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59616U - 一种储能充电一体化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储能充电一体化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859616U
CN211859616U CN202020865788.3U CN202020865788U CN211859616U CN 211859616 U CN211859616 U CN 211859616U CN 202020865788 U CN202020865788 U CN 202020865788U CN 211859616 U CN211859616 U CN 2118596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storage
unit
bus switching
bu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86578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秦继光
温建阳
杨伟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Zhichong Electric Power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Zhichong Electric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Zhichong Electric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Zhichong Electric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86578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8596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8596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859616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能及充电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储能充电一体化系统。通过本发明创造,一方面可利用储能特点,减轻交流电网及配电设备的功率负荷,突破原有配电设备及电网基础设施的功率限制,提高充电场所电力设备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可提供切换多种充电/馈电模式,实现电网、储能装置及电动车辆之间能量的自由流动目的,提供能量管理的多种可能,并极大程度地提高内部转换器的使用效率。此外还可利用电动车辆或储能装置向交流电网反向馈电,既为交流电网上的其他用户的交流用电设备提供电能,又可通过对电动车辆放电,为用户提供一种节约能量的电动车辆电池性能检测方式,提供充电设备的服务多样性,提升经济价值。

Description

一种储能充电一体化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储能及充电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储能充电一体化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绿色能源和环境保护相关理念的推广,电动汽车正快速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中,但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推广,越来越多的充电设备接入交流电网,但由于交流电网在配套电力设备功率上存在限制,特别是单一配电变压器的容量有限,大大限制了接入的充电桩数量,特别是为电动车辆快速充电的直流快速充电设备。同时,交流电网在不同时段用电负荷的不同,存在不同时段电费价格的差异,而电动车辆充电是一个随机的用电行为,因此存在使用波峰电费的成本更高,或者存在用电高峰时配电设备无法满足满功率充电的问题。此外,在传统的储能与充电结合的系统中,往往在电网、储能以及电动车辆之间需要设置多组AC/DC和DC/DC转换模块,而当电能从电网到电动车辆、从电网到储能装置以及从储能装置到电动车辆之间流动时,无法充分利用所有转换模块。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充电系统所存在的接入充电设备受交流电网功率限制、充电成本高及内部转换模块使用效率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能充电一体化系统。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储能充电一体化系统,包括系统主控单元、交流电接口、第一母线、储能母线、储能装置和至少一个能量转换装置,其中,所述能量转换装置包括有第一母线切换单元、交直流双向变换器、第二母线切换单元、第二母线和直流电接口,所述系统主控单元的输出端分别通信连接所述交直流双向变换器的受控端、所述第一母线切换单元的受控端和所述第二母线切换单元的受控端;
所述交流电接口电连接所述第一母线的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母线的第二连接端分别电连接各个所述能量转换装置中第一母线切换单元的第一母线切换端;
所述储能装置电连接所述储能母线的第一连接端,所述储能母线的第二连接端分别电连接各个所述能量转换装置中第一母线切换单元的第二母线切换端和第二母线切换单元的第二母线切换端;
在所述能量转换装置中,所述第一母线切换单元的公共端电连接所述交直流双向变换器的第一连接端,所述交直流双向变换器的第二连接端电连接所述第二母线切换单元的公共端,所述第二母线切换单元的第一母线切换端电连接所述第二母线的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二母线的第二连接端电连接所述直流电接口。
基于上述实用新型内容,提供了一种具有储能特点的且可切换多种充电/馈电模式的新型储能充电系统,即一方面可利用储能特点,减轻交流电网及配电设备(特别是配电变压器)的功率负荷,突破原有配电设备及电网基础设施的功率限制,提高充电场所电力设备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可提供切换多种充电/馈电模式,实现电网、储能装置及电动车辆之间能量的自由流动目的,提供能量管理的多种可能,并极大程度地提高内部转换器的使用效率,以及还可利用电动车辆或储能装置向交流电网反向馈电,既为交流电网上的其他用户的交流用电设备提供电能,又可通过对电动车辆放电,为用户提供一种节约能量的电动车辆电池性能检测方式,提供充电设备的服务多样性,以及提升经济价值。
优化的,所述交直流双向变换器包括有交流转直流单向变换单元、直流转交流单向变换单元、第一三态双掷接触器和第二三态双掷接触器,其中,所述交流转直流单向变换单元的受控端通信连接所述系统主控单元的输出端,所述直流转交流单向变换单元的受控端通信连接所述系统主控单元的输出端,所述第一三态双掷接触器的受控端和所述第二三态双掷接触器的受控端分别通信连接所述系统主控单元的输出端;
所述第一三态双掷接触器的公共端电连接所述交直流双向变换器的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三态双掷接触器的第一投掷端电连接所述交流转直流单向变换单元的输入端,所述交流转直流单向变换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二三态双掷接触器的第一投掷端,所述第二三态双掷接触器的公共端电连接所述交直流双向变换器的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三态双掷接触器的第二投掷端电连接所述直流转交流单向变换单元的输入端,所述直流转交流单向变换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一三态双掷接触器的第一投掷端。
进一步优化的,所述交流转直流单向变换单元包括有沿输入至输出方向依次串联的整流电路和第一电压电流调节电路,所述直流转交流单向变换单元包括有沿输入至输出方向依次串联的第二电压电流调节电路和逆变电路,其中,所述第一电压电流调节电路的受控端作为所述交流转直流单向变换单元的受控端,所述第二电压电流调节电路的受控端作为所述直流转交流单向变换单元的受控端。
优化的,所述第一母线切换单元或所述第二母线切换单元包括有受控端分别通信连接所述系统主控单元的第一常开单掷接触器和第二常开单掷接触器,其中,所述第一常开单掷接触器的一端作为对应母线切换单元的第一母线切换端,所述第二常开单掷接触器的一端作为对应母线切换单元的第二母线切换端,所述第一常开单掷接触器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常开单掷接触器的另一端分别电连接对应母线切换单元的公共端。
优化的,所述第一母线切换单元或所述第二母线切换单元包括有受控端分别通信连接所述系统主控单元的三态双掷接触器,其中,所述三态双掷接触器的第一投掷端作为对应母线切换单元的第一母线切换端,所述三态双掷接触器的第二投掷端作为对应母线切换单元的第二母线切换端,所述三态双掷接触器的公共端对应母线切换单元的公共端。
优化的,还包括通信连接所述系统主控单元的人机交互单元,其中,所述人机交互单元包括指示灯、显示屏、触摸屏、集成电路卡识别器、指纹采集器和/或操作按钮。
优化的,所述储能装置包括有储能电池和通信连接所述系统主控单元的处理器,还包括有电连接所述处理器的电池电量采样电路、电池电压采样电路、电池电流采样电路和/或电池温度采样电路。
优化的,所述储能装置包括有储能电池,还包括有电池过压保护单元、电池欠压保护单元、电池过流保护单元和/或电池短路保护单元。
优化的,还包括有漏电保护单元、短路保护单元和/或过流保护单元。
优化的,还包括有清洁能源单元和直流单向转换器,其中,所述清洁能源单元的电能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直流单向转换器的输入端,所述直流单向转换器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储能母线的第一连接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创造提供了一种具有储能特点的且可切换多种充电/馈电模式的新型储能充电系统,即一方面可利用储能特点,减轻交流电网及配电设备(特别是配电变压器)的功率负荷,突破原有配电设备及电网基础设施的功率限制,提高充电场所电力设备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可提供切换多种充电/馈电模式,实现电网、储能装置及电动车辆之间能量的自由流动目的,提供能量管理的多种可能,并极大程度地提高内部转换器的使用效率;
(2)还可利用电动车辆或储能装置向交流电网反向馈电,既为交流电网上的其他用户的交流用电设备提供电能,又可通过对电动车辆放电,为用户提供一种节约能量的电动车辆电池性能检测方式,提供充电设备的服务多样性;
(3)还可提升经济价值,例如可利用电网峰谷电价差异,提升充电场站经济效益,即能够通过储能装置在低电费时段或者用电需求低谷时段将电网能量存储在储能装置中,在电网高电费时段或者用电超负荷时段,能够极大程度的缓解电网用电负荷以及提高用户侧用电的经济效益;
(4)可以结合清洁能源单元,实现进一步的储能充电一体化,为绿色环境建设做出贡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种储能充电一体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系统主控单元与交直流双向变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种储能充电一体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三种储能充电一体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例方式的说明虽然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文公开的特定结构和功能细节仅用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实施例。然而,可用很多备选的形式来体现本实用新型,并且不应当理解为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本文阐述的实施例中。
应当理解,尽管本文可能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等来描述各种单元,但是这些单元不应当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区分一个单元和另一个单元。例如可以将第一单元称作第二单元,并且类似地可以将第二单元称作第一单元,同时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示例实施例的范围。
应当理解,对于本文中可能出现的术语“和/或”,其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B,同时存在A和B三种情况;对于本文中可能出现的术语“/和”,其是描述另一种关联对象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两种关系,例如,A/和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A和B两种情况;另外,对于本文中可能出现的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关系。
应当理解,在本文中若将单元称作与另一个单元“连接”、“相连”或“耦合”时,它可以与另一个单元直相连接或耦合,或中间单元可以存在。相対地,在本文中若将单元称作与另一个单元“直接相连”或“直接耦合”时,表示不存在中间单元。另外,应当以类似方式来解释用于描述单元之间的关系的其他单词(例如,“在……之间”对“直接在……之间”,“相邻”对“直接相邻”等等)。
应当理解,本文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并不意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示例实施例。若本文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明确指示相反意思。还应当理解,若术语“包括”、“包括了”、“包含”和/或“包含了”在本文中被使用时,指定所声明的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单元和/或组件的存在性,并且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数量、步骤、操作、单元、组件和/或他们的组合存在性或增加。
应当理解,还应当注意到在一些备选实施例中,所出现的功能/动作可能与附图出现的顺序不同。例如,取决于所涉及的功能/动作,实际上可以实质上并发地执行,或者有时可以以相反的顺序来执行连续示出的两个图。
应当理解,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了特定的细节,以便于对示例实施例的完全理解。然而,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实现示例实施例。例如可以在框图中示出系统,以避免用不必要的细节来使得示例不清楚。在其他实例中,可以不以不必要的细节来示出众所周知的过程、结构和技术,以避免使得示例实施例不清楚。
实施例一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储能充电一体化系统,包括系统主控单元、交流电接口、第一母线、储能母线、储能装置和至少一个能量转换装置,其中,所述能量转换装置包括有第一母线切换单元、交直流双向变换器、第二母线切换单元、第二母线和直流电接口,所述系统主控单元的输出端分别通信连接所述交直流双向变换器的受控端、所述第一母线切换单元的受控端和所述第二母线切换单元的受控端;所述交流电接口电连接所述第一母线的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母线的第二连接端分别电连接各个所述能量转换装置中第一母线切换单元的第一母线切换端;所述储能装置电连接所述储能母线的第一连接端,所述储能母线的第二连接端分别电连接各个所述能量转换装置中第一母线切换单元的第二母线切换端和第二母线切换单元的第二母线切换端;在所述能量转换装置中,所述第一母线切换单元的公共端电连接所述交直流双向变换器的第一连接端,所述交直流双向变换器的第二连接端电连接所述第二母线切换单元的公共端,所述第二母线切换单元的第一母线切换端电连接所述第二母线的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二母线的第二连接端电连接所述直流电接口。
如图1所示,在所述储能充电一体化系统的具体结构中,所述交流电接口用于作为电连接外部交流电网的接口,导入外部交流电能或向外部导出交流电能。所述第一母线、所述储能母线和所述第二母线分别用于传导电能。所述储能装置用于本地储存电能,其可以通过若干储能电池实现,例如锂电池或其它可充电电池。
所述能量转换装置用于将外部交流电能转化为对外供电的或内部储存的直流电能,以及还用于将内部储存的或外部导入的直流电能转换为对外供电的交流电能,实现电能从电网到电动车辆、从电网到储能装置、从储能装置到电动车辆、从储能装置到电网或从电动车辆到电网之间流动的目的。
所述第一母线切换单元用于在所述系统主控单元的控制下,切换所述交直流双向变换器的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一母线或所述储能母线的连通关系,以便向所述交直流双向变换器导入外部交流电能(当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一母线连通时)、导入来自所述储能装置的本地储存电能(当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储能母线连通时)或向所述交流电接口导出内部转换的交流电能。
所述交直流双向变换器用于在所述系统主控单元的控制下,将导入的电能转换为可对外向待充电设备(例如电动汽车)充电或可对内向所述储能装置(即储能电池)充电的直流电能,或者将导入的直流电能(不论是外部直流电能,还是来自所述储能装置的直流电能)转换为适合对外供电的交流电能。所述交直流双向变换器可采用现有的双向逆变电路实现,也可以如图2所示,包括有交流转直流单向变换单元、直流转交流单向变换单元、第一三态双掷接触器DKM1和第二三态双掷接触器DKM2,其中,所述交流转直流单向变换单元的受控端通信连接所述系统主控单元的输出端,所述直流转交流单向变换单元的受控端通信连接所述系统主控单元的输出端,所述第一三态双掷接触器DKM1的受控端和所述第二三态双掷接触器DKM2的受控端分别通信连接所述系统主控单元的输出端;所述第一三态双掷接触器DKM1的公共端电连接所述交直流双向变换器的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三态双掷接触器DKM1的第一投掷端电连接所述交流转直流单向变换单元的输入端,所述交流转直流单向变换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二三态双掷接触器DKM2的第一投掷端,所述第二三态双掷接触器DKM2的公共端电连接所述交直流双向变换器的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三态双掷接触器DKM2的第二投掷端电连接所述直流转交流单向变换单元的输入端,所述直流转交流单向变换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一三态双掷接触器DKM1的第一投掷端。所述交流转直流单向变换单元用于在所述系统主控单元的控制下,将导入的交流电能或直流电能转换为适合对内/外充电的直流电能;所述直流转交流单向变换单元用于在所述系统主控单元的控制下,将导入的直流电能(不论是外部直流电能,还是来自所述储能装置的直流电能)转换为适合对外供电的交流电能。通过布置所述第一三态双掷接触器DKM1和第二三态双掷接触器DKM2,可以使所述交直流双向变换器中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互换输入输出功能,实现传输双向的目的,例如将所述第二连接端切换为输入功能端,将所述第一连接端切换为输出功能端,如此可进一步通过所述系统主控单元对所述第一母线切换单元和所述第二母线切换单元的切换控制,使所述交流电接口变成对外供电的输出接口,和/或使所述直流电接口变成用于导入外部直流电的电能输入接口,实现电能从储能装置到电网或从电动车辆到电网之间流动的目的。
所述第二母线切换单元用于在所述系统主控单元的控制下,切换所述交直流双向变换器的第二连接端与所述第二母线或所述储能母线的连通关系,以便将由所述交直流双向变换器导出的充电电能传递至所述直流电接口,实现对外向待充电设备充电的目的(当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第二母线连通时),或者将由所述交直流双向变换器导出的充电电能传递至所述储能装置,实现对内向所述储能装置充电的目的(当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储能母线连通时);另外还可以将来自所述直流电接口的直流电能(当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第二母线连通时)或来自所述储能装置的直流电能(当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储能母线连通时)导入所述交直流双向变换器,以便转换为可对外供电的交流电能。
所述直流电接口用于电连接外部的待充电设备,导出直流充电电能,实现对外充电目的,或导入在所述待充电设备中储存的直流电能,实现反哺交流电网目的。所述直流电接口可举例设计在充电枪结构中,以便实现与电动车辆的电连接。此外,所述直流电接口优选采用为电动车辆快速充电的充电接口。
所述系统主控单元用于作为所述储能充电一体化系统的核心器件,实现多种充电模式的切换以及具体的充电控制等,其工作方式可以但不限于包括有:(A)在启动本地充电模式(可以但不限于通过外部输入的第一控制指令触发启动)时,通过控制所述第一母线切换单元和所述第二母线切换单元的切换状态,使所述交流电接口、所述第一母线、所述交直流双向变换器、所述储能母线和所述储能装置依次连通,对内向所述储能装置充电;(B)在启动直通充电模式(可以但不限于通过外部输入的第二控制指令触发启动)时,通过控制所述第一母线切换单元和所述第二母线切换单元的切换状态,使所述交流电接口、所述第一母线、所述交直流双向变换器、所述第二母线和所述直流电接口依次连通,对外向待充电设备充电(此时需通过所述直流电接口电连接该待充电设备);(C)在启动放电充电模式(可以但不限于通过外部输入的第三控制指令触发启动)时,通过控制所述第一母线切换单元和所述第二母线切换单元的切换状态,使所述储能装置、所述储能母线、所述交直流双向变换器、所述第二母线和所述直流电接口依次连通,对外向待充电设备充电(此时同样需通过所述直流电接口电连接该待充电设备);(D)在启动直通馈电模式(可以但不限于通过外部输入的第四控制指令触发启动)时,通过控制所述第一母线切换单元和所述第二母线切换单元的切换状态,使所述直流电接口、所述第二母线、所述交直流双向变换器、所述第一母线和所述交流电接口依次连通,对外向交流电网馈电(此时需通过所述交流电接口电连接该交流电网);(E)在启动放电馈电模式(可以但不限于通过外部输入的第五控制指令触发启动)时,通过控制所述第一母线切换单元和所述第二母线切换单元的切换状态,使所述储能装置、所述储能母线、所述交直流双向变换器、所述第一母线和所述交电接口依次连通,对外向交流电网馈电(此时需通过所述交流电接口电连接该交流电网)。前述工作方式(A)~(E),均为现有的常规控制方式;所述系统主控单元可以但不限于采用型号为STM32系列的微控制器芯片及外围电路实现。
由此通过前述储能充电一体化系统的详细描述,提供了一种具有储能特点的且可切换多种充电/馈电模式的新型储能充电系统,即一方面可利用储能特点,减轻交流电网及配电设备(特别是配电变压器)的功率负荷,突破原有配电设备及电网基础设施的功率限制,提高充电场所电力设备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可提供切换多种充电/馈电模式,实现电网、储能装置及电动车辆之间能量的自由流动目的,提供能量管理的多种可能,并极大程度地提高内部转换器的使用效率,以及还可利用电动车辆或储能装置向交流电网反向馈电,既为交流电网上的其他用户的交流用电设备提供电能,又可通过对电动车辆放电,为用户提供一种节约能量的电动车辆电池性能检测方式,提供充电设备的服务多样性,以及提升经济价值,例如可利用电网峰谷电价差异,提升充电场站经济效益,即能够通过储能装置在低电费时段或者用电需求低谷时段将电网能量存储在储能装置中,在电网高电费时段或者用电超负荷时段,能够极大程度的缓解电网用电负荷以及提高用户侧用电的经济效益。
优化的,所述交流转直流单向变换单元包括有沿输入至输出方向依次串联的整流电路和第一电压电流调节电路,所述直流转交流单向变换单元包括有沿输入至输出方向依次串联的第二电压电流调节电路和逆变电路,其中,所述第一电压电流调节电路的受控端作为所述交流转直流单向变换单元的受控端,所述第二电压电流调节电路的受控端作为所述直流转交流单向变换单元的受控端。如图2所示,在所述交流转直流单向变换单元的具体结构中,所述整流电路用于将交流电整流成直流电,以及直接允许通过导入的直流电(不论是外部直流电,还是来自所述储能装置的直流电),而不对直流电造成任何不利影响,具体可采用现有的常规整流电路实现;所述第一电压电流调节电路用于在所述系统主控单元的控制下,对用于充电的直流电进行适合快速充电的电压调整和/或电流调整,以便实现快速直冲目的,具体可采用现有的电压电流调节电路及调节方式实现。所述第二电压电流调节电路用于在所述系统主控单元的控制下,对待逆变的直流电进行逆变前的电压调整和/电流调整,具体也可采用现有的电压电流调节电路及调节方式实现;所述逆变电路用于将直流电逆变成交流电,以便在相位跟踪后并网到交流电网中实现馈电,具体可采用现有的常规逆变电路实现。由此通过前述设计,可以分别实现交流转直流和直流转交流的单向变换。
优化的,所述第一母线切换单元或所述第二母线切换单元包括有受控端分别通信连接所述系统主控单元的第一常开单掷接触器KM1/KM3和第二常开单掷接触器KM2/KM4,其中,所述第一常开单掷接触器KM1/KM3的一端作为对应母线切换单元的第一母线切换端,所述第二常开单掷接触器KM2/KM4的一端作为对应母线切换单元的第二母线切换端,所述第一常开单掷接触器KM1/KM3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常开单掷接触器KM2/KM4的另一端分别电连接对应母线切换单元的公共端。如图1所示,通过前述电路结构,可以在所述第一母线切换单元或所述第二母线切换单元的具体电路中,轻松实现对应的母线切换功能。
优化的,还包括通信连接所述系统主控单元的人机交互单元,其中,所述人机交互单元可以但不限于包括有指示灯、显示屏、触摸屏、集成电路卡识别器(即IC卡阅读器)、指纹采集器和/或操作按钮等。如图1所示,通过配置前述触摸屏和/或操作按钮等,可以方便用户输入各种控制指令,例如切换充电/馈电模式的指令等。通过配置前述指示灯、显示屏和/或触摸屏等,可以对相关工作状态或相关电能信息进行显示。通过配置前述集成电路卡识别器和/或指纹采集器等,可以方便对用户信息进行采集和校验,以便辅助完成充电计费等目的。
进一步优化的,所述储能装置包括有储能电池和通信连接所述系统主控单元的处理器,还可以但不限于包括有电连接所述处理器的电池电量采样电路、电池电压采样电路、电池电流采样电路和/或电池温度采样电路等。如图1所示,通过配置前述采样电路,可以对储能电池的电池电量、电池电压、电池电流和/或电池温度等检测数据进行现场采集,并传送至所述系统主控单元,以便管理所述储能装置的充放电过程。此外,所述处理器可以但不限于采用型号为FS32R274的微处理器芯片及其外围电路实现;所述电池电量采样电路、所述电池电压采样电路、所述电池电流采样电路和所述电池温度采样电路等可分别采用现有的对应采样电路实现。
优化的,所述储能装置包括有储能电池,还包括但不限于有电池过压保护单元、电池欠压保护单元、电池过流保护单元和/或电池短路保护单元等。如图1所示,通过前述保护单元的配置,可以确保所述储能电池的正常工作。此外,所述电池过压保护单元、所述电池欠压保护单元、所述电池过流保护单元和所述电池短路保护单元等可分别采用现有的对应保护单元实现。
优化的,还可以但不限于包括有漏电保护单元、短路保护单元和/或过流保护单元等。通过前述保护单元的配置,可以保护用户的用电使用安全。具体的,所述漏电保护单元、所述短路保护单元和/或所述过流保护单元(附图中均未示出)优选布置在所述交流电接口和/或所述直流电接口中。此外,所述漏电保护单元、所述短路保护单元和所述过流保护单元等可分别采用现有的对应保护单元实现。
综上,采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储能充电一体化系统,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储能特点的且可切换多种充电/馈电模式的新型储能充电系统,即一方面可利用储能特点,减轻交流电网及配电设备(特别是配电变压器)的功率负荷,突破原有配电设备及电网基础设施的功率限制,提高充电场所电力设备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可提供切换多种充电/馈电模式,实现电网、储能装置及电动车辆之间能量的自由流动目的,提供能量管理的多种可能,并极大程度地提高内部转换器的使用效率;
(2)还可利用电动车辆或储能装置向交流电网反向馈电,既为交流电网上的其他用户的交流用电设备提供电能,又可通过对电动车辆放电,为用户提供一种节约能量的电动车辆电池性能检测方式,提供充电设备的服务多样性;
(3)还可提升经济价值,例如可利用电网峰谷电价差异,提升充电场站经济效益,即能够通过储能装置在低电费时段或者用电需求低谷时段将电网能量存储在储能装置中,在电网高电费时段或者用电超负荷时段,能够极大程度的缓解电网用电负荷以及提高用户侧用电的经济效益。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还提供了另一种储能充电一体化系统,其与实施例一所述技术方案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母线切换单元或所述第二母线切换单元包括有受控端分别通信连接所述系统主控单元的三态双掷接触器DKM3/DKM4,其中,所述三态双掷接触器DKM3/DKM4的第一投掷端作为对应母线切换单元的第一母线切换端,所述三态双掷接触器DKM3/DKM4的第二投掷端作为对应母线切换单元的第二母线切换端,所述三态双掷接触器DKM3/DKM4的公共端对应母线切换单元的公共端。如图3所示,通过前述电路结构,同样可以在所述第一母线切换单元或所述第二母线切换单元的具体电路中,轻松实现对应的母线切换功能。
本实施例提供的前述储能充电一体化系统的工作过程、工作细节和技术效果,可以参见实施例一所述的储能充电一体化系统,于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还提供了另一种储能充电一体化系统,其与实施例一所述技术方案的不同之处在于:还包括有清洁能源单元和直流单向转换器,其中,所述清洁能源单元的电能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直流单向转换器的输入端,所述直流单向转换器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储能母线的第一连接端。如图4所示,所述清洁能源单元用于将太阳能、风能或潮汐能等清洁能源转换为电能(包括直流电能或交流电能),具体可以但不限于包括有太阳能电池板和/或风力发电机等。所述直流单向转换器用于将来自所述清洁能源单元的电能转换成直流电能,以便充入所述储能装置或导入所述交直流双向变换器中,实现对外充电/馈电的目的,具体可采用与所述交流转直流单向变换单元相似的现有电路结构。
本实施例提供的前述储能充电一体化系统的工作过程和工作细节,可以参见实施例一所述的储能充电一体化系统,于此不再赘述。此外,前述储能充电一体化系统的技术效果,在实施例一技术效果的基础上,还包括有:(1)可以结合清洁能源单元,实现进一步的储能充电一体化,为绿色环境建设做出贡献。
以上所描述的多个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若涉及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若涉及到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最后应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可选的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应理解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书中界定的为准,并且说明书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书。

Claims (10)

1.一种储能充电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系统主控单元、交流电接口、第一母线、储能母线、储能装置和至少一个能量转换装置,其中,所述能量转换装置包括有第一母线切换单元、交直流双向变换器、第二母线切换单元、第二母线和直流电接口,所述系统主控单元的输出端分别通信连接所述交直流双向变换器的受控端、所述第一母线切换单元的受控端和所述第二母线切换单元的受控端;
所述交流电接口电连接所述第一母线的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母线的第二连接端分别电连接各个所述能量转换装置中第一母线切换单元的第一母线切换端;
所述储能装置电连接所述储能母线的第一连接端,所述储能母线的第二连接端分别电连接各个所述能量转换装置中第一母线切换单元的第二母线切换端和第二母线切换单元的第二母线切换端;
在所述能量转换装置中,所述第一母线切换单元的公共端电连接所述交直流双向变换器的第一连接端,所述交直流双向变换器的第二连接端电连接所述第二母线切换单元的公共端,所述第二母线切换单元的第一母线切换端电连接所述第二母线的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二母线的第二连接端电连接所述直流电接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充电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交直流双向变换器包括有交流转直流单向变换单元、直流转交流单向变换单元、第一三态双掷接触器(DKM1)和第二三态双掷接触器(DKM2),其中,所述交流转直流单向变换单元的受控端通信连接所述系统主控单元的输出端,所述直流转交流单向变换单元的受控端通信连接所述系统主控单元的输出端,所述第一三态双掷接触器(DKM1)的受控端和所述第二三态双掷接触器(DKM2)的受控端分别通信连接所述系统主控单元的输出端;
所述第一三态双掷接触器(DKM1)的公共端电连接所述交直流双向变换器的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三态双掷接触器(DKM1)的第一投掷端电连接所述交流转直流单向变换单元的输入端,所述交流转直流单向变换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二三态双掷接触器(DKM2)的第一投掷端,所述第二三态双掷接触器(DKM2)的公共端电连接所述交直流双向变换器的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三态双掷接触器(DKM2)的第二投掷端电连接所述直流转交流单向变换单元的输入端,所述直流转交流单向变换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一三态双掷接触器(DKM1)的第一投掷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充电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转直流单向变换单元包括有沿输入至输出方向依次串联的整流电路和第一电压电流调节电路,所述直流转交流单向变换单元包括有沿输入至输出方向依次串联的第二电压电流调节电路和逆变电路,其中,所述第一电压电流调节电路的受控端作为所述交流转直流单向变换单元的受控端,所述第二电压电流调节电路的受控端作为所述直流转交流单向变换单元的受控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充电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母线切换单元或所述第二母线切换单元包括有受控端分别通信连接所述系统主控单元的第一常开单掷接触器(KM1/KM3)和第二常开单掷接触器(KM2/KM4),其中,所述第一常开单掷接触器(KM1/KM3)的一端作为对应母线切换单元的第一母线切换端,所述第二常开单掷接触器(KM2/KM4)的一端作为对应母线切换单元的第二母线切换端,所述第一常开单掷接触器(KM1/KM3)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常开单掷接触器(KM2/KM4)的另一端分别电连接对应母线切换单元的公共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充电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母线切换单元或所述第二母线切换单元包括有受控端分别通信连接所述系统主控单元的三态双掷接触器(DKM3/DKM4),其中,所述三态双掷接触器(DKM3/DKM4)的第一投掷端作为对应母线切换单元的第一母线切换端,所述三态双掷接触器(DKM3/DKM4)的第二投掷端作为对应母线切换单元的第二母线切换端,所述三态双掷接触器(DKM3/DKM4)的公共端对应母线切换单元的公共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充电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信连接所述系统主控单元的人机交互单元,其中,所述人机交互单元包括指示灯、显示屏、触摸屏、集成电路卡识别器、指纹采集器和/或操作按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充电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装置包括有储能电池和通信连接所述系统主控单元的处理器,还包括有电连接所述处理器的电池电量采样电路、电池电压采样电路、电池电流采样电路和/或电池温度采样电路。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充电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装置包括有储能电池,还包括有电池过压保护单元、电池欠压保护单元、电池过流保护单元和/或电池短路保护单元。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充电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漏电保护单元、短路保护单元和/或过流保护单元。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充电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清洁能源单元和直流单向转换器,其中,所述清洁能源单元的电能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直流单向转换器的输入端,所述直流单向转换器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储能母线的第一连接端。
CN202020865788.3U 2020-05-21 2020-05-21 一种储能充电一体化系统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18596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65788.3U CN211859616U (zh) 2020-05-21 2020-05-21 一种储能充电一体化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65788.3U CN211859616U (zh) 2020-05-21 2020-05-21 一种储能充电一体化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859616U true CN211859616U (zh) 2020-11-03

Family

ID=732361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865788.3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1859616U (zh) 2020-05-21 2020-05-21 一种储能充电一体化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85961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78351A (zh) * 2020-05-21 2020-07-31 浙江智充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储能充电一体化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78351A (zh) * 2020-05-21 2020-07-31 浙江智充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储能充电一体化系统
CN111478351B (zh) * 2020-05-21 2024-07-05 浙江智充电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储能充电一体化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90349B2 (ja) 直流給電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N210011628U (zh) 一种改进的分布式光储充电系统
CN104333036B (zh) 一种多源协调控制系统
CN102611161B (zh) 小型风光互补抽水蓄能并网发电系统及充放电控制方法
CN111422086A (zh) 一种储能式移动充电桩系统
CN212921195U (zh) 新能源移动储能箱的供电系统
CN102195325A (zh) 一种节能的集装箱供电方法
Nayak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topologies, control schemes for smart city application
CN115441486A (zh) 一种光储充放换电系统及系统匹配方法
CN208993498U (zh) 电动汽车充电站系统
CN211859616U (zh) 一种储能充电一体化系统
EP4366106A1 (en) Charging apparatus, charging pile, and charging system
CN103872761A (zh) 一种ups电源供应器的切换方法及ups电源供应器
CN211995190U (zh) 一种储能式移动充电桩系统
CN111478351B (zh) 一种储能充电一体化系统
CN212627214U (zh) 一种用于无人值守卡口的电源管理系统和无人值守卡口
CN109572476A (zh) 一种充电桩装置
CN205429761U (zh) 基于双向互动式直流微电网的绿色建筑供电系统
CN211480931U (zh) 直流多微电网系统
CN113659673A (zh) 一种基于储能电源的快速充电和并网连接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CN207603232U (zh) 一种能量变换存储装置
CN202634034U (zh) 一种公用母线节能回收型蓄电池充放电电源电路结构
CN220421472U (zh) 一种直流储充系统
CN218805329U (zh) 一种基于v2g的车载充放电装置
CN219833806U (zh) 一种基于直流电的充放电并联合流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Room 201, Building 2, No. 15 Jiuzhou Road, Shangche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0000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Zhichong Electric Power Technology (Group)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Room 301, 3rd floor, 188-6 Xinghai South Road, Chongxian street, Yuha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0000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ZHICHONG ELECTRIC POWER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10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705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103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705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