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66461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066461U CN212066461U CN202020579534.5U CN202020579534U CN212066461U CN 212066461 U CN212066461 U CN 212066461U CN 202020579534 U CN202020579534 U CN 202020579534U CN 212066461 U CN212066461 U CN 21206646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ssel
- handle structure
- rotating shaft
- connecting part
- distan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器皿;手柄结构,手柄结构与器皿相铰接。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烹饪器具,通过器皿和手柄结构的设置,使器皿和手柄结构相铰接,手柄结构可以相对于器皿折叠。当正常使用时,手柄结构在器皿的外侧,并与器皿所在的平面相平行,由于器皿的重心与铰接位置形成的力矩向下,从而使器皿与手柄结构相对固定,用户能够安全地使用。当不使用时,手柄结构向器皿内部折叠,从而节约了外部空间,便于用户进行收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带手柄的烹饪器具大都采用刚性连接,由于手柄的存在使烹饪器具占据了较大空间。如何在不影响用户正常使用的条件下减小带手柄的烹饪器具的占用空间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器皿;手柄结构,手柄结构与器皿相铰接;转轴;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转轴相连接,第一连接部的另一端与器皿相连接;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转轴转动连接,第二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手柄结构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通过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转轴相连接,另一端与器皿相连接,使器皿与转轴相连接。通过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转轴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手柄结构相连接,使手柄结构也可以相对于转轴转动。这样,使得器皿与手柄结构通过转轴相铰接,从而实现了手柄结构朝向器皿一侧进行折叠,使器皿和手柄结构相铰接,手柄结构可以相对于器皿折叠。具体地,器皿与转轴可以为转动连接,也可以为固定连接。本申请提供的烹饪器具,当正常使用时,手柄结构在器皿的外侧,并与器皿所在的平面相平行,由于器皿的重心与铰接位置形成的力矩向下,从而使器皿与手柄结构相对固定,用户能够安全地使用。当不使用时,向器皿一侧转动手柄结构,以使得手柄结构能够与器相折叠,从而节约了整个烹饪器具的占用空间,便于用户进行收纳。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烹饪器具,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的上表面与器皿的端口面之间的距离为H;第一连接部的上表面与转轴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H1;第二连接部的上表面至手柄结构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h1;第二连接部的上表面至转轴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H2;其中,以器皿的端口侧为上方,基于H小于H1的情况,h1小于H1与H之差;或基于H小于H1的情况,H1和H的差值与H2之和大于h1。
在该技术方案中,基于H小于H1的情况,即转轴的轴线高于器皿的端口所在表面,进一步地,将h1设置成h1<H1-H或者h1<H1-H+H2,使得手柄结构沿长度方向与器皿所在的平面平行,手柄结构朝向器皿一侧不需要设置避空槽即可实现了折叠角度达到180度,结构简单,易操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手柄结构包括:主体,主体的一端与第二连接部的另一端相连接;避空槽,设置于主体上,位于主体靠近转轴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手柄结构包括主体和避空槽。主体与第二连接部相连接,避空槽设置在主体上靠近转轴的一侧,从而在主体上形成一个凹槽,避免折叠后的手柄结构与器皿的端口相干涉,发生碰撞,使折叠后的手柄结构与器皿接触的部位落在凹槽中,加大了折叠的角度,使手柄结构的主体与器皿形成的夹角更小,进一步缩小了烹饪器具的占用空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沿转轴的轴线方向,避空槽贯穿主体;沿主体的长度方向,避空槽的宽度大于器皿的端口侧的壁厚。
在该技术方案中,沿转轴的轴线方向,避空槽贯穿主体;沿主体的长度方向,避空槽的宽度大于器皿的端口侧的壁厚。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当手柄结构处于折叠状态时,手柄结构与器皿接触的部位无阻挡地落入避空槽中,即器皿的端口部分与手柄结构在避空槽中产生交叠,进一步加大了折叠角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转轴的轴线至器皿与第一连接部相连接的一侧的侧壁的距离为L;转轴的轴线至主体的端面之间的距离为L1;主体的端面至避空槽靠近端面的槽壁之间的距离为L2;其中,以器皿的端口侧为上方,L1与L2之和小于L。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L1、L2及L的取值关系设置为L1+L2<L,即当手柄结构处于折叠状态时,器皿的端口侧壁靠近转轴的一侧位于避空槽内,进一步地,结合避空槽的宽度设置成大于器皿的端口侧壁的壁厚,进而使得折叠后端口的侧壁可以位于避空槽内,进而实现了手柄结构能够实现折叠角度为180度,与器皿的端口侧可以实现完全折叠状态,进而方便收纳。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的上表面与器皿的端口面之间的距离为H;沿主体的长度方向,避空槽的宽度为W;器皿与第一连接部相连接的一侧的侧壁壁厚为A,器皿的容纳腔体的深度为B;其中,B大于H,L1、L2及W的和大于L与A之和。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L1、L2、W、L及A之间的取值关系设置为L1+L2+W>L+A,使得避空槽的宽度大于器皿的侧壁的壁厚,使得手柄结构与器皿在折叠过程中,器皿的侧壁完全进入避空槽内,进而实现了手柄结构最大限度地收入器皿,从而使烹饪器具的占用空间最小化。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避空槽的深度为h,h大于H。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避空槽的深度h设置大于第一连接部的上表面与器皿的端口面之间的距离H,使得在手柄结构与器皿进行折叠时,器皿端口处的侧壁能够落入至避空槽内,避免器皿端口对避空槽发生干涉。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的上表面与器皿的端口面之间的距离为H;第一连接部的上表面与转轴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H1;第二连接部的上表面至主体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h1;基于H大于H1的情况,H1与h1之和小于H。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器皿和转轴的相对位置以及避空槽的槽深都会对手柄结构折叠的角度产生影响。
具体地,在H大于H1的情况下,即转轴轴线低于器皿端口所在平面时,同时满足关系式H1+h1<H和L1+L2<L,即可使手柄结构的最大折叠角度为180°。当手柄结构折叠至180°时,手柄结构沿长度方向与器皿所在的平面平行,手柄结构朝向器皿一侧。此时,手柄结构最大限度地收入器皿,从而使烹饪器具的占用空间最小化。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的上表面与器皿的端口面之间的距离为H;第一连接部的上表面与转轴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H1;第二连接部的上表面至主体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h1;第二连接部的上表面至转轴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H2;基于H小于H1的情况,h1小于H1且大于H1与H之差或H1和H的差值与H2之和大于h1。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H小于H1的情况下,同时满足关系式H1>h1>H1-H和L1+L2<L,也可使手柄结构的最大折叠角度为180°。或者h1<H1-H+H2和L1+L2<L,也可使手柄结构的最大折叠角度为180°。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手柄结构的材料包括电木、尼龙、PET+30%GF及金属镶嵌材料中的任一种。
在该技术方案中,手柄结构的材料可以包括电木、尼龙、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30%GF(Glass Fiber玻璃纤维)及金属镶嵌材料中的任一种,以提升手柄结构的耐热性,满足刚性需求,具有耐用及防烫的作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手柄结构被配置为适于收叠结构;和/或手柄结构绕转轴的转动角度的取值范围为0°至180°。
在该技术方案中,手柄结构能够实现收叠,进而在烹饪器具进行收纳时,减小了烹饪器具的占用空间,进一步地,设定手柄结构绕转轴的转动角度的取值范围为0°至180°,使手柄结构在折叠至180°时,手柄结构朝向器皿方向,并与器皿所在的平面相平行,可使手柄结构最大限度地收入器皿,实现了烹饪器具的占用空间最小化,方便了用户的收纳。同时,正常使用时手柄结构在器皿的外侧并与器皿所在的平面相平行,保证了用户的使用安全,使用户得到最佳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烹饪器具正常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烹饪器具收纳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处于一种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所示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手柄结构折叠90°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手柄结构折叠90°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手柄结构折叠180°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沿A-A向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工作原理图。
其中,图1至图9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烹饪器具,100手柄结构,102主体,104避空槽,200器皿,300铰接组件,302转轴,304第一连接部,306第二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0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1。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出一种烹饪器具1,包括器皿200和手柄结构100。其中,手柄结构100与器皿200相铰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转轴302、第一连接部304和第二连接部306。通过第一连接部304的一端与转轴302相连接,另一端与器皿200相连接,使器皿200与转轴302相连接。通过第二连接部306的一端与转轴302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手柄结构100相连接,使手柄结构100也可以相对于转轴302旋转。这样,使得器皿200与手柄结构100通过转轴302相铰接,从而实现了手柄结构100朝向器皿200内部的折叠。
具体地,器皿200与转轴302可以为转动连接,也可以为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1,通过器皿200和手柄结构100的设置,使器皿200和手柄结构100相铰接,手柄结构100可以相对于器皿200折叠。当正常使用时,手柄结构100在器皿200的外侧,并与器皿200所在的平面相平行,由于器皿200的重心与铰接位置形成的力矩向下,从而使器皿200与手柄结构100相对固定,用户能够安全地使用。当不使用时,向器皿200一侧转动,以使得手柄结构100能够与器皿200相折叠,从而节约了整个烹饪器具的占用空间,便于用户进行收纳。
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04的上表面与器皿200的端口面之间的距离为H;第一连接部304的上表面与转轴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H1;第二连接部306的上表面至手柄结构100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h1;第二连接部的上表面至转轴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H2;其中,以器皿200的端口侧为上方,基于H小于H1的情况,h1小于H1与H之差;或基于H小于H1的情况,H1和H的差值与H2之和大于h1。
在该实施例中,基于H小于H1的情况,即转轴302的轴线高于器皿200的端口所在表面,进一步地,将h1设置成h1<H1-H或者h1<H1-H+H2,将手柄结构100朝向器皿侧进行折叠时,使得手柄结构100沿长度方向能够与器皿200的端口所在的平面平行,手柄结构100朝向器皿200一侧不需要设置避空槽104即可实现了折叠角度达到180度,结构简单,易操作。
实施例二
如图4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出一种烹饪器具1,包括器皿200和手柄结构100。其中,手柄结构100与器皿200相铰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转轴302、第一连接部304和第二连接部306。通过第一连接部304的一端与转轴302相连接,另一端与器皿200相连接,使器皿200与转轴302相连接。通过第二连接部306的一端与转轴302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手柄结构100相连接,使手柄结构100也可以相对于转轴302旋转。这样,使得器皿200与手柄结构100通过转轴302相铰接,从而实现了手柄结构100朝向器皿200内部的折叠。
具体地,器皿200与转轴302可以为转动连接,也可以为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1,通过器皿200和手柄结构100的设置,使器皿200和手柄结构100相铰接,手柄结构100可以相对于器皿200折叠。当正常使用时,手柄结构100在器皿200的外侧,并与器皿200所在的平面相平行,由于器皿200的重心与铰接位置形成的力矩向下,从而使器皿200与手柄结构100相对固定,用户能够安全地使用。当不使用时,向器皿200一侧转动,以使得手柄结构100能够与器皿200相折叠,从而节约了整个烹饪器具的占用空间,便于用户进行收纳。
进一步地,如图4、图5和图6所示,手柄结构100包括主体102和避空槽104。主体102与第二连接部306相连接,避空槽104设置在主体102上靠近转轴302的一侧,从而在主体102上形成一个凹槽,避免折叠后的手柄结构100直接与器皿200的端口相接触,使折叠后的手柄结构100与器皿200接触的部位落在凹槽中,加大了折叠的角度,使手柄结构100的主体102与器皿200形成的夹角α更小,进一步缩小了烹饪器具1的占用空间。
具体地,可以对避空槽104进行如下设置:沿转轴302的轴线方向,避空槽104贯穿主体102;沿主体102的长度方向,避空槽104的宽度大于器皿200的端口侧的壁厚。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当手柄结构100处于折叠状态时,手柄结构100与器皿200接触的部位无阻挡地落入避空槽104中,即在手柄结构100处于折叠状态时,器皿200的端口部分落入到手柄结构100的避空槽104中,进一步加大了折叠的角度。
实施例三
如图7、图8和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出一种烹饪器具1,包括:器皿200、手柄结构100和铰接组件300。
其中,手柄结构100与器皿200通过铰接组件300相铰接。通过铰接组件300的设置,使手柄结构100与器皿200相铰接,从而手柄结构100可以相对于器皿200实现不同角度的折叠。
具体地,如图7至图9所示,铰接组件300包括转轴302、第一连接部304和第二连接部306。通过第一连接部304与器皿200相连接,第二连接部306与手柄结构100相连接,使器皿200和手柄结构100相对于转轴302旋转,从而实现了手柄结构100相对于器皿200形成不同角度的折叠。
具体地,如图7和图9所示,手柄结构100包括主体102和避空槽104。主体102与第二连接部306相连接,避空槽104设置在主体102上靠近转轴302的一侧。更具体地,沿转轴302的轴线方向,避空槽104贯穿主体102并且沿主体102的长度方向,避空槽104的宽度大于器皿200的端口侧的壁厚,如图8和图9所示,在手柄结构100处于折叠状态时,使的器皿200的端口部分落入到手柄结构100的避空槽104中,进一步加大了折叠的角度。
进一步地,在该实施例中,手柄结构100朝向转轴302一侧设置有安装位,第二连接部306的一端安装至安装位实现与手柄结构100的连接,第二连接部306的另一端与转轴302相铰接,通过设置安装位方便对手柄结构的维修更换。
进一步地,在该实施例中,可以将避空槽104的深度设置为大于第一连接部304的上表面与器皿200的端口面之间的距离的2倍,以实现手柄结构100的完全折叠。
实施例四
在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中,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第一连接部304的上表面与器皿200的端口面之间的距离为H;第一连接部304的上表面与转轴302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H1;转轴302的轴线至器皿200与第一连接部304相连接的一侧的侧壁的距离为L;转轴302的轴线至主体102的端面之间的距离为L1;主体102的端面至避空槽104靠近端面的槽壁之间的距离为L2;第二连接部306的上表面至主体102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h1;第二连接部的上表面至转轴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H2;其中,以器皿200的端口侧为上方,L1与L2之和小于L。
该实施例中,将L1、L2及L的取值关系设置为L1+L2<L,即当手柄结构100处于折叠状态时,器皿的端口侧壁靠近转轴的一侧位于避空槽104内,进一步地,结合避空槽104的宽度设置成大于器皿的端口侧壁的壁厚,进而使得折叠后端口的侧壁可以位于避空槽104内,进而实现了手柄结构100能够实现折叠角度为180度,与器皿的端口侧可以实现完全折叠状态,进而方便收纳。
具体地,如图6所示,在H大于H1的情况下,同时满足关系式H1+h1<H和L1+L2<L,其中,H1+h1<H使得主体102和第一连接部304在折叠状态时不会发生干涉,L1+L2<L,即当手柄结构100处于折叠状态时,器皿的端口侧壁靠近转轴的一侧位于避空槽104内,即可使手柄结构100的最大折叠角度为180°。当手柄结构100折叠至180°时,手柄结构100沿长度方向与器皿200所在的平面平行,手柄结构100朝向器皿200一侧。此时,手柄结构100最大限度地收入器皿200,从而使烹饪器具1的占用空间最小化。
具体地,如图4所示,以烹饪器具1处于使用状态时,器皿200的端口侧为上方,与端口侧相对的器皿200的锅底侧为下方,H大于等于H1的情况也即如图6至图9所示,沿烹饪器具1的上下方向,转轴302的设置位置低于器皿200的端口面。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设定手柄结构100的转动角度的取值范围为0°至180°,使手柄结构100在折叠至180°时,手柄结构100朝向器皿200方向,并与器皿200所在的平面相平行,可使手柄结构100最大限度地收入器皿200,实现了烹饪器具1的占用空间最小化,方便了用户的收纳。同时,正常使用时手柄结构100在器皿200的外侧并与器皿200所在的平面相平行,保证了用户的使用安全,使用户得到最佳的使用体验。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沿主体102的长度方向,避空槽104的宽度为W;器皿200与第一连接部304相连接的一侧的侧壁壁厚为A,器皿200的容纳腔体的深度为B;其中,B大于H,L1、L2及W的和大于L与A之和。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L1、L2、W、L及A之间的取值关系设置为L1+L2+W>L+A,使得避空槽104的宽度大于器皿200的侧壁的壁厚,使得手柄结构100与器皿200在折叠过程中,器皿200的侧壁完全进入避空槽104内,进而实现了手柄结构100最大限度地收入器皿200,从而使烹饪器具的占用空间最小化。
进一步地,避空槽104的深度为h,h大于H。
在该实施例中,将避空槽104的深度h设置大于第一连接部304的上表面与器皿200的端口面之间的距离H,使得在手柄结构100与器皿200进行折叠时,器皿200端口处的侧壁能够落入至避空槽104内,避免器皿200端口对避空槽104发生干涉。
进一步地,避空槽104的宽度W大于器皿200的侧壁壁厚A,以满足手柄结构的折叠角度能够处于0度至180度,最大限度的进行折叠,以减小空间占用。
进一步地,上述提到的参数H、H1、h1、L1、L2、h、W、L、A及B的具体取值均可根据器皿200的具体结构参数进行设定,进而满足烹饪器具在使用过程中的刚度需求,以及在收纳时的折叠角度需求,在此不做进一步限定。
实施例五
在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中,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304的上表面与器皿200的端口面之间的距离为H;第一连接部304的上表面与转轴302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H1;转轴302的轴线至器皿200与第一连接部304相连接的一侧的侧壁的距离为L;转轴302的轴线至主体102的端面之间的距离为L1;主体102的端面至避空槽104靠近端面的槽壁之间的距离为L2;第二连接部306的上表面至主体102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h1;第二连接部的上表面至转轴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H2;其中,以器皿200的端口侧为上方,L1与L2之和小于L。上述参数都会对手柄结构100折叠的角度范围产生影响。沿主体102的长度方向,避空槽104的宽度为W;器皿200与第一连接部304相连接的一侧的侧壁壁厚为A,器皿200的容纳腔体的深度为B;其中,B大于H,L1、L2及W的和大于L与A之和。避空槽104的深度为h,h大于H。
该实施例中,通过将L1、L2及L的取值关系设置为L1+L2<L,以及将L1、L2、W、L及A之间的取值关系设置为L1+L2+W>L+A,使得避空槽104的宽度大于器皿200的侧壁的壁厚,使得手柄结构100与器皿200在折叠过程中,器皿200的侧壁完全进入避空槽104内,进而实现了手柄结构100最大限度地收入器皿200,从而使烹饪器具的占用空间最小化。
进一步地,在H小于H1的情况下,即转轴轴线高于器皿端口所在平面,在满足关系式h1<H1-H,也可使手柄结构100的最大折叠角度为180°。
进一步地,在H小于H1的情况下,同时满足关系式H1>h1>H1-H和L1+L2<L,也可使手柄结构100的最大折叠角度为180°;或者h1<H1-H+H2和L1+L2<L,也可使手柄结构的最大折叠角度为180°。
具体地,以烹饪器具1处于使用状态时,器皿200的端口侧为上方,与端口侧相对的器皿200的锅底侧为下方,H小于H1的情况也即是沿烹饪器具1的上下方向,转轴302的设置位置高于器皿200的端口所在平面。基于转轴302设置位置高于器皿200的端口所在平面的情况,可以将第一连接部304设置为折弯状,或者转轴的直径较大,或者器皿侧设置有凸起于器皿200端口面的连接端与第一连接部304相连接,以满足转轴302的设置高度。
进一步地,手柄结构的材料包括电木、尼龙、PET+30%GF及金属镶嵌材料中的任一种,以提升手柄结构的耐热性,满足刚性需求,具有耐用及防烫的作用。
具体实施例
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烹饪器具1如图1至图3所示,铰接组件300包括转轴302、第一连接部304和第二连接部306,通过装配将器皿200固定在铰接组件300的第一连接部304上,再通过装配将手柄结构100固定在铰接组件300的第二连接部306上,第一连接部304和第二连接部306可绕转轴302转动。
进一步地,如图2、图4、图6和图9所示,铰接组件300的第一连接部304和第二连接部306绕转轴302朝向器皿200一侧形成0°至180°的折叠,即手柄结构100的折叠角度范围为0°至180°。使用时,铰接组件300完全打开成180°,此时第一连接部304和第二连接部306在铰接处A水平对齐,两个连接部的端面相接触并无相对位移,第一连接部304和第二连接部306形成刚性连接,同时如图10所示,器皿200的重量G与力臂X形成的力矩X×G向下,即可完成手柄结构100与器皿200的固定。
如图3、图8和图9所示,在不使用时,手柄结构100通过铰接组件300向器皿200内部的方向折叠,从而节约了外部空间,便于用户进行收纳。
如图6所示,第一连接部304的上表面与器皿200的端口面之间的距离为H;第一连接部304的上表面与转轴302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H1;转轴302的轴线至器皿200的端口侧的侧壁的距离为L;转轴302的轴线至主体102的端面之间的距离为L1;主体102的端面至避空槽104靠近端面的槽壁之间的距离为L2;避空槽104的槽深为h;第二连接部306的上表面至主体102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h1。
当H≥H1时,同时满足关系式H1+h1<H和L1+L2<L,则手柄结构100可向器皿200一侧折叠的最大角度为180°。
当H<H1时,满足关系式h1<H1-H,此时L与L1、L2无对应关系,则手柄结构100可向器皿200一侧折叠的最大角度为180°。
当H<H1时,同时满足关系式H1>h1>H1-H时和L1+L2<L,则手柄结构100可向器皿200一侧折叠的最大角度为180°。
在不满足上述任一条件的情况下,手柄结构100折叠的最大角度位于手柄结构100与器皿200的实际接触位置形成的夹角α处。
该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1通过手柄结构100与器皿200采用铰链式的折叠方式,使烹饪器具1在不影响正常使用的条件下方便收纳,并节约了占用空间,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的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器皿;
手柄结构,所述手柄结构与所述器皿相铰接;
转轴;
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转轴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器皿相连接;
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手柄结构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上表面与所述器皿的端口面之间的距离为H;
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上表面与所述转轴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H1;
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上表面至所述手柄结构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h1;
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上表面至所述转轴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H2;
其中,以所述器皿的端口侧为上方,基于所述H小于所述H1的情况,所述H1和所述H的差值与所述H2之和大于所述h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结构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另一端相连接;
避空槽,设置于所述主体上,位于所述主体靠近所述转轴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转轴的轴线方向,所述避空槽贯穿所述主体;
沿所述主体的长度方向,所述避空槽的宽度大于所述器皿的端口侧的壁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轴的轴线至所述器皿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连接的一侧的侧壁的距离为L;
所述转轴的轴线至所述主体的端面之间的距离为L1;
所述主体的端面至所述避空槽靠近所述端面的槽壁之间的距离为L2;
其中,以所述器皿的端口侧为上方,所述L1与所述L2之和小于所述L。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上表面与所述器皿的端口面之间的距离为H;
沿所述主体的长度方向,所述避空槽的宽度为W;
所述器皿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连接的一侧的侧壁壁厚为A,所述器皿的容纳腔体的深度为B;
其中,所述B大于所述H,所述L1、所述L2及所述W的和大于所述L与所述A之和。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避空槽的深度为h,所述h大于所述H。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上表面与所述转轴的轴线之间的距离为H1;
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上表面至所述主体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h1;
基于所述H大于所述H1的情况,所述H1与所述h1之和小于或所述H。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手柄结构的材料包括电木、尼龙、PET+30%GF及金属镶嵌材料中的任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手柄结构被配置为适于收叠结构;和/或
所述手柄结构绕所述转轴的转动角度的取值范围为0°至18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579534.5U CN212066461U (zh) | 2020-04-17 | 2020-04-17 | 烹饪器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579534.5U CN212066461U (zh) | 2020-04-17 | 2020-04-17 | 烹饪器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066461U true CN212066461U (zh) | 2020-12-04 |
Family
ID=735960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579534.5U Active CN212066461U (zh) | 2020-04-17 | 2020-04-17 | 烹饪器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066461U (zh) |
-
2020
- 2020-04-17 CN CN202020579534.5U patent/CN21206646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066461U (zh) | 烹饪器具 | |
CN208957696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7390453U (zh) | 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 |
CN213786946U (zh) | 一种便于收纳的烤箱 | |
CN210446761U (zh) | 加热管及具有烘烤功能的烹饪电器 | |
CN209644673U (zh) | 一种具有折叠手柄的电热水壶 | |
CN210961691U (zh) | 锅具提手组件及锅 | |
CN209629431U (zh) | 内锅和烹饪器具 | |
CN106691164B (zh) | 烹饪器具 | |
CN208192835U (zh) | 一种养生壶 | |
CN208551123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3551204U (zh) | 液体加热容器 | |
CN210276965U (zh) | 一种可收纳挂环的手柄组件及厨具 | |
CN211155255U (zh) | 一种盖耳及锅盖 | |
CN215874254U (zh) | 一种具有锅耳的椭圆锅具 | |
CN208192777U (zh) | 一种轻便炒锅 | |
CN217852410U (zh) | 一种便于使用的压力锅 | |
CN213371391U (zh) | 一种便携式早餐机 | |
CN211270153U (zh) | 一种锅盖组件和烹饪器具 | |
CN219803624U (zh) | 锁扣结构、带盖容器和烹饪电器 | |
CN215777257U (zh) | 锅具 | |
CN217039737U (zh) | 一种锅盖及锅具 | |
CN215127695U (zh) | 手柄组件、锅盖及锅具 | |
CN207755180U (zh) | 一种手柄可折叠的锅具及其自动炒菜机 | |
CN217959845U (zh) | 锅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