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53108U - 一种去水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去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053108U
CN212053108U CN201922196368.0U CN201922196368U CN212053108U CN 212053108 U CN212053108 U CN 212053108U CN 201922196368 U CN201922196368 U CN 201922196368U CN 212053108 U CN212053108 U CN 2120531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downcomer
orifice
sleeve
end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19636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岳荣
梁恩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rrow Hom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rrow Hom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rrow Hom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Arrow Hom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19636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0531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0531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0531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去水装置,包括下水管、承接管、排水管和第一端盖,所述承接管设有上管口、下管口和侧管口,所述承接管通过上管口与下水管相连通,所述承接管通过侧管口与排水管相连通,所述第一端盖盖合下管口,且第一端盖与下管口为可拆卸连接;所述承接管套设于下水管外,所述下水管的底端悬设于承接管内,且下水管的最低点低于侧管口的最低点。采用本实用新型,具备防臭功能的同时,便于清理或取出管内堵塞物和掉落物。

Description

一种去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水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去水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防臭去水管用于防止臭气外泄的方法大部分采用重锤防臭芯,在去水管内设置由壳体和重锤防臭盖组成的防臭芯。其中,重锤防臭盖通过轴与壳体轴接,防臭盖可以沿轴线转动。其利用重锤防臭盖在水流冲击时打开,不冲击时关闭的这两种状态来实现防臭功能。虽然该结构能有效地达到防臭的效果,但其在具体使用中,仍存在一些缺陷:一是若污水中的杂物卡在重锤防臭盖,则防臭效果则失效;二是污水中的杂质仍然会进入排污总管,易出现排污总管堵塞的现象;三是如果小首饰掉落在台盆里会沿着下水管一起流走,造成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去水装置,具备防臭功能的同时,便于清理或取出管内堵塞物和掉落物。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去水装置,包括下水管、承接管、排水管和第一端盖,所述承接管设有上管口、下管口和侧管口,所述承接管通过上管口与下水管相连通,所述承接管通过侧管口与排水管相连通,所述第一端盖盖合下管口,且第一端盖与下管口为可拆卸连接;
所述承接管套设于下水管外,所述下水管的底端悬设于承接管内,且下水管的最低点低于侧管口的最低点。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包括套管,所述套管用于延长下水管,所述套管设于承接管内且套设于下水管外。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套管的外侧设有卡台,所述套管通过卡台卡设于上管口上,以使套管设于承接管内。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包括第二端盖,所述第二端盖用于使下水管与上管口相连接,所述第二端盖套设于下水管外,所述第二端盖和上管口螺纹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下水管外套设有第一垫环,所述套管的内侧壁设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垫环设于第一斜面与下水管外壁之间。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上管口的内侧壁设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与套管外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套管内侧壁设有限位台,所述下水管卡设于限位台以限制下水管的位置。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下管口和第一端盖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包括第三端盖,所述第三端盖用于使排水管与侧管口相连接,所述第三端盖和侧管口套设于排水管外,所述第三端盖和侧管口螺纹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排水管外套设有第二垫环,所述侧管口的内侧壁设有第三斜面,所述第二垫环设于第三斜面与排水管外壁之间。
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设有为三通管件的承接管,承接管的上管口和侧管口分别与下水管和排水管相连通,而下管口则由第一端盖盖合,且第一端盖与下管口可拆卸连接。从下水管排出的污水流入承接管内,由于下水管的最低点低于侧管口的最低点,所以,在承接管内形成水封。由于臭气基本不溶于水,因而排水管的臭气不能通过下水管进入台盆,有效地起到防臭的作用。如果遇到污水中杂物进入到下水管内并在承接管中造成堵塞,又或者细小的物件掉落到下水管内,都可以通过拆卸第一端盖将其取出,操作简便。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的下水管,结构更简单且可靠,模具更简单,生产难度降低,生产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去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分解图;
图3是图1的剖视图;
图4是图3的A处放大图;
图5是图2承接管的剖视图;
图6是图2套管的剖视图;
图7是图2第二端盖的正反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2第一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2第一垫片的正反面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仅此声明,本实用新型在文中出现或即将出现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方位用词,仅以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为基准,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定。
参见图1-9,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去水装置,包括下水管1、承接管2、排水管3和第一端盖5,所述承接管2为三通管件,所述承接管2设有上管口21、下管口22和侧管口23,所述承接管2通过上管口21与下水管1相连通,所述承接管2通过侧管口23与排水管3相连通,所述第一端盖5盖合下管口22,且第一端盖5与下管口22为可拆卸连接;
所述承接管2套设于下水管1外,所述下水管1的底端悬设于承接管2内,且下水管1的最低点低于侧管口23的最低点。
优选地,
所述下水管1的最低点低于侧管口23的最低点,且下水管1的最低点与侧管口23的最低点的距离为大于等于50mm。在承接管内则形成水封,而水封的高度则在50mm以上,符合国家标准,有效地起到防臭的作用。这是因为臭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小,臭气不能沿下水管返臭进入。
本实用新型在日常使用时,第一端盖5是盖合承接管2的下管口22,如果遇到污水中杂物进入到下水管内并在承接管中造成堵塞,又或者细小的物件掉落到下水管内,都可以通过拆卸第一端盖将其取出,无需拆卸整个装置,操作简便,达到便于清理或取出管内堵塞物和掉落物的目的。
进一步,由于市面上的厂家生产的下水管一般都比较短,难以伸入承接管内以形成水封,因此,如图2-4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套管4,所述套管4用于延长下水管1,所述套管4设于承接管2内且套设于下水管1外。套管4则为下水管1的延长管,因而要求套管4的最低点低于侧管口23的最低点。优选地,套管4的最低点低于侧管口23的最低点,且套管4的最低点与侧管口23的最低点的距离为大于等于50mm,使水封的高度在50mm以上,符合国家标准,有效地起到防臭的作用。套管的设置则起到延长下水管的作用,以适应现有下水管的长度。
优选地,如图4、6所示,所述套管4的外侧设有卡台41,所述套管4通过卡台41卡设于上管口21上,以使套管4设于承接管2内。具体的,所述卡台41为套管4的上端管口边沿向外延伸凸出形成。
如图2-4、7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二端盖6,所述第二端盖6用于使下水管1与上管口21相连接,所述第二端盖6套设于下水管1外,所述第二端盖6和上管口21螺纹连接。第二端盖设有内螺纹,上管口设有外螺纹,实现第二端盖和上管口螺纹连接,即实现承接管和套管套设于下水管且与下水管固定连接,从外向内依次为承接管、套管和下管。
优选地,如图2-4、9所示。所述下水管1外还套设有第一垫环7,所述套管4的内侧壁设有第一斜面42,所述第一垫环7设于第一斜面42与下水管1外壁之间。所述第一斜面42和第一垫环7相适配,所述第一垫环7的厚度自一端面向另一端面逐渐缩小,第一垫环7由软胶制成,第一垫环7的环径略小于下水管1的直径,第一垫环7与下水管1为过盈配合。第一垫环7安装在下水管1上,夹于第二端盖6与套管4之间。通过第二端盖与上管口的螺纹不断收紧,第一垫环自身膨胀,从而将承接管、套管固定在下水管上。
优选地,如图5所示,所述上管口21的内侧壁设有第二斜面24,所述第二斜面24与套管4外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10。第一密封圈的设置可防止臭氧从承接管和套管之间的缝隙中逸散出来,起到防臭的作用。
优选地,如图6所示,所述套管4内侧壁设有限位台43,所述下水管1卡设于限位台43以限制下水管1的移动位置,使承接管与下水管的连接稳固。
优选地,如图2、3所示,所述下管口22和第一端盖5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11。第一端盖5设有内螺纹,下管口22设有外螺纹,实现第一端盖和下管口螺纹连接。第二密封圈设于下管口和第一端盖之间,防止水渗出。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三端盖8,所述第三端盖8用于使排水管3与侧管口23相连接,所述第三端盖8和侧管口23套设于排水管3外,所述第三端盖8和侧管口23螺纹连接。所述第三端盖8设有内螺纹,侧管口23设有外螺纹,以实现第三端盖和侧管口螺纹连接。
优选地,如图2、3、5所示,所述排水管3外还套设有第二垫环9,所述侧管口23的内侧壁设有第三斜面25,所述第二垫环9设于第三斜面25与排水管3外壁之间。所述第三斜面25和第二垫环9相适配,所述第二垫环9的厚度自一端面向另一端面逐渐缩小,第二垫环9由软胶制成,第二垫环9的环径略小于排水管3的直径,第二垫环9与排水管3为过盈配合。第二垫环9安装在排水管3上,夹于第三端盖8与侧管口23之间。通过第三端盖与侧管口的螺纹不断收紧,第二垫环自身膨胀,从而将承接管固定在下水管上。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斜面42、第二斜面24和第三斜面25均为自管内壁向管口方向斜向外延伸形成。
安装时,先将第二端盖6与第一垫环7依次套入下水管1上,然后将套管4通过上管口21放入承接管2中,将承接管2与套管4一起套入下水管1,当下水管1接触到套管4内的限位台43后,即表示安装位置正确,然后将第二端盖6旋入承接管2的上管口21螺纹处拧紧,将承接管2固定在下水管1上。最后,分别安装第一端盖5、第三端盖8、第二垫环9及排水管3,安装完成。
实施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设有为三通管件的承接管,承接管的上管口和侧管口分别与下水管和排水管相连通,而下管口则由第一端盖盖合,且第一端盖与下管口可拆卸连接。从下水管排出的污水流入承接管内,由于下水管的最低点低于侧管口的最低点,或者下水管的最低点与侧管口的最低点相平齐,所以,在承接管内形成水封。由于臭气基本不溶于水,因而排水管的臭气不能通过下水管进入台盆,有效地起到防臭的作用。如果遇到污水中杂物进入到下水管内并在承接管中造成堵塞,又或者细小的物件掉落到下水管内,都可以通过拆卸第一端盖将其取出,操作简便。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的下水管,结构更简单且可靠,模具更简单,生产难度降低,生产成本低。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去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水管、承接管、排水管和第一端盖,所述承接管设有上管口、下管口和侧管口,所述承接管通过上管口与下水管相连通,所述承接管通过侧管口与排水管相连通,所述第一端盖盖合下管口,且第一端盖与下管口为可拆卸连接;
所述承接管套设于下水管外,所述下水管的底端悬设于承接管内,且下水管的最低点低于侧管口的最低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去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管,所述套管用于延长下水管,所述套管设于承接管内且套设于下水管外。
3.如权利要求2所述去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的外侧设有卡台,所述套管通过卡台卡设于上管口上,以使套管设于承接管内。
4.如权利要求2所述去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端盖,所述第二端盖用于使下水管与上管口相连接,所述第二端盖套设于下水管外,所述第二端盖和上管口螺纹连接。
5.如权利要求2所述去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水管外套设有第一垫环,所述套管的内侧壁设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垫环设于第一斜面与下水管外壁之间。
6.如权利要求3所述去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管口的内侧壁设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与套管外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
7.如权利要求2所述去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内侧壁设有限位台,所述下水管卡设于限位台以限制下水管的位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去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管口和第一端盖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
9.如权利要求1所述去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三端盖,所述第三端盖用于使排水管与侧管口相连接,所述第三端盖和侧管口套设于排水管外,所述第三端盖和侧管口螺纹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去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外套设有第二垫环,所述侧管口的内侧壁设有第三斜面,所述第二垫环设于第三斜面与排水管外壁之间。
CN201922196368.0U 2019-12-09 2019-12-09 一种去水装置 Active CN2120531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96368.0U CN212053108U (zh) 2019-12-09 2019-12-09 一种去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96368.0U CN212053108U (zh) 2019-12-09 2019-12-09 一种去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053108U true CN212053108U (zh) 2020-12-01

Family

ID=735125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196368.0U Active CN212053108U (zh) 2019-12-09 2019-12-09 一种去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0531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14782A (zh) 用于盥洗台的弹跳装置的设置构件以及设置方法
CN212053108U (zh) 一种去水装置
CN106759810B (zh) 大流量横排水封地漏
CN210636543U (zh) 一种生态城市系统中地下水管的防堵塞结构
CN110454580B (zh) 一种可自动排出管内存水的水龙头
CN209066553U (zh) 一种具有防臭功能的下水器及水槽
CN203866927U (zh) 一种多功能面盆套装下水器
CN205557726U (zh) 弹跳提篮下水器
CN211849867U (zh) 一种天台地漏
CN210713085U (zh) 一种直管防臭器
CN203462538U (zh) 一种防臭地漏
KR200348050Y1 (ko) 세면기용 트랩 배수관
CN204356856U (zh) 厨卫下水防臭接管
EP0138796A1 (en) Drain trap sanitary apparatus
CN202787426U (zh) 一种防臭地漏装置
CN217027329U (zh) 一种可防泡沫反窜的下水装置
CN214994364U (zh) 一种下水器结构
CN217580423U (zh) 一种面盆防臭下水装置
CN211212959U (zh) 清洁机器人之排水管防倒流结构
CN215105773U (zh) 一种带有杂物收集器的排水器
CN212742795U (zh) 一种排水管道防倒灌装置
CN210471986U (zh) 一种设有下水防堵装置的洗漱台
CN218091185U (zh) 洁净室用地漏
CN213836882U (zh) 一种新型台盆入墙式防臭排水装置
CN211596943U (zh) 一种面盆用下水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