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13243U - 一种海洋环境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海洋环境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13243U
CN212113243U CN202020643326.7U CN202020643326U CN212113243U CN 212113243 U CN212113243 U CN 212113243U CN 202020643326 U CN202020643326 U CN 202020643326U CN 212113243 U CN212113243 U CN 2121132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ondary side
passive
water tank
closed water
heat remov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64332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展
王海涛
刘镝
杨波
曹克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64332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1132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132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132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30Nuclear fission reactors

Landscapes

  • Structure Of Emergency Protection For Nuclear Reac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海洋环境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包括安全壳(1)、非能动二次侧余排入口管道(2)、入口隔离阀(3)、密闭水箱(4)、非能动二次侧余排出口管道(5)、出口隔离阀(6)和蒸汽发生器(7);该系统采用非能动的设计理念,利用安全壳壁面高效地利用海水使密闭水箱内蒸汽冷凝,依靠密度差驱动流体在系统内形成自然循环,带出堆芯余热,将海水作为最终热阱,可提供无时限的堆芯冷却能力;使得系统设备得到简化,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Description

一种海洋环境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反应堆安全保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对海洋资源的开发愈加显得迫切。而海洋开发,尤其是深海资源开发,需要稳定、大容量的电能与热能,由于环境和用途的特殊性,小型堆(电功率小于300MW)核能系统成为海洋开发最具有优势的热、电能源系统。因为小型堆换料周期为2年或更长,可长时间提供充足可靠的电和热,将小型核电、热供应站装载于输送船或移动平台上为不同海域上资源的开发提供电力和海水淡化的热能,具有非常良好的市场前景。此外,小型堆核能系统还可以为海上破冰船和其他船舶提供动力。
同大型核蒸汽供应系统一样,小型堆正常运行时,同样需要通过蒸汽发生器带出堆芯裂变释热,从而保证反应堆正常运行。一旦蒸汽发生器不可用,则需要考虑配置堆芯余热排出系统,以导出堆芯衰变热,防止堆芯恶化。如丧失主给水事故后,蒸汽发生器带热能力有限,堆芯释热与蒸汽发生器带热失配,此时如无有效的排热系统,堆芯热量将无法导出,引起堆芯升温恶化甚至发生堆芯熔化。
传统核电厂中采用能动的余热排出系统带出堆芯衰变热,这一类能动系统严重依赖于外部动力,而一旦外部动力不可用,堆芯余热将无法持续被带出,如无安全缓解措施,电厂最终将发展为严重事故,甚至造成大量放射性释放危害。
福岛事故发生后,非能动技术以其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技术不依靠外部输入(力、功率或者信号、人工操作),它们的效果取决于自然物理规律(例如重力、自然对流、热传导等)、固有特性(如材料属性等),或者系统内的能量(如化学反应、衰变热等)。非能动安全系统的应用,使系统处于失效安全状态,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使堆芯熔化的概率降低1至2个数量级。
通常,余热排出系统配置有管壳式换热器,通过将其内置于大水箱中实现堆芯热量的导出,这在一定程序上增加了系统设备的复杂性;另外过多的设备也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当核蒸汽供应系统对空间布置有严格要求的情况下,这种系统配置将很可能无法实现。
本实用新型充分考虑核蒸汽供应系统空间布置的要求,利用海水作为无时限的最终热阱,采用非能动安全的技术理念,在蒸汽发生器二次侧配置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利用系统内流体直接汽化及冷凝的方式带出堆芯余热,并将反应堆带至安全状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海洋环境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包括安全壳(1)、非能动二次侧余排入口管道(2)、入口隔离阀(3)、密闭水箱(4)、非能动二次侧余排出口管道(5)、出口隔离阀(6)和蒸汽发生器(7);
所述入口隔离阀(3)设置于所述非能动二次侧余排入口管道(2)上,所述出口隔离阀(6)设置于所述非能动二次侧余排出口管道(5)上,所述非能动二次侧余排入口管道(2)的一端与所述蒸汽发生器(7)二次侧出口相连,所述非能动二次侧余排入口管道(2)的另一端与所述密闭水箱(4)相连,所述非能动二次侧余排出口管道(5)的一端与所述密闭水箱(4)相连,所述非能动二次侧余排出口管道(5)的另一端与所述蒸汽发生器(7)二次侧入口相连,所述密闭水箱(4)布置于所述安全壳(1)内壁面,所述安全壳(1)部分或全部浸泡于海水中。
优选的,包括安全阀(8),所述安全阀(8)的一端与所述密闭水箱(4)的顶部相连,所述安全阀(8)的另一端通向安全壳(1)内大气。
优选的,所述密闭水箱(4)在摇摆状态下的底部标高高于所述蒸汽发生器 (7)顶部的标高,所述密闭水箱(4)的安全壳壁面外侧在摇摆状态下始终与海水接触。
优选的,所述密闭水箱(4)在系统运行前为非满水或真空状态。
优选的,所述非能动二次侧余排入口管道(2)与所述密闭水箱(4)的顶部相连,所述非能动二次侧余排出口管道(5)与所述密闭水箱(4)的底部相连。
优选的,所述入口隔离阀(3)和所述出口隔离阀(6)为常闭电动隔离阀。
优选的,所述安全壳(1)为钢制安全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采用非能动的安全设计理念,不依赖外部驱动力(如:电源等),极大地减低系统失效概率,提升系统的安全性;
2、利用安全壳壁面高效地利用海水使密闭水箱内蒸汽冷凝,依靠密度差驱动流体在系统内形成自然循环,带出堆芯余热,将海水作为最终热阱,可提供无时限的堆芯冷却能力;
3、取消了现有技术广泛使用的管壳式换热器,使得系统设备得到简化,有利于海洋环境反应堆的紧凑布置要求,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系统示意图。
其中:1—安全壳;2—非能动二次侧余排入口管道;3—入口隔离阀;4—密闭水箱;5—非能动二次侧余排出口管道;6—出口隔离阀;7—蒸汽发生器;8 —安全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系统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包括安全壳1、非能动二次侧余排入口管道2、入口隔离阀3、密闭水箱4、非能动二次侧余排出口管道5、出口隔离阀6和蒸汽发生器7;入口隔离阀3设置于非能动二次侧余排入口管道2上,出口隔离阀6设置于非能动二次侧余排出口管道5上,非能动二次侧余排入口管道2的一端与蒸汽发生器7的二次侧出口相连,非能动二次侧余排入口管道2的另一端与密闭水箱4相连,非能动二次侧余排出口管道5的一端与密闭水箱4相连,非能动二次侧余排出口管道5的另一端与蒸汽发生器7的二次侧入口相连,密闭水箱4布置于安全壳1的内壁面,安全壳1部分或全部浸泡于海水中。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密闭水箱4在摇摆状态下的底部标高高于蒸汽发生器7的顶部标高,密闭水箱4的安全壳壁面外侧在摇摆状态下始终与海水接触。非能动二次侧余排入口管道2与密闭水箱4的顶部相连,非能动二次侧余排出口管道5与密闭水箱4的底部相连,以增大冷热源密度差,增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自然循环能力。密闭水箱4在系统运行前为非满水或真空状态,以设有足够的蒸汽空间容纳膨胀后的液体。入口隔离阀3和出口隔离阀6为常闭电动隔离阀,在系统启动时缓慢打开,以防止水锤发生,有利于系统运行。安全壳1 采用钢制安全壳,以提高换热系数,增大密闭水箱4内的水与海水的换热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密闭水箱4中的水,本实施例还包括一个安全阀8,一端与密闭水箱4的顶部相连,另一端通向安全壳1内大气,实现密闭水箱4的超压保护。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运行原理进行说明。
当蒸汽发生器不可用时,堆芯热量无法经由蒸汽发生器导出,如无热量导出途径,反应堆一回路将不断升温升压,堆芯将不断恶化。因此,配置堆芯余热排出系统尤为必要,福岛事故的教训更证明了这一点。然而,能动系统严重依赖于外部动力,一旦外部动力丧失,该系统将不能再继续工作,对反应堆将构成一种潜在威胁。出于失效安全的设计考虑,采用非能动的设计理念必然成为弥补这一缺陷的有效途径。本实用新型采用这一非能动的设计理念,在蒸汽发生器不可用的情况下,持续带出堆芯热量,并将反应堆带至安全状态。
反应堆正常运行时,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进出口隔离阀处于关闭状态。事故 (如丧失主给水事故)发生后,可由非能力二次侧余排触发信号(如丧失主给水事故会触发蒸汽发生器低液位信号)启动非能动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入口隔离阀和出口隔离阀同时缓慢开启,系统开始投入运行。由于密度差的原因,密闭水箱的水流入到蒸汽发生器二次侧,同时,来自蒸汽发生器的蒸汽通过安全壳内壁面的冷凝以及与液体的直接接触冷凝成为液态水。安全壳部分或全部置于海水中,密闭水箱内流体的热量最终通过安全壳壁面传递给海水,实现堆芯热量的导出。事故过程中,随着系统持续带热以及堆芯衰变热的降低,系统带热能力最终与堆芯衰变热匹配,堆芯不再可能发生更严重的事故。由于海水的容量极大,利用海水作为最终热阱可为反应堆堆芯提供无时限的冷源。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7)

1.一种海洋环境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安全壳(1)、非能动二次侧余排入口管道(2)、入口隔离阀(3)、密闭水箱(4)、非能动二次侧余排出口管道(5)、出口隔离阀(6)和蒸汽发生器(7);
所述入口隔离阀(3)设置于所述非能动二次侧余排入口管道(2)上,所述出口隔离阀(6)设置于所述非能动二次侧余排出口管道(5)上,所述非能动二次侧余排入口管道(2)的一端与所述蒸汽发生器(7)二次侧出口相连,所述非能动二次侧余排入口管道(2)的另一端与所述密闭水箱(4)相连,所述非能动二次侧余排出口管道(5)的一端与所述密闭水箱(4)相连,所述非能动二次侧余排出口管道(5)的另一端与所述蒸汽发生器(7)二次侧入口相连,所述密闭水箱(4)布置于所述安全壳(1)内壁面,所述安全壳(1)部分或全部浸泡于海水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洋环境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安全阀(8),所述安全阀(8)的一端与所述密闭水箱(4)的顶部相连,所述安全阀(8)的另一端通向安全壳(1)内大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洋环境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密闭水箱(4)在摇摆状态下的底部标高高于所述蒸汽发生器(7)顶部的标高,所述密闭水箱(4)的安全壳壁面外侧在摇摆状态下始终与海水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洋环境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密闭水箱(4)在系统运行前为非满水及真空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洋环境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非能动二次侧余排入口管道(2)与所述密闭水箱(4)的顶部相连,所述非能动二次侧余排出口管道(5)与所述密闭水箱(4)的底部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洋环境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隔离阀(3)和所述出口隔离阀(6)为常闭电动隔离阀。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海洋环境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壳(1)为钢制安全壳。
CN202020643326.7U 2020-04-24 2020-04-24 一种海洋环境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Active CN2121132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43326.7U CN212113243U (zh) 2020-04-24 2020-04-24 一种海洋环境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43326.7U CN212113243U (zh) 2020-04-24 2020-04-24 一种海洋环境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13243U true CN212113243U (zh) 2020-12-08

Family

ID=736123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643326.7U Active CN212113243U (zh) 2020-04-24 2020-04-24 一种海洋环境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1324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46013A (zh) * 2020-04-24 2020-07-24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海洋环境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及使用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46013A (zh) * 2020-04-24 2020-07-24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海洋环境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及使用方法
WO2021213416A1 (zh) * 2020-04-24 2021-10-28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海洋环境反应堆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46013A (zh) 一种海洋环境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及使用方法
CN103903659B (zh) 浮动核电站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CN102097139B (zh) 一种基于纳米流体特性的核电站严重事故缓解系统
CN101719386B (zh) 先进压水堆核电站中完全非能动停堆安全冷却装置及其运行程序
CN107403650B (zh) 海上浮动核电站的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GB2531190A (en) Passive concrete containment cooling system
CN107464590A (zh) 船用压水堆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WO2022135245A1 (zh) 反应堆非能动安全系统
CN112071451B (zh) 一种压水堆多功能双层混凝土安全壳系统
CN104021823A (zh) 一种浮动式核电站的余热长期非能动导出系统
US20240029904A1 (en) Integrated passive reactor
CN212113243U (zh) 一种海洋环境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CN203826013U (zh) 一种浮动式核电站的余热长期非能动导出系统
CN111430050A (zh) 一种反应堆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及使用方法
CN110189839B (zh) 一种将压水堆冷段破口转换为热段破口的转换装置及压水堆
CN107833642A (zh) 换热器位于水箱外船用压水堆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CN207624389U (zh) 换热器位于水箱外船用压水堆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CN107545938B (zh) 一种用于浮动核动力平台集成化专设安全系统
CN110164569A (zh) 一种水面核动力船舶长时效二回路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CN207624390U (zh) 一种船用压水堆海水冷却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CN113517079A (zh) 一体化小型反应堆的非能动余热排出装置及方法
CN205541969U (zh) 压水堆非能动保护系统以及压差自力阀
CN107799190A (zh) 一种船用压水反应堆及其一次侧非动能余热排出系统
CN105448357B (zh) 一种浮动核电站的安全壳冷却系统
CN216487334U (zh) 一种先进简化的小堆非能动专设安全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 29 Hong Cao Road,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29 Hong Cao Road,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NUCLEAR ENGINEERING RESEARCH & DESIGN INSTITUTE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