) 一种基于三维均温板的电池热管理装置
CN106025130A (zh) 温控组件及电池模组、电池箱
KR20210035291A (ko) 내부 가열식 상 변화 물질을 갖는 열 배터리
KR20240010008A (ko) 전기 차량 및 그 열관리기
CN109708510A (zh) 一种储能模块及高效储能供热装置
CN212132648U (zh) 一种散热片、发热体、及电暖气
KR101053327B1 (ko) 이중 유로를 갖는 전기보일러용 면 가열식 물 가열기의 가열판
CN111442338A (zh) 一种散热片、发热体、及电暖气
CN111692632A (zh) 一种油汀体及具有其的油汀
CN111442341A (zh) 一种散热片、发热体、及电暖气
CN212132618U (zh) 散热片及油汀取暖器
CN212132645U (zh) 一种散热片、发热体、及电暖气
CN212132647U (zh) 一种散热片、发热体、及电暖气
CN212132649U (zh) 散热片、发热体及电暖器
KR20180080022A (ko) 냉온 매트장치
KR20180080019A (ko) 냉온 매트장치
CN212132650U (zh) 一种散热片、发热体及电暖气
CN212132643U (zh) 一种散热片、发热体及电暖气
KR20100023729A (ko) 온수 보일러
KR100415227B1 (ko) 순간 가열식 전기 보일러
US3796194A (en) Large water leg boiler
KR102623209B1 (ko) 냉각 장치
JP3018191B1 (ja) 蓄熱装置
CN212565984U (zh) 一种散热片、发热体及电暖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