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33790U - 颈椎牵引枕 - Google Patents

颈椎牵引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833790U
CN211833790U CN202020201107.3U CN202020201107U CN211833790U CN 211833790 U CN211833790 U CN 211833790U CN 202020201107 U CN202020201107 U CN 202020201107U CN 211833790 U CN211833790 U CN 2118337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supporting
traction
pillow
cerv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20110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苏成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8337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83379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颈椎牵引枕,包括枕头本体,枕头本体包括用于与人体颈部接触的后颈接触部,所述颈椎牵引枕还包括设置成可在收缩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支撑牵引装置;支撑牵引装置被构造为在承受压力时,可由收缩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以对后颈接触部上的人体颈椎进行牵引。本实用新型的颈椎牵引枕,通过设置支撑牵引装置可以有效的达到牵引颈椎及矫正颈椎反弓的作用,从而能有效治疗颈椎病和缓解病情的效果。

Description

颈椎牵引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活用品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颈椎牵引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学习压力增大,颈椎病发病率逐年升高,越来越呈年轻化发展趋势。
而医学上针对颈椎病又没有良好的治疗方法,比较确切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基本只有颈椎牵引带牵引(俗称吊脖子)及颈托固定撑开牵引两种,但由于不方便使用,影响生活和工作,患者依从性很低,导致颈椎病患者增多,且病情逐渐加重,给患者生活和健康带来很大的伤害。
目前市售的各种保健枕按摩枕等都不能达到牵引颈椎的作用,对颈椎病起不到治疗和缓解病情的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颈椎牵引枕,目的是确保能有效治疗颈椎病和缓解病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颈椎牵引枕,包括枕头本体,枕头本体包括用于与人体颈部接触的后颈接触部,所述颈椎牵引枕还包括设置成可在收缩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支撑牵引装置;支撑牵引装置被构造为在承受压力时,可由收缩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以对后颈接触部上的人体颈椎进行牵引。
所述枕头本体还包括与所述后颈接触部连接的靠枕部和缓冲部,所述支撑牵引装置位于靠枕部和缓冲部之间且支撑牵引装置与靠枕部和缓冲部相接触。
所述靠枕部和缓冲部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支撑牵引装置由收缩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支撑牵引装置与靠枕部和缓冲部相抵触。
所述支撑牵引装置被构造为在承受来自所述后颈接触部的压力时,由收缩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支撑牵引装置包括可旋转设置的第一撑开臂和第二撑开臂、与第一撑开臂转动连接的第三撑开臂、与第二撑开臂转动连接的第四撑开臂以及与第三撑开臂和第四撑开臂连接且与所述后颈接触部相接触的负重杆,第三撑开臂和第四撑开臂位于第一撑开臂和第二撑开臂之间。
所述第一撑开臂和第二撑开臂位于所述靠枕部和所述缓冲部之间,所述支撑牵引装置还包括设置于第一撑开臂上且与所述后颈接触部的第一端相接触的第一支撑杆和设置于第二撑开臂上且与后颈接触部的第二端相接触的第二支撑杆,后颈接触部的第一端与靠枕部连接,后颈接触部的第二端缓冲部连接。
所述第一支撑杆为可旋转的设置于所述第一撑开臂上且第一支撑杆的旋转中心线与第一撑开臂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
所述第二支撑杆为可旋转的设置于所述第二撑开臂上且第二支撑杆的旋转中心线与第二撑开臂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
所述第一撑开臂、所述第二撑开臂、所述第三撑开臂和所述第四撑开臂均设置多个,各个第三撑开臂分别与一个第一撑开臂转动连接,各个第四撑开臂分别与一个第二撑开臂转动连接,所有第三撑开臂和第四撑开臂为沿所述负重杆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
所述的颈椎牵引枕还包括外盒体,所述枕头本体为可移动的设置于外盒体中;所述支撑牵引装置被构造为在承受由人体头部施加的压力时,由收缩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支撑牵引装置由收缩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支撑牵引装置推动枕头本体在外盒体中朝向远离人体躯干的方向沿直线进行移动;支撑牵引装置包括可旋转设置且用于承受人体头部重力的动力臂、设置于所述后颈接触部上的推力杆和与动力臂转动连接且与推力杆连接的传动臂,动力臂和传动臂的旋转中心线与后颈接触部的长度方向相平行。
所述动力臂套设于所述后颈接触部上,所述外盒体中设置用于对所述枕头本体进行导向的导向块,所述支撑牵引装置还包括设置于导向块上的固定杆,所述动力臂与固定杆连接,所述传动臂的上端与动力臂转动连接,传动臂的下端与所述推力杆连接,传动臂设置两个且所述后颈接触部位于两个传动臂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颈椎牵引枕,通过设置支撑牵引装置可以有效的达到牵引颈椎及矫正颈椎反弓的作用,从而能有效治疗颈椎病和缓解病情的效果。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图1是实施例一的颈椎牵引枕的剖视图;
图2是实施例一的颈椎牵引枕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二的支撑牵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二的支撑牵引装置与枕头本体的装配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二的外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二的枕头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底板;2、支撑座;3、枕套;4、靠枕部;5、后颈接触部;6、缓冲部;7、第一撑开臂;8、第二撑开臂;9、第三撑开臂;10、第四撑开臂;11、负重杆;12、第一支撑杆;13、第二支撑杆;14、上固定杆;15、前固定销;16、前定位块;17、后定位块;18、后固定销;19、动力臂;20、传动臂;21、推力杆;22、固定杆;23、导向块;24、头部负重区;25、导向槽;26、扭簧;27、外盒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并不代表结构和/或功能上的绝对区分关系,也不代表先后的执行顺序,而仅仅是为了描述的方便。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颈椎牵引枕,包括枕头本体、覆盖在枕头本体上的枕套3和设置于枕头本体内部且设置成可在收缩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支撑牵引装置。枕头本体包括用于与人体颈部接触的后颈接触部5,支撑牵引装置被构造为在承受来自后颈接触部5的压力时,可由收缩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以对后颈接触部5上的人体颈椎进行牵引。因此,在通过在枕头内部配合支撑牵引装置,可以有效的达到牵引颈椎及矫正颈椎反弓的作用,从而能有效治疗颈椎病和缓解病情的效果。
具体地说,如图1和图2所示,枕头本体具有用于容纳支撑牵引装置的容置腔,枕头本体还包括与后颈接触部5连接的靠枕部4和缓冲部6,容置腔是由后颈接触部5、靠枕部4和缓冲部6包围形成,靠枕部4与后颈接触部5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缓冲部6与后颈接触部5的第二端固定连接,后颈接触部5、靠枕部4和缓冲部6均由弹性材料制成,后颈接触部5、靠枕部4和缓冲部6受到挤压时可产生弹性变形。后颈接触部5、靠枕部4和缓冲部6为一体加工成型,形成枕头本体,枕头本体的材质优选为乳胶,弹性性能好。后颈接触部5为圆弧形结构,后颈接触部5具有用于与人体颈部接触的接触面,该接触面为圆弧面,该接触面的轴线也即后颈接触部5的轴线,后颈接触部5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为后颈接触部5的弧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后颈接触部5的轴线位于容置腔中,支撑牵引装置位于靠枕部4和缓冲部6之间且支撑牵引装置与靠枕部4和缓冲部6相接触。在使用颈椎牵引枕时,将颈椎牵引枕平放,靠枕部4是用于与人体肩部和背部接触,人体肩部和背部压在靠枕部4上,后颈接触部5在靠枕部4和缓冲部6之间呈向上凸起的状态,人体颈部压在后颈接触部5上,此时后颈接触部5的顶面为用于与人体颈部接触的接触面,缓冲部6并对后颈接触部5提供一定的支撑。在人体颈部压在后颈接触部5上后,后颈接触部5受压,同时后颈接触部5将压力传递至下方的支撑牵引装置上,支撑牵引装置受压后,会由收缩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后颈接触部5下压产生弹性变形,支撑牵引装置逐渐展开,达到撑开牵引颈椎的作用,且能矫正颈椎反弓。支撑牵引装置由收缩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支撑牵引装置与靠枕部4和缓冲部6相抵触,这样在人体与颈椎牵引枕分离后,枕头本体在自身弹力作用下进行回弹,后颈接触部5向上拱起,恢复成圆弧形形状,同时在缓冲部6和靠枕部4的作用下,缓冲部6和靠枕部4挤压支撑牵引装置,使支撑牵引装置由展开状态切换至收缩状态。
如图1和图2所示,支撑牵引装置包括支撑座2、可旋转设置的第一撑开臂7和第二撑开臂8、与第一撑开臂7转动连接的第三撑开臂9、与第二撑开臂8转动连接的第四撑开臂10以及与第三撑开臂9和第四撑开臂10连接且与后颈接触部5相接触的负重杆11,第三撑开臂9和第四撑开臂10位于第一撑开臂7和第二撑开臂8之间。负重杆11具有一定的长度,负重杆11的长度方向与后颈接触部5的轴线相平行,负重杆11与后颈接触部5的内壁面相接触,负重杆11位于后颈接触部5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第一撑开臂7和第二撑开臂8位于靠枕部4和缓冲部6之间,第三撑开臂9和第四撑开臂10位于第一撑开臂7和第二撑开臂8之间,第一撑开臂7靠近靠枕部4,第二撑开臂8靠近缓冲部6,第一撑开臂7、第二撑开臂8、第三撑开臂9和第四撑开臂10均具有一定的长度且第一撑开臂7、第二撑开臂8、第三撑开臂9和第四撑开臂10的长度方向与后颈接触部5的轴线在空间上相垂直。支撑座2位于容置腔中且支撑座2位于缓冲部6和靠枕部4之间,支撑座2与后颈接触部5为相对布置,第一撑开臂7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支撑座2转动连接,第二撑开臂8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支撑座2转动连接,第一撑开臂7和第二撑开臂8的旋转中心线与后颈接触部5的轴线相平行且第一撑开臂7和第二撑开臂8的旋转中心线处于与后颈接触部5的轴线相平行的同一平面内,第一撑开臂7和第二撑开臂8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小于180度。第三撑开臂9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是在第一撑开臂7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之间的位置处与第一撑开臂7转动连接,第三撑开臂9的另一端与负重杆11转动连接,第四撑开臂1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是在第二撑开臂8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之间的位置处与第二撑开臂8转动连接,第四撑开臂10的另一端与负重杆11转动连接,第三撑开臂9和第四撑开臂10的旋转中心线与后颈接触部5的轴线相平行且第三撑开臂9和第四撑开臂10的旋转中心线处于与后颈接触部5的轴线相平行的同一平面内,第三撑开臂9和第四撑开臂10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小于180度。负重杆11位于后颈接触部5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中间的位置处,负重杆11并位于支撑座2和后颈接触部5之间,负重杆11和支撑座2处于与后颈接触部5的轴线相垂直的同一直线上,该直线并位于第一撑开臂7的旋转中心线和第二撑开臂8的旋转中心线的中间位置处。在支撑牵引装置由收缩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时,第一撑开臂7和第二撑开臂8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第三撑开臂9与第四撑开臂10之间的夹角也逐渐增大,负重杆11在后颈接触部5的下压作用下,向下朝向逐渐靠近支撑座2的位置进行移动,负重杆11与支撑座2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在支撑牵引装置由展开状态切换至收缩状态时,第一撑开臂7和第二撑开臂8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第三撑开臂9与第四撑开臂10之间的夹角也逐渐减小,负重杆11向上朝向逐渐远离支撑座2的位置进行移动,负重杆11与支撑座2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后颈接触部5逐渐恢复。
如图1和图2所示,支撑牵引装置还包括设置于第一撑开臂7上且与后颈接触部5的第一端相接触的第一支撑杆12和设置于第二撑开臂8上且与后颈接触部5的第二端相接触的第二支撑杆13,后颈接触部5的第一端与靠枕部4连接,后颈接触部5的第二端缓冲部6连接。第一支撑杆12为可旋转的设置于第一撑开臂7上且第一支撑杆12的旋转中心线(也即第一支撑杆12的轴线)与第一撑开臂7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第二支撑杆13为可旋转的设置于第二撑开臂8上且第二支撑杆13的旋转中心线(也即第二支撑杆13的轴线)与第二撑开臂8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第一支撑杆12和第二支撑杆13均为圆柱体且第一支撑杆12和第二支撑杆13的轴线与负重杆11的长度方向相平行,负重杆11位于第一支撑杆12和第二支撑杆13的中间位置处,第一支撑杆12与第一撑开臂7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一撑开臂7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与支撑座2转动连接,第二支撑杆13与第二撑开臂8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撑开臂8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与支撑座2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杆12的外圆面是在后颈接触部5的第一端与后颈接触部5的内圆面和靠枕部4的内壁面相接触,第二支撑杆13的外圆面是在后颈接触部5的第二端与后颈接触部5的内圆面和缓冲部6的内壁面相接触。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撑开臂7、第二撑开臂8、第三撑开臂9和第四撑开臂10均设置多个,各个第三撑开臂9分别与一个第一撑开臂7转动连接,各个第四撑开臂10分别与一个第二撑开臂8转动连接,所有第三撑开臂9和所有第四撑开臂10为沿负重杆11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且为等距分布。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撑开臂7、第二撑开臂8、第三撑开臂9和第四撑开臂10均设置四个,两个第三撑开臂9是在负重杆1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与负重杆11连接,两个第四撑开臂10也是在负重杆1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与负重杆11连接,负重杆11位于后颈接触部5的轴向上的两端中间的位置处,使用效果更好。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一的颈椎牵引枕还包括底板1,枕头本体与底板1连接,靠枕部4和缓冲部6设置在底板1上,缓冲部6的一端与底板1连接,缓冲部6的另一端与后颈接触部5的第二端相连接,靠枕部4与底板1连接,底板1用于封闭容置腔在枕头本体的与底板1相接触的表面上形成的开口。在使用颈椎牵引枕时,底板1位于枕头本体的下方,底板1为矩形平板。
如图1和图2所示,支撑牵引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枕头本体上且与负重杆11连接的上固定杆2214,上固定杆2214的长度方向与后颈接触部5的轴线相平行,上固定杆2214穿过枕头本体的侧壁后伸入容置腔中,上固定杆2214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与枕头本体固定连接,上固定杆2214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与负重杆11固定连接。上固定杆2214设置两个,两个上固定杆2214设置在枕头本体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容置腔位于该两个侧壁之间,两个上固定杆2214分别与负重杆1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连接。
如图1和图2所示,底板1上固定设置前定位块16和后定位块17,前定位块16插入容置腔中,前定位块16通过前固定销15与枕头本体连接,前定位块16具有让前固定销15插入的安装孔,前固定销15穿过枕头本体的侧壁后插入前定位块16的安装孔中,枕头本体的侧壁上设置让前固定销15穿过的通孔,前固定销15与枕头本体和前定位块16为紧配合。前定位块16设置两个,两个前定位块16处于与负重杆11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相应的,前固定销15也设置两个。底板1的前端通过两个前定位块16和前固定销15的配合,实现与枕头本体的连接。靠枕部4具有让后定位块17插入的定位槽和让后固定销18插入的锁止槽,后定位块17具有让后固定销18插入的安装孔,锁止槽为从靠枕部4的端面开始朝向靠枕部4的内部延伸形成的凹槽,锁止槽的长度方向与底板1相平行且与负重杆11的长度方向在空间上相垂直,定位槽为从靠枕部4的与底板1相接触的表面开始朝向靠枕部4的内部延伸形成的凹槽,定位槽的长度方向与锁止槽的长度方向相垂直且定位槽与锁止槽相连通。后固定销18插入锁止槽中,并穿过后定位块17上的安装孔,后固定销18与靠枕部4和后定位块17为紧配合。底板1的后端通过后定位块17和后固定销18的配合,实现与枕头本体的连接。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后定位块17共设置四个,后固定销18设置两个,两个后固定销18处于与负重杆11的长度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各个后固定销18分别与两个后定位块17连接,与后固定销18连接的两个后定位块17为沿后固定销18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四个后定位块17在底板1上呈矩形分布,相应的,靠枕部4上设置四个定位槽和两个锁止槽。
上述结构的颈椎牵引枕,具有如下的优点:
1、使用方便,无需复杂操,躺下即能达到持续牵引的作用;
2、利用头颈部自身的重力,通过机械转化成持续牵引力,力度大小合适;
3、可以在睡眠中持续牵引治疗颈椎,效果较好,患者依从性好;
4、该装置结构简可靠,单易于实现。
实施例二
如图3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颈椎牵引枕,包括枕头本体和设置成可在收缩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支撑牵引装置。枕头本体包括用于与人体颈部接触的后颈接触部,颈椎牵引枕还包括支撑牵引装置被构造为在承受压力时,可由收缩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推动后颈接触部移动,以对后颈接触部上的人体颈椎进行牵引。因此,通过设置支撑牵引装置,可以有效的达到牵引颈椎及矫正颈椎反弓的作用,从而能有效治疗颈椎病和缓解病情的效果。
如图3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颈椎牵引枕还包括外盒体27,枕头本体为可移动的设置于外盒体27中。支撑牵引装置被构造为在承受由人体头部施加的压力时,由收缩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支撑牵引装置由收缩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支撑牵引装置推动枕头本体在外盒体27中朝向远离人体躯干的方向沿直线进行移动,枕头本体的移动方向为水平方向且与后颈接触部5的长度方向相垂直,后颈接触部5的长度方向也为水平方向。在使用时,人体颈部压在后颈接触部5上后,后颈接触部5受压,同时人体头部与支撑牵引装置接触,对支撑牵引装置施加压力,使支撑牵引装置由收缩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支撑牵引装置逐渐展开,推动后颈接触部移动,达到撑开牵引颈椎的作用,且能矫正颈椎反弓。
如图1至图5所示,支撑牵引装置包括可旋转设置且用于承受人体头部重力的动力臂19、设置于所述后颈接触部上的推力杆21和与动力臂19转动连接且与推力杆21连接的传动臂20,动力臂19和传动臂20的旋转中心线与后颈接触部的长度方向相平行。动力臂19套设于后颈接触部5上,动力臂19为U形结构,后颈接触部5位于动力臂19的内侧,动力臂19可以上下转动。外盒体27中设置用于对枕头本体进行导向的导向块23,外盒体27为内部中空的盒体结构,外盒体27为U形结构,外盒体27的上端设置让枕头本体露出的开口,导向块23固定设置在外盒体27的底部,后颈接触部5的底面上设置让导向块23嵌入的导向槽25,导向槽25为沿后颈接触部5的宽度方向延伸,后颈接触部5的宽度方向为水平方向且后颈接触部5的宽度方向与其长度方向相垂直,导向槽25并位于后颈接触部5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动力臂19也位于外盒体27的内腔体中,支撑牵引装置还包括设置于导向块23上的固定杆22,导向块23与外盒体27固定连接,导向块23具有让固定杆22穿过的通孔,固定杆22固定在导向块23上,固定杆22并位于后颈接触部5的下方。动力臂19与固定杆22连接,传动臂20的上端与动力臂19转动连接,传动臂20的下端与推力杆21连接,传动臂20设置两个且后颈接触部5位于两个传动臂20之间。固定杆22的长度方向与推力杆21的长度方向相平行,固定杆22的长度方向与动力臂19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动力臂19的旋转中心线即为固定杆22的中心线。动力臂19的第一端设置让固定杆22插入的安装孔,动力臂19的第二端设置与人体头部接触的头部负重区24,动力臂19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为动力臂19的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动力臂19的长度方向与其旋转中心线相垂直,在使用状态下,动力臂19的第一端为接近人体躯干的一端,固定杆22与人体躯干之间的距离小于推力杆21与人体躯干之间的距离。传动臂20位于外盒体27的内腔体中,传动臂20具有一定的长度,传动臂20的长度方向与推力杆21的长度方向相垂直,传动臂20的上端通过转轴与动力臂19转动连接且传动臂20与动力臂19转动连接点位于动力臂19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该转轴的轴线与动力臂19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传动臂20的上端的高度大于传动臂20的下端的高度,传动臂20的下端设置让推力杆21插入的安装孔,推力杆21的两端分别插入一个传动臂20的下端设置的安装孔中。后颈接触部5上设置有让推力杆21穿过的通孔,该通孔为沿后颈接触部5的长度方向贯穿设置,推力杆2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从通孔中伸出,推力杆21是用于对后颈接触部5施加使其沿直线进行移动的作用力。
如图3和图4所示,头部负重区24是用于接受由人体头部施加的压力,头部负重区24位于后颈接触部5的外侧,在使用状态下,人体颈部放置在后颈接触部5上,人体头部放置在头部负重区24上,当人体头部施加的重力作用下,头部负重区24向下移动,使得动力臂19开始向下转动,动力臂19带动传动臂20转动,同时,传动臂20推动推力杆21朝向远离固定杆22的方向进行移动,在导向块23的导向作用下,推力杆21推动后颈接触部5朝向远离人体躯干的方向沿直线进行移动,后颈接触部5远离固定杆22,后颈接触部5带动头部后移对颈椎产生拉伸牵引作用。
如图3和图4所示,固定杆22上设置两个扭簧26,两个扭簧26用于对动力臂19施加使其进行复位的弹性作用力,两个扭簧26与动力臂19连接,两个扭簧26分别设置在固定杆22的两端。在结束使用时,人体起身后,在扭簧26施加的弹性作用力下,动力臂19向上转动,动力臂19带动传动臂20转动,同时,传动臂20拉动推力杆21朝向靠近固定杆22的方向进行移动,推力杆21带动后颈接触部5也朝向靠近固定杆22的方向进行直线移动,使后颈接触部5复位,支撑牵引装置切换至收缩状态。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颈椎牵引枕,包括枕头本体,枕头本体包括用于与人体颈部接触的后颈接触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颈椎牵引枕还包括设置成可在收缩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支撑牵引装置;支撑牵引装置被构造为在承受压力时,可由收缩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以对后颈接触部上的人体颈椎进行牵引;
所述枕头本体还包括与所述后颈接触部连接的靠枕部和缓冲部,所述支撑牵引装置位于靠枕部和缓冲部之间且支撑牵引装置与靠枕部和缓冲部相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牵引枕,其特征在于:所述靠枕部和缓冲部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支撑牵引装置由收缩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支撑牵引装置与靠枕部和缓冲部相抵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牵引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牵引装置被构造为在承受来自所述后颈接触部的压力时,由收缩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支撑牵引装置包括可旋转设置的第一撑开臂和第二撑开臂、与第一撑开臂转动连接的第三撑开臂、与第二撑开臂转动连接的第四撑开臂以及与第三撑开臂和第四撑开臂连接且与所述后颈接触部相接触的负重杆,第三撑开臂和第四撑开臂位于第一撑开臂和第二撑开臂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颈椎牵引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撑开臂和第二撑开臂位于所述靠枕部和所述缓冲部之间,所述支撑牵引装置还包括设置于第一撑开臂上且与所述后颈接触部的第一端相接触的第一支撑杆和设置于第二撑开臂上且与后颈接触部的第二端相接触的第二支撑杆,后颈接触部的第一端与靠枕部连接,后颈接触部的第二端缓冲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颈椎牵引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为可旋转的设置于所述第一撑开臂上且第一支撑杆的旋转中心线与第一撑开臂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颈椎牵引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为可旋转的设置于所述第二撑开臂上且第二支撑杆的旋转中心线与第二撑开臂的旋转中心线相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任一所述的颈椎牵引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撑开臂、所述第二撑开臂、所述第三撑开臂和所述第四撑开臂均设置多个,各个第三撑开臂分别与一个第一撑开臂转动连接,各个第四撑开臂分别与一个第二撑开臂转动连接,所有第三撑开臂和第四撑开臂为沿所述负重杆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牵引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盒体,所述枕头本体为可移动的设置于外盒体中;所述支撑牵引装置被构造为在承受由人体头部施加的压力时,由收缩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支撑牵引装置由收缩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的过程中,支撑牵引装置推动枕头本体在外盒体中朝向远离人体躯干的方向沿直线进行移动;支撑牵引装置包括可旋转设置且用于承受人体头部重力的动力臂、设置于所述后颈接触部上的推力杆和与动力臂转动连接且与推力杆连接的传动臂,动力臂和传动臂的旋转中心线与后颈接触部的长度方向相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颈椎牵引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臂套设于所述后颈接触部上,所述外盒体中设置用于对所述枕头本体进行导向的导向块,所述支撑牵引装置还包括设置于导向块上的固定杆,所述动力臂与固定杆连接,所述传动臂的上端与动力臂转动连接,传动臂的下端与所述推力杆连接,传动臂设置两个且所述后颈接触部位于两个传动臂之间。
CN202020201107.3U 2019-12-23 2020-02-24 颈椎牵引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83379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329748 2019-12-23
CN2019223297487 2019-12-2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833790U true CN211833790U (zh) 2020-11-03

Family

ID=732486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201107.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1833790U (zh) 2019-12-23 2020-02-24 颈椎牵引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8337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46848B (zh) 颈椎推伸装置
KR20190023879A (ko) 베개형 목 마사지 장치
US20220304886A1 (en) Portable massager
JP4544196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CN108013961B (zh) 一种颈椎矫正器
CN111084524A (zh) 颈椎牵引枕
CN211833790U (zh) 颈椎牵引枕
KR101841223B1 (ko) 목과 척추의 스트레칭 견인을 이용한 기능성 신체 교정장치
CN116723816A (zh) 斜方肌指压型按摩装置
CN208510403U (zh) 一种学生用可调节多功能矫正坐姿座椅
CN109498378B (zh) 一种用于骨科术后护理的装置
CN208942734U (zh) 一种神经内科用多功能康复椅
JP4638760B2 (ja) 健康増進具
JP2006263393A5 (zh)
CN102579231A (zh) 一种立式背颈肌肉按摩装置
CN102988147B (zh) 人体肌肉拉伸装置
CN111529339A (zh) 一种按摩机器人和按摩方法
JP6562556B2 (ja) ストレッチ運動補助具
JP2012170672A (ja) 胸及び肩周囲マッサージ器具
KR101978471B1 (ko) 후두부 지압기
CN206102938U (zh) 一种手持按摩器
CN212489387U (zh) 一种具有塑身功能的枕头
CN214909529U (zh) 一种脊椎护理用睡眠托腰装置
JP3218996U (ja) 運動補助具
CN212308385U (zh) 一种按摩机器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10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