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62623U - 一种液冷装置及电池包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液冷装置及电池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062623U
CN212062623U CN202020405657.7U CN202020405657U CN212062623U CN 212062623 U CN212062623 U CN 212062623U CN 202020405657 U CN202020405657 U CN 202020405657U CN 212062623 U CN212062623 U CN 2120626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ooling
pipe
hole
tray
top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0565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占莉
王东
于林
潘福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40565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0626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0626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0626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为了提供一种新的液冷装置,避免进出液处的连接结构穿过托盘的侧壁,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液冷装置及电池包。液冷装置包括托盘、液冷管和两个导流件;托盘设有安装槽,安装槽的槽底设有两个安装孔,安装孔贯穿托盘的底面;每个导流件包括外接管和中空的承接台,承接台设有第一侧和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第一侧的顶面与托盘的底面贴合,第一侧的顶面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与安装孔相向设置,第二侧的顶面设有第二通孔,外接管与承接台连接,外接管与第二通孔连通;液冷管设于安装槽内,液冷管设有分别用于进液和出液的两个连接部,连接部穿过安装孔并延伸至第一通孔中。液体从连接部进入承接台,再进入外接管,外接管用于连接外部管道。

Description

一种液冷装置及电池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冷装置及电池包。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动力电池作为电动车上的核心部件之一,其安全性能、续航性能等备受关注,其中,在动力电池包上设置电池热管理系统必不可少,该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可对动力电池进行冷却,以防止电池过热,导致危险发生。
然随着新能源汽车发展,锂电池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锂电池本身特性,使用充放电倍率越高其发热量越大,而锂电池使用环境温度比较苛刻,因此对其热管理变得至关重要,目前热管理有一种压管方案,其特点成本低、工艺成熟,是将液冷管压入托盘的安装槽内,而进出液处的连接结构需要穿过托盘的侧壁。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提供一种新的液冷装置,避免进出液处的连接结构穿过托盘的侧壁,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液冷装置及电池包,本实用新型具体是以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液冷装置包括托盘、液冷管和两个导流件;
所述托盘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槽底设有两个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贯穿所述托盘的底面;
每个所述导流件包括外接管和中空的承接台,所述承接台设有第一侧和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所述第一侧的顶面与所述托盘的底面贴合,所述第一侧的顶面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安装孔相向设置,所述第二侧的顶面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外接管与所述承接台连接,所述外接管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
所述液冷管设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液冷管设有分别用于进液和出液的两个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穿过所述安装孔并延伸至所述第一通孔中。
本实用新型液冷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液冷管还包括主体,所述主体设于两个所述连接部之间;每个所述连接部包括连接管和转接件,所述连接管设于所述主体和所述转接件之间,所述连接管连通所述主体和所述转接件,所述主体的厚度大于所述连接管的厚度,所述主体的顶面所在的平面和所述连接管的外表面围设形成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用于设置所述转接件,所述连接部的顶面与所述主体的顶面相平齐,所述转接件穿过所述安装孔并延伸至所述第一通孔中。
本实用新型液冷装置的更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液冷管的连接管设有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设有开口,所述第一端与所述液冷管的主体连接,所述第二端封闭,所述连接管的底面设有第三通孔,所述连接管的顶面与所述主体的顶面相平齐;所述转接件与所述连接管的底面连接,所述转接件与所述第三通孔连通。
本实用新型液冷装置的更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转接件与所述托盘的底面焊接,所述托盘的底面设有用于堆积焊液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设于所述安装孔之外,所述第一凹槽围绕所述安装孔设置。
本实用新型液冷装置的更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连接部还包括过渡管,所述过渡管设于所述液冷管的连接管和所述主体之间,所述过渡管的顶面与所述主体的顶面相平齐,所述过渡管的底面倾斜设置。
本实用新型液冷装置的更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转接件和/或所述承接台设有密封件。
本实用新型液冷装置的更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转接件的远离所述连接管的一端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沿所述转接件的周向设置,所述密封件包括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设于所述第二凹槽内。
本实用新型液冷装置的更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承接台的第一侧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围绕所述第一通孔设置,所述密封件包括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设于所述第三凹槽内。
本实用新型液冷装置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承接台的第二侧的厚度小于所述承接台的第一侧的厚度。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池包,包括上述的液冷装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可以在液冷管从托盘底部穿出且受安装空间受限制的应用场景下,解决液冷管与车辆液冷系统其它结构的连接问题;
(2)本实用新型中电池液冷管通过压管方式压入托盘的安装槽中,避免电池液冷管承受托盘上方电池模组施加的压力,避免因压力而导致电池液冷管破裂,并且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安装高度;
(3)过渡管的底面倾斜设置,因此过渡管可以在压管过程中吸收大部分的形变应力,避免连接管和转接件因压管过程中承受压力而损坏;
(4)双密封结构,降低冷却液泄漏的概率,同时仍可保证导流件所占高度空间位置最低。
(5)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省去连接管路的使用,最大程度保证了连接可靠性,生产成本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液冷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液冷装置的进出液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导流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液冷管的部分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5为图4中连接管和转接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电池包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其中,主体10,连接部20,连接管21,转接件22,第二凹槽222,过渡管23,托盘30,电池模组40,导热片50,导流件60,承接台61,外接管62,第一通孔631,第三凹槽632,连接板633,第一密封圈71,第二密封圈72,液冷管8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提供一种新的液冷装置,避免进出液处的连接结构穿过托盘30的侧壁,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液冷装置及电池包,本实用新型具体是以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实施例1:
结合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液冷装置包括托盘30、液冷管80和两个导流件60;托盘30设有安装槽,安装槽的槽底设有两个安装孔,安装孔贯穿托盘30的底面;每个导流件60包括外接管62和中空的承接台61,承接台61设有第一侧和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第一侧的顶面与托盘30的底面贴合,第一侧的顶面设有第一通孔631,第一通孔631与安装孔相向设置,第二侧的顶面设有第二通孔,外接管62与承接台61连接,外接管62与第二通孔连通;液冷管80设于安装槽内,液冷管80设有分别用于进液和出液的两个连接部20,连接部20穿过安装孔并延伸至第一通孔631中。
本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液冷管80由托盘30底部穿出的方案。本实施例1中,液冷管80的两个连接部20作为进出液处的连接结构。液冷管80的连接部20从托盘30的底部穿出,而由于托盘30较薄,液冷管80只能延伸至托盘30底部之外。本实施例1中的导流件60可以作为液体循环的通道,进一步输送液体。液冷管80内的液体可以从连接部20进入承接台61,再由承接台61进入外接管62,外接管62用于连接液冷装置之外的管道,由此液体可以经外接管62流入车辆液冷系统的其他装置中。
进一步地,液冷管80还包括主体10,主体10设于两个连接部20之间;每个连接部20包括连接管21和转接件22,连接管21设于主体10和转接件22之间,连接管21连通主体10和转接件22,主体10的厚度大于连接管21的厚度,主体10的顶面所在的平面和连接管21的外表面围设形成容置空间,容置空间用于设置转接件22,连接部20的顶面与主体10的顶面相平齐,转接件22穿过安装孔并延伸至第一通孔631中。
本实施例1中,电池液冷管80在安装槽内安装到位后,安装槽的顶端高度等于或大于电池液冷管80的主体10顶面的高度,又由于电池液冷管80的连接部20的顶面与主体10的顶面相平齐,因此电池液冷管80的连接部20不会外凸至安装槽外,不会占用电池包内过多空间,不会影响电池模组40的排布。而连接管21的厚度小于主体10的厚度,可以为转接件22提供更多的容置空间,在避免外凸的同时也为转接件22提供了足够的安装空间。本实施例1中电池液冷管80连接部20的连接件相当于进出液处的连接结构,本实施例1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进出液处的连接结构在托盘30表面会产生凸起,影响电池模组40的排布的技术问题。本实施例1中,连接管21为扁状,主体10的截面为碗状,由此适配连接管21和主体10的厚度要求。
更进一步地,液冷管80的连接管21设有第一端和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第一端设有开口,第一端与液冷管80的主体10连接,第二端封闭,连接管21的底面设有第三通孔,连接管21的顶面与主体10的顶面相平齐;转接件22与连接管21的底面连接,转接件22与第三通孔连通。
更进一步地,转接件22与托盘30的底面焊接,托盘30的底面设有用于堆积焊液的第一凹槽,第一凹槽设于安装孔之外,第一凹槽围绕安装孔设置。
更进一步地,连接部20还包括过渡管23,过渡管23设于液冷管80的连接管21和主体10之间,过渡管23的顶面与主体10的顶面相平齐,过渡管23的底面倾斜设置。
本实施例1中,过渡管23的顶面与主体10的顶面平齐,过渡管23不会外凸。过渡管23的底面倾斜设置,更好地连接主体10和连接管21。在电池液冷管80压入安装槽的过程中,过渡管23可以吸收大部分的形变应力,避免连接管21和转接件22因压管过程中承受压力而损坏。
更进一步地,转接件22和/或承接台61设有密封件。
本实施例1中密封件可以设于转接件22和承接台61相接触的区域。
更进一步地,转接件22的远离连接管21的一端设有第二凹槽222,第二凹槽222沿转接件22的周向设置,密封件包括第一密封圈71,第一密封圈71设于第二凹槽222内。
更进一步地,承接台61的第一侧设有第三凹槽632,第三凹槽632围绕第一通孔631设置,密封件包括第二密封圈72,第二密封圈72设于第三凹槽632内。
本实施例1中,第一密封圈71为径向密封件,第二密封圈72为轴向密封件,第一密封圈71和第二密封圈72可以避免液体从转接件22和承接台61的连接处外漏,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中的密封件的数量、结构均不限于实施例1,只要能够起到避免液体从转接件22和承接台61的连接处外漏的作用即可。
进一步地,承接台61的第一侧还设有连接板633,连接板633的顶面与托盘30的底面贴合,连接板633设有第一连接孔,托盘30设有第二连接孔,连接板633和托盘30通过螺栓组件连接,螺栓组件的螺栓穿设于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中。
进一步地,承接台61的第二侧的厚度小于承接台61的第一侧的厚度。
本实施例1中,承接台61的第一侧设于托盘30向导流件60的投影区之内,承接台61的第二侧设于托盘30向导流件60的投影区之外。外接管62设于第二侧,通过将承接台61第二侧的厚度设置为小于第一侧的厚度,从而降低了外接管62的高度,减小了液冷装置整体所占用的体积。
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制作、组装本实施例1中的液冷装置:
设计电池液冷管80的主体10、过渡管23、连接管21和转接件22的尺寸,预先算出连接管21与主体10之间的厚度差,保证主体10、过渡管23和连接管21的顶面在同一水平面,同时保证为转接件22提供足够的容置空间,其中,过渡管23的设计需要保证后期压管过程不会对连接管21和转接件22造成任何影响;
预先成型电池液冷管80的主体10、过渡管23、连接管21;
将转接件22焊接于连接管21的底面,焊接面为平面;
压管过程,将电池液冷管80压入托盘30的安装槽中,转接件22穿设于托盘30的安装孔中;
压管后,转接件22穿出托盘30的底部并与托盘30底面焊接,其中,焊接处设有第一凹槽,确保堆积焊液不会超出托盘30底部平面,以实现最佳的安装空间利用率;
将第一密封圈71安装于转接件22;
将第二密封圈72安装于导流件60中;
将导流件60安装于转接件22,并用螺栓连接导流件60和托盘30。
实施例2:
不同于实施例1,实施例2中的密封件可以包括多个轴向密封圈,也可以包括多个径向密封圈。
实施例3:
结合图6所示,本实施例3提供一种电池包,电池包包括上述的液冷装置。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3中的电池包还包括电池模组40和导热片50,导热片50设于托盘30上,电池模组40设于导热片50上。
本实用新型可以在液冷管80从托盘30底部穿出且受安装空间受限制的应用场景下,解决液冷管80与车辆液冷系统其它结构的连接问题,并且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安装高度。
本实用新型中电池液冷管80通过压管方式压入托盘30的安装槽中,避免电池液冷管80承受托盘30上方电池模组40施加的压力,避免因压力而导致电池液冷管80破裂。过渡管23的底面倾斜设置,因此过渡管23可以在压管过程中吸收大部分的形变应力,避免连接管21和转接件22因压管过程中承受压力而损坏。
转接件22外套第一密封圈71,导流件60直接配合转接件22,用螺栓将导流件60紧固于托盘30;导流件60与托盘30相接触的面另加装第二密封圈72,进而实现双密封降低冷却液泄漏的概率。同时仍可保证导流件60所占高度空间位置最低。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省去连接管21路的使用,且电池液冷管80不外凸、不承受压力,最大程度保证了连接可靠性,生产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中托盘30内具有安装槽,安装槽连续分布在电池托盘30本体且是开口式,在安装槽的槽底具有一个进液口和一个出液口,电池液冷管80安装在安装槽内。结合进出液口位于托盘30底部引出而不占用电池包内空间,使用连接管21路极少,提高了可靠性。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技术中进出液体位置的结构凸起的技术问题,保证电池包内始终保持电池液冷管80压入安装槽后的顶面保持一致水平,可使电池模组40能够最大限度利用电池包内空间,同时进出液位置的连接(焊接)结构不能受到压管过程的影响,托盘30整体厚度也不会有较大改变、不会有较大影响。通过导流件60可以解决因托盘30较薄而导致的底部安装冗余空间不足的问题,可最大限度压缩转接件22的高度及导流件60的安装高度。
本实用新型液冷管80的各个部分的顶面均平齐,液冷管80不会外凸至安装槽外,不占用电池包内空间,从而最大限度的节约了电池包内空间;托盘30出接头处设有第一凹槽,用于堆积焊料,可防止接头接插件装配时受堆积焊料影响;利用导流件60并结合特殊设计双密封方案,可最大限度压缩高度空间,并很好的实现了密封效果。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装置包括托盘(30)、液冷管(80)和两个导流件(60);
所述托盘(30)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槽底设有两个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贯穿所述托盘(30)的底面;
每个所述导流件(60)包括外接管(62)和中空的承接台(61),所述承接台(61)设有第一侧和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所述第一侧的顶面与所述托盘(30)的底面贴合,所述第一侧的顶面设有第一通孔(631),所述第一通孔(631)与所述安装孔相向设置,所述第二侧的顶面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外接管(62)与所述承接台(61)连接,所述外接管(62)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
所述液冷管(80)设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液冷管(80)设有分别用于进液和出液的两个连接部(20),所述连接部(20)穿过所述安装孔并延伸至所述第一通孔(631)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管(80)还包括主体(10),所述主体(10)设于两个所述连接部(20)之间;
每个所述连接部(20)包括连接管(21)和转接件(22),所述连接管(21)设于所述主体(10)和所述转接件(22)之间,所述连接管(21)连通所述主体(10)和所述转接件(22),所述主体(10)的厚度大于所述连接管(21)的厚度,所述主体(10)的顶面所在的平面和所述连接管(21)的外表面围设形成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用于设置所述转接件(22),所述连接部(20)的顶面与所述主体(10)的顶面相平齐,所述转接件(22)穿过所述安装孔并延伸至所述第一通孔(631)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管(80)的连接管(21)设有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设有开口,所述第一端与所述液冷管(80)的主体(10)连接,所述第二端封闭,所述连接管(21)的底面设有第三通孔,所述连接管(21)的顶面与所述主体(10)的顶面相平齐;
所述转接件(22)与所述连接管(21)的底面连接,所述转接件(22)与所述第三通孔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件(22)与所述托盘(30)的底面焊接,所述托盘(30)的底面设有用于堆积焊液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设于所述安装孔之外,所述第一凹槽围绕所述安装孔设置。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20)还包括过渡管(23),所述过渡管(23)设于所述液冷管(80)的连接管(21)和所述主体(10)之间,所述过渡管(23)的顶面与所述主体(10)的顶面相平齐,所述过渡管(23)的底面倾斜设置。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件(22)和/或所述承接台(61)设有密封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件(22)的远离所述连接管(21)的一端设有第二凹槽(222),所述第二凹槽(222)沿所述转接件(22)的周向设置,所述密封件包括第一密封圈(71),所述第一密封圈(71)设于所述第二凹槽(222)内。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台(61)的第一侧设有第三凹槽(632),所述第三凹槽(632)围绕所述第一通孔(631)设置,所述密封件包括第二密封圈(72),所述第二密封圈(72)设于所述第三凹槽(632)内。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台(61)的第二侧的厚度小于所述承接台(61)的第一侧的厚度。
10.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冷装置。
CN202020405657.7U 2020-03-26 2020-03-26 一种液冷装置及电池包 Active CN2120626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05657.7U CN212062623U (zh) 2020-03-26 2020-03-26 一种液冷装置及电池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05657.7U CN212062623U (zh) 2020-03-26 2020-03-26 一种液冷装置及电池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062623U true CN212062623U (zh) 2020-12-01

Family

ID=735401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05657.7U Active CN212062623U (zh) 2020-03-26 2020-03-26 一种液冷装置及电池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0626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351888B1 (en) Battery heat exchange system
US20220006140A1 (en) Battery pack and cooling system thereof
CN210692627U (zh) 集成式壳体及包含其的液冷电池包
CN211629192U (zh) 一种用于电池包的电池箱体及电池包
CN112201887A (zh) 一种液冷管路外置的电池包冷却系统
CN212062623U (zh) 一种液冷装置及电池包
CN216720060U (zh) 一种内置集成液冷管路热交换动力电池系统
CN210006861U (zh) 蓄电池模块冷却结构及电动汽车
CN213304189U (zh) 一种燃料电池的尾排系统及燃料电池车辆
CN221150207U (zh) 一种电池包下壳体、电池包及车辆
CN210956752U (zh) 一种带冷却液流通道的动力电池框架结构
CN113644368A (zh) 一种用于电池包的电池箱体及电池包
CN111430847B (zh) 一种电池液冷管、液冷装置及电池包
CN220491992U (zh) 电池包壳体及具有其的电池包
CN221077349U (zh) 汽车热管理系统及汽车
CN212342693U (zh) 电池包用一体式水冷系统
CN218996851U (zh) 电池组液冷散热无焊接成组结构、电池包及动力电池箱
CN216198441U (zh) 一种扣压结构的一体式换热器
CN211649068U (zh) 一种汽车传动轴防尘罩散热结构
CN218039431U (zh) 一种并联液冷结构总成及电池模组
CN215950332U (zh) 齿轮箱的高温端冷却结构
CN215988926U (zh) 一种一体式液冷板结构及电池包
CN220138436U (zh) 集流体、冷却装置以及电池包
CN219655525U (zh) 一种连接件及使用该连接件的大容量电池
CN210070715U (zh) 一种密封良好便于油管装配的油冷器连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