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54421U - 换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换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854421U
CN211854421U CN202020383416.7U CN202020383416U CN211854421U CN 211854421 U CN211854421 U CN 211854421U CN 202020383416 U CN202020383416 U CN 202020383416U CN 211854421 U CN211854421 U CN 2118544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ing
motor
frame body
frame
ra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38341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皮明飞
霍仲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38341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8544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8544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8544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气装置,包括:马达、框体侧面和马达支撑部,框体侧面对应于马达两端设置;马达支撑部部分固定于框体侧面,并相对框体侧面沿滑动方向滑动设置,用于限定和/或支撑马达;其中,马达支撑部,包括:框体侧滑轨、滑动部和马达支架,框体侧滑轨固定于框体侧面,并垂直于滑动方向的截面呈U字形状;滑动部被框体侧滑轨夹设于U字形状的内部,并沿框体侧滑轨滑动;马达支架对应于马达两端与滑动部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换气装置通过马达支撑部的结构设计,直接取消了马达结构两端的闲置空间,可以进一步实现换气装置尺寸的缩小。

Description

换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气装置。
背景技术
换气装置的马达结构可以通过滑轨结构实现在换气装置中的组装或拆卸。现有的滑轨结构,轨道一般是由两个L型轨件形成的凹型轨道,L型轨件的底部固定在换气装置的框体侧面上,使得轨道截面为开口朝向马达结构的“凹”型设计,实现马达结构的滑动部的凸部在凹道中沿凹道延伸方向滑动,在与凹道延伸方向的垂直方向上被凹道所限定。滑动部在凹道中滑动时,滑动部沿垂直于滑动方向进入凹道的尺寸需要至少大于等于凹道垂直于滑动方向上的深度尺寸,才可以保证滑动部相对凹道的有效滑动,并将滑动部限定于凹道中。由于滑动部一般伸出于马达结构的两端,而凹道的深度尺寸被滑动部的第一轨件和第二轨件在垂直于滑动方向上的宽度尺寸所限制,直接造成伸出于马达结构两端的滑动部在换气装置中产生位于马达结构两端的闲置空间,使得换气装置整体尺寸难以进一步缩小。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由于滑动部一般伸出于马达结构的两端导致的换气装置闲置空间过大、使得换气装置整体尺寸难以缩小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换气装置。
(二)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气装置,包括:马达、框体侧面和马达支撑部,框体侧面对应于马达两端设置;马达支撑部部分固定于框体侧面,并相对框体侧面沿滑动方向滑动设置,用于限定和/或支撑马达;其中,马达支撑部,包括:框体侧滑轨、滑动部和马达支架,框体侧滑轨固定于框体侧面,并垂直于滑动方向的截面呈U字形状;滑动部被框体侧滑轨夹设于U字形状的内部,并沿框体侧滑轨滑动;马达支架对应于马达两端与滑动部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框体侧滑轨上对应于U字形状的开口与框体侧面相对设置;滑动部从框体侧面一侧朝向U字形状的开口插设于框体侧滑轨的内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对应于马达一端设置的框体侧滑轨的U字形状的开口,与对应于马达另一端设置的框体侧滑轨的U字形状的开口相对设置;滑动部从两个框体侧面之间的内部朝向框体侧面插设于框体侧滑轨的内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框体侧滑轨上对应于U字形状的开口朝向铅直上方设置;滑动部平行于框体侧面自铅直上方朝向U字形状的开口插设于框体侧滑轨的内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马达,其在框体侧面一侧的端部与马达支撑部的端部对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马达支撑部还包括:支撑筋,其设置于框体侧滑轨和框体侧面之间,用于对框体侧滑轨提供支撑;其中,多个支撑筋在框体侧滑轨的外表面上沿滑动方向均匀分布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马达支撑部还包括:座部,其固定贴设于框体侧面上,并与框体侧滑轨相固定连接,使得框体侧滑轨与框体侧面对应连接,用于将框体侧滑轨保持在框体侧面;其中,支撑筋的下固定边固定设置于座部的外表面,支撑筋的上固定边固定设置于框体侧滑轨的下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支撑筋为直角三角形的板状筋、杆状筋、矩形板状筋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座部包括:固定孔,其穿设于座部的主体,用于为将座部与框体侧面固定连接提供固定位置;其中,多个固定孔在座部的外表面上沿滑动方向均匀分布。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气装置,包括:马达、框体侧面和马达支撑部,框体侧面对应于马达两端设置;马达支撑部部分固定于框体侧面,并相对框体侧面沿滑动方向滑动设置,用于限定和/或支撑马达;其中,马达支撑部,包括:框体侧滑轨、滑动部和马达支架,框体侧滑轨固定于框体侧面,并垂直于滑动方向的截面呈U字形状;滑动部被框体侧滑轨夹设于U字形状的内部,并沿框体侧滑轨滑动;马达支架对应于马达两端与滑动部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换气装置通过马达支撑部的结构设计,直接取消了马达结构两端的闲置空间,可以进一步实现换气装置尺寸的缩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换气装置的滑轨结构的侧视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换气装置的滑轨结构的一立体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换气装置的滑轨结构的滑动配合立体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换气装置的滑轨结构和马达结构的整体滑动配合立体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换气装置的滑轨结构和马达结构的整体滑动配合立体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换气装置的滑轨结构和马达结构的整体滑动配合立体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0-滑轨结构;
110-座部;
111-固定面; 112-外表面;
120-第一轨板; 121-第一滑面;
122-第三表面;
130-第二轨板; 131-第二滑面; 132-第四滑面;
140-滑道; 141-缺口;
150-第一连接部; 160-第二连接部;
170-支撑筋; 180-固定孔;
200–装置; 210-框体;
211-框体侧面;
300-马达结构;
310-滑动部;
311-横向支架; 312-纵向支架; 313-凸滑部;
320-马达支架;
400-马达结构;
411-纵向支架; 412-凸滑部;
420-马达支架;
510-座部
520-第一轨板
530-第二轨板
610-第一轨板
620-第二轨板
630-第三轨板
700-马达结构;
710-滑动部
720-马达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气装置,如图1-图3包括:马达、框体侧面211和马达支撑部。其中,框体侧面211对应于马达两端设置。框体侧面211为换气装置的框体210的内表面,框体210包括两个相互平行、并间隔一定距离相对设置的左右两个框体侧面211,如图4所示。框体210用于形成容纳马达结构300和马达支撑部的容纳空间。
马达支撑部部分固定于框体侧面211,并相对框体侧面211沿滑动方向Y滑动设置,用于限定和/或支撑马达;其中,马达支撑部,包括:框体侧滑轨、滑动部310和马达支架320,框体侧滑轨固定于框体侧面211,并垂直于滑动方向Y的截面呈U字形状;滑动部310被框体侧滑轨夹设于U字形状的内部,并沿框体侧滑轨滑动;马达支架320对应于马达两端与滑动部310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马达,其在框体侧面211一侧的端部与马达支撑部的端部对应设置。马达设置在马达结构300上,属于马达结构300的主体结构,马达两侧的两个端部分别对应于框体210的两个框体侧面211,马达支撑部相对马达设置于马达结构300对应于两端之外的侧方,如图4所示,马达支撑部设置于马达结构300的下侧方。两个马达支撑部对应于两个框体侧面211分别设置,马达支撑部的一端固定连接于马达结构300的马达上,另一端固定连接于对应一框体侧面211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框体侧滑轨为滑轨结构100的部分结构,滑动部310和马达支架320为马达结构300的部分结构,具体请参照后文描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马达支撑部还包括:座部110,其固定贴设于框体侧面211上,并与框体侧滑轨相固定连接,使得框体侧滑轨与框体侧面211对应连接,用于将框体侧滑轨保持在框体侧面21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该马达支撑部可以包括滑轨结构100,如图1-图3所示,该滑轨结构100包括:座部110、第一轨板120、第二轨板130,座部110主要用于滑轨结构100的整体固定,例如将座部110固定于装置200的框体210的框体侧面211上。座部110可以为一板状或片状的、具有一定刚性的结构,座部110可以包括一固定面111,用于与框体侧面211贴合,使得座部110被固定在装置200的壳体210的框体侧面211上。被固定好的座部110还可以作为整个滑轨结构100基部,用于承载整个滑轨结构100的其它结构部分。
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如图1-图3所示,该框体侧滑轨可以包括第一轨板120和第二轨板130,第一轨板120的后端与座部110的前端对应相连,即座部110实现与框体侧滑轨相固定连接;第一轨板120用于配合下述的第二轨板130形成滑轨结构100的滑道140,第一轨板120可以与座部110类似采用板状或片状的、具有一定刚性的结构设计。另外,第一轨板120还可以作为第二轨板130和座部110之间的连接部分,使得在座部110的前端上借助第一轨板120固定第二轨板130。
第二轨板130的后端与第一轨板120的前端对应相连;相应地,第二轨板130用于配合上述的第一轨板120形成滑轨结构100的滑道140,第二轨板130可以与座部110类似采用板状或片状的、具有一定刚性的结构设计。
其中,第一轨板120和第二轨板130之间形成的容置空间为滑道140。滑道140用于配合装置210的配件的滑动部,将滑动部沿限定方向X限定在滑道140内,同时使得滑动部沿滑道140的延伸方向Y(即滑动方向)进行滑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1-图3所示,第一轨板120可以垂直于座部110的外表面112,第一轨板120的第一表面为滑道140的第一滑面121;具体地,座部110包括固定面111和外表面112,外表面112形成于座部110的固定面111的对侧,即固定面111为座部110的正表面时,外表面112为座部110的背表面。外表面112可以作为下述的支撑筋170的支撑面。具体地,固定面111可以平行于外表面112,使得座部110保持一板状结构。第一轨板120垂直于座部110的外表面112,同时垂直于座部110的固定面111,以使得第一轨板120能够保证在装置200的滑动部和滑道140配合时,滑道140具有一定平整性,同时使得滑轨结构100整体更加规则,不容易在装置200中留下闲置空间。
第二轨板130平行于第一轨板120,第二轨板130的第二表面为滑道140的第二滑面131。因此,第一轨板120的第一滑面121和第二轨板130的第二滑面131共同在滑轨结构100的延伸方向Y(即滑动方向)上构成了滑道140。为了使得滑道140具有一定平整性和规则性,同时使得滑轨结构100不易在装置200中留下空置空间,第二轨板130平行于第一轨板120。
其中,第一轨板120在限定方向X上的尺寸大于第二轨板130在该限定方向X上的尺寸,使得滑道140与装置200的框体210之间形成缺口141,该缺口141也起到一定的滑动作用。即,框体210的内表面框体侧面211构成该缺口141的第三滑面,第二轨板130的前端的端面构成该缺口的第四滑面132,使得装置的滑动部在通过缺口141进入滑道140之后,可以同时实现相对第一滑面121、第二滑面131、第三滑面(框体侧面211)以及第四滑面132在滑轨结构100的延伸方向上作滑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1-图3所示,滑轨结构100还包括:第一连接部150和第二连接部160,第一连接部150的前端与第一轨板120的后端连接,第一连接部150的后端与座部110的前端连接;第一连接部150用于将处于不同延伸方向上的座部110和第一轨板120连接,形成座部110向第一轨板120的转接位。
第二连接部160的前端与第二轨板130的后端连接,第二连接部160的后端与第一轨板120的前端连接;第二连接部160用于将在相互平行的第二轨板130和第一轨板120之间提供连接结构,以进一步实现将第一轨板、第二轨板以及座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结构,第二连接部160形成第二轨板130向第一轨板120的转接位,同时使得第二连接部160的内表面形成滑道140的端面。第二连接部160和第二轨板130使得滑轨结构在形成滑道140的同时,能够进一步保障滑轨结构在限定方向X上的尺寸比例不会过大,使得滑轨结构100的尺寸尽可能的缩小。
其中,座部110、第一连接部150、第一轨板120、第二连接部160和第二轨板130一体成型,以进一步保障结构的稳定性和坚固性,使得滑轨结构100不易在滑动过程中产生结构组成的断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框体侧滑轨上对应于U字形状的开口与框体侧面211相对设置;滑动部310从框体侧面211一侧朝向U字形状的开口插设于框体侧滑轨的内部,即滑道140内。框体侧滑轨可以为第一轨板120、第二连接部160和第二轨板130一体成型结构,滑动部310以凸滑部313作为滑动主体插设于框体侧滑轨的滑道140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1-图3所示,第一连接部150和第二连接部160的截面形状为曲型;如图1所示,曲型设计的第一连接部150和第二连接部160可以使得滑轨结构100的整体上更加稳固,不易在滑动过程中造成滑轨结构100的断裂,例如第一轨板120和第二轨板130之间的断开,使得外力能够通过曲型结构设计被尽可能的分散。滑道140的截面形状为U型,可以防止装置200的滑动部在滑道140中滑动时,滑动部表面被滑道140的端面磨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马达支撑部还包括:支撑筋170,其设置于框体侧滑轨的第一轨板120和框体侧面211对应的滑轨结构100的座部110之间,用于对框体侧滑轨提供支撑;其中,多个支撑筋170在框体侧滑轨的外表面(该外表面即第一轨板120的第三表面122)上沿滑动方向Y均匀分布设置。其中,支撑筋170的下固定边固定设置于座部110的外表面112,支撑筋的170上固定边固定设置于框体侧滑轨的下表面,即第一轨板120的第三表面12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1-图3所示,滑轨结构还包括:多个支撑筋170,多个支撑筋170中的每个支撑筋170设置于座部110和第一轨板120之间;主要位于座部110的外表面112和第一轨板120的第三表面122之间,用于在座部110和第一轨板120之间起到连接固定作用,将第一轨板120和第二轨板130更加稳固地支撑住,以进一步防止在滑动过程中第一轨板120和座部110之间自第一连接部150处的断裂,例如第一轨板120在第一轨板120末端的断裂。
其中,多个支撑筋170在座部110的外表面112上沿座部110的延伸方向Y(即滑动方向)上均匀分布设置,由于第一轨板120和第二轨板130在延伸方向Y(即滑动方向)上与座部110的尺寸一致,相应地,多个支撑筋170在第一轨板120的第三表面122上沿第一轨板120的延伸方向Y上(即滑动方向)均匀分布设置。以尽可能地实现多个支撑筋在座部110和第一轨板120之间的受力均匀,保证上述的支撑效果更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1-图3所示,支撑筋170可以为一具有特定厚度的片状结构,形状如图1-3所示可以选择三角形设计,例如直角三角形,同时该支撑筋170的三个边至少有两个边被固定,以使得支撑筋170更好的时限支撑作用。多个支撑筋170中的每个支撑筋170的第一边(例如对应直角三角形的第一直角边)固定设置于座部110的外表面,多个支撑筋170中的每个支撑筋170的第二边(例如对应直角三角形的第二直角边)固定设置于第一轨板120的第三表面122。因此,借助三角形稳定原理,可以使得支撑筋170在在座部110和第一轨板120之间的支撑效果更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1-图3所示,其中,支撑筋为直角三角形的板状筋、杆状筋、矩形板状筋中的至少一种。
当支撑筋170为直角三角形的板状筋时,多个支撑筋170中的每个支撑筋170的延伸方向同时垂直于座部110的外表面和第一轨板120的第三表面122。同时,多个支撑筋170中的每个支撑筋170与滑轨结构100的座部110和第一轨板120呈一体成型设计,以进一步实现支撑筋170在在座部110和第一轨板120之间更好的支撑效果,如图1-图3所示。
当支撑筋170为杆状筋时,多个支撑筋170中的每个支撑筋170的延伸方向与座部110的外表面112之间呈第一夹角,同时与第一轨板120的第三表面122呈第二夹角。多个支撑筋170中的每个支撑筋170的后端的端面作为上述的第一边抵接于座部110的外表面112,多个支撑筋170中的每个支撑筋170的前端的端面作为上述的第二边抵接于第一轨板120的第三表面122。
当支撑筋170为矩形板状筋时,本质上可以相当于多个杆状筋结构的支撑筋170在延伸方向Y(即滑动方向)上的拼接,所形成的矩形板。其延伸方向也可以形成上述的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其第一矩形边相当于上述的第一边,与第一矩形边相对应的第二矩形边相当于上述的第二边,此处不再赘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座部110包括:固定孔180,其穿设于座部110的主体,用于为将座部110与框体侧面211固定连接提供固定位置;其中,多个固定孔180在座部110的外表面112上沿滑动方向Y均匀分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1-图3所示,滑轨结构100还包括:多个固定孔180,多个固定孔180的每个固定孔180穿设于座部110的主体,多个固定孔180在座部110的外表面112上沿座部110的延伸方向Y(即滑动方向)均匀分布。固定孔180为透穿座部110的孔。固定孔180通过与固定孔匹配的固定部,将座部110固定连接在装置200的框体210的内表面(即框体侧面211)上,例如,在固定孔为螺孔时,固定部为螺钉。多个固定孔180沿座部110的延伸方向Y(即滑动方向)均匀分布设置,可以保证在固定部配合固定孔180将座部110固定时,座部110的固定受力更加均匀,以保证在滑动过程中座部110的稳固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马达结构300应用于换气装置且上述的滑轨结构的滑道相配合,如图3和图4所示,该马达结构300包括:马达支架320和滑动部310,马达支架320与马达结构300的马达连接设置,滑动部310固定连接于马达支架320侧边上,并与上述的滑轨结构的滑道140配合设置,用于滑动部310在滑道140内的相对滑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滑动部310包括:横向支架311、纵向支架312和凸滑部313,横向支架311连接于马达支架320的侧边上,具体地,可以是马达支架的侧棱或侧表面上;纵向支架312一端连接于横向支架311的一端,且与横向支架311相互垂直设置;凸滑部313的一端连接于纵向支架312的另一端,且与滑道140的第一滑面121和/或第二滑面131相抵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马达结构300的滑动部310,具有一相对马达结构300的马达支架320,滑动部310的顶端相对马达支架320在限定方向X上的间距为L,该间距L即滑动部310相对马达结构300的凸出尺寸。该滑动部310包括一横向支架311,用于连接滑动部和马达结构300的马达支架320,。该滑动部310还包括一纵向支架312和凸滑部313,凸滑部313用于与滑道140的第一滑面121和/或第二滑面131相互抵接,并相对该滑道140作相对滑动,同时用于勾定在滑道140内,凸滑部313在限定方向X上的尺寸被滑道140和缺口141在限定方向X上的尺寸所限定。纵向支架312用于连接滑动部310的横向支架311和凸滑部313,同时纵向支架312的外表面与换气装置200的框体210的内表面框体侧面211,即缺口141的第三滑面(框体侧面211)相抵接,和/或纵向支架312的内表面与滑轨结构100的第二轨板130的端面132,即缺口141的第四滑面。换言之,纵向支架312可以基于第三滑面(框体侧面211)和第四滑面132在缺口141内沿滑轨结构100的延伸方向滑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如图3所示,换气装置200包括上述的滑轨结构100,滑轨结构100的滑道140用于与马达结构300的滑动部310配合滑动,换气装置200包括:框体210,框体210的框体侧面211相对滑道140作为滑动部310的第三滑面(框体侧面21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马达结构300的滑动部310,具有一相对马达结构300的马达支架320,滑动部310的顶端相对马达支架320在限定方向X上的间距为L,该间距L即滑动部310相对马达结构300的凸出尺寸。该滑动部310包括一横向支架311,用于连接滑动部和马达结构300的马达支架320,。该滑动部310还包括一纵向支架312和凸滑部313,凸滑部313用于与滑道140的第一滑面121和/或第二滑面131相互抵接,并相对该滑道140作相对滑动,同时用于勾定在滑道140内,凸滑部313在限定方向X上的尺寸被滑道140和缺口141在限定方向X上的尺寸所限定。纵向支架312用于连接滑动部310的横向支架311和凸滑部313,同时纵向支架312的外表面与换气装置200的框体210的框体侧面211,即缺口141的第三滑面(框体侧面211)相抵接,和/或纵向支架312的内表面与滑轨结构100的第二轨板130的端面132,即缺口141的第四滑面。换言之,纵向支架312可以基于第三滑面(框体侧面211)和第四滑面132在缺口141内沿滑轨结构100的延伸方向滑动。
因此,基于本实用新型上述的滑轨结构100,通过第一轨板和第二轨板之间形成滑道,相对于现有技术,相当于只保留了第一轨件或第二轨件,使得滑轨结构的尺寸被极大地缩小。同样,对于本实用新型中的换气装置,由于该滑轨结构的采用,使得滑动部310相对马达结构300的凸出尺寸L可以为0,直接取消了换气装置200的框体210与马达结构300之间对应间距L的闲置空间,以进一步实现换气装置尺寸的缩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3所示,滑轨结构的座部110固定连接于框体210的内表面(框体侧面211)上,以尽可能地保证座部110的稳固,同时直接性的贴覆在框体210的内表面(框体侧面211)上,有助于滑轨结构100的尺寸更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如图5所示,其中,对应于马达结构400的马达一端设置的一框体侧滑轨的U字形状的开口,与对应于马达另一端设置的另一框体侧滑轨的U字形状的开口相对设置;滑动部从两个框体210的框体侧面211之间的内部朝向框体侧面211插设于框体侧滑轨的内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其中,该马达支撑部可以包括滑轨结构,如图5所示,应用于与换气装置200的马达结构400的滑动部配合滑动,包括:座部510、第一轨板520和第二轨板530,该框体侧滑轨可以包括第一轨板520和第二轨板530。座部510用于固定滑轨结构,相当于前述实施例中座部110;座部510直接固定在换气装置200的框体210上,并与该框体210平行设置。第一轨板520的后端与座部510的一端对应相连,具体地,如图5所示,第一轨板520的左端对应连接座部510的下端;以及第二轨板530的后端与座部510的另一端对应相连,具体地,如图5所示,第二轨板530的左端对应连接座部510的上端;其中,第一轨板520和第二轨板530之间形成马达结构400的滑动部的容置空间为滑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其中,马达结构400应用于换气装置且与上述的滑轨结构的滑道相配合,如图5所示,包括:马达支架420和滑动部,马达支架420,与马达结构400的马达连接设置,滑动部固定连接于马达支架420侧边上,并与上述的滑轨结构(如图5所示)的滑道配合设置,用于滑动部在滑道内的相对滑动。同时,马达支架420和滑动部也是马达支撑部的组成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其中,如图5所示,滑动部包括:纵向支架411和凸滑部412,纵向支架411一端连接于马达支架420的侧边上,具体地,可以是纵向支架411的上端直接螺旋紧固于开设于马达支架420侧表面或侧棱上的固定孔中。纵向支架411与马达支架420的侧边相互垂直设置,以节省更多的空间,结构也更加稳定;凸滑部412的一端连接于纵向支架411的另一端,具体地,如图5所示,凸滑部412的右端连接于纵向支架411的下端,且凸滑部412与滑道的第一滑面和/或第二滑面相抵接。此处,如图5所示,第一滑面为第二轨板530的下表面,第二滑面为第一轨板520的上表面,抵接可以是凸滑部412的上下表面与第一滑面和/或第二滑面之间的接触。
因此,基于上述结构,滑动部相对马达结构设置与马达支架的侧边,使得滑动部不再处于马达支架的两端,因此,马达结构的两端的闲置空间可以取消,以使得换气装置进一步缩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其中,如图6所示,框体侧滑轨上对应于U字形状的开口朝向铅直上方设置;滑动部710平行于框体210的框体侧面211自铅直上方朝向U字形状的开口插设于框体侧滑轨的内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其中,该马达支撑部可以包括滑轨结构,如图6所示,应用于与换气装置200的马达结构700的滑动部710配合滑动,该滑轨结构包括:第一轨板610、第二轨板620和第三轨板630,该框体侧滑轨可以包括第一轨板610和第三轨板630。第一轨板610用于固定滑轨结构,相当于前述实施例中座部110;第一轨板610平行于换气装置200的框体210设置,并固定于框体210的框体侧面211上;第二轨板620的后端与第一轨板610的一端对应相连,具体地,如图6所示,第二轨板620的左端连接于第一轨板610的下端;以及第三轨板630的后端与第二轨板620的前端对应相连,具体地,如图6所示,第三轨板630的下端连接于第二轨板620的右端;其中,第一轨板610和第三轨板630之间形成马达结构700的滑动部710的容置空间为滑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其中,马达结构700应用于换气装置且与上述的滑轨结构的滑道相配合,如图6所示,该马达结构700包括:马达支架720和滑动部710,马达支架720与马达结构700的马达连接设置,滑动部710一端固定连接于马达支架720侧边上,具体地,如图6所示,滑动部710的顶端可以螺旋紧固于开设于马达支架720侧表面或侧棱上的固定孔中。并与上述的滑轨结构的滑道(如图6所示)配合设置,用于滑动部710在滑道内的相对滑动;其中滑动部710的主体垂直于马达支架700侧边设置,且与滑道的第一滑面和/或第二滑面相抵接。如图6所示,第一滑面为第一轨板610的右侧面,第二滑面为第三轨板630的左侧面,抵接可以是滑动部710的左右表面与第一滑面和/或第二滑面之间的接触。
因此,基于上述结构,滑动部相对马达结构设置与马达支架的侧边,使得滑动部不再处于马达支架的两端,因此,马达结构的两端的闲置空间可以取消,以使得换气装置进一步缩小。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马达;
框体侧面,其对应于所述马达两端设置;
马达支撑部,其部分固定于所述框体侧面,并相对所述框体侧面沿滑动方向滑动设置,用于限定和/或支撑所述马达;
所述马达支撑部,包括:
框体侧滑轨,其固定于所述框体侧面,并垂直于所述滑动方向的截面呈U字形状;
滑动部,其被所述框体侧滑轨夹设于所述U字形状的内部,并沿所述框体侧滑轨滑动;
马达支架,其对应于所述马达两端与所述滑动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体侧滑轨上对应于所述U字形状的开口与所述框体侧面相对设置;
所述滑动部从所述框体侧面一侧朝向U字形状的开口插设于所述框体侧滑轨的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应于所述马达一端设置的所述框体侧滑轨的所述U字形状的开口,与对应于马达另一端设置的所述框体侧滑轨的所述U字形状的开口相对设置;
所述滑动部从两个所述框体侧面之间的内部朝向所述框体侧面插设于所述框体侧滑轨的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体侧滑轨上对应于所述U字形状的开口朝向铅直上方设置;
所述滑动部平行于所述框体侧面自铅直上方朝向U字形状的开口插设于所述框体侧滑轨的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其在所述框体侧面一侧的端部与所述马达支撑部的端部对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支撑部还包括:
支撑筋,其设置于所述框体侧滑轨和所述框体侧面之间,用于对所述框体侧滑轨提供支撑;
其中,多个所述支撑筋在所述框体侧滑轨的外表面上沿所述滑动方向均匀分布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支撑部还包括:
座部,其固定贴设于所述框体侧面上,并与所述框体侧滑轨相固定连接,使得所述框体侧滑轨与所述框体侧面对应连接,用于将所述框体侧滑轨保持在所述框体侧面;
其中,所述支撑筋的下固定边固定设置于所述座部的外表面,所述支撑筋的上固定边固定设置于所述框体侧滑轨的下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筋为直角三角形的板状筋、杆状筋、矩形板状筋中的至少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座部包括:
固定孔,其穿设于所述座部的主体,用于为将座部与框体侧面固定连接提供固定位置;
其中,所述多个所述固定孔在所述座部的外表面上沿所述滑动方向均匀分布。
CN202020383416.7U 2020-03-24 2020-03-24 换气装置 Active CN2118544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83416.7U CN211854421U (zh) 2020-03-24 2020-03-24 换气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83416.7U CN211854421U (zh) 2020-03-24 2020-03-24 换气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854421U true CN211854421U (zh) 2020-11-03

Family

ID=731366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383416.7U Active CN211854421U (zh) 2020-03-24 2020-03-24 换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8544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15518A (zh) 用于洗衣机和衣服干燥装置的支撑器
CN211854421U (zh) 换气装置
JP4052058B2 (ja) パネル
CN212876476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卡式温度控制器
CN214905401U (zh) 一种儿童床架
CN209842495U (zh) 一种计算机用硬盘安装结构
CN217085677U (zh) 硬盘支架及带有该支架的机箱
CN210567275U (zh) 一种便携式笔记本支架
CN220720886U (zh) 一种简易式睡眠四向头枕
JP2655581B2 (ja) 引出し装置
CN213969969U (zh) 一种应用于型材切割装置可变长度的聚酯模块
CN211154915U (zh) 一种框架固定件及具有该固定件的框架固定结构
CN216685958U (zh) 导滑层架
JPH033226Y2 (zh)
CN218209239U (zh) 吸顶安装的面板灯
CN220674279U (zh) 插件机及其机架结构
CN221577308U (zh) 一种安装结构及其床
CN215942055U (zh) 一种垂直式整机打钉工装
CN216575810U (zh) 一种风管切割机用固定装置
CN214771476U (zh) 一种挡风玻璃总成快速装配夹具
CN216070574U (zh) 一种观察窗定位装置
CN220428133U (zh) 一种金属镜头架稳定固定工装
CN219431034U (zh) 一种土木工程施工用横梁连接结构
CN216135496U (zh) 椅子及其头枕架
CN216608591U (zh) 一种镜腿抛光夹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