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033793U - 一种充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充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033793U
CN212033793U CN202020592367.8U CN202020592367U CN212033793U CN 212033793 U CN212033793 U CN 212033793U CN 202020592367 U CN202020592367 U CN 202020592367U CN 212033793 U CN212033793 U CN 2120337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put
charging
energy storage
automatic
power conver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59236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章晨健
黄海华
袁舟
刘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Yeeda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Yeeda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Yeeda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Yeeda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59236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0337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0337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0337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充电系统,包括主控制器、自动脱离控制组件、电力转换装置和储能装置,所述主控制器与所述自动脱离控制组件电连接,所述自动脱离控制组件与所述电力转换装置电连接,所述电力转换装置与所述储能装置电连接;所述电力转换装置和储能装置均包括一个或多个,所述电力转换装置和储能装置一一对应相连;在车辆启动时,所述主控制器监测所述自动脱离控制组件是否完成自动脱离,若未完成自动脱离,则警报装置发出警示信号。本实用新型所述充电系统利用智能脱离控制器分离双电瓶双电压充电二合一系统,完全自动智能充电,无须看护,能根据车辆蓄电池亏电的大小程度,自动选择最佳充电电流,对蓄电池进行有效保护。

Description

一种充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充电系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特种车不同电池、不同电压的双电瓶双电压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主流产品主要针对电动车底盘启动电池充电,而车载上装的电池使用频率较低,且在频率较低的情况下电池本身也会电量损耗,平均每天也会自耗1%-1.5%,放置一个月电池自耗电也会造成电池馈电,这会缩减电池的使用寿命,但现有的充电装置主要是针对底盘电池的,车载上装电池与底盘电池同时充电,但底盘电池与车载上装电池不同电压不同电池,同样的电压充电是不是长久之道。
因此,亟需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充电系统,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充电系统,包括主控制器、自动脱离控制组件、电力转换装置和储能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主控制器与所述自动脱离控制组件电连接,所述自动脱离控制组件与所述电力转换装置电连接,所述电力转换装置与所述储能装置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电力转换装置和储能装置均包括一个或多个,所述电力转换装置和储能装置一一对应相连;在车辆启动时,所述主控制器监测所述自动脱离控制组件是否完成自动脱离,若未完成自动脱离,则警报装置发出警示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主控制器包括主控板,所述主控板上设置有启动开关和所述警报装置,所述警报装置包括蜂鸣器。
进一步的,所述自动脱离控制组件包括智能脱离控制器、自动分离式插头、自动收线卷盘和分线接头;
进一步的,所述智能脱离控制器具有信号处理模块,所述信号处理模块接收并处理所述主控制器发出的指令,
进一步的,所述智能脱离控制器还具有输入端口、输出端口和信息指示灯,
进一步的,所述自动分离式插头的一端与所述输入端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自动收线卷盘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智能脱离控制器包括一个或多个输出端口,所述输出端口与电接头一一对应相连,
进一步的,电接头通过电缆与所述电力转换装置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分线接头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出端和第三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入端通过电缆与所述电接头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和第三输出端通过电缆分别与所述电力转换装置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分线接头的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出端和第三输出端在同一平面内均等分布,所述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出端和第三输出端的中轴线均相互呈120°夹角,或,所述分线接头的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出端和第三输出端在空间内均等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电力转换装置包括第一充电模块和第二充电模块;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充电模块和第二充电模块均具有一个或多个输出接口和一个输入接口;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充电模块和第二充电模块分别有一个输出接口与所述储能装置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充电模块的一个输出接口与智能脱离控制器的输出端口通过电缆连接,形成充电状态反馈线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充电模块的输入接口与分线接头的第二输出端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充电模块的一个输出接口与智能脱离控制器的输出端口通过电缆连接,形成充电状态反馈线路;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充电模块的输入接口与分线接头的第三输出端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储能装置包括第一储能装置和第二储能装置,所述第一储能装置和第一充电模块的一个输出接口相连,所述第二储能装置和第二充电模块的一个输出接口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主控制器通过电缆与所述智能脱离控制器的输出端口相连,形成启动信号反馈线路,车辆启动时,若自动脱离控制组件的自动分离式插头未自动脱离,所述警报装置启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中的一个或多个:
1.本实用新型所述充电系统包括多个充电模块和储能装置,相应的,整个充电系统可以满足不同电压的储能装置进行同时充电;
2.本实用新型所述充电系统利用智能脱离控制器分离双电瓶双电压充电二合一系统,完全自动智能充电,无须看护,能根据车辆蓄电池亏电的大小程度,自动选择最佳充电电流,对蓄电池进行有效保护;
3.本实用新型所述智能脱离控制器设计有信息指示灯,比如双闪指示灯,利用1个指示灯可以反馈出不同的充电状态,其中一种充电状态:第一双闪指示灯,表示给车载电池充电,充电时,红色常亮表示充电,充电完成绿色常亮;另一种充电状态:第二双闪指示灯,表示给车载发电机电池充电,充电时,红色常亮表示充电,充电完成绿色常亮;
4.本实用新型所述充电系统还可以增加带电量显示功能,可以检测电池电压,判断目前电池电压状况;
5.本实用新型所述充电系统利用分线接头实现电路一分二功能,本实用新型所述分线接头,采用两套冷压铆接工艺,中间内模支架固定,绝缘隔离,外面绝缘橡胶注塑成型一体;外型成120°等分,轻便小巧,设计有固定位置,区别于并线工艺,绝缘、防水性能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充电系统的结构流程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充电系统总装工艺原理示意图;
图3是图2总装工艺原理的接线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智能脱离控制器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分线接头在一种实施方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智能脱离控制器内部接线原理示意图。
其中,1-主控制器,
2-自动脱离控制组件,21-智能脱离控制器,211-信号处理模块,212- 输入端口,213-输出端口,214-信息指示灯,22-自动分离式插头,23-自动收线卷盘,24-分线接头,241-第一输入端,242-第二输出端,243-第三输出端,
3-电力转换装置,31-第一充电模块,311-第一充电模块的输出接口, 32-第二充电模块,321-第二充电模块的输出接口,
4-储能装置,41-第一储能装置,42-第二储能装置,
5-电接头;6-蜂鸣器;7-启动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要旨。
实施例: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电系统,请参见图1-6,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充电系统的结构流程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充电系统总装工艺原理示意图;图3是图2总装工艺原理的接线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智能脱离控制器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分线接头在一种实施方式下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智能脱离控制器内部接线原理示意图。
一种充电系统,包括主控制器1、自动脱离控制组件2、电力转换装置3和储能装置4,
所述主控制器1与所述自动脱离控制组件2电连接,所述自动脱离控制组件2与所述电力转换装置3电连接,所述电力转换装置3与所述储能装置4电连接;
所述电力转换装置3和储能装置4均包括一个或多个,所述电力转换装置3和储能装置4一一对应相连;在车辆启动时,所述主控制器1监测所述自动脱离控制组件2是否完成自动脱离,若未完成自动脱离,则警报装置发出警示信号。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主控制器1可以是特种车主控,所述自动脱离控制组件2可以包括一个自动脱离控制盒,所述多个电力转换装置3可以是智能充电模块1和智能充电模块2,所述多个储能装置4 可以包括车载12V电池和底盘启动24V电池。
本实用新型所述主控制器1包括主控板,所述主控板上设置有启动开关7和所述警报装置,所述警报装置包括蜂鸣器6。
本实用新型所述自动脱离控制组件2包括智能脱离控制器21、自动分离式插头22、自动收线卷盘23和分线接头24;
再如图1所示,所述自动脱离控制组件2除包括一个自动脱离控制盒外,还可以包括一个自动分离式插头22和220V市电端/自动收线卷盘23。
本实用新型所述智能脱离控制器21具有信号处理模块211,所述信号处理模块211接收并处理所述主控制器1发出的指令,控制智能脱离控制器21与所述电力转换装置3的通断,从而控制储能装置4的电力输送情况。
如图2-5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智能脱离控制器21还具有输入端口 212、输出端口213和信息指示灯214,
所述自动分离式插头22的一端与所述输入端口21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自动收线卷盘23连接,所述自动收线卷盘23连接有插头,所述插头与充电插座连接,所述插头是注塑一体可设置漏电电流保护插头,当产品的火线对地漏电,电流大于30mA设定值时,产品自动断电。
所述自动收线卷盘23具有约13m左右的自动收线,根据选择需要,自动拉伸线缆长度,启动车辆插头弹出后,会自动收线。
在一种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所述智能脱离控制器21设置有信息指示灯214,比如双闪指示灯,利用1个指示灯可以反馈出不同的充电状态,其中一种充电状态:第一双闪指示灯,表示给车载电池充电,充电时,红色常亮表示充电,充电完成绿色常亮;另一种充电状态:第二双闪指示灯,表示给车载发电机电池充电,充电时,红色常亮表示充电,充电完成绿色常亮。
本实用新型所述智能脱离控制器21包括一个或多个输出端口213,所述输出端口213与电接头5一一对应相连,
电接头5通过电缆与所述电力转换装置3相连。
本实用新型所述分线接头24包括第一输入端241、第二输出端242 和第三输出端243,所述第一输入端241通过电缆与所述电接头5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242和第三输出端243通过电缆分别与所述电力转换装置 3相连。
在一种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所述分线接头24的第一输入端241、第二输出端242和第三输出端243在同一平面内均等分布,所述第一输入端241、第二输出端242和第三输出端243的中轴线均相互呈120°夹角。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分线接头24的第一输入端241、第二输出端242和第三输出端243在空间内均等分布,比如空间直角坐标系状。
本实用新型所述电力转换装置3包括第一充电模块31和第二充电模块32;所述第一充电模块31和第二充电模块32均具有一个或多个输出接口和一个输入接口;
所述第一充电模块31和第二充电模块32分别有一个输出接口与所述储能装置4连接。
所述第一充电模块31的一个输出接口与智能脱离控制器21的输出端口213通过电缆连接,形成充电状态反馈线路;所述第一充电模块31的输入接口与分线接头24的第二输出端242相连;
所述第二充电模块32的一个输出接口与智能脱离控制器21的输出端口213通过电缆连接,形成充电状态反馈线路;所述第二充电模块32的输入接口与分线接头24的第三输出端243相连。
所述储能装置4包括第一储能装置41和第二储能装置42,所述第一储能装置41和第一充电模块31的一个输出接口311相连,所述第二储能装置42和第二充电模块32的一个输出接口321相连。
所述主控制器1通过电缆与所述智能脱离控制器21的输出端口213 相连,形成启动信号反馈线路,车辆启动时,若自动脱离控制组件2的自动分离式插头22未自动脱离,所述警报装置启动。
请继续参见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智能脱离控制器内部接线原理示意图,所述智能脱离控制器21通过L1、L2、L3与P20F-3B市电输入装置相连,L4为信息指示灯214的连接线路,所述智能脱离控制器21与 P20F-9B信号输出相连。
本实用新型所述充电系统包括多个充电模块和储能装置,相应的,整个充电系统可以满足不同电压的储能装置进行同时充电。
本实用新型所述充电系统还可以增加带电量显示功能,可以检测电池电压,判断目前电池电压状况。
本实用新型所述充电系统利用分线接头实现电路一分二功能,本实用新型所述分线接头,采用两套冷压铆接工艺,中间内模支架固定,绝缘隔离,外面绝缘橡胶注塑成型一体;外型成120°等分,轻便小巧,设计有固定位置,区别于并线工艺,绝缘、防水性能好。
本实用新型所述充电系统利用智能脱离控制器分离双电瓶双电压充电二合一系统,完全自动智能充电,无须看护,能根据车辆蓄电池亏电的大小程度,自动选择最佳充电电流,对蓄电池进行有效保护。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制器(1)、自动脱离控制组件(2)、电力转换装置(3)和储能装置(4),
所述主控制器(1)与所述自动脱离控制组件(2)电连接,所述自动脱离控制组件(2)与所述电力转换装置(3)电连接,所述电力转换装置(3)与所述储能装置(4)电连接;
所述电力转换装置(3)和储能装置(4)均包括一个或多个,所述电力转换装置(3)和储能装置(4)一一对应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制器(1)包括主控板,所述主控板上设置有启动开关(7)和警报装置,所述警报装置包括蜂鸣器(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脱离控制组件(2)包括智能脱离控制器(21)、自动分离式插头(22)、自动收线卷盘(23)和分线接头(24);
所述智能脱离控制器(21)具有信号处理模块(211),所述信号处理模块(211)接收并处理所述主控制器(1)发出的指令,
所述智能脱离控制器(21)还具有输入端口(212)、输出端口(213)和信息指示灯(214),
所述自动分离式插头(22)的一端与所述输入端口(21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自动收线卷盘(23)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脱离控制器(21)包括一个或多个输出端口(213),所述输出端口(213)与电接头(5)一一对应相连,
电接头(5)通过电缆与所述电力转换装置(3)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线接头(24)包括第一输入端(241)、第二输出端(242)和第三输出端(243),所述第一输入端(241)通过电缆与所述电接头(5)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242)和第三输出端(243)通过电缆分别与所述电力转换装置(3)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线接头(24)的第一输入端(241)、第二输出端(242)和第三输出端(243)在同一平面内均等分布,所述第一输入端(241)、第二输出端(242)和第三输出端(243)的中轴线均相互呈120°夹角,或,
所述分线接头(24)的第一输入端(241)、第二输出端(242)和第三输出端(243)在空间内均等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力转换装置(3)包括第一充电模块(31)和第二充电模块(32);
所述第一充电模块(31)和第二充电模块(32)均具有一个或多个输出接口和一个输入接口;
所述第一充电模块(31)和第二充电模块(32)分别有一个输出接口与所述储能装置(4)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充电模块(31)的一个输出接口与智能脱离控制器(21)的输出端口(213)通过电缆连接,形成充电状态反馈线路;
所述第一充电模块(31)的输入接口与分线接头(24)的第二输出端(242)相连;
所述第二充电模块(32)的一个输出接口与智能脱离控制器(21)的输出端口(213)通过电缆连接,形成充电状态反馈线路;
所述第二充电模块(32)的输入接口与分线接头(24)的第三输出端(243)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装置(4)包括第一储能装置(41)和第二储能装置(42),所述第一储能装置(41) 和第一充电模块(31)的一个输出接口相连,所述第二储能装置(42)和第二充电模块(32)的一个输出接口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制器(1)通过电缆与所述智能脱离控制器(21)的输出端口(213)相连,形成启动信号反馈线路,车辆启动时,若自动脱离控制组件(2)的自动分离式插头(22)未自动脱离,所述警报装置启动。
CN202020592367.8U 2020-04-20 2020-04-20 一种充电系统 Active CN2120337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92367.8U CN212033793U (zh) 2020-04-20 2020-04-20 一种充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92367.8U CN212033793U (zh) 2020-04-20 2020-04-20 一种充电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033793U true CN212033793U (zh) 2020-11-27

Family

ID=734935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592367.8U Active CN212033793U (zh) 2020-04-20 2020-04-20 一种充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0337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32985B (zh) 分布式电池管理系统
KR101690607B1 (ko) 휴대용 비상전원
CN209381818U (zh) 无人机充电多功能转换连接装置
CN102610776B (zh) 一种锂电池连接结构
CN212033793U (zh) 一种充电系统
CN108791128A (zh) 电动汽车交流充放电便携式套件
CN207097985U (zh) 电池切断单元组件
CN216216020U (zh) 双电池充电系统的电机防抛载装置
CN106505681A (zh) 一种无人机的无线充电装置
EP4341549A1 (en) Battery charger and engine jump start system with automatic operating mode via a single output receptacle
CN210137072U (zh) 一种电池包组用高压配电盒
CN211183270U (zh) 一种发电车分接箱
CN2657230Y (zh) 不断电电源插座
CN202134750U (zh) 拼接式太阳能蓄电插线板
CN208530307U (zh) 一种电动汽车专用电池组高压盒及内设有高压盒的电池箱
CN207021722U (zh) 直流低压电源输出装置
CN111619349A (zh) 一种配电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车辆
CN215344041U (zh) 一种新能源车辆双受电系统
CN218101613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用智慧柔性扁平电缆集成系统
CN212062943U (zh) 电动汽车的放电连接装置、放电连接系统及电动汽车
CN217587921U (zh) 一种四轮驱动小车
CN215751976U (zh) 集成控制器
CN217216079U (zh) 一种ups智能电源
CN219740949U (zh) 一种高低压定制pdu装置
CN216598317U (zh) 一种集成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