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85122U - 一种有效提高电池模块空间利用率的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有效提高电池模块空间利用率的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085122U CN212085122U CN202020619116.4U CN202020619116U CN212085122U CN 212085122 U CN212085122 U CN 212085122U CN 202020619116 U CN202020619116 U CN 202020619116U CN 212085122 U CN212085122 U CN 21208512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le piece
- battery module
- space utilization
- piece body
- busb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有效提高电池模块空间利用率的结构,包括由多个呈矩阵分布的电池单体组成的电池模块,所述电池模块的上下两侧均设有汇流排,位于同一纵排的电池单体与汇流排之间设有若干个沿纵向并排均布的极片,所述极片包含极片本体,所述极片本体沿纵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与两相邻的电池单体的电极相连接的固定部,极片本体位于固定部与汇流排之间;所述汇流排上对应极片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容置极片本体的让位槽。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通过将极片放置在汇流排的让位槽内,有效降低汇流排组成之后的厚度空间,大大提高了电池模块厚度方向的空间利用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有效提高电池模块空间利用率的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仓储、家庭、出行等方面的智能化,可移动的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多元化,电池作为清洁能源的提供者,使其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追捧和青睐,成为电子产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池模块在单位体积内完成定额电量的存储,即体积能量密度。提高电池在单位体积的利用率,适应更多的狭小仓体,如电动自行车的仓体、平衡车的仓体、充电宝的仓体等,进而提高电器的工作周期,最终提高用户认可度,成为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然而,现有技术中采用极片紧贴极片的设计,产生的厚度就是极片厚度+极片厚度,这增大了电池模块成组的空间需求,降低了体积能量密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做出改进,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有效提高电池模块空间利用率的结构,结构设计合理,有效提高电池模块厚度方向的空间利用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有效提高电池模块空间利用率的结构,包括由多个呈矩阵分布的电池单体组成的电池模块,所述电池模块的上下两侧均设有汇流排,位于同一纵排的电池单体与汇流排之间设有若干个沿纵向并排均布的极片,所述极片包含极片本体,所述极片本体沿纵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与两相邻的电池单体的电极相连接的固定部,极片本体位于固定部与汇流排之间;所述汇流排上对应极片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容置极片本体的让位槽。
进一步的,所述汇流排上于每个让位槽在纵向的两端均设有穿孔,以利将极片的固定部与电池单体的电极点焊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让位槽的形状与极片本体的形状相适应。
进一步的,所述让位槽为矩形状。
进一步的,位于同一纵排的电池单体为复数个,位于同一纵排的极片数量为位于同一纵排的电池单体的数量的一半。
进一步的,所述极片本体与固定部呈阶梯状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极片本体与固定部为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极片本体与汇流排焊接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极片为镍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通过将极片放置在汇流排的让位槽内,有效降低汇流排组成之后的厚度空间,大大提高了电池模块厚度方向的空间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剖面构造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视剖面构造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汇流排与极片相配合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汇流排与极片相配合的俯视构造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汇流排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极片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中:
1-电池单体;2-电池模块;3-汇流排;4-极片;41-极片本体;42-固定部;43-连接部;5-让位槽;6-穿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 纵向”、“ 横向”、“ 上”、“ 下”、“前”、“ 后”、“ 左”、“ 右”、“ 竖直”、“ 水平”、“ 顶”、“ 底”、“ 内”、“ 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有效提高电池模块空间利用率的结构,包括由多个呈矩阵分布的电池单体1组成的电池模块2,所述电池模块2的上下两侧均设有矩形板状结构的汇流排3,上、下两侧的汇流排的结构相同,位于同一纵排的电池单体2与汇流排3之间设有若干个沿纵向并排均布的极片4,所述极片4包含板状结构的极片本体41,所述极片本体41沿纵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与两相邻的电池单体1的电极相连接的固定部42,极片本体41位于固定部42与汇流排3之间,即极片本体与固定部之间在竖向错位布置,极片本体朝向汇流排的一侧突出;所述汇流排3靠近电池模块2的一侧面上对应极片4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容置极片本体41的让位槽5(未贯穿汇流排);使用时,极片本体41两端的固定部42与位于其下方的两相邻电池单体1的电极相连接,而极片本体41由于朝向汇流排3突出,故而极片本体41容置在汇流排3的让位槽5内,这样有效的降低了汇流排组成之后的厚度空间,即从最初的厚度(汇流排厚度)=极片厚度+极片厚度,变为(汇流排厚度)=极片厚度,大大提高了电池模块厚度方向的空间利用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汇流排3上于每个电池单体1的位置开设有穿孔6,在纵排方向中,每个让位槽5位于沿纵向相邻的两个穿孔6之间,即让位槽5在纵向的两端均设有穿孔6;通过设置竖向贯通的穿孔,以利通过电焊机将极片的固定部与电池单体的电极点焊固定。
本实施例中,所述让位槽5的形状与极片本体41的形状相适应。优选的,所述让位槽为矩形状。应说民的是,让位槽不局限于矩形,可以是配合极片的其他形状,如圆形、正多边形等形状均可。
本实施例中,位于同一纵排的电池单体1为复数个,位于同一纵排的极片4数量为位于同一纵排的电池单体1的数量的一半。例如,本实施例中同一纵排的电池单体为六个,则极片的数量为三个,每个极片对应两个电池单体。
本实施例中,所述极片本体41与固定部42之间经由连接部43过渡,以形成阶梯状分布。优选的,为了制造方便,所述极片本体与固定部为一体成型。
本实施例中,所述极片本体41与汇流排3焊接固定。
本实施例中,所述极片为镍片。应说明的是,极片的材料不局限于镍,还可以是铝、铜等材料。
本实施例中,为了加工方便,汇流排上位于同一纵排方向的让位槽可以连通布置形成长条状,此时穿孔直接设置在长条状的让位槽上。
本实施例中,使用时,将镍片放置在汇流排的让位槽内,通过焊接的方式将镍片与让位槽固定,组成汇流排;将汇流排分别安装在电池模块的上下两个端面,通过穿孔将镍片的固定部与电池单体的电极焊接,完成电池模块的电连接部分。
应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极片本体两端固定部的构造与现有技术中的类似,该固定部与电池单体的电极相连接的结构是现有的,此处不对其结构做过多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在汇流排上设置用于容纳极片本体的让位槽,有效的吸收极片的厚度,提高电池模块的空间利用率,进而增大了电池模块成组的空间需求,降低了体积能量密度。
本实用新型如果公开或涉及了互相固定连接的零部件或结构件,那么,除另有声明外,固定连接可以理解为:能够拆卸地固定连接( 例如使用螺栓或螺钉连接),也可以理解为:不可拆卸的固定连接(例如铆接、焊接),当然,互相固定连接也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例如使用铸造工艺一体成形制造出来) 所取代(明显无法采用一体成形工艺除外)。
另外,上述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任一技术方案中所应用的用于表示位置关系或形状的术语除另有声明外其含义包括与其近似、类似或接近的状态或形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任一部件既可以是由多个单独的组成部分组装而成,也可以为一体成形工艺制造出来的单独部件。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Claims (9)
1.一种有效提高电池模块空间利用率的结构,包括由多个呈矩阵分布的电池单体组成的电池模块,所述电池模块的上下两侧均设有汇流排,其特征在于:位于同一纵排的电池单体与汇流排之间设有若干个沿纵向并排均布的极片,所述极片包含极片本体,所述极片本体沿纵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与两相邻的电池单体的电极相连接的固定部,极片本体位于固定部与汇流排之间;所述汇流排上对应极片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容置极片本体的让位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效提高电池模块空间利用率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排上于每个让位槽在纵向的两端均设有穿孔,以利将极片的固定部与电池单体的电极点焊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效提高电池模块空间利用率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让位槽的形状与极片本体的形状相适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有效提高电池模块空间利用率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让位槽为矩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效提高电池模块空间利用率的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同一纵排的电池单体为复数个,位于同一纵排的极片数量为位于同一纵排的电池单体的数量的一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效提高电池模块空间利用率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本体与固定部呈阶梯状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一种有效提高电池模块空间利用率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本体与固定部为一体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效提高电池模块空间利用率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本体与汇流排焊接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效提高电池模块空间利用率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为镍片。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619116.4U CN212085122U (zh) | 2020-04-23 | 2020-04-23 | 一种有效提高电池模块空间利用率的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619116.4U CN212085122U (zh) | 2020-04-23 | 2020-04-23 | 一种有效提高电池模块空间利用率的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085122U true CN212085122U (zh) | 2020-12-04 |
Family
ID=735969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619116.4U Active CN212085122U (zh) | 2020-04-23 | 2020-04-23 | 一种有效提高电池模块空间利用率的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085122U (zh) |
-
2020
- 2020-04-23 CN CN202020619116.4U patent/CN21208512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671891A (zh) | 模块化电池 | |
CN216354581U (zh) | 电池包的电芯模组和电池包 | |
CN106384794B (zh) | 混合动力汽车用电池模块及其电池组 | |
CN212625810U (zh) | 电芯盖板、电芯及电池包 | |
CN206820036U (zh) | 一种电池组的外壳单元、模块单元及电池包 | |
CN212085122U (zh) | 一种有效提高电池模块空间利用率的结构 | |
CN108832046A (zh) | 一种18650电芯串并联电池模组 | |
CN208208854U (zh) | 一种21700电芯串并联电池模组 | |
CN216354519U (zh) | 一种非标方形铝壳锂电池模组结构 | |
CN215731972U (zh) | 锂电池 | |
CN214505729U (zh) | 电池模组、电池包以及车辆 | |
CN208240772U (zh) | 一种18650电芯串并联电池模组 | |
CN208835119U (zh) | 一种21700电芯并联电池模组外壳 | |
CN212907959U (zh) | 电池模组及电动汽车 | |
CN113437304A (zh) | 一种偏置极耳的蓄电池板栅 | |
CN105990557B (zh) | 一种锂电池连接方法及其连接装置 | |
CN209266472U (zh) | 模块化电池 | |
CN208014765U (zh) | 一种具有高能量密度的电池包装置 | |
CN216389648U (zh) | 一种电池电芯连接机构及电芯模块 | |
CN220652236U (zh) | 一种新能源电动车锂电池 | |
CN217955980U (zh) | 一种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组 | |
CN211208498U (zh) | 电池并联弹片和配置这种电池并联弹片的电池模组 | |
CN215816001U (zh) | 铅蓄电池 | |
CN113839102B (zh) | 铅蓄电池 | |
CN213692200U (zh) | 一种铅酸蓄电池塑壳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