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76175U - 空调 - Google Patents

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876175U
CN211876175U CN202020487478.2U CN202020487478U CN211876175U CN 211876175 U CN211876175 U CN 211876175U CN 202020487478 U CN202020487478 U CN 202020487478U CN 211876175 U CN211876175 U CN 2118761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ide wall
wind
sealing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8747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翟富兴
刘奇伟
何健
郑辉
易正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48747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8761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8761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8761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壳体,壳体设置有收纳部;散风部件,与收纳部相连并相对于收纳部可运动,其中,散风部件通过相对于收纳部运动以收纳于收纳部内或至少一部分自收纳部伸出;密封件,密封散风部件与收纳部之间的间隙。本方案提供的空调,利用密封件密封收纳部与散风部件之间的间隙,这样,较好地利用了产品的空间尺寸,同时也提升了密封可靠性,可以避免气流窜入收纳部内,良好地解决了窜风损失问题,同时也避免了气流窜入收纳部内引起凝露等问题,产品更加可靠。

Description

空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
背景技术
目前,为提升空调的使用舒适性,空调设置有散风部件以用于扩散气流,实现出风柔和化,但是,采用散风部件的结构存在的问题是,散风部件与壳体容易出现间隙引起窜风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置有收纳部;散风部件,与所述收纳部相连并相对于所述收纳部可运动,其中,所述散风部件通过相对于所述收纳部运动以收纳于所述收纳部内或至少一部分自所述收纳部伸出;密封件,密封所述散风部件与所述收纳部之间的间隙。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壳体设置有收纳部用于收纳散风部件,利用密封件密封收纳部与散风部件之间的间隙,这样,较好地利用了产品的空间尺寸,同时也提升了密封可靠性,可以避免气流窜入收纳部内,良好地解决了窜风损失问题,同时也避免了气流窜入收纳部内引起凝露等问题,产品更加可靠。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空调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密封件的至少一部分为柔性体。
在本方案中,密封件的至少一部分为柔性体,可以理解,柔性体可以变形,这样,密封件可以通过变形更好地对收纳部与散风部件之间的间隙密封,密封效果更好,从而更好地解决窜风损失问题,并且更好地避免气流窜入收纳部内引起凝露等问题,产品可靠性进一步提升。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密封件包括橡胶体、毛刷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在本方案中,密封件包括橡胶件和/或毛刷,成本低,且密封效果好,从而更好地兼顾产品的成本及可靠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散风部件和所述收纳部中的一者上设有所述密封件,所述散风部件和所述收纳部中的另一者与所述密封件抵靠或接触;当所述散风部件相对于所述收纳部运动,所述密封件与所述散风部件和所述收纳部中的另一者滑动配合。
在本方案中,密封件设于收纳部和散风部件中的一者,并适于与另一者活动配合,这样,实现密封的同时,兼顾地保障了散风部件的运动灵活性,从而更好地保障产品的模式切换等功能可靠。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收纳部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间隔设置并围成容纳空间,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所述密封件。
在本方案中,收纳部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围成容纳空间,通过将散风部件收纳于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对散风部件的收纳防护效果更好,且容纳的契合度也更高,可以更优化地利用产品的空间。
在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中的至少一者设置密封件来与散风部件配合进行密封,这样,对散风部件与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之间的间隙的配合尺寸链短,密封精度更高,密封更可靠。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上分别设有所述密封件;所述第一侧壁上的所述密封件与所述第二侧壁上的所述密封件位置相对地设置,并围成配合口;所述散风部件的一部分配合于所述配合口内。
在本方案中,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分别设置有密封件来与散风部件配合,这样,散风部件分别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的间隙均可有效密封,防窜风效果及防凝露的效果更好。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中的一者上设有所述密封件,所述散风部件的一部分配合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中的另一者与所述密封件之间;或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散风部件上分别设有所述密封件,所述第一侧壁上的所述密封件密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散风部件之间的间隙,所述散风部件上的所述密封件密封所述散风部件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间隙;或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散风部件上分别设有所述密封件,所述第二侧壁上的所述密封件密封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散风部件之间的间隙,所述散风部件上的所述密封件密封所述散风部件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的间隙。
在本方案中,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中的一者上设置密封件,散风部件的一部分位于密封件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中的另一者之间,实现装配和密封的同时,这样的结构更简单、装置更加方便,且密封件数量少,利于降低成本。
设置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上设有密封件以用于密封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与散风部件之间的间隙,散风部件上设置密封件以用于密封第二侧壁/第一侧壁之间的间隙,这样,散风部件分别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的间隙均可有效密封,防窜风效果、防凝露的效果更好。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包括框体和面板;所述框体的一部分形成为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中的一者;所述面板的一部分形成为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中的另一者。
在本方案中,利用框体的一部分作为第一侧壁/第二侧壁,面板的一部分作为第二侧壁/第一侧壁,这样,收纳部可经由框体与面板限定出,而无需单独设置,实现了部件的一物多用,从而实现产品部件简约化。且通过面板与框体之间限定出容纳空间,实现对散风部件容纳的同时,更充分地利用了产品的空间尺寸,更利于产品结构紧凑。
且可以理解,由于收纳部与散风部件之间设有密封件对间隙进行密封,也即框体和/或面板与散风部件之间设有密封件对间隙进行密封,这样,解决窜风损失及凝露问题的同时,也减少了窜入框体与面板之间的气流量,这样可以减少窜风回流,防止回流短路问题,提升产品的能效。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面板包括面板本体和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与所述面板本体相连,所述加强板上设置有所述密封件。
在本方案中,面板包括面板本体和加强板,这样,面板的强度、刚度得到强化,面板的防护效果更好,可以更好地对散风部件保护,且面板的稳定性也相应更高,这样,散风部件运动时面板可更加稳定不易抖动,产品静音性会更好。
加强板上设置有密封件,这样,可以相应实现密封件的装配结构在面板的加强板上集成,更利于保障面板本体的成型质量和效果。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收纳部具有开口,所述散风部件自所述开口伸入所述收纳部内,其中,所述收纳部上设置所述开口的位置处设有所述密封件。
在本方案中,收纳部上设置开口的位置处设有密封件,这样,密封件对收纳部与散风部件之间的密封位置更加靠近开口,从而可以更进一步减少进入收纳部的气流量,更进一步减少凝露问题,也更进一步降低窜风不良影响。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散风部件上设有第一抵靠部,所述收纳部上设有第二抵靠部;当所述散风部件收纳于所述收纳部内,所述第一抵靠部与所述第二抵靠部配合,以限制所述散风部件继续向所述收纳部内运动。
在本方案中,设置散风部件与收纳部之间通过第一抵靠部与第二抵靠部抵靠,以形成对散风部件限位,这样,散风部件与收纳部的配合精度更高,从而更好地保障密封件对散风部件与收纳部之间的密封效果,更可靠地保障防窜风损失、防凝露、防回流短路等效果。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密封件上设有卡接部,所述卡接部与所述散风部件或所述收纳部卡接在一起;或所述密封件与所述散风部件或所述收纳部之间设有粘接层,且所述密封件与所述散风部件或所述收纳部之间经由所述粘接层粘在一起。
在本方案中,设置密封件与散风部件或收纳部之间采用卡接或粘接的结构形式实现连接在一起,具有结构简单、装配快捷方便的优点。且该粘接或卡接的连接可靠性好,这样,密封件不容易偏移,从而更好地保障了密封件的密封可靠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设置有空调出风口,所述收纳部位于所述空调出风口的一侧,当所述散风部件自所述收纳部伸出,所述散风部件遮挡至少部分所述空调出风口。
在本方案中,散风部件自收纳部伸出后,对至少部分空调出风口形成遮挡,这样,空调出风口排出的气流会穿过散风部件后进行排放,实现气流弥散柔和的出风效果。其中,收纳部设于空调出风口的一侧,这样,散风部件的运动及模式切换之间的响应效率及精度更高。且由于设置密封件对收纳部与散风部件之间密封,这样,实现高精度、高效率的控制的同时,良好地减少了窜风等问题。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散风部件包括:载体,所述载体上设有安装口;扇叶,设置在所述载体上,并相对于所述载体可转动或相对于所述载体固定,所述扇叶与所述安装口位置相对地布置。
在本方案中,扇叶旋转或固定地设置,并与安装口位置相对地布置,这样,自安装口穿过的气流被扇叶切割,从而实现气流弥散,使得出风更加柔和,实现更好的无风感体验。相比于采用孔板遮挡出风口对气流柔化的结构而言,本结构实现无风感的同时,气流阻力更小,从而实现了无风感体验及产品能效的兼顾提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空调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所示D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所示空调在另一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所示E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所示F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中所示空调在另一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所示G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所示H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1中所示空调在另一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所示I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4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壳体,101框体,102面板,1021面板本体,1022加强板,130收纳部,131第一侧壁,132第二侧壁,133容纳空间,134开口,135第二抵靠部,136槽底壁,140空调出风口,150底盘,160风道,170挂墙板,180回风格栅,200散风部件,201载体,2011安装口,202扇叶,210第一抵靠部,220挡板,310密封件A,311卡接部,320密封件B,330密封件C,410侧开口,500百叶,600换热器,710第一导风板,720第二导风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包括:壳体100、散风部件200和密封件。
具体地,散风部件200适于对气流弥散,以用于使空调吹出的风柔和,避免冷风直吹等不适体验。
壳体100设置有收纳部130,收纳部130配置为适于容纳散风部件200。这样可以良好地解决散风部件200的收纳、归置问题。散风部件200与收纳部130相连并相对于收纳部130可运动,其中,散风部件200通过相对于收纳部130运动以收纳于收纳部130内或至少一部分自收纳部130伸出。
密封件密封散风部件200与收纳部130之间的间隙。通过利用密封件密封收纳部130与散风部件200之间的间隙,这样,较好地利用了产品的空间尺寸,同时也提升了密封可靠性,可以避免气流窜入收纳部130内,良好地解决了窜风损失问题,同时也避免了气流窜入收纳部130内引起凝露等问题,产品更加可靠。
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7和图11所示,壳体100设置有空调出风口140,收纳部130位于空调出风口140的一侧,当散风部件200自收纳部130伸出,散风部件200遮挡至少部分空调出风口140。这样,空调出风口140排出的气流会穿过散风部件200后进行排放,实现气流弥散柔和的出风效果。其中,收纳部130设于空调出风口140的一侧,这样,散风部件200的运动及模式切换之间的响应效率及精度更高。且由于设置有密封件对收纳部130与散风部件200之间密封,这样,实现高精度、高效率的控制的同时,良好地减少了窜风等问题。
在某些实施例中,散风部件200和收纳部130中的一者上设有密封件,散风部件200和收纳部130中的另一者与密封件抵靠或接触;当散风部件200相对于收纳部130运动,密封件与散风部件200和收纳部130中的另一者滑动配合。这样,实现密封的同时,兼顾地保障了散风部件200的运动灵活性,从而更好地保障产品的模式切换等功能可靠。
在某些实施例中,密封件的至少一部分为柔性体。可以理解,柔性体可以变形,例如柔性体受压时能变形进行响应。这样,密封件可以通过变形更好地对收纳部130与散风部件200之间的间隙密封,密封效果更好,从而更好地解决窜风损失问题,并且更好地避免气流窜入收纳部130内引起凝露等问题,产品可靠性进一步提升。同时,柔性的密封件可以减少与散风部件200或收纳部130相对滑动引起的损伤及阻力,更好地保障产品寿命及散风部件200灵活性。
举例而言,密封件包括橡胶体、毛刷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其中,密封件包括橡胶件和/或毛刷,成本低,且密封效果好,从而更好地兼顾产品的成本及可靠性。
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6、图8、图10、图12、图14所示,收纳部130具有开口134,散风部件200自开口134伸入收纳部130内,其中,收纳部130上设置开口134的位置处设有密封件。这样,密封件对收纳部130与散风部件200之间的密封位置更加靠近开口134,从而可以更进一步减少进入收纳部130的气流量,更进一步减少凝露问题,也更进一步降低窜风不良影响。
在某些实施例中,收纳部130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131和第二侧壁132,第一侧壁131与第二侧壁132间隔设置并围成容纳空间133。通过将散风部件200收纳于第一侧壁131与第二侧壁132之间,对散风部件200的收纳防护效果更好,且容纳的契合度也更高,可以更优化地利用产品的空间。
更详细地,收纳部130具体为槽结构。利用槽结构可以实现对散风部件200更加稳定、契合的收纳效果,且也利于更好地防止窜风回流短路问题。
详细举例而言,如图5所示,框体101或面板102上还设有槽底壁136,槽底壁136与开口134位置相对地设置,第二侧壁132和第一侧壁131分布于开口134的两侧,第一侧壁131、第二侧壁132及槽底壁136共同围成一端具有开口134的槽结构。散风部件200槽结构大致契合,散风部件200沿开口134伸入槽结构内(如图3、图7、图11所示),或散风部件200自槽结构的开口134伸出(如图5、图9、图13所示)。利用槽底壁136起到一定的挡流作用,通过槽底壁136形成流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自开口134向槽结构内窜风,从而减少了槽结构内的回流量,减少窜风损失及凝露现象。
进一步地,第一侧壁131和第二侧壁132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密封件。通过第一侧壁131和第二侧壁132中的至少一者设置密封件来与散风部件200配合进行密封,这样,对散风部件200与第一侧壁131/第二侧壁132之间的间隙的配合尺寸链短,密封精度更高,密封更可靠。
进一步地,壳体100包括框体101和面板102;框体101的一部分形成为第一侧壁131和第二侧壁132中的一者;面板102的一部分形成为第一侧壁131和第二侧壁132中的另一者。
具体例如图3、图7和图11所示,面板102的一部分形成为第一侧壁131,框体101的一部分形成为第二侧壁132。
通过利用框体101的一部分作为第二侧壁132(或第一侧壁131),面板102的一部分作为第一侧壁131(或第二侧壁132),这样,收纳部130可经由框体101与面板102限定出,而无需单独设置,实现了部件的一物多用,从而实现产品部件简约化。且通过面板102与框体101之间限定出容纳空间133,实现对散风部件200容纳的同时,更充分地利用了产品的空间尺寸,更利于产品结构紧凑。
且可以理解,由于收纳部130与散风部件200之间设有密封件对间隙进行密封,也即框体101和/或面板102与散风部件200之间设有密封件对间隙进行密封,这样,解决窜风损失及凝露问题的同时,也减少了窜入框体101与面板102之间的气流量,这样可以减少窜风回流,防止回流短路问题,提升产品的能效。
更进一步地,如图3、图7和图11所示,面板102包括面板本体1021和加强板1022,加强板1022与面板本体1021相连。利用加强板1022对面板本体1021加强,这样,面板102的强度、刚度得到强化,面板102的防护效果更好,可以更好地对散风部件200保护,且面板102的稳定性也相应更高,这样,散风部件200运动时面板102可更加稳定不易抖动,产品静音性会更好。
对于面板102上设有密封件的情况,具体地,将密封件设置在加强板1022上。这样,可以相应实现密封件的装配结构在面板102的加强板1022上集成,更利于保障面板本体1021的成型质量和效果。
在第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第一侧壁131上设有密封件A310,第二侧壁132上设有密封件B320。这样,散风部件200分别与第一侧壁131和第二侧壁132之间的间隙均可有效密封,防窜风效果及防凝露的效果更好。
更详细地,第一侧壁131上的密封件A310与第二侧壁132上的密封件B320位置相对地设置,并围成配合口。散风部件200的一部分配合于配合口内。
更详细举例而言,如图3和图4示意了空调的当散风部件200收纳于收纳部130内的状态下的结构。如图5和图6示意了空调的当散风部件200自收纳部130伸出的状态下的结构。
其中,第一侧壁131上在靠近开口134的位置处设置有密封件A310,第二侧壁132上在靠近开口134的位置处设置有密封件B320,散风部件200挤入密封件A310与密封件B320之间。更具体地,如图4所示,当散风部件200收纳于收纳部130内,散风部件200的尾部配合于密封件A310与密封件B320之间实现密封;如图6所示,当散风部件200伸出收纳部130,散风部件200的首部配合于密封件A310与密封件B320之间实现密封。从而无论在散风部件200伸出收纳部130以遮挡至少部分空调出风口140的模式下,还是散风部件200收纳于收纳部130内以使空调出风口140敞开的模式下,皆可实现良好密封,减少向收纳部130内窜风。
更详细地,密封件A310上设有卡接部311(具体例如卡扣,当然,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为卡槽等),第一侧壁131上设有适配卡接部311的卡接结构(具体例如卡槽,当然,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为卡扣等),密封件A310利用卡接部311与卡接结构卡接,从而实现连接于第一侧壁131上。详细举例地,密封件A310卡接在面板102上,更具体地,卡接在面板102的加强板1022上。密封件A310的一端相对于第一侧壁131的表面凸起设置,并且与散风部件200的侧面接触或抵靠实现密封。
密封件B320可例如通过粘接层(如胶水层等)粘接固定在第二侧壁132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密封件B320也可采用卡接固定在第二侧壁132上。详细举例地,密封件B320粘接在框体101上。密封件B320的一端相对于第二侧壁132的表面凸起设置,并且与散风部件200的侧面接触或抵靠实现密封。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密封件与第一侧壁131(或者说面板102)/第二侧壁132(或者说框体101)之间的连接并不局限于卡接、粘接,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螺钉、铆钉、夹持等结构实现固定。
在第二具体实施例中,如图7、图8、图9和图10所示,第二侧壁132上设有密封件B320,散风部件200的一部分配合于密封件B320与第一侧壁131之间。
更详细举例而言,如图7和图8示意了空调的当散风部件200收纳于收纳部130内的状态下的结构。如图9和图10示意了空调的当散风部件200自收纳部130伸出的状态下的结构。
更具体地,如图8所示,当散风部件200收纳于收纳部130内,散风部件200的尾部配合于第一侧壁131与密封件B320之间实现密封;如图10所示,当散风部件200伸出收纳部130,散风部件200的首部配合于第一侧壁131与密封件B320之间实现密封。从而无论在散风部件200伸出收纳部130以遮挡至少部分空调出风口140的模式下,还是散风部件200收纳于收纳部130内以使空调出风口140敞开的模式下,皆可实现良好密封,减少向收纳部130内窜风。
相比于第一具体实施例而言,可以理解为省略了第一侧壁131上的密封件A310。实现装配和密封的同时,这样的结构更简单、装置更加方便,且密封件数量少,利于降低成本。
可以理解,密封件B320在第二侧壁132上的位置及与第二侧壁132的具体连接结构形式等特征,可参照上述第一具体实施例的内容进行理解,在此不在重复。
在第三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1、图12、图13和图14所示,第一侧壁131上设有密封件A310,散风部件200的一部分配合于密封件A310与第二侧壁132之间。
更详细举例而言,如图11和图12示意了空调的当散风部件200收纳于收纳部130内的状态下的结构。如图13和图14示意了空调的当散风部件200自收纳部130伸出的状态下的结构。
更具体地,如图12所示,当散风部件200收纳于收纳部130内,散风部件200的尾部配合于第二侧壁132与密封件A310之间实现密封;如图14所示,当散风部件200伸出收纳部130,散风部件200的首部配合于第二侧壁132与密封件A310之间实现密封。从而无论在散风部件200伸出收纳部130以遮挡至少部分空调出风口140的模式下,还是散风部件200收纳于收纳部130内以使空调出风口140敞开的模式下,皆可实现良好密封,减少向收纳部130内窜风。
相比于第一具体实施例而言,可以理解为省略了第二侧壁132上的密封件B320。实现装配和密封的同时,这样的结构更简单、装置更加方便,且密封件数量少,利于降低成本。
可以理解,密封件A310在第一侧壁131上的位置及与第一侧壁131的具体连接结构形式等特征,可参照上述第一具体实施例的内容进行理解,在此不在重复。
更进一步地,本第三具体实施例与第一具体实施例之间的区别还包括:散风部件200上设有密封件C330(如图14所示)。密封件C330用于密封散风部件200与第二侧壁132之间的间隙。这样,散风部件200与第一侧壁131之间的间隙经由密封件A310密封,散风部件200与第二侧壁132之间的间隙经由密封件C330密封,散风部件200分别与第一侧壁131和第二侧壁132之间的间隙均可有效密封,防窜风效果、防凝露的效果更好。
在某些实施例中,散风部件200上设有第一抵靠部210,收纳部130上设有第二抵靠部135;当散风部件200收纳于收纳部130内,第一抵靠部210与第二抵靠部135配合,以限制散风部件200继续向收纳部130内运动。这样,散风部件200与收纳部130的配合精度更高,从而更好地保障密封件对散风部件200与收纳部130之间的密封效果,更可靠地保障防窜风损失、防凝露、防回流短路等效果。
更详细地举例而言,如图1和图2所示,散风部件200的尾部设有挡板220,挡板220的一部分自散风部件200的侧表面凸起设置,使得挡板220相对于散风部件200的侧表面凸起的部位形成为第一抵靠部210。收纳部130上开口134周围的部位形成第二抵靠部135。当散风部件200收纳于收纳部130内,挡板220通过与收纳部130上开口134周围的部位搭靠,从而限制了散风部件200继续进入收纳部130内,实现对散风部件200良好限位。且这样也实现了对开口134良好的封挡,可以强化对散风部件200与收纳部130之间的间隙的密封效果。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5、图9、图13所示,散风部件200包括载体201和扇叶202。
载体201上设有安装口2011;扇叶202设置在载体201上,并相对于载体201可转动或相对于载体201固定,扇叶202与安装口2011位置相对地布置。通过扇叶202旋转或固定地设置,并与安装口2011位置相对地布置,这样,自安装口2011穿过的气流被扇叶202切割,从而实现气流弥散,使得出风更加柔和,实现更好的无风感体验。相比于采用孔板遮挡出风口对气流柔化的结构而言,本结构实现无风感的同时,气流阻力更小,从而实现了无风感体验及产品能效的兼顾提升。
更详细举例而言,如图5、图9、图13所示,载体201可具体为板体,板体可具体为一体式的板体,也可以为前壳与后壳拼装形成的结构。安装口2011为前后贯穿本体的结构,扇叶202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安装口2011内,气流穿过安装口2011时,被扇叶202切割。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5、图9、图13所示,收纳部130位于壳体100的前部。更详细地,收纳部130位于空调出风口140的前侧。收纳部130的第一侧壁131位于第二侧壁132的前侧,容纳空间133形成于第一侧壁131与第二侧壁132前后之间的位置,收纳部130的开口134大致朝下设置,散风部件200沿开口134向下运动以伸出收纳部130,沿开口134向上运动以进入收纳部130。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5、图9、图13所示,空调还包括第一导风板710,第一导风板710与壳体100转动连接,并相对于壳体100转动以调节导风角度。
更详细地,散风部件200与壳体100的连接位置和第一导风板710与壳体100的连接位置分布于空调出风口140相对的两侧。如散风部件200与壳体100的连接位置位于空调出风口140的前侧,第一导风板710与壳体100的连接位置分布于空调出风口140的后侧。
当散风部件200自收纳部130伸出,第一导风板710与散风部件200之间可以彼此搭靠,以围成出风腔体,该出风腔体沿第一导风板710与散风部件200的拼缝的两端分别具有侧开口410(如图5、图9、图13所示),这样,空调出风口140排出的风一部分沿侧开口410排出,通过侧向排风形成三维(3D)无风感,一部分穿过散风部件200后排出,通过弥散出风形成四维(4D)无风感。
更进一步地,第一导风板710上设有孔,空调出风口140排出的风一部分穿过第一导风板710上的孔排出,通过微孔出风形成五维(5D)无风感。起到提高舒适体验的作用,改善舒适效果。
再进一步地,如图5、图9、图13所示,空调出风口140处设有第二导风板720。第二导风板720转动设置,且通过转动以调节导风方向。更详细地,第二导风板720分布于空调出风口140内,当第一导风板710与散风部件200拼合成出风腔体,第二导风板720通过转动可进一步调节空调出风口140向第一导风板710及向散风部件200的风量。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5、图9、图13所示,空调还具有底盘150,底盘150设于框体101的后侧。底盘150与框体101之间形成风道160。壳体100还可以回风格栅180,风道160与回风格栅180及空调出风口140连通。
进一步地,风道160搭配有第一导风板710、第二导风板720和百叶500等导风部件,送风方向和角度调节通过导风部件控制。第一导风板710和/或第二导风板720对制冷和制热角度气流调节起到决定作用。
进一步地,如图5、图9、图13所示,空调还具有换热器600,换热器600用于与气流换热形成热风或冷风,满足产品的制热制冷功能。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5、图9、图13所示,空调设有挂墙结构,以供空调挂墙装配。例如,空调为壁挂式空调,空调的背部设有挂墙板170。
第四具体实施例:
本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散风模块和机身,具体涉及到的散风模块与机身之间的密封形式。
更详细地,涉及到的散风模块与机身之间的三种但不限于该三种的密封形式。具体如:1、空调出风口140上沿的前、后侧均采用柔性密封形式,可采用柔性密封橡胶或者毛刷形式(如图3至图6所示);2、空调出风口140上沿的后侧采用柔性密封形式,可采用柔性密封橡胶或者毛刷形式(如图7至图10所示);3、空调出风口140上沿的前侧采用柔性密封形式,可采用柔性密封橡胶或者毛刷形式(如图11至图14所示)。
更详细地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如图5、图9、图13所示,本空调为一种多方位(4D或5D)出风无风感空调器。机身大致参照壳体100进行理解,壳体100具有空调出风口140,空调出风口140处设置散风板(也即散风部件200)。可以理解,散风板根据设计思路的不同,如参照本实施例,可置于机身的前侧,散风模块可上下滑动。
如图3、图7、图11所示,面板102和面框(也即框体101)之间形成收纳腔(也即收纳部130),在处于不同的工作位置时,散风板的部分或者全部可在收纳腔内部或者外部移动。当正常出风模式(如制冷模式、制热模式等)下,散风板移动到收纳腔的内部,避让空调出风口140(也即使得散风板不遮挡空调出风口140)。当处于多维度风状态时,散风板下滑至遮挡空调出风口140的位置,这时,散风板与第一导风板710组合,构成多个气流流路(如侧开口410气流流路、散风部件200气流流路等),实现多维出风。
其中,散风板在处于正常出风位置以及多维出风位置时,散风板与面板102或者面框之间会存在间隙,本设计采用密封件(具体可参照密封件A310/密封件B320/密封件C330进行理解)形成密封设计,避免气流窜入收纳腔而引起回流短路或者凝露的问题。
更详细地,散风板与机身的面框或前面板102之间采用柔性密封形式,防止散风板在收纳状态或者伸出状态时,自风道160吹出的气流在空调出风口140处,通过散风板与面框/面板102之间的结构缝隙进入空调出风口140上部的收纳腔内,从而避免产生凝露或者回风短路问题。
且通过利用柔性的密封件(具体可如橡胶件或者毛刷等致密柔性件),密封件可设置于空调出风口140上沿前侧(与面板102固定)或设置于空调出风口140上沿后侧(与面框固定),固定形式可以为结构卡扣,或者粘贴形式。保障密封效果的同时,结构简单,组装方便,且也良好地保障了散风板的活动灵活性。
本具体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散风板和第一导风板710的孔板等多种方式的组合,相比于传统单纯采用孔板遮挡出风口的结构而言,散风板的设置,更好地改善了直吹效果,实现散风弥散气流,进一步柔化出风体验,改善舒适性,且通过构造多面出风的效果,也进一步改善了无风感状态下空调的制冷能力,解决单纯孔板结构导致空调自身风阻大、制冷能力受制约的问题。且散风板和机身之间采用柔性密封设计形式,避免气流窜入收纳腔而引起回流短路或者凝露。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置有收纳部;
散风部件,与所述收纳部相连并相对于所述收纳部可运动,其中,所述散风部件通过相对于所述收纳部运动以收纳于所述收纳部内或至少一部分自所述收纳部伸出;
密封件,密封所述散风部件与所述收纳部之间的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件的至少一部分为柔性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件包括橡胶体、毛刷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风部件和所述收纳部中的一者上设有所述密封件,所述散风部件和所述收纳部中的另一者与所述密封件抵靠或接触;
当所述散风部件相对于所述收纳部运动,所述密封件与所述散风部件和所述收纳部中的另一者滑动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纳部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间隔设置并围成容纳空间,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中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所述密封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上分别设有所述密封件;
所述第一侧壁上的所述密封件与所述第二侧壁上的所述密封件位置相对地设置,并围成配合口;
所述散风部件的一部分配合于所述配合口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中的一者上设有所述密封件,所述散风部件的一部分配合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中的另一者与所述密封件之间;或
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散风部件上分别设有所述密封件,所述第一侧壁上的所述密封件密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散风部件之间的间隙,所述散风部件上的所述密封件密封所述散风部件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间隙;或
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散风部件上分别设有所述密封件,所述第二侧壁上的所述密封件密封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散风部件之间的间隙,所述散风部件上的所述密封件密封所述散风部件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的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框体和面板;
所述框体的一部分形成为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中的一者;
所述面板的一部分形成为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中的另一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板包括面板本体和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与所述面板本体相连,所述加强板上设置有所述密封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纳部具有开口,所述散风部件自所述开口伸入所述收纳部内,其中,所述收纳部上设置所述开口的位置处设有所述密封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风部件上设有第一抵靠部,所述收纳部上设有第二抵靠部;
当所述散风部件收纳于所述收纳部内,所述第一抵靠部与所述第二抵靠部配合,以限制所述散风部件继续向所述收纳部内运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件上设有卡接部,所述卡接部与所述散风部件或所述收纳部卡接在一起;或
所述密封件与所述散风部件或所述收纳部之间设有粘接层,且所述密封件与所述散风部件或所述收纳部之间经由所述粘接层粘在一起。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设置有空调出风口,所述收纳部位于所述空调出风口的一侧,当所述散风部件自所述收纳部伸出,所述散风部件遮挡至少部分所述空调出风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散风部件包括:
载体,所述载体上设有安装口;
扇叶,设置在所述载体上,并相对于所述载体可转动或相对于所述载体固定,所述扇叶与所述安装口位置相对地布置。
CN202020487478.2U 2020-04-07 2020-04-07 空调 Active CN2118761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87478.2U CN211876175U (zh) 2020-04-07 2020-04-07 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87478.2U CN211876175U (zh) 2020-04-07 2020-04-07 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876175U true CN211876175U (zh) 2020-11-06

Family

ID=732503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87478.2U Active CN211876175U (zh) 2020-04-07 2020-04-07 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87617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76838A (zh) * 2020-12-02 2022-06-0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76838A (zh) * 2020-12-02 2022-06-0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4576838B (zh) * 2020-12-02 2024-04-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876175U (zh) 空调
CN210014454U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10624869U (zh) 机壳及空调器
CN113686008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1011641U (zh) 整体式空调
CN209819684U (zh) 空调柜机
CN108278676B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6308164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5808841U (zh) 柜式空调器
CN210861386U (zh) 空调器
CN107990440B (zh) 空调设备
CN215982858U (zh) 柜式空调器
CN212619205U (zh) 用于空调器的壳体组件、空调室内机与空调器
CN111735116A (zh) 移动空调
CN106594879B (zh) 一种空调器
CN21293023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379629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861387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20828896U (zh) 空调器的出风框组件及空调器
CN219799907U (zh) 一种头戴设备散热系统
CN212378109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壳体及空调器
CN211575255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9889854U (zh) 冰箱
CN211781549U (zh) 挡水件、室外机与空调器
CN213488418U (zh) 一种烹饪电器的散热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