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33161U - 组合式置物架 - Google Patents
组合式置物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933161U CN211933161U CN201922201924.9U CN201922201924U CN211933161U CN 211933161 U CN211933161 U CN 211933161U CN 201922201924 U CN201922201924 U CN 201922201924U CN 211933161 U CN211933161 U CN 21193316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ack
- combined
- frame
- sections
- inver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338 self-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Assembled She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组合式置物架,此组合式置物架包括至少二杆架组件及至少一承载框架,二杆架组件彼此并排设置,每一杆架组件包含一对立杆及跨接在该对立杆之间的至少一横向支架,每一横向支架具有至少一第一组接部及配置在第一组接部两侧的至少一第二组接部;承载框架一侧具有的至少一第一对接部及另一侧具有的至少一第二对接部,第一对接部与第二对接部彼此错位设置,第一对接部组接于其中一个横向支架的第一组接部,第二对接部组接于另一横向支架的第二组接部。如此,以达到组合式置物架具有节省成本、模块化扩充及组装便利的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节省成本、模块化扩充及组装便利的置物架,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组合式置物架。
背景技术
住家、商店、仓库等场所存放物品都需要用到置物架,所以置物架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且随着现代装潢设计追求个人化(Personalization)与客制化(Customization),置物架更需要具备可自行组装及增减层数等扩充功能。
然而,目前市面上可自行组装的置物架,大多必须配合一些螺栓的锁固才能达成定位,导致安装、拆卸上耗时费力,造成使用者感到不便及欠缺效率;另外,传统置物架需要扩充层数时,多采用上、下方向增减,而无法左、右方向增减,使扩充能力缺乏变化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人遂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尽力解决上述的问题点,即成为本实用新型设计人改良的目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组合式置物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二杆架组件,彼此并排设置,每一该杆架组件包含一对立杆及跨接在该对立杆之间的至少一横向支架,每一该横向支架具有至少一第一组接部及第一组接部至少一第二组接部;以及
至少一承载框架,一侧具有的至少一第一对接部及另一侧具有的至少一第二对接部,该第一对接部与该第二对接部彼此错位设置,该第一对接部组接于其中一个该横向支架的该第一组接部,该第二对接部组接于另一该横向支架的该第二组接部。
所述的组合式置物架,其中:第一组接部的数量为一,第二组接部的数量为二,二第二组接部配置在该第一组接部的两侧,该第一组接部为自该横向支架上向上弯折的一第一倒U字形段,该二第二组接部为自该横向支架上向上弯折的二第二倒U字形段。
所述的组合式置物架,其中:第一对接部的数量为一,第二对接部的数量为二,该第一对接部为自该承载框架上向外弯折的一第一外凸段,二第二对接部为自该承载框架上向外弯折的二第二外凸段,该第一外凸段套设于其中一个该横向支架的该第一倒U字形段,该二第二外凸段套设于另一该横向支架的该二第二倒U字形段。
所述的组合式置物架,其中:该承载框架在该第一外凸段两侧形成有可供该二第二外凸段嵌设其中的二第一凹陷段,该承载框架在该二第二外凸段之间形成有可供该第一外凸段嵌设其中的一第二凹陷段。
所述的组合式置物架,其中:每一该杆架组件包含一U型杆,各该对立杆形成在各该U型杆的两端。
所述的组合式置物架,其中:还包括至少一置物篮,该承载框架以焊接方式或锁固方式固定于该置物篮的下方。
所述的组合式置物架,其中:该置物篮具有设置在该承载框架上方且与该承载框架之间形成有一高度差的一环形框,该环形框抵靠于二该对立杆。
所述的组合式置物架,其中:该环形框弯折有四内凹段,该四内凹段分别紧迫贴接于二该对立杆。
所述的组合式置物架,其中:还包括至少一置物箱,该承载框架以焊接方式或锁固方式固定于该置物箱的下方。
所述的组合式置物架,其中:杆架组件的数量为三,三杆架组件彼此左、右并排设置,承载框架的数量为二以上,其中一个该承载框架的该第一外凸段套设于位置在中间的该横向支架的该第一倒U字形段,该二第二外凸段套设于位置在其中一个外侧的该二第二倒U字形段,另一该承载框架的该二第二外凸段套设于位置在中间的该横向支架的该二第二倒U字形段,该第一外凸段套设于位置在另一外侧的该第一倒U字形段。
所述的组合式置物架,其中:杆架组件的数量为四,四杆架组件彼此上、下、左、右并排设置,位置在上方的该对立杆可组卸地套接在位置在下方的该对立杆上。
所述的组合式置物架,其中:位置在上方的每一该立杆的底端具有一套管,位置在下方的每一该立杆的顶端具有一穿管,各该套管可组卸地套接于各该穿管。
所述的组合式置物架,其中:承载框架的数量为复数,复数承载框架彼此上、下并排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提供一种组合式置物架,利用承载框架一侧的第一对接部组接于其中一个横向支架的第一组接部,及另一侧的第二对接部组接于另一横向支架的第二组接部,且第一对接部与第二对接部彼此错位设置,使组合式置物架的组装无须锁固定位,以达到组合式置物架具有节省成本、模块化扩充及组装便利的优点。
基于上述,四杆架组件能够上、下组接从而调整组合式置物架的高度,进而提升组合式置物架的扩充变化性。
基于上述,三杆架组件能够左、右组接从而调整组合式置物架的宽度,且数个杆架组件能通过承载框架左、右串接一起,使增加宽度的组合式置物架具有增加扩充变化性、加强结构强度及节省组装元件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组合式置物架第一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组合式置物架第一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组合式置物架第一实施例的局部立体组合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组合式置物架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组合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组合式置物架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组合式置物架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组合式置物架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组合式置物架第三实施例的剖面组合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组合式置物架第四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组合式置物架第四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组合式置物架第四实施例的局部立体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10-组合式置物架;1-杆架组件;11-立杆;111-套管;112-穿管;12-横向支架;121-第一倒U字形段;122-第二倒U字形段;13-U型杆;14-第一组接部;15-第二组接部;2-承载框架;201-第一对接部;202-第二对接部;21-第一外凸段;22-第二外凸段;23-第一凹陷段;24-第二凹陷段;3-置物篮;31-环形框;311-内凹段;4-置物箱;s-高度差。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将配合图式说明如下,然而所附图式仅作为说明用途,并非用于局限本实用新型。
请参考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系提供一种组合式置物架的第一实施例,此组合式置物架10主要包括二或复数杆架组件1及一或复数承载框架2。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杆架组件1的数量为二,二杆架组件1彼此并排设置,每一杆架组件1包含一对立杆11及跨接在该对立杆11之间的一或复数横向支架12,每一横向支架12具有一或复数第一组接部14及一或复数第二组接部15。
详细说明如下,本实施例的第一组接部14的数量为一,第二组接部15的数量为二,二第二组接部15配置在第一组接部121的两侧,第一组接部14为自横向支架12上向上弯折的一第一倒U字形段121,二第二组接部15为自横向支架12上向上弯折的二第二倒U字形段122。
另外,每一杆架组件1包含一U型杆13,各对立杆11形成在各U型杆13的两端。其中,本实施例的每一横向支架12的两端以焊接方式固定于各对立杆11,但不以此为限制,每一横向支架12的两端可以焊接或套接等其他方式固定于各对立杆11。
如图1至图5所示,承载框架2一侧具有的一或复数第一对接部201及另一侧具有的一或复数第二对接部202,第一对接部201与第二对接部202彼此错位设置,第一对接部201组接于其中一个横向支架12的第一组接部14,第二对接部202组接于另一横向支架12的第二组接部15。
进一步说明如下,本实施例的第一对接部201的数量为一,第二对接部202的数量为二,第一对接部201为自承载框架2上向外弯折的一第一外凸段21,二第二对接部202为自承载框架2上向外弯折的二第二外凸段22,第一外凸段21套设于其中一个横向支架12的第一倒U字形段121,二第二外凸段22套设于另一横向支架12的二第二倒U字形段122。
另外,承载框架2在第一外凸段21两侧形成有可供二第二外凸段22嵌设其中的二第一凹陷段23,承载框架2在二第二外凸段22之间形成有可供第一外凸段21嵌设其中的一第二凹陷段24。
其中,本实施例的承载框架2的数量为复数,复数承载框架2彼此上、下并排设置,可并通过承载框架2的数量上、下方向增减层数。
如图1至图3、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组合式置物架10更包括一或复数置物篮3,置物篮3的数量与承载框架2的数量相同,各承载框架2以焊接方式或锁固方式固定于各置物篮3的下方。
详细说明如下,置物篮3具有设置在承载框架2上方且与承载框架2之间形成有一高度差s的一环形框31,环形框31弯折有四内凹段311,四内凹段311分别紧迫贴接于二对立杆11,以令环形框31抵靠于二对立杆11。其中,环形框31与承载框架2之间形成有高度差s,且环形框31抵靠于二对立杆11,使置物篮3以立体方式固接在二对立杆11之间,进而稳固置物篮3的结构强度,防止置物篮3发生向左、向右倾倒的情形;又,环形框31弯折有四内凹段311,四内凹段311分别紧迫贴接于二对立杆11,更加强置物篮3的结构强度。
如图3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组合式置物架10的使用状态,其系利用先将二杆架组件1彼此并排设置,再将承载框架2一侧的一第一外凸段21套设于其中一个横向支架12的第一倒U字形段121,及另一侧的二第二外凸段22套设于另一横向支架12的二第二倒U字形段122,即可自行完成组合式置物架10的组装。如此,本实用新型组合式置物架10的组装无须锁固定位,拆装上更加省时省力,以达到组合式置物架10具有节省成本、模块化扩充及组装便利的优点。请参考图6所示,系本实用新型组合式置物架10的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处在于杆架组件1的数量为四。
进一步说明如下,杆架组件1的数量为四,四杆架组件1彼此上、下、左、右并排设置,位置在上方的每一立杆11的底端具有一套管111,位置在下方的每一立杆11的顶端具有一穿管112,各套管111可组卸式套接于各穿管112,从而令位置在上方的该对立杆11可组卸式套接在位置在下方的该对立杆11上。如此,四杆架组件1能够上、下组接从而调整组合式置物架10的高度,进而提升组合式置物架10的扩充变化性。
请参考图7至图8所示,系本实用新型组合式置物架10的第三实施例,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处在于杆架组件1的数量为三。
详细说明如下,三杆架组件1彼此左、右并排设置,承载框架2的数量为二以上,其中一个承载框架2的第一外凸段21套设于位置在中间的横向支架12的第一倒U字形段121,及二第二外凸段22套设于位置在其中一个外侧的二第二倒U字形段122,另一承载框架2的二第二外凸段22套设于位置在中间的横向支架12的二第二倒U字形段122,及第一外凸段21套设于位置在另一外侧的第一倒U字形段121。如此,三杆架组件1能够左、右组接从而调整组合式置物架10的宽度,进而更增加组合式置物架10的扩充变化性。
另外,现有需要左、右方向增减层数时,仅采用将数个置物架左、右并排设置;相较下,本实用新型数个杆架组件1能通过承载框架2左、右串接一起,使增加宽度的组合式置物架10具有加强结构强度及节省组装元件的功效。
再者,第一外凸段21与二第二外凸段22彼此错位设置,每一承载框架2在第一外凸段21两侧形成有可供二第二外凸段22嵌设其中的二第一凹陷段23,每一承载框架2在二第二外凸段22之间形成有可供第一外凸段21嵌设其中的第二凹陷段24。如此,相邻的二承载框架2左、右并排时,其中一个承载框架2的二第二外凸段22可以嵌设在另一承载框架2的二第一凹陷段23内部,其中一个承载框架2的第一外凸段21可以嵌设在另一承载框架2的第二凹陷段24内部,使各承载框架2的组装不会互相牵制影响且左、右排列整齐美观。
请参考图9至图11所示,系本实用新型组合式置物架10的第四实施例,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处在于本实用新型组合式置物架10更包括一或复数置物箱4,置物篮3与置物箱4的数量总和与承载框架2的数量相同,各承载框架2以焊接方式或锁固方式固定于各置物篮3或各置物箱4的下方。如此,使用者可视需求调整置物篮3与置物箱4的数量及配置方式,进而提升组合式置物架10的使用便利性。
其中,置物篮3为不包含上盖且多为复数金属条交叉排列所构成的篮体;置物箱4为包含上盖且多为复数板片相互围设所构成的箱体。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组合式置物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二杆架组件,彼此并排设置,每一该杆架组件包含一对立杆及跨接在该对立杆之间的至少一横向支架,每一该横向支架具有至少一第一组接部及第一组接部至少一第二组接部;以及
至少一承载框架,一侧具有的至少一第一对接部及另一侧具有的至少一第二对接部,该第一对接部与该第二对接部彼此错位设置,该第一对接部组接于其中一个该横向支架的该第一组接部,该第二对接部组接于另一该横向支架的该第二组接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置物架,其特征在于:第一组接部的数量为一,第二组接部的数量为二,二第二组接部配置在该第一组接部的两侧,该第一组接部为自该横向支架上向上弯折的一第一倒U字形段,该二第二组接部为自该横向支架上向上弯折的二第二倒U字形段。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式置物架,其特征在于:第一对接部的数量为一,第二对接部的数量为二,该第一对接部为自该承载框架上向外弯折的一第一外凸段,二第二对接部为自该承载框架上向外弯折的二第二外凸段,该第一外凸段套设于其中一个该横向支架的该第一倒U字形段,该二第二外凸段套设于另一该横向支架的该二第二倒U字形段。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式置物架,其特征在于:该承载框架在该第一外凸段两侧形成有可供该二第二外凸段嵌设其中的二第一凹陷段,该承载框架在该二第二外凸段之间形成有可供该第一外凸段嵌设其中的一第二凹陷段。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合式置物架,其特征在于:每一该杆架组件包含一U型杆,各该对立杆形成在各该U型杆的两端。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组合式置物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置物篮,该承载框架以焊接方式或锁固方式固定于该置物篮的下方。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合式置物架,其特征在于:该置物篮具有设置在该承载框架上方且与该承载框架之间形成有一高度差的一环形框,该环形框抵靠于二该对立杆。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组合式置物架,其特征在于:该环形框弯折有四内凹段,该四内凹段分别紧迫贴接于二该对立杆。
9.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组合式置物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置物箱,该承载框架以焊接方式或锁固方式固定于该置物箱的下方。
10.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组合式置物架,其特征在于:杆架组件的数量为三,三杆架组件彼此左、右并排设置,承载框架的数量为二以上,其中一个该承载框架的该第一外凸段套设于位置在中间的该横向支架的该第一倒U字形段,该二第二外凸段套设于位置在其中一个外侧的该二第二倒U字形段,另一该承载框架的该二第二外凸段套设于位置在中间的该横向支架的该二第二倒U字形段,该第一外凸段套设于位置在另一外侧的该第一倒U字形段。
11.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组合式置物架,其特征在于:杆架组件的数量为四,四杆架组件彼此上、下、左、右并排设置,位置在上方的该对立杆可组卸地套接在位置在下方的该对立杆上。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组合式置物架,其特征在于:位置在上方的每一该立杆的底端具有一套管,位置在下方的每一该立杆的顶端具有一穿管,各该套管可组卸地套接于各该穿管。
13.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组合式置物架,其特征在于:承载框架的数量为复数,复数承载框架彼此上、下并排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201924.9U CN211933161U (zh) | 2019-12-10 | 2019-12-10 | 组合式置物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201924.9U CN211933161U (zh) | 2019-12-10 | 2019-12-10 | 组合式置物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933161U true CN211933161U (zh) | 2020-11-17 |
Family
ID=731754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201924.9U Active CN211933161U (zh) | 2019-12-10 | 2019-12-10 | 组合式置物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933161U (zh) |
-
2019
- 2019-12-10 CN CN201922201924.9U patent/CN21193316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140283298A1 (en) | Support member of foldable travel bed | |
US10842263B1 (en) | Combinative shelving unit | |
CN211933161U (zh) | 组合式置物架 | |
CN210842100U (zh) | 一种便于安装的收纳架 | |
US8528969B2 (en) | Class chair | |
CN216994387U (zh) | 一种组装快速的物料转运推车 | |
CN2208370Y (zh) | 改良结构的床组 | |
TWM590400U (zh) | 組合式置物架 | |
CN216494606U (zh) | 多层地毯架 | |
CN209252075U (zh) | 一种多功能置物架 | |
CN215604221U (zh) | 一种站立稳固的置物架 | |
JP3218203U (ja) | 組み合わせラック構造 | |
CN214230558U (zh) | 一种组合式置物架 | |
CN2755339Y (zh) | 置物架的管构体 | |
CN210077145U (zh) | 一种折叠木底座钢丝床架 | |
CN215737956U (zh) | 一种分体式吊篮 | |
CN206390670U (zh) | 一种便于组装展示架 | |
CN219769933U (zh) | 折叠聚拢式手拉车 | |
CN211608962U (zh) | 一种雨伞放置架 | |
JP3246213U (ja) | 並列接続可能な置物棚 | |
CN214414407U (zh) | 一种组合式餐车 | |
CN221541612U (zh) | 一种具有高结构强度的折叠拖车 | |
CN212015250U (zh) | 一种便于收纳的落地衣架 | |
CN214963817U (zh) | 一种连体餐椅 | |
CN201207998Y (zh) | 一种多功能拖包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