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00770U - 一种汽车高效冷却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高效冷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900770U
CN211900770U CN202020507383.2U CN202020507383U CN211900770U CN 211900770 U CN211900770 U CN 211900770U CN 202020507383 U CN202020507383 U CN 202020507383U CN 211900770 U CN211900770 U CN 2119007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or
engine
heat dissipation
air
dissipation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50738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Shengha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Shengha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Shengha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Shengha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50738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9007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9007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9007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高效冷却系统,包括散热机构和空气冷却机构;所述散热机构位于发动机的一侧;所述空气冷却机构位于所述散热机构远离所述发动机的一侧,以使所述散热机构对该空气冷却机构进行降温;所述空气冷却机构的出气口通过进气管与所述发动机的进气口连通,该空气冷却机构的进气口与一空气清滤器连通;所述散热机构包括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所述散热机构朝向所述发动机一侧的总面积大于所述发动机朝向所述散热机构一侧的总面积。本实用新型扩大了散热器的散热面积,提升冷却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高效冷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是指一种汽车高效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全地形车(及普通车辆)常规环境下使用,发动机水温冷却系统可以在发动机工作时对温度进行合理地调节与控制,使发动机各部件保持在正常的工作温度,从而获得理想的动力输出与良好的燃油经济性,如果没有冷却系统的帮助,发动机将无法正常工作,导致发动机功率不稳定(下降)、缸体磨损、积碳、烧机油等现象,严重可致发动机报废。由此可见冷却系统在发动机附系统中的重要性。
普通车辆在设计时的标定依据是车辆整备质量状态下的常规“三高”环境,量产后的车型在此环境中使用是没有问题的,且能达到最佳使用寿命和燃油经济性。
但如果车辆脱离常规环境,如在沙漠、戈壁等干燥高温环境中使用,由于环境温度高和行驶阻力大(发动机高负荷运转),极易造成冷却系统过载失效(常说的发动机“开锅”现象)。
普通车辆在此特殊环境中是无法适应的,极易造成发动机损坏,车辆抛锚。车辆在野外使用应该要有更高的可靠性。野外特种车辆,根据使用环境都会有相应改装和升级。有些越野爱好者已注意到这个问题。高负荷或高温环境,极易造成发动机“开锅”,会对自己车辆改装加大水箱,这样会有明显的冷却降温效果,但降温速度太快、发动机温度不稳定忽高忽低或发动机长期低温工作,并不能给发动机提供理想的恒温工作环境。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高效冷却系统,为发动机提供良好的恒温工作环境。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汽车高效冷却系统,包括散热机构和空气冷却机构;
所述散热机构位于发动机的一侧;
所述空气冷却机构位于所述散热机构远离所述发动机的一侧,以使所述散热机构对该空气冷却机构进行降温;
所述空气冷却机构的出气口通过进气管与所述发动机的进气口连通,该空气冷却机构的进气口与一空气清滤器连通;
所述散热机构包括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
所述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由上至下并列设置且所述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串联;
所述第一散热器的出水口通过出水管与所述发动机的进水口连通;
所述第二散热器的进水口通过进水管与所述发动机的出水口连通;
所述散热机构朝向所述发动机一侧的总面积大于所述发动机朝向所述散热机构一侧的总面积。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机构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
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装设于所述第一散热器内,以测量所述第一散热器内的冷却液温度;
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装设于所述第二散热器内,以测量所述第二散热器内的冷却液温度。
进一步的,还包括控制机构,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使能输出端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使能输出端通过所述控制机构分别与所述第一散热器的使能输入端和第二散热器的使能输入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散热器的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一散热器的上端,所述第一散热器的进水口位于所述第一散热器的下端。
进一步的,所述空气冷却机构为中冷器。
进一步的,所述空气冷却机构靠设于所述第一散热器远离所述发动机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同时适用于涡轮增压发动机和自然吸气发动机,以及适用于在沙漠或戈壁环境中运行的全地形越野车。设置散热机构,一方面用于对发动机进行水冷循环,另一方面用于对空气冷却机构进行降温;设置空气冷却机构,用于对发动机的进气温度进行冷却,有效降低进气温度;其中,散热机构包括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第一散热器与第二散热器串联,将两个散热器合为一个整体产生更大的迎风面积,提高散热器的冷却能力,提升自然风的受风面积,进而提高对发动机的散热能力,以使全地形越野车在沙漠或隔壁环境中具备足够的冷却能力,确保发动机运行过程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汽车高效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汽车高效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图1的后视图。
标号说明:
1、散热机构;11、第一散热器;12、第二散热器;111、第一散热器的进水口;112、第一散热器的出水口;121、第二散热器的出水口;122、第二散热器的进水口;
2、空气冷却机构;21、空气冷却机构的出气口;
3、发动机;31、发动机的进气口;32、发动机的进水口;33、发动机的出水口;
4、进气管;5、空气清滤器;6、出水管;7、进水管;8、串联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请参照图1-图3,一种汽车高效冷却系统,包括散热机构和空气冷却机构;
所述散热机构位于发动机的一侧;
所述空气冷却机构位于所述散热机构远离所述发动机的一侧,以使所述散热机构对该空气冷却机构进行降温;
所述空气冷却机构的出气口通过进气管与所述发动机的进气口连通,该空气冷却机构的进气口与一空气清滤器连通;
所述散热机构包括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
所述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由上至下并列设置且所述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串联;
所述第一散热器的出水口通过所述出水管与所述发动机的进水口连通;
所述第二散热器的进水口通过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发动机的出水口连通;
所述散热机构朝向所述发动机一侧的总面积大于所述发动机朝向所述散热机构一侧的总面积。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在于:
将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串联,扩大散热器的散热面积,提高对发动机表面的散热效果,同时能够对发动机进行水冷降温,设置空气冷却机构,用于降低发动机的进气温度,对发动机实现最大程度的冷却,确保发动机性能。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同时适用于涡轮增压发动机和自然吸气发动机,以及适用于在沙漠或戈壁环境中运行的全地形越野车。设置散热机构,一方面用于对发动机进行水冷循环,另一方面用于对空气冷却机构进行降温;设置空气冷却机构,用于对发动机的进气温度进行冷却,有效降低进气温度;其中,散热机构包括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第一散热器与第二散热器串联,将两个散热器合为一个整体产生更大的迎风面积,提高散热器的冷却能力,提升自然风的受风面积,进而提高对发动机的散热能力,以使全地形越野车在沙漠或隔壁环境中具备足够的冷却能力,确保发动机运行过程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机构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
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装设于所述第一散热器内,以测量所述第一散热器内的冷却液温度;
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装设于所述第二散热器内,以测量所述第二散热器内的冷却液温度。
进一步的,还包括控制机构和水泵,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使能输出端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使能输出端通过所述控制机构与所述水泵的使能输入端;
所述水泵两端分别通过进水管与所述第二散热器的进水口和所述发动机的出水口连通。
由上述描述可知,设置两个温度传感器,用于分别测量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内冷却液的温度,以在冷却液温度过高时,由控制机构调控水泵运行,以确保能够及时对发动机进行冷却,防止出现发动机温度过高导致发动机失效的情况。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散热器的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一散热器的上端,所述第一散热器的进水口位于所述第一散热器的下端。
由上述描述可知,第一散热器的进水口位于出水口下方,能够使冷却液充满第一散热器的冷却管路,使第一散热器的性能得到充分发挥。
进一步的,所述空气冷却机构为中冷器。
进一步的,所述空气冷却机构靠设于所述第一散热器远离所述发动机的一侧。
由上述描述可知,中冷器靠设于第一散热器,能够使第一散热器对中冷器的冷却效果达到最优,进而提升了中冷器的降温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
请参照图1-图3,一种汽车高效冷却系统,包括散热机构1和空气冷却机构2;
散热机构1位于发动机3的一侧;
空气冷却机构2位于散热机构1远离发动机3的一侧,以使散热机构1对该空气冷却机构2进行降温;
空气冷却机构的出气口21通过进气管4与发动机的进气口31连通,该空气冷却机构2的进气口与一空气清滤器5连通;
散热机构1包括第一散热器11和第二散热器12;
第一散热器11和第二散热器12由上至下并列设置且第一散热器11和第二散热器12串联;
第一散热器的出水口112通过出水管6与发动机的进水口32连通;
第二散热器的进水口122通过进水管7与发动机的出水口33连通;
散热机构1朝向发动机3一侧的总面积大于发动机3朝向散热机构1一侧的总面积。
具体的,第一散热器11、第二散热器12、出水管6和进水管7内皆充满冷却液;
具体的,参照图1和图3,第一散热器的进水口111通过串联水管8与第二散热器的出水口121连通;
其中,散热机构1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
第一温度传感器装设于第一散热器11内,以测量第一散热器11内的冷却液温度;
第二温度传感器装设于第二散热器12内,以测量第二散热器12内的冷却液温度;
具体的,第一温度传感器装设于第一散热器的出水口112内,第二温度传感器装设于第二散热器的进水口122内;
其中,还包括控制机构和水泵,第一温度传感器的使能输出端和第二温度传感器的使能输出端通过控制机构与水泵的使能输入端;
水泵两端分别通过进水管7与第二散热器的进水口122和发动机的出水口33连通。
具体的,控制机构的使能输出端还分别与第一散热器11的使能输入端和第二散热器12的使能输入端连接
参照图1,第一散热器的出水口112位于第一散热器11的上端,第一散热器的进水口111位于第一散热器11的下端。
优选的,空气冷却机构2为中冷器。
参照图1,空气冷却机构2靠设于第一散热器11远离发动机3的一侧。
具体的,中冷器与发动机3串联,即空气冷却机构的出气口21与发动机的进气口31连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汽车高效冷却系统,将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串联,使管路更加简洁,同时扩大了散热面积,以提升冷却性能,确保发动机的稳定性;设置有两个温度传感器,用于分别感应第一散热器的出水口温度和第二散热器的进水口温度,由于第一散热器的出水口温度和第二散热器的进水口皆与发动机连通,因此设置两个温度传感器能够更加准确地测量冷却液的温度,进而能够及时调控水泵、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进入工作状态,以对发动机和中冷器进行冷却,确保发动机的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汽车高效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机构和空气冷却机构;
所述散热机构位于发动机的一侧;
所述空气冷却机构位于所述散热机构远离所述发动机的一侧,以使所述散热机构对该空气冷却机构进行降温;
所述空气冷却机构的出气口通过进气管与所述发动机的进气口连通,该空气冷却机构的进气口与一空气清滤器连通;
所述散热机构包括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
所述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由上至下并列设置且所述第一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串联;
所述第一散热器的出水口通过出水管与所述发动机的进水口连通;
所述第二散热器的进水口通过进水管与所述发动机的出水口连通;
所述散热机构朝向所述发动机一侧的总面积大于所述发动机朝向所述散热机构一侧的总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汽车高效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机构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
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装设于所述第一散热器内,以测量所述第一散热器内的冷却液温度;
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装设于所述第二散热器内,以测量所述第二散热器内的冷却液温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汽车高效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机构和水泵,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使能输出端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使能输出端通过所述控制机构与所述水泵的使能输入端连接;
所述水泵两端分别通过所述进水管与所述第二散热器的进水口和所述发动机的出水口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汽车高效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器的出水口位于所述第一散热器的上端,所述第一散热器的进水口位于所述第一散热器的下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汽车高效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冷却机构为中冷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汽车高效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冷却机构靠设于所述第一散热器远离所述发动机的一侧。
CN202020507383.2U 2020-04-09 2020-04-09 一种汽车高效冷却系统 Active CN2119007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07383.2U CN211900770U (zh) 2020-04-09 2020-04-09 一种汽车高效冷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07383.2U CN211900770U (zh) 2020-04-09 2020-04-09 一种汽车高效冷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900770U true CN211900770U (zh) 2020-11-10

Family

ID=732737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507383.2U Active CN211900770U (zh) 2020-04-09 2020-04-09 一种汽车高效冷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9007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387413B2 (ja) 車両冷却システム
CN109915249A (zh) 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US10216258B1 (en) Vehicle thermal system for reduced fuel consumption
CN101363355A (zh) 摩托车水冷散热装置
CN205744104U (zh) 由可控水泵与可变水阻回路构成的发动机热管理系统
CN209892320U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发动机及车辆
CN211900770U (zh) 一种汽车高效冷却系统
KR20070102574A (ko) 엔진 후냉각 시스템
CN112151830A (zh) 一种燃料电池电堆冷却系统
CN209483745U (zh) 一种带有冷却结构的液压站
CN107298005A (zh) 一种机动车采暖循环系统
CN208330517U (zh) 发动机冷却系统及车辆
CN115441015A (zh) 一种燃料电池空气系统及燃料电池系统
CN207902160U (zh) 一种纯电动汽车电器冷却系统
CN114087094B (zh) 一种并联式egr冷却系统及冷却方法
CN114658533B (zh) 发动机中冷系统及车辆
CN213565418U (zh)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冷却系统
CN205780772U (zh) 一种新型自动变速箱油冷系统
CN212910550U (zh)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的热管理系统
CN210573617U (zh) 虹吸散热器
CN207750306U (zh) 一种回油散热的恒压变量系统
CN208267955U (zh) 一种叉车发动机冷却副水箱的自动加水系统
CN209704689U (zh) 一种集成中冷的车用散热器总成及含有该车用散热器总成的汽车
CN105673178B (zh) 一种带egr系统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21921137U (zh) 发动机的除气装置及工程机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