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86475U - 发声装置复合层和发声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声装置复合层和发声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086475U
CN212086475U CN202021129636.3U CN202021129636U CN212086475U CN 212086475 U CN212086475 U CN 212086475U CN 202021129636 U CN202021129636 U CN 202021129636U CN 212086475 U CN212086475 U CN 2120864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site layer
layer
sound generating
carbon fiber
genera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12963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德跃
邵明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Inc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Inc filed Critical Goertek Inc
Priority to CN20202112963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0864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0864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0864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发声装置复合层和发声装置,其中,发声装置复合层由至少一层碳纤维层组成,所述发声装置复合层上设置有凸起和/或凹陷的加强部。本实用新型发声装置复合层能够使得发声装置具有更好的中高频特性,且使得复合层整体的厚度更薄,提高复合层的整体性能。同时能够有效增强复合层,使得声音品质得到提升。

Description

发声装置复合层和发声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声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声装置复合层和发声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声音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发声装置作为电子设备的电声转换装置,对声音的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振膜是发声装置中推动空气振动发声的部件,振膜通常包括复合层。传统发声装置的复合层材料为铝箔或铝箔与发泡体的复合材料,但因其密度与模量的限制,难以同时在中频和高频达到较好的声学性能表现。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发声装置复合层,旨在提供一种声学性能更好的发声装置复合层及发声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发声装置复合层由至少一层碳纤维层组成,所述发声装置复合层上设置有凸起和/或凹陷的加强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发声装置复合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03mm,且小于或等于1mm;和/或,所述加强部的深度大于0.05mm。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发声装置复合层的中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加强部,所述加强部朝向磁路系统凹陷或背离磁路系统凸出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发声装置复合层呈长条形设置,所述加强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加强部沿所述复合层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均朝向所述发声装置复合层的一侧凸出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加强部的形状和/或尺寸不同。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强部为弧面状结构;或,
所述发声装置复合层还包括平面部,所述平面部环绕所述加强部设置,所述加强部包括底部平面及连接所述底部平面与所述平面部的侧面,所述底部平面与所述侧面弧形过渡连接,所述侧面为斜面结构或弧面状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发声装置复合层呈圆形设置,所述加强部为球面状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发声装置复合层还包括平面部,所述平面部环绕所述加强部设置,所述平面部的边缘用以与振膜连接,所述平面部与所述加强部弧形过渡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碳纤维层为碳纤维与预浸料的复合材料层。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强部由预固化后的所述碳纤维层热压固化成型。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预浸料为热固型树脂,所述发声装置复合层由至少两层所述碳纤维层依次层叠组成,且相邻两层所述碳纤维层通过其上的热固型树脂热压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碳纤维层呈由多根单向连续碳纤维并排形成的单层结构,且由所述单向连续碳纤维及热固型树脂预浸成型。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发声装置复合层包括纤维方向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碳纤维层和纤维方向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碳纤维层,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所述发声装置复合层由所述第一碳纤维层和所述第二碳纤维层交替层叠形成;或
所述发声装置复合层包括至少两层所述第一碳纤维层和至少两层所述第二碳纤维层,所述至少两层第二碳纤维层夹设于两所述第一碳纤维层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至少一层所述碳纤维层的纤维方向与所述发声装置复合层的短轴方向的夹角小于10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预浸料为热固型树脂,所述热固型树脂包括环氧树脂、聚酯树脂、酚醛树脂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所述碳纤维在所述复合材料层中的体积占比大于40%,且小于1。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发声装置,包括振动系统,振动系统包括振膜,振膜包括发声装置复合层,其中,发声装置复合层由至少一层碳纤维层组成,所述发声装置复合层上设置有凸起和/或凹陷的加强部。
本实用新型发声装置复合层由至少一层碳纤维层组成,则能够使得发声装置具有更好的中高频特性,且使得复合层整体的厚度更薄,当发声装置由两层或两层以上碳纤维层组成时,由于复合层由相同的碳纤维层堆叠而成,则使得层与层之间的粘接性更好,从而能够避免层间分离,提高复合层的整体性能。同时在发声装置复合层上设置凹陷和/或凸起的加强部,能够有效加强复合层的结构强度,提升复合层的结构力学性能,使得声音品质得到提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发声装置复合层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发声装置复合层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发声装置复合层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发声装置复合层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发声装置复合层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发声装置复合层第六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发声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发声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2541727340000031
Figure BDA000254172734000004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发声装置复合层,应用于发声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8所示,该发声装置复合层100由至少一层碳纤维层110组成,发声装置复合层100上设置有凸起和/或凹陷的加强部120。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发声装置复合层100的形状为矩形、跑道形、圆形、椭圆形。当然,也可根据具体的使用情形进行适应调整发声装置复合层100的形状。该发声装置复合层100具体贴设在振膜本体200的中央,以调节声学性能,该发声装置复合层100的形状与磁路系统相对应。发声装置复合层100由至少一层碳纤维层110组成,则发声装置复合层100可以由一层、两层、三层、四层等碳纤维层110组成。当发声装置复合层100为多层时,每层碳纤维层110上均设置有该加强部120,也即使得由碳纤维层110叠后的复合层100整体凹陷或凸起,以形成该加强部120。可以理解的是,碳纤维层110由碳纤维和预浸料复合而成,碳纤维层110具有重量轻、刚度大、密度小和模量高等特点,能够同时在中频和高频达到较好的声学性能。使得发声装置复合层100仅由碳纤维层110组成,则相比于复合了其他材料的发声装置复合层100而言,在提供相同强度的情况下,使得复合层100整体的厚度更薄,当发声装置由两层或两层以上碳纤维层110组成时,由于复合层100由相同的碳纤维层110堆叠而成,则使得层与层之间的粘接性更好,从而能够避免层间分离,提高复合层100的整体性能。
具体地,如图1及图6所示,加强部120的形状可以有很多种,例如圆形、腰型、椭圆形、矩形、跑道形等。加强部120通常避开复合层100的边缘位置设置,以形成在复合层100的中部。加强部12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四个等。加强部120的具体数量和形状可根据复合层100的整体形状和尺寸进行选择和设计。在一些实施例中,复合层100上设置的加强部120全部为凹陷或凸起的结构。如此,复合层100的加强部120朝同一侧凸起或凹陷,占用空间小,有效增强了复合层100的强度,使得声音品质得到提升。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复合层100上设置部分凸起的加强部120加部分凹陷的加强部120。具体地,还可以使得凸起和凹陷的加强部120交替排布。如此,使得复合层100的两侧的结构均匀,有效增强了复合层100的强度,保证复合层100各个方向受力均衡,受力后恢复性能好,从而保证发声装置产品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发声装置复合层100由至少一层碳纤维层110组成,则能够使得发声装置具有更好的中高频特性,且使得复合层100整体的厚度更薄,当发声装置由两层或两层以上碳纤维层110组成时,由于复合层100由相同的碳纤维层110堆叠而成,则使得层与层之间的粘接性更好,从而能够避免层间分离,提高复合层100的整体性能。同时在发声装置复合层100上设置凹陷和/或凸起的加强部120,能够有效加强复合层100的结构强度,提升复合层100的结构力学性能,使得声音品质得到提升。
在一实施例中,发声装置复合层100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03mm,且小于或等于1mm。具体地,发声装置复合层100的厚度可以为0.03mm、0.05mm、0.07mm、0.09mm、1mm等。当发声装置复合层100的厚度小于0.03mm时,使得发声装置复合层100的厚度过薄,从而刚性和抗弯曲性能不能满足要求,不能保证发声装置的使用寿命。当发声装置复合层100的厚度大于1mm时,使得发声装置复合层100的厚度较厚,从而发声装置复合层100整体质量大,柔韧性不能满足需求。而通过使得发声装置复合层100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03mm,且小于或等于1mm,则在质量轻的前提下,使得发声装置复合层100的刚性、抗弯曲、柔韧性好,从而使得发声装置复合层100的性能更优。可通过改变单层碳纤维层110的厚度,以改变发声装置复合层100的整体厚度,从而满足不同规格的发声装置的声学要求。
进一步地,加强部120的深度大于0.05mm。当加强部120的深度小于0.05mm时,使得加强部120对发声装置复合层100的强度提升不明显。而通过使得加强部120的深度大于0.05mm时,使得发声装置复合层100的柔韧性更好,且对强度的提升效果更佳。通常,使得加强部120的深度小于5mm,则能够避免拉伤破坏碳纤维层110。
在一实施例中,请再次参照图1至图6,发声装置复合层100的中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加强部120,加强部120朝向磁路系统凹陷或背离磁路系统凸出设置。通过使得加强部120设置在发声装置复合层100的中部,则能够使得加强部120对发声装置复合层100整体强度的加强更加均匀,且能够保证复合层100边缘的平整性,从而便于与振膜本体200连接。加强部12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当加强部120的数量为一个时,该加强部120位于复合层100的中心部位。加强部120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三个、四个等,当加强部120等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使得多个加强部120整体位于复合层100的中部,而不必保证每个加强部120均位于复合层100的中心。加强部120具体朝向磁路系统凹陷或背离磁路系统凸出,以提高发声装置整体的声学性能。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5所示,发声装置复合层100呈长条形设置,加强部12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加强部120沿复合层1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均朝向发声装置复合层100的一侧凸出设置。使得复合层100的加强部120朝同一侧凸起设置,占用空间小,能够有效节省产品空间。长条形的发声装置复合层100适用于跑道形和矩形的振膜本体200。发声装置复合层100呈长条形设置,则发声装置复合层100的形状可以为跑道形、长方形、椭圆形等。相邻两个加强部120之间间距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通过使得多个加强部120沿复合层1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则能够对整个复合层100长度方向上均进行加强,从而有效且均匀地提升复合层100的整体强度,进而提升发声装置复合层100的性能。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至少两个加强部120的形状和/或尺寸不同。通过使得至少两个加强部120的形状和/或尺寸不同,则可根据发声装置复合层100对应振膜10不同区域的强度要求进行不同的设计,从而使得整体性能更佳。例如,振膜本体200中央部的振动幅度大,则对发声装置复合层100的强度要求高,而振膜本体200远离中央部的折环部及固定部的振动幅度小,对发声装置复合层100的强度要求相对而言较小。则在较佳一实施例中,使得位于发声装置复合层100中部的加强部120的尺寸大于位于发声装置复合层100边缘的加强部120的尺寸。如此,使得发声装置复合层100中部的强度较大,边缘的强度相对而言较小。如此,发声装置复合层100整体的强度与振膜本体200的振幅相对应,则使得整个发声装置的声学性能更佳。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使得多个加强部120的形状相同、尺寸不同,或者形状和尺寸都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加强部120为弧面状结构。具体地,还可以使得加强部120呈球面状结构。通过使得加强部120为弧面状结构,对发声装置复合层100的加强效果更加均匀。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至图5,发声装置复合层100还包括平面部130,平面部130环绕加强部120设置,加强部120包括底部平面121及连接底部平面121与平面部130的侧面122,底部平面121与侧面122弧形过渡连接,侧面122为斜面结构或弧面状结构。平面部130为平面结构,平面部130的边缘用以与振膜本体200相连接。通过使得加强部120为底部平面121加侧面122的结构,则相比于弧面结构,在同等深度下,底部平面121的面积更大,从而使得加强部120对发声装置复合层100的加强效果更佳。侧面122具体可以朝向底部平面121倾斜设置,且使得加强部120的内径向其凹陷/凸出方向逐渐减小设置。如此,在使得加强部120对发声装置复合层100的加强效果较优的情况下,避免拉伤破坏碳纤维层110,且便于模具的开模。通过使得底部平面121与侧面122弧形过渡连接,便于加强部120的成型制造,且使得底部平面121与侧面122的连接处的刚性和柔韧性更佳。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发声装置复合层100呈圆形设置,加强部120为球面状结构。可以使得加强部120朝向磁路系统凸出或背离磁路系统凸出。呈圆形设置的发声装置复合层100适用于圆形的振膜本体200。加强部120具体可以为一个或两个等。具体地,使得加强部120的数量为一个,且位于发声装置复合层100的中部。使得加强部120为球面结构,能够避免拉伤破坏碳纤维层110,使得整体的受力更加均匀,从而对整个复合层100的强度加强效果更加均匀。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6所示,发声装置复合层100还包括平面部130,平面部130环绕加强部120设置,平面部130的边缘用以与振膜10连接,平面部130与加强部120弧形过渡连接。通过使得平面部130与加强部120为弧形过渡连接,便于加强部120的成型制造,且使得加强部120与平面部130的连接处的刚性和柔韧性更佳。
在一实施例中,碳纤维层110为碳纤维与预浸料的复合材料层。具体地,预浸料为热固型树脂,热固型树脂包括环氧树脂、聚酯树脂、酚醛树脂中的一种或多种。碳纤维层110由碳纤维和预浸料预浸成型,通过热固型树脂包裹碳纤维,具有重量轻、刚度大、柔韧性好、密度大,使得使用此复合层100的发声装置具有更好的中高频特性。
进一步地,碳纤维在复合材料层中的体积占比大于40%,且小于1。具体地,碳纤维在复合材料层中的体积占比可以为41%、45%、47%、50%、55%、65%、75%等。若使得碳纤维在复合材料层中的体积占比小于或等于40%,则使得碳纤维的占比过小,使得碳纤维层110不能够满足刚度、柔韧度和密度的要求。而通过使得碳纤维在复合材料层中的体积比大于40%,使得碳纤维层110的整体性能更佳,从而使用该发声装置复合层100的发声装置的声学性能更优。
在一实施例中,加强部120由预固化后的碳纤维层110热压固化成型。具体地,将预浸后的碳纤维层110放置在模具中进行预固化,以初步成型加强部120。随后对预固化后的碳纤维层110进行再次热压固化,以最终成型为该发声装置复合层100。通过采用对碳纤维进行预固化,初步成型后,再次固化,以最终成型的方式,相比于直接一次成型加强部120的方式,能够避免碳纤维预浸后压出加强部120的过程中出现物料分布不均的情况,从而使得复合层100的整体厚度均匀,同时加强部120能够对整个复合层100进行有效提高强度,以提高整体的性能。
进一步地,预浸料为热固型树脂,发声装置复合层100由至少两层碳纤维层110依次层叠组成,且相邻两层碳纤维层110通过其上的热固型树脂热压固定。使得预浸后的碳纤维层110依次层叠,由于预浸后的碳纤维层110上具有热固型树脂,使其具有粘性,从而不需要额外的胶进行粘接。只需通过高温高压处理,便可将多层碳纤维层110进行紧密贴合连接,粘接性能好,工艺简单可靠,易于实现。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至图6,碳纤维层110呈由多根单向连续碳纤维并排形成的单层结构,且由单向连续碳纤维及热固型树脂预浸成型。通过使得碳纤维层110由多个单向连续碳纤维并排形成,则相比于使得单向不连续的碳纤维,能够提高整个碳纤维层110的刚度,且相比于双向编织或三相编织的碳纤维层110而言,能够提高整个碳纤维层110的柔韧性,从而有效提升发声装置整体的声学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图4至图6所示,发声装置复合层100包括纤维方向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碳纤维层111和纤维方向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碳纤维层112,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发声装置复合层100由第一碳纤维层111和第二碳纤维层112交替层叠形成。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的夹角可以大于0度,且小于或等于90度。具体地,当发声装置复合层100为长条状结构时,第一方向具体可以为短轴方向,第二方向具体可以为长轴方向。第一碳纤维层111及第二纤维层具体可以为一层、两层、三层等。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碳纤维层111的数量为两层,第二碳纤维的数量为一层。则使得两个纤维方向沿短轴方向延伸的第一纤维层夹设一层纤维方向沿长轴方向延伸的第二纤维层。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碳纤维层111的数量为一层,第二碳纤维的数量为二层。则使得两个纤维方向沿长轴方向延伸的第二纤维层夹设一层纤维方向沿短轴方向延伸的第一纤维层。
由于发声装置复合层100采用单向连续纤维,则在纤维延伸方向上,即纤维方向上能够承受较大的力,在垂直纤维方向的方向上能够承受较弱的力,而通过使得发声装置复合层100由纤维方向不同的第一碳纤维层111和第二碳纤维层112交替层叠形成,则使得整个复合层100各个方向上均能够承受较大的力,从而提高复合层100的整体刚度,使得复合层100具有外柔内刚的特性,更有利于提高发声装置中高频段的频响。
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发声装置复合层100包括纤维方向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碳纤维层111和纤维方向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碳纤维层112,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发声装置复合层100包括至少两层第一碳纤维层111和至少两层第二碳纤维层112,至少两层第二碳纤维层112夹设于两第一碳纤维层111之间。通过使得两层第二碳纤维层112夹设于两第一碳纤维层111之间,则使得双层层叠的第二碳纤维层112的厚度增大,更有利于提高复合层100的中高频频响。具体地,使得第二碳纤维层112的纤维方向沿长轴方向延伸,第一纤维层的纤维方向沿短轴方向延伸。也即使得两层纤维方向沿短轴延伸的第一碳纤维层111夹设两层纤维方向沿长轴延伸的第二碳纤维层112。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至少一层碳纤维层110的纤维方向与发声装置复合层100的短轴方向的夹角小于10度。可以理解的是,当复合层100为圆形设置时,其短轴方向可以为任一半径方向。通过使得至少一层碳纤维层110的纤维方向与发声装置复合层100的短轴方向的夹角小于10度,使得单向连续碳纤维能够在复合层1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则有利于提高复合层100的高频性能。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使得多层碳纤维层110的纤维延伸方向相同。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发声装置,请参照图7及图8,该发声装置包括振动系统,振动系统包括振膜10,振膜10包括发声装置复合层100,该发声装置复合层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发声装置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其中,该发声装置包括辅助系统、振动系统和磁路系统,辅助系统包括用于收容固定振动系统和磁路系统的外壳20,辅助系统还包括导磁轭30,导磁轭30固定于外壳20背离振膜10的一侧,振动系统包括振膜10和固定在振膜10一侧的音圈40,磁路系统包括磁铁50,磁铁50靠近振膜10的一侧设置有导磁板60。振膜10包括振膜本体200和发声装置复合层100,上述发声装置复合层100贴设于振膜本体200背离磁路系统一侧的中部。采用上述发声装置复合层100的发声装置具有更好的中高频特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发声装置复合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装置复合层由至少一层碳纤维层组成,所述发声装置复合层上设置有凸起和/或凹陷的加强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复合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装置复合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03mm,且小于或等于1mm;和/或,所述加强部的深度大于0.05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复合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装置复合层的中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加强部,所述加强部朝向磁路系统凹陷或背离磁路系统凸出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声装置复合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装置复合层呈长条形设置,所述加强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加强部沿所述复合层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均朝向所述发声装置复合层的一侧凸出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声装置复合层,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加强部的形状和/或尺寸不同。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声装置复合层,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为弧面状结构;或,
所述发声装置复合层还包括平面部,所述平面部环绕所述加强部设置,所述加强部包括底部平面及连接所述底部平面与所述平面部的侧面,所述底部平面与所述侧面弧形过渡连接,所述侧面为斜面结构或弧面状结构。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声装置复合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装置复合层呈圆形设置,所述加强部为球面状结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装置复合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装置复合层还包括平面部,所述平面部环绕所述加强部设置,所述平面部的边缘用以与振膜连接,所述平面部与所述加强部弧形过渡连接。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声装置复合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层为碳纤维与预浸料的复合材料层。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声装置复合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由预固化后的所述碳纤维层热压固化成型。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声装置复合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浸料为热固型树脂,所述发声装置复合层由至少两层所述碳纤维层依次层叠组成,且相邻两层所述碳纤维层通过其上的热固型树脂热压固定。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声装置复合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层呈由多根单向连续碳纤维并排形成的单层结构,且由所述单向连续碳纤维及热固型树脂预浸成型。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声装置复合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装置复合层包括纤维方向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碳纤维层和纤维方向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碳纤维层,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所述发声装置复合层由所述第一碳纤维层和所述第二碳纤维层交替层叠形成;或
所述发声装置复合层包括至少两层所述第一碳纤维层和至少两层所述第二碳纤维层,所述至少两层第二碳纤维层夹设于两所述第一碳纤维层之间。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声装置复合层,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层所述碳纤维层的纤维方向与所述发声装置复合层的短轴方向的夹角小于10度。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声装置复合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浸料为热固型树脂,所述热固型树脂包括环氧树脂、聚酯树脂、酚醛树脂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所述碳纤维在所述复合材料层中的体积占比大于40%,且小于1。
16.一种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振动系统,所述振动系统包括振膜,所述振膜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声装置复合层。
CN202021129636.3U 2020-06-16 2020-06-16 发声装置复合层和发声装置 Active CN2120864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29636.3U CN212086475U (zh) 2020-06-16 2020-06-16 发声装置复合层和发声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29636.3U CN212086475U (zh) 2020-06-16 2020-06-16 发声装置复合层和发声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086475U true CN212086475U (zh) 2020-12-04

Family

ID=735576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129636.3U Active CN212086475U (zh) 2020-06-16 2020-06-16 发声装置复合层和发声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0864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57534B (zh) 碳纤维球顶及其制造方法
CN109862482B (zh) 一种球顶材料、振膜及扬声器
CN204498371U (zh) 扬声器振动板及设有该振动板的扬声器
CN208029081U (zh) 一种碳纤维球顶及扬声器
CN111417063A (zh) 碳纤维球顶、其制备方法及扬声器
CN107968978A (zh) 适用于扬声器的振膜
CN213186539U (zh) 球顶和扬声器
CN212086475U (zh) 发声装置复合层和发声装置
CN109819379A (zh) 振膜及发声器件
CN110677789A (zh) 一种复合振动板以及应用该复合振动板的扬声器
WO2020107617A1 (zh) 一种发声装置
WO2022000921A1 (zh) 振膜和应用该振膜的发声装置
CN211982128U (zh) 一种振膜球顶及扬声器
CN207124752U (zh) 一种球顶、振动系统以及扬声器
CN213186544U (zh) 振膜和扬声器
CN109076290B (zh) 用于生成声波的膜板结构
JP2003219493A (ja) スピーカー用振動板
CN112954550B (zh) 振动板及其加工方法、扬声器结构及电子设备
WO2020133365A1 (zh) 一种球顶材料、振膜及扬声器
WO2022000633A1 (zh) 碳纤维球顶及扬声器
CN205754823U (zh) 扬声器振膜
CN201854407U (zh) 换能器振膜
CN107318074A (zh) 一种球顶、振动系统以及扬声器
CN110944271B (zh) 用于发声装置的补强部、振动板以及发声装置
CN207869384U (zh) 碳纤维球顶及扬声器振动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