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67983U - 一种双制冷双过滤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制冷双过滤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067983U
CN212067983U CN201821122833.5U CN201821122833U CN212067983U CN 212067983 U CN212067983 U CN 212067983U CN 201821122833 U CN201821122833 U CN 201821122833U CN 212067983 U CN212067983 U CN 2120679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filter
pump
exchanger
pipelin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12283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云芝
刘叶青
薛玉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2112283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0679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0679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0679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制冷双过滤设备,包括:制冷系统、冷却水循环系统、冷媒循环系统、冷进液系统、滤挂土系统、大循环降温系统、冷冻过滤系统、常进液系统、常温过滤系统、添加系统、固液分离系统、冷液体抽出系统、常液体抽出系统。该设备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了冷冻过滤设备的双用,且部分同型元件可以替用,实现1+1大于2的价值。

Description

一种双制冷双过滤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体过滤领域的一种过滤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双制冷双过滤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在医药、化工、轻工、饮品等行业液体过滤中,市场上的冷冻过滤机组单一功能冷冻与过滤连体实现被滤液体在低温下完成过滤,多功能资源不能实现造成浪费;由于冷冻过滤机组设备是多元件组合,不是易损件的设备元件卖家与买家通常不备用,在生产过程中出现设备单一元件故障就会造成整套机组停机,必须等到故障排除后才能生产,有的设备元件需要维修或更换,但维修或采购周期都要1周~3个月,这样就耽误生产了,如提高效率发挥更多功能有待改进。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双制冷双过滤设备,该设备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了冷冻过滤设备的双用,且部分同型元件可以替用,实现1+1大于2的价值。
一种双制冷双过滤设备,包括:制冷系统Z8、制冷系统Z8Z、冷却水循环系统A、冷却水循环系统AA、冷却水循环系统B、冷却水循环系统BB、冷却水循环系统C、冷却水循环系统CC、冷媒循环系统A、冷媒循环系统AA、冷媒循环系统B、冷媒循环系统BB、冷媒循环系统C、冷媒循环系统CC、冷进液系统A、冷进液系统AA、冷进液系统B、冷进液系统BB、冷进液系统C、冷进液系统CC、滤挂土系统A、滤挂土系统AA、滤挂土系统B、滤挂土系统BB、滤挂土系统C、滤挂土系统CC、大循环降温系统A、大循环降温系统AA、大循环降温系统B、大循环降温系统BB、大循环降温系统C、大循环降温系统CC、冷冻过滤系统A、冷冻过滤系统AA、冷冻过滤系统B、冷冻过滤系统BB、冷冻过滤系统C、冷冻过滤系统CC、常进液系统D、常进液系统DD、常进液系统E、常进液系统EE、常进液系统F、常进液系统FF、常进液系统G、常进液系统GG、常温过滤系统D、常温过滤系统DD、常温过滤系统E、常温过滤系统EE、常温过滤系统F、常温过滤系统FF、常温过滤系统G、常温过滤系统GG、添加系统A、添加系统AA、添加系统B、添加系统BB、固液分离系统A、固液分离系统AA、固液分离系统B、固液分离系统BB、固液分离系统C、固液分离系统CC、冷液体抽出系统A、冷液体抽出系统AA、冷液体抽出系统B、冷液体抽出系统BB、冷液体抽出系统C、冷液体抽出系统CC、常液体抽出系统D、常液体抽出系统DD、常液体抽出系统E、常液体抽出系统EE、常液体抽出系统F、常液体抽出系统FF、常液体抽出系统G、常液体抽出系统GG;
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A是由阀B2、阀B4、冷却塔Z12、阀B1、冷却泵G6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的冷凝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AA是由阀B2B、阀B4B、冷却塔Z12Z、阀B1B、冷却泵G6G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Z的冷凝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B是由阀B6、阀B3、交换器Z11、阀E6、所述阀B4、所述冷却塔Z12、所述阀B1、所述冷却泵G6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的冷凝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阀B4分别与阀E6、阀B2串联;
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BB是由阀B6B、阀B3B、交换器Z11Z、阀E6E、所述阀B4B、所述冷却塔Z12Z、所述阀B1B、所述冷却泵G6G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Z的冷凝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阀B4B分别与阀E6E、阀B2B串联;
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C是由所述阀B6、阀B7、所述阀B3B、所述交换器Z11Z、所述阀E6E、阀B5、所述阀B4、所述冷却塔Z12、所述阀B1、所述冷却泵G6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的冷凝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阀B6分别与阀B3、阀B7串联;
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CC是由所述阀B6B、所述阀B7、所述阀B3、所述交换器Z11、所述阀E6、所述阀B5、所述阀B4B、所述冷却塔Z12Z、所述阀B1B、所述冷却泵G6G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Z的冷凝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阀B6B分别与阀B3B、阀B7串联;所述冷媒循环系统A是由阀A1、冷媒罐Z9、阀A2、冷媒泵G7、阀A3、交换器Z3、阀A4、阀A7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的蒸发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冷媒循环系统AA是由阀A1A、冷媒罐Z9Z、阀A2A、冷媒泵G7G、交换器Z3Z、阀A4A、阀A7A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Z的蒸发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冷媒循环系统B是由所述阀A1、所述冷媒罐Z9、所述阀A2、所述冷媒泵G7、阀A5、交换器Z10、阀A6、所述阀A7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的蒸发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冷媒泵G7分别与阀A3、阀A5串联;
所述冷媒循环系统BB是由所述阀A1A、所述冷媒罐Z9Z、所述阀A2A、所述冷媒泵G7G、阀A8、所述阀A5、所述交换器Z10、所述阀A6、阀B8、所述阀A7A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Z的蒸发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冷媒泵G7G分别与交换器Z3Z、阀A8串联;
所述冷媒循环系统C是由所述阀A1、所述冷媒罐Z9、所述阀A2、所述冷媒泵G7、所述阀A8、所述交换器Z3Z、所述阀A4A、所述阀B8、所述阀A7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的蒸发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冷媒泵G7分别与阀A5、阀A8串联;所述冷媒循环系统CC是由所述阀A1A、所述冷媒罐Z9Z、所述阀A2A、所述冷媒泵G7G、所述阀A8、所述阀A3、所述交换器Z3、所述阀A4、所述阀B8、所述阀A7A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Z的蒸发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阀A8分别与阀A3、阀A5串联;
所述冷进液系统A是由护滤器Z1、阀C1、泵G1、交换器Z2、所述交换器Z3、阀C2、阀A9、泵G2、过滤机Z4、阀C3、阀E5、搅拌罐Z5、阀C4、泵G3、过滤机Z6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冷进液系统AA是由护滤器Z1Z、阀C1C、泵G1G、交换器Z2Z、所述交换器Z3Z、阀C2C、阀A9A、泵G2G、过滤机Z4Z、阀C3C、阀E5E、搅拌罐Z5Z、阀C4C、泵G3G、过滤机Z6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冷进液系统B是由所述护滤器Z1、所述阀C1、所述泵G1、所述交换器Z2、所述交换器Z3、所述阀C2、所述阀A9、所述泵G2、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C3、所述阀E5、所述搅拌罐Z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冷进液系统A包含冷进液系统B;所述冷进液系统BB是由所述护滤器Z1Z、所述阀C1C、所述泵G1G、所述交换器Z2Z、所述交换器Z3Z、所述阀C2C、所述阀A9A、所述泵G2G、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C3C、所述阀E5E、所述搅拌罐Z5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冷进液系统AA包含冷进液系统BB;所述冷进液系统C是由所述护滤器Z1、所述阀C1、所述泵G1、所述交换器Z2、所述交换器Z3、所述阀C2、阀D2、阀M7、所述泵G3、所述过滤机Z6、阀D5、所述阀E5、所述搅拌罐Z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2分别与阀A9、阀D2串联;
所述冷进液系统CC是由所述护滤器Z1Z、所述阀C1C、所述泵G1G、所述交换器Z2Z、所述交换器Z3Z、所述阀C2C、阀D2D、阀M7M、所述泵G3G、所述过滤机Z6Z、阀D5D、所述阀E5E、所述搅拌罐Z5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2C分别与阀A9A、阀D2D串联;
所述滤挂土系统A是由阀C8、所述阀A9、所述泵G2、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C3、所述阀E5、所述搅拌罐Z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所述滤挂土系统A是Z4过滤机的预涂助滤剂的循环回路;
所述滤挂土系统AA是由阀C8C、所述阀A9A、所述泵G2G、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C3C、所述阀E5E、所述搅拌罐Z5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所述滤挂土系统AA是过滤机Z4Z的预涂助滤剂的循环回路;
所述滤挂土系统B是由阀D8、所述泵G3、所述过滤机Z6、所述阀D5、所述阀E5、所述搅拌罐Z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所述滤挂土系统B是过滤机Z6的预涂助滤剂的循环回路;
所述阀E5分别与阀D5、阀C3串联;
所述滤挂土系统BB是由阀D8D、所述泵G3G、所述过滤机Z6Z、所述阀D5D、所述阀E5E、所述搅拌罐Z5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所述滤挂土系统BB是过滤机Z6Z的预涂助滤剂的循环回路;
所述阀E5E分别与阀D5D、阀C3C串联;
所述滤挂土系统C是由阀C7、泵G4、过滤机Z7、阀E4、所述阀E5、所述搅拌罐Z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所述滤挂土系统C是过滤机Z7的预涂助滤剂的循环回路;
所述阀E5分别与阀E4、阀D5串联;
所述滤挂土系统CC是由阀C7C、泵G4G、过滤机Z7Z、阀E4E、所述阀E5E、所述搅拌罐Z5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所述滤挂土系统CC是过滤机Z7Z的预涂助滤剂的循环回路;
所述阀E5E分别与阀D5D、阀E4E串联;
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A是由阀E1、所述交换器Z2、所述交换器Z3、所述阀C2、所述阀A9、所述泵G2、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C3、所述阀C4、所述泵G3、所述过滤机Z6、阀C5、所述交换器Z2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AA是由阀E1E、所述交换器Z2Z、所述交换器Z3Z、所述阀C2C、所述阀A9A、所述泵G2G、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C3C、所述阀C4C、所述泵G3G、所述过滤机Z6Z、阀C5C、所述交换器Z2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B是由所述阀E1、所述交换器Z2、所述交换器Z3、所述阀C2、所述阀A9、所述泵G2、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C3、阀F1、所述交换器Z2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3分别与阀F1、阀C4串联;
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BB是由所述阀E1E、所述交换器Z2Z、所述交换器Z3Z、所述阀C2C、所述阀A9A、所述泵G2G、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C3C、阀F1F、所述交换器Z2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3C分别与阀F1F、阀C4C串联;
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C是由所述阀E1、所述交换器Z2、所述交换器Z3、所述阀C2、所述阀D2、所述阀M7、所述泵G3、所述过滤机Z6、所述阀C5、所述交换器Z2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2分别与阀A9、阀D2串联;
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CC是由所述阀E1E、所述交换器Z2Z、所述交换器Z3Z、所述阀C2C、所述阀D2D、所述阀M7M、所述泵G3G、所述过滤机Z6Z、所述阀C5C、所述交换器Z2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2C分别与阀A9A、阀D2D串联;
所述冷冻过滤系统A是由所述护滤器Z1、所述阀C1、所述泵G1、所述交换器Z2、所述交换器Z3、所述阀C2、所述阀A9、所述泵G2、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C3、所述阀C4、所述泵G3、所述过滤机Z6、所述阀C5、所述交换器Z2、所述泵G4、所述过滤机Z7、阀C6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冷冻过滤系统AA是由所述护滤器Z1Z、所述阀C1C、所述泵G1G、所述交换器Z2Z、所述交换器Z3Z、所述阀C2C、所述阀A9A、所述泵G2G、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C3C、所述阀C4C、所述泵G3G、所述过滤机Z6Z、所述阀C5C、所述交换器Z2Z、所述泵G4G、所述过滤机Z7Z、阀C6C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冷冻过滤系统B是由所述护滤器Z1、所述阀C1、所述泵G1、所述交换器Z2、所述交换器Z3、所述阀C2、所述阀A9、所述泵G2、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C3、所述阀F1、所述交换器Z2、所述泵G4、所述过滤机Z7、所述阀C6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3分别与阀C4、阀F1串联;
所述冷冻过滤系统BB是由所述护滤器Z1Z、所述阀C1C、所述泵G1G、所述交换器Z2Z、所述交换器Z3Z、所述阀C2C、所述阀A9A、所述泵G2G、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C3C、所述阀F1F、所述交换器Z2Z、所述泵G4G、所述过滤机Z7Z、所述阀C6C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3C分别与阀C4C、阀F1F串联;
所述冷冻过滤系统C是由所述护滤器Z1、所述阀C1、所述泵G1、所述交换器Z2、所述交换器Z3、所述阀C2、所述阀D2、所述阀M7、所述泵G3、所述过滤机Z6、所述阀C5、所述交换器Z2、所述泵G4、所述过滤机Z7、所述阀C6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2分别与阀A9、阀D2串联;
所述冷冻过滤系统CC是由所述护滤器Z1Z、所述阀C1C、所述泵G1G、所述交换器Z2Z、所述交换器Z3Z、所述阀C2C、所述阀D2D、所述阀M7M、所述泵G3G、所述过滤机Z6Z、所述阀C5C、所述交换器Z2Z、所述泵G4G、所述过滤机Z7Z、所述阀C6C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2C分别与阀A9A、阀D2D串联;所述常进液系统D是由所述护滤器Z1、阀D1、所述阀D2、所述阀A9、所述泵G2、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C3、所述阀E5、所述搅拌罐Z5、所述阀C4、所述泵G3、所述过滤机Z6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常进液系统DD是由所述护滤器Z1Z、阀D1D、所述阀D2D、所述阀A9A、所述泵G2G、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C3C、所述阀E5E、所述搅拌罐Z5Z、所述阀C4C、所述泵G3G、所述过滤机Z6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常进液系统E是由所述护滤器Z1、所述阀D1、所述阀D2、所述阀A9、所述泵G2、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C3、所述阀E5、所述搅拌罐Z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常进液系统D包括常进液系统E;
所述常进液系统EE是由所述护滤器Z1Z、所述阀D1D、所述阀D2D、所述阀A9A、所述泵G2G、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C3C、所述阀E5E、所述搅拌罐Z5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常进液系统DD包括常进液系统EE;所述常进液系统F是由所述护滤器Z1、所述阀D1、所述阀M7、所述泵G3、所述过滤机Z6、所述阀D5、所述阀E5、所述搅拌罐Z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D1分别与阀D2、阀M7串联;
所述常进液系统FF是由所述护滤器Z1Z、所述阀D1D、所述阀M7M、所述泵G3G、所述过滤机Z6Z、所述阀D5D、所述阀E5E、所述搅拌罐Z5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常进液系统G是由所述护滤器Z1、所述阀D1、阀F2、所述泵G4、所述过滤机Z7、所述阀E4、所述阀E5、所述搅拌罐Z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D1分别与阀F2、阀M7串联;
所述常进液系统GG是由所述护滤器Z1Z、所述阀D1D、阀F2F、所述泵G4G、所述过滤机Z7Z、所述阀E4E、所述阀E5E、所述搅拌罐Z5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D1D分别与阀F2F、阀M7M串联;
所述常温过滤系统D是由所述护滤器Z1、所述阀D1、所述阀D2、所述阀A9、所述泵G2、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C3、所述阀C4、所述泵G3、所述过滤机Z6、阀D4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常温过滤系统DD是由所述护滤器Z1Z、所述阀D1D、所述阀D2D、所述阀A9A、所述泵G2G、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C3C、所述阀C4C、所述泵G3G、所述过滤机Z6Z、阀D4D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常温过滤系统E是由所述护滤器Z1、所述阀D1、所述阀D2、所述阀A9、所述泵G2、所述过滤机Z4、阀D3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过滤机Z4分别与阀C3、阀D1串联;
所述常温过滤系统EE是由所述护滤器Z1Z、所述阀D1D、所述阀D2D、所述阀A9A、所述泵G2G、所述过滤机Z4Z、阀D3D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过滤机Z4Z分别与阀C3C、阀D1D串联;
所述常温过滤系统F是由所述护滤器Z1、所述阀D1、所述阀M7、所述泵G3、所述过滤机Z6、所述阀D4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常温过滤系统FF是由所述护滤器Z1Z、所述阀D1D、所述阀M7M、所述泵G3G、所述过滤机Z6Z、所述阀D4D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D1D分别与阀D2D、阀M7M串联;所述常温过滤系统G是由所述护滤器Z1、所述阀D1、所述阀F2、所述泵G4、所述过滤机Z7、所述阀C6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D1分别与阀M7、阀F2串联;
所述常温过滤系统GG是由所述护滤器Z1Z、所述阀D1D、所述阀F2F、所述泵G4G、所述过滤机Z7Z、所述阀C6C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D1D分别与阀M7M、阀F2F串联;
所述添加系统A是由所述搅拌罐Z5、添加泵G5、阀D6、所述过滤机Z4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添加系统AA是由所述搅拌罐Z5Z、添加泵G5G、阀D6D、所述过滤机Z4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添加系统B是由所述搅拌罐Z5、所述添加泵G5、阀D7、所述过滤机Z6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添加泵G5分别与阀D6、阀D7串联;
所述添加系统BB是由所述搅拌罐Z5Z、所述添加泵G5G、阀D7D、所述过滤机Z6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添加泵G5G分别与阀D6D、阀D7D串联;所述固液分离系统A是由阀M1、泵G11、离心机Z14、泵G12、阀M6、所述阀D2、所述阀A9、所述泵G2、所述过滤机Z4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固液分离系统AA是由阀M1M、泵G11G、离心机Z14Z、泵G12G、阀M6M、所述阀D2D、所述阀A9A、所述泵G2G、所述过滤机Z4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固液分离系统B是由阀M2、所述泵G11、所述离心机Z14、所述泵G12、所述阀M6、所述阀M7、所述泵G3、所述过滤机Z6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M6分别与阀D2、阀M7串联;
所述固液分离系统BB是由阀M2M、所述泵G11G、所述离心机Z14Z、所述泵G12G、所述阀M6M、所述阀M7M、所述泵G3G、所述过滤机Z6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M6M分别与阀D2D、阀M7M串联;
所述固液分离系统C是由阀F3、所述阀E4、阀M3、所述泵G11、所述离心机Z14、所述泵G12、所述阀M6、所述阀F2、所述泵G4、所述过滤机Z7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固液分离系统CC是由阀F3F、所述阀E4E、阀M3M、所述泵G11G、所述离心机Z14Z、所述泵G12G、所述阀M6M、所述阀F2F、所述泵G4G、所述过滤机Z7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M6M分别与阀M7M、阀F2F串联;
所述冷液体抽出系统A是由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M1、所述阀C3、所述阀D5、所述过滤机Z6、所述阀M2、所述阀C4、所述阀M7、所述阀D2、所述阀C2、所述阀A9、所述交换器Z3、所述交换器Z2、所述阀F2、所述阀E1、所述阀D1、所述阀C1、所述过滤机Z7、所述阀F3、阀F4、所述阀E4、所述阀F1、所述阀M3、所述泵G11、所述离心机Z14、所述泵G12、阀M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冷液体抽出系统AA是由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M1M、所述阀C3C、所述阀D5D、所述过滤机Z6Z、所述阀M2M、所述阀C4C、所述阀M7M、所述阀D2D、所述阀C2C、所述阀A9A、所述交换器Z3Z、所述交换器Z2Z、所述阀F2F、所述阀E1E、所述阀D1D、所述阀C1C、所述过滤机Z7Z、所述阀F3F、阀F4F、所述阀E4E、所述阀F1F、所述阀M3M、所述泵G11G、所述离心机Z14Z、所述泵G12G、阀M5M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冷液体抽出系统B是由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M1、所述阀C3、所述阀C4、所述阀M7、所述阀D2、所述阀C2、所述阀A9、所述交换器Z3、所述交换器Z2、所述阀F2、所述阀E1、所述阀D1、所述阀C1、所述阀F3、所述阀F4、所述阀E4、所述阀F1、所述阀M3、所述泵G11、所述离心机Z14、所述泵G12、所述阀M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3分别与阀D5、阀C4串联;
所述冷液体抽出系统BB是由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M1M、所述阀C3C、所述阀C4C、所述阀M7M、所述阀D2D、所述阀C2C、所述阀A9A、所述交换器Z3Z、所述交换器Z2Z、所述阀F2F、所述阀E1E、所述阀D1D、所述阀C1C、所述阀F3F、所述阀F4F、所述阀E4E、所述阀F1F、所述阀M3M、所述泵G11G、所述离心机Z14Z、所述泵G12G、所述阀M5M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3C分别与阀D5D、阀C4C串联;
所述冷液体抽出系统C是由所述阀D5、所述过滤机Z6、所述阀M2、所述阀C4、所述阀M7、所述阀D2、所述阀C2、所述交换器Z3、所述交换器Z2、所述阀F2、所述阀E1、所述阀D1、所述阀C1、所述过滤机Z7、所述阀F3、所述阀F4、所述阀E4、所述阀F1、所述阀M3、所述泵G11、所述离心机Z14、所述泵G12、所述阀M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F3分别与阀C1、过滤机Z7串联;
所述冷液体抽出系统CC是由所述阀D5D、所述过滤机Z6Z、所述阀M2M、所述阀C4C、所述阀M7M、所述阀D2D、所述阀C2C、所述交换器Z3Z、所述交换器Z2Z、所述阀F2F、所述阀E1E、所述阀D1D、所述阀C1C、所述过滤机Z7Z、所述阀F3F、所述阀F4F、所述阀E4E、所述阀F1F、所述阀M3M、所述泵G11G、所述离心机Z14Z、所述泵G12G、所述阀M5M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F3F分别与阀C1C、过滤机Z7Z串联;
所述常液体抽出系统D是由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M1、所述阀C3、所述阀C4、所述阀M7、所述阀D2、所述阀A9、所述阀D1、所述过滤机Z6、所述阀D5、所述阀M2、所述阀M3、所述泵G11、所述离心机Z14、所述泵G12、所述阀M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常液体抽出系统DD是由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M1M、所述阀C3C、所述阀C4C、所述阀M7M、所述阀D2D、所述阀A9A、所述阀D1D、所述过滤机Z6Z、所述阀D5D、所述阀M2M、所述阀M3M、所述泵G11G、所述离心机Z14Z、所述泵G12G、所述阀M5M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常液体抽出系统E是由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M1、所述阀C3、所述阀C4、所述阀M7、所述阀D2、所述阀A9、所述阀D1、所述阀M3、所述泵G11、所述离心机Z14、所述泵G12、所述阀M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D1分别与过滤机Z6、阀M3串联;
所述常液体抽出系统EE是由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M1M、所述阀C3C、所述阀C4C、所述阀M7M、所述阀D2D、所述阀A9A、所述阀D1D、所述阀M3M、所述泵G11G、所述离心机Z14Z、所述泵G12G、所述阀M5M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D1D分别与过滤机Z6Z、阀M3M串联;
所述常液体抽出系统F是由所述过滤机Z6、所述阀M2、所述阀D5、所述阀C4、所述阀M7、所述阀D1、所述阀M3、所述泵G11、所述离心机Z14、所述泵G12、所述阀M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M7分别与阀D2、阀D1串联;
所述液体抽出系统FF是由所述过滤机Z6Z、所述阀M2M、所述阀D5D、所述阀C4C、所述阀M7M、所述阀D1D、所述阀M3M、所述泵G11G、所述离心机Z14Z、所述泵G12G、所述阀M5M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M7M分别与阀D2D、阀D1D串联;
所述常液体抽出系统G是由所述过滤机Z7、所述阀F3、所述阀F4、所述阀E4、所述阀M3、所述阀C4、所述阀M7、所述阀D1、所述阀F2、所述泵G11、所述离心机Z14、所述泵G12、所述阀M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泵G11分别与阀F2、阀M3串联;
所述常液体抽出系统GG是由所述过滤机Z7Z、所述阀F3F、所述阀F4F、所述阀E4E、所述阀M3M、所述阀C4C、所述阀M7M、所述阀D1D、所述阀F2F、所述泵G11G、所述离心机Z14Z、所述泵G12G、所述阀M5M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泵G11G分别与阀F2F、阀M3M串联。
上述系统如有阀门未被列入,在实际制作和操作上根据需求添加,不能实现统一指令的阀门采用手动启闭配合实现。
本实用新型可分别用自动化和半自动化操作工艺实现,冷冻过滤、常温过滤、速冷交换、速热交换等工序使用是根据需求选择,下面介绍操作工艺,在执行每一项系统前、所有系统都是关闭状态均已达到待运行要求,执行系统中的泵元件启闭根据设计者设计需求(有的执行系统中个别泵属关闭状态成管道通路),所有元件不代表都有启闭功能如交换器、过滤机等。因设备操作程序较多,如有个别环节公知技术没有写入专利里,由设计者解释,如排气阀管道、甩土装置等。
执行所述交换器Z11速热交换操作:启动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B、所述冷媒循环系统A (或所述冷媒循环系统B),之后启动所述制冷系统Z8,之后被交换的液体通过管道启动泵G10送入所述交换器Z11进行交换,实现所述交换器Z11速热交换工艺;或启动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CC、所述冷媒循环系统AA,之后启动所述制冷系统Z8Z,之后被交换的液体通过管道启动所述泵G10送入所述交换器Z11进行交换,实现所述交换器Z11速热交换工艺。
执行所述交换器Z11Z速热交换操作:启动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BB、所述冷媒循环系统AA (或所述冷媒循环系统BB、或所述冷媒循环系统CC),之后启动所述制冷系统Z8Z,之后被交换的液体通过管道启动泵G10G送入所述交换器Z11Z进行交换,实现所述交换器Z11Z速热交换工艺;或启动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C、所述冷媒循环系统A (或所述冷媒循环系统B),之后启动所述制冷系统Z8,之后被交换的液体通过管道启动所述泵G10G送入所述交换器Z11Z进行交换,实现所述交换器Z11Z速热交换工艺。
执行所述交换器Z10速冷交换操作:启动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A(或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B)和所述冷媒循环系统B,之后启动所述制冷系统Z8,之后被交换的液体通过管道启动泵G8送入所述交换器Z10进行交换,实现所述交换器Z10速冷交换工艺;或启动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AA(或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BB)和所述冷媒循环系统BB,之后启动所述制冷系统Z8Z,之后被交换的液体通过管道启动所述泵G8送入所述交换器Z10进行交换,实现所述交换器Z10速冷交换工艺。
执行所述冷冻过滤系统A操作:启动所述冷进液系统A完成进液将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滤挂土系统A对所述过滤机Z4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滤挂土系统B对所述过滤机Z6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同时启动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A (或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B)和所述冷媒循环系统A,之后启动所述制冷系统Z8进行冷能储能;之后当冷能储能达到要求时启动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A,之后当降温达到过滤要求时,关闭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A,之后启动所述冷冻过滤系统A和所述添加系统A进行正常过滤。
执行二冷冻过滤系统A操作:启动所述冷进液系统A完成进液将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滤挂土系统A对所述过滤机Z4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之后启动滤挂土系统B对所述过滤机Z6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同时启动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AA (或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BB)和所述冷媒循环系统CC,之后启动所述制冷系统Z8Z进行冷能储能;之后当冷能储能达到要求时启动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A,之后当降温达到过滤要求时,关闭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A,之后启动所述冷冻过滤系统A和所述添加系统A进行正常过滤。
执行所述冷冻过滤系统B操作:启动所述冷进液系统B完成进液将其关闭,之后对所述滤挂土系统A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同时启动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A和所述冷媒循环系统A,之后启动所述制冷系统Z8进行冷能储能;之后当冷能储能达到要求时启动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B,之后当降温达到过滤要求时,关闭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B,之后启动所述冷冻过滤系统B和所述添加系统A进行正常过滤。
执行冷冻过滤系统B操作:启动所述冷进液系统B完成进液将其关闭,之后对所述滤挂土系统A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同时启动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AA (或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BB)和所述冷媒循环系统CC,之后启动所述制冷系统Z8Z进行冷能储能;之后当冷能储能达到要求时启动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B,之后当降温达到过滤要求时,关闭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B,之后启动所述冷冻过滤系统B和所述添加系统A进行正常过滤。
执行所述冷冻过滤系统C操作:启动所述冷进液系统C完成进液将其关闭,之后对所述滤挂土系统B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同时启动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A和所述冷媒循环系统A,之后启动所述制冷系统Z8进行冷能储能;之后当冷能储能达到要求时启动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C,之后当降温达到过滤要求时,关闭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C,之后启动所述冷冻过滤系统C和所述添加系统B进行正常过滤。
执行冷冻过滤系统C操作:启动所述冷进液系统C完成进液将其关闭,之后对所述滤挂土系统B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同时启动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AA (或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BB)和所述冷媒循环系统CC,之后启动所述制冷系统Z8Z进行冷能储能;之后当冷能储能达到要求时启动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C,之后当降温达到过滤要求时,关闭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C,之后启动所述冷冻过滤系统C和所述添加系统B进行正常过滤。
执行所述常温过滤系统D操作:启动所述常进液系统D、完成进液将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滤挂土系统A对所述过滤机Z4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滤挂土系统B对所述过滤机Z6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常温过滤系统D和所述添加系统A,进入正常过滤。
执行所述常温过滤系统E操作:启动所述常进液系统E、完成进液将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滤挂土系统A对所述过滤机Z4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常温过滤系统E和所述添加系统A,进入正常过滤。
执行所述常温过滤系统F操作:启动所述常进液系统F、完成进液将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滤挂土系统B对所述过滤机Z6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常温过滤系统F和所述添加系统B,进入正常过滤。
执行所述常温过滤系统G操作:启动所述常进液系统G、完成进液将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滤挂土系统C对所述过滤机Z7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常温过滤系统G,进入正常过滤。
执行所述冷冻过滤系统AA操作:启动所述冷进液系统AA完成进液将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滤挂土系统AA对所述过滤机Z4Z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滤挂土系统BB对所述过滤机Z6Z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同时启动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AA(或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BB)和所述冷媒循环系统AA,之后启动所述制冷系统Z8Z进行冷能储能;之后当冷能储能达到要求时启动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AA,之后当降温达到过滤要求时,关闭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AA,之后启动所述冷冻过滤系统AA和所述添加系统AA进行正常过滤。
执行冷冻过滤系统AA操作:启动所述冷进液系统AA完成进液将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滤挂土系统AA对所述过滤机Z4Z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滤挂土系统BB对所述过滤机Z6Z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同时启动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A(或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B)和所述冷媒循环系统C,之后启动所述制冷系统Z8进行冷能储能;之后当冷能储能达到要求时启动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AA,之后当降温达到过滤要求时,关闭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AA,之后启动所述冷冻过滤系统AA和所述添加系统AA进行正常过滤。
执行所述冷冻过滤系统BB操作:启动所述冷进液系统BB完成进液将其关闭,之后对所述滤挂土系统AA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同时启动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AA(或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BB)和所述冷媒循环系统AA,之后启动所述制冷系统Z8Z进行冷能储能;之后当冷能储能达到要求时启动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BB,之后当降温达到过滤要求时,关闭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BB,之后启动所述冷冻过滤系统BB和所述添加系统AA进行正常过滤。
执行冷冻过滤系统BB操作:启动所述冷进液系统BB完成进液将其关闭,之后对所述滤挂土系统AA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同时所述启动冷却水循环系统A(或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B)和所述冷媒循环系统C,之后启动所述制冷系统Z8进行冷能储能;之后当冷能储能达到要求时启动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BB,之后当降温达到过滤要求时,关闭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BB,之后启动所述冷冻过滤系统BB和所述添加系统AA进行正常过滤。
执行所述冷冻过滤系统CC操作:启动所述冷进液系统CC完成进液将其关闭,之后对所述滤挂土系统BB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同时启动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AA(或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BB)和所述冷媒循环系统AA,之后启动所述制冷系统Z8Z进行冷能储能;之后当冷能储能达到要求时启动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CC,之后当降温达到过滤要求时,关闭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CC,之后启动所述冷冻过滤系统CC和所述添加系统BB进行正常过滤。
执行冷冻过滤系统CC操作:启动所述冷进液系统CC完成进液将其关闭,之后对所述滤挂土系统BB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同时启动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A(或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B)和所述冷媒循环系统C,之后启动所述制冷系统Z8进行冷能储能;之后当冷能储能达到要求时启动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CC,之后当降温达到过滤要求时,关闭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CC,之后启动所述冷冻过滤系统CC和所述添加系统BB进行正常过滤。
执行所述常温过滤系统DD操作:启动所述常进液系统DD、完成进液将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滤挂土系统AA对所述过滤机Z4Z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滤挂土系统BB对所述过滤机Z6Z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常温过滤系统DD和所述添加系统AA,进入正常过滤。
执行所述EE常温过滤系统操作:启动所述常进液系统EE、完成进液将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滤挂土系统AA对所述过滤机Z4Z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EE常温过滤系统和所述添加系统AA,进入正常过滤。
执行所述常温过滤系统FF操作:启动所述常进液系统FF、完成进液将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BB滤挂土系统对所述过滤机Z6Z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常温过滤系统FF和所述添加系统BB,进入正常过滤。
执行所述常温过滤系统GG操作:启动所述常进液系统GG、完成进液将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滤挂土系统CC对所述过滤机Z7Z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常温过滤系统GG,进入正常过滤。
当过滤结束后,根据需求选择,适配启动所述固液分离系统A、所述固液分离系统AA、所述固液分离系统B、所述固液分离系统BB、所述固液分离系统C、所述固液分离系统CC、所述冷液体抽出系统A、所述冷液体抽出系统AA、所述冷液体抽出系统B、所述冷液体抽出系统BB、所述冷液体抽出系统C、所述冷液体抽出系统CC、所述常液体抽出系统D、所述常液体抽出系统DD、所述常液体抽出系统E、所述常液体抽出系统EE、所述常液体抽出系统F、所述常液体抽出系统FF、所述常液体抽出系统G、所述常液体抽出系统GG等,完成固液分离和液体抽出等工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阀B2、阀B2B、阀B4、阀B4B、冷却塔Z12、冷却塔Z12Z、阀B1、阀B1B、冷却泵G6、冷却泵G6G、阀B6、阀B6B、阀B3、阀B3B、交换器Z11、交换器Z11Z、阀E6、阀E6E、阀B7、阀B5、阀A1、阀A1A、冷媒罐Z9、冷媒罐Z9Z、阀A2、阀A2A、冷媒泵G7、冷媒泵G7G、阀A3、交换器Z3、交换器Z3Z、阀A4、阀A4A、阀A7、阀A7A、阀A5、交换器Z10、阀A6、阀A8、阀B8、护滤器Z1、护滤器Z1Z、阀C1、阀C1C、泵G1、泵G1G、交换器Z2、交换器Z2Z、阀阀C2、阀C2C、阀A9、阀A9A、泵G2、泵G2G、过滤机Z4、过滤机Z4Z、阀C3、阀C3C、阀E5、阀E5E、搅拌罐Z5、搅拌罐Z5Z、阀C4、阀C4C、泵G3、泵G3G、过滤机Z6、过滤机Z6Z、阀D2、阀D2D、阀M7、阀M7M、阀D5、阀D5D、阀C8、阀C8C、阀D8、阀D8D、阀C7、阀C7C、泵G4、泵G4G、过滤机Z7、过滤机Z7Z、阀E4、阀E4E、阀E1、阀E1E、阀C5、阀C5C、阀F1、阀F1F、阀C6、阀C6C、阀D1、阀D1D、阀F2、阀F2F、阀D4、阀D4D、阀D3、阀D3D、添加泵G5、添加泵G5G、阀D6、阀D6D、阀D7、阀D7D、阀M1、阀M1M、泵G11、泵G11G、离心机Z14、离心机Z14Z、泵G12、泵G12G、阀M6、阀M6M、阀M2、阀M2M、阀F3、阀F3F、阀M3、阀M3M、阀F4、阀F4F、阀M5、阀M5M、泵G8、泵G10、泵G10G、制冷系统Z8、制冷系统Z8Z。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上述实用新型内容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双制冷双过滤设备,该设备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了冷冻过滤装置的一备一用,且部分同型元件可以替用,实现1+1大于2的价值。
一种双制冷双过滤设备,包括:制冷系统Z8、制冷系统Z8Z、冷却水循环系统A、冷却水循环系统AA、冷却水循环系统B、冷却水循环系统BB、冷却水循环系统C、冷却水循环系统CC、冷媒循环系统A、冷媒循环系统AA、冷媒循环系统B、冷媒循环系统BB、冷媒循环系统C、冷媒循环系统CC、冷进液系统A、冷进液系统AA、冷进液系统B、冷进液系统BB、冷进液系统C、冷进液系统CC、滤挂土系统A、滤挂土系统AA、滤挂土系统B、滤挂土系统BB、滤挂土系统C、滤挂土系统CC、大循环降温系统A、大循环降温系统AA、大循环降温系统B、大循环降温系统BB、大循环降温系统C、大循环降温系统CC、冷冻过滤系统A、冷冻过滤系统AA、冷冻过滤系统B、冷冻过滤系统BB、冷冻过滤系统C、冷冻过滤系统CC、常进液系统D、常进液系统DD、常进液系统E、常进液系统EE、常进液系统F、常进液系统FF、常进液系统G、常进液系统GG、常温过滤系统D、常温过滤系统DD、常温过滤系统E、常温过滤系统EE、常温过滤系统F、常温过滤系统FF、常温过滤系统G、常温过滤系统GG、添加系统A、添加系统AA、添加系统B、添加系统BB、固液分离系统A、固液分离系统AA、固液分离系统B、固液分离系统BB、固液分离系统C、固液分离系统CC、冷液体抽出系统A、冷液体抽出系统AA、冷液体抽出系统B、冷液体抽出系统BB、冷液体抽出系统C、冷液体抽出系统CC、常液体抽出系统D、常液体抽出系统DD、常液体抽出系统E、常液体抽出系统EE、常液体抽出系统F、常液体抽出系统FF、常液体抽出系统G、常液体抽出系统GG;
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A是由阀B2、阀B4、冷却塔Z12、阀B1、冷却泵G6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的冷凝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AA是由阀B2B、阀B4B、冷却塔Z12Z、阀B1B、冷却泵G6G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Z的冷凝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B是由阀B6、阀B3、交换器Z11、阀E6、所述阀B4、所述冷却塔Z12、所述阀B1、所述冷却泵G6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的冷凝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阀B4分别与阀E6、阀B2串联;
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BB是由阀B6B、阀B3B、交换器Z11Z、阀E6E、所述阀B4B、所述冷却塔Z12Z、所述阀B1B、所述冷却泵G6G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Z的冷凝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阀B4B分别与阀E6E、阀B2B串联;
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C是由所述阀B6、阀B7、所述阀B3B、所述交换器Z11Z、所述阀E6E、阀B5、所述阀B4、所述冷却塔Z12、所述阀B1、所述冷却泵G6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的冷凝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阀B6分别与阀B3、阀B7串联;
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CC是由所述阀B6B、所述阀B7、所述阀B3、所述交换器Z11、所述阀E6、所述阀B5、所述阀B4B、所述冷却塔Z12Z、所述阀B1B、所述冷却泵G6G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Z的冷凝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阀B6B分别与阀B3B、阀B7串联;所述冷媒循环系统A是由阀A1、冷媒罐Z9、阀A2、冷媒泵G7、阀A3、交换器Z3、阀A4、阀A7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的蒸发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冷媒循环系统AA是由阀A1A、冷媒罐Z9Z、阀A2A、冷媒泵G7G、交换器Z3Z、阀A4A、阀A7A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Z的蒸发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冷媒循环系统B是由所述阀A1、所述冷媒罐Z9、所述阀A2、所述冷媒泵G7、阀A5、交换器Z10、阀A6、所述阀A7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的蒸发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冷媒泵G7分别与阀A3、阀A5串联;
所述冷媒循环系统BB是由所述阀A1A、所述冷媒罐Z9Z、所述阀A2A、所述冷媒泵G7G、阀A8、所述阀A5、所述交换器Z10、所述阀A6、阀B8、所述阀A7A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Z的蒸发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冷媒泵G7G分别与交换器Z3Z、阀A8串联;
所述冷媒循环系统C是由所述阀A1、所述冷媒罐Z9、所述阀A2、所述冷媒泵G7、所述阀A8、所述交换器Z3Z、所述阀A4A、所述阀B8、所述阀A7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的蒸发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冷媒泵G7分别与阀A5、阀A8串联;所述冷媒循环系统CC是由所述阀A1A、所述冷媒罐Z9Z、所述阀A2A、所述冷媒泵G7G、所述阀A8、所述阀A3、所述交换器Z3、所述阀A4、所述阀B8、所述阀A7A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Z的蒸发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阀A8分别与阀A3、阀A5串联;
所述冷进液系统A是由护滤器Z1、阀C1、泵G1、交换器Z2、所述交换器Z3、阀C2、阀A9、泵G2、过滤机Z4、阀C3、阀E5、搅拌罐Z5、阀C4、泵G3、过滤机Z6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冷进液系统AA是由护滤器Z1Z、阀C1C、泵G1G、交换器Z2Z、所述交换器Z3Z、阀C2C、阀A9A、泵G2G、过滤机Z4Z、阀C3C、阀E5E、搅拌罐Z5Z、阀C4C、泵G3G、过滤机Z6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冷进液系统B是由所述护滤器Z1、所述阀C1、所述泵G1、所述交换器Z2、所述交换器Z3、所述阀C2、所述阀A9、所述泵G2、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C3、所述阀E5、所述搅拌罐Z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冷进液系统A包含冷进液系统B;所述冷进液系统BB是由所述护滤器Z1Z、所述阀C1C、所述泵G1G、所述交换器Z2Z、所述交换器Z3Z、所述阀C2C、所述阀A9A、所述泵G2G、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C3C、所述阀E5E、所述搅拌罐Z5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冷进液系统AA包含冷进液系统BB;所述冷进液系统C是由所述护滤器Z1、所述阀C1、所述泵G1、所述交换器Z2、所述交换器Z3、所述阀C2、阀D2、阀M7、所述泵G3、所述过滤机Z6、阀D5、所述阀E5、所述搅拌罐Z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2分别与阀A9、阀D2串联;
所述冷进液系统CC是由所述护滤器Z1Z、所述阀C1C、所述泵G1G、所述交换器Z2Z、所述交换器Z3Z、所述阀C2C、阀D2D、阀M7M、所述泵G3G、所述过滤机Z6Z、阀D5D、所述阀E5E、所述搅拌罐Z5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2C分别与阀A9A、阀D2D串联;
所述滤挂土系统A是由阀C8、所述阀A9、所述泵G2、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C3、所述阀E5、所述搅拌罐Z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所述滤挂土系统A是Z4过滤机的预涂助滤剂的循环回路;
所述滤挂土系统AA是由阀C8C、所述阀A9A、所述泵G2G、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C3C、所述阀E5E、所述搅拌罐Z5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所述滤挂土系统AA是过滤机Z4Z的预涂助滤剂的循环回路;
所述滤挂土系统B是由阀D8、所述泵G3、所述过滤机Z6、所述阀D5、所述阀E5、所述搅拌罐Z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所述滤挂土系统B是过滤机Z6的预涂助滤剂的循环回路;
所述阀E5分别与阀D5、阀C3串联;
所述滤挂土系统BB是由阀D8D、所述泵G3G、所述过滤机Z6Z、所述阀D5D、所述阀E5E、所述搅拌罐Z5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所述滤挂土系统BB是过滤机Z6Z的预涂助滤剂的循环回路;
所述阀E5E分别与阀D5D、阀C3C串联;
所述滤挂土系统C是由阀C7、泵G4、过滤机Z7、阀E4、所述阀E5、所述搅拌罐Z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所述滤挂土系统C是过滤机Z7的预涂助滤剂的循环回路;
所述阀E5分别与阀E4、阀D5串联;
所述滤挂土系统CC是由阀C7C、泵G4G、过滤机Z7Z、阀E4E、所述阀E5E、所述搅拌罐Z5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所述滤挂土系统CC是过滤机Z7Z的预涂助滤剂的循环回路;
所述阀E5E分别与阀D5D、阀E4E串联;
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A是由阀E1、所述交换器Z2、所述交换器Z3、所述阀C2、所述阀A9、所述泵G2、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C3、所述阀C4、所述泵G3、所述过滤机Z6、阀C5、所述交换器Z2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AA是由阀E1E、所述交换器Z2Z、所述交换器Z3Z、所述阀C2C、所述阀A9A、所述泵G2G、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C3C、所述阀C4C、所述泵G3G、所述过滤机Z6Z、阀C5C、所述交换器Z2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B是由所述阀E1、所述交换器Z2、所述交换器Z3、所述阀C2、所述阀A9、所述泵G2、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C3、阀F1、所述交换器Z2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3分别与阀F1、阀C4串联;
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BB是由所述阀E1E、所述交换器Z2Z、所述交换器Z3Z、所述阀C2C、所述阀A9A、所述泵G2G、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C3C、阀F1F、所述交换器Z2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3C分别与阀F1F、阀C4C串联;
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C是由所述阀E1、所述交换器Z2、所述交换器Z3、所述阀C2、所述阀D2、所述阀M7、所述泵G3、所述过滤机Z6、所述阀C5、所述交换器Z2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2分别与阀A9、阀D2串联;
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CC是由所述阀E1E、所述交换器Z2Z、所述交换器Z3Z、所述阀C2C、所述阀D2D、所述阀M7M、所述泵G3G、所述过滤机Z6Z、所述阀C5C、所述交换器Z2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2C分别与阀A9A、阀D2D串联;
所述冷冻过滤系统A是由所述护滤器Z1、所述阀C1、所述泵G1、所述交换器Z2、所述交换器Z3、所述阀C2、所述阀A9、所述泵G2、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C3、所述阀C4、所述泵G3、所述过滤机Z6、所述阀C5、所述交换器Z2、所述泵G4、所述过滤机Z7、阀C6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冷冻过滤系统AA是由所述护滤器Z1Z、所述阀C1C、所述泵G1G、所述交换器Z2Z、所述交换器Z3Z、所述阀C2C、所述阀A9A、所述泵G2G、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C3C、所述阀C4C、所述泵G3G、所述过滤机Z6Z、所述阀C5C、所述交换器Z2Z、所述泵G4G、所述过滤机Z7Z、阀C6C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冷冻过滤系统B是由所述护滤器Z1、所述阀C1、所述泵G1、所述交换器Z2、所述交换器Z3、所述阀C2、所述阀A9、所述泵G2、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C3、所述阀F1、所述交换器Z2、所述泵G4、所述过滤机Z7、所述阀C6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3分别与阀C4、阀F1串联;
所述冷冻过滤系统BB是由所述护滤器Z1Z、所述阀C1C、所述泵G1G、所述交换器Z2Z、所述交换器Z3Z、所述阀C2C、所述阀A9A、所述泵G2G、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C3C、所述阀F1F、所述交换器Z2Z、所述泵G4G、所述过滤机Z7Z、所述阀C6C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3C分别与阀C4C、阀F1F串联;
所述冷冻过滤系统C是由所述护滤器Z1、所述阀C1、所述泵G1、所述交换器Z2、所述交换器Z3、所述阀C2、所述阀D2、所述阀M7、所述泵G3、所述过滤机Z6、所述阀C5、所述交换器Z2、所述泵G4、所述过滤机Z7、所述阀C6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2分别与阀A9、阀D2串联;
所述冷冻过滤系统CC是由所述护滤器Z1Z、所述阀C1C、所述泵G1G、所述交换器Z2Z、所述交换器Z3Z、所述阀C2C、所述阀D2D、所述阀M7M、所述泵G3G、所述过滤机Z6Z、所述阀C5C、所述交换器Z2Z、所述泵G4G、所述过滤机Z7Z、所述阀C6C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2C分别与阀A9A、阀D2D串联;所述常进液系统D是由所述护滤器Z1、阀D1、所述阀D2、所述阀A9、所述泵G2、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C3、所述阀E5、所述搅拌罐Z5、所述阀C4、所述泵G3、所述过滤机Z6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常进液系统DD是由所述护滤器Z1Z、阀D1D、所述阀D2D、所述阀A9A、所述泵G2G、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C3C、所述阀E5E、所述搅拌罐Z5Z、所述阀C4C、所述泵G3G、所述过滤机Z6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常进液系统E是由所述护滤器Z1、所述阀D1、所述阀D2、所述阀A9、所述泵G2、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C3、所述阀E5、所述搅拌罐Z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常进液系统D包括常进液系统E;
所述常进液系统EE是由所述护滤器Z1Z、所述阀D1D、所述阀D2D、所述阀A9A、所述泵G2G、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C3C、所述阀E5E、所述搅拌罐Z5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常进液系统DD包括常进液系统EE;所述常进液系统F是由所述护滤器Z1、所述阀D1、所述阀M7、所述泵G3、所述过滤机Z6、所述阀D5、所述阀E5、所述搅拌罐Z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D1分别与阀D2、阀M7串联;
所述常进液系统FF是由所述护滤器Z1Z、所述阀D1D、所述阀M7M、所述泵G3G、所述过滤机Z6Z、所述阀D5D、所述阀E5E、所述搅拌罐Z5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常进液系统G是由所述护滤器Z1、所述阀D1、阀F2、所述泵G4、所述过滤机Z7、所述阀E4、所述阀E5、所述搅拌罐Z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D1分别与阀F2、阀M7串联;
所述常进液系统GG是由所述护滤器Z1Z、所述阀D1D、阀F2F、所述泵G4G、所述过滤机Z7Z、所述阀E4E、所述阀E5E、所述搅拌罐Z5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D1D分别与阀F2F、阀M7M串联;
所述常温过滤系统D是由所述护滤器Z1、所述阀D1、所述阀D2、所述阀A9、所述泵G2、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C3、所述阀C4、所述泵G3、所述过滤机Z6、阀D4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常温过滤系统DD是由所述护滤器Z1Z、所述阀D1D、所述阀D2D、所述阀A9A、所述泵G2G、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C3C、所述阀C4C、所述泵G3G、所述过滤机Z6Z、阀D4D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常温过滤系统E是由所述护滤器Z1、所述阀D1、所述阀D2、所述阀A9、所述泵G2、所述过滤机Z4、阀D3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过滤机Z4分别与阀C3、阀D1串联;
所述常温过滤系统EE是由所述护滤器Z1Z、所述阀D1D、所述阀D2D、所述阀A9A、所述泵G2G、所述过滤机Z4Z、阀D3D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过滤机Z4Z分别与阀C3C、阀D1D串联;
所述常温过滤系统F是由所述护滤器Z1、所述阀D1、所述阀M7、所述泵G3、所述过滤机Z6、所述阀D4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常温过滤系统FF是由所述护滤器Z1Z、所述阀D1D、所述阀M7M、所述泵G3G、所述过滤机Z6Z、所述阀D4D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D1D分别与阀D2D、阀M7M串联;所述常温过滤系统G是由所述护滤器Z1、所述阀D1、所述阀F2、所述泵G4、所述过滤机Z7、所述阀C6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D1分别与阀M7、阀F2串联;
所述常温过滤系统GG是由所述护滤器Z1Z、所述阀D1D、所述阀F2F、所述泵G4G、所述过滤机Z7Z、所述阀C6C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D1D分别与阀M7M、阀F2F串联;
所述添加系统A是由所述搅拌罐Z5、添加泵G5、阀D6、所述过滤机Z4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添加系统AA是由所述搅拌罐Z5Z、添加泵G5G、阀D6D、所述过滤机Z4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添加系统B是由所述搅拌罐Z5、所述添加泵G5、阀D7、所述过滤机Z6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添加泵G5分别与阀D6、阀D7串联;
所述添加系统BB是由所述搅拌罐Z5Z、所述添加泵G5G、阀D7D、所述过滤机Z6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添加泵G5G分别与阀D6D、阀D7D串联;所述固液分离系统A是由阀M1、泵G11、离心机Z14、泵G12、阀M6、所述阀D2、所述阀A9、所述泵G2、所述过滤机Z4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固液分离系统AA是由阀M1M、泵G11G、离心机Z14Z、泵G12G、阀M6M、所述阀D2D、所述阀A9A、所述泵G2G、所述过滤机Z4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固液分离系统B是由阀M2、所述泵G11、所述离心机Z14、所述泵G12、所述阀M6、所述阀M7、所述泵G3、所述过滤机Z6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M6分别与阀D2、阀M7串联;
所述固液分离系统BB是由阀M2M、所述泵G11G、所述离心机Z14Z、所述泵G12G、所述阀M6M、所述阀M7M、所述泵G3G、所述过滤机Z6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M6M分别与阀D2D、阀M7M串联;
所述固液分离系统C是由阀F3、所述阀E4、阀M3、所述泵G11、所述离心机Z14、所述泵G12、所述阀M6、所述阀F2、所述泵G4、所述过滤机Z7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固液分离系统CC是由阀F3F、所述阀E4E、阀M3M、所述泵G11G、所述离心机Z14Z、所述泵G12G、所述阀M6M、所述阀F2F、所述泵G4G、所述过滤机Z7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M6M分别与阀M7M、阀F2F串联;
所述冷液体抽出系统A是由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M1、所述阀C3、所述阀D5、所述过滤机Z6、所述阀M2、所述阀C4、所述阀M7、所述阀D2、所述阀C2、所述阀A9、所述交换器Z3、所述交换器Z2、所述阀F2、所述阀E1、所述阀D1、所述阀C1、所述过滤机Z7、所述阀F3、阀F4、所述阀E4、所述阀F1、所述阀M3、所述泵G11、所述离心机Z14、所述泵G12、阀M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冷液体抽出系统AA是由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M1M、所述阀C3C、所述阀D5D、所述过滤机Z6Z、所述阀M2M、所述阀C4C、所述阀M7M、所述阀D2D、所述阀C2C、所述阀A9A、所述交换器Z3Z、所述交换器Z2Z、所述阀F2F、所述阀E1E、所述阀D1D、所述阀C1C、所述过滤机Z7Z、所述阀F3F、阀F4F、所述阀E4E、所述阀F1F、所述阀M3M、所述泵G11G、所述离心机Z14Z、所述泵G12G、阀M5M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冷液体抽出系统B是由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M1、所述阀C3、所述阀C4、所述阀M7、所述阀D2、所述阀C2、所述阀A9、所述交换器Z3、所述交换器Z2、所述阀F2、所述阀E1、所述阀D1、所述阀C1、所述阀F3、所述阀F4、所述阀E4、所述阀F1、所述阀M3、所述泵G11、所述离心机Z14、所述泵G12、所述阀M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3分别与阀D5、阀C4串联;
所述冷液体抽出系统BB是由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M1M、所述阀C3C、所述阀C4C、所述阀M7M、所述阀D2D、所述阀C2C、所述阀A9A、所述交换器Z3Z、所述交换器Z2Z、所述阀F2F、所述阀E1E、所述阀D1D、所述阀C1C、所述阀F3F、所述阀F4F、所述阀E4E、所述阀F1F、所述阀M3M、所述泵G11G、所述离心机Z14Z、所述泵G12G、所述阀M5M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3C分别与阀D5D、阀C4C串联;
所述冷液体抽出系统C是由所述阀D5、所述过滤机Z6、所述阀M2、所述阀C4、所述阀M7、所述阀D2、所述阀C2、所述交换器Z3、所述交换器Z2、所述阀F2、所述阀E1、所述阀D1、所述阀C1、所述过滤机Z7、所述阀F3、所述阀F4、所述阀E4、所述阀F1、所述阀M3、所述泵G11、所述离心机Z14、所述泵G12、所述阀M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F3分别与阀C1、过滤机Z7串联;
所述冷液体抽出系统CC是由所述阀D5D、所述过滤机Z6Z、所述阀M2M、所述阀C4C、所述阀M7M、所述阀D2D、所述阀C2C、所述交换器Z3Z、所述交换器Z2Z、所述阀F2F、所述阀E1E、所述阀D1D、所述阀C1C、所述过滤机Z7Z、所述阀F3F、所述阀F4F、所述阀E4E、所述阀F1F、所述阀M3M、所述泵G11G、所述离心机Z14Z、所述泵G12G、所述阀M5M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F3F分别与阀C1C、过滤机Z7Z串联;
所述常液体抽出系统D是由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M1、所述阀C3、所述阀C4、所述阀M7、所述阀D2、所述阀A9、所述阀D1、所述过滤机Z6、所述阀D5、所述阀M2、所述阀M3、所述泵G11、所述离心机Z14、所述泵G12、所述阀M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常液体抽出系统DD是由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M1M、所述阀C3C、所述阀C4C、所述阀M7M、所述阀D2D、所述阀A9A、所述阀D1D、所述过滤机Z6Z、所述阀D5D、所述阀M2M、所述阀M3M、所述泵G11G、所述离心机Z14Z、所述泵G12G、所述阀M5M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常液体抽出系统E是由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M1、所述阀C3、所述阀C4、所述阀M7、所述阀D2、所述阀A9、所述阀D1、所述阀M3、所述泵G11、所述离心机Z14、所述泵G12、所述阀M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D1分别与过滤机Z6、阀M3串联;
所述常液体抽出系统EE是由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M1M、所述阀C3C、所述阀C4C、所述阀M7M、所述阀D2D、所述阀A9A、所述阀D1D、所述阀M3M、所述泵G11G、所述离心机Z14Z、所述泵G12G、所述阀M5M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D1D分别与过滤机Z6Z、阀M3M串联;
所述常液体抽出系统F是由所述过滤机Z6、所述阀M2、所述阀D5、所述阀C4、所述阀M7、所述阀D1、所述阀M3、所述泵G11、所述离心机Z14、所述泵G12、所述阀M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M7分别与阀D2、阀D1串联;
所述液体抽出系统FF是由所述过滤机Z6Z、所述阀M2M、所述阀D5D、所述阀C4C、所述阀M7M、所述阀D1D、所述阀M3M、所述泵G11G、所述离心机Z14Z、所述泵G12G、所述阀M5M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M7M分别与阀D2D、阀D1D串联;
所述常液体抽出系统G是由所述过滤机Z7、所述阀F3、所述阀F4、所述阀E4、所述阀M3、所述阀C4、所述阀M7、所述阀D1、所述阀F2、所述泵G11、所述离心机Z14、所述泵G12、所述阀M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泵G11分别与阀F2、阀M3串联;
所述常液体抽出系统GG是由所述过滤机Z7Z、所述阀F3F、所述阀F4F、所述阀E4E、所述阀M3M、所述阀C4C、所述阀M7M、所述阀D1D、所述阀F2F、所述泵G11G、所述离心机Z14Z、所述泵G12G、所述阀M5M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泵G11G分别与阀F2F、阀M3M串联。
上述系统如有阀门未被列入,在实际制作和操作上根据需求添加,不能实现统一指令的阀门采用手动启闭配合实现。
本发明可分别用自动化和半自动化操作工艺实现,冷冻过滤、常温过滤、速冷交换、速热交换等工序使用是根据需求选择,下面介绍操作工艺,在执行每一项系统前、所有系统都是关闭状态均已达到待运行要求,执行系统中的泵元件启闭根据设计者设计需求(有的执行系统中个别泵属关闭状态成管道通路),所有元件不代表都有启闭功能如交换器、过滤机等。因设备操作程序较多,如有个别环节公知技术没有写入专利里,由设计者解释,如排气阀管道、甩土装置等。
执行所述交换器Z11速热交换操作:启动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B、所述冷媒循环系统A (或所述冷媒循环系统B),之后启动所述制冷系统Z8,之后被交换的液体通过管道启动泵G10送入所述交换器Z11进行交换,实现所述交换器Z11速热交换工艺;或启动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CC、所述冷媒循环系统AA,之后启动所述制冷系统Z8Z,之后被交换的液体通过管道启动所述泵G10送入所述交换器Z11进行交换,实现所述交换器Z11速热交换工艺。
执行所述交换器Z11Z速热交换操作:启动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BB、所述冷媒循环系统AA (或所述冷媒循环系统BB、或所述冷媒循环系统CC),之后启动所述制冷系统Z8Z,之后被交换的液体通过管道启动泵G10G送入所述交换器Z11Z进行交换,实现所述交换器Z11Z速热交换工艺;或启动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C、所述冷媒循环系统A (或所述冷媒循环系统B),之后启动所述制冷系统Z8,之后被交换的液体通过管道启动所述泵G10G送入所述交换器Z11Z进行交换,实现所述交换器Z11Z速热交换工艺。
执行所述交换器Z10速冷交换操作:启动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A(或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B)和所述冷媒循环系统B,之后启动所述制冷系统Z8,之后被交换的液体通过管道启动泵G8送入所述交换器Z10进行交换,实现所述交换器Z10速冷交换工艺;或启动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AA(或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BB)和所述冷媒循环系统BB,之后启动所述制冷系统Z8Z,之后被交换的液体通过管道启动所述泵G8送入所述交换器Z10进行交换,实现所述交换器Z10速冷交换工艺。
执行所述冷冻过滤系统A操作:启动所述冷进液系统A完成进液将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滤挂土系统A对所述过滤机Z4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滤挂土系统B对所述过滤机Z6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同时启动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A (或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B)和所述冷媒循环系统A,之后启动所述制冷系统Z8进行冷能储能;之后当冷能储能达到要求时启动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A,之后当降温达到过滤要求时,关闭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A,之后启动所述冷冻过滤系统A和所述添加系统A进行正常过滤。
执行二冷冻过滤系统A操作:启动所述冷进液系统A完成进液将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滤挂土系统A对所述过滤机Z4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之后启动滤挂土系统B对所述过滤机Z6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同时启动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AA (或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BB)和所述冷媒循环系统CC,之后启动所述制冷系统Z8Z进行冷能储能;之后当冷能储能达到要求时启动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A,之后当降温达到过滤要求时,关闭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A,之后启动所述冷冻过滤系统A和所述添加系统A进行正常过滤。
执行所述冷冻过滤系统B操作:启动所述冷进液系统B完成进液将其关闭,之后对所述滤挂土系统A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同时启动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A和所述冷媒循环系统A,之后启动所述制冷系统Z8进行冷能储能;之后当冷能储能达到要求时启动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B,之后当降温达到过滤要求时,关闭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B,之后启动所述冷冻过滤系统B和所述添加系统A进行正常过滤。
执行冷冻过滤系统B操作:启动所述冷进液系统B完成进液将其关闭,之后对所述滤挂土系统A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同时启动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AA (或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BB)和所述冷媒循环系统CC,之后启动所述制冷系统Z8Z进行冷能储能;之后当冷能储能达到要求时启动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B,之后当降温达到过滤要求时,关闭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B,之后启动所述冷冻过滤系统B和所述添加系统A进行正常过滤。
执行所述冷冻过滤系统C操作:启动所述冷进液系统C完成进液将其关闭,之后对所述滤挂土系统B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同时启动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A和所述冷媒循环系统A,之后启动所述制冷系统Z8进行冷能储能;之后当冷能储能达到要求时启动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C,之后当降温达到过滤要求时,关闭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C,之后启动所述冷冻过滤系统C和所述添加系统B进行正常过滤。
执行冷冻过滤系统C操作:启动所述冷进液系统C完成进液将其关闭,之后对所述滤挂土系统B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同时启动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AA (或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BB)和所述冷媒循环系统CC,之后启动所述制冷系统Z8Z进行冷能储能;之后当冷能储能达到要求时启动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C,之后当降温达到过滤要求时,关闭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C,之后启动所述冷冻过滤系统C和所述添加系统B进行正常过滤。
执行所述常温过滤系统D操作:启动所述常进液系统D、完成进液将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滤挂土系统A对所述过滤机Z4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滤挂土系统B对所述过滤机Z6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常温过滤系统D和所述添加系统A,进入正常过滤。
执行所述常温过滤系统E操作:启动所述常进液系统E、完成进液将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滤挂土系统A对所述过滤机Z4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常温过滤系统E和所述添加系统A,进入正常过滤。
执行所述常温过滤系统F操作:启动所述常进液系统F、完成进液将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滤挂土系统B对所述过滤机Z6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常温过滤系统F和所述添加系统B,进入正常过滤。
执行所述常温过滤系统G操作:启动所述常进液系统G、完成进液将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滤挂土系统C对所述过滤机Z7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常温过滤系统G,进入正常过滤。
执行所述冷冻过滤系统AA操作:启动所述冷进液系统AA完成进液将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滤挂土系统AA对所述过滤机Z4Z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滤挂土系统BB对所述过滤机Z6Z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同时启动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AA(或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BB)和所述冷媒循环系统AA,之后启动所述制冷系统Z8Z进行冷能储能;之后当冷能储能达到要求时启动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AA,之后当降温达到过滤要求时,关闭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AA,之后启动所述冷冻过滤系统AA和所述添加系统AA进行正常过滤。
执行冷冻过滤系统AA操作:启动所述冷进液系统AA完成进液将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滤挂土系统AA对所述过滤机Z4Z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滤挂土系统BB对所述过滤机Z6Z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同时启动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A(或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B)和所述冷媒循环系统C,之后启动所述制冷系统Z8进行冷能储能;之后当冷能储能达到要求时启动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AA,之后当降温达到过滤要求时,关闭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AA,之后启动所述冷冻过滤系统AA和所述添加系统AA进行正常过滤。
执行所述冷冻过滤系统BB操作:启动所述冷进液系统BB完成进液将其关闭,之后对所述滤挂土系统AA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同时启动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AA(或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BB)和所述冷媒循环系统AA,之后启动所述制冷系统Z8Z进行冷能储能;之后当冷能储能达到要求时启动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BB,之后当降温达到过滤要求时,关闭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BB,之后启动所述冷冻过滤系统BB和所述添加系统AA进行正常过滤。
执行冷冻过滤系统BB操作:启动所述冷进液系统BB完成进液将其关闭,之后对所述滤挂土系统AA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同时所述启动冷却水循环系统A(或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B)和所述冷媒循环系统C,之后启动所述制冷系统Z8进行冷能储能;之后当冷能储能达到要求时启动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BB,之后当降温达到过滤要求时,关闭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BB,之后启动所述冷冻过滤系统BB和所述添加系统AA进行正常过滤。
执行所述冷冻过滤系统CC操作:启动所述冷进液系统CC完成进液将其关闭,之后对所述滤挂土系统BB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同时启动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AA(或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BB)和所述冷媒循环系统AA,之后启动所述制冷系统Z8Z进行冷能储能;之后当冷能储能达到要求时启动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CC,之后当降温达到过滤要求时,关闭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CC,之后启动所述冷冻过滤系统CC和所述添加系统BB进行正常过滤。
执行冷冻过滤系统CC操作:启动所述冷进液系统CC完成进液将其关闭,之后对所述滤挂土系统BB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同时启动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A(或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B)和所述冷媒循环系统C,之后启动所述制冷系统Z8进行冷能储能;之后当冷能储能达到要求时启动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CC,之后当降温达到过滤要求时,关闭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CC,之后启动所述冷冻过滤系统CC和所述添加系统BB进行正常过滤。
执行所述常温过滤系统DD操作:启动所述常进液系统DD、完成进液将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滤挂土系统AA对所述过滤机Z4Z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滤挂土系统BB对所述过滤机Z6Z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常温过滤系统DD和所述添加系统AA,进入正常过滤。
执行所述EE常温过滤系统操作:启动所述常进液系统EE、完成进液将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滤挂土系统AA对所述过滤机Z4Z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EE常温过滤系统和所述添加系统AA,进入正常过滤。
执行所述常温过滤系统FF操作:启动所述常进液系统FF、完成进液将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BB滤挂土系统对所述过滤机Z6Z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常温过滤系统FF和所述添加系统BB,进入正常过滤。
执行所述常温过滤系统GG操作:启动所述常进液系统GG、完成进液将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滤挂土系统CC对所述过滤机Z7Z进行预涂助滤介、完成并关闭,之后启动所述常温过滤系统GG,进入正常过滤。
当过滤结束后,根据需求选择,适配启动所述固液分离系统A、所述固液分离系统AA、所述固液分离系统B、所述固液分离系统BB、所述固液分离系统C、所述固液分离系统CC、所述冷液体抽出系统A、所述冷液体抽出系统AA、所述冷液体抽出系统B、所述冷液体抽出系统BB、所述冷液体抽出系统C、所述冷液体抽出系统CC、所述常液体抽出系统D、所述常液体抽出系统DD、所述常液体抽出系统E、所述常液体抽出系统EE、所述常液体抽出系统F、所述常液体抽出系统FF、所述常液体抽出系统G、所述常液体抽出系统GG等,完成固液分离和液体抽出等工艺。
配合人工操作二合一系统,对操作繁琐且能统一指令的设计了模块化但需要配合人员采集数据来配合操作、因为流体过滤的压差和流量在持续变化及硅藻土添加量变化都有要求、对冷冻过滤还需要温差等要求,对不能完全统一指令需要人工检测数据的实行半自动化或手动化配合,所述冷却塔可设计利用循环水温可调范围内自行控制自动化开启和关闭,所述冷却塔在所述储水罐之上,其显示触摸屏、控制配电柜、模块等没有在视图里标出;对所用阀门部分采用电控和部分电控加手动二合一控制,实行安全阀定压自动保护装置、对泵动力源出口与安全阀的高压端口连接,以防止电控阀门的故障及其违反操作带来的大压差给部分装置带来损毁的可能,安全阀的排压端口连接可储液容器、以防止排压液体流失及其飞溅带来的隐患!在进液和出液处均可设计多管道向阀门控制、来满足多种液体的变换过滤清洗等。同时还采用了本人已有的几项专利技术:发明专利名称:一种自动化冷冻过滤装置及其操作方法、发明专利号:201110433647.X ,发明专利名称:一种模块化低温过滤装置及其操作方法、发明专利号:201110433715.2 来确保该发明的科技含量及其市场、实用价值。

Claims (1)

1.一种双制冷双过滤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冷系统Z8、制冷系统Z8Z、冷却水循环系统A、冷却水循环系统AA、冷却水循环系统B、冷却水循环系统BB、冷却水循环系统C、冷却水循环系统CC、冷媒循环系统A、冷媒循环系统AA、冷媒循环系统B、冷媒循环系统BB、冷媒循环系统C、冷媒循环系统CC、冷进液系统A、冷进液系统AA、冷进液系统B、冷进液系统BB、冷进液系统C、冷进液系统CC、滤挂土系统A、滤挂土系统AA、滤挂土系统B、滤挂土系统BB、滤挂土系统C、滤挂土系统CC、大循环降温系统A、大循环降温系统AA、大循环降温系统B、大循环降温系统BB、大循环降温系统C、大循环降温系统CC、冷冻过滤系统A、冷冻过滤系统AA、冷冻过滤系统B、冷冻过滤系统BB、冷冻过滤系统C、冷冻过滤系统CC、常进液系统D、常进液系统DD、常进液系统E、常进液系统EE、常进液系统F、常进液系统FF、常进液系统G、常进液系统GG、常温过滤系统D、常温过滤系统DD、常温过滤系统E、常温过滤系统EE、常温过滤系统F、常温过滤系统FF、常温过滤系统G、常温过滤系统GG、添加系统A、添加系统AA、添加系统B、添加系统BB、固液分离系统A、固液分离系统AA、固液分离系统B、固液分离系统BB、固液分离系统C、固液分离系统CC、冷液体抽出系统A、冷液体抽出系统AA、冷液体抽出系统B、冷液体抽出系统BB、冷液体抽出系统C、冷液体抽出系统CC、常液体抽出系统D、常液体抽出系统DD、常液体抽出系统E、常液体抽出系统EE、常液体抽出系统F、常液体抽出系统FF、常液体抽出系统G、常液体抽出系统GG;
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A是由阀B2、阀B4、冷却塔Z12、阀B1、冷却泵G6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的冷凝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AA是由阀B2B、阀B4B、冷却塔Z12Z、阀B1B、冷却泵G6G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Z的冷凝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B是由阀B6、阀B3、交换器Z11、阀E6、所述阀B4、所述冷却塔Z12、所述阀B1、所述冷却泵G6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的冷凝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阀B4分别与阀E6、阀B2串联;
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BB是由阀B6B、阀B3B、交换器Z11Z、阀E6E、所述阀B4B、所述冷却塔Z12Z、所述阀B1B、所述冷却泵G6G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Z的冷凝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阀B4B分别与阀E6E、阀B2B串联;
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C是由所述阀B6、阀B7、所述阀B3B、所述交换器Z11Z、所述阀E6E、阀B5、所述阀B4、所述冷却塔Z12、所述阀B1、所述冷却泵G6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的冷凝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阀B6分别与阀B3、阀B7串联;
所述冷却水循环系统CC是由所述阀B6B、所述阀B7、所述阀B3、所述交换器Z11、所述阀E6、所述阀B5、所述阀B4B、所述冷却塔Z12Z、所述阀B1B、所述冷却泵G6G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Z的冷凝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阀B6B分别与阀B3B、阀B7串联;所述冷媒循环系统A是由阀A1、冷媒罐Z9、阀A2、冷媒泵G7、阀A3、交换器Z3、阀A4、阀A7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的蒸发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冷媒循环系统AA是由阀A1A、冷媒罐Z9Z、阀A2A、冷媒泵G7G、交换器Z3Z、阀A4A、阀A7A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Z的蒸发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冷媒循环系统B是由所述阀A1、所述冷媒罐Z9、所述阀A2、所述冷媒泵G7、阀A5、交换器Z10、阀A6、所述阀A7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的蒸发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冷媒泵G7分别与阀A3、阀A5串联;
所述冷媒循环系统BB是由所述阀A1A、所述冷媒罐Z9Z、所述阀A2A、所述冷媒泵G7G、阀A8、所述阀A5、所述交换器Z10、所述阀A6、阀B8、所述阀A7A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Z的蒸发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冷媒泵G7G分别与交换器Z3Z、阀A8串联;
所述冷媒循环系统C是由所述阀A1、所述冷媒罐Z9、所述阀A2、所述冷媒泵G7、所述阀A8、所述交换器Z3Z、所述阀A4A、所述阀B8、所述阀A7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的蒸发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冷媒泵G7分别与阀A5、阀A8串联;所述冷媒循环系统CC是由所述阀A1A、所述冷媒罐Z9Z、所述阀A2A、所述冷媒泵G7G、所述阀A8、所述阀A3、所述交换器Z3、所述阀A4、所述阀B8、所述阀A7A通过管道与所述制冷系统Z8Z的蒸发器进出口连接形成;
所述阀A8分别与阀A3、阀A5串联;
所述冷进液系统A是由护滤器Z1、阀C1、泵G1、交换器Z2、所述交换器Z3、阀C2、阀A9、泵G2、过滤机Z4、阀C3、阀E5、搅拌罐Z5、阀C4、泵G3、过滤机Z6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冷进液系统AA是由护滤器Z1Z、阀C1C、泵G1G、交换器Z2Z、所述交换器Z3Z、阀C2C、阀A9A、泵G2G、过滤机Z4Z、阀C3C、阀E5E、搅拌罐Z5Z、阀C4C、泵G3G、过滤机Z6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冷进液系统B是由所述护滤器Z1、所述阀C1、所述泵G1、所述交换器Z2、所述交换器Z3、所述阀C2、所述阀A9、所述泵G2、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C3、所述阀E5、所述搅拌罐Z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冷进液系统A包含冷进液系统B;所述冷进液系统BB是由所述护滤器Z1Z、所述阀C1C、所述泵G1G、所述交换器Z2Z、所述交换器Z3Z、所述阀C2C、所述阀A9A、所述泵G2G、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C3C、所述阀E5E、所述搅拌罐Z5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冷进液系统AA包含冷进液系统BB;所述冷进液系统C是由所述护滤器Z1、所述阀C1、所述泵G1、所述交换器Z2、所述交换器Z3、所述阀C2、阀D2、阀M7、所述泵G3、所述过滤机Z6、阀D5、所述阀E5、所述搅拌罐Z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2分别与阀A9、阀D2串联;
所述冷进液系统CC是由所述护滤器Z1Z、所述阀C1C、所述泵G1G、所述交换器Z2Z、所述交换器Z3Z、所述阀C2C、阀D2D、阀M7M、所述泵G3G、所述过滤机Z6Z、阀D5D、所述阀E5E、所述搅拌罐Z5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2C分别与阀A9A、阀D2D串联;
所述滤挂土系统A是由阀C8、所述阀A9、所述泵G2、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C3、所述阀E5、所述搅拌罐Z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所述滤挂土系统A是Z4过滤机的预涂助滤剂的循环回路;
所述滤挂土系统AA是由阀C8C、所述阀A9A、所述泵G2G、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C3C、所述阀E5E、所述搅拌罐Z5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所述滤挂土系统AA是过滤机Z4Z的预涂助滤剂的循环回路;
所述滤挂土系统B是由阀D8、所述泵G3、所述过滤机Z6、所述阀D5、所述阀E5、所述搅拌罐Z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所述滤挂土系统B是过滤机Z6的预涂助滤剂的循环回路;
所述阀E5分别与阀D5、阀C3串联;
所述滤挂土系统BB是由阀D8D、所述泵G3G、所述过滤机Z6Z、所述阀D5D、所述阀E5E、所述搅拌罐Z5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所述滤挂土系统BB是过滤机Z6Z的预涂助滤剂的循环回路;
所述阀E5E分别与阀D5D、阀C3C串联;
所述滤挂土系统C是由阀C7、泵G4、过滤机Z7、阀E4、所述阀E5、所述搅拌罐Z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所述滤挂土系统C是过滤机Z7的预涂助滤剂的循环回路;
所述阀E5分别与阀E4、阀D5串联;
所述滤挂土系统CC是由阀C7C、泵G4G、过滤机Z7Z、阀E4E、所述阀E5E、所述搅拌罐Z5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所述滤挂土系统CC是过滤机Z7Z的预涂助滤剂的循环回路;
所述阀E5E分别与阀D5D、阀E4E串联;
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A是由阀E1、所述交换器Z2、所述交换器Z3、所述阀C2、所述阀A9、所述泵G2、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C3、所述阀C4、所述泵G3、所述过滤机Z6、阀C5、所述交换器Z2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AA是由阀E1E、所述交换器Z2Z、所述交换器Z3Z、所述阀C2C、所述阀A9A、所述泵G2G、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C3C、所述阀C4C、所述泵G3G、所述过滤机Z6Z、阀C5C、所述交换器Z2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B是由所述阀E1、所述交换器Z2、所述交换器Z3、所述阀C2、所述阀A9、所述泵G2、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C3、阀F1、所述交换器Z2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3分别与阀F1、阀C4串联;
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BB是由所述阀E1E、所述交换器Z2Z、所述交换器Z3Z、所述阀C2C、所述阀A9A、所述泵G2G、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C3C、阀F1F、所述交换器Z2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3C分别与阀F1F、阀C4C串联;
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C是由所述阀E1、所述交换器Z2、所述交换器Z3、所述阀C2、所述阀D2、所述阀M7、所述泵G3、所述过滤机Z6、所述阀C5、所述交换器Z2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2分别与阀A9、阀D2串联;
所述大循环降温系统CC是由所述阀E1E、所述交换器Z2Z、所述交换器Z3Z、所述阀C2C、所述阀D2D、所述阀M7M、所述泵G3G、所述过滤机Z6Z、所述阀C5C、所述交换器Z2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2C分别与阀A9A、阀D2D串联;
所述冷冻过滤系统A是由所述护滤器Z1、所述阀C1、所述泵G1、所述交换器Z2、所述交换器Z3、所述阀C2、所述阀A9、所述泵G2、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C3、所述阀C4、所述泵G3、所述过滤机Z6、所述阀C5、所述交换器Z2、所述泵G4、所述过滤机Z7、阀C6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冷冻过滤系统AA是由所述护滤器Z1Z、所述阀C1C、所述泵G1G、所述交换器Z2Z、所述交换器Z3Z、所述阀C2C、所述阀A9A、所述泵G2G、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C3C、所述阀C4C、所述泵G3G、所述过滤机Z6Z、所述阀C5C、所述交换器Z2Z、所述泵G4G、所述过滤机Z7Z、阀C6C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冷冻过滤系统B是由所述护滤器Z1、所述阀C1、所述泵G1、所述交换器Z2、所述交换器Z3、所述阀C2、所述阀A9、所述泵G2、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C3、所述阀F1、所述交换器Z2、所述泵G4、所述过滤机Z7、所述阀C6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3分别与阀C4、阀F1串联;
所述冷冻过滤系统BB是由所述护滤器Z1Z、所述阀C1C、所述泵G1G、所述交换器Z2Z、所述交换器Z3Z、所述阀C2C、所述阀A9A、所述泵G2G、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C3C、所述阀F1F、所述交换器Z2Z、所述泵G4G、所述过滤机Z7Z、所述阀C6C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3C分别与阀C4C、阀F1F串联;
所述冷冻过滤系统C是由所述护滤器Z1、所述阀C1、所述泵G1、所述交换器Z2、所述交换器Z3、所述阀C2、所述阀D2、所述阀M7、所述泵G3、所述过滤机Z6、所述阀C5、所述交换器Z2、所述泵G4、所述过滤机Z7、所述阀C6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2分别与阀A9、阀D2串联;
所述冷冻过滤系统CC是由所述护滤器Z1Z、所述阀C1C、所述泵G1G、所述交换器Z2Z、所述交换器Z3Z、所述阀C2C、所述阀D2D、所述阀M7M、所述泵G3G、所述过滤机Z6Z、所述阀C5C、所述交换器Z2Z、所述泵G4G、所述过滤机Z7Z、所述阀C6C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2C分别与阀A9A、阀D2D串联;所述常进液系统D是由所述护滤器Z1、阀D1、所述阀D2、所述阀A9、所述泵G2、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C3、所述阀E5、所述搅拌罐Z5、所述阀C4、所述泵G3、所述过滤机Z6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常进液系统DD是由所述护滤器Z1Z、阀D1D、所述阀D2D、所述阀A9A、所述泵G2G、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C3C、所述阀E5E、所述搅拌罐Z5Z、所述阀C4C、所述泵G3G、所述过滤机Z6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常进液系统E是由所述护滤器Z1、所述阀D1、所述阀D2、所述阀A9、所述泵G2、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C3、所述阀E5、所述搅拌罐Z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常进液系统D包括常进液系统E;
所述常进液系统EE是由所述护滤器Z1Z、所述阀D1D、所述阀D2D、所述阀A9A、所述泵G2G、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C3C、所述阀E5E、所述搅拌罐Z5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常进液系统DD包括常进液系统EE;所述常进液系统F是由所述护滤器Z1、所述阀D1、所述阀M7、所述泵G3、所述过滤机Z6、所述阀D5、所述阀E5、所述搅拌罐Z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D1分别与阀D2、阀M7串联;
所述常进液系统FF是由所述护滤器Z1Z、所述阀D1D、所述阀M7M、所述泵G3G、所述过滤机Z6Z、所述阀D5D、所述阀E5E、所述搅拌罐Z5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常进液系统G是由所述护滤器Z1、所述阀D1、阀F2、所述泵G4、所述过滤机Z7、所述阀E4、所述阀E5、所述搅拌罐Z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D1分别与阀F2、阀M7串联;
所述常进液系统GG是由所述护滤器Z1Z、所述阀D1D、阀F2F、所述泵G4G、所述过滤机Z7Z、所述阀E4E、所述阀E5E、所述搅拌罐Z5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D1D分别与阀F2F、阀M7M串联;
所述常温过滤系统D是由所述护滤器Z1、所述阀D1、所述阀D2、所述阀A9、所述泵G2、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C3、所述阀C4、所述泵G3、所述过滤机Z6、阀D4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常温过滤系统DD是由所述护滤器Z1Z、所述阀D1D、所述阀D2D、所述阀A9A、所述泵G2G、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C3C、所述阀C4C、所述泵G3G、所述过滤机Z6Z、阀D4D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常温过滤系统E是由所述护滤器Z1、所述阀D1、所述阀D2、所述阀A9、所述泵G2、所述过滤机Z4、阀D3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过滤机Z4分别与阀C3、阀D1串联;
所述常温过滤系统EE是由所述护滤器Z1Z、所述阀D1D、所述阀D2D、所述阀A9A、所述泵G2G、所述过滤机Z4Z、阀D3D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过滤机Z4Z分别与阀C3C、阀D1D串联;
所述常温过滤系统F是由所述护滤器Z1、所述阀D1、所述阀M7、所述泵G3、所述过滤机Z6、所述阀D4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常温过滤系统FF是由所述护滤器Z1Z、所述阀D1D、所述阀M7M、所述泵G3G、所述过滤机Z6Z、所述阀D4D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D1D分别与阀D2D、阀M7M串联;所述常温过滤系统G是由所述护滤器Z1、所述阀D1、所述阀F2、所述泵G4、所述过滤机Z7、所述阀C6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D1分别与阀M7、阀F2串联;
所述常温过滤系统GG是由所述护滤器Z1Z、所述阀D1D、所述阀F2F、所述泵G4G、所述过滤机Z7Z、所述阀C6C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D1D分别与阀M7M、阀F2F串联;
所述添加系统A是由所述搅拌罐Z5、添加泵G5、阀D6、所述过滤机Z4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添加系统AA是由所述搅拌罐Z5Z、添加泵G5G、阀D6D、所述过滤机Z4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添加系统B是由所述搅拌罐Z5、所述添加泵G5、阀D7、所述过滤机Z6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添加泵G5分别与阀D6、阀D7串联;
所述添加系统BB是由所述搅拌罐Z5Z、所述添加泵G5G、阀D7D、所述过滤机Z6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添加泵G5G分别与阀D6D、阀D7D串联;所述固液分离系统A是由阀M1、泵G11、离心机Z14、泵G12、阀M6、所述阀D2、所述阀A9、所述泵G2、所述过滤机Z4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固液分离系统AA是由阀M1M、泵G11G、离心机Z14Z、泵G12G、阀M6M、所述阀D2D、所述阀A9A、所述泵G2G、所述过滤机Z4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固液分离系统B是由阀M2、所述泵G11、所述离心机Z14、所述泵G12、所述阀M6、所述阀M7、所述泵G3、所述过滤机Z6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M6分别与阀D2、阀M7串联;
所述固液分离系统BB是由阀M2M、所述泵G11G、所述离心机Z14Z、所述泵G12G、所述阀M6M、所述阀M7M、所述泵G3G、所述过滤机Z6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M6M分别与阀D2D、阀M7M串联;
所述固液分离系统C是由阀F3、所述阀E4、阀M3、所述泵G11、所述离心机Z14、所述泵G12、所述阀M6、所述阀F2、所述泵G4、所述过滤机Z7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固液分离系统CC是由阀F3F、所述阀E4E、阀M3M、所述泵G11G、所述离心机Z14Z、所述泵G12G、所述阀M6M、所述阀F2F、所述泵G4G、所述过滤机Z7Z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M6M分别与阀M7M、阀F2F串联;
所述冷液体抽出系统A是由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M1、所述阀C3、所述阀D5、所述过滤机Z6、所述阀M2、所述阀C4、所述阀M7、所述阀D2、所述阀C2、所述阀A9、所述交换器Z3、所述交换器Z2、所述阀F2、所述阀E1、所述阀D1、所述阀C1、所述过滤机Z7、所述阀F3、阀F4、所述阀E4、所述阀F1、所述阀M3、所述泵G11、所述离心机Z14、所述泵G12、阀M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冷液体抽出系统AA是由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M1M、所述阀C3C、所述阀D5D、所述过滤机Z6Z、所述阀M2M、所述阀C4C、所述阀M7M、所述阀D2D、所述阀C2C、所述阀A9A、所述交换器Z3Z、所述交换器Z2Z、所述阀F2F、所述阀E1E、所述阀D1D、所述阀C1C、所述过滤机Z7Z、所述阀F3F、阀F4F、所述阀E4E、所述阀F1F、所述阀M3M、所述泵G11G、所述离心机Z14Z、所述泵G12G、阀M5M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冷液体抽出系统B是由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M1、所述阀C3、所述阀C4、所述阀M7、所述阀D2、所述阀C2、所述阀A9、所述交换器Z3、所述交换器Z2、所述阀F2、所述阀E1、所述阀D1、所述阀C1、所述阀F3、所述阀F4、所述阀E4、所述阀F1、所述阀M3、所述泵G11、所述离心机Z14、所述泵G12、所述阀M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3分别与阀D5、阀C4串联;
所述冷液体抽出系统BB是由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M1M、所述阀C3C、所述阀C4C、所述阀M7M、所述阀D2D、所述阀C2C、所述阀A9A、所述交换器Z3Z、所述交换器Z2Z、所述阀F2F、所述阀E1E、所述阀D1D、所述阀C1C、所述阀F3F、所述阀F4F、所述阀E4E、所述阀F1F、所述阀M3M、所述泵G11G、所述离心机Z14Z、所述泵G12G、所述阀M5M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C3C分别与阀D5D、阀C4C串联;
所述冷液体抽出系统C是由所述阀D5、所述过滤机Z6、所述阀M2、所述阀C4、所述阀M7、所述阀D2、所述阀C2、所述交换器Z3、所述交换器Z2、所述阀F2、所述阀E1、所述阀D1、所述阀C1、所述过滤机Z7、所述阀F3、所述阀F4、所述阀E4、所述阀F1、所述阀M3、所述泵G11、所述离心机Z14、所述泵G12、所述阀M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F3分别与阀C1、过滤机Z7串联;
所述冷液体抽出系统CC是由所述阀D5D、所述过滤机Z6Z、所述阀M2M、所述阀C4C、所述阀M7M、所述阀D2D、所述阀C2C、所述交换器Z3Z、所述交换器Z2Z、所述阀F2F、所述阀E1E、所述阀D1D、所述阀C1C、所述过滤机Z7Z、所述阀F3F、所述阀F4F、所述阀E4E、所述阀F1F、所述阀M3M、所述泵G11G、所述离心机Z14Z、所述泵G12G、所述阀M5M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F3F分别与阀C1C、过滤机Z7Z串联;
所述常液体抽出系统D是由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M1、所述阀C3、所述阀C4、所述阀M7、所述阀D2、所述阀A9、所述阀D1、所述过滤机Z6、所述阀D5、所述阀M2、所述阀M3、所述泵G11、所述离心机Z14、所述泵G12、所述阀M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常液体抽出系统DD是由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M1M、所述阀C3C、所述阀C4C、所述阀M7M、所述阀D2D、所述阀A9A、所述阀D1D、所述过滤机Z6Z、所述阀D5D、所述阀M2M、所述阀M3M、所述泵G11G、所述离心机Z14Z、所述泵G12G、所述阀M5M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常液体抽出系统E是由所述过滤机Z4、所述阀M1、所述阀C3、所述阀C4、所述阀M7、所述阀D2、所述阀A9、所述阀D1、所述阀M3、所述泵G11、所述离心机Z14、所述泵G12、所述阀M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D1分别与过滤机Z6、阀M3串联;
所述常液体抽出系统EE是由所述过滤机Z4Z、所述阀M1M、所述阀C3C、所述阀C4C、所述阀M7M、所述阀D2D、所述阀A9A、所述阀D1D、所述阀M3M、所述泵G11G、所述离心机Z14Z、所述泵G12G、所述阀M5M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D1D分别与过滤机Z6Z、阀M3M串联;
所述常液体抽出系统F是由所述过滤机Z6、所述阀M2、所述阀D5、所述阀C4、所述阀M7、所述阀D1、所述阀M3、所述泵G11、所述离心机Z14、所述泵G12、所述阀M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M7分别与阀D2、阀D1串联;
所述液体抽出系统FF是由所述过滤机Z6Z、所述阀M2M、所述阀D5D、所述阀C4C、所述阀M7M、所述阀D1D、所述阀M3M、所述泵G11G、所述离心机Z14Z、所述泵G12G、所述阀M5M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阀M7M分别与阀D2D、阀D1D串联;
所述常液体抽出系统G是由所述过滤机Z7、所述阀F3、所述阀F4、所述阀E4、所述阀M3、所述阀C4、所述阀M7、所述阀D1、所述阀F2、所述泵G11、所述离心机Z14、所述泵G12、所述阀M5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泵G11分别与阀F2、阀M3串联;
所述常液体抽出系统GG是由所述过滤机Z7Z、所述阀F3F、所述阀F4F、所述阀E4E、所述阀M3M、所述阀C4C、所述阀M7M、所述阀D1D、所述阀F2F、所述泵G11G、所述离心机Z14Z、所述泵G12G、所述阀M5M通过管道连接形成;
所述泵G11G分别与阀F2F、阀M3M串联。
CN201821122833.5U 2018-07-16 2018-07-16 一种双制冷双过滤设备 Active CN2120679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22833.5U CN212067983U (zh) 2018-07-16 2018-07-16 一种双制冷双过滤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22833.5U CN212067983U (zh) 2018-07-16 2018-07-16 一种双制冷双过滤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067983U true CN212067983U (zh) 2020-12-04

Family

ID=735551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122833.5U Active CN212067983U (zh) 2018-07-16 2018-07-16 一种双制冷双过滤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06798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86421A (zh) * 2018-07-16 2018-10-23 高云芝 一种双制冷双过滤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86421A (zh) * 2018-07-16 2018-10-23 高云芝 一种双制冷双过滤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54197A (zh) 一种低温过滤装置
CN108759201A (zh) 一种双制冷系统的冷冻过滤装置
CN108854239A (zh) 一种冷冻双过滤装置
CN108654206A (zh) 一种冷冻过滤装置
CN212067983U (zh) 一种双制冷双过滤设备
CN108619784A (zh) 一种冷冻过滤设备
CN212068011U (zh) 一种双制冷双过滤装置
CN202569788U (zh) 节能冷冻过滤机组
CN212091216U (zh) 一种冷冻双过滤装置
CN102889639A (zh) 空调装置
CN212091209U (zh) 一种冷冻双过滤设备
CN212091271U (zh) 一种双制冷系统的冷冻过滤设备
CN212091270U (zh) 一种冷冻过滤装置
CN212067995U (zh) 一种冷冻过滤设备
CN212091232U (zh) 一种低温过滤装置
CN212091269U (zh) 一种集成式冷冻过滤机组
CN108889022A (zh) 一种冷冻双过滤设备
CN108771910A (zh) 一种双制冷双过滤装置
CN108722010A (zh) 一种集成式冷冻过滤机组
CN109331540A (zh) 一种冷冻过滤机组的余液处理工艺
CN108993024A (zh) 一种冷冻过滤机组中的速冷工艺
CN108722012A (zh) 一种集成式冷冻过滤机组的工艺
CN102600663A (zh) 节能低温过滤机组
CN208732786U (zh) 可移动式锅炉补给水系统
CN108722011A (zh) 一种低温过滤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