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24420U - 一种节能型氨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节能型氨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924420U
CN211924420U CN202020064446.1U CN202020064446U CN211924420U CN 211924420 U CN211924420 U CN 211924420U CN 202020064446 U CN202020064446 U CN 202020064446U CN 211924420 U CN211924420 U CN 2119244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pipe
bolted
ammonia
heat ex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06444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自福
王宏武
刘红兵
宋贤超
赵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yang Zhongying Chemical Fertiliz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yang Zhongying Chemical Fertiliz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yang Zhongying Chemical Fertiliz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yang Zhongying Chemical Fertiliz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06444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9244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9244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9244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合成氨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节能型氨压缩机,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左侧的储气罐,所述储气罐的右侧连通有输送管,所述输送管的右端与壳体连通,所述壳体的下方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栓接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顶端与壳体栓接,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横杆;本实用新型通过储气罐、进水管、换热管、蒸发冷凝器和液氨储存器的设置,使得该装置具有可以有效提高制冷效果,能够对氨压缩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加以利用的优点,解决了目前使用的氨压缩机冷冻系统的换热效率较低,系统不能高负荷稳定运行,导致系统运行的成本增高,严重地影响到企业生产效率的问题,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Description

一种节能型氨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合成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节能型氨压缩机。
背景技术
在合成氨生产过程中冷冻工段的主要任务为将送过来的气氨液化,气氨的液化包括压缩和冷凝,气氨经过压缩机吸入并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氨后,进入蒸发式冷凝器冷凝,被冷凝器中的水冷却为低温的液氨,送入液氨槽进行贮存,供其它岗位使用。
目前使用的氨压缩机冷冻系统的换热效率较低,系统不能高负荷稳定运行,尤其是在夏季液氨槽内液氨温度较高,导致系统需要消耗更多的液氨才能满足生产系统用冷需求,造成系统运行的成本增高,严重地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可以有效提高制冷效果,能够对氨压缩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加以利用的节能型氨压缩机来解决此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型氨压缩机,具备可以有效提高制冷效果,能够对氨压缩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加以利用的优点,解决了目前使用的氨压缩机冷冻系统的换热效率较低,系统不能高负荷稳定运行,严重地影响到企业生产效率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节能型氨压缩机,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左侧的储气罐,所述储气罐的右侧连通有输送管,所述输送管的右端与壳体连通,所述壳体的下方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栓接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顶端与壳体栓接,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横杆,所述壳体下方的左侧设置有进水管,所述壳体底部的左右两侧均栓接有分流箱,所述壳体的内腔通过横杆安装有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左右两侧的底部均与分流箱之间栓接,且右侧分流箱的底部连通有出水管,所述壳体顶部的右侧连通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的顶部设置有排气阀,所述排气阀的顶部连通有导向管,所述导向管的右端连通有蒸发冷凝器,所述蒸发冷凝器的底部设置有液氨储存器。
优选的,所述壳体内腔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轨道,所述横杆的左右两端均栓接有滑动块,所述横杆通过滑动块与轨道之间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横杆的数量为若干个,且其与换热管之间穿插设置,所述横杆相对的一侧栓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贯穿换热管之间的空隙。
优选的,所述蒸发冷凝器的顶部设置有鼓风机,所述鼓风机的进风口与蒸发冷凝器连通,且其出风口设置有回气管,所述回气管远离鼓风机的一端与壳体之间连通。
优选的,所述蒸发冷凝器与液氨储存器之间通过管道连通,且管道的表面设置有流量计。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隔热层,所述隔热层与壳体的内壁紧密连接,且其与管道的接合处密封,所述排气管的左侧设置有压力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通过储气罐、进水管、换热管、蒸发冷凝器和液氨储存器的设置,使得该装置具有可以有效提高制冷效果,能够对氨压缩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加以利用的优点,解决了目前使用的氨压缩机冷冻系统的换热效率较低,系统不能高负荷稳定运行,导致系统运行的成本增高,严重地影响到企业生产效率的问题,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俯视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立体图。
图中:1、壳体;2、储气罐;3、输送管;4、底座;5、支撑柱;6、横杆;7、进水管;8、分流箱;9、换热管;10、出水管;11、排气管;12、排气阀;13、导向管;14、蒸发冷凝器;15、液氨储存器;16、轨道;17、滑动块;18、连接杆;19、鼓风机;20、回气管;21、流量计;22、隔热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所示,一种节能型氨压缩机,包括壳体1和设置在壳体1左侧的储气罐2,储气罐2的右侧连通有输送管3,输送管3的右端与壳体1连通,壳体1的下方设置有底座4,底座4的顶部栓接有支撑柱5,支撑柱5的顶端与壳体1栓接,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横杆6,壳体1下方的左侧设置有进水管7,壳体1底部的左右两侧均栓接有分流箱8,壳体1的内腔通过横杆6安装有换热管9,换热管9左右两侧的底部均与分流箱8之间栓接,且右侧分流箱8的底部连通有出水管10,壳体1顶部的右侧连通有排气管11,排气管11的顶部设置有排气阀12,排气阀12的顶部连通有导向管13,导向管13的右端连通有蒸发冷凝器14,蒸发冷凝器14的底部设置有液氨储存器15,通过储气罐2、进水管7、换热管9、蒸发冷凝器14和液氨储存器15的设置,使得该装置具有可以有效提高制冷效果,能够对氨压缩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加以利用的优点,解决了目前使用的氨压缩机冷冻系统的换热效率较低,系统不能高负荷稳定运行,导致系统运行的成本增高,严重地影响到企业生产效率的问题,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壳体1内腔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轨道16,横杆6的左右两端均栓接有滑动块17,横杆6通过滑动块17与轨道16之间滑动连接,通过设置以上结构,便于横杆6的拆卸与安装,从而有利于对换热管9的维护与更换。
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横杆6的数量为若干个,且其与换热管9之间穿插设置,横杆6相对的一侧栓接有连接杆18,连接杆18贯穿换热管9之间的空隙,通过设置以上结构,可以增加换热管9的安装数量,进而增加换热效率。
请参阅图1所示,蒸发冷凝器14的顶部设置有鼓风机19,鼓风机19的进风口与蒸发冷凝器14连通,且其出风口设置有回气管20,回气管20远离鼓风机19的一端与壳体1之间连通,通过设置以上结构,可以将蒸发冷凝器14内部多余的氨气进行二次换热,便于氨气液化。
请参阅图1所示,蒸发冷凝器14与液氨储存器15之间通过管道连通,且管道的表面设置有流量计21,通过设置以上结构,便于检测与记录液氨的合成量。
请参阅图1和图3所示,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隔热层22,隔热层22与壳体1的内壁紧密连接,且其与管道的接合处密封,排气管11的左侧设置有压力表,通过设置以上结构,可以起到防止热量散发的作用,同时避免壳体1内部气压过大。
工作原理:使用时,开启进水管7表面的阀门,水流通入分流箱8并进入换热管9中,此时将高温氨气由储气罐2通过输送管3送入壳体1内部,高温氨气与换热管9接触从而进行热量交换,换热管9内经过加热的水通过出水管10流出并加以利用,通过排气管11左侧的压力表观察气压的数值,进而通过排气管11顶部的排气阀12控制氨气排出量,冷却后的氨气通过排气管11与导向管13进入蒸发冷凝器14,蒸发冷凝器14将氨气进一步冷却为液氨,多余的氨气被鼓风机19吸出并通过回气管20通入壳体1内部,从而提升换热效果,同时蒸发冷凝器14内部的液氨流入液氨储存器15用于工业生产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6)

1.一种节能型氨压缩机,包括壳体(1)和设置在壳体(1)左侧的储气罐(2),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气罐(2)的右侧连通有输送管(3),所述输送管(3)的右端与壳体(1)连通,所述壳体(1)的下方设置有底座(4),所述底座(4)的顶部栓接有支撑柱(5),所述支撑柱(5)的顶端与壳体(1)栓接,所述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横杆(6),所述壳体(1)下方的左侧设置有进水管(7),所述壳体(1)底部的左右两侧均栓接有分流箱(8),所述壳体(1)的内腔通过横杆(6)安装有换热管(9),所述换热管(9)左右两侧的底部均与分流箱(8)之间栓接,且右侧分流箱(8)的底部连通有出水管(10),所述壳体(1)顶部的右侧连通有排气管(11),所述排气管(11)的顶部设置有排气阀(12),所述排气阀(12)的顶部连通有导向管(13),所述导向管(13)的右端连通有蒸发冷凝器(14),所述蒸发冷凝器(14)的底部设置有液氨储存器(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型氨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腔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轨道(16),所述横杆(6)的左右两端均栓接有滑动块(17),所述横杆(6)通过滑动块(17)与轨道(16)之间滑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型氨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杆(6)的数量为若干个,且其与换热管(9)之间穿插设置,所述横杆(6)相对的一侧栓接有连接杆(18),所述连接杆(18)贯穿换热管(9)之间的空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型氨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冷凝器(14)的顶部设置有鼓风机(19),所述鼓风机(19)的进风口与蒸发冷凝器(14)连通,且其出风口设置有回气管(20),所述回气管(20)远离鼓风机(19)的一端与壳体(1)之间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型氨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冷凝器(14)与液氨储存器(15)之间通过管道连通,且管道的表面设置有流量计(2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型氨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隔热层(22),所述隔热层(22)与壳体(1)的内壁紧密连接,且其与管道的接合处密封,所述排气管(11)的左侧设置有压力表。
CN202020064446.1U 2020-01-13 2020-01-13 一种节能型氨压缩机 Active CN2119244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64446.1U CN211924420U (zh) 2020-01-13 2020-01-13 一种节能型氨压缩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64446.1U CN211924420U (zh) 2020-01-13 2020-01-13 一种节能型氨压缩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924420U true CN211924420U (zh) 2020-11-13

Family

ID=733300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064446.1U Active CN211924420U (zh) 2020-01-13 2020-01-13 一种节能型氨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92442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62807A (zh) * 2021-01-13 2022-07-19 南京公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交叉换热微混合器热防护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62807A (zh) * 2021-01-13 2022-07-19 南京公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交叉换热微混合器热防护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924420U (zh) 一种节能型氨压缩机
CN106150539A (zh) 一种高温采掘工作面液态co2相变制冷降温装置及方法
CN201779768U (zh) Co2热泵低温制热供暖系统
CN203534058U (zh) 液氩储槽气化氩气回收装置
CN205481911U (zh) 一种风冷与压缩制冷联合的冷水机组
CN216342285U (zh) 超大型10兆瓦级跨临界二氧化碳深层矿井制冷装置
CN106123487A (zh) 一种由氖氦混合气生产纯氖的装置及其方法
CN206019151U (zh) 带低温冷冻机的大型氧气/氮气液化装置
CN204176831U (zh) 中小型大温差双工况动态流态冰冰蓄冷空调
CN203572142U (zh) 氩气回收器
CN204030863U (zh) 一种立轴电机蒸发冷却系统
CN209085053U (zh) 一种防冻型的分体式空气源热泵机组
CN209706595U (zh) 空分工艺预冷系统空冷塔装置
CN102901294A (zh) 采用空气循环制冷的冷冻蒸汽式冰浆制取系统
CN106225420A (zh) 一种带低温冷冻机的大型氧气/氮气液化装置
CN204894474U (zh) Pe管材系列生产线冷却水循环利用系统
CN106403357A (zh) 一种节能制冷装置
CN206347649U (zh) 全年运行空气处理装置
CN215490331U (zh) 一种水源高温热风热泵系统
CN216204433U (zh) 一种强制过冷式冷凝系统
CN214620157U (zh) 一种利用工质直膨油冷却的螺杆并联机组
CN213955005U (zh) 凝汽器用二级扩容式减温减压器
CN203848431U (zh) 采用逆流换热布局的热虹吸管排热装置
CN212473246U (zh) 一种基于双冷源互补的农产品低温储运装备
CN217636420U (zh) 一种制氧机过冷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