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15415U - 一种带有支撑件的保护壳及包含该保护壳的保护套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有支撑件的保护壳及包含该保护壳的保护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15415U
CN212115415U CN202020806703.4U CN202020806703U CN212115415U CN 212115415 U CN212115415 U CN 212115415U CN 202020806703 U CN202020806703 U CN 202020806703U CN 212115415 U CN212115415 U CN 2121154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ective
bending section
bonding
protective shell
shell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80670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080670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1154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154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154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有支撑件的保护壳及包含该保护壳的保护套,所述保护壳包括保护壳本体和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以可拆卸结构方式与处于横向放置状态或竖向放置状态的所述保护壳本体的底面任意位置处吸附连接,从而使所述支撑件能够对应支撑处于横向放置状态或竖向放置状态的所述保护壳本体的整体处于不同倾斜的姿态。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述保护壳本体底部的磁铁和所述支撑件的铁磁金属的吸附连接,实现了保护壳本体在横向放置状态与竖向放置状态之间切换的功能,还能够调整在横向放置状态或竖向放置状态下的保护壳本体的倾斜角度。

Description

一种带有支撑件的保护壳及包含该保护壳的保护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平板电脑保护壳以及保护套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带有支撑件的保护壳及包含该保护壳的保护套。
背景技术
手机或平板电脑保护壳是一种对手机或平板电脑其保护作用的外套,传统的保护壳只备保护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作用,不备支撑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作用。
随着保护壳不断的改进、完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具有支撑功能的手机保护套”(专利号CN201520711062.3 公告日:20160203 ),公开了一种具有支撑功能的手机保护套,其包括一手机保护套主体,手机保护套主体正面形成有收容空间,手机保护套主体背面设置有可对手机保护套主体形成纵向支撑的支撑架,该支撑架包括:固定于手机保护套主体背面的固持部、连接于固持部一端并可相对该固持部折叠或张开的弯折部、连接于弯折部一端并可相对弯折部折叠或张开的第一支撑部以及连接于第一支撑部一端并可相对第一支撑部折叠或张开的第二支撑部,该第二支撑部相对第一支撑部另一端与所述固持部的另一端连接。不仅具有保护手机的功能,还可通过支撑架实现对手机保护套主体形成支撑,以致具有支撑功能,其支撑架在不使用时,还可将支撑架折叠收藏于手机保护套主体背面。本专利从结构本身来看,支撑架的固持部与保护套主体之间是固定连接的,支撑架的固持部只能够对竖向放置状态的保护套做不同倾斜度的调整,但是,支撑架的固持部对横向放置状态下的保护套不能够做到不同倾斜度的调整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通过所述保护壳本体底部的磁铁和所述支撑件的铁磁金属的吸附连接,实现了保护壳本体在横向放置状态与竖向放置状态之间切换的功能,还能够调整在横向放置状态或竖向放置状态下的保护壳本体的倾斜角度的一种带有支撑件的保护壳及包含该保护壳的保护套。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带有支撑件的保护壳,所述保护壳包括保护壳本体和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以可拆卸结构方式与处于横向放置状态或竖向放置状态的所述保护壳本体的底面任意位置处吸附连接,从而使所述支撑件能够对应支撑处于横向放置状态或竖向放置状态的所述保护壳本体的整体处于不同倾斜的姿态。
所述保护壳本体的底部设置有磁铁,所述支撑件上设置有铁磁金属,所述支撑件能够通过所述保护壳本体底部的磁铁和所述支撑件的铁磁金属与处于横向放置状态或竖向放置状态的所述保护壳本体的底面任意位置处吸附连接,从而使所述支撑件能够对应支撑处于横向放置状态或竖向放置状态的所述保护壳本体的整体处于不同倾斜的姿态。
所述保护壳本体底部的磁铁为多个,以矩形阵列或环形阵列方式嵌入到所述保护壳本体内。
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粘接部、第二粘接部和折叠部,所述第一粘接部、所述第二粘接部均具有由铁磁金属制造的连接片,所述折叠部由第一弯折段和第二弯折段组成,所述第一弯折段和所述第二弯折段均具有由铁磁金属制造的连接片,所述第一弯折段的一端端部铰接在所述第一粘接部上,另一端端部铰接在所述第二弯折段的一端端部,该第二弯折段的另一端端部铰接在所述第二粘接部上,支撑状态下,所述第一粘接部、所述第二粘接部均贴合并吸附在所述保护壳本体的底面上,使所述第一弯折段与所述第二弯折段之间的、朝向所述保护壳本体底面的夹角小于180°。
所述保护壳本体的底部设置有磁铁,所述支撑件上设置有铁磁金属,所述支撑件能够通过所述保护壳本体底部的磁铁和所述支撑件的铁磁金属与处于横向放置状态或竖向放置状态的所述保护壳本体的底面吸附连接,从而使所述支撑件能够对应支撑处于横向放置状态或竖向放置状态的所述保护壳本体的整体处于倾斜的姿态。
所述保护壳本体底部的磁铁为多个,以矩形阵列或环形阵列方式嵌入到所述保护壳本体内。
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粘接部、第二粘接部和折叠部,所述第一粘接部、第二粘接部均具有由铁磁金属制造的连接片,所述第一粘接部的一侧边沿设置有一个缺口,所述第二粘接部的一侧边沿设置有一个缺口,所述第一粘接部缺口侧的边沿与所述第二粘接部缺口侧的边沿铰接连接,使第一粘接部的缺口与所述第二粘接部的缺口组合在一起形成闭环的窗口,所述折叠部由第一弯折段和第二弯折段组成,所述第一弯折段、所述第二弯折段均具有由铁磁金属制造的连接片,所述第一弯折段的一端端部铰接在所述第一粘接部的缺口的底部,另一端端部铰接在所述第二弯折段的一端端部,该第二弯折段的另一端端部铰接在所述第二粘接部的缺口的底部,当第一粘接部与所述第二粘接部平铺在同一平面内时,所述折叠部能够平铺在所述的闭环的窗口内,支撑状态下,所述第一粘接部或所述第二粘接部能够贴合并吸附在所述保护壳本体的底面上,对应的所述第二粘接部或所述第一粘接部放置到用于支撑所述保护壳本体和所述支撑件的承载面上,所述第一弯折段朝向所述保护壳本体底面的表面抵接在与所述第一弯折段的该表面相对的所述第一粘接部的表面上,或者,所述第二弯折段朝向所述承载面的表面抵接在与所述第二弯折段的该表面相对的所述第二粘接部的表面上。
一种保护套,所述保护套包括保护套本体以及该保护套本体包裹的采用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带有支撑件的保护壳。
所述保护套本体主要由第一折叠面、第二折叠面和第三折叠面组成,所述第一折叠面、第二折叠面、第三折叠面均设置有由铁磁金属制造的连接片,所述第一折叠面与所述第二折叠面之间相邻的边沿铰接连接,所述第二折叠面与所述第三折叠面之间相邻的边沿铰接连接,所述第一折叠面上表面上开设有放置槽, 包裹时,所述支撑件置于所述第一折叠面上表面上的放置槽内,所述保护壳本体底部放置在所述第一折叠面的上表面上,所述支撑件和所述第一折叠面上表面贴合并吸附在所述保护壳本体的底面上,依次翻转所述第二折叠面、所述第三折叠面,所述第二折叠面覆盖所述保护壳本体的顶部,所述第三折叠面搭接并吸附到所述第一折叠面的下表面上,从而使所述保护壳包裹并固定在所述保护套本体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述保护壳本体底部的磁铁和所述支撑件的铁磁金属的吸附连接,实现了保护壳本体在横向放置状态与竖向放置状态之间切换的功能,还能够调整在横向放置状态或竖向放置状态下的保护壳本体的倾斜角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横向放置状态下的保护壳本体与支撑件的一种安装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横向放置状态下的保护壳本体与支撑件的另一种安装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中竖向放置状态下的保护壳本体与支撑件的一种安装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1中竖向放置状态下的保护壳本体与支撑件的另一种安装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1中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2中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3中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4中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5中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横向放置状态下的保护壳本体的安装示意图。
图11是图9中竖向放置状态下的保护壳本体的安装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6的示意图。
图中代号含义:1—保护壳本体;2—支撑件;201—第一粘接部;202—第二粘接部;203—折叠部;2031—第一弯折段;2032—第二弯折段;204—窗口; 3—承载面;4—保护套;401—保护套本体;402—第一折叠面;403—第二折叠面;404—第三折叠面;405—放置槽。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见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带有支撑件的保护壳,所述保护壳包括保护壳本体1和支撑件2,
所述支撑件以可拆卸结构方式与处于横向放置状态或竖向放置状态的所述保护壳本体的底面任意位置处吸附连接。其中,可拆卸结构方式的吸附连接。可以通过魔术贴的方式来连接,也可以通过不干胶粘接,亦可以采用磁吸的方式连接等。
所述保护壳本体1用于套装并保护手机或平板电脑,为现有成熟的产品,
所述保护壳本体1底部设置有磁铁,本实施例中,该保护壳本体1底面内嵌入磁铁,所述保护壳本体1底部的磁铁为多个,以矩形阵列或环形阵列方式嵌入到所述保护壳本体1内。当然,磁铁也可以采用一块、与所述保护壳本体1底面相互匹配的磁铁块,该磁铁块嵌入到所述保护壳本体1内,或者直接粘接到所述保护壳本体1底面上(外部); 所述支撑件2上设置有铁磁金属,本实施例中,铁磁金属即为铁片,该铁片嵌入到支撑件2内,以可以粘接到支撑件2外表面上。这种磁铁与铁片的吸附为一个创新点,
所述支撑件2能够通过所述保护壳本体1底部的磁铁和所述支撑件2的铁磁金属与处于横向放置状态或竖向放置状态的所述保护壳本体1的底面任意位置处吸附连接,从而使所述支撑件2能够对应支撑处于横向放置状态或竖向放置状态的所述保护壳本体1的整体处于不同倾斜的姿态。实现了保护壳本体1在横向放置状态与竖向放置状态之间切换的功能,还能够调整在横向放置状态或竖向放置状态下的保护壳本体1的倾斜角度。
所述支撑件2包括第一粘接部201、第二粘接部202和折叠部203,本实施例中,第一粘接部201、第二粘接部202和折叠部203均为板状结构。
所述第一粘接部201、所述第二粘接部202上均具有由铁磁金属制造的连接片(例如,连接片即铁片),所述折叠部203由第一弯折段2031和第二弯折段2032组成,所述第一弯折段2031和所述第二弯折段2032上均具有由铁磁金属制造的连接片(例如,连接片即铁片),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弯折段2031和所述第二弯折段2032为板状结构,所述第一粘接部201、所述第二粘接部202、所述第一弯折段2031、所述第二弯折段2032均由铁片以及包裹并粘接在铁片外的皮质材料制成。
所述第一弯折段2031的一端端部铰接在所述第一粘接部201上(例如,所述第一弯折段2031与所述第一粘接部201之间铰接处的皮质材料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弯折段2031的铁片与所述第一粘接部201的铁片在铰接处相互分断,下同),另一端端部铰接在所述第二弯折段2032的一端端部(例如,所述第一弯折段2031与所述第二弯折段2032之间铰接处的皮质材料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弯折段2031的铁片与所述第二弯折段2032的铁片在铰接处相互分断,下同),该第二弯折段2032的另一端端部铰接在所述第二粘接部202上(例如,所述第二弯折段2032与所述第二粘接部202之间铰接处的皮质材料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弯折段2032的铁片与所述第二粘接部202的铁片在铰接处相互分断,下同)。
支撑状态下,所述第一粘接部201、所述第二粘接部202均贴合并吸附在所述保护壳本体1的底面上,使所述第一弯折段2031与所述第二弯折段2032之间的、朝向所述保护壳本体1底面的夹角小于180°(即夹角α)。例如,2°、10°、30°、45°、60°、90°、135°、150°或者170°。优选的,20≤α≤140°。改变所述第一粘接部201与所述第二粘接部202贴合并吸附在在所述保护壳本体1的底面上的相对位置,即可改变所述第一弯折段2031与所述第二弯折段2032之间的、朝向所述保护壳本体1底面的夹角的大小。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粘接部201为第一粘接板,该第一粘接板的一个边沿开设有一个缺口,所述第二粘接部202为第二粘接板,该第二粘接板的一个边沿开设有一个缺口,第一弯折段2031为第一弯折板,第二弯折段2032为第二弯折板,该第一弯折板的一端端部铰接在第一粘接板缺口的内底部位置处,另一端端部粘接在第二弯折板的一端端部,该第二弯折板的另一端端部铰接到第二粘接板缺口的内底部位置处。
另外,上述第一弯折段2031的长度与上述第二弯折段2032的长度的比值根据实际情况情况。优选的,上述第一弯折段2031的长度与上述第二弯折段2032的长度的比值为1:1,或1:2,或1:3,或,2:1,或3:1。
在非支撑状态下,支撑件2可以贴合并吸附在所述保护壳本体1的底面上,且该状态下的支撑件2的整体(即第一粘接部201、第二粘接部202以及折叠部203)均位于一个平面内,从而能够使非支撑状态下,支撑件2的厚度保持在0.5~1.2mm之间(传统的支撑件或支撑架一般均在3.5~4mm之间,原因在于,传统的支撑件或支撑架在非支撑状态下,为两层设计),极大地降低了支撑件2的厚度。加之,保护壳本体1的厚度保持在1~1.5mm之间。使本实用新型整体的厚度得到极大地降低,使本实用新型更富有美感。
值得注意地是,本实用新型中,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保护壳本体1与承载面(例如,地面、桌面等,下同)之间为线接触,支撑件2与承载面的接触位置为第一弯折段2031与第二弯折段2032的铰接处,故支撑件2与承载面之间也是线接触。从而使保护壳本体1与支撑件2的整体更加稳定地作用在承载面上。
实施例2
参见图6所示:本实施例2的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粘接部201为第一粘接板,在该第一粘接板的一个边沿上开设有两个缺口,所述第二粘接部202为第二粘接板,该第二粘接板的一个边沿上开设有两个缺口,第一弯折段2031为第一弯折板,第二弯折段2032为第二弯折板,该第一弯折板一端端部向外延伸出两根连接条,该第二弯折板另一端端部向外延伸出两根连接条,该第一弯折板一端端部向外延伸出的两根连接条分别对应与所述第一粘接板上两个缺口的内底部位置处铰接,另一端端部与所述第二弯折板的一端端部铰接,该第二弯折板的另一端端部向外延伸出的两根连接条分别对应与所述第二粘接板上两个缺口的内底部位置处铰接。
在非支撑状态下,支撑件2可以贴合并吸附在所述保护壳本体的底面上,且该状态下的支撑件2的整体(即第一粘接部201、第二粘接部202以及折叠部203)均位于一个平面内,从而能够使非支撑状态下,支撑件2的厚度保持在0.5~1.2mm之间(传统的支撑件或支撑架一般均在3.5~4mm之间,原因在于,传统的支撑件或支撑架在非支撑状态下,为两层设计),极大地降低了支撑件2的厚度。加之,保护壳本体的厚度保持在1~1.5mm之间。使本实用新型整体的厚度得到极大地降低,使本实用新型更富有美感。
值得注意地是,本实用新型中,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保护壳本体与承载面(例如,地面、桌面等,下同)之间为线接触,支撑件2与承载面的接触位置为第一弯折段2031与第二弯折段2032的铰接处,故支撑件2与承载面之间也是线接触。从而使保护壳本体与支撑件2的整体更加稳定地作用在承载面上。
实施例3
参见图7所示:本实施例3的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粘接部201为第一粘接板,该第一粘接板的一个边沿设置有倒“V”型的凸起,所述第二粘接部202为第二粘接板,该第二粘接板的一个边沿设置有倒“V”型的凸起;所述第一弯折段2031为第一弯折板,该第一弯折板的一端端部设置有两个向外延伸的连接条,这两条连接条之间呈“V”型结构,且与所述第一粘接板的倒“V”型凸起相匹配,第二弯折段2032为第二弯折板,该第二弯折板的一端端部设置有两条向外延伸的连接条,这两条连接条之间呈“V”型结构,且与所述第二粘接板的倒“V”型凸起相匹配;
所述第一弯折板的两根连接条分别铰接到所述第一粘接板倒“V”型的凸起两侧对应的第一粘接板的部分,该第一弯折板的另一端端部与所述第二弯折板的另一端端部铰接,该第二弯折板的两根连接条分别铰接到所述第二粘接板倒“V”型的凸起两侧对应的第二粘接板的部分。并且,所述第一弯折板左侧边与所述第二弯折板的左侧边之间呈“V”型结构,所述第一弯折板左侧边与所述第二弯折板的左侧边之间呈“V”型结构。优选的,所述第一弯折板左侧边与所述第二弯折板的左侧边之间的“V”型结构与所述第一弯折板左侧边与所述第二弯折板的左侧边之间的“V”型结构彼此对称。
在非支撑状态下,支撑件2可以贴合并吸附在所述保护壳本体的底面上,且该状态下的支撑件2的整体(即第一粘接部201、第二粘接部202以及折叠部203)均位于一个平面内,从而能够使非支撑状态下,支撑件2的厚度保持在0.5~1.2mm之间(传统的支撑件或支撑架一般均在3.5~4mm之间,原因在于,传统的支撑件或支撑架在非支撑状态下,为两层设计),极大地降低了支撑件2的厚度。加之,保护壳本体的厚度保持在1~1.5mm之间。使本实用新型整体的厚度得到极大地降低,使本实用新型更富有美感。
值得注意地是,本实用新型中,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保护壳本体与承载面(例如,地面、桌面等,下同)之间为线接触,支撑件2与承载面的接触位置为第一弯折段2031与第二弯折段2032的铰接处,故支撑件2与承载面之间也是线接触。从而使保护壳本体与支撑件2的整体更加稳定地作用在承载面上。
实施例4
参见图8所示:本实施例4的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第一粘接部201为第一粘接板,该第一粘接板的一个边沿设置有呈“凵”的缺口,所述第二粘接部202为第二粘接板,该第二粘接板的一个边沿设置有缺口,该缺口的口缘处为缩口结构,
所述第一弯折段2031为第一弯折板,所述第一弯折板的一端端部铰接到所述第一粘接板的缺口的内底部位置处,所述第二弯折段2032为第二弯折板,所述第二弯折板的一端端部铰接到所述第二粘接板缺口的内底部位置处,且第二弯折板的整体与所述第二粘接板缺口位于缩口结构下方的区域相匹配,所述第一弯折板的另一端端部铰接到所述第二弯折板的另一端端部。当支撑件2处于平铺状态时,第一弯折板位于并匹配在所述第一粘接板的缺口的区域以及所述第二粘接板的缩口结构的区域。
在非支撑状态下,支撑件2可以贴合并吸附在所述保护壳本体的底面上,且该状态下的支撑件2的整体(即第一粘接部201、第二粘接部202以及折叠部203)均位于一个平面内,从而能够使非支撑状态下,支撑件2的厚度保持在0.5~1.2mm之间(传统的支撑件或支撑架一般均在3.5~4mm之间,原因在于,传统的支撑件或支撑架在非支撑状态下,为两层设计),极大地降低了支撑件2的厚度。加之,保护壳本体的厚度保持在1~1.5mm之间。使本实用新型整体的厚度得到极大地降低,使本实用新型更富有美感。
值得注意地是,本实用新型中,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保护壳本体与承载面(例如,地面、桌面等,下同)之间为线接触,支撑件2与承载面的接触位置为第一弯折段2031与第二弯折段2032的铰接处,故支撑件2与承载面之间也是线接触。从而使保护壳本体与支撑件2的整体更加稳定地作用在承载面上。
实施例5
参见图9至图11所示:一种带有支撑件的保护壳,所述保护壳包括保护壳本体1和支撑件2,
所述保护壳本体1用于套装并保护手机或平板电脑,为现有成熟的产品,
所述保护壳本体1的底部设置有磁铁,本实施例中,该保护壳本体1底面内嵌入磁铁,所述保护壳本体1底部的磁铁为多个,以矩形阵列或环形阵列方式嵌入到所述保护壳本体1内。当然,磁铁也可以采用一整块、与所述保护壳本体1底面相互匹配的磁铁块,该磁铁块嵌入到所述保护壳本体1内,或者直接粘接到所述保护壳本体1底面上(外部); 所述支撑件2上设置有铁磁金属,本实施例中,铁磁金属即为铁片,该铁片嵌入到支撑件2内,以可以粘接到支撑件2外表面上。这种磁铁与铁片的吸附为一个创新点,所述支撑件2上设置有铁磁金属,本实施例中,铁磁金属即为铁片,该铁片嵌入到支撑件2内,以可以粘接到支撑件2外表面上。这种磁铁与铁片的吸附为一个创新点,
所述支撑件2能够通过所述保护壳本体1底部的磁铁和所述支撑件2的铁磁金属与处于横向放置状态或竖向放置状态的所述保护壳本体1的底面吸附连接,
从而使所述支撑件2能够对应支撑处于横向放置状态或竖向放置状态的所述保护壳本体1的整体处于倾斜的姿态。
所述支撑件2包括第一粘接部201、第二粘接部202和折叠部203,本实施例中,第一粘接部201、第二粘接部202和折叠部203均为板状结构。
所述第一粘接部201、第二粘接部202均具有由铁磁金属制造的连接片(例如,连接片即铁片),具体的是,在所述第一粘接部201、所述第二粘接部202内嵌入铁片,或者在所述第一粘接部201、所述第二粘接部202外表面粘接铁片,即所述第一粘接部201、所述第二粘接部202均由铁片以及包裹并粘接在铁片外的皮质材料制成。所述第一粘接部201的一边沿设置有一个缺口,所述第二粘接部202的一边沿设置有一个缺口,所述第一粘接部201缺口侧的边沿与所述第二粘接部202缺口侧的边沿铰接连接,使第一粘接部201的缺口与所述第二粘接部202的缺口组合在一起形成闭环的窗口204,
所述折叠部203由第一弯折段2031和第二弯折段2032组成,
所述第一弯折段2031、所述第二弯折段2032均具有有由铁磁金属制造的连接片,所述第一弯折段2031、所述第二弯折为板状结构,均由铁片以及包裹并粘接在铁片外的皮质材料制成。
所述第一弯折段2031的一端端部铰接在所述第一粘接部201的缺口的底部,另一端端部铰接在所述第二弯折段2032的一端端部,该第二弯折段2032的另一端端部铰接在所述第二粘接部202的缺口的底部,当第一粘接部201与所述第二粘接部202平铺在同一平面内时,所述折叠部203能够平铺在所述的闭环的窗口204内,
支撑状态下,所述第一粘接部201或所述第二粘接部202能够贴合并吸附在所述保护壳本体1的底面上,对应的所述第二粘接部202或所述第一粘接部201放置到用于支撑所述保护壳本体1和所述支撑件2的承载面3上,所述第一弯折段2031朝向所述保护壳本体1底面的表面抵接在与所述第一弯折段2031的该表面相对的所述第一粘接部201的表面上,或者,所述第二弯折段2032朝向所述承载面3的表面抵接在与所述第二弯折段2032的该表面相对的所述第二粘接部202的表面上。
另外,上述第一弯折段2031的长度与上述第二弯折段2032的长度的比值根据实际情况情况。优选的,上述第一弯折段2031的长度与上述第二弯折段2032的长度的比值为1:1,或1:2,或1:3,或,2:1,或3:1。
在非支撑状态下,支撑件2可以贴合并吸附在所述保护壳本体的底面上,且该状态下的支撑件2的整体(即第一粘接部201、第二粘接部202以及折叠部203)均位于一个平面内,从而能够使非支撑状态下,支撑件2的厚度保持在0.5~1.2mm之间(传统的支撑件或支撑架一般均在3.5~4mm之间,原因在于,传统的支撑件或支撑架在非支撑状态下,为两层设计),极大地降低了支撑件2的厚度。加之,保护壳本体的厚度保持在1~1.5mm之间。使本实用新型整体的厚度得到极大地降低,使本实用新型更富有美感。
值得注意地是,本实用新型中,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保护壳本体1与承载面(例如,地面、桌面等,下同)之间为线接触,支撑件2与承载面的接触位置为第一弯折段2031或第二弯折段2032,故支撑件2与承载面之间为面接触。从而使保护壳本体1与支撑件2的整体更加稳定地作用在承载面上
实施例6
参见图12所示:一种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套4包括保护套本体401以及该保护套本体401包裹的采用实施例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带有支撑件的保护壳。
所述保护套本体401主要由第一折叠面402、第二折叠面403和第三折叠面404组成,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叠面402、所述第二折叠面403和所述第三折叠面404均为板状结构。所述第一折叠面402、第二折叠面403、第三折叠面404均设置有由铁磁金属制造的连接片,所述第一折叠面402与所述第二折叠面403之间相邻的边沿铰接连接,所述第二折叠面403与所述第三折叠面404之间相邻的边沿铰接连接,所述第一折叠面402上表面上开设有放置槽405,
包裹时,所述支撑件置于所述第一折叠面402上表面上的放置槽405内,所述保护壳本体底部放置在所述第一折叠面402的上表面上,所述支撑件和所述第一折叠面402上表面贴合并吸附在所述保护壳本体的底面上,依次翻转所述第二折叠面403、所述第三折叠面404,所述第二折叠面403覆盖所述保护壳本体的顶部,所述第三折叠面404搭接并吸附到所述第一折叠面402的下表面上,从而使所述保护壳包裹并固定在所述保护套本体401内。
以上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9)

1.一种带有支撑件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壳包括保护壳本体和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以可拆卸结构方式与处于横向放置状态或竖向放置状态的所述保护壳本体的底面任意位置处吸附连接,
从而使所述支撑件能够对应支撑处于横向放置状态或竖向放置状态的所述保护壳本体的整体处于不同倾斜的姿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带有支撑件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壳本体的底部设置有磁铁,
所述支撑件上设置有铁磁金属,
所述支撑件能够通过所述保护壳本体底部的磁铁和所述支撑件的铁磁金属与处于横向放置状态或竖向放置状态的所述保护壳本体的底面任意位置处吸附连接,
从而使所述支撑件能够对应支撑处于横向放置状态或竖向放置状态的所述保护壳本体的整体处于不同倾斜的姿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带有支撑件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壳本体底部的磁铁为多个,以矩形阵列或环形阵列方式嵌入到所述保护壳本体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带有支撑件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粘接部、第二粘接部和折叠部,
所述第一粘接部、所述第二粘接部上均设置有由铁磁金属制造的连接片,
所述折叠部由第一弯折段和第二弯折段组成,
所述第一弯折段和所述第二弯折段上均设置有由铁磁金属制造的连接片,
所述第一弯折段的一端端部铰接在所述第一粘接部上,另一端端部铰接在所述第二弯折段的一端端部,该第二弯折段的另一端端部铰接在所述第二粘接部上,
支撑状态下,所述第一粘接部、所述第二粘接部均贴合并吸附在所述保护壳本体的底面上,使所述第一弯折段与所述第二弯折段之间的、朝向所述保护壳本体底面的夹角小于18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带有支撑件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件能够通过所述保护壳本体底部的磁铁和所述支撑件的铁磁金属与处于横向放置状态或竖向放置状态的所述保护壳本体的底面吸附连接,
从而使所述支撑件能够对应支撑处于横向放置状态或竖向放置状态的所述保护壳本体的整体处于倾斜的姿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带有支撑件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壳本体底部的磁铁为多个,以矩形阵列或环形阵列方式嵌入到所述保护壳本体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带有支撑件的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粘接部、第二粘接部和折叠部,
所述第一粘接部、第二粘接部上均设置有由铁磁金属制造的连接片,所述第一粘接部的一侧边沿设置有一个缺口,所述第二粘接部的一侧边沿设置有一个缺口,所述第一粘接部缺口侧的边沿与所述第二粘接部缺口侧的边沿铰接连接,使第一粘接部的缺口与所述第二粘接部的缺口组合在一起形成闭环的窗口,
所述折叠部由第一弯折段和第二弯折段组成,
所述第一弯折段、所述第二弯折段上均设置有由铁磁金属制造的连接片,
所述第一弯折段的一端端部铰接在所述第一粘接部的缺口的底部,另一端端部铰接在所述第二弯折段的一端端部,该第二弯折段的另一端端部铰接在所述第二粘接部的缺口的底部,当第一粘接部与所述第二粘接部平铺在同一平面内时,所述折叠部能够平铺在所述的闭环的窗口内,
支撑状态下,所述第一粘接部或所述第二粘接部能够贴合并吸附在所述保护壳本体的底面上,对应的所述第二粘接部或所述第一粘接部放置到用于支撑所述保护壳本体和所述支撑件的承载面上,所述第一弯折段朝向所述保护壳本体底面的表面抵接在与所述第一弯折段的该表面相对的所述第一粘接部的表面上,或者,所述第二弯折段朝向所述承载面的表面抵接在与所述第二弯折段的该表面相对的所述第二粘接部的表面上。
8.一种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套包括保护套本体以及该保护套本体包裹的采用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带有支撑件的保护壳。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保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套本体主要由第一折叠面、第二折叠面和第三折叠面组成,所述第一折叠面、第二折叠面、第三折叠面均设置有由铁磁金属制造的连接片,所述第一折叠面与所述第二折叠面之间相邻的边沿铰接连接,所述第二折叠面与所述第三折叠面之间相邻的边沿铰接连接,所述第一折叠面上表面上开设有放置槽,
包裹时,所述支撑件置于所述第一折叠面上表面上的放置槽内,所述保护壳本体底部放置在所述第一折叠面的上表面上,所述支撑件和所述第一折叠面上表面贴合并吸附在所述保护壳本体的底面上,依次翻转所述第二折叠面、所述第三折叠面,所述第二折叠面覆盖所述保护壳本体的顶部,所述第三折叠面搭接并吸附到所述第一折叠面的下表面上,从而使所述保护壳包裹并固定在所述保护套本体内。
CN202020806703.4U 2020-05-15 2020-05-15 一种带有支撑件的保护壳及包含该保护壳的保护套 Active CN2121154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06703.4U CN212115415U (zh) 2020-05-15 2020-05-15 一种带有支撑件的保护壳及包含该保护壳的保护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06703.4U CN212115415U (zh) 2020-05-15 2020-05-15 一种带有支撑件的保护壳及包含该保护壳的保护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15415U true CN212115415U (zh) 2020-12-08

Family

ID=736222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806703.4U Active CN212115415U (zh) 2020-05-15 2020-05-15 一种带有支撑件的保护壳及包含该保护壳的保护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154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45860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wrap around display
KR101507525B1 (ko) 태블릿 컴퓨터용 커버 및 패키징
WO2020020286A1 (zh) 柔性显示装置
US20130075280A1 (en) Combination cover and stand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US11018710B2 (en) Accessory device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US20080297496A1 (en) Electronic document reading devices
US20130165190A1 (en) Protection cover and portable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113271808A (zh) 可折叠电子装置的附属件以及包括其的可折叠电子装置
CN104750183A (zh) 保护套
CN212115415U (zh) 一种带有支撑件的保护壳及包含该保护壳的保护套
CN102679100A (zh) 支撑架
CN217108921U (zh) 磁吸式便利型支架
KR101388290B1 (ko) 스탠드 기능을 갖는 스마트폰 보호 케이스
CN112639928A (zh)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2037375A1 (zh) 可折叠电子设备
CN211506438U (zh) 鼠标垫
CN219609513U (zh) 平板款显示器的带转轴皮套及其显示器
KR200403435Y1 (ko) 펴기 쉬운 책
CN219530275U (zh) 台阶款显示器及其带转轴皮套
WO2014176844A1 (zh) 一种可折叠的支架保护套组合体
CN212938470U (zh) 一种平板电脑保护套
CN219811158U (zh) 一种显示屏能多角度翻转的笔记本电脑
CN219555562U (zh) 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0428246U (zh) 皮套键盘
CN212229516U (zh) 一种多角度折叠的平板电脑保护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