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04697U - 一种建筑构件系统及建筑构件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建筑构件系统及建筑构件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104697U
CN212104697U CN202020173726.6U CN202020173726U CN212104697U CN 212104697 U CN212104697 U CN 212104697U CN 202020173726 U CN202020173726 U CN 202020173726U CN 212104697 U CN212104697 U CN 2121046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component
building element
butt joint
memb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7372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龚伟
陈江
詹智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i carbon Valley Technology Incubator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Datong Carbon Valley Technology Incub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tong Carbon Valley Technology Incub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tong Carbon Valley Technology Incub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17372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1046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1046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1046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构件系统及建筑构件组件,涉及建筑领域,包括:呈条状的第一构件,其两端均设有一个第一对接部,每个第一对接部上均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呈块状的第二构件,其用于沿第一构件的长度方向和第一构件对接,且第二构件设有成预设角度设置的两个第一凹槽。第一连接构件,其包括两个相互连接的与第一凹槽配合的第一连接端,且第一连接构件可将具有第一凹槽的两个构件贴合相连。第二连接构件,其包括主体部,主体部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通孔,且主体部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与第二凹槽配合的第二连接端,第二连接构件可将具有第二凹槽的两个构件间隔相连。本实用新型可免除模板的拆除,且施工方便、施工速度快。

Description

一种建筑构件系统及建筑构件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构件系统及建筑构件组件。
背景技术
在建筑领域中,目前的建筑模板一般为木质模板或金属模板,无论木质模板或金属模板都存在与混凝土粘结力大、不易脱模的问题。
当墙体成型后,将木质模板或金属模板从墙体脱下时,就容易对墙体造成损伤,影响墙体的寿命或强度。而且拆除模板耗费的工时较多,影响了施工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建筑构件系统,其能免除模板的拆除,且施工方便、施工速度快。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建筑构件系统,包括:
呈条状的第一构件,其用于与钢筋混凝土融为一体,所述第一构件两端均设有一个第一对接部,每个所述第一对接部上均设有用于进行长度方向对接的第一凹槽,以及进行宽度方向对接的第二凹槽;
呈块状的第二构件,其用于与钢筋混凝土融为一体,所述第二构件用于沿所述第一构件的长度方向和所述第一构件对接,且所述第二构件设有成预设角度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凹槽,以使所述第二构件可将两个所述第一构件以预设的角度相连;
第一连接构件,其用于与钢筋混凝土融为一体,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包括两个相互连接的与所述第一凹槽配合的第一连接端,且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可将具有所述第一凹槽的两个构件贴合相连;
第二连接构件,其用于与钢筋混凝土融为一体,所述第二连接构件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通孔,且所述主体部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与所述第二凹槽配合的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构件可将具有所述第二凹槽的两个构件间隔相连。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一连接端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凹槽与第二连接端之间均为榫卯结合。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形状和尺寸相同。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构件的中部还设有一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二对接部上还设有用于进行宽度方向对接的所述第二凹槽。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构件、第二构件、第一连接构件和第二连接构件的原材料均为煤矸石。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在于提供第一种建筑构件组件,该建筑构件组件在使用时能免去拆除工作,且施工方便、施工速度快。
一种利用上述建筑构件系统组装的建筑构件组件,包括:
沿长度方向并排设置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构件;以及
卡设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构件的第一凹槽内的第一连接构件。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在于提供第二种建筑构件组件,该建筑构件组件在使用时能免去拆除工作,且施工方便、施工速度快。
一种利用上述建筑构件系统组装的建筑构件组件,包括:
至少一组沿宽度方向并排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构件;以及
卡设在两个所述第一构件每一组对应的第二凹槽内的第二连接构件。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构件的中部还设有一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二对接部上还设有用于进行宽度方向对接的所述第二凹槽,且相配合的两个所述第二对接部的第二凹槽内卡设有所述第二连接构件。
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在于提供第三种建筑构件组件,该建筑构件组件在使用时能免去拆除工作,且施工方便、施工速度快。
一种利用上述建筑构件系统组装的建筑构件组件,包括:
用于形成矩形边的至少四个所述第一构件;
布置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构件转角处的所述第二构件;以及
卡设在相配合的所述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第一凹槽内的第一连接构件。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在于提供第一种建筑构件组件,该建筑构件组件在使用时能免去拆除工作,且施工方便、施工速度快。
一种利用上述建筑构件系统组装的建筑构件组件,包括:
呈U字型的组件主体,所述组件主体包括用于形成U字型结构的至少三个所述第一构件,且所述组件主体的开口端的每一侧向外延伸有至少一所述第一构件;
布置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构件转角处的所述第二构件;以及
卡设在相配合的所述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的第一凹槽内的第一连接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建筑构件系统包括第一构件、第二构件、第一连接构件和第二连接构件,利用建筑构件系统中的四种构件,基于卯榫配合即可拼接出所需要的各种稳定的箱式结构,用矸石粉、固化剂和发泡剂制成轻质混凝土,再与拼接出的箱式模板结合制成免粉刷、高保温的内外墙板,和传统的施工方式相比,本实用新型施工方便、施工速度快,节能环保且经济适用。而且在浇筑混凝土后,本实用新型中的建筑构件组件不需要进行拆模处理,而是作为建筑的一部分进行使用,避免了因拆除模板而导致施工效率下降、影响墙体的寿命或强度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种建筑构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种建筑构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三种建筑构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四种建筑构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构件,11-第一对接部,12-第一凹槽,13-第二凹槽,14-第二对接部,2-第二构件,3-第一连接构件,31-第一连接端,4-第二连接构件,41-主体部,42-通孔,43-第二连接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建筑构件系统,其包括第一构件1、第二构件2、第一连接构件3和第二连接构件4。
其中,参见图1所示,第一构件1呈条状,其用于与钢筋混凝土融为一体,第一构件1两端均设有一个第一对接部11,每个第一对接部11上均设有用于进行长度方向对接的第一凹槽12,以及进行宽度方向对接的第二凹槽13。
此外,为了便于加工方便,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凹槽12和第二凹槽13的形状和尺寸相同。
进一步地,当第一构件1的长度过长时,考虑到强度的需求,还可以在第一构件1的中部设置第二对接部14,第二对接部14上还设有用于进行宽度方向对接的第二凹槽13。第二对接部14的数量可以根据第一构件1的长度合理设置。
参见图2所示,第二构件2呈块状,其用于与钢筋混凝土融为一体,第二构件2用于沿第一构件1的长度方向和第一构件1对接,且第二构件2设有成预设角度设置的两个第一凹槽12,以使第二构件2可将两个第一构件1以预设的角度相连。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构件2大致呈方块结构,在方块的两个侧面上分别设有一个第一凹槽12,也就是说第二构件2设有成90度设置的两个第一凹槽12,这样第二构件2就可以在转角处将两个第一构件1连接起来。
参见图3所示,第一连接构件3,其用于与钢筋混凝土融为一体,第一连接构件3包括两个相互连接的与第一凹槽12配合的第一连接端31,且第一连接构件3可将具有第一凹槽12的两个构件贴合相连。
具体而言,第一连接构件3可将两个第一构件1贴合相连,或者是将一个第一构件1和一个第二构件2贴合相连。由于第一连接端31的形状、尺寸和第一凹槽12是对应的,当两个构件的第一凹槽12对齐时,将第一连接构件3插入到由两个第一凹槽12限定的空间内,即可将两个构件贴合固定在一起。
作为一个较好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构件1、第二构件2和第一连接构件3通过榫卯结构来相互配合。其中,第一构件1和第二构件2中的第一凹槽12作为榫槽,第一连接构件3的第一连接端31作为榫头。
参见图4所示,第二连接构件4,其用于与钢筋混凝土融为一体,第二连接构件4包括主体部41,主体部41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通孔42,且主体部41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与第二凹槽13配合的第二连接端43,第二连接构件4可将具有第二凹槽13的两个构件间隔相连。
利用第二连接构件4可以使两个构件相互连接并间隔开一定距离,这个距离主要是和主体部41上的通孔42形成一个供应混凝土流动的通道。在本实施例中,通孔42的形状为椭圆形,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制成其它形状,通孔42的数量为5个,可以理解的是通孔42的数量可以根据第二连接构件4的尺寸合理设置。
作为一个较好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凹槽13和第二连接构件4通过榫卯结构来相互配合。其中,第二凹槽13作为榫槽,第二连接构件4的第二连接端43作为榫头。
优选地,第一构件1、第二构件2、第一连接构件3和第二连接构件4的原材料均为煤矸石。
本实施例中的建筑构件系统,由于其第一构件1和第二构件2可与钢筋混凝土融为一体,在成型后不需要进行拆除,而是作为墙体的一部分,从而可以避免脱模带来的问题。
此外,利用本实施例中的建筑构件系统中的第一构件1、第二构件2、第一连接构件3和第二连接构件4可以拼接出建筑施工中所需要的各种基本结构。同时用矸石粉、固化剂和发泡剂制成轻质混凝土,再与拼接出的箱式模板结合制成免粉刷、高保温的内外墙板,其施工方便、施工速度快,节能环保且经济适用。
下面对本实施例中的建筑构件系统的构件的具体使用方式作出进一步介绍:
参见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第一种利用上述建筑构件系统组装的建筑构件组件,其包括沿长度方向并排设置的至少两个第一构件1;以及卡设在相邻两个第一构件1的第一凹槽12内的第一连接构件3。采用这种方式组装的建筑构件组件为楼板。
参见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第二种利用上述建筑构件系统组装的建筑构件组件,其包括:至少一组沿宽度方向并排设置的两个第一构件1;以及卡设在两个第一构件1每一组对应的第二凹槽13内的第二连接构件4。采用这种方式组装的建筑构件组件为内外墙结构,两个第一构件1形成的组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构件1的长度过长时,考虑到强度的需求,在第一构件1的中部还设有一第二对接部14,第二对接部14上还设有用于进行宽度方向对接的第二凹槽13,且相配合的两个第二对接部14的第二凹槽13内卡设有第二连接构件4。
参见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第三种利用上述建筑构件系统组装的建筑构件组件,建筑构件组件呈矩形,其包括:用于形成矩形边的至少四个第一构件1。布置在相邻两个第一构件1转角处的第二构件2。以及卡设在相配合的第一构件1和第二构件2的第一凹槽12内的第一连接构件3。采用这种方式组装的建筑构件组件为柱体结构,根据柱体结构所需要的尺寸,可以合理设置围成矩形所需要的第一构件1的数量。
参见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第四种利用上述建筑构件系统组装的建筑构件组件,建筑构件组件包括呈U字型的组件主体,组件主体包括用于形成U字型结构的至少三个第一构件1,且组件主体的开口端的每一侧向外延伸有至少一第一构件1;布置在相邻两个第一构件1转角处的第二构件2;以及卡设在相配合的第一构件1和第二构件2的第一凹槽12内的第一连接构件3。采用这种方式组装的建筑构件组件为梁体结构,根据梁体结构所需要的尺寸,可以合理设置围成呈U字型的组件主体所需要的第一构件1的数量,以及向外延伸的第一构件1的数量。
综上所述,利用建筑构件系统中的四种构件,基于卯榫配合即可拼接出所需要的各种稳定的箱式结构(不限于上述的四种),用矸石粉、固化剂和发泡剂制成轻质混凝土,再与拼接出的箱式模板结合制成免粉刷、高保温的内外墙板,和传统的施工方式相比,本实用新型施工方便、施工速度快,节能环保且经济适用。而且在浇筑混凝土后,本实用新型中的建筑构件组件不需要进行拆模处理,而是作为建筑的一部分进行使用,避免了因拆除模板而导致施工效率下降、影响墙体的寿命或强度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Claims (10)

1.一种建筑构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呈条状的第一构件(1),其用于与钢筋混凝土融为一体,所述第一构件(1)两端均设有一个第一对接部(11),每个所述第一对接部(11)上均设有用于进行长度方向对接的第一凹槽(12),以及进行宽度方向对接的第二凹槽(13);
呈块状的第二构件(2),其用于与钢筋混凝土融为一体,所述第二构件(2)用于沿所述第一构件(1)的长度方向和所述第一构件(1)对接,且所述第二构件(2)设有成预设角度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凹槽(12),以使所述第二构件(2)可将两个所述第一构件(1)以预设的角度相连;
第一连接构件(3),其用于与钢筋混凝土融为一体,所述第一连接构件(3)包括两个相互连接的与所述第一凹槽(12)配合的第一连接端(31),且所述第一连接构件(3)可将具有所述第一凹槽(12)的两个构件贴合相连;
第二连接构件(4),其用于与钢筋混凝土融为一体,所述第二连接构件(4)包括主体部(41),所述主体部(41)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通孔(42),且所述主体部(41)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与所述第二凹槽(13)配合的第二连接端(43),所述第二连接构件(4)可将具有所述第二凹槽(13)的两个构件间隔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构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12)和第一连接端(31)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凹槽(13)与第二连接端(43)之间均为榫卯结合。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建筑构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12)和第二凹槽(13)的形状和尺寸相同。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构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构件(1)的中部还设有一第二对接部(14),所述第二对接部(14)上还设有用于进行宽度方向对接的所述第二凹槽(13)。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构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构件(1)、第二构件(2)、第一连接构件(3)和第二连接构件(4)的原材料均为煤矸石。
6.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构件系统组装的建筑构件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沿长度方向并排设置的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构件(1);以及
卡设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构件(1)的第一凹槽(12)内的第一连接构件(3)。
7.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构件系统组装的建筑构件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组沿宽度方向并排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构件(1);以及
卡设在两个所述第一构件(1)每一组对应的第二凹槽(13)内的第二连接构件(4)。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建筑构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构件(1)的中部还设有一第二对接部(14),所述第二对接部(14)上还设有用于进行宽度方向对接的所述第二凹槽(13),且相配合的两个所述第二对接部(14)的第二凹槽(13)内卡设有所述第二连接构件(4)。
9.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构件系统组装的建筑构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构件组件呈矩形,其包括:
用于形成矩形边的至少四个所述第一构件(1);
布置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构件(1)转角处的所述第二构件(2);以及
卡设在相配合的所述第一构件(1)和第二构件(2)的第一凹槽(12)内的第一连接构件(3)。
10.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构件系统组装的建筑构件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呈U字型的组件主体,所述组件主体包括用于形成U字型结构的至少三个所述第一构件(1),且所述组件主体的开口端的每一侧向外延伸有至少一所述第一构件(1);
布置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构件(1)转角处的所述第二构件(2);以及
卡设在相配合的所述第一构件(1)和第二构件(2)的第一凹槽(12)内的第一连接构件(3)。
CN202020173726.6U 2020-02-12 2020-02-12 一种建筑构件系统及建筑构件组件 Active CN2121046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73726.6U CN212104697U (zh) 2020-02-12 2020-02-12 一种建筑构件系统及建筑构件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73726.6U CN212104697U (zh) 2020-02-12 2020-02-12 一种建筑构件系统及建筑构件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104697U true CN212104697U (zh) 2020-12-08

Family

ID=736315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73726.6U Active CN212104697U (zh) 2020-02-12 2020-02-12 一种建筑构件系统及建筑构件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1046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12280B2 (ja) 改良された構造用サンドイッチ板部材
EP2492408A1 (en) Joint structure for building frame
CN208604765U (zh) 钢梁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连接组件及钢混组合结构体系
CN206599879U (zh) 一种可循环使用的轻型木屋墙体组合构件
CN104500095B (zh) 类矩形盾构管片接头结构
CN212104697U (zh) 一种建筑构件系统及建筑构件组件
EP2951117B1 (en) Method to form a rail joint, and a rail joint
CN111206702A (zh) 一种建筑构件系统及建筑构件组件
AU757266B2 (en) Sandwich panel, insert therefor, structure comprising sandwich panels and method of joining such panels
EP3856990A1 (en) Method and module system for building a wall structure
CN210621961U (zh) 一种双燕尾插接榫及墙体插接结构
CN216196553U (zh) 一种土建工程用混凝土建筑铝模板
CN212984340U (zh) 一种建筑用模块化钢构件
KR101431388B1 (ko) 조립식 돔 하우스
CN210263434U (zh) 一种板材插接边结构及插接组件
CN212104802U (zh) 一种回型横梁轻钢结构
CN212742950U (zh) 一种装配墙板的拐角结构
CN214884452U (zh) 一种模块化墙板的建筑节点
CN219296427U (zh) 转移太阳能板的组合装配型导轨
CN219491310U (zh) 一种建筑卯榫连接结构及建筑卯榫连接系统
CN1991109B (zh) 组合胶合板模板的工艺方法
CN218466851U (zh) 一种一体化拼装板材及隔墙板
CN217480594U (zh) 一种方便连接的蒸压加气混凝土板
CN212801069U (zh) 一种周转使用式预制混凝土临时道路结构
CN217794518U (zh) 一种带体斜面体开榫的结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014

Address after: 030000 Yuehua street,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Changzhi City, Shan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Changzhi carbon Valley Technology Incubator Co.,Ltd.

Address before: 037000 Shanxi incubation and innovation base of Zhongguancun Software Park, Wuyi street, Yungang District, Datong City, Shanx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Datong carbon Valley Technology Incubator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