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71890U - 分离装置以及污水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分离装置以及污水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971890U
CN211971890U CN201922353730.0U CN201922353730U CN211971890U CN 211971890 U CN211971890 U CN 211971890U CN 201922353730 U CN201922353730 U CN 201922353730U CN 211971890 U CN211971890 U CN 2119718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activated sludge
mud
separation
slu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35373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岱峰
叶易春
文晓庆
柳杰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Meifeng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Meifute Environment Treat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Meifute Environment Treat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Meifute Environment Treat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35373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9718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9718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9718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分离装置以及污水处理系统。分离装置使用时放置在曝气池中用以实现水与活性污泥的分离并使分离出的水输出而分离出的活性污泥返回曝气池,包括:外侧隔离结构,所述外侧隔离结构形成外容器,该外容器顶部设有让曝气池中至少包含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物流入的进料口,而底部设有泥水分离区和活性污泥排放口;内侧隔离结构,所述内侧隔离结构位于所述外容器内并形成内容器,该内容器与外容器之间的间隔形成位于进料口之下的通道;所述通道通过收缩的出口与泥水分离区连通。由于通道出口处的横截面面积减少,因此混合物流经该区域时流速将变大,使得混合物流出通道时可对活性污泥排放口的污泥进行冲刷,推动污泥快速排出,防止堵塞。

Description

分离装置以及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分离装置以及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污水处理主要的核心技术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其中,活性污泥法在曝气池中进行,通过将污水通入曝气池,在溶氧曝气过程中使污水与曝气池中的活性污泥充分混合进行生物氧化反应,然后对混合物进行固液分离,最终去除污水中有机物、总氮以及总磷。
传统的好氧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艺中,首先在曝气池中进行溶氧曝气和生物氧化反应,然后将泥水混合物通过沉降池进行固液分离。为了确保曝气池具有一定的污泥浓度,必须将沉降池中固液分离得到的活性污泥全部或部分回流入曝气池再次参与生物反应过程。在此过程,活性污泥会不断的在好氧和沉淀池间循环流动,一方面耗费大量的能源,另一方面,由于微生物生长环境的不断变化,降低了其生物活性,不利于生物降解反应的进行。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5973952U公开了一种好氧三相分离器,该三相分离器直接放入曝气池中使用,可以将进入其内部的泥水混合物进行固液分离,实现水与活性污泥的分离并使分离出的水输出而分离出的活性污泥返回曝气池,具有节省二沉池和污泥回流动力消耗的优点。
然而,该分离装置中导流区域有较小部分为缺氧区,能实现一定的脱氮作用,但其效果极为有限;并且,为防止气体进入分离装置内影响污泥沉降效果,在分离装置底端与曝气装置之间设置有挡气板,挡板可阻止气体进入,但同时也对污泥的排出速率有一定影响,而由于分离装置底部污泥浓度较高,排泥不及时会造成堵塞。同时,挡气板设于污泥出口的上方,使得部分气体通过污泥出口进入泥水分离区内部而影响污泥沉降效果。此外,该分离装置不能多个串联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脱氮效果好的分离装置、污水处理系统以及污水处理方法。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污泥出口不易堵塞的分离装置、污水处理系统以及污水处理方法。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串联使用且出水速度快的分离装置、污水处理系统以及污水处理方法。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供挡气效果好且污泥出口不易堵塞的分离装置、污水处理系统以及污水处理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离装置、污水处理系统以及污水处理方法的技术方案如下:
分离装置,使用时放置在曝气池中用以实现水与活性污泥的分离并使分离出的水输出而分离出的活性污泥返回曝气池,其具体包括:
外侧隔离结构,所述外侧隔离结构形成外容器,该外容器顶部设有让曝气池中至少包含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物流入的进料口,而底部设有泥水分离区和活性污泥排放口;
内侧隔离结构,所述内侧隔离结构位于所述外容器内并形成内容器,该内容器与外容器之间的间隔形成位于进料口之下的通道,该通道与内容器之间经由泥水分离区连通;
所述通道中设有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用于使从所述进料口流入所述通道的混合物中的至少多数混合物偏离竖直的路径流动而后再流向泥水分离区。
通过设置导流结构来使从所述进料口流入所述通道的混合物中的至少多数混合物偏离竖直的路径而流动,这样可以延长混合物在通道内的停留时间,从而延长厌氧反应时间,提升脱氮效果。除此之外,导流结构可以对混合物的流动起到缓冲作用,减缓混合物流动速度,较大限度地降低冲击力度,从而更加有利于泥水混合物中污泥的自然沉降,提升泥水分离效果。同时,设置导流结构还具有支撑加强的作用,可以使分离装置在外力的冲击下不易变形,具有更好的机械强度。
进一步地是,所述导流结构从所述进料口的下方一直延伸到泥水分离区的上方或泥水分离区内。由此,导流效果更好。
进一步地是,所述导流结构连接并支撑在外侧隔离结构与内侧隔离结构之间。由此,使分离装置兼具较好的导流效果和支撑效果。
进一步地是,所述导流结构通过间隔设置的导流部件将所述通道分割为多个在通道横向上间隔排列的流通路径。由此,通过对通道进行分区,可以进一步提升导流结构对混合物的缓冲作用,减缓混合物的流速,延长厌氧反应时间。
进一步地是,所述导流结构具体包括至少一排导流柱。由此,不仅支撑加强效果好,而且由于导流柱的体积相对较小,因此在导流柱的接触面上会产生局部湍流效果,对局部的污泥和水进行搅拌混合,使污染物与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能更充分接触反应,从而得到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
进一步地是,所述导流结构包括上下至少两排导流柱,且所述上下至少两排导流柱中其中一排导流柱与另一排导流柱交错地布置。由此,设置多排导流柱可以增加导流效果,提升缓冲作用发生的次数。当两排导流柱交错地布置时,可以进一步延长混合物的流动路径,提升导流效果。
进一步地是,所述导流柱的上部为弧面或斜面。由此,防止污泥沉降于导流柱上。
进一步地是,所述导流结构具体包括至少一排导流板,由该至少一排导流板分割形成多个在通道横向上间隔排列的流通路径均以非完全竖直的方向由上往下地延伸。与导流柱相比,导流板更易安装,且更利于混合物中污泥的自然沉降。
进一步地是,所述至少一排导流板中的各导流板之间均是平行设置的。由此,使各个流通路径出口处的混合物状态一致,便于维持泥水分离过程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是,所述导流结构包括上下至少两排导流板,且所述上下至少两排导流板中其中一排导流板与另一排导流板首尾相连。由此,污泥更容易沉降。
进一步地是,所述至少一排导流板采用有偏离竖直方向而设置的平板以使从所述进料口流入所述通道的混合物中的至少多数混合物以斜向下的路径流动。由此,污泥可沿平板表面沉降并向下流动。
进一步地是,所述平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60°。若平板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上述数值范围,则缓冲作用差;若平板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上述数值范围,则可能会因沉降于平板上的污泥难以向下运动而造成堵塞。当平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60°时,既保证较好的缓冲作用,又能使沉降于平板上的污泥保证较好的流动性。
进一步地是,所述至少一排导流板采用有异形板以使从所述进料口流入所述通道的混合物中的至少多数混合物以弯曲向下的路径流动。由此,可以显著延长流通路径的长度,提升混合物的停留时间。
进一步地是,所述异形板为折叠板,所述折叠板具有折叠单元,所述折叠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缓冲板的第二缓冲板,所述第一缓冲板与水平面的夹角角度与所述第二缓冲板与水平面的夹角角度不相等。由此,易获取且便于安装,长度易控制,并且在第一缓冲板的第二缓冲板形成的折角处会产生局部的湍流效果,该湍流作用能够对局部的污泥和水进行搅拌混合,使污染物与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能更充分接触反应,从而得到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
进一步地是,所述折叠板具有至少两个折叠单元。
进一步地是,所述第一缓冲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二缓冲板与水平面的夹角≥90°。更进一步地是,所述第一缓冲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60°;所述第二缓冲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90~120°。由此,缓冲效果和局部湍流效果最好,且有助于沉降于异形板上的污泥流动。
进一步地是,所述异形板为波浪形板。波浪形板同样能延长混合物在通道中的停留时间和在局部产生的湍流效果。
进一步地是,所述波浪形板的纵向中心轴与水平面不相垂直。更进一步地是,所述波浪形板的纵向中心轴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60°。由此,缓冲效果和局部湍流效果最好,且有助于沉降于异形板上的污泥流动。
当所述导流结构包括上下至少两排导流板时,优选的设置是上面一排导流板采用异形板,下面一排导流板采用平板,由此,便于污泥沿平板的表面进行沉降,提升泥水分离区的泥水分离效果。
进一步地是,横向相邻两个导流部件的间距为450~500mm。由此,确保合理的缓冲效果和混合物流动性。
进一步地是,所述通道通过收缩的出口与泥水分离区连通。由此,由于通道出口处的横截面面积减少,因此混合物流经该区域时流速将变大,使得混合物流出通道时可对活性污泥排放口的污泥进行冲刷,推动污泥快速排出,防止堵塞。
进一步地是,在内容器内设有使分离出的水输出的清液分离结构,所述清液分离结构的输出端设于外侧隔离结构的呈竖直分布的壳体的上部。首先,将多个分离装置通过输出端串接时可有效地提升出水速度,从而有助于提升污水处理效率;其次,以外侧隔离结构的呈竖直分布的壳体作为多个分离装置连接的配合面,有助于缩小集成后的总体积,提升集成强度。再者,将输出端设置在呈竖直分布的壳体的上部,可以减少对下方泥水分离区内泥水分离效果的影响。
进一步地是,在所述活性污泥排放口下方设有挡气结构,所述挡气结构具有与所述活性污泥排放口之间形成活性污泥的排污间隙的挡气面,所述挡气结构与所述泥水分离区壳体通过过渡件连接。由此,将挡气结构设于活性污泥排放口下方可以提升挡气效果,防止曝气池中的气体进入泥水分离区而对泥水混合物造成扰动。通过过渡件连接挡气结构与泥水分离区壳体,可以提升结构稳定性,防止排污间隙在污泥挤压下变形。
污水处理系统,包括设于曝气池内的泥水分离装置,所述曝气池内具有污水和活性污泥,所述泥水分离装置包括上述的任一种分离装置。
污水处理方法,包括步骤:将污水通入含有活性污泥和上述的任一种分离装置的曝气池中,使分离装置对至少包含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物进行分离并使分离出的水输出而分离出的活性污泥返回曝气池。
为了实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离装置、污水处理系统以及污水处理方法的技术方案如下:
分离装置,使用时放置在曝气池中用以实现水与活性污泥的分离并使分离出的水输出而分离出的活性污泥返回曝气池,其具体包括:
外侧隔离结构,所述外侧隔离结构形成外容器,该外容器顶部设有让曝气池中至少包含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物流入的进料口,而底部设有泥水分离区和活性污泥排放口;
内侧隔离结构,所述内侧隔离结构位于所述外容器内并形成内容器,该内容器与外容器之间的间隔形成位于进料口之下的通道,该通道与内容器之间经由泥水分离区连通;
所述通道通过收缩的出口与泥水分离区连通。
由于通道出口处的横截面面积减少,因此混合物流经该区域时流速将变大,使得混合物流出通道时可对活性污泥排放口的污泥进行冲刷,推动污泥快速排出,防止堵塞。
进一步地是,所述泥水分离区的横截面面积由上至下逐渐减小。由此,混合物中的污泥可以沉降于所述泥水分离区壳体上并移动至活性污泥排放口被排出。
进一步地是,所述内侧隔离结构以竖直的方式向下延伸至泥水分离区内。由此,内侧隔离结构下端与所述泥水分离区壳体相配合,可以减小通道出口处的横截面面积。
进一步地是,在所述内侧隔离结构的下端设有朝向所述泥水分离区的壳体延伸并与水平面呈第一夹角的第一冲击板。由此,使通道出口处的横截面面积逐渐式地减小。
进一步地是,所述第一夹角为55~65°。当第一冲击板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上述数值范围时,通道出口处混合物的流速变化不明显;当第一冲击板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上述数值范围时,可能会因沉降于第一冲击板上的污泥不能及时进入泥水分离区而堵塞通道出口。由此,当第一冲击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55~65°时,可以确保较好的混合物流出速度和混合物流动通畅性。
进一步地是,在所述第一冲击板的下端设有朝向所述泥水分离区的壳体延伸并与水平面呈第二夹角的第二冲击板。由此,使通道出口处的横截面面积呈梯度式地减小。
进一步地是,所述第二夹角为90°。
进一步地是,所述通道的出口的宽度为50~150mm。由此,使混合物既能获得较大的流出速度,还能顺畅地流入泥水分离区。
进一步地是,所述通道的出口与活性污泥排放口之间的距离为400~800mm。由此,使混合物的厌氧反应空间和沉降空间得以平衡。
污水处理系统,包括设于曝气池内的泥水分离装置,所述曝气池内具有污水和活性污泥,所述泥水分离装置包括上述的任一种分离装置。
污水处理方法,包括步骤:将污水通入含有活性污泥和上述的任一种分离装置的曝气池中,使分离装置对至少包含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物进行分离并使分离出的水输出而分离出的活性污泥返回曝气池。
为了实现上述第三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离装置、污水处理系统以及污水处理方法的技术方案如下:
分离装置,使用时放置在曝气池中用以实现水与活性污泥的分离并使分离出的水输出而分离出的活性污泥返回曝气池,其具体包括:
外侧隔离结构,所述外侧隔离结构形成外容器,该外容器顶部设有让曝气池中至少包含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物流入的进料口,而底部设有泥水分离区和活性污泥排放口;
内侧隔离结构,所述内侧隔离结构位于所述外容器内并形成内容器,该内容器与外容器之间的间隔形成位于进料口之下的通道,该通道与内容器之间经由泥水分离区连通;
在内容器内设有使分离出的水输出的清液分离结构,所述清液分离结构的输出端设于外侧隔离结构的呈竖直分布的壳体的上部。
首先,多个分离装置通过输出端串接时可有效地提升出水速度,从而有助于提升污水处理效率;其次,以外侧隔离结构的呈竖直分布的壳体作为多个分离装置连接的配合面,有助于缩小集成后的总体积,提升集成强度。再者,将输出端设置在呈竖直分布的壳体的上部,可以减少对下方泥水分离区内泥水分离效果的影响。
进一步地是,在所述外侧隔离结构的一组相对的均呈竖直分布的壳体上均设置所述输出端。由此,便于根据曝气池形状来改变多个分离装置的连接方式。
进一步地是,所述清液分离结构包括沿内容器横向设置的溢流槽,经泥水分离区分离得到的水溢流进入所述溢流槽,所述输出端通过贯穿通道的输液管与所述溢流槽底部或侧部连接。由此,结构简单,可以使清液高效地被排出。当所述输液管与所述溢流槽底部连接时,可以使清液更高效地排出。优选地,所述输液管与通道的连接处设有密封结构。由此,防止未经分离装置处理的混合物进入内容器和外容器。
进一步地是,所述清液分离结构还包括设于泥水分离区和输出端之间的过滤结构。由此,过滤结构可以防止污泥或其它固状物进入清液分离结构而造成泥水分离不彻底以及阻塞输液管。将输出端设于过滤结构的上方,可以避清液输出影响过滤效果。优选使所述过滤结构与内侧隔离结构采用可拆卸连接,这样便于更换和维护。所述过滤结构优选为斜板过滤机构、斜管过滤机构、石英砂过滤填料层或活性炭过滤填料层中的至少之一。
进一步地是,所述输出端设有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设于所述输出端的法兰以及与法兰孔适配的螺栓和螺母。由此,便于安装和拆卸。在对接时,可以在两个法兰之间设置垫圈以达到密封的效果。
污水处理系统,包括设于曝气池内的泥水分离装置,所述曝气池内具有污水和活性污泥,所述泥水分离装置包括上述的任一种分离装置。
进一步地是,所述分离装置为为至少两个,相邻两个分离装置通过输出端对接。或还包括集水管,所述分离装置为至少两个且输出端均与所述集水管连接。由此,提升排水流量和水处理效率。
进一步地是,所述分离装置分布于所述集水管的两侧,每侧的分离装置为至少两个;所述分离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集水管的支管连接。由此,提升水处理效率,减小系统的占地面积。优选使所述分离装置对称分布于所述集水管的两侧,这样更加有助于减少占地面积。
进一步地是,还包括支架,所述外侧隔离结构上设有与所述支架配合的吊耳。由此,可以对分离装置的安装高度进行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吊耳设于未设置输出端的一组相对分布的壳体上,两侧的吊耳均为至少两个。由此,便于分离装置的安装,有助于提升安装稳定性。优选使吊耳设置于垂直分布且为平板状的壳体上,这样可以提升系统的集成度,减小空间损耗。优选使前后相邻两组(每一组为左右两个)与同一个支架连接,可以进一步提升系统集成度。
污水处理方法,包括步骤:将污水通入含有活性污泥和上述的任一种分离装置的曝气池中,使分离装置对至少包含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物进行分离并使分离出的水输出而分离出的活性污泥返回曝气池。
为了实现上述第四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离装置、污水处理系统以及污水处理方法的技术方案如下:
分离装置,使用时放置在曝气池中用以实现水与活性污泥的分离并使分离出的水输出而分离出的活性污泥返回曝气池,其具体包括:
外侧隔离结构,所述外侧隔离结构形成外容器,该外容器顶部设有让曝气池中至少包含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物流入的进料口,而底部设有泥水分离区和活性污泥排放口;
内侧隔离结构,所述内侧隔离结构位于所述外容器内并形成内容器,该内容器与外容器之间的间隔形成位于进料口之下的通道,该通道与内容器之间经由泥水分离区连通;
在所述活性污泥排放口下方设有挡气结构,所述挡气结构具有与所述活性污泥排放口之间形成活性污泥的排污间隙的挡气面,所述挡气结构与所述泥水分离区壳体通过过渡件连接。
将挡气结构设于活性污泥排放口下方可以提升挡气效果,防止曝气池中的气体进入泥水分离区而对泥水混合物造成扰动。通过过渡件连接挡气结构与泥水分离区壳体,可以提升结构稳定性,防止排污间隙在污泥挤压下变形,提升污泥排出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是,所述挡气面与水平面不相平行且不相垂直。由此,不仅挡气效果好,且沉降的活性污泥易于排出,同时混合物中的污泥可以在挡气面上进一步沉降,提升泥水分离效果。
进一步地是,所述挡气面包括与所述活性污泥排放口长度匹配的第一挡气平面和第二挡气平面,所述第一挡气平面和第二挡气平面相互连接并形成倒V形形状。由此,便于控制排污间隙的宽度和使挡气面两侧的排污间隙的宽度保持一致。
进一步地是,所述第一挡气平面和第二挡气平面的夹角为70~100度。当所述第一挡气平面和第二挡气平面的夹角大于上述数值范围时,则不利于沉降于挡气面上的污泥流动,可能造成堵塞;当所述第一挡气平面和第二挡气平面的夹角小于上述数值范围时,若想保证挡气效果,则需要扩大挡气结构的面积。由此,当所述第一挡气平面和第二挡气平面的夹角为70~100度时,可以保持较好的污泥流动性和挡气效果,减小挡气结构的体积。
进一步地是,所述挡气结构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挡气平面和第二挡气平面的第一加强筋。由此,进一步固定第一挡气平面和第二挡气平面的相对位置,从而有助于控制排污间隙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是,所述过渡件包括连接挡气面和泥水分离区壳体外部的第二加强筋和加强板。由此,过渡件的结构简单,且能够对挡气结构的位置进行有效地固定。
进一步地是,所述泥水分离区具有两个间距由上至下逐渐减小的分离板,所述第二加强筋连接所述分离板和挡气面,所述加强板连接所述分离板的端部和挡气面的端部。由此,结构对称,结构稳定。
进一步地是,在挡气面的两侧均设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加强筋。由此,对挡气结构的固定效果好。
进一步地是,所述活性污泥排放口的宽度为150~350mm。由此,排污量适宜,既不会造成阻塞,也不会因通量太大而影响固液分离效果。
污水处理系统,包括设于曝气池内的泥水分离装置,所述曝气池内具有污水和活性污泥,所述泥水分离装置包括上述的任一种分离装置。
污水处理方法,包括步骤:将污水通入含有活性污泥和上述的任一种分离装置的曝气池中,使分离装置对至少包含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物进行分离并使分离出的水输出而分离出的活性污泥返回曝气池。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辅助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附图中所提供的内容及其在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说明可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A1的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A2的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B1的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B2的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B3的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C1的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C2的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C3的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C4的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D1的分离装置的立体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D1的分离装置的侧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D2的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D3的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D4的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D5的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D6的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E1的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E2的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污水处理系统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污水处理系统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20的侧视图。
上述附图中的有关标记为:
100:外侧隔离结构;
110:外容器;
120:泥水分离区;
121:分离板;
130:排污间隙;
140:进料口;
200:内侧隔离结构;
210:内容器;
300:挡气结构;
310:第一挡气平面;
320:第二挡气平面;
330:加强板;
340:第一加强筋;
350:第二加强筋;
410:溢流槽;
420:输液管;
430:连接组件;
440:三通;
450:过滤结构;
510:第一冲击板;
520:第二冲击板;
610:平板;
620:折叠板;
621:第一缓冲板;
622:第二缓冲板;
640:波浪形板;
650:导流柱;
700:分离装置;
800:曝气池;
810:厌氧区;
811:推流装置;
812:布水孔;
820:好氧区;
821:曝气装置;
822:气体回流装置;
830:集水管;
831:支管;
840:支架;
900:控制间;
910:风机;
920:消毒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基于这些说明的情况下将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本实用新型中在包括下述说明在内的各部分中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和技术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这些技术方案和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此外,下述说明中涉及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常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因此,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有关的部分中术语和单位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例如,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内”、“外”、“上”、“底”、“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若有的话)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术语“活性污泥”表示微生物群体及它们所依附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总称。术语“曝气”指将空气中的氧强制向液体中转移的过程,其目的是获得足够的溶解氧。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本实用新型的分离装置700放置在曝气池800中用以实现水与活性污泥的分离并使分离出的水输出而分离出的活性污泥返回曝气池800。现有的分离装置700包括:
外侧隔离结构100,所述外侧隔离结构100形成外容器110,该外容器110顶部设有让曝气池800中至少包含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物流入的进料口140,而底部设有泥水分离区120和活性污泥排放口;
内侧隔离结构200,所述内侧隔离结构200位于所述外容器110内并形成内容器210,该内容器210与外容器110之间间隔形成位于进料口140之下的通道,该通道与内容器210之间经由泥水分离区120连通;
本实用新型对该分离装置700进行如下四方面的改进:
1、所述通道中设有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用于使从所述进料口140流入所述通道的混合物中的至少多数混合物偏离竖直的路径流动而后再流向泥水分离区120。
通过设置导流结构来使从所述进料口流入所述通道的混合物中的至少多数混合物偏离竖直的路径而流动,这样可以延长混合物在通道内的停留时间,从而延长厌氧反应时间,提升脱氮效果。除此之外,导流结构可以对混合物的流动起到缓冲作用,减缓混合物流动速度,较大限度地降低冲击力度,从而更加有利于泥水混合物中污泥的自然沉降。同时,设置导流结构还具有支撑加强的作用,可以使分离装置在外力的冲击下不易变形,具有更好的机械强度。
当所述导流结构从所述进料口140的下方一直延伸到泥水分离区120的上方或泥水分离区120内时,可以取得最佳的效果。
当所述导流结构连接并支撑在外侧隔离结构100与内侧隔离结构200之间时,可以取得最优的导流作用和支撑作用。
当所述导流结构通过间隔设置的导流部件将所述通道分割为多个在通道横向上间隔排列的流通路径时,能充分地发挥缓冲作用。当横向相邻两个导流部件的间距为450~500mm时,可以确保较好的缓冲效果和流动性。
所述的导流结构优选采用但是不限于以下四种实施方式:
A.所述导流结构具体包括至少一排导流柱650;优选地,所述导流结构包括上下至少两排导流柱650,且所述上下至少两排导流柱650中其中一排导流柱650与另一排导流柱650交错地布置,这样可以提升导流效果。优选地,所述导流柱650的上部为弧面或斜面,这样可以防止污泥沉积于导流柱650上。
B.所述导流结构具体包括至少一排导流板,由该至少一排导流板分割形成多个在通道横向上间隔排列的流通路径均以非完全竖直的方向由上往下地延伸。优选地,所述至少一排导流板中的各导流板之间均是平行设置的。所述导流结构优选包括上下至少两排导流板,且所述上下至少两排导流板中其中一排导流板与另一排导流板首尾相连。
导流板优选采用以下的结构:
B1.所述至少一排导流板采用有偏离竖直方向而设置的平板610以使从所述进料口140流入所述通道的混合物中的至少多数混合物以斜向下的路径流动。优选地,所述平板610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60°。
B2.所述至少一排导流板采用有异形板以使从所述进料口140流入所述通道的混合物中的至少多数混合物以弯曲向下的路径流动。
所述异形板优选采用以下的结构:
B2.1所述异形板为折叠板620,所述折叠板620具有折叠单元,所述折叠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缓冲板621的第二缓冲板622,所述第一缓冲板621与水平面的夹角角度与所述第二缓冲板622与水平面的夹角角度不相等。所述第一缓冲板621与水平面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二缓冲板622与水平面的夹角≥90°。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缓冲板621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60°;所述第二缓冲板622与水平面的夹角为90~120°。所述折叠单元优选为至少两个。
B2.2.所述异形板为波浪形板640。优选地,所述波浪形板640的纵向中心轴与水平面不相垂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波浪形板640的纵向中心轴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60°。
当导流结构采用上下至少两排导流板时,优选使B1的平板610与B2中两种异形板进行组合,并且将平板610设于异形板的下方,这样便于污泥在平板610上进行沉降,提升泥水分离区120的泥水分离效果。
使用时,可以但是不限于采用螺栓或铆钉将导流结构与外侧隔离结构100和内侧隔离结构200连接固定即可。
2、所述通道通过收缩的出口与泥水分离区120连通。
由于通道出口处的横截面面积减少,因此混合物流经该区域时流速将变大,使得混合物流出通道时可对活性污泥排放口的污泥进行冲刷,推动污泥快速排出,防止堵塞。
当所述泥水分离区120的横截面面积由上至下逐渐减小时,混合物中的污泥可以沉降于所述泥水分离区120壳体上并运到至活性污泥排放口被排出。此时,使所述内侧隔离结构200以竖直的方式向下延伸至泥水分离区120内,可以形成收缩的通道出口。
并且/或者,在所述内侧隔离结构200的下端设有朝向所述泥水分离区120的壳体延伸并与水平面呈第一夹角的第一冲击板510,可以使通道出口处的横截面面积均匀地减小。优选地,所述第一夹角为55~65°。
进一步地,当在所述第一冲击板510的下端设有朝向所述泥水分离区120的壳体延伸并与水平面呈第二夹角的第二冲击板520时,可以进一步减小通道横截面面积,并延长混合物在通道的停留时间。优选地,所述第二夹角为90°。
当所述通道的出口的宽度为50~150mm时,可以使混合物的既能获得较大的流出速度,还能顺畅地流入泥水分离区120。
当所述通道的出口与排污间隙130之间的距离为400~800mm时,可以使混合物的厌氧反应空间和沉降空间得以平衡。
3.在内容器210内设有使分离出的水输出的清液分离结构,所述清液分离结构的输出端设于外侧隔离结构100的呈竖直分布的壳体的上部。
首先,多个分离装置通过输出端串接时可有效地提升出水速度,从而有助于提升污水处理效率;其次,以外侧隔离结构的呈竖直分布的壳体作为多个分离装置连接的配合面,有助于缩小集成后的总体积,提升集成强度。再者,将输出端设置在呈竖直分布的壳体的上部,可以减少对下方泥水分离区内泥水分离效果的影响。
每个分离装置可以设置1个或2个输出端,这样便于根据曝气池800形状来设计分离装置的连接方式。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清液分离结构包括沿内容器210横向设置的溢流槽410,经泥水分离区120分离得到的水溢流进入所述溢流槽410,所述输出端通过贯穿通道的输液管420与所述溢流槽410底部或侧部连接。此时,优选在所述输液管420与通道的连接处设有密封结构。
为了防止污泥或其它固状物进入清液分离结构,所述清液分离结构还包括设于泥水分离区120和输出端之间的过滤结构450。
为了便于分离装置的使用,所述输出端设有连接组件430。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组件430包括设于所述输出端上的法兰以及与法兰孔适配的螺栓和螺母。
4.在所述活性污泥排放口下方设有挡气结构300,所述挡气结构300具有与所述活性污泥排放口之间形成活性污泥的排污间隙130的挡气面,所述挡气结构300与所述泥水分离区120壳体通过过渡件连接。
将挡气结构设于活性污泥排放口下方可以提升挡气效果,防止曝气池800中的气体进入泥水分离区而对泥水混合物造成扰动。通过过渡件连接挡气结构与泥水分离区壳体,可以提升结构稳定性,防止排污间隙在污泥挤压下变形。
使所述挡气面与水平面不相平行且不相垂直,不仅可以提升挡气效果,还能给污泥提供流动面。
当所述活性污泥排放口的形状为矩形时,所述挡气结构300的优选实施方式为:所述挡气面包括与所述活性污泥排放口长度匹配的第一挡气平面310和第二挡气平面320,所述第一挡气平面310和第二挡气平面320相互连接并形成倒V形形状。优选地,所述第一挡气平面310和第二挡气平面320的夹角为70~100°。优选在所述第一挡气平面310和第二挡气平面320之间设置第一加强筋340以对第一挡气平面310和第二挡气平面320的相对位置进行固定。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渡件包括连接挡气面和泥水分离区120壳体外部的第二加强筋350和加强板330。当所述泥水分离区120具有两个间距由上至下逐渐减小的分离板121时,所述第二加强筋350连接所述挡气面与所述分离板121,所述加强板330连接所述挡气面端部与所述分离板121端部连接。
所述活性污泥排放口的宽度优选为150~350mm。优选在挡气面的两侧均设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加强筋以对排污间隙130的宽度进行固定。
以下通过具体的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进行说明。
实施例A1
如图1所示的分离装置700,包括:
外侧隔离结构100,所述外侧隔离结构100形成外容器110,该外容器110顶部设有让曝气池800中至少包含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物流入的进料口140,而底部设有泥水分离区120和活性污泥排放口;
内侧隔离结构200,所述内侧隔离结构200位于所述外容器110内并形成内容器210,该内容器210与外容器110之间间隔形成位于进料口140之下的通道,该通道与内容器210之间经由泥水分离区120连器;
在所述活性污泥排放口下方设有挡气结构300,所述挡气结构300具有与所述活性污泥排放口之间形成活性污泥的排污间隙130的挡气面,所述挡气结构300与所述泥水分离区120壳体通过过渡件连接。
所述挡气面与水平面不相平行且不相垂直,包括与所述活性污泥排放口长度匹配的第一挡气平面310和第二挡气平面320,所述第一挡气平面310和第二挡气平面320相互连接并形成倒V形形状,所述第一挡气平面310和第二挡气平面320的夹角为70~100°。
所述过渡件包括第二加强筋350和加强板330,所述泥水分离区120具有两个间距由上至下逐渐减小的分离板121,所述第二加强筋350将第一挡气平面310和第二挡气平面320与对应的分离板121外部连接,所述加强板330连接第一挡气平面310和第二挡气平面320的端部以及两个分离板121的端部。在第一挡气平面310和第二挡气平面320上均设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加强筋350。
所述活性污泥排放口的宽度为150~350mm。
实施例A2
与实施例A1相比,本实施例的分离装置700具有的区别是:如图2所示,为了进一步对第一挡气平面310和第二挡气平面320的相对位置进行固定,所述所述挡气结构300还包括设于第一挡气平面310和第二挡气平面320的相向面并连接第一挡气平面310和第二挡气平面320的第一加强筋340。
实施例B1
如图3所示的分离装置700,包括:
外侧隔离结构100,所述外侧隔离结构100形成外容器110,该外容器110顶部设有让曝气池800中至少包含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物流入的进料口140,而底部设有泥水分离区120和活性污泥排放口;
内侧隔离结构200,所述内侧隔离结构200位于所述外容器110内并形成内容器210,该内容器210与外容器110之间间隔形成位于进料口140之下的通道,该通道与内容器210之间经由泥水分离区120连器;
在内容器210内设有使分离出的水输出的清液分离结构;所述清液分离结构的输出端设于外侧隔离结构100的呈竖直分布的壳体的上部。
所述清液分离结构包括沿内容器210横向设置的溢流槽410,经泥水分离区120分离得到的水溢流进入所述溢流槽410,所述输出端通过贯穿通道的输液管420与所述溢流槽410底部连接。所述输液管420与通道的连接处设有密封结构。
所述清液分离结构还包括设于泥水分离区120和输出端之间的过滤结构450。
所述输出端设有连接组件430。所述连接组件430包括设于所述输出端的法兰以及与法兰孔适配的螺栓和螺母。
实施例B2
与实施例B1相比,本实施例的分离装置700具有的区别是:如图4所示,在所述外侧隔离结构100的一组相对的均呈竖直分布的壳体上均设置所述输出端。此时,与两个输出端连接的两个输液管420通过三通440与溢流槽410底部连接。
实施例B3
与实施例B1相比,本实施例的分离装置700具有的区别是:如图5所示,所述输液管420与所述溢流槽410的侧壁连接,所述输液管420的顶部高度低于所述溢流槽410的溢流缺口的底部高度。
实施例C1
如图6所示的分离装置700,包括:
外侧隔离结构100,所述外侧隔离结构100形成外容器110,该外容器110顶部设有让曝气池800中至少包含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物流入的进料口140,而底部设有泥水分离区120和活性污泥排放口;
内侧隔离结构200,所述内侧隔离结构200位于所述外容器110内并形成内容器210,该内容器210与外容器110之间间隔形成位于进料口140之下的通道,该通道与内容器210之间经由泥水分离区120连器;
所述通道通过收缩的出口与泥水分离区120连通并通过以下的方式实现:如图6所示,所述泥水分离区120的横截面面积由上至下逐渐减小,在所述内侧隔离结构200的下端设有朝向所述泥水分离区120的壳体延伸并与水平面呈第一夹角的第一冲击板510。所述第一夹角为55~65°。
所述通道的出口的宽度为50~150mm。所述通道的出口与活性污泥排放口之间的距离为400~800mm。
实施例C2
与实施例C1相比,本实施例的分离装置700具有的区别是:所述通道通过收缩的出口与泥水分离区120连通并通过以下的方式实现:如图7所示,所述泥水分离区120的横截面面积由上至下逐渐减小,所述内侧隔离结构200以竖直的方式向下延伸至泥水分离区120内并形成位于泥水分离区120壳体与内侧隔离结构200之间的通道出口。
实施例C3
与实施例C1相比,本实施例的分离装置700具有的区别是:所述通道通过收缩的出口与泥水分离区120连通并通过以下的方式实现:如图8所示,所述泥水分离区120的横截面面积由上至下逐渐减小,所述内侧隔离结构200以竖直的方式向下延伸至泥水分离区120内;在所述内侧隔离结构200的下端设有朝向所述泥水分离区120的壳体延伸并与水平面呈第一夹角的第一冲击板510,所述第一夹角为55~65°。
实施例C4
与实施例C1相比,本实施例的分离装置700具有的区别是:所述通道通过收缩的出口与泥水分离区120连通并通过以下的方式实现:如图9所示,所述泥水分离区120的横截面面积由上至下逐渐减小;在所述内侧隔离结构200的下端设有朝向所述泥水分离区120的壳体延伸并与水平面呈第一夹角的第一冲击板510,所述第一夹角为55~65°。在所述第一冲击板510的下端设有朝向所述泥水分离区120的壳体延伸并与水平面呈第二夹角的第二冲击板520,所述第二夹角为90°。
由于设有冲击结构,因此实施例C1-C4中外侧隔离结构100与内侧隔离结构200之间的通道宽度可以增大。
实施例D1
如图10-11所示的分离装置700,包括:
外侧隔离结构100,所述外侧隔离结构100形成外容器110,该外容器110顶部设有让曝气池800中至少包含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物流入的进料口140,而底部设有泥水分离区120和活性污泥排放口;
内侧隔离结构200,所述内侧隔离结构200位于所述外容器110内并形成内容器210,该内容器210与外容器110之间间隔形成位于进料口140之下的通道,该通道与内容器210之间经由泥水分离区120连器;
所述通道中设有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用于使从所述进料口140流入所述通道的混合物中的至少多数混合物偏离竖直的路径流动而后再流向泥水分离区120。所述导流结构从所述进料口140的下方一直延伸到泥水分离区120的上方。所述导流结构连接并支撑在外侧隔离结构100与内侧隔离结构200之间。
所述导流结构通过间隔设置的导流部件将所述通道分割为多个在通道横向上间隔排列的流通路径。所述导流结构具体包括一排导流板,由该一排导流板分割形成多个在通道横向上间隔排列的流通路径均以非完全竖直的方向由上往下地延伸。所述一排导流板中的各导流板之间均是平行设置的。
所述一排导流板采用有偏离竖直方向而设置的平板610以使从所述进料口140流入所述通道的混合物中的至少多数混合物以斜向下的路径流动。所述平板610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60°。
相邻导流部件的间距为450~500mm。
实施例D2
与实施例D1相比,本实施例的分离装置700具有的区别是:如图12所示,所述一排导流板采用有异形板以使从所述进料口140流入所述通道的混合物中的至少多数混合物以弯曲向下的路径流动。所述异形板为折叠板620,所述折叠板620具有三个折叠单元,每个折叠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缓冲板621的第二缓冲板622,所述第一缓冲板621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60°,所述第二缓冲板622与水平面的夹角为90~120°。
实施例D3
与实施例D2相比,本实施例的分离装置700具有的区别是:如图13所示,所述异形板为波浪形板640,所述波浪形板640的纵向中心轴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60°。
实施例D4
与实施例D1相比,本实施例的分离装置700具有的区别是:如图14所示,所述导流结构包括上下两排首尾相连的导流板,上部的一排导流板采用实施例D2的折叠板620,下部的一排导流板采用实施例D1的平板610。
实施例D5
与实施例D1相比,本实施例的分离装置700具有的区别是:如图15所示,所述导流结构包括上下两排首尾相连的导流板,上部的一排导流板采用实施例D3的波浪形板640,下部的一排导流板采用实施例D1的平板610。
实施例D6
与实施例D1相比,本实施例的分离装置700具有的区别是:如图16所示,所述导流结构具体包括三排交错布置的导流柱650,所述导流柱650的上部为弧面或斜面。
实施例E1
如图17所示的分离装置700,包括:
外侧隔离结构100,所述外侧隔离结构100形成外容器110,该外容器110顶部设有让曝气池800中至少包含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物流入的进料口140,而底部设有泥水分离区120和活性污泥排放口;
内侧隔离结构200,所述内侧隔离结构200位于所述外容器110内并形成内容器210,该内容器210与外容器110之间间隔形成位于进料口140之下的通道,该通道与内容器210之间经由泥水分离区120连器;
在所述活性污泥排放口下方设有挡气结构300,所述挡气结构300具有与所述活性污泥排放口之间形成活性污泥的排污间隙130的挡气面,所述挡气结构300与所述泥水分离区120壳体通过过渡件连接。所述挡气面与水平面不相平行且不相垂直,包括与所述活性污泥排放口长度匹配的第一挡气平面310和第二挡气平面320,所述第一挡气平面310和第二挡气平面320相互连接并形成倒V形形状,所述第一挡气平面310和第二挡气平面320的夹角为70~100°;在第一挡气平面310和第二挡气平面320的相向面设有连接第一挡气平面310和第二挡气平面320的第一加强筋。所述过渡件包括第二加强筋350和加强板330,所述泥水分离区120具有两个间距由上至下逐渐减小的分离板121,所述第二加强筋350将第一挡气平面310和第二挡气平面320与对应的分离板121外部连接,所述加强板330连接第一挡气平面310和第二挡气平面320的端部以及两个分离板121的端部。在第一挡气平面310和第二挡气平面320上均设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加强筋350。
在内容器210内设有使分离出的水输出的清液分离结构;所述清液分离结构的输出端设于外侧隔离结构100的呈竖直分布的壳体的上部。所述清液分离结构包括沿内容器210横向设置的溢流槽410,经泥水分离区120分离得到的水溢流进入所述溢流槽410,所述输出端通过贯穿通道的输液管420与所述溢流槽410底部连接。所述输液管420与通道的连接处设有密封结构。所述清液分离结构还包括设于泥水分离区120和输出端之间的过滤结构450。所述清液分离结构将水输入集水管,所述输出端和集水管通过连接组件430连接。所述连接组件430包括设于所述输出端和集水管上的法兰以及与法兰孔适配的螺栓和螺母。
所述通道通过收缩的出口与泥水分离区120连通并通过以下的方式实现:所述泥水分离区120的横截面面积由上至下逐渐减小,所述内侧隔离结构200以竖直的方式向下延伸至泥水分离区120内。在所述内侧隔离结构200的下端设有朝向所述泥水分离区120的壳体延伸并与水平面呈第一夹角的第一冲击板510,所述第一夹角为55~65°。所述通道的出口的宽度为50~150mm。所述通道的出口与活性污泥排放口之间的距离为400~800mm。
所述通道中设有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用于使从所述进料口140流入所述通道的混合物中的至少多数混合物偏离竖直的路径流动而后再流向泥水分离区120。所述导流结构从所述进料口140的下方一直延伸到泥水分离区120的上方或泥水分离区120内。所述导流结构连接并支撑在外侧隔离结构100与内侧隔离结构200之间。
所述导流结构通过间隔设置的导流部件将所述通道分割为多个在通道横向上间隔排列的流通路径。相邻导流部件的间距为450~500mm。
所述导流结构具体包括一排导流板,由该一排导流板分割形成多个在通道横向上间隔排列的流通路径均以非完全竖直的方向由上往下地延伸。所述一排导流板中的各导流板之间均是平行设置的。所述一排导流板采用有偏离竖直方向而设置的平板610以使从所述进料口140流入所述通道的混合物中的至少多数混合物以斜向下的路径流动,所述平板610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60°。
实施例E2
如图18所示的分离装置700,包括:
外侧隔离结构100,所述外侧隔离结构100形成外容器110,该外容器110顶部设有让曝气池800中至少包含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物流入的进料口140,而底部设有泥水分离区120和活性污泥排放口;
内侧隔离结构200,所述内侧隔离结构200位于所述外容器110内并形成内容器210,该内容器210与外容器110之间间隔形成位于进料口140之下的通道,该通道与内容器210之间经由泥水分离区120连器;
在所述活性污泥排放口下方设有挡气结构300,所述挡气结构300具有与所述活性污泥排放口之间形成活性污泥的排污间隙130的挡气面,所述挡气结构300与所述泥水分离区120壳体通过过渡件连接。所述挡气面与水平面不相平行且不相垂直,包括与所述活性污泥排放口长度匹配的第一挡气平面310和第二挡气平面320,所述第一挡气平面310和第二挡气平面320相互连接并形成倒V形形状,所述第一挡气平面310和第二挡气平面320的夹角为70~100°;在第一挡气平面310和第二挡气平面320的相向面设有连接第一挡气平面310和第二挡气平面320的第一加强筋。所述过渡件包括第二加强筋350和加强板330,所述泥水分离区120具有两个间距由上至下逐渐减小的分离板121,所述第二加强筋350将第一挡气平面310和第二挡气平面320与对应的分离板121外部连接,所述加强板330连接第一挡气平面310和第二挡气平面320的端部以及两个分离板121的端部。在第一挡气平面310和第二挡气平面320上均设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加强筋350。
在内容器210内设有使分离出的水输出的清液分离结构;所述清液分离结构的输出端设于外侧隔离结构100的呈竖直分布的壳体的上部。所述清液分离结构包括沿内容器210横向设置的溢流槽410,经泥水分离区120分离得到的水溢流进入所述溢流槽410,所述输出端通过贯穿通道的输液管420与所述溢流槽410底部连接。所述输液管420与通道的连接处设有密封结构。所述清液分离结构还包括设于泥水分离区120和输出端之间的过滤结构450。所述清液分离结构将水输入集水管,所述输出端和集水管通过连接组件430连接。所述连接组件430包括设于所述输出端和集水管上的法兰以及与法兰孔适配的螺栓和螺母。
所述通道通过收缩的出口与泥水分离区120连通并通过以下的方式实现:所述泥水分离区120的横截面面积由上至下逐渐减小,所述内侧隔离结构200以竖直的方式向下延伸至泥水分离区120内。在所述内侧隔离结构200的下端设有朝向所述泥水分离区120的壳体延伸并与水平面呈第一夹角的第一冲击板510,所述第一夹角为55~65°。所述通道的出口的宽度为50~150mm。所述通道的出口与活性污泥排放口之间的距离为400~800mm。
所述通道中设有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用于使从所述进料口140流入所述通道的混合物中的至少多数混合物偏离竖直的路径流动而后再流向泥水分离区120。所述导流结构从所述进料口140的下方一直延伸到泥水分离区120的上方或泥水分离区120内。所述导流结构连接并支撑在外侧隔离结构100与内侧隔离结构200之间。
所述导流结构通过间隔设置的导流部件将所述通道分割为多个在通道横向上间隔排列的流通路径。相邻导流部件的间距为450~500mm。
所述导流结构具体包括一排导流板,由该一排导流板分割形成多个在通道横向上间隔排列的流通路径均以非完全竖直的方向由上往下地延伸。所述一排导流板中的各导流板之间均是平行设置的。所述一排导流板采用有异形板以使从所述进料口140流入所述通道的混合物中的至少多数混合物以弯曲向下的路径流动。所述异形板为折叠板620,所述折叠板620具有三个折叠单元,每个折叠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缓冲板621的第二缓冲板622,所述第一缓冲板621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60°,所述第二缓冲板622与水平面的夹角为90~120°。
实施例E1和实施例E2的在相同条件下的使用效果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对比项 实施例E1 实施例E2
污水进入曝气池的流速 0.4-0.8m/s 0.4-0.8m/s
泥水混合物通过进料口后的流速 0.023-0.046m/s 0.023-0.046m/s
通道出口处泥水混合物的平均流速 0.018-0.36m/s 0.015-0.030m/s
输液管的出水速度 0.4-0.5m/s 0.4-0.5m/s
从表1可以看出,输液管420的出水速度可以与污水进入曝气池800的流速相适应,说明具有很快的污水处理速度。
从表1可以看出,实施例E1的泥水混合物具有相对更高的通过通道的平均流速,说明实施例E2中折线结构的折叠板620对泥水混合物有更优的缓冲作用。具体应用时,由于实施例E1的缓冲作用稍差,因此比较适合于处理常规污染物含量的排放生活污水。而实施例E2的缓冲作用好,厌氧反应时间更长,因此适合于处理有机污染物含量相对较高、氨氮、总氮含量较高的排放生活污水。
本实用新型的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泥水分离装置700,一种实施方式中,泥水分离装置700为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个分离装置700,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泥水分离装置700由多个上述实施例中的分离装置700串接而成。
当泥水分离装置700由多个分离装置700串接而成时,一种实施方式如下:如图19所示,设于头部的分离装置700仅设有一个输出端,其余的分离装置700设有两个输出端(如实施例B2的分离装置),设于尾部的分离装置700的其中一个输出端将分离出的水输出曝气池800或与清液储罐连接,相邻两个分离装置700直接通过输出端处的连接组件430进行连接。
当泥水分离装置700由多个分离装置700串接而成时,另一种实施方式如下:如图20-21所示,所述分离装置700为至少两个且输出端均与所述集水管830的支管831连接。优选地,在所述集水管830的两侧均设有至少两个分离装置700,所述分离装置700对称分布于集水管830的两侧。
分离装置700的安装采用支架840,在分离装置700的外侧隔离结构100上设有与所述支架840配合的吊耳。所述吊耳优选设于未设置输出端的一组相对分布的壳体上,两侧的吊耳均为两个。特别是当分离装置700按照图20所示的方式进行串接时,这样设置的吊耳可以使前后相邻两组(每一组为左右两个)与同一个支架840连接,从而提升系统集成度。
上述的两种污水处理系统还可以具有以下的结构:
曝气池800,曝气池800内具有活性污泥和生物填料;所述生物填料包括厌氧生物填料;
曝气装置821,所述曝气装置821设于曝气池800的底部;
控制间900,控制间900内具有风机910,风机910通过输气管道与曝气装置821连通,并控制曝气池800内污水的含氧量和曝停比;
如此,通过风机910对反应净化池中曝气时间的曝停比进行控制,从而在污水水质发生较大波动时,能够通过曝停时间比的改变来保证对污水的有效处理,避免了需要增加污水处理设备,扩大占地面积或延长处理时间的情况发生,有效降低了污水处理设备的占地面积,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曝气池800具有另外的结构,如图19所示,曝气池800包括厌氧区810和好氧区820,厌氧区810与好氧区820之间具有隔墙,隔墙的下部具有布水孔812,厌氧区810的泥水混合物通过布水孔812进入好氧区820;曝气装置821设于好氧区820底部,泥水分离装置700放置于好氧区820内。
在厌氧区810内装有生物填料和活性污泥,厌氧区810内下部设置有推流装置811。
污水首先进入厌氧区810,在推流装置811的推动作用下,厌氧区810内的污水与活性污泥和生物填料进行充分混合并进行厌氧消化反应;然后厌氧消化反应后的泥水混合物被推流装置811推动,最终向布水孔812通过布水孔812进入好氧区820。所述推流装置811可以但不限于是螺旋桨式搅拌器。
进一步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设于好氧区820内且通过输气管道与风机910连通的气体回流装置822,气体回流装置822的进口延伸至好氧区820的底部,出口与厌氧区810的连通。优选使气体回流装置822的输气管道与曝气装置821的输气管道为同一输气管道,如此,在对好氧区820曝气的同时,实现对活性污泥的气体回流,保证了厌氧区810的活性污泥浓度,从而有效保证了对污水的连续处理,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优选使气体回流装置822的回流管路的管径大于输气管道的管径,在风机910运行时,风机910通过输气管道向回流管路内注气,好氧区820中的泥水混合物随着气体进入回流管路,从而返回到厌氧区810,在厌氧区810的顶部,由于回流的泥水混合物中带有少量气体,会在厌氧区810的顶部形成局部兼氧区,有效保证了厌氧-兼氧反应。
进一步地,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消毒装置920,消毒装置920与第二通道连通,以对污水进行消毒。消毒装置920包括紫外线消毒器、臭氧发生器、二氧化氯发生器中的至少一种。将输液管420输出端与消毒装置920连通,可直接对经过处理的污水进行消毒,满足污水处理排放标准,保证了对污水处理的连续性。
本实用新型的污水处理方法包括步骤:将污水通入含有活性污泥的曝气池800中,曝气池800中放置有泥水分离装置700,所述泥水分离装置700为上述的任一种分离装置700或任意几种分离装置700的组合,然后对曝气池800进行曝气,使泥水分离装置700对至少包含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物进行分离并使分离出的水输出而分离出的活性污泥返回曝气池800。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活性污泥的浓度为2000~3000mg/L,SV30为20%~30%。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曝气结构曝气的曝停时间比为3:1~6:1。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溢流槽410顶部具有多个溢流缺口。进一步地,溢流缺口处可以设置有调节挡板,调节挡板在竖直方向上与溢流槽410的侧壁滑动连接;如此,可以通过调节调节挡板的高度来控制溢流量,从而保证泥水混合物在内容器210的水力驻留时间。有效保证活性污泥的沉降。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当分离装置700的整体形状为圆形时,溢流槽410的形状可以作适应性的调整,例如,可以将溢流槽410沿内侧隔离结构200内壁一周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在外侧隔离结构100上部的水平方向上以一定的间距设置有一排进料口140,进料口140的形状优选为圆形或矩形。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基于这些说明的情况下将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分离装置,使用时放置在曝气池(800)中用以实现水与活性污泥的分离并使分离出的水输出而分离出的活性污泥返回曝气池(800),其具体包括:
外侧隔离结构(100),所述外侧隔离结构(100)形成外容器(110),该外容器(110)顶部设有让曝气池(800)中至少包含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物流入的进料口(140),而底部设有泥水分离区(120)和活性污泥排放口;
内侧隔离结构(200),所述内侧隔离结构(200)位于所述外容器(110)内并形成内容器(210),该内容器(210)与外容器(110)之间的间隔形成位于进料口(140)之下的通道,该通道与内容器(210)之间经由泥水分离区(120)连通;
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通过收缩的出口与泥水分离区(120)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泥水分离区(120)的横截面面积由上至下逐渐减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隔离结构(200)以竖直的方式向下延伸至泥水分离区(120)内。
4.如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侧隔离结构(200)的下端设有朝向所述泥水分离区(120)的壳体延伸并与水平面呈第一夹角的第一冲击板(510)。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为55~65°。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冲击板(510)的下端设有朝向所述泥水分离区(120)的壳体延伸并与水平面呈第二夹角的第二冲击板(520)。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角为90°。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的出口的宽度为50~150mm。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的出口与活性污泥排放口之间的距离为400~800mm。
10.污水处理系统,包括设于曝气池(800)内的泥水分离装置,所述曝气池(800)内具有污水和活性污泥,其特征在于:所述泥水分离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9之一所述的分离装置。
CN201922353730.0U 2019-12-24 2019-12-24 分离装置以及污水处理系统 Active CN2119718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53730.0U CN211971890U (zh) 2019-12-24 2019-12-24 分离装置以及污水处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53730.0U CN211971890U (zh) 2019-12-24 2019-12-24 分离装置以及污水处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971890U true CN211971890U (zh) 2020-11-20

Family

ID=733795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353730.0U Active CN211971890U (zh) 2019-12-24 2019-12-24 分离装置以及污水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9718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79425B (zh) 一种污水处理深度除磷脱氮的设备
CN100488895C (zh) 多级内循环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反应器
RU2377191C2 (ru) Реактор и способ анаэробной очистки сточных вод
CN102531162A (zh) 首格升流式abr反应器改进装置及方法
CN213112940U (zh) 一种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CN104743745A (zh) 一种大蒜废水深度处理系统
CN114314835A (zh) 短程硝化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脱氮反应器及集成设备
CN111115797A (zh) 分离装置、污水处理系统以及污水处理方法
CN211971890U (zh) 分离装置以及污水处理系统
CN211971891U (zh) 分离装置以及污水处理系统
CN211971892U (zh) 分离装置以及污水处理系统
CN218058594U (zh) 一种集约式生物法污水处理设备
CN216639051U (zh) 短程耦合厌氧氨氧化脱氮反应器、集成设备
CN212504205U (zh) 分离装置以及污水处理系统
CN216403956U (zh) 连续流自循环好氧颗粒污泥处理器
AU2010245369A1 (en) Bioreactor comprising a mixing chamber
CN214400158U (zh) 絮凝沉淀池强化氨氮处理mbbr系统
CN215440075U (zh) 一种基于ifas工艺的一体化立式污水处理装置
CN212174583U (zh) Mbbr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212504215U (zh) 一种污水处理净化装置
CN211445417U (zh) 一种氧化沟+mbbr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WO2021093214A1 (zh) 一种氧化沟加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210261475U (zh)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回渗处理装置
CN203683327U (zh) 接触氧化-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法组合式污水处理设备
CN113292195A (zh) 一种AnOn污水处理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 22 Guanghua Road, Huaikou Street, Jintang County, Chengdu City, Sichuan Province, 610000 (within Jintang Industrial Park, Sichuan)

Patentee after: Sichuan Meifeng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Co.,Ltd.

Address before: No.8, Wangjiatang lane, Qingyang District, Chengdu, Sichuan 610014

Patentee before: SICHUAN MEIFUTE ENVIRONMENT TREATMENT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