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66922U - 一种不磨牙的超薄铸瓷贴面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不磨牙的超薄铸瓷贴面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066922U CN212066922U CN201921261421.4U CN201921261421U CN212066922U CN 212066922 U CN212066922 U CN 212066922U CN 201921261421 U CN201921261421 U CN 201921261421U CN 212066922 U CN212066922 U CN 21206692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in body
- cast porcelain
- fixedly connected
- cast
- ultr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ntal Tools And Instruments Or Auxiliary Dent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不磨牙的超薄铸瓷贴面装置,包括铸瓷贴面主体、光滑层、门板、贴板、贴条、弹性板以及药材层,所述铸瓷贴面主体内壁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光滑层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铸瓷贴面主体正面的中间位置与贴板的背面固定连接,所述贴条位于铸瓷贴面主体的正面,所述铸瓷贴面主体正面的顶部开设有通气孔,所述铸瓷贴面主体两侧的底部分别与两个所述门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铸瓷贴面主体的背面与药材层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铸瓷贴面主体背面的顶部与弹性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弹性板的内部填充有再矿化液,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预防磨牙以及继发龋齿,舒适度高,使用方便,操作简单,系统性高,实用性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假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不磨牙的超薄铸瓷贴面装置。
背景技术
贴面又称牙贴面,是采用粘结技术,对牙齿表面缺损、着色牙、变色牙和畸形牙等,在保存活髓、少磨牙或不磨牙的情况下,用修复材料直接或间接粘结覆盖,以恢复牙体正常形态和改善其色泽的一种修复方法。瓷贴面是应用粘结材料将薄层人工瓷修复体固定在患牙唇面以遮盖影响美观的缺损变色等缺陷的一种修复方法。其作为一种保存性修复治疗手段,近年来广泛用于临床,尤其适于对年轻恒牙、髓腔较大的前牙进行牙齿美容修复。瓷贴面具有颜色美观、备牙量少、抗液体吸收、生物相容性好、抗磨损、牙周保健及粘结牢固可靠等优点。瓷贴面根据制作方法和材料不同可分为三类:传统烤瓷贴面、铸瓷贴面及CAD/CAM机加工瓷贴面。牙齿贴面对氟斑牙、轻中度四环素牙、轻微牙齿排列不齐等牙齿问题有着优良的美学效果,并且对患者牙齿损伤最小,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贴面的形式修复牙齿。仿真效果好。瓷贴面仿真的美容效果,具有与天然牙体组织相同的光学特质,不含有任何金属成分,表现出最佳的美学效果,不会出现烤瓷牙常见的牙龈黑线现象。瓷贴面制作时有多种不同颜色的瓷块可选择,同时可以采用外染色进行颜色细调。
传统的铸瓷贴面对牙齿磨损大,舒适度低,功能少,为了解决该问题,现推出一种不磨牙的超薄铸瓷贴面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不磨牙的超薄铸瓷贴面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传统的铸瓷贴面对牙齿磨损大,舒适度低,功能少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预防磨牙以及继发龋齿,舒适度高,使用方便,操作简单,系统性高,实用性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不磨牙的超薄铸瓷贴面装置,包括铸瓷贴面主体、光滑层、门板、贴板、贴条、弹性板以及药材层,所述铸瓷贴面主体内壁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光滑层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铸瓷贴面主体正面的中间位置与贴板的背面固定连接,所述贴条位于铸瓷贴面主体的正面,所述铸瓷贴面主体正面的顶部开设有通气孔,所述铸瓷贴面主体两侧的底部分别与两个所述门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铸瓷贴面主体的背面与药材层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铸瓷贴面主体背面的顶部与弹性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弹性板的内部填充有再矿化液,所述弹性板正面的中间位置开设有微孔,所述弹性板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棉垫,所述棉垫的背面与微孔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铸瓷贴面主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海绵垫,所述海绵垫的顶部开设有防滑纹。
进一步地,所述铸瓷贴面主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减震垫,所述减震垫为阻尼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通气孔设有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通气孔均开设在铸瓷贴面主体前端。
进一步地,所述贴条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所述贴条分别与位于铸瓷贴面主体正面的四周。
进一步地,所述门板右端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相对于门板呈内凹式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因本实用新型添加了海绵垫,该设计便于提高本实用新型的舒适度,因本实用新型添加了四个贴条以及贴板,该设计提高了铸瓷贴面主体安装的稳固性,避免铸瓷贴面主体从牙齿表面掉落,因本实用新型添加了再矿化液,该设计能够有效的防止继发龋齿,因本实用新型添加了药材层,该设计能够有效的防止蛀牙的产生,因本实用新型添加了减震垫,该设计能够在铸瓷贴面主体震动时对其进行减震,因本实用新型添加了光滑层,该设计避免铸瓷贴面主体对牙齿造成磨损,因本实用新型添加了门板以及凹槽,该设计便于工作人员对药材层进行跟换,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预防磨牙以及继发龋齿,舒适度高,使用方便,操作简单,系统性高,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铸瓷贴面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弹性板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中:1.海绵垫;2.通气孔;3.铸瓷贴面主体;4.光滑层;5.门板;6.凹槽;7.减震垫;8.贴板;9.贴条;10.弹性板;11.药材层;12.再矿化液;13.棉垫;14.微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不磨牙的超薄铸瓷贴面装置,包括铸瓷贴面主体3、光滑层4、门板5、贴板8、贴条9、弹性板 10以及药材层11,铸瓷贴面主体3内壁的两侧分别与两个光滑层4的一侧固定连接,铸瓷贴面主体3正面的中间位置与贴板8的背面固定连接,贴条9 位于铸瓷贴面主体3的正面,铸瓷贴面主体3正面的顶部开设有通气孔2,铸瓷贴面主体3两侧的底部分别与两个门板5的一侧固定连接,铸瓷贴面主体3 的背面与药材层11的一侧固定连接,铸瓷贴面主体3背面的顶部与弹性板10 的一侧固定连接,弹性板10的内部填充有再矿化液12,弹性板10正面的中间位置开设有微孔14,弹性板10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棉垫13,棉垫13的背面与微孔14相连通,通过弹性板10配合内部的再矿化液12的设置,当铸瓷贴面主体3粘附与牙齿上后,在牙齿受到咀嚼所产生的咬合力后,弹性板10处于受力状态,通过弹性板10自身的弹性性质产生形变,在弹性板10发生形变的过程中,期内不得再矿化液12由微孔14渗入至棉垫13上,随后棉垫13 与牙齿的表面进行接触,从而使再矿化液12粘附于其表面,因此能够有效的防止继发龋齿。
铸瓷贴面主体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海绵垫1,海绵垫1的顶部开设有防滑纹,海绵垫1和减震垫7能够对铸瓷贴面主体3的顶部和底部进行防护,从而提高对于铸瓷贴面主体3的防护能力,铸瓷贴面主体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减震垫7,减震垫7为阻尼结构,通气孔2设有两个以上,两个以上通气孔2 均开设在铸瓷贴面主体3前端,贴条9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贴条9分别与位于铸瓷贴面主体3正面的四周,门板5右端开设有凹槽6,凹槽6相对于门板5呈内凹式设置。
本实用新型在工作时:首先工作人员将铸瓷贴面主体3安装在牙齿上,使铸瓷贴面主体3前端面与牙齿相贴合,然后工作人员并通过铁板以及贴条9 将铸瓷贴面主体3与牙齿进行固定,当铸瓷贴面主体3粘附与牙齿上后,在牙齿受到咀嚼所产生的咬合力后,弹性板10处于受力状态,通过弹性板10 自身的弹性性质产生形变,在弹性板10发生形变的过程中,期内不得再矿化液12由微孔14渗入至棉垫13上,随后棉垫13与牙齿的表面进行接触,从而使再矿化液12粘附于其表面,再矿化液10与牙齿相接触能够有效防止继发龋齿,药材散发出的药味与牙齿相接处,能够有效防止蛀牙产生,因本实用新型添加了海绵垫1,该设计便于提高本实用新型的舒适度,因本实用新型添加了四个贴条9以及贴板8,该设计提高了铸瓷贴面主体3安装的稳固性,避免铸瓷贴面主体3从牙齿表面掉落,因本实用新型添加了再矿化液10,该设计能够有效的防止继发龋齿,因本实用新型添加了药材层11,该设计能够有效的防止蛀牙的产生,因本实用新型添加了减震垫7,该设计能够在铸瓷贴面主体3震动时对其进行减震,因本实用新型添加了光滑层4,该设计避免铸瓷贴面主体3对牙齿造成磨损,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预防磨牙以及继发龋齿,舒适度高,使用方便,操作简单,系统性高,实用性强。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6)
1.一种不磨牙的超薄铸瓷贴面装置,包括铸瓷贴面主体(3)、光滑层(4)、门板(5)、贴板(8)、贴条(9)、弹性板(10)以及药材层(11),其特征在于:所述铸瓷贴面主体(3)内壁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所述光滑层(4)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铸瓷贴面主体(3)正面的中间位置与贴板(8)的背面固定连接,所述贴条(9)位于铸瓷贴面主体(3)的正面,所述铸瓷贴面主体(3)正面的顶部开设有通气孔(2),所述铸瓷贴面主体(3)两侧的底部分别与两个所述门板(5)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铸瓷贴面主体(3)的背面与药材层(11)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铸瓷贴面主体(3)背面的顶部与弹性板(10)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弹性板(10)的内部填充有再矿化液(12),所述弹性板(10)正面的中间位置开设有微孔(14),所述弹性板(10)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棉垫(13),所述棉垫(13)的背面与微孔(14)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不磨牙的超薄铸瓷贴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铸瓷贴面主体(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海绵垫(1),所述海绵垫(1)的顶部开设有防滑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不磨牙的超薄铸瓷贴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铸瓷贴面主体(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减震垫(7),所述减震垫(7)为阻尼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不磨牙的超薄铸瓷贴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2)设有两个以上,两个以上所述通气孔(2)均开设在铸瓷贴面主体(3)前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不磨牙的超薄铸瓷贴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贴条(9)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所述贴条(9)分别与位于铸瓷贴面主体(3)正面的四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不磨牙的超薄铸瓷贴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板(5)右端开设有凹槽(6),所述凹槽(6)相对于门板(5)呈内凹式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261421.4U CN212066922U (zh) | 2019-08-05 | 2019-08-05 | 一种不磨牙的超薄铸瓷贴面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261421.4U CN212066922U (zh) | 2019-08-05 | 2019-08-05 | 一种不磨牙的超薄铸瓷贴面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066922U true CN212066922U (zh) | 2020-12-04 |
Family
ID=735554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261421.4U Active CN212066922U (zh) | 2019-08-05 | 2019-08-05 | 一种不磨牙的超薄铸瓷贴面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066922U (zh) |
-
2019
- 2019-08-05 CN CN201921261421.4U patent/CN21206692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473353A (en) | Method for cosmetic restoration of anterior teeth | |
Politano et al. | The use of bonded partial ceramic restorations to recover heavily compromised teeth | |
Soares et al. | Esthetic rehabilitation of anterior teeth affected by enamel hypoplasia: a case report | |
Anchieta et al. | Bonding all-ceramic restorations with two resins cement techniques: a clinical report of three-year follow-up | |
Fahl | The direct/indirect composite resin veneers: a case report | |
US6659772B2 (en) | Provisional restorations for human teeth and method | |
HARASANI et al. | Marginal fit of porcelain and indirect composite laminate veneers under in vitro conditions | |
CN212066922U (zh) | 一种不磨牙的超薄铸瓷贴面装置 | |
Srivastava et al. | Characterization of complete denture | |
Jensen et al. | Six months clinical evaluation of prefabricated veneer restorations after partial enamel removal | |
Brambilla et al. | Fractured incisors: a judicious restorative approach—part 1 | |
US4822279A (en) | Article for cosmetic restoration of anterior teeth | |
Yatani et al. | Etched‐porcelain resin‐bonded onlay technique for posterior teeth | |
CN108836536A (zh) | 一种固定义齿义龈附着体及其制作方法 | |
Jain et al. | Evaluation of esthetic rehabilitation of teeth with severe fluorosis using direct and indirect laminate veneer: A case report | |
Yap et al. | Resin-bonded prostheses. | |
CN112451156A (zh) | 一种采用瓷块修复体材料进行牙齿物理性无创美容美白贴面的方法 | |
CN216318082U (zh) | 一种临床医疗用不磨牙瓷贴面 | |
KR101183078B1 (ko) | 레진을 피개한 소아 보철용 유치 전치부 에스에스크라운 | |
CN214805589U (zh) | 一种强固位烤瓷瓷贴面 | |
Rajendiran | Comparison of Color Stability and Marginal Fidelity of Labial Partial Veneer Composite Restorations Fabricated by Two Different Techniques: An In Vivo Pilot Study | |
JP3180053U (ja) | 機能性歯科用補綴物 | |
Ho et al. | Composite artistry using Premise-The new breed of nanofiller | |
Fahl | The aesthetic composite anterior single crown restoration | |
Jurado | Optimal tooth reduction for veneer restorations: A case report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