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64174U - 监控设备 - Google Patents

监控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064174U
CN212064174U CN202021159099.7U CN202021159099U CN212064174U CN 212064174 U CN212064174 U CN 212064174U CN 202021159099 U CN202021159099 U CN 202021159099U CN 212064174 U CN212064174 U CN 2120641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rared light
light emitting
monitoring device
light source
emitting di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15909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Imilab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Chuangm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Chuangm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Chuangm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15909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0641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0641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0641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监控设备,该监控设备包括壳体、摄像组件和红外光源。摄像组件固定在壳体内以用于图像采集。红外光源固定在壳体内以用于在摄像组件进行图像采集时进行红外光补光。红外光源包括红外发光二极管和覆盖红外发光二极管表面的滤光器。滤光器用于阻挡波长小于860nm的红外光。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监控设备能够消除红外补光过程中的红曝现象,减少整机厚度,降低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监控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防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监控设备。
背景技术
在安防系统中,视频监控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由于现今社会犯罪比率不断增加,具备夜视能力的监控设备所扮演的角色更加突出。隐蔽的夜视监控可通过红外摄像技术来实现。红外摄像技术是利用特制的红外光源人为产生红外辐射,产生人眼看不见而普通摄像机能捕捉到的红外光,利用普通低照度摄像机去感受周围环境反射回来的红外光,从而实现夜视功能。
常用的红外光源按照峰值波长可划分为两种规格:850nm和940nm。峰值波长为850nm的红外光源有明显的红暴现象。对于峰值波长为940nm的红外光源,如果其是插件式的,则可以做到无红曝现象,但如果其是贴片式的,依然会有轻微红曝。但是,采用插件式红外光源不但需要多一道波峰焊的生产流程,还需要人工插件、波峰焊过炉、人工剪脚等工序,故而生产成本比贴片式红外光源高很多。另外,插件式红外光源在高度上比贴片式红外光源高很多,不利于监控设备的小型化。
因此,需要一种成本低廉且无红曝的监控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成本低廉、外型紧凑且不存在红曝现象的监控设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监控设备,其包括:壳体;摄像组件,固定在所述壳体内,用于进行图像采集;以及红外光源,固定在所述壳体内,用于在所述摄像组件进行图像采集时进行红外光补光,其中,所述红外光源包括红外发光二极管和覆盖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表面的滤光器,所述滤光器用于阻挡波长小于860nm的红外光。
可选地,所述的监控设备还包括:第一主板,固定在所述壳体内;以及第二主板,固定至所述第一主板并位于所述第一主板上方,所述第二主板具有贯穿孔,其中,所述摄像组件固定至所述第一主板并包括镜头,所述镜头延伸穿过所述贯穿孔,所述红外光源固定至所述第二主板。
可选地,所述红外光源包括多个红外发光二极管。
可选地,所述多个红外发光二极管的数量为6个。
可选地,所述多个红外发光二极管被布置为环绕所述镜头。
可选地,所述多个红外发光二极管与所述镜头的距离相同。
可选地,所述多个红外发光二极管中的任意两个与所述镜头的距离不同。
可选地,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为贴片式。
可选地,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厚度为0.65mm。
可选地,所述第一主板和所述第二主板彼此电连接,所述监控设备还包括:控制电路,设置在所述第一主板上并与所述摄像组件和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首先,贴片式红外光源的成本较低,选择贴片式红外光源来进行红外补光能够降低整个监控设备的成本。其次,贴片式红外光源的本身比较轻薄,有利于降低整个监控设备的小型化和紧凑化。最后,通过在红外光源上设置滤光器来滤除波长在860nm以下的红外光,能够消除红曝现象。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中披露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在附图的若干视图中表示类似的结构。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将理解这些实施例是非限制性的、示例性的实施例,附图仅用于说明和描述的目的,并不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他方式的实施例也可能同样的完成本实用新型中的构思意图。应当理解,附图未按比例绘制。其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监控设备的侧面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监控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提供了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应用场景和要求,目的是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制造和使用本实用新型中的内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各种局部修改是显而易见的,并且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将这里定义的一般原理应用于其他实施例和应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示的实施例,而是与权利要求一致的最宽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监控设备100包括壳体1、第一主板2、第二主板3、摄像组件4、红外光源5和控制电路6。
壳体1用于容纳监控设备100的其他部件并为这些部件提供保护。壳体1的底部可被设计为平坦表面,以方便固定至墙壁或屋顶等需要视频监控的地方。壳体1的顶部可由透明材料制成并且可以具有凸型弧面,以在保证透光率的同时提供更广的拍摄角度。
第一主板2用于为监控设备100的其他结构(例如,电子元件)提供支撑。第一主板2可固定在壳体1内。第一主板2可粘合在壳体1的底部的内表面。
第二主板3用于为监控设备100的其他结构(例如,电子元件)提供支撑提供支撑。第二主板3可固定在壳体1内。具体地,第二主板3可通过紧固件(例如螺钉)固定至第一主板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主板3位于第一主板2之上并与第一主板2间隔开。第二主板3可包括贯通孔31。在本实施例中,贯通孔31位于第二主板3的中心。在其他实施例中,贯通孔31可以不位于第二主板3的中心。
摄像组件4用于进行图像采集。摄像组件4可以是黑白摄像机、″白天彩色夜间自动变黑白″的特殊彩色摄像机或红外低照度彩色摄像机。摄像组件4可固定在壳体1内。更具体地,摄像组件4可固定至第一主板2。摄像组件4可包括镜头41和图像传感器42。镜头41用于将光线聚焦于图像传感器42上。图像传感器22利用光电器件的光电转换功能将感光面上的光像转换为与光像成相应比例关系的电信号。在本实施例中,镜头41延伸穿过贯穿孔31。
红外光源5用于在摄像组件4进行图像采集时进行红外光补光。红外光源5可固定在壳体1内。更具体地,红外光源5固定至第二主板3。红外光源5可包括多个红外发光二极管51。红外发光二极管51可由红外辐射效率高的材料(例如,砷化镓)制成PN结,外加正向偏压向PN结注入电流激发红外光。在本实施例中,红外发光二极管51发出的红外光在波长为960nm时具有峰值光强。在其他实施例中,红外发光二极管51发出的红外光在波长为940nm、950nm或970nm时具有峰值光强。红外光源5可包括多个红外发光二极管51。红外发光二极管51的数量可以为3、4、5、6、7、8、9、10、20或更多。多个红外发光二极管51可被布置为环绕镜头41,即沿镜头41的周向排列。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红外发光二极管51与镜头41的距离相同。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红外发光二极管51中的任意两个与镜头41的距离不同。红外发光二极管51可以为贴片式,例如,2835封装贴片式红外发光二极管。红外发光二极管51的高度可以为0.65nm或更小,例如0.5nm。红外发光二极管51的长度可以为3.5nm或更小,例如,3.0nm。红外发光二极管51的宽度可以为2.8nm或更小,例如2.0nm。由于贴片式红外发光二极管的高度比插件式红外灯的高度小得多,因此能够显著降低监控设备100的整体高度,实现了更加紧凑的结构。人眼可见光的波长为380nm至780nm,当红外发光二极管的中心波长起点位于800nm时,在点亮时就会有微弱的红点。因此,如果能够当红外发光二极管的中心波长起点推后至830nm以上,就能够基本消除红曝现象。如果能够当红外发光二极管的中心波长起点推后至860nm以上,就能完全消除红曝现象。中心波长指的是发光器件所发的光的光谱曲线的中线点对应的波长。中心波长可以是一个点,也可以是一个范围。
红外光源5还可包括滤光器52,滤光器52覆盖红外发光二极管51的表面,以阻挡红外发光二极管51发出的波长小于860nm的红外光。在一些实施例中,滤光器52可阻挡红外发光二极管51发出的波长小于810nm、820nm、830nm、840nm或850nm的红外光。滤光器52可以为滤光膜、滤光涂层或滤光片。透镜是用透明物质制成的表面为球面一部分的光学元件,主要用作聚光。
控制电路6可设置在第一主板2上并与摄像组件4和红外发光二极管51电连接,以对二者进行控制。
监控设备100还可包括电源(未示出)或供电电路(未示出)。所述电源或供电电路电连接至控制电路6、摄像组件4和红外光源5以向这些器件供电。
本实用新型创新地将红外光源的波段在光谱上的起点后移了例如60nm,从而有效地避开了人眼可见光范围,虽然在峰值光强所对应的波长为960nm,但960nm距离无红曝的贴片式红外光源的940nm只有20nm,因此不会对安防监控设备的实际补光效果造成明显影响。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采用2835封装贴片式红外光源的监控设备,能够消除红曝,减少整机厚度,生产成本更低,且对补光效果几乎无影响。
综上所述,在阅读本详细公开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明白,前述详细公开内容可以仅以示例的方式呈现,并且可以不是限制性的。尽管这里没有明确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意图囊括对实施例的各种合理改变,改进和修改。这些改变,改进和修改旨在由本实用新型提出,并且在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监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摄像组件,固定在所述壳体内,用于进行图像采集;以及
红外光源,固定在所述壳体内,用于在所述摄像组件进行图像采集时进行红外光补光,
其中,所述红外光源包括红外发光二极管和覆盖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表面的滤光器,所述滤光器用于阻挡波长小于860nm的红外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控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主板,固定在所述壳体内;以及
第二主板,固定至所述第一主板并位于所述第一主板上方,所述第二主板具有贯穿孔,
其中,所述摄像组件固定至所述第一主板并包括镜头,所述镜头延伸穿过所述贯穿孔,所述红外光源固定至所述第二主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监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光源包括多个红外发光二极管。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监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红外发光二极管的数量为6个。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监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红外发光二极管被布置为环绕所述镜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监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红外发光二极管与所述镜头的距离相同。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监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红外发光二极管中的任意两个与所述镜头的距离不同。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为贴片式。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的厚度为0.65mm。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监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板和所述第二主板彼此电连接,所述监控设备还包括:
控制电路,设置在所述第一主板上并与所述摄像组件和所述红外发光二极管电连接。
CN202021159099.7U 2020-06-19 2020-06-19 监控设备 Active CN2120641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59099.7U CN212064174U (zh) 2020-06-19 2020-06-19 监控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59099.7U CN212064174U (zh) 2020-06-19 2020-06-19 监控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064174U true CN212064174U (zh) 2020-12-01

Family

ID=735145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159099.7U Active CN212064174U (zh) 2020-06-19 2020-06-19 监控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0641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51848B2 (en) Photographic light system, imag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different types of photographic light using a single multifunctional light module
KR101259390B1 (ko) 조명장치
TW201502711A (zh) 專用於計算成像並具有進一步功能性的光學成像設備
KR20160144006A (ko) 복수의 반도체 광원을 이용한 휴대용 고분광 카메라 장치
GB2429304A (en) Flash device
CN113741120B (zh) 补光透镜、补光灯模组、镜头组件及电子设备
JP7042465B2 (ja) 光源ユニット、及び移動体
US20090122394A1 (en) Camera Module
US20140353501A1 (en) Night vision attachment for smart camera
CN208434044U (zh) 滤光组件、相机模组、图像撷取装置及电子装置
TWI616711B (zh) Lighting module and its application
CN110445990B (zh) 一种补光装置及拍摄系统
CN212064174U (zh) 监控设备
US20230217791A1 (en) Light emitting apparatus, display apparatus, image pickup apparatus, electronic apparatus, illuminating apparatus, and movable object
CN102346353A (zh) 手持红外摄像机
US20170054918A1 (en) Imaging and lighting apparatus
KR100942138B1 (ko) Led용 집광 렌즈
CN105739724B (zh) 可进行横向侦测及调整追踪距离的光学导航模块
JP2011199348A (ja) 照明付き監視カメラ装置
CN102710893A (zh) 远距离激光红外夜视摄像机
CN109963084A (zh) 行人检测红外摄像照明装置
CN215526186U (zh) 一种光学成像组件和光学成像系统
KR100627708B1 (ko) 디지털카메라 플래시 렌즈의 일체화 구조
CN220754944U (zh) 摄像头及电子设备
CN208623778U (zh) 一种具有红外成像功能的双摄像头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Room 001a, 11 / F, building 1, 588 Zixing Road,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200241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chuangmi Shuli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908, No.1, Lane 399, shengxia Road, Pudong New Area pilot Free Trade Zone, Shanghai 201203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CHUANGMI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