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56682U - 一种带有凝露识别功能的烟感报警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有凝露识别功能的烟感报警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956682U
CN211956682U CN202020926097.XU CN202020926097U CN211956682U CN 211956682 U CN211956682 U CN 211956682U CN 202020926097 U CN202020926097 U CN 202020926097U CN 211956682 U CN211956682 U CN 2119566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in
smoke
condensation
condensation recognition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92609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庆斌
肖学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i Tech Investment Sanjia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anhai Sanjia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anhai Sanjia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anhai Sanjia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92609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9566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9566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956682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re-Detection Mech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有凝露识别功能的烟感报警器,包括外壳;外壳内部固设有烟雾检测仓;烟雾检测仓内固设有凝露识别仓;烟雾检测仓设置有第一烟雾进口;烟雾检测仓内固设有发射管、第一接收管以及隔断板;凝露识别仓设置有进光通道和透光片;凝露识别仓内固设有反射柱,以及第二接收管;反射柱用于反射发射管发射的检测光线,且第二接收管不在反射柱所反射光线的出射区域内;第二接收管位于凝露识别仓的中上部;凝露识别仓设置有进气口;外壳设置有多个第二烟雾进口;外壳的内部还设置有控制板;控制板用于在第二接收管反向电流值与第一接收管反向电流值的差值大于触发阈值时,输出报警信号。

Description

一种带有凝露识别功能的烟感报警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烟感报警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带有凝露识别功能的烟感报警器。
背景技术
光电型感烟火灾探测器,以烟雾为主要探测对象,适用于火灾初期有阴燃阶段的场所。其中,感光元件和光学暗室是感烟火灾探测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感光元件由若干发射管和接收管组成,正常情况下,发射管发出的光线不会被接收管接收到;有烟雾进入光学暗室时,烟雾颗粒对光线产生散射效果,从而将发射管发出的部分光线散射到接收管上,接收管接收到光学信号,并传递给中枢芯片,从而触发报警。
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受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光学暗室内会产生凝露,凝露对发射管发出的光线产生漫反射效果,接收管接收到漫反射的部分光线,最终导致误报警。针对这一问题,许多厂商在光学暗室内涂抹防雾剂,但是防雾剂仅在一段时期内有效,且使用时经常清洁光学暗室内的灰尘,容易损伤到涂层,进一步削弱了抗凝露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带有凝露识别功能的烟感报警器,以及一种烟感报警器的使用方法。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带有凝露识别功能的烟感报警器,包括外壳;其中,所述外壳的内部固设有烟雾检测仓;所述烟雾检测仓的内部固设有凝露识别仓;
所述烟雾检测仓的侧表面设置有多个第一烟雾进口;所述第一烟雾进口与所述烟雾检测仓的内部连通;所述烟雾检测仓的内部固设有斜向上发射检测光线的发射管、在烟雾散射所述发射管所发射检测光线时接收散射光线的第一接收管,以及防止所述发射管侧面所出射检测光线射向所述第一接收管的隔断板;
所述凝露识别仓的侧表面设置有供所述发射管所发射检测光线穿入的进光通道,以及遮挡所述进光通道的透光片;所述透光片与所述凝露识别仓固定;所述凝露识别仓的内部固设有与所述透光片正对且为非圆形的反射柱,以及所述反射柱上所附着凝露漫反射所述发射管所发射检测光线时接收漫反射光线的第二接收管;所述反射柱用于反射所述发射管发射的检测光线,且所述第二接收管不在所述反射柱所反射光线的出射区域内;所述第二接收管位于所述凝露识别仓的中上部;所述凝露识别仓的下表面设置有供气体进入的进气口;
所述外壳的侧表面设置有多个第二烟雾进口;所述第二烟雾进口与所述外壳的内部连通;所述外壳的内部还设置有控制板;所述发射管、所述第一接收管以及所述第二接收管,均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并受其控制;所述控制板用于在所述第二接收管反向电流值与所述第一接收管反向电流值的差值大于触发阈值时,输出报警信号。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烟感报警器的使用方法,基于上述的一种带有凝露识别功能的烟感报警器,其中,包括如下步骤:
发射管发射检测光线;
获取与第一接收管对应的第一反向电流值,以及与第二接收管对应的第二反向电流值;
若所述第一接收管和所述第二接收管均无反向电流变化,控制板不动作;若所述第一接收管和所述第二接收管均有反向电流变化,且所述第一反向电流值和所述第二反向电流值的差值不大于预设的触发阈值,所述控制板不动作;若所述第一接收管和所述第二接收管均有反向电流变化,且所述第一反向电流值和所述第二反向电流值的差值大于预设的触发阈值,所述控制板输出报警信号。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有效避免了误报警的情况,具体的,设置第二接收管,使其成为第一接收管的对照组;将凝露识别仓设置在烟雾检测仓中,整体的结构更为小巧、紧凑;仅设置一组发射管即可满足需求,降低了材料成本;透光片避免了空气对流,达到了透光不透气的目的;针对凝露识别仓,一是不具备对流条件,二是第二接收管位于凝露识别仓的较高处,因此,烟雾无法进入凝露识别仓的光学敏感区域,从而确保进入光学敏感区域的是含有水蒸气的空气;针对烟雾检测仓,其具备对流条件,确保烟雾可以经第一烟雾进口进到烟雾检测仓内;因此,凝露识别仓与烟雾检测仓相比,内里不会有烟雾。
无凝露时,发射管所发射的检测光线被反射柱反射,由于第二接收管不在反射柱所反射光线的出射区域内,因此,第二接收管无反向电流变化;此时,若第一接收管有反向电流变化,由于已经排除了凝露干扰,即可确认是有烟雾进到了烟雾检测仓,控制板输出报警信息以便后续触发报警;
有凝露时,凝露附着在反射柱上,发射管所发射的检测光线被凝露漫反射,使得第二接收管的反向电流发生变化;由于烟雾检测仓同样也会有凝露,因此,第一接收管的反向电流也会发生变化,若此时无烟雾,则第二接收管的反向电流值与第一接收管的反向电流值趋于相同,由于两者差值小于触发阈值,控制板不动作;若此时烟雾检测仓中是有烟雾的,烟雾会对发射管发射的检测光线进行散射,导致第一接收管的反向电流发生大幅度变化,第二接收管反向电流值与第一接收管反向电流值的差值大于触发阈值,控制板输出报警信号,以触发报警。
因此,本烟感报警器能有效排除凝露导致的误报警情况,且与以往的涂防雾层相比,长期有效,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带有凝露识别功能的烟感报警器的爆炸图;
图2是图1中A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带有凝露识别功能的烟感报警器的剖切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带有凝露识别功能的烟感报警器的剖切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有凝露识别功能的烟感报警器,如图1-图3所示,包括外壳10;外壳10的内部固设有烟雾检测仓11;烟雾检测仓11的内部固设有凝露识别仓12;
烟雾检测仓11的侧表面设置有多个第一烟雾进口180;第一烟雾进口180与烟雾检测仓11的内部连通;烟雾检测仓11的内部固设有斜向上发射检测光线的发射管13、在烟雾散射发射管13所发射检测光线时接收散射光线的第一接收管14,以及防止发射管13侧面所出射检测光线射向第一接收管14的隔断板15;
凝露识别仓12的侧表面设置有供发射管13所发射检测光线穿入的进光通道181,以及遮挡进光通道181的透光片16;透光片16与凝露识别仓12固定;凝露识别仓12的内部固设有与透光片16正对且为非圆形的反射柱17,以及反射柱17上所附着凝露漫反射发射管13所发射检测光线时接收漫反射光线的第二接收管18;反射柱17用于反射发射管13发射的检测光线,且第二接收管18不在反射柱17所反射光线的出射区域内;第二接收管18位于凝露识别仓12的中上部;凝露识别仓12的下表面设置有供气体进入的进气口182;
外壳10的侧表面设置有多个第二烟雾进口183;第二烟雾进口183与外壳10的内部连通;外壳10的内部还设置有控制板19;发射管13、第一接收管14以及第二接收管18,均与控制板19电连接并受其控制;控制板19用于在第二接收管18反向电流值与第一接收管14反向电流值的差值大于触发阈值时,输出报警信号。本烟感报警器有效避免了误报警的情况,具体的,设置第二接收管18,使其成为第一接收管14的对照组;将凝露识别仓12设置在烟雾检测仓11中,整体的结构更为小巧、紧凑;仅设置一组发射管13即可满足需求,降低了材料成本;透光片16避免了空气对流,达到了透光不透气的目的;针对凝露识别仓12,一是不具备对流条件,二是第二接收管18位于凝露识别仓12的较高处,因此,烟雾无法进入凝露识别仓12的光学敏感区域,从而确保进入光学敏感区域的是含有水蒸气的空气;针对烟雾检测仓11,其具备对流条件,确保烟雾可以经第一烟雾进口180进到烟雾检测仓11内;因此,凝露识别仓12与烟雾检测仓11相比,内里不会有烟雾。
无凝露时,发射管13所发射的检测光线被反射柱17反射,由于第二接收管18不在反射柱17所反射光线的出射区域内,因此,第二接收管18无反向电流变化;此时,若第一接收管14有反向电流变化,由于已经排除了凝露干扰,即可确认是有烟雾进到了烟雾检测仓11,控制板19输出报警信息以便后续触发报警;
有凝露时,凝露附着在反射柱17上,发射管13所发射的检测光线被凝露漫反射,使得第二接收管18的反向电流发生变化;由于烟雾检测仓11同样也会有凝露,因此,第一接收管14的反向电流也会发生变化,若此时无烟雾,则第二接收管18的反向电流值与第一接收管14的反向电流值趋于相同,由于两者差值小于触发阈值,控制板19不动作;若此时烟雾检测仓11中是有烟雾的,烟雾会对发射管13发射的检测光线进行散射,导致第一接收管14的反向电流发生大幅度变化,第二接收管18反向电流值与第一接收管14反向电流值的差值大于触发阈值,控制板19输出报警信号,以触发报警。
因此,本烟感报警器能有效排除凝露导致的误报警情况,且与以往的涂防雾层相比,长期有效,使用寿命长。
如图1和图3所示,反射柱17为三棱柱,且设置有多组,反射时,多个侧表面均可参与反射;反射柱17的三组侧表面,其一与凝露识别仓12固定,另一朝向透光片16,另一朝向第二接收管18。
如图3所示,凝露识别仓12上设有反射柱17的内壁朝远离第二接收管18的方向外倾,可以将发射管13的检测光线朝斜上方反射,在没有凝露的情况下,第二接收管18更难以接收到发射管13发射的检测光线。
如图1和图3所示,控制板19与外壳10固定;烟雾检测仓11包括上仓盖110,以及与上仓盖110配合盖紧的下仓体111;下仓体111、控制板19以及凝露识别仓12,均与上仓盖110固定;隔断板15包括分别与上仓盖110下表面、下仓体111内底面固定的上板体112、下板体113;上板体112和下板体113相对的侧表面,均设置有与发射管13管体适配的第一安装槽184以及与第一接收管14管体适配的第二安装槽185,安装时,将发射管13、第一接收管14分别置入第一安装槽184、第二安装槽185,进而盖合上仓盖110和下仓体111,上板体112和下板体113配合夹住发射管13和第一接收管14,安装方便,且定位良好。
如图2所示,进气口182设置有多个,且口径小于1mm,既便于气体进入,又能将蚊虫挡在凝露识别仓12外。
如图1和图3所示,外壳10包括上壳盖114,以及与上壳盖114配合盖紧的下壳体115;控制板19固设在上壳盖114朝向下壳体115的一侧表面;烟雾检测仓11固设在控制板19的下表面,安装时,先将控制板19固定到上壳盖114上,再将烟雾检测仓11固定到控制板19上,再将烟雾检测仓11、控制板19、上壳盖114三者一并装配到下壳体115内,安装方便;第二烟雾进口183位于下壳体115的下端部。
如图1所示,凝露识别仓12的侧壁设置有与第二接收管18管脚适配的第三安装槽(图中未示出),安装方便;第三安装槽(图中未示出)与凝露识别仓12的外表面连通,便于第二接收管18与控制板19进行电连接。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有凝露识别功能的烟感报警器,与实施例一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4所示,凝露识别仓12的内部还固设有防止外界光线直射第二接收管18的遮光板116,降低外界环境光对第二接收管18的影响。
如图4所示,遮光板116设置有多组,且呈错落分布;竖直方向上相邻的两组遮光板116,分布在凝露识别仓12的两侧,多组遮光板116配合形成迂回的路径,使得颗粒物难以进到凝露识别仓12的光学敏感区域内。
实施例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烟感报警器的使用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发射管发射检测光线。
步骤S2:获取与第一接收管对应的第一反向电流值,以及与第二接收管对应的第二反向电流值。
步骤S3:若第一接收管和第二接收管均无反向电流变化,控制板不动作;若第一接收管和第二接收管均有反向电流变化,且第一反向电流值和第二反向电流值的差值不大于预设的触发阈值,控制板不动作;若第一接收管和第二接收管均有反向电流变化,且第一反向电流值和第二反向电流值的差值大于预设的触发阈值,控制板输出报警信号。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带有凝露识别功能的烟感报警器,包括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内部固设有烟雾检测仓;所述烟雾检测仓的内部固设有凝露识别仓;
所述烟雾检测仓的侧表面设置有多个第一烟雾进口;所述第一烟雾进口与所述烟雾检测仓的内部连通;所述烟雾检测仓的内部固设有斜向上发射检测光线的发射管、在烟雾散射所述发射管所发射检测光线时接收散射光线的第一接收管,以及防止所述发射管侧面所出射检测光线射向所述第一接收管的隔断板;
所述凝露识别仓的侧表面设置有供所述发射管所发射检测光线穿入的进光通道,以及遮挡所述进光通道的透光片;所述透光片与所述凝露识别仓固定;所述凝露识别仓的内部固设有与所述透光片正对且为非圆形的反射柱,以及所述反射柱上所附着凝露漫反射所述发射管所发射检测光线时接收漫反射光线的第二接收管;所述反射柱用于反射所述发射管发射的检测光线,且所述第二接收管不在所述反射柱所反射光线的出射区域内;所述第二接收管位于所述凝露识别仓的中上部;所述凝露识别仓的下表面设置有供气体进入的进气口;
所述外壳的侧表面设置有多个第二烟雾进口;所述第二烟雾进口与所述外壳的内部连通;所述外壳的内部还设置有控制板;所述发射管、所述第一接收管以及所述第二接收管,均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并受其控制;所述控制板用于在所述第二接收管反向电流值与所述第一接收管反向电流值的差值大于触发阈值时,输出报警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凝露识别功能的烟感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柱为三棱柱,且设置有多组;所述反射柱的三组侧表面,其一与所述凝露识别仓固定,另一朝向所述透光片,另一朝向所述第二接收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有凝露识别功能的烟感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凝露识别仓上设有所述反射柱的内壁朝远离所述第二接收管的方向外倾。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凝露识别功能的烟感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凝露识别仓的内部还固设有防止外界光线直射所述第二接收管的遮光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带有凝露识别功能的烟感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板设置有多组,且呈错落分布;竖直方向上相邻的两组所述遮光板,分布在所述凝露识别仓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凝露识别功能的烟感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板与所述外壳固定;所述烟雾检测仓包括上仓盖,以及与所述上仓盖配合盖紧的下仓体;所述下仓体、所述控制板以及所述凝露识别仓,均与所述上仓盖固定;所述隔断板包括分别与所述上仓盖下表面、所述下仓体内底面固定的上板体、下板体;所述上板体和所述下板体相对的侧表面,均设置有与所述发射管管体适配的第一安装槽以及与所述第一接收管管体适配的第二安装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凝露识别功能的烟感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设置有多个,且口径小于1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凝露识别功能的烟感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上壳盖,以及与所述上壳盖配合盖紧的下壳体;所述控制板固设在所述上壳盖朝向所述下壳体的一侧表面;所述烟雾检测仓固设在所述控制板的下表面;所述第二烟雾进口位于所述下壳体的下端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凝露识别功能的烟感报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凝露识别仓的侧壁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接收管管脚适配的第三安装槽;所述第三安装槽与所述凝露识别仓的外表面连通。
CN202020926097.XU 2020-05-27 2020-05-27 一种带有凝露识别功能的烟感报警器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19566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26097.XU CN211956682U (zh) 2020-05-27 2020-05-27 一种带有凝露识别功能的烟感报警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26097.XU CN211956682U (zh) 2020-05-27 2020-05-27 一种带有凝露识别功能的烟感报警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956682U true CN211956682U (zh) 2020-11-17

Family

ID=731710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926097.X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1956682U (zh) 2020-05-27 2020-05-27 一种带有凝露识别功能的烟感报警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95668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40158A (zh) * 2020-05-27 2020-08-14 深圳市泛海三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凝露识别功能的烟感报警器及使用方法
GB2603305A (en) * 2021-02-02 2022-08-03 Carrier Corp Smoke entry solution for multi wave multi angle safety device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40158A (zh) * 2020-05-27 2020-08-14 深圳市泛海三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凝露识别功能的烟感报警器及使用方法
CN111540158B (zh) * 2020-05-27 2023-08-15 深圳市高新投三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凝露识别功能的烟感报警器及使用方法
GB2603305A (en) * 2021-02-02 2022-08-03 Carrier Corp Smoke entry solution for multi wave multi angle safety device
US11790746B2 (en) 2021-02-02 2023-10-17 Carrier Corporation Smoke entry solution for multi wave multi angle safety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552489B1 (en) Rapidly responding, false detection immune alarm signal producing smoke detector
CN111564019A (zh) 一种抗凝露干扰的感烟火灾探测器及使用方法
CN211956682U (zh) 一种带有凝露识别功能的烟感报警器
US7564365B2 (en) Smoke detector and method of detecting smoke
US4906978A (en) Optical smoke detector
CA1292533C (en) Electronic smoke detector
CN212009806U (zh) 一种抗凝露干扰的感烟火灾探测器
CN211956683U (zh) 一种带独立式凝露识别仓的烟雾感应器
GB1561421A (en) Smoke sensor
US7940190B2 (en) Smoke detector
US20080252468A1 (en) Manipulation Protection for a Fire Detector
CN212009807U (zh) 一种可定向排除凝露干扰的烟雾报警器
CN111540158A (zh) 一种带有凝露识别功能的烟感报警器及使用方法
CN111627182B (zh) 一种带独立式凝露识别仓的烟雾感应器及使用方法
CN111540159A (zh) 一种可定向排除凝露干扰的烟雾报警器及使用方法
GB2091873A (en) Improvements in optical particle detectors
AU733167B2 (en) Light projection device for a photoelectric smoke sensor
US20240142361A1 (en) Smoke detector having light source surrounded by wall with varied heights
EP1049059A3 (en) Fire detector
CN210199939U (zh) 一种烟雾传感器
CA1050631A (en) Photocell smoke detector
JPS6153550A (ja) 光電式煙感知器
US4644164A (en) Compact passive infrared intrusion sensor
WO2021237502A1 (zh) 一种防止误报警的火灾探测器及使用方法
US4607915A (en) Light absorbe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00 the three floor of the new world apartment, Nanshan Avenue,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for office only).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hi tech investment Sanjiang Electro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the three floor of the new world apartment, Nanshan Avenue,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for office only).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FANHAI SANJIANG ELECTRONICS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11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815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11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815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