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55062U - 一种泵 - Google Patents

一种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055062U
CN212055062U CN202020019154.6U CN202020019154U CN212055062U CN 212055062 U CN212055062 U CN 212055062U CN 202020019154 U CN202020019154 U CN 202020019154U CN 212055062 U CN212055062 U CN 2120550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shell
flow channel
guide plate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01915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颜邦友
廖勇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AITH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AITH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AITH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AITH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01915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0550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0550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0550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泵,包括外壳、隔膜机构、与隔膜机构连接的传动机构、与传动机构连接的动力机构、设于外壳中的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传动机构用于使隔膜机构发生变形而实现流体的吸入或排出;外壳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连接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导流板,导流板、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围合形成供流体流动的流道,第二壳体开设有与流道连通的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环绕流道设置,第一密封件位于导流板与第一壳体之间,第二密封件位于导流板与第二壳体之间。本实用新型的泵,通过设置环绕流道的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可以防止流道内的流体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缝隙泄漏,从而提升了泵的气密性。

Description

一种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体输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泵。
背景技术
泵是输送流体或使流体增压的装置,被广泛应用在化工生产、农业生产、矿业以及冶金等领域。现有技术的泵通常都包括端盖和泵身,而且端盖和泵身之间的连接方式是通过超声波焊接,但在超声波焊接过程中,端盖和泵身的接触部位可能产生气泡或者缝隙,导致泵整体的气密性不是很好。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泵,以解决现有泵气密性不好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泵,包括外壳、安装于所述外壳的隔膜机构、与所述隔膜机构连接的传动机构、与所述传动机构连接的动力机构、设于所述外壳中的第一密封件、以及设于所述外壳中的第二密封件,所述动力机构用于向所述传动机构提供动力,所述传动机构用于使所述隔膜机构发生变形而实现流体的吸入或排出;
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相对设置的第二壳体、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围合形成供流体流动的流道,所述第二壳体开设有与所述流道连通的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所述第一密封件和所述第二密封件环绕所述流道设置,所述第一密封件位于所述导流板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所述第二密封件位于所述导流板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流道包括第一子流道、第二子流道、第三子流道、第四子流道、第一导流孔、第二导流孔、第一连通部以及第二连通部,所述导流板与所述第一壳体围合形成所述第一子流道和所述第二子流道,所述导流板与所述第二壳体围合形成所述第三子流道和所述第四子流道,所述第一导流孔贯穿所述导流板并连通所述流体入口和所述第一子流道,所述第一连通部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并连通所述第一子流道和所述第二子流道,所述第二导流孔贯穿所述导流板并连通所述第二子流道和所述第三子流道,所述第四子流道一端与所述流体出口连通、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连通部与所述第三子流道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密封件包括环绕所述第一子流道设置的第一密封部、环绕所述第二子流道设置的第二密封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密封部与所述第二密封部的连接筋。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密封部和所述第二密封部都呈环形,且所述第二密封部间隔设于所述第一密封部的内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密封件包括环绕所述第三子流道设置的第三密封部和环绕所述第四子流道设置的第四密封部,所述第三密封部连接于所述第四密封部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通部包括贯穿所述导流板并与所述第三子流道连通的第三导流孔、贯穿所述导流板并连通所述第四子流道的第四导流孔、凹设于所述第一壳体朝向所述导流板一侧并与所述第三导流孔连通的第五导流孔、贯穿所述第一壳体并与所述第四导流孔连通的第六导流孔、以及凹设于所述第一壳体远离所述导流板一侧并连通所述第五导流孔与所述第六导流孔的转流腔室。
进一步地,所述泵还包括位于所述导流板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的第三密封件,所述第三密封件包括环绕所述第三导流孔设置的第五密封部和环绕所述第四导流孔设置并与所述第五密封部固定连接的第六密封部。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板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凹设有供所述第一密封件嵌入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壳体朝向所述导流板的一侧凸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密封件连接的第一凸起;且/或,
所述导流板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凹设有供所述第二密封件嵌入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壳体朝向所述导流板的一侧凸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二密封件连接的第二凸起;且/或,
所述导流板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凹设有供所述第三密封件嵌入的第三凹槽,所述第一壳体朝向所述导流板的一侧凹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三密封件连接的第三凸起。
进一步地,所述泵还包括电磁阀,所述电磁阀包括贯穿设有安装槽并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远离所述第二壳体一侧的线架、绕设于所述线架外的线圈、固定于所述安装槽中的定芯、与所述定芯间隔相对设置并滑动安装于所述安装槽中的动芯、套设于所述动芯外且两端分别与所述定芯和所述动芯连接的弹簧、以及连接于所述动芯远离所述定芯一侧以用于控制所述流道开合的隔膜。
进一步地,所述电磁阀还包括设于所述动芯朝向所述定芯一侧的减震垫。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导流板与第一壳体之间设置第一密封件,在导流板与第二壳体之间设置第二密封件,且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都环绕流道设置,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可以防止流体从流道内泄漏,从而提升了泵的气密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泵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所示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所示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所示导流板、第一密封件及第三密封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6为图2中所示导流板与第二密封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7为图2中所示第一壳体与阀片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8为图7中所示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9为图7中所示第一壳体与阀片另一角度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10为图2中所示隔膜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11为图1中所示泵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沿B-B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所示线架、定芯、动芯、弹簧、减震垫及隔膜的分解示意图。
图中:100、泵;10、外壳;20、隔膜机构;30、传动机构;40、动力机构;50、第一密封件;60、第二密封件;31、凸轮;32、连接轴;33、挤压件;11、第一壳体;12、第二壳体;13、导流板;121、流体入口;122、流体出口;123、凹设部;124、定位柱;71、第一子流道;72、第二子流道;73、第三子流道;74、第四子流道;75、第一导流孔;76、第二导流孔;77、第一连通部;21、压流膜片;22、固定架;211、刚性顶压部;212、弹性连接部;213、容纳腔;771、进流阀;772、出流阀;773、阀片;774、第一安装孔;775、进流孔;776、第二安装孔;777、出流孔;51、第一密封部;52、第二密封部;53、连接筋;61、第三密封部;62、第四密封部;781、第三导流孔;782、第四导流孔;783、第五导流孔;784、第六导流孔;785、转流腔室;80、第三密封件;81、第五密封部;82、第六密封部;131、第一凹槽;133、第三凹槽;132、第二凹槽;111、第一凸起;112、第三凸起;125、第二凸起;90、电磁阀;91、线架;92、定芯;93、动芯;94、弹簧;95、隔膜;911、安装槽;931、台阶;96、减震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内、外、顶部、底部……)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该元件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请参阅图1-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泵100,包括外壳10、隔膜机构20、传动机构30、动力机构40、第一密封件50以及第二密封件60,第一密封件50和第二密封件60安装在外壳10内,隔膜机构20安装于外壳10,动力机构40与传动机构30连接,以向传动机构30提供动力,传动机构30与隔膜机构20连接,隔膜机构20在传动机构30的作用下可发生变形,从而实现流体的吸入或排出。可以理解的是,该流体既可以是气体,也可以是液体。
优选地,动力机构40为电机,传动机构30包括凸轮31、连接轴32以及挤压件33,凸轮31上设有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且第一连接孔的中心轴与第二连接孔的中心轴呈夹角设置,凸轮31通过第一连接孔与电机的电机轴固定连接,连接轴32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接孔与凸轮31连接、另一端与挤压件33连接,挤压件33则与隔膜机构20连接,电机轴转动时,会带动凸轮31一起转,凸轮31通过连接轴32驱动挤压件33挤压隔膜机构20或使隔膜机构20恢复原状,从而实现流体的吸入或排出。
外壳10包括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以及导流板13,隔膜机构20安装于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与第一壳体11相对设置,导流板13位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之间,且导流板13、第一壳体11及第二壳体12围合形成供流体流动的流道,第二壳体12贯穿设有与流道连通的流体入口121和流体出口122,第一密封件50和第二密封件60环绕流道设置,且第一密封件50位于第一壳体11与导流板13之间,第二密封件60位于第二壳体12与导流板13之间。
以该设计方式,通过在导流板13与第一壳体11之间设置第一密封件50,在导流板13与第二壳体12之间设置第二密封件60,且第一密封件50和第二密封件60都环绕流道设置,这样,可防止流道内的流体从导流板13与第一壳体11之间的缝隙或者从导流板13与第二壳体12之间的缝隙留出,从而提升了泵100的气密性。
优选地,第二壳体12朝向第一壳体11的一侧凹设有一凹设部123,导流板13嵌设在凹设部123内,第一壳体11的边缘与第二壳体12的边缘直接接触,这样可减小泵100的整体体积,有助于实现泵100的小型化。而且由于存在第一密封件50和第二密封件60,使得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接触部位之间的缝隙不会对泵100的气密性产生影响,因此二者可直接通过螺丝或钉子等连接件进行机械连接,有利于降低制造难度和生产成本。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12之间通过螺丝可拆卸连接,方便后期的维护和更换。
优选地,第二壳体12朝向第一壳体11的一侧凸设有定位柱124,第一壳体11对位设有与该定位柱124配合的定位孔。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改进方式,流道包括第一子流道71、第二子流道72、第三子流道73、第四子流道74、第一导流孔75、第二导流孔76、第一连通部77以及第二连通部,导流板13与第一壳体11围合形成第一子流道71和第二子流道72,导流板13与第二壳体12围合形成第三子流道73和第四子流道74,第一导流孔75和第二导流孔76都贯穿导流板13,且第一导流孔75连通流体入口121和第一子流道71,第一连通部77设置与第一壳体11并连通第一子流道71和第二子流道72,第二导流孔76连通第二子流道72和第三子流道73,第四子流道74的一端与流体出口122连通、另一端通过第二连通部与第三子流道73连通。
本实施例中,隔膜机构20包括压流膜片21和用于安装压流膜片21的固定架22,固定架22与第一壳体11固定连接,压流膜片21包括与挤压件33连接的刚性顶压部211和连接刚性顶压部211与第一壳体11的弹性连接部212,弹性连接部212设有开口朝向第一壳体11的容纳腔213,且该容纳腔213通过第一连通与第一子流道71和第二子流道72连通。
优选地,第一连通部77包括进流阀771和与进流阀771间隔设置的出流阀772,且进流阀771和出流阀772都设有一个伞状阀片773,进流阀771设有第一安装孔774和若干个沿第一安装孔774的周向间隔分布的进流孔775,出流阀772设有第二安装孔776和若干个沿第二安装孔776的周向间隔分布的出流孔777,第一子流道71通过进流孔775与容纳腔213连通,第二子流道72通过出流孔777与容纳腔213连通,伞状阀片773包括安装于第一安装孔774或第二安装孔776的阀杆和连接于阀杆一端以用于覆盖进流孔775或出流孔777的覆盖片,用于覆盖进流孔775的覆盖片位于第一壳体11朝向压流膜片21的一侧,用于覆盖出流孔777的覆盖片位于第一壳体11远离压流膜片21的一侧,因此,在挤压件33通过刚性顶压部211挤压弹性连接部212过程中,可以使覆盖在出流孔777上的覆盖片呈打开状态,从而将容纳腔213内的流体通过出流孔777挤向第二子流道72中,当弹性连接部212不受挤压件33挤压而恢复至原状态过程中,可以使覆盖在进流孔775上的覆盖片呈打开状态,从而将第一子流道71中的流体通过进流孔775吸入容纳腔213中。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连通部77和压流膜片21都设有三个,且每个第一连通部77都与一个相应的压流膜片21配合,从而提高了泵100的工作效率。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通部77和压流膜片21的数量并不局限于三个,例如一个、两个、或者其它数量的多个也是可以的。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改进方式,第一密封件50包括环绕第一子流道71设置的第一密封部51、环绕第二子流道72设置的第二密封部52以及连接第一密封部51与第二密封部52的连接筋53,且第一密封部51和第二密封部52都呈环形,第二密封部52间隔设于第一密封部51的内侧。
通过设置第一密封件50包括第一密封部51和第二密封部52,且第二密封部52位于第一密封部51的内侧,也即,第二密封部52位于第一子流道71与第二子流道72之间,这样,不仅可以防止第一子流道71内的流体泄露至泵100外,而且还可以防止第一子流道71内的流体通过第一壳体11与导流板13之间的缝隙进入第二子流道72。同时第一密封部51、第二密封部52以及连接筋53通过注塑成型为一体,降低制造难度。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改进方式,第二密封件60包括环绕第三子流道73设置的第三密封部61和环绕第四子流道74设置的第四密封部62,第三密封部61连接于第四密封部62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第三密封部61和第四密封部62存在部分重合区域,且第三密封部61和第四密封部62为一体成型,从而降低了第二密封件60的制造难度。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改进方式,第二连通部包括贯穿导流板13并与第三子流道73连通的第三导流孔781、贯穿导流板13并连通第四子流道74的第四导流孔782、凹设于第一壳体11朝向导流板13一侧并与第三导流孔781连通的第五导流孔783、贯穿第一壳体11并与第四导流孔782连通的第六导流孔784、以及凹设于第一壳体11远离导流板13一侧并连通第五导流孔783与第六导流孔784的转流腔室785。
当容纳腔213内的流体进入第二子流道72时,流体会先通过第二导流孔76进入第三子流道73,随后通过第三导流孔781和第五导流孔783进入转流腔室785,然后通过第六导流孔784和第四导流孔782进入第四子流道74,最后通过流体出口122排出泵100外。
本实施例中,转流腔室785为环形并围设于第六导流孔784外。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改进方式,泵100还包括位于导流板13与第一壳体11之间的第三密封件80,第三密封件80包括环绕第三导流孔781设置的第五密封部81和环绕第四导流孔782设置并于第五密封部81固定链接的第六密封部82。
本实施例中,第五密封部81和第六密封部82存在部分重合区域,使得第三密封件80整体呈“8”字形,通过设置第三密封件80,可防止第二连通部内的流体泄露,进一步提高了泵100的气密性。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改进方式,导流板13朝向第一壳体11的一侧凹设有第一凹槽131和第三凹槽133,第一壳体11朝向导流板13的一侧对位设有第一凸起111和第三凸起112,导流板13朝向第二壳体12的一侧凹设有第二凹槽132,第二壳体12朝向导流板13的一侧对位设有第二凸起125,第一密封件50嵌设于第一凹槽131中,第二密封件60嵌设于第二凹槽132中,第三密封件80嵌设于第三凹槽133中,而且当壳体组装在一起时,第一凸起111会紧紧压在第一密封件50上,第二凸起125会紧紧压在第二密封件60上,第三凸起112会紧紧压在第三密封件80上,这样,不仅加强了第一密封件50、第二密封件60及第三密封件80的稳定性,同时也加强了三者的密封效果。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改进方式,泵100还包括电磁阀90,电磁阀90包括线架91、线圈(图未示)、定芯92、动芯93、弹簧94以及隔膜95,线架91贯穿设有安装槽911并固定于第一壳体11远离第二壳体12的一侧,线圈绕设在线架91外,定芯92固定于安装槽911,动芯93与定芯92间隔相对设置并滑动安装于安装槽911,且动芯93的外周凸设有一台阶931,弹簧94弹性压缩于定芯92与该台阶931之间,隔膜95的一端与动芯93远离定芯92的一端卡扣连接、另一端则与第一壳体11连接,同时隔膜95会盖住转流腔室785和第六导流孔784。
本实施例中,定芯92为永磁铁,当往线圈内通入电流时,动芯93会产生磁性,并被定芯92吸引,使动芯93朝向定芯92运动,并带动隔膜95一起朝向定芯92运动,从而将第六导流孔784打开,使流体能自由通过,而当线圈没有通入电流时,动芯93没有磁性,因此会在弹簧94的作用下朝远离定芯92的方向运动,同时带动隔膜95一起运动,从而使隔膜95重新堵住第六导流孔784,防止流体从流体出口122进入泵100内,也即,防止发生回流现象,从而提升了泵100的可靠性。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改进方式,电磁阀90还包括设于动芯93朝向定芯92一侧的减震垫96。通过在动芯93与定芯92之间设置减震垫96,可减轻动芯93在撞击定芯92时产生的噪音。
优选地,减震垫96为铁氟龙棉垫。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泵,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安装于所述外壳的隔膜机构、与所述隔膜机构连接的传动机构、与所述传动机构连接的动力机构、设于所述外壳中的第一密封件、以及设于所述外壳中的第二密封件,所述动力机构用于向所述传动机构提供动力,所述传动机构用于使所述隔膜机构发生变形而实现流体的吸入或排出;
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相对设置的第二壳体、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围合形成供流体流动的流道,所述第二壳体开设有与所述流道连通的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所述第一密封件和所述第二密封件环绕所述流道设置,所述第一密封件位于所述导流板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所述第二密封件位于所述导流板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包括第一子流道、第二子流道、第三子流道、第四子流道、第一导流孔、第二导流孔、第一连通部以及第二连通部,所述导流板与所述第一壳体围合形成所述第一子流道和所述第二子流道,所述导流板与所述第二壳体围合形成所述第三子流道和所述第四子流道,所述第一导流孔贯穿所述导流板并连通所述流体入口和所述第一子流道,所述第一连通部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并连通所述第一子流道和所述第二子流道,所述第二导流孔贯穿所述导流板并连通所述第二子流道和所述第三子流道,所述第四子流道一端与所述流体出口连通、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连通部与所述第三子流道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件包括环绕所述第一子流道设置的第一密封部、环绕所述第二子流道设置的第二密封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密封部与所述第二密封部的连接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部和所述第二密封部都呈环形,且所述第二密封部间隔设于所述第一密封部的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件包括环绕所述第三子流道设置的第三密封部和环绕所述第四子流道设置的第四密封部,所述第三密封部连接于所述第四密封部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通部包括贯穿所述导流板并与所述第三子流道连通的第三导流孔、贯穿所述导流板并连通所述第四子流道的第四导流孔、凹设于所述第一壳体朝向所述导流板一侧并与所述第三导流孔连通的第五导流孔、贯穿所述第一壳体并与所述第四导流孔连通的第六导流孔、以及凹设于所述第一壳体远离所述导流板一侧并连通所述第五导流孔与所述第六导流孔的转流腔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还包括位于所述导流板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的第三密封件,所述第三密封件包括环绕所述第三导流孔设置的第五密封部和环绕所述第四导流孔设置并与所述第五密封部固定连接的第六密封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凹设有供所述第一密封件嵌入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壳体朝向所述导流板的一侧凸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密封件连接的第一凸起;且/或,
所述导流板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凹设有供所述第二密封件嵌入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壳体朝向所述导流板的一侧凸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二密封件连接的第二凸起;且/或,
所述导流板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凹设有供所述第三密封件嵌入的第三凹槽,所述第一壳体朝向所述导流板的一侧凹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三密封件连接的第三凸起。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还包括电磁阀,所述电磁阀包括贯穿设有安装槽并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远离所述第二壳体一侧的线架、绕设于所述线架外的线圈、固定于所述安装槽中的定芯、与所述定芯间隔相对设置并滑动安装于所述安装槽中的动芯、套设于所述动芯外且两端分别与所述定芯和所述动芯连接的弹簧、以及连接于所述动芯远离所述定芯一侧以用于控制所述流道开合的隔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阀还包括设于所述动芯朝向所述定芯一侧的减震垫。
CN202020019154.6U 2020-01-06 2020-01-06 一种泵 Active CN2120550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19154.6U CN212055062U (zh) 2020-01-06 2020-01-06 一种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19154.6U CN212055062U (zh) 2020-01-06 2020-01-06 一种泵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055062U true CN212055062U (zh) 2020-12-01

Family

ID=735355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019154.6U Active CN212055062U (zh) 2020-01-06 2020-01-06 一种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05506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13085B1 (en) Solenoid valve
CN102777300A (zh) 阀装置及使用其的高压泵
US7249938B2 (en) Linear compressor
JP4806415B2 (ja) 弁体の両側の圧力を均衡させる手段を組み込んだバルブ
CN212055062U (zh) 一种泵
CN110486524B (zh) 通过机械力传递实现压力调节的电磁阀
KR101671950B1 (ko) 솔레노이드 일체형 액추에이터
CN212297852U (zh) 一种电磁换向阀
CN214196620U (zh) 流体控制装置
CN113431949A (zh) 一种微型比例阀
JP2015075120A (ja) 電磁弁
CN220204825U (zh) 一种动态电磁阀
KR102123442B1 (ko) Bldc 다이어프램 펌프 어셈블리
CN110486257A (zh) 膜片泵
CN210372145U (zh) 一种燃气热水器用动铁芯式燃气比例阀
CN111457148B (zh) 先导式电磁阀
WO2022143734A1 (zh) 电动阀
CN211082966U (zh) 一种低噪音防喷油进气阀
KR101102462B1 (ko) 고주파 공압식 솔레노이드 밸브
CN215371229U (zh) 一种先导式电磁阀
CN217153083U (zh) 一种电磁阀
CN221323486U (zh) 一种防漏液紧凑型组合式电磁阀
CN218377925U (zh) 一种电磁阀
CN110360336B (zh) 一种电磁隔膜阀
CN210637574U (zh) 电磁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