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47826U - 气体分离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体分离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847826U
CN211847826U CN201922189034.0U CN201922189034U CN211847826U CN 211847826 U CN211847826 U CN 211847826U CN 201922189034 U CN201922189034 U CN 201922189034U CN 211847826 U CN211847826 U CN 2118478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enser
inlet
medium
outlet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18903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熊浪
潘博
刘丽芳
王亮
张鑫
付永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Qiyao Thermal Energy Engineering Co ltd
711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CSIC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Qiyao Thermal 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711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CSI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Qiyao Thermal 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711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CSIC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Qiyao Thermal Power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18903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8478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8478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8478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aporization, Distillation, Condensation, Sublimation, And Cold Tra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体分离装置。气体分离装置包括第一冷凝器、第一蒸发器、冷凝液罐、第二冷凝器、第二蒸发器;第一蒸发器的冷凝介质入口连通第一冷凝器的介质出口,第一蒸发器的冷凝介质出口连通第一冷凝器的介质入口,第一蒸发器的原始介质入口用于输入原始介质;冷凝液罐的入口连通第一冷凝器的液体出口;第二冷凝器的气体入口连通第一冷凝器的气体出口,第二冷凝器的液体出口连通冷凝液罐的入口;第二蒸发器的原始介质入口连通第一蒸发器的原始介质出口,第二蒸发器的原始介质出口用于输出原始介质,第二蒸发器的加热介质出口连通第二冷凝器的介质入口,第二蒸发器的加热介质入口连通第二冷凝器的介质出口。由此,气体的分离能耗低。

Description

气体分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气分离回收领域,具体而言涉及气体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冷凝法在油气回收装置中通常采用冷凝法分离油气混合物中的组分。利用油气混合物中不同组分具有不同的饱和蒸汽压这一特点,采用降低油气混合物的温度的方法可以使烃类组分凝结,从而实现使烃类组分构成的有机组分和空气分离的过程。传统的冷凝分离装置大多采用机械制冷进行分级冷凝。这样,在对低浓度的油气进行处理时需要将油气冷却到很低的温度,冷凝分离的能耗较大,且设备复杂价格昂贵,经济效益低。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气体分离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体分离装置,包括:第一冷凝器,第一冷凝器的气体入口用于输入待处理的气体;第一蒸发器,第一蒸发器的冷凝介质入口连通第一冷凝器的介质出口,第一蒸发器的冷凝介质出口连通第一冷凝器的介质入口,第一蒸发器的原始介质入口用于输入原始介质;冷凝液罐,冷凝液罐的入口连通第一冷凝器的液体出口;第二冷凝器,第二冷凝器的气体入口连通第一冷凝器的气体出口,第二冷凝器的气体出口用于输出处理后余下的气体,第二冷凝器的液体出口连通冷凝液罐的入口;第二蒸发器,第二蒸发器的原始介质入口连通第一蒸发器的原始介质出口,第二蒸发器的原始介质出口用于输出原始介质,第二蒸发器的加热介质出口连通第二冷凝器的介质入口,第二蒸发器的加热介质入口连通第二冷凝器的介质出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气体分离装置,待处理的气体经过冷凝组件冷凝分离处理后,被加热至预设温度,以回收应用,原始介质先作为冷凝组件的冷源以增加温度,然后作为加热组件的热源,充分利用原始介质,气体的分离能耗低、成本低,同时气体分离装置的结构简单,成本低。
可选地,第一蒸发器的冷凝介质入口可通断地连通至第一冷凝器的介质出口,第一蒸发器的冷凝介质出口可通断地连通至第一冷凝器的介质入口,气体分离装置还包括:交替冷凝器,交替冷凝器的气体入口用于输入待处理的气体,交替冷凝器的气体出口连通第二冷凝器的气体入口,交替冷凝器的液体出口连通冷凝液罐的入口,交替冷凝器的介质入口可通断地连通至第一蒸发器的冷凝介质出口,交替冷凝器的介质出口可通断地连通至第一蒸发器的冷凝介质入口。
可选地,气体分离装置还包括:电加热器,电加热器的出口可通断地连通至第一冷凝器的介质入口;除霜蓄液罐,除霜蓄液罐的出口连通电加热器的入口;除霜泵,除霜泵的出口连通除霜蓄液罐的入口,除霜泵的入口可通断地连通至第一冷凝器的介质出口,和/或
电加热器的出口可通断地连通至交替冷凝器的介质入口;除霜泵的入口可通断地连通至交替冷凝器的介质出口。
可选地,气体分离装置还包括:第一蓄液罐,第一蓄液罐的出口连通第一冷凝器的介质入口,第一蓄液罐的入口连通第一蒸发器的冷凝介质出口:第一泵,第一泵的出口连通第一蒸发器的冷凝介质入口,第一泵的入口连通第一冷凝器的介质出口。
可选地,气体分离装置还包括:第二蓄液罐,第二蓄液罐的出口连通第二冷凝器的介质入口,第二蓄液罐的入口连通第二蒸发器的加热介质出口:第二泵,第二泵的出口连通第二蒸发器的加热介质入口,第二泵的入口连通第二冷凝器的介质出口。
可选地,第一冷凝器和第一蒸发器构成冷凝组件,气体分离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多个冷凝组件,相邻的冷凝组件中的一个的气体入口连通另一个的气体出口,相邻的冷凝组件中的一个的原始介质入口连通另一个的原始介质出口,多个冷凝组件中的第一个冷凝组件的气体入口用于输入待处理的气体,第一个冷凝组件的原始介质出口连通第二蒸发器的原始介质入口,多个冷凝组件中的最后一个冷凝组件的原始介质入口用于输入原始介质,最后一个冷凝组件的气体出口连通第二冷凝器的气体入口。
可选地,冷凝组件的数量大于或等于三个。
可选地,其特征在于,所第一冷凝器的冷凝介质为导热油,第二冷凝器的加热介质为导热油。
可选地,原始介质为液氮。
可选地,气体为油和空气混合成的油气。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气体分离装置。
附图标记
110: 气体输入口 120: 冷凝组件
121: 第一冷凝器 122: 第一蒸发器
123: 第一蓄液罐 124: 第一泵
125: 交替冷凝器 126: 电加热器
127: 除霜蓄液罐 128: 除霜泵
130: 加热组件 131: 第二冷凝器
132: 第二蒸发器 133: 第二泵
134: 第二蓄液罐 140: 加热气体出口
150: 原始介质输入口 160: 冷凝液罐
161: 第一冷凝液出口 162: 第二冷凝液出口
170: 加热原始出口 180: 第一开关阀
190: 第二开关阀 200: 第一三通阀
210: 第二三通阀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应予以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这些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例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夸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并且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气体分离装置。气体分离装置可以对油和空气混合成的油气进行冷凝分离处理,以分离出气体中的部分组分。气体分离装置通过三级冷凝组件对气体进行冷凝分离处理,然后通过加热组件对处理后余下的油气加热,以重新利用。
如图1所示,气体分离装置包括冷凝组件120、加热组件130,以及冷凝液罐160。冷凝组件120包括第一冷凝组件(预冷凝组件)、第二冷凝组件(普通冷凝组件),以及第三冷凝组件(深度冷凝组件)。第一冷凝组件、第二冷凝组件,以及第三冷凝组件构成上述的三级冷凝组件。待处理的气体依次经过第一冷凝组件、第二冷凝组件,以及第三冷凝组件以进行冷凝分离处理,余下的气体经过加热组件130加热后再次被应用。气体分离装置处理后分离出来的液体被集中在冷凝液罐160中。可以理解,在未给出的实施方式中,气体分离装置也设置四级冷凝组件或更多级冷凝组件。
如图1所示,在图1的上下方向上,第一冷凝组件、第二冷凝组件,以及第三冷凝组件自下而上依次设置。
冷凝组件120包括冷凝气体出口、冷凝气体入口、冷凝原始入口、冷凝原始出口、第一冷凝器121、第一蒸发器122、第一泵124,以及第一蓄液罐123。
第一蒸发器122的原始介质入口连通至冷凝原始入口。第一蒸发器122的原始介质出口连通至冷凝原始出口。原始介质(例如液氮)从冷凝原始入口输入冷凝组件120中的第一蒸发器122。原始介质在第一蒸发器122中和冷凝介质(例如导热油)热交换后从冷凝原始出口流出冷凝组件120。这样,原始介质可以降低冷凝介质的温度,以使冷凝介质可以在第一冷凝器121中和待处理的气体进行热交换以降低待处理气体的温度,进而使待处理的气体中的部分组分液化而被分离。
第一冷凝器121的气体出口连通冷凝气体出口。第一冷凝器121的气体入口连通冷凝气体入口。第一冷凝器121的介质入口连通第一蓄液罐123的出口。第一蓄液罐123的入口连通第一蒸发器122的冷凝介质出口。第一蓄液罐123可以缓冲和存储用于在第一冷凝器121中进行热交换的冷凝介质。第一蒸发器122的冷凝介质入口连通第一泵124的出口,第一泵124的入口连通第一冷凝器121的介质出口。这样,第一冷凝器121、第一蒸发器122、第一泵124,以及与第一蓄液罐123形成冷凝循环管路。第一泵124驱动冷凝介质在冷凝循环管路循环。第一冷凝器121的液体出口连通后文的冷凝液罐160的入口。由此,冷凝组件120的第一冷凝器121冷凝分离的液体流至冷凝液罐160中存储。
待处理的气体从冷凝气体入口进入第一冷凝器121。待处理的气体在第一冷凝器121中和冷凝介质发生热交换,这样待处理的气体的温度降低,待处理的气体中的部分组分液化而被分离,然后余下的气体从冷凝气体出口流出冷凝组件120。在此过程中,从第一冷凝器121分离的液体流至后文的冷凝液罐160。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冷凝组件、第二冷凝组件,以及第三冷凝组件均具有上述的冷凝气体出口、冷凝气体入口、冷凝原始入口、冷凝原始出口、第一冷凝器121、第一蒸发器122、第一泵124,以及与第一蓄液罐123。
如图1所示,第一冷凝组件的冷凝气体出口和第二冷凝组件的冷凝气体入口连通。第一冷凝组件的冷凝气体入口用于输入待处理的气体。第二冷凝组件的冷凝气体出口和第三冷凝组件的冷凝气体入口连通。第三冷凝组件的冷凝气体出口和后文的加热组件130的加热气体入口连通。这样,待处理的气体依次经过第一冷凝组件、第二冷凝组件,以及第三冷凝组件的冷凝分离处理,能够有效提高分离气体的效果。
第一冷凝组件的冷凝原始出口和后文的加热组件130的加热原始入口连通。第一冷凝组件的冷凝原始入口和第二冷凝组件的冷凝原始出口连通。第二冷凝组件的冷凝原始入口和第三冷凝组件的冷凝原始出口连通。第三冷凝组件的冷凝原始入口用于输入原始介质。这样,从第三冷凝组件的冷凝原始入口输入的原始介质,依次经过第三冷凝组件的第一蒸发器122、第二冷凝组件的第一蒸发器122,以及第一冷凝组件的第一蒸发器122。这样,原始介质依次作为第三冷凝组件、第二冷凝组件,以及第一冷凝组件的冷源,原始介质的利用效率高。
如图1所示,第二冷凝组件还包括交替气体出口、交替气体入口、交替冷凝器125、第一开关阀180、第二开关阀190、两个第一三通阀200、两个第二三通阀210、除霜泵128、除霜蓄液罐127、电加热器126。第一开关阀180和第二开关阀190可以是气动开关阀。第一三通阀200和第二三通阀210均可以是气动三通阀。电加热器126可以是现有的用于加热液体的电加热器126。
第二冷凝组件中,第一开关阀180的入口连通第二冷凝组件的冷凝气体入口。第一开关阀180的出口连通第一冷凝器121的气体入口。这样,第一冷凝器121的气体入口通过第一开关阀180连通至第二冷凝组件的冷凝气体入口。由此,可以通过控制第一开关阀180,进而控制是否向第二冷凝组件的第一冷凝器121的气体入口输送待处理的气体。
第二冷凝组件中,交替气体入口连通第一冷凝组件的冷凝气体出口。交替气体入口连通第二开关阀190的入口。第二开关阀190的出口连通交替冷凝器125的气体入口。这样,交替冷凝器125的气体入口通过第二开关阀190连通至第一冷凝组件的冷凝气体出口。由此,可以通过控制第二开关阀190,进而控制是否向第二冷凝组件中的交替冷凝器125的气体入口输送待处理的气体。
第二冷凝组件中,通过交替开启第一开关阀180和第二开关阀190,可以使待处理气体交替通过第一冷凝器121和交替冷凝器125。
第二冷凝组件中,第一个第一三通阀200的第一开口连通第一冷凝器121的介质出口。第一个第一三通阀200的第二开口连通交替冷凝器125的介质出口。第一个第一三通阀200的第三开口连通第一泵124的入口。这样,第一蒸发器122的冷凝介质入口通过第一泵124可通断的连通至第一冷凝器121的介质出口。第一蒸发器122的冷凝介质入口通过第一泵124可通断的连通至交替冷凝器125的介质出口。通过控制第一个第一三通阀200,可以使第一泵124的入口通过第一个第一三通阀200连通第一冷凝器121的介质出口,或者使第一泵124的入口通过第一个第一三通阀200连通交替冷凝器125的介质出口。
第二冷凝组件中,第二个第一三通阀200的第一开口连通第一冷凝器121的介质入口。第二个第一三通阀200的第二开口连通交替冷凝器125的介质入口。第二个第三通阀的第三开口连通第一蓄液罐123的出口。这样,第一蒸发器122的冷凝介质出口通过第一蓄液罐123可通断的连通至第一冷凝器121的介质入口。第一蒸发器122的冷凝介质出口通过第一蓄液罐123可通断的连通至交替冷凝器125的介质入口。通过控制第二个第一三通阀200,可以使第一蓄液罐123的出口通过第二个第一三通阀200连通第一冷凝器121的介质入口,或者使第一蓄液罐123的出口通过第二个第一三通阀200连通交替冷凝器125的介质入口。
第二冷凝组件中,第一冷凝器121、第一三通阀200、第一泵124、第一蒸发器122、第一蓄液罐123构成第二冷凝组件的第一冷凝管路。交替冷凝器125、第一三通阀200、第一泵124、第一蒸发器122、第一蓄液罐123构成第二冷凝组件的第二冷凝管路。
第二冷凝组件中,使第一开关阀180开启,使第二开关阀190关闭。此时,从冷凝气体入口进入的气体进入第一冷凝器121。此时使两个第一三通阀200的第一开口和第三开口连通。这样,第一泵124将冷凝介质泵送至第一蒸发器122,以使冷凝介质在第一蒸发器122中和原始介质热交换,以降低冷凝介质的温度;从第一蒸发器122流出的冷凝介质流入并存储在第一蓄液罐123中,这样第一蓄液罐123可以存储冷凝介质,并对冷凝介质缓冲。在第一泵124的作用下,第一蓄液罐123中的冷凝介质可以被输送至第一冷凝器121,以在第一冷凝器121中和待处理的气体进行热交换,进而使气体中的部分组分液化实现气体和液体分离。从第一冷凝器121流出的冷凝介质经过第一三通阀200流入第一泵124的入口。也就是说,使第一开关阀180开启,使第二开关阀190关闭,使两个第一三通阀200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连通,可以使冷凝介质沿第一冷凝管路循环,即沿第一冷凝器121、第一个第一三通阀200、第一泵124、第一蒸发器122、第一蓄液罐123、第二个第一三通阀200后返回第一冷凝器121的路线循环。
第二冷凝组件中,使第二开关阀190开启,使第一开关阀180关闭。此时,从冷凝气体入口进入的气体进入交替冷凝器125。此时使两个第一三通阀200的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连通。这样,第一泵124将冷凝介质泵送至第一蒸发器122,以使冷凝介质在第一蒸发器122中和原始介质热交换,以降低冷凝介质的温度;从第一蒸发器122流出的冷凝介质流入并存储在第一蓄液罐123中,这样第一蓄液罐123可以存储冷凝介质,并对冷凝介质缓冲。在第一泵124的作用下,第一蓄液罐123中的冷凝介质可以被输送至交替冷凝器125,以在交替冷凝器125中和待处理的气体进行热交换,进而使气体中的部分组分液化以实现气体和液体分离。从交替冷凝器125流出的冷凝介质经过第一三通阀200流入第一泵124的入口。也就是说,使第二开关阀190开启,使第一开关阀180关闭,使两个第一三通阀200的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连通,可以使冷凝介质沿第二冷凝管路循环,即沿交替冷凝器125、第一个第一三通阀200、第一泵124、第一蒸发器122、第一蓄液罐123、第二个第一三通阀200后返回交替冷凝器125的路线循环。
如图1所示,第二冷凝组件中,第一个第二三通阀210的第一开口连通第一冷凝器121的介质出口。第一个第二三通阀210的第二开口连通交替冷凝器125的介质出口。第一个第二三通阀210的第三开口连通除霜泵128的入口。这样,除霜泵128的入口可通断的连通至第一冷凝器121的介质出口。除霜泵128的入口可通断的连通至交替冷凝器125的介质出口。通过控制第一个第二三通阀210,可以使除霜泵128的入口通过第一个第一三通阀200连通第一冷凝器121的介质出口,或者使除霜泵128的入口通过第一个第二三通阀210连通交替冷凝器125的介质出口。
第二冷凝组件中,第二个第二三通阀210的第一开口连通第一冷凝器121的介质入口。第二个第二三通阀210的第二开口连通交替冷凝器125的介质入口。第二个第二三通阀210的第三开口连通电加热器126的出口。电加热器126的入口连通除霜蓄液罐127的出口。电加热器126可以对其内的除霜介质(导热油)加热,以提高除霜介质的温度。除霜蓄液罐127的入口连通除霜泵128的出口。除霜蓄液罐127可以存储除霜介质,并对除霜介质缓冲。这样,电加热器126的出口可通断的连通至第一冷凝器121的介质入口。电加热器126的出口可通断的连通至交替冷凝器125的介质入口。通过控制第二个第二三通阀210,可以使电加热器126的入口通过第二个第一三通阀200连通第一冷凝器121的介质出口,或者使电加热器126的入口通过第二个第二三通阀210连通交替冷凝器125的介质出口。
第二冷凝组件中,第一冷凝器121、两个第二三通阀210、除霜泵128、除霜蓄液罐127与电加热器126构成第一除霜管路。交替冷凝器125、两个第二三通阀210、除霜泵128、除霜蓄液罐127与电加热器126构成第二冷凝组件的第二除霜管路。
第二冷凝组件工作时,第一冷凝器121可能出现霜化现象。此时,使第二开关阀190开启,使第一开关阀180关闭,使两个第二三通阀210的第一开口和第三开口连通。这样,可以通过第一除霜管路将温度较高的除霜介质通入第一冷凝器121,以为第一冷凝器121除霜。此时通过第二冷凝管路的交替冷凝器125冷凝分离处理待处理的气体。
第二冷凝组件工作时,交替冷凝器125可能出现霜化现象。此时使第一开关阀180开启,使第二开关阀190关闭,使两个第二三通阀210的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连通。这样,可以通过第二除霜管路将温度较高介质通入交替冷凝器125,以为交替冷凝器125除霜。此时通过第一冷凝管路的第一冷凝器121冷凝分离处理待处理的气体。
第二冷凝组件中,交替气体出口连通交替冷凝器125的气体出口。第二冷凝组件的交替气体出口连通第三冷凝组件的交替气体入口。第三冷凝组件不包括第一开关阀180和第二开关阀190。第三冷凝组件中,第一冷凝器121的气体入口连通至冷凝气体入口。第一冷凝器121的气体出口连通至冷凝气体出口。第三冷凝组件中,交替冷凝器125的气体入口连通至交替气体入口。交替气体出口连通交替冷凝器125的气体出口。第三冷凝组件的交替气体出口连通加热组件的加热气体入口。第三冷凝组件的其他部分和第二冷凝组件大致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加热组件130包括加热原始入口、加热原始出口170、加热气体入口、加热气体出口140,第二冷凝器131、第二泵133、第二蒸发器132,以及第二蓄液罐134。加热组件130的加热原始入口连通第一冷凝组件的原始介质出口。加热组件130中,第二蒸发器132的原始介质入口连通至加热原始入口。第二蒸发器132的原始介质出口连通至加热原始出口170。这样,原始介质从加热原始入口输入加热组件130中的第二蒸发器132,在第二蒸发器132中和加热介质(导热油)热交换后从加热原始出口170流出加热组件130。
第二冷凝器131的气体入口连通加热组件130的加热气体入口。第二冷凝器131的气体出口连通加热气体出口140。第二冷凝器131的介质入口连通第二蓄液罐134的出口。第二冷凝器131的介质出口连通第二泵133的入口。第二泵133的出口连通第二蒸发器132的加热介质入口。第二蒸发器132的加热介质出口连通第二蓄液罐134的入口。第二蓄液罐134可以缓冲和存储用于在第二冷凝器131中进行热交换的加热介质。这样,第二冷凝器131、第二泵133、第二蒸发器132,以及第二蓄液罐134形成加热循环管路。第二泵133驱动加热介质在加热循环管路循环。第二冷凝器131的液体出口连通后文的冷凝液罐160的入口。待处理的气体从加热气体入口进入第二冷凝器131,气体在第二冷凝器131中和加热介质发生热交换,这样待处理的气体的温度增加至预设温度(例如增加至室温),然后从加热气体出口140流出第二冷凝器131,然后输送至预设位置,以回收利用。在此过程中,第二冷凝器131中的液体从液体出口流至后文的冷凝液罐160。
本实施方式中,原始介质先经过第三冷凝组件的第一蒸发器122以作为第三冷凝组件的第一蒸发器122冷源,此时原始介质的温度增加;然后进入第二冷凝组件的第一蒸发器122以作为第二冷凝组件的第一蒸发器122的冷源,此时原始介质的温度进一步增加;然后进入预冷凝器的第一蒸发器122以作为预冷凝器的第一蒸发器122的冷源,此时原始介质的温度进一步增加;然后进入第二蒸发器132,以作为第二蒸发器132的热源,此时原始介质的温度降低。
本实施方式中,待处理的气体经过冷凝组件120冷凝分离处理后,被加热至预设温度,以回收应用,并且原始介质先作为冷凝组件120的冷源以增加温度,然后作为加热组件130的热源,充分利用原始介质,气体的分离能耗低、成本低,同时气体分离装置的结构简单,成本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冷凝液罐160还设置有第一冷凝液出口161和第二冷凝液出口162。可以通过第一冷凝液出口161和第二冷凝液出口162输出冷凝液罐160中存储的液体。第三冷凝组件的冷凝原始入口可以连接原始介质输入口150,以输入原始介质。第一冷凝组件的冷凝气体入口可以连接气体输入口110,以输入待处理的气体。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Claims (10)

1.一种气体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冷凝器,第一冷凝器的气体入口用于输入待处理的气体;
第一蒸发器,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冷凝介质入口连通所述第一冷凝器的介质出口,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冷凝介质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冷凝器的介质入口,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原始介质入口用于输入原始介质;
冷凝液罐,所述冷凝液罐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一冷凝器的液体出口;
第二冷凝器,所述第二冷凝器的气体入口连通第一冷凝器的气体出口,所述第二冷凝器的气体出口用于输出处理后余下的气体,所述第二冷凝器的液体出口连通所述冷凝液罐的所述入口;
第二蒸发器,所述第二蒸发器的原始介质入口连通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原始介质出口,所述第二蒸发器的原始介质出口用于输出所述原始介质,所述第二蒸发器的加热介质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冷凝器的介质入口,所述第二蒸发器的加热介质入口连通所述第二冷凝器的介质出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冷凝介质入口可通断地连通至所述第一冷凝器的介质出口,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冷凝介质出口可通断地连通至所述第一冷凝器的介质入口,所述气体分离装置还包括:
交替冷凝器,所述交替冷凝器的气体入口用于输入待处理的气体,所述交替冷凝器的气体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冷凝器的气体入口,所述交替冷凝器的液体出口连通所述冷凝液罐的所述入口,所述交替冷凝器的介质入口可通断地连通至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冷凝介质出口,所述交替冷凝器的介质出口可通断地连通至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冷凝介质入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体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分离装置还包括:
电加热器,所述电加热器的出口可通断地连通至所述第一冷凝器的介质入口;
除霜蓄液罐,所述除霜蓄液罐的出口连通所述电加热器的入口;
除霜泵,所述除霜泵的出口连通所述除霜蓄液罐的入口,所述除霜泵的入口可通断地连通至所述第一冷凝器的介质出口,和/或
所述电加热器的出口可通断地连通至所述交替冷凝器的介质入口;
所述除霜泵的入口可通断地连通至所述交替冷凝器的介质出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分离装置还包括:
第一蓄液罐,所述第一蓄液罐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冷凝器的介质入口,所述第一蓄液罐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冷凝介质出口:
第一泵,所述第一泵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冷凝介质入口,所述第一泵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一冷凝器的介质出口。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分离装置还包括:
第二蓄液罐,所述第二蓄液罐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冷凝器的介质入口,所述第二蓄液罐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二蒸发器的加热介质出口:
第二泵,所述第二泵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蒸发器的加热介质入口,所述第二泵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二冷凝器的介质出口。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气体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凝器和所述第一蒸发器构成冷凝组件,所述气体分离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多个冷凝组件,相邻的所述冷凝组件中的一个的所述气体入口连通另一个的所述气体出口,相邻的所述冷凝组件中的一个的所述原始介质入口连通另一个的所述原始介质出口,多个所述冷凝组件中的第一个冷凝组件的所述气体入口用于输入待处理的气体,所述第一个冷凝组件的所述原始介质出口连通所述第二蒸发器的原始介质入口,多个所述冷凝组件中的最后一个冷凝组件的所述原始介质入口用于输入原始介质,所述最后一个冷凝组件的所述气体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冷凝器的所述气体入口。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体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组件的数量大于或等于三个。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第一冷凝器的冷凝介质为导热油,所述第二冷凝器的加热介质为导热油。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原始介质为液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为油和空气混合成的油气。
CN201922189034.0U 2019-12-03 2019-12-03 气体分离装置 Active CN2118478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89034.0U CN211847826U (zh) 2019-12-03 2019-12-03 气体分离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89034.0U CN211847826U (zh) 2019-12-03 2019-12-03 气体分离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847826U true CN211847826U (zh) 2020-11-03

Family

ID=732158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189034.0U Active CN211847826U (zh) 2019-12-03 2019-12-03 气体分离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84782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57583A (zh) * 2019-12-03 2020-04-24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 气体分离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57583A (zh) * 2019-12-03 2020-04-24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 气体分离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66374A (zh) 热泵式热水供给装置
US20100000709A1 (en) Heating and heat recovery unit for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211847826U (zh) 气体分离装置
CN104279662B (zh) 冷热联供的水环热泵空调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CN102538087A (zh) 带全热回收装置的溶液调湿全空气机组及溶液调湿方法
CN109579364A (zh) 一种基于单外侧换热器多支路交替除霜的空气源热泵系统
CN102614820A (zh) 单一介质多温度冷却加热系统
CN210764423U (zh) 一种热泵真空废液浓缩处理装置
CN103836833A (zh) 可连续运行的VOCs制冷回收系统
US10569188B2 (en) Low-temperature distillation plant
CN109297076A (zh) 自驱动压缩式大温差换热机组
CN111057583A (zh) 气体分离装置
JP2014037936A (ja) 冷却システム
KR101272195B1 (ko) 열전소자를 이용한 정수기
CN101592416A (zh) 带冷热源互补回路的制冷制热系统
CN105115208A (zh) 一种带有多个用户侧换热器的空气源热泵系统
CN109405348B (zh) 一种浴室用多级热利用热泵系统
CN212431493U (zh) 混合制冷剂压缩机组余热利用及循环制冷装置
CN210624991U (zh) 高温水生产的节能装置
CN203671983U (zh) 可连续运行的VOCs制冷回收系统
CN102992422A (zh) 一种间歇式小温差热泵低温海水淡化系统和方法
CN106839511A (zh) 一种热流逸式气体分离系统
KR101378598B1 (ko) 히트펌프를 이용한 냉·온수 생산장치
CN207006621U (zh) 热回收系统
CN212799713U (zh) 一种热源装置和蒸发浓缩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01108 Shanghai city Minhang District Huaning Road No. 3111

Patentee after: The 711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Shipbuilding Corp.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QIYAO THERMAL ENERGY ENGINEER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201108 Shanghai city Minhang District Huaning Road No. 3111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Marine Diesel Engine Research Institute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QIYAO THERMAL ENERGY ENGINEERING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