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74013U - 一种预应力叠合楼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预应力叠合楼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974013U CN211974013U CN202020102040.8U CN202020102040U CN211974013U CN 211974013 U CN211974013 U CN 211974013U CN 202020102040 U CN202020102040 U CN 202020102040U CN 211974013 U CN211974013 U CN 21197401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steel bars
- framework
- prefabricated
- prestress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inforcement Elements For Build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预应力叠合楼板,包括骨架和浇筑在骨架上的预制层;所述骨架包括横向骨架、纵向骨架和多组桁架;所述横向骨架设置在所述预制层内部的横向方向,所述横向骨架为双层结构,包括上层横向骨架和下层横向骨架,所述上层横向骨架和所述下层横向骨架分别由多个均匀分布在所述预制层内的预应力钢筋构成,所述多个预应力钢筋的一端伸出所述预制层;所述纵向骨架设置在所述预制层的纵向方向,由多个均匀分布在预制层中间的纵向钢筋组成;本申请通过采用双层预应力钢筋利用预应力钢筋张拉时易起拱的特点,上下起拱相抵,可以避免单层预应力的反拱现象,减少施工拼接错台问题,同时可减少叠合楼板底部用竖向支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应力叠合楼板。
背景技术
我国建筑行业迅猛发展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关注。在此背景下,装配式建筑应运而生。所谓装配式建筑是指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其包括了砌块建筑、板材建筑等几种类型,有着节能、环保、工期短的特点,更符合当代社会发展中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现有的预应力楼板,由单层的预应力钢筋和预制层构成,在完成预应力拉伸后,预应力钢筋会出现向上拱起的现象,使得安装过程中容易出现错台,耽误安装效率,且这种预应力楼板的抗裂性能一般,不能适应使用要求较高的场所。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预应力叠合楼板,跨度明显增大,抗裂性能明显提升,含钢量大量减少,弹性也较好,采用双层预应力钢筋,可以避免单层预应力的反拱现象,减少施工拼接错台问题,可减少叠合楼板底部用竖向支撑。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预应力叠合楼板,包括骨架和浇筑在骨架上的预制层;所述骨架包括横向骨架、纵向骨架和多组桁架;所述横向骨架设置在所述预制层内部的横向方向,所述横向骨架为双层结构,包括上层横向骨架和下层横向骨架,所述上层横向骨架和所述下层横向骨架分别由多个均匀分布在所述预制层内的预应力钢筋构成,所述多个预应力钢筋的一端伸出所述预制层;所述纵向骨架设置在所述预制层的纵向方向,由多个均匀分布在预制层中间的纵向钢筋组成;所述多组桁架均匀分布在预制层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桁架包括浇层钢筋、两组预制层钢筋和多组连接钢筋;所述浇层钢筋有一组,设置在预制层的上方;所述两组预制层钢筋分别设置在所述预制层内,所述两组预制层钢筋分别通过多组所述连接钢筋与所述浇层钢筋相连接;所述连接钢筋的一端与所述预制层钢筋相连接,另一端倾斜伸出所述预制层后与所述浇层钢筋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多组纵向钢筋的两端位于预制层内部,且两端与所述预制层的边界距离相等;所述上层横向骨架的多个预应力钢筋和所述下层横向骨架的多个预应力钢筋对称分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纵向骨架的两侧还分别设置有多组加强钢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多组纵向钢筋的两端位于预制层内部,且两端与所述预制层的边界距离相等;所述上层横向骨架的多个预应力钢筋和所述下层横向骨架的多个预应力钢筋交错分布,形成“之”字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纵向骨架的两侧还分别设置有多组加强钢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多组纵向钢筋的两端伸出预制层,并且端部为弯钩状;所述上层横向骨架的多个预应力钢筋和所述下层横向骨架的多个预应力钢筋对称分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多组纵向钢筋的端部为135°弯钩。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多组纵向钢筋的两端伸出预制层内部,并且端部为弯钩状;所述上层横向骨架的多个预应力钢筋和所述下层横向骨架的多个预应力钢筋交错分布,形成“之”字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多组纵向钢筋的端部为135°弯钩。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采用双层预应力钢筋利用预应力钢筋张拉时易起拱的特点,上下起拱相抵,可以避免单层预应力的反拱现象,减少施工拼接错台问题,同时可减少叠合楼板底部用竖向支撑。
2、多个预应力钢筋的一端伸出预制层,形成胡子筋,可以避免胡子筋与梁筋打架的现象,极大提升安装效率,保证连接结构质量安全。
3、通过将预制层内垂直预应力钢筋方向的纵向钢筋伸出,锚入本申请纵向的方向留设后浇板带内,不仅不出现错台,还能更好使本申请双向受力。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俯视图;
图2为实施例一的骨架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A-A方向剖视图;
图4为图1的B-B方向剖视图;
图5的图4的钢筋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二的横向骨架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三的整体结构俯视图;
图8为实施例三的骨架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的A-A方向剖视图;
图10为图7的B-B方向剖视图;
图11的图10的钢筋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四的横向骨架结构示意图;
图1-图12中:1、预制层,2、横向骨架,3、纵向骨架,4、桁架,5、预应力钢筋,6、纵向钢筋,7、浇层钢筋,8、预制层钢筋,9、连接钢筋,10、加强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预应力叠合楼板,包括骨架、和浇筑在骨架上的预制层1;骨架包括横向骨架2、纵向骨架3和多组桁架4;横向骨架2设置在预制层1内部的横向方向,横向骨架2为双层结构,包括上层横向骨架和下层横向骨架,上层横向骨架和下层横向骨架分别由多个均匀分布在预制层1内的预应力钢筋5构成,纵向骨架3设置在预制层1的纵向方向,由多个均匀分布在预制层1中间的纵向钢筋6组成,即设置在预制层1厚度方向居中位置;多组桁架4均匀分布在预制层1上。采用双层预应力钢筋利用预应力钢筋张拉时易起拱的特点,上下起拱相抵,可以避免单层预应力的反拱现象,减少施工拼接错台问题,同时可减少叠合楼板底部用竖向支撑;多个预应力钢筋的一端伸出预制层,形成胡子筋,可以避免胡子筋与梁筋打架的现象,极大提升安装效率,保证连接结构质量安全;桁架4结构优选为横向方向为三角形的结构,即桁架4包括浇层钢筋7、两组预制层钢筋8和多组连接钢筋9;浇层钢筋7有一组,设置在预制层1横向方向的上方;两组预制层钢筋8分别设置在预制层1内的横向方向上,浇层钢筋7的垂直方向投影位于两组预制层钢筋8之间;两组预制层钢筋8分别通过多组连接钢筋9与浇层钢筋7相连接;连接钢筋9的一端与预制层钢筋8相连接,另一端倾斜伸出预制层1后与浇层钢筋7相连接,优选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相邻两组连接钢筋9的端部紧靠在一起,形成波浪状。
实施例1
如图1-图5所示,当本申请应用到公建类时;多组纵向钢筋6优选为直径6mm、HRB400钢筋,其两端位于预制层1内部,即两端均不外露,且两端与预制层1的边界距离相等,距离为20mm;为了增加连接强度,纵向骨架3的两侧还分别设置有多组加强钢筋10,加强钢筋10与纵向钢筋6相同,多组加强钢筋10均匀分布在预制层1内的纵向两端;相邻的两组纵向钢筋6的距离为600mm,多组加强钢筋10沿横向方向间距50mm布置,最外侧加强钢筋10中心与预制层1的纵向边界距离为25mm;上层横向骨架2的多个预应力钢筋5和下层横向骨架2的多个预应力钢筋5对称分布,即沿着预制板厚度方向的中间面对称,预应力钢筋5的直径为5mm,多个预应力钢筋5优选为沿着纵向方向间隔200mm布置,最外侧预应力钢筋5的中心距预制层1的边界距离为25mm,上层横向骨架2的多个预应力钢筋5距离预制层1的上边界距离为20mm,下层横向骨架2的多个预应力钢筋5距离预制层1的下边界距离为20mm,形成保护层;两组桁架4的浇筑钢筋的间距不大于600mm,与预制层1的边界距离不大于300mm;浇筑钢筋和预制钢筋的长度取100mm整数倍,且两端距离预制层1的边界距离相等。
实施例2
如图6所示,与实施例1 不同之处在于,上层横向骨架2的多个预应力钢筋和下层横向骨架的多个预应力钢筋5交错分布,形成“之”字形,上层横向骨架或者下层横向骨架相邻的两组多个预应力钢筋5间隔长度为200mm,最外侧预应力钢筋5的中心距预制层1的边界距离为25mm,上层横向骨架的多个预应力钢筋5距离预制层1的上边界距离为20mm,下层横向骨架的多个预应力钢筋5距离预制层1的下边界距离为20mm,形成保护层。
实施例3
如图7-图11所示,当本申请应用到住宅类建设时;多组纵向钢筋6的两端伸出预制层1,其端部设置有弯钩,弯钩角度优选135°;多组纵向钢筋6优选为直径8mm、HRB400钢筋,两端伸出的长度为35d,其中d是指纵向钢筋6的直径;相邻的两组纵向钢筋6的距离为200mm,最外侧加强钢筋10中心与预制层1的纵向边界距离为25mm ,上层横向骨架的多个预应力钢筋5和下层横向骨架的多个预应力钢筋5对称分布,即沿着预制板厚度方向的中间面对称,预应力钢筋5的直径为5mm,多个预应力钢筋5优选为沿着纵向方向间隔200mm布置,最外侧预应力钢筋5的中心距预制层1的边界距离为25mm,上层横向骨架的多个预应力钢筋5距离预制层1的上边界距离为20mm,下层横向骨架的多个预应力钢筋5距离预制层1的下边界距离为20mm,形成保护层;两组桁架4的浇筑钢筋的间距不大于600mm,与预制层1的边界距离不大于300mm;浇筑钢筋和预制钢筋的长度取100mm整数倍,且两端距离预制层1的边界距离相等;本实施例为在住宅中的应用,通过房间内在本申请纵向的方向留设后浇板带,预制层内垂直预应力钢筋方向的纵向钢筋伸出后,锚入后浇板带内,不仅不出现错台,还能更好使本实施例的双向受力。
实施例4
如图12所示,与实施例3不同之处在于:上层横向骨架的多个预应力钢筋5和下层横向骨架的多个预应力钢筋5交错分布,形成“之”字形;上层横向骨架或者下层横向骨架相邻的两组多个预应力钢筋5间隔长度为200mm,最外侧预应力钢筋5的中心距预制层1的边界距离为25mm,上层横向骨架的多个预应力钢筋5距离预制层1的上边界距离为20mm,下层横向骨架的多个预应力钢筋5距离预制层1的下边界距离为20mm,形成保护层。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预应力叠合楼板,包括骨架和浇筑在骨架上的预制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包括横向骨架、纵向骨架和多组桁架;所述横向骨架设置在所述预制层内部的横向方向,所述横向骨架为双层结构,包括上层横向骨架和下层横向骨架,所述上层横向骨架和所述下层横向骨架分别由多个均匀分布在所述预制层内的预应力钢筋构成,所述多个预应力钢筋的一端伸出所述预制层;所述纵向骨架设置在所述预制层的纵向方向,由多个均匀分布在预制层中间的纵向钢筋组成;所述多组桁架均匀分布在预制层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应力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桁架包括浇层钢筋、两组预制层钢筋和多组连接钢筋;所述浇层钢筋有一组,设置在预制层的上方;所述两组预制层钢筋分别设置在所述预制层内,所述两组预制层钢筋分别通过多组所述连接钢筋与所述浇层钢筋相连接;所述连接钢筋的一端与所述预制层钢筋相连接,另一端倾斜伸出所述预制层后与所述浇层钢筋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预应力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组纵向钢筋的两端位于预制层内部,且两端与所述预制层的边界距离相等;所述上层横向骨架的多个预应力钢筋和所述下层横向骨架的多个预应力钢筋对称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预应力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骨架的两侧还分别设置有多组加强钢筋。
5.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预应力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组纵向钢筋的两端位于预制层内部,且两端与所述预制层的边界距离相等;所述上层横向骨架的多个预应力钢筋和所述下层横向骨架的多个预应力钢筋交错分布,形成“之”字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预应力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骨架的两侧还分别设置有多组加强钢筋。
7.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预应力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组纵向钢筋的两端伸出预制层,并且端部为弯钩状;所述上层横向骨架的多个预应力钢筋和所述下层横向骨架的多个预应力钢筋对称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预应力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组纵向钢筋的端部为135°弯钩。
9.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预应力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组纵向钢筋的两端伸出预制层内部,并且端部为弯钩状;所述上层横向骨架的多个预应力钢筋和所述下层横向骨架的多个预应力钢筋交错分布,形成“之”字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预应力叠合楼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组纵向钢筋的端部为135°弯钩。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102040.8U CN211974013U (zh) | 2020-01-17 | 2020-01-17 | 一种预应力叠合楼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102040.8U CN211974013U (zh) | 2020-01-17 | 2020-01-17 | 一种预应力叠合楼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974013U true CN211974013U (zh) | 2020-11-20 |
Family
ID=733734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102040.8U Active CN211974013U (zh) | 2020-01-17 | 2020-01-17 | 一种预应力叠合楼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974013U (zh) |
-
2020
- 2020-01-17 CN CN202020102040.8U patent/CN21197401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36054B (zh) | 钢桁腹组合pc梁及其施工方法 | |
CN112854595A (zh) | 一种预应力部分外包钢t形组合梁及其施工方法 | |
CN208917657U (zh) | 预制装配式超高性能混凝土预应力工字型梁 | |
CN110644675A (zh) | 叠合梁连接节点、施工方法及叠合梁生产工艺 | |
CN110005109A (zh) | 一种开槽式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 | |
CN110409608A (zh) | 一种半装配式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 |
CN201915534U (zh) | 钢结构住宅用承重叠合板 | |
KR101024991B1 (ko) | 중공 슬래브형 데크플레이트 구조 및 중공 슬래브형 데크플레이트의 시공방법 | |
CN104264897B (zh) | 交替齿须叠合梁与板 | |
CN109853873A (zh) | 叠合混凝土双向受力保温屋面板 | |
RU2638597C2 (ru) | Система и способ для двухосной сборной легковесной бетонной плиты | |
CN201778436U (zh) | 钢桁腹组合pc梁 | |
CN219622069U (zh) | 一种装配式轻钢带空腹钢筋桁架混凝土条带叠合双向楼板 | |
CN211974013U (zh) | 一种预应力叠合楼板 | |
CN215563714U (zh) | 一种预制装配式预应力型钢混凝土多腹空心组合楼板 | |
CN115354782A (zh) | 一种装配式预应力波纹钢板组合剪力墙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3541478B (zh) | 格构式叠合梁与板及其施工方法 | |
CN203821668U (zh) | 一种无伸出端头锚筋预应力的桁架叠合板 | |
CN210151553U (zh) | 钢腹板内衬混凝土用开孔剪力键结构 | |
CN106638956A (zh) | 混凝土墙板与肋梁楼板干式连接节点 | |
KR20160149087A (ko) | 트러스보강 조립보 | |
CN106760115B (zh) | 一种轻质装配式组合楼板及其施工方法 | |
CN201486038U (zh) | 一种钢屋盖系统 | |
CN216075816U (zh) | 一种轻钢龙骨骨架混凝土叠合楼板底板 | |
CN220080450U (zh) | 一种微砼带肋3肢钢筋桁架叠合楼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