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88081U - 一种气雾产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气雾产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088081U
CN212088081U CN202020186517.5U CN202020186517U CN212088081U CN 212088081 U CN212088081 U CN 212088081U CN 202020186517 U CN202020186517 U CN 202020186517U CN 212088081 U CN212088081 U CN 2120880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forming substrate
sliding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8651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文良
瞿江洪
蔡吉俊
李祥林
王嘉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obacco Group Co Ltd
Shanghai New Tobacco Products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obacco Group Co Ltd
Shanghai New Tobacco Products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obacco Group Co Ltd, Shanghai New Tobacco Products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obacco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18651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0880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0880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0880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雾产生装置,包括:主体,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发热仓,发热仓内形成有气雾通道,发热仓具有供气雾形成基质进入的入口,和气流出口;加热元件,以用于加热气雾形成基质;滑动部,以可滑动地方式安装于主体上,且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滑动;支承部,用于保持气雾形成基质,滑动部能够带动支承部移动;在第一位置,在滑动部的带动下,支承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发热仓内;在第二位置,滑动部与主体在第一方向上限定缺口,气雾形成基质能够通过缺口置于支承部上。本实用新型能够防止气雾形成基质粘附在发热仓侧壁上。

Description

一种气雾产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雾产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气雾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传统卷烟对健康及环境的影响问题开始逐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烟草生产商均致力于向消费者提供危害更低的烟草制品,低温加热不燃烧烟制品作为烟草消费的新形式,逐步受到市场的欢迎,正日益被大多数国家的卷烟消费者接受。
例如,公开号为CN106376975A的中国专利文献提供了一种气雾产生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气雾产生装置包括:空腔,具有空腔壳体以及由空腔壳体形成的空腔容置空间,空腔容置空间用于容置待加热介质,空腔顶部设有滤棉;密封盖,设于所述空腔底部以对所述空腔底部进行密封,所述密封盖的底部形成有穿设部;空气导流器,设置于密封盖的下方,具有导流槽以及导流孔,导流孔与穿设部对应设置;加热器,包括加热器底盖以及加热陶瓷片,加热器底盖设置于空气导流器的下方,加热陶瓷片固定于加热器底盖且穿过导流孔并刺穿穿设部以穿设入空腔容置空间。
现有的气雾产生装置所使用的气雾形成基质,本体是纯粹的烟草物质(气凝胶发生物),无其它附属的复合结构。气雾形成基质容易因抽吸过程中产生的焦油等物质粘附在发热仓侧壁上,较高的温度,缺少可供夹持的受力点,难于从发热仓内取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气雾形成基质在完成抽吸后难以从发热仓取出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雾产生装置,可防止气雾形成基质粘附于发热仓内。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气雾产生装置,包括:主体,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发热仓,所述发热仓内形成有气雾通道,所述发热仓具有供气雾形成基质进入的入口,和气流出口;加热元件,以用于加热气雾形成基质;滑动部,以可滑动地方式安装于所述主体上,且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滑动,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入口被覆盖,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入口被打开;支承部,用于放置气雾形成基质,所述滑动部能够带动所述支承部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在所述滑动部的带动下,所述支承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发热仓内;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滑动部与所述主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限定缺口,所述气雾形成基质能够通过所述缺口置于所述支承部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动部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滑动;滑动部在滑动的过程中能够带动支承部同步运动,继而,保持于支承部内的气雾形成基质能够随滑动部同步往复运动;利于实现从发热仓中提取气雾形成基质,防止气雾形成基质因抽吸过程中产生的焦油等物质粘附在发热仓侧壁上,保持气雾产生装置的清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支承部的底部设有开槽,所述缺口处的底座上设有弹性顶压部,在所述滑动部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过程中,所述弹性顶压部能被按压,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弹性顶压部能够在所述开槽处与所述气雾形成基质接触并朝向所述气雾形成基质运动,以使所述气雾形成基质与所述支承部分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弹性顶压部包括扭簧轴、扭簧及顶板,所述扭簧轴安装于所述主体内,所述顶板通过所述扭簧与所述扭簧轴转动连接,所述顶板能够在所述开槽处与所述气雾形成基质接触并朝向所述气雾形成基质运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弹性顶压部的顶板具有斜坡凸台,所述斜坡凸台包括斜面,所述滑动部在所述第二位置和所述第一位置间滑动的过程中,所述斜面能够被按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斜面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所述顶板相反两侧的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在所述滑动部由所述第二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一位置的过程中,所述顶板能够在所述第一斜面处被按压,在所述滑动部由所述第一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所述顶板能够在所述第二斜面处被按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支承部与所述滑动部之间设有隔热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滑动部包括滑盖,所述支承部通过连接部与所述滑盖连接,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滑盖之间设有所述隔热件,所述弹性顶压部能被所述连接部按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主体面向所述滑动部的部分设有缓冲件,所述滑动部在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所述发热仓运动至终点位置时与所述缓冲件相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滑动部在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或远离所述发热仓运动的终点位置处,与所述主体通过磁性件相吸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磁性件包括:
第一磁铁,设于所述主体,所述第一磁铁位于所述滑动部在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所述发热仓运动的终点位置处;
第二磁铁,设于所述主体,所述第二磁铁位于所述滑动部在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发热仓运动的终点位置处;
第三磁铁,设于所述滑动部,用于分别和所述第一磁铁、所述第二磁铁相吸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气雾通道的气流出口处设有吸嘴座,所述吸嘴座上设有吸嘴,所述吸嘴以可旋转地方式安装于所述吸嘴座,并与所述吸嘴座过盈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吸嘴座与所述吸嘴间设有密封件,所述吸嘴能够在所述吸嘴座内与所述密封件过盈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加热元件包括设于所述发热仓的第一加热元件和设于所述支承部上的第二加热元件,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加热元件和所述第二加热元件形成加热腔,所述加热腔用于加热所述气雾形成基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滑动部设有沿滑动方向延伸的突出部,在主体上设于与所述突出部相适配的凹部,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突出部容纳于所述凹部中,所述突出部用于供用户施加力以滑动所述滑动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支承部具有止挡件,以限制气雾形成基质在所述支承部上朝向所述入口的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包括:电源,以向气雾产生装置内的电路供电;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入口被覆盖,所述加热元件和所述电源间的电路处于导通状态;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入口被打开,所述加热元件和所述电源间的电路处于开路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主体上设有第一导通区,所述滑动部上设有第二导通区,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导通区和所述第二导通区相接触,所述电路处于导通状态;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导通区和所述第二导通区相分离,所述电路处于开路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导通区包括间隔设置的处于开路状态的第一导通弹片和第二导通弹片,所述第一导通弹片和所述第二导通弹片分别和所述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连;
所述第二导通区包括处于导通状态的第一接触区和第二接触区;
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接触区和所述第一导通弹片相接触,所述第二接触区和所述第二导通弹片相接触;
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接触区和所述第一导通弹片相分离,所述第二接触区和所述第二导通弹片相分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滑动部与所述主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限定缺口,所述第一导通区设于所述缺口处的底座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导通区的第一导通弹片和第二导通弹片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导通区的第一导通弹片和/或第二导通弹片至少部分伸出所述底座,能够沿第三方向被按压产生形变,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气雾产生装置的立体图一;
图2是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气雾产生装置的立体图二;
图4是图3中D-D方向的剖视图;
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气雾产生装置中滑动部的立体图;
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气雾产生装置的立体图三;
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气雾产生装置的侧视图一;
图8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气雾产生装置的侧视图二;
图9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气雾产生装置的侧视图三;
图10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气雾产生装置中滑动部的侧视图;
图11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气雾产生装置中滑动部的立体分解图;
图12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气雾产生装置的立体图四;
图13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气雾产生装置的立体图五;
图14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气雾产生装置的立体图六;
图15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气雾产生装置中吸嘴的侧视图;
图16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气雾产生装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实用新型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实用新型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参考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雾产生装置1,包括:主体10,主体10包括外壳,主体10具有沿第一方向(图1和图2中X方向所示)延伸的发热仓11,所述发热仓11内形成有气雾通道,所述发热仓11具有供气雾形成基质2进入的入口111和气流出口115(参考后述的图8),可选地,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入口111与所述气雾通道的气流出口115位于所述发热仓11的相反两侧;可选地,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入口111与所述气雾通道的气流出口115间隔设置。
还包括:滑动部20,以可滑动地方式安装于所述主体10上,且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滑动,可选地,滑动部20能够沿所述第一方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滑动;其中,参考图3和图4,在所述第一位置,滑动部20处于收起状态,可选地,所述入口111被所述滑动部20覆盖,优选地,加热元件和电源间的电路处于导通状态;参考图1和图2,在所述第二位置,滑动部20处于打开状态,所述入口111被打开,气雾形成基质2能够由入口111放入发热仓11内,优选地,所述加热元件和所述电源间的电路处于开路状态。
可选地,参考图2、图4至图6,所述主体10上设有第一滑动件40,所述滑动部20上设有第二滑动件41,所述第二滑动件41和所述第一滑动件40相互配合,所述第二滑动件41和所述第一滑动件40能够在所述第一方向产生相对滑动。滑动部20和主体10之间的滑动件的类型不做限制,滑动件之间配合的方式也不做限制,能够产生相对滑动即可。可选地,所述第一滑动件40和所述第二滑动件41其中之一为滑轨,另一为滑槽。本实施例中,第一滑动件40为滑轨,第二滑动件41为滑槽。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是其它类型的滑动件,例如导杆和滑套。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放入气雾形成基质2时,滑动部20由第一位置滑动至第二位置(图1和图2中B方向示出滑动方向),入口111打开,气雾形成基质2由入口111进入发热仓11,此时,加热元件和电源间的电路处于开路状态,无论如何启动气雾产生装置1,加热元件都无法进行加热工作,也即不会消耗电源的电量。
当在发热仓11内装入气雾形成基质2,滑动部20由第二位置滑动至第一位置(图4中C方向示出滑动方向),入口111被滑动部20覆盖,此时,加热元件和电源间的电路处于导通状态,可以启动电源以使加热元件进行加热工作,电源向气雾产生装置内的电路供电,加热元件用于加热气雾形成基质2,产生的气雾由气雾通道的气流出口流出供用户品吸。
这样设置,可防止气雾产生装置1误启动,提升气雾产生装置1的电源续航能力;通过滑动部2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的滑动,解决了空载误触发耗电的问题,结构简单,成本低。
换言之,本实用新型的发热仓11和滑动部20沿第一方向分布,第一方向为气雾产生装置1的整体延伸方向。在气雾产生装置1的侧面打开滑动部20后,在后述的缺口112处放置气雾形成基质2,并由入口111置入发热仓11。
可选地,参考图2和图4,本实用新型的所述主体10上设有第一导通区12,所述滑动部20上设有第二导通区21,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导通区12和所述第二导通区21相接触(如图4所示),所述电路处于导通状态;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导通区12和所述第二导通区21相分离(如图2所示),所述电路处于开路状态。
其中,第一导通区12在主体10上的位置不做限制,第二导通区21在滑动部20上的位置不做限制,第一导通区12和第二导通区21的材料不做限制;此外,第一导通区12和所述第二导通区21相接触的形式不做限制,可以是电连接,实现电路处于导通状态;也可以是机械连接,通过控制开关控制实现电路处于导通状态,满足下述条件: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导通区12和所述第二导通区21相接触,所述电路处于导通状态;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导通区12和所述第二导通区21相分离,所述电路处于开路状态。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参考图1,所述第一导通区12包括间隔设置的处于开路状态的第一导通弹片121和第二导通弹片122,所述第一导通弹片121和所述第二导通弹片122分别和所述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连;可选地,所述第一导通弹片121和所述第二导通弹片122沿第二方向(图1中Y方向所示)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可选地,第一导通区12为金属材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导通弹片121和第二导通弹片122以其他形式分布于主体10上,例如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在第二方向上错位设置等。
参考图5,所述第二导通区21包括处于导通状态的第一接触区211和第二接触区212;可选地,第二导通区21整体呈弧形状,第一接触区211和第二接触区212位于第二导通区21的首尾两端。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接触区211和所述第一导通弹片121相接触,所述第二接触区212和所述第二导通弹片122相接触;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接触区211和所述第一导通弹片121相分离,所述第二接触区212和所述第二导通弹片122相分离。可选地,第二导通区21由镀金金属、LDS(Laser Direct Structuring,简称激光直接成型)工艺或其它实现左右两侧的导通的工艺形成。
参考图2和图3,所述主体10上设有限位部14,用于限制所述滑动部20在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发热仓11运动的终点位置,可选地,所述滑动部20在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发热仓11运动的终点位置为第二位置。所述限位部14和所述发热仓11之间设有缺口112,相当于缺口112位于气雾产生装置1的侧面,可选地,气雾产生装置1的顶面设有后述的吸嘴14,气雾产生装置1的底面设有USB充电接口,气雾产生装置1的侧面位于气雾产生装置1的顶面和气雾产生装置1的底面之间。在所述缺口112处可以放置和取出气雾形成基质2,所述第一导通区12设于所述缺口112处的底座13上。
其中,所述第一导通弹片121和/或所述第二导通弹片122至少部分伸出所述底座13,能够沿第三方向(图2中Z方向所示)被按压产生形变,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通弹片121和所述第二导通弹片122均伸出所述底座13。因第一导通弹片121和第二导通弹片122能够被按压产生形变,这利于所述第一接触区211和所述第一导通弹片121相分离,所述第二接触区212和所述第二导通弹片122相分离,快速实现电路的断开。
可选地,参考图5和图6,本实用新型的气雾产生装置1还包括:支承部22,可选地,支承部22沿所述第一方向(图6中X方向所示)延伸,用于保持气雾形成基质2,以限制所述气雾形成基质2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运动,所述支承部22与所述滑动部20连接,所述滑动部20能够带动所述支承部22移动。支承部22的外形与发热仓11相匹配,可自由插入发热仓11中。
优选的,支承部22具有止挡件221(参见图5),以限制气雾形成基质2朝向入口111滑出支承部22。所述止挡件221还能够在支承部22移出发热仓11时,带动气雾形成基质2移出发热仓11,以减少发热仓11中的残留物。优选的,止挡件221为“C”型止挡件,以在第一方向上为气溶胶提供流动路径。
参考图7,在所述第一位置,在所述滑动部20的带动下,所述支承部2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发热仓11内;参考图8,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滑动部20与所述主体10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限定缺口112,所述气雾形成基质2能够通过所述缺口112置于所述支承部22上,所述支承部22位于所述缺口112处。
即,滑动部20在第一方向滑动的过程中能够带动支承部22同步运动,继而,放置于支承部22内的气雾形成基质2能够随滑动部20在第一方向同步往复运动;利于实现从发热仓11中提取气雾形成基质2,防止气雾形成基质2因抽吸过程中产生的焦油等物质粘附在发热仓11侧壁上,保持气雾产生装置1的清洁。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无论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加热元件和所述电源间的电路处于导通状态,通过控制开关控制气雾形成基质2在发热仓11内被加热。
可选地,缺口112处的底座13上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导向槽,导向槽与发热仓11的入口111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支承部22设于导向槽,能够沿着导向槽滑入发热仓11内。
继续参考图5和图6,所述支承部22的底部设有开槽23,所述缺口112处的底座13上设有弹性顶压部30,在所述滑动部20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过程中,所述弹性顶压部30能被按压,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弹性顶压部30能够在所述开槽23处与所述气雾形成基质2接触并朝向所述气雾形成基质2运动,以使所述气雾形成基质2与所述支承部22分离。
当气雾形成基质2置入发热仓11完成加热后,滑动部20带动支承部22后退至第二位置时,弹性顶压部30在开槽23处朝向气雾形成基质2运动,即向上(图8中E方向所示)顶起气雾形成基质2,使气雾形成基质2与支承部22分离,将气雾形成基质2抛出,避免了气雾形成基质2粘附于发热仓11内的同时,还带动气雾形成基质2退出发热仓11并自动弹出支承部22,用户无需接触带有余热的气雾形成基质2,防止烫伤影响用户体验。
参考图8,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顶压部30包括扭簧轴31、扭簧32及顶板33,所述扭簧轴31安装于所述主体10内,所述顶板33通过所述扭簧32与所述扭簧轴31转动连接,所述顶板33能够在所述开槽23处与所述气雾形成基质2接触并朝向所述气雾形成基质2运动。其中,顶板33套设于扭簧轴31上,扭簧32的两个支脚其中一个与主体10相抵,另一与顶板33相抵;在顶板33受到外力被按压时,顶板33能够绕着扭簧轴31转动,在顶板33无外力作用时,顶板33绕着扭簧轴31转动复位,以使气雾形成基质2自动弹出支承部22。
即,因下方扭簧32的作用力,顶板33一直有向上顶的趋势;支承部22底部开槽23与顶板33相匹配。当滑盖24带动支承部22前进(图4中C方向示出前进方向)时,将顶板33向下压,气雾形成基质2在支承部22内归位,送入发热仓11中。当滑动部20带动支承部22后退(图2中B方向示出后退方向)时,顶板33可自由向上顶起,顶板33进入支承部22底部的开槽23内,从而顶到气雾形成基质2上,将气雾形成基质2抛出。
可选地,参考图7,所述顶板33具有斜坡凸台34,所述斜坡凸台34包括斜面,斜坡凸台34朝向气雾形成基质2外凸,所述滑动部20在所述第二位置和所述第一位置间滑动的过程中,所述斜面能够被按压。
其中,斜坡凸台34的斜面数量不做限定,能够利于滑动部20在所述第二位置和所述第一位置间滑动的过程中,顶板33被按压。可选地,斜坡凸台34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图7中X方向所示)位于所述顶板33相反两侧的第一斜面331和第二斜面332,在所述滑动部20由所述第二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一位置的过程中(参考图8和图9),所述顶板33能够在所述第一斜面331处被按压,在所述滑动部20由所述第一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的过程中(参考图7),所述顶板33能够在所述第二斜面332处被按压。
从而,将气雾形成基质2置入支承部22,当滑动部20带动支承部22前进时(合上滑动部20),支承部22通过顶板33上的斜坡凸台34传递转换,按压第一斜面331以将顶板33压下,气雾形成基质2完全归位(图9),随支承部22一起顺利插入发热仓11中(图7),支承部22越过顶板33,顶板33复位。
抽吸完毕以后,当滑动部20带动支承部22后退时(打开滑动部20),支承部22通过顶板33上的斜坡凸台34传递转换,按压第二斜面332以将顶板33压下,随着滑动部20继续后退,顶板33向上复位顶起,嵌入支承部22底部的开槽23内,作用到气雾形成基质2上。滑动部20的水平运动与顶板33的向上运动同时进行,在接近后退终点时,气雾形成基质2被顶板33顶起抛出(图8)。
由于支承部22置入发热仓11内后,在加热过程中会传递热量,因此,所述支承部22与所述滑动部20之间设有隔热件;隔热件的存在阻隔了支承部22和滑动部20之间的热传递,避免滑动部20发热烫伤用户,影响使用体验。
可选地,参考图5和图6、图10和图11,所述滑动部20包括滑盖24,滑盖24的形状不做限制,可选地,滑盖24呈弧形状。所述支承部22通过连接部25与所述滑盖24连接,所述连接部25与所述滑盖24之间设有上述隔热件。
其中,滑盖24具有沿第三方向延伸的延伸部241,所述支承部22通过连接部25与延伸部241连接。可选地,在第二位置,延伸部241能够与限位部14沿第一方向相抵。具体而言,连接部25通过螺栓27与延伸部241连接,螺栓27的螺帽和支承部22沿第一方向位于延伸部241的相反两侧,螺帽和延伸部241之间设有第一隔热件28,连接部25和延伸部之间设有第二隔热件26。可选地,隔热件由硅胶等能够减少热量传递的材质制成。
可选地,参考图6、图8和图9,所述弹性顶压部30能被所述连接部25按压。即,顶板33的第一斜面331和第二斜面332能够被连接部25按压。
可选地,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主体10面向所述滑动部20的部分设有缓冲件(图未示出),所述滑动部20在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所述发热仓11运动至终点位置时与所述缓冲件相抵。避免滑动部20与发热仓11产生碰撞,影响气雾产生装置1的使用寿命。可选地,缓冲件使用硅胶等能够起到缓冲作用的材质制成。此外,所述滑动部20在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或远离所述发热仓11运动的终点位置处,与所述主体10通过磁性件相吸附。
可选地,参考图12和图13,本实用新型的气雾产生装置1还包括:第一磁铁51,设于所述主体10,所述第一磁铁51位于所述滑动部20在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所述发热仓11运动的终点位置处;第二磁铁52,设于所述主体10,所述第二磁铁52位于所述滑动部20在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发热仓11运动的终点位置处;第三磁铁53,设于所述滑动部20,用于分别和所述第一磁铁51、所述第二磁铁52相吸附。
第一滑动件40固定在主体10上,滑动部20的第二滑动件41在第一滑动件40上可进行自由往复运动。参考图12,滑动部20在前进终点位置处,可选地,滑动部20运动至第一位置,可通过第一磁铁51和第三磁铁53的相互吸附实现终点定位的趋势;参考图13,滑动部20在后退终点位置处,可选地,滑动部20运动至第二位置,可通过第二磁铁52和第三磁铁53的相互吸附实现终点定位的趋势。即,滑动部20前进或后退接近终点时,滑动部20有自动滑入终点的吸入感,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可选地,第一磁铁51、第二磁铁52及第三磁铁53的数量分别为两个。两个第一磁铁51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两个第二磁铁52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两个第一磁铁51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可选地,第一磁铁51和第二磁铁52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但第一磁铁51、第二磁铁52及第三磁铁53的数量和设置位置形式不做限制,满足以下条件:滑动部20前进或后退接近终点时,滑动部20在磁铁的相互吸附作用下,有自动滑入终点的吸入感。
即,本实施例中,在主体10上设有两个磁铁,在滑动部20上设有一个磁铁。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在主体10上设有一个磁铁,在滑动部20上设有两个磁铁;具体为,气雾产生装置包括:第一磁铁,设于所述滑动部20;第二磁铁52,设于所述滑动部20;第三磁铁,设于主体10上;所述滑动部20在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所述发热仓11运动的终点位置处第一磁铁和第三地铁相吸附;所述滑动部20在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发热仓11运动的终点位置处,第三磁铁和第二磁铁相吸附。
参考图14和图15,所述气雾通道的气流出口处设有吸嘴座112,所述吸嘴座112上设有吸嘴14,气雾形成基质2在发热仓11内加热产生的气雾被用户通过吸嘴14品吸。所述吸嘴14以可旋转地方式安装于所述吸嘴座112,并与所述吸嘴座112过盈配合。吸嘴14安装于吸嘴座112上分两步,图14中①所示:吸嘴14插入吸嘴座112;图14中②所示:吸嘴14在吸嘴座112内旋转直至与吸嘴座112过盈配合。
其中,所述吸嘴座112的内壁设有螺纹槽,所述吸嘴14的外壁设有与所述螺纹槽螺纹连接的螺纹凸台141,所述吸嘴座112的入口111处设有供所述螺纹凸台141插入所述吸嘴座112的豁口113。螺纹凸台141由吸嘴座112的豁口113插入吸嘴座112内后,螺纹凸台141沿着螺纹槽旋转直至与吸嘴座112过盈配合。
另外,参考图15,所述吸嘴座112与吸嘴14间设有密封件114,吸嘴14能够在吸嘴座112内与所述密封件114过盈配合。可选地,参考图15,所述吸嘴座112的底部设有密封件114,所述吸嘴14能够在所述吸嘴座112内旋转至与所述密封件114过盈配合。
吸嘴14和吸嘴座112之间的过盈配合方式不做限制,本实施例中,吸嘴14沿第一方向与密封件114相抵,并挤压密封件114以实现过盈配合。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使用直径上大下小的密封件114,吸嘴14插入密封件114的大直径内壁后,随着吸嘴14的继续运动会与密封件114的小直径内壁在径向相抵并挤压密封件114以实现过盈配合。
参考图16,所述滑动部20设有沿滑动方向延伸的突出部29,可选地,突出部29沿第一方向延伸。在主体10上设有与所述突出部29相适配的凹部15,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突出部29容纳于所述凹部15中,所述突出部29用于供用户施加力以滑动所述滑动部20,便于单手操作。可选地,沿第一方向,突出部29设于滑动部20面向主体10的端部,在所述第一位置,突出部29和凹部15在第三方向上相重叠。可选地,所述突出部29上设置摩擦部,所述摩擦部用于增大所述突出部29与用户手指间的滑动摩擦力,摩擦部可以是纹路等能够有利于增大用户手指滑动时的摩擦力的结构。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气雾形成基质2的具体类型不做限制,只要能够在发热仓11加热后产生气雾供用户抽吸即可。在发热仓11内加热气雾形成基质2的过程中,气雾形成基质2能够被加热但不燃烧。例如,本实施例中,气雾形成基质2是固体气雾形成基质2,含有烟草成分,气雾形成基质2由外包装(例如铝箔层)包裹。优选地,气雾形成基质2包括以下中的一种或多种:烟丝、烟草颗粒、烟草薄片、再造烟草。气雾形成基质2也可以是液体气雾形成基质。
需说明的是,气雾产生装置1的加热元件的设置形式不做限制,能够在气雾形成基质2置于发热仓11内后实现对气雾形成基质2的加热即可,例如可为内加热元件、外加热元件等。加热元件可为电阻加热元件、电磁加热元件等。
可选地,参考图7,加热元件包括设于发热仓11内的第一加热元件61,在所述第一位置,保持在支承部22上的气雾形成基质2置于发热仓11内后,第一加热元件61和电源间的电路处于导通状态,可以启动电源以使第一加热元件61进行加热工作。可选地,第一加热元件61的加热形式是外加热,即,第一加热元件61环绕气雾形成基质2。但不限于外加热,也可以是内加热,即第一加热元件插入气雾形成基质2中。
可选地,参考图7,加热元件包括设于支承部22上的第二加热元件62,在所述第一位置,保持在支承部22上的气雾形成基质2置于发热仓11内后,第二加热元件62和电源间的电路处于导通状态,可以启动电源以使第二加热元件62进行加热工作。可选地,第二加热元件62的加热形式是外加热,即,第二加热元件62环绕气雾形成基质2。但不限于外加热,也可以是内加热,即第二加热元件插入气雾形成基质2中。
可选地,参考图7,加热元件包括设于所述发热仓11的第一加热元件61和设于所述支承部22上的第二加热元件62,在所述第一位置,第一加热元件61、第二加热元件62分别和电源间的电路处于导通状态,可以启动电源以使第一加热元件61、第二加热元件62进行加热工作,所述第一加热元件61和所述第二加热元件62形成加热腔,所述加热腔用于加热所述气雾形成基质2。优选的,第一加热元件61与第二加热元件62能够分别独立控制。可选地,加热腔环绕气雾形成基质2。
虽然通过参照本实用新型的某些优选实施方式,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包括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5)

1.一种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发热仓,所述发热仓内形成有气雾通道,所述发热仓具有供气雾形成基质进入的入口和气流出口;
加热元件,以用于加热气雾形成基质;
滑动部,以可滑动地方式安装于所述主体上,且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滑动,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入口被覆盖,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入口被打开;
支承部,用于保持气雾形成基质,所述滑动部能够带动所述支承部移动;
在所述第一位置,在所述滑动部的带动下,所述支承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发热仓内;
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滑动部与所述主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限定缺口,所述气雾形成基质能够通过所述缺口置于所述支承部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的底部设有开槽,所述缺口处的底座上设有弹性顶压部,在所述滑动部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过程中,所述弹性顶压部能被按压,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弹性顶压部能够在所述开槽处与所述气雾形成基质接触并朝向所述气雾形成基质运动,以使所述气雾形成基质与所述支承部分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顶压部包括扭簧轴、扭簧及顶板,所述扭簧轴安装于所述主体内,所述顶板通过所述扭簧与所述扭簧轴转动连接,所述顶板能够在所述开槽处与所述气雾形成基质接触并朝向所述气雾形成基质运动。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顶压部的顶板具有斜坡凸台,所述斜坡凸台包括斜面,所述滑动部在所述第二位置和所述第一位置间滑动的过程中,所述斜面能够被按压。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所述顶板相反两侧的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在所述滑动部由所述第二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一位置的过程中,所述顶板能够在所述第一斜面处被按压,在所述滑动部由所述第一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所述顶板能够在所述第二斜面处被按压。
6.如权利要求1-3、5中任一项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与所述滑动部之间设有隔热件。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部包括滑盖,所述支承部通过连接部与所述滑盖连接,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滑盖之间设有隔热件,所述弹性顶压部能被所述连接部按压。
8.如权利要求1-3、5、7中任一项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主体面向所述滑动部的部分设有缓冲件,所述滑动部在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所述发热仓运动至终点位置时与所述缓冲件相抵。
9.如权利要求1-3、5、7中任一项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部在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或远离所述发热仓运动的终点位置处,与所述主体通过磁性件相吸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件包括:
第一磁铁,设于所述主体,所述第一磁铁位于所述滑动部在所述第一方向朝向所述发热仓运动的终点位置处;
第二磁铁,设于所述主体,所述第二磁铁位于所述滑动部在所述第一方向远离所述发热仓运动的终点位置处;
第三磁铁,设于所述滑动部,用于分别和所述第一磁铁、所述第二磁铁相吸附。
11.如权利要求1-3、5、7、10中任一项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雾通道的气流出口处设有吸嘴座,所述吸嘴座上设有吸嘴,所述吸嘴以可旋转地方式安装于所述吸嘴座,并与所述吸嘴座过盈配合。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嘴座与所述吸嘴间设有密封件,所述吸嘴能够在所述吸嘴座内与所述密封件过盈配合。
13.如权利要求1-3、5、7、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元件包括设于所述发热仓的第一加热元件和设于所述支承部上的第二加热元件,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加热元件和所述第二加热元件形成加热腔,所述加热腔用于加热所述气雾形成基质。
14.如权利要求1-3、5、7、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部设有沿滑动方向延伸的突出部,在主体上设有与所述突出部相适配的凹部,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突出部容纳于所述凹部中,所述突出部用于供用户施加力以滑动所述滑动部。
15.如权利要求1-3、5、7、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具有止挡件,以限制气雾形成基质在所述支承部上朝向所述入口的移动。
CN202020186517.5U 2020-02-20 2020-02-20 一种气雾产生装置 Active CN2120880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86517.5U CN212088081U (zh) 2020-02-20 2020-02-20 一种气雾产生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86517.5U CN212088081U (zh) 2020-02-20 2020-02-20 一种气雾产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088081U true CN212088081U (zh) 2020-12-08

Family

ID=736317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86517.5U Active CN212088081U (zh) 2020-02-20 2020-02-20 一种气雾产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0880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28935B2 (en) Obliquely arranged ultrasonic atomization sheet of an atomizer in an electronic cigarette housing
CN206687163U (zh) 低温烘烤烟具
EP3818856B1 (en) Releasing mechanism for an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and corresponding device
CN203194541U (zh) 电子烟雾化器
KR20200044047A (ko) 배출 기기, 에어로졸 발생 장치, 배출 방법 및 연기 생성 기기
EP3593656B1 (en) Ultrasonic electronic cigarette atomizer
WO2019052574A1 (zh) 一种超声波电子烟雾化芯及雾化器
KR20190039092A (ko) 누름 코흡입식 가열형 궐련 흡연도구
CN110464054A (zh) 一种利用螺旋气道散热的电子烟具
CN111165894A (zh) 一种气雾产生装置
CN208338887U (zh) 一种低温烘焙烟具
CN212088081U (zh) 一种气雾产生装置
CN212139304U (zh) 一种气雾产生装置
WO2022184144A1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CN108378424B (zh) 气雾产生装置及其气雾发生棒的提取装置
CN111165895A (zh) 一种气雾产生装置
WO2018041105A1 (zh) 一种按压式喷气装置
KR20220061097A (ko) 저온 흡연 도구
CN208446615U (zh) 一种低温烘焙烟具
CN114027556B (zh) 一种具备推送功能的烟支加热结构
CN209359676U (zh) 低温烟具
CN211672402U (zh) 智能型空气加热烤烟机
CN210275888U (zh) 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11510577U (zh) 烘烤烟具
CN111194943B (zh) 低温烟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