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30544U - 电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830544U
CN211830544U CN202020037043.8U CN202020037043U CN211830544U CN 211830544 U CN211830544 U CN 211830544U CN 202020037043 U CN202020037043 U CN 202020037043U CN 211830544 U CN211830544 U CN 2118305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power supply
alternating current
conversion circuit
in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03704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甘鸿坚
王昭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Kunwu Fengdi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Kunw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Kunw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Kunw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03704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8305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8305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8305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源装置,包括:电源机柜;若干散热器;电源转换电路,位于电源机柜内;电源转换电路包括交流直流转换电路及交流交流转换电路二者中的至少一者;交流直流转换电路至少包括依次电连接的第一整流模块、第一逆变模块、第一滤波模块、第一变压器及第二整流模块,交流交流转换电路至少包括依次电连接的第三整流模块、第二逆变模块、第二滤波模块及第二变压器;交流直流转换电路中的第一整流模块、第一逆变模块、第二整流模块、第一电容单元及交流交流转换电路中的第三整流模块、第二逆变模块均位于密封腔室内。本实用新型可实现防水、防潮及防尘等功能,即使在恶劣环境下使用也不会对核心元件造成侵蚀损坏,大大扩展其应用范围。

Description

电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源装置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例如电动汽车充电桩、飞机地面电源(此处的飞机地面可以为陆地,也可以为舰艇的甲板等等)等。现有的电源装置一般将所有的元件均集成于同一个支撑板或电路板上,在部分元件损坏时,不便于进行更换;现有的电源装置中各元件分布不合理,元件或模块之间的连线比较复杂,干扰比较严重,性能较差;同时,现有的电压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所有的元件均暴露于所处的环境中,在恶劣环境(譬如,海洋环境等等)中使用时,使得核心元件容易被侵蚀损坏。现有的电源装置还存在散热缺陷问题,现有的散热方式一般包括如下两种:一是采用水冷散热,但水冷散热时水管接头处容易漏水,造成短路故障,影响可靠性;二是采用风冷散热,但风冷散热时风扇在吹风的同时,会把空气中的灰尘、盐雾一起吹至元器件表面,积聚后也容易造成短路故障,影响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电源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源装置存在的不便于损坏元件的更换、干扰严重、性能较差、核心元件容易被侵蚀损坏、散热缺陷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源装置,所述电源装置包括:
电源机柜,所述电源机柜内设有至少一密封腔室及位于所述密封腔室背面的风道;
若干个散热器,包括散热基板及散热翅片;所述散热基板位于所述密封腔室内,所述散热翅片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散热基板上,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风道内;
电源转换电路,位于所述电源机柜内;所述电源转换电路包括交流直流转换电路及交流交流转换电路二者中的至少一者;其中,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至少包括依次电连接的第一整流模块、第一逆变模块、第一滤波模块、第一变压器及第二整流模块,且所述第一滤波模块至少包括第一电容单元及第一电感单元,所述交流交流转换电路至少包括依次电连接的第三整流模块、第二逆变模块、第二滤波模块及第二变压器;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中的所述第一整流模块、所述第一逆变模块、所述第二整流模块、所述第一电容单元及所述交流交流转换电路中的所述第三整流模块、所述第二逆变模块均位于所述密封腔室内。
可选地,所述电源机柜还包括:
机柜壳体,所述壳体的一侧面设有开口;
隔板,位于所述机柜壳体内,以于所述机柜壳体内隔离出所述密封腔室及所述风道;所述隔板上设有若干个窗口,所述窗口将所述密封腔室与所述风道相连通;
操作门,位于所述密封腔室远离所述风道的一侧,且一侧边与所述开口一侧的机柜壳体相连接。
可选地,所述电源转换电路为交流直流转换电路,所述密封腔室的数量、所述操作门的数量及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的数量均为多个,所述密封腔室、所述操作门及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一一对应设置;所述风道位于各所述密封腔室之间。
可选地,所述电源转换电路为交流交流转换电路,所述密封腔室的数量、所述操作门的数量及所述交流交流转换电路的数量均为多个,所述密封腔室、所述操作门及所述交流交流转换电路一一对应设置;所述风道位于各所述密封腔室之间。
可选地,所述电源转换电路包括交流直流转换电路及交流交流转换电路,所述密封腔室的数量及所述操作门的数量均为多个,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及所述交流交流转换电路与所述密封腔室及所述操作门一一对应设置;所述风道位于各所述密封腔室之间。
可选地,所述电源转换电路为交流直流转换电路,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中的所述第一电感单元及所述第一变压器位于所述风道内;
所述窗口于所述隔板上呈两行两列排布,所述散热基板贴置于所述隔板的表面,且覆盖其中三个所述窗口,所述散热翅片经由所述窗口延伸至所述风道内;所述第一整流模块、所述第一逆变模块及所述第二整流模块贴置于所述散热基板的表面,所述第一滤波模块贴置于所述隔板的表面,且覆盖未设有所述散热器的所述窗口,且所述第一整流模块及所述第二整流模块位于底行,所述第一逆变模块及所述第一滤波模块位于顶行,所述第一整流模块与所述第一逆变模块位于同一列,所述第一滤波模块与第二整流模块位于同一列;所述第一变压器位于所述第一滤波模块与所述第二整流模块之间。
可选地,所述隔板还于所述机柜壳体内隔离出容纳腔室,所述容纳腔室位于所述密封腔室的下方,且与所述风道相连通;
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还包括输入滤波模块、输入接口、输入配电模块、输出配电模块、输出接口及输出维修间接口;所述输入滤波模块、所述输入接口、所述输入配电模块、所述输出配电模块、所述输出接口及所述输出维修间接口均位于所述容纳腔室内,且所述输入滤波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整流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输入配电模块与所述输入接口及所述输入滤波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输出配电模块与所述第二整流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输出接口与所述输出配电模块电连接,所述输出维修间接口与所述输出配电模块电连接;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中的所述第一整流模块、所述第一逆变模块、所述第一滤波模块及所述第二整流模块均位于所述输入接口、所述输入配电模块、所述输出配电模块、所述输出接口及所述输出维修间接口的上方。
可选地,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中的所述第一整流模块及所述第一逆变模块均包括电连接的驱动板、功率开关管单元及第一储能电容单元;所述功率开关管单元贴置于所述散热基板的表面,所述驱动板及所述第一储能电容单元安装于所述散热基板的表面;
所述第二整流模块包括二极管单元及第二储能电容单元,所述二极管单元贴置于所述散热基板的表面,所述第二储能电容单元安装于所述散热基板的表面或安装于所述二极管单元上。
可选地,所述电源装置还包括密封装置,所述密封装置位于所述操作门与所述机柜壳体之间、所述散热基板与所述隔板之间、所述第一滤波模块与所述隔板之间。
可选地,所述电源装置还包括:
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一整流模块及所述第一逆变模块电连接,且位于所述操作门上或位于所述密封腔室内;
显示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且位于所述操作门上;
通讯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且位于所述操作门上或位于所述密封腔室内;
采样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且位于所述操作门上或位于所述密封腔室内;
辅助电源,与所述控制模块及所述显示模块电连接,且位于所述操作门上或位于所述密封腔室内。
可选地,所述电源转换电路为交流交流转换电路;
所述散热基板贴置于所述隔板的表面,且覆盖所述窗口,所述散热翅片经由所述窗口延伸至所述风道内;所述第三整流模块及所述第二逆变模块贴置于所述散热基板的表面。
可选地,所述隔板还于所述机柜壳体内隔离出容纳腔室,所述容纳腔室位于所述密封腔室的下方,且与所述风道相连通;
所述交流交流转换电路还包括输入滤波模块、输入接口、输入配电模块、输出配电模块、输出接口及输出维修间接口,所述交流交流转换电路中的所述输入滤波模块、所述第二滤波模块、所述第二变压器、所述输入接口、所述输入配电模块、所述输出配电模块、所述输出接口及所述输出维修间接口均位于所述容纳腔室内,且所述输入滤波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整流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输入配电模块与所述输入接口及所述输入滤波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输出配电模块与第二变压器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输出接口与所述输出配电模块电连接;所述交流交流转换电路中的所述第三整流模块及所述第二逆变模块均位于所述第二滤波模块、所述第二变压器、所述输入滤波模块、所述输入接口、所述输入配电模块、所述输出配电模块、所述输出接口及所述输出维修间接口的上方。
可选地,所述交流交流转换电路中的所述第三整流模块及所述第二逆变模块均包括电连接的驱动板、功率开关管单元及第一储能电容单元;所述功率开关管单元贴置于所述散热基板的表面,所述驱动板及所述第一储能电容单元安装于所述散热基板的表面。
可选地,所述电源装置还包括密封装置,所述密封装置位于所述操作门与所述机柜壳体之间、所述散热基板与所述隔板之间。
可选地,所述电源装置还包括:
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三整流模块及所述第二逆变模块电连接,且位于所述操作门上或位于所述密封腔室内;
显示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且位于所述操作门上;
通讯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且位于所述操作门上或位于所述密封腔室内;
采样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且位于所述操作门上或位于所述密封腔室内;
辅助电源,与所述控制模块及所述显示模块电连接,且位于所述操作门上或位于所述密封腔室内。
可选地,所述电源装置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容纳腔室内;所述输入接口、所述输入配电模块、所述输出接口及所述输出维修间接口贴置于所述支撑板的一表面,所述输出配电模块及所述输入滤波模块贴置于所述支撑板的另一表面。
可选地,所述风道沿所述机柜壳体的高度方向贯穿所述机柜壳体,所述机柜壳体的顶部设有排风口;所述电源装置还包括风扇,所述风扇位于所述排风口的上方。
可选地,所述第一整流模块、所述第三整流模块、所述第一逆变模块及所述第二逆变模块的硬件电路及对应器件参数均相同。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装置通过设置密封腔室及风道,且将整流模块、逆变模块及第一电容单元等核心元件置于密封腔室内,可以实现防水、防潮及防尘等功能,即使在恶劣环境下使用也不会对核心元件造成侵蚀损坏,大大扩展了其应用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装置通过将电源转换电路中的不同元件集成于不同的印刷电路板上,使得整个结构的集成度较高,体积较小,便于携带及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装置通过合理布置各模块的位置,可以使得模块间连线最短,引线环路最小,从而避免干扰,提高电源器件的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装置中电源转换电路中与供电电源连接的输入配电模块及将转换后的电压输出的输出配电模块均位于电源机柜的下部,便于与外部设备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装置中整流模块的参数与逆变模块的参数相同,可以互相替换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装置中的备件种类较少,便于维护。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提供的电源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提供的电源装置的局部剖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提供的电源装置中的电源机柜内部的正视图。
图4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提供的电源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提供的电源装置中的电源机柜内部的后视图。
图6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提供的交流直流转换电路的电路图。
图7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提供的电源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提供的电源装置的电源机柜内部的正视图。
图9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提供的电源装置的电源机柜内部的后视图。
图10显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提供的电源装置中的电源转换电路的电路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电源机柜
11 密封腔室
12 风道
13 机柜壳体
14 隔板
15 操作门
16 容纳腔室
17 支撑板
2 散热器
21 散热基板
22 散热翅片
3 交流直流转换电路
31 第一整流模块
311、321、411、421 功率开关管单元
312、322、421、422 第一储能电容单元
32 第一逆变模块
33 第一滤波模块
331 第一电容单元
332 第一电感单元
34 第一变压器
35 第二整流模块
351 二极管单元
352 第二储能电容单元
36、45 输入滤波模块
371、461 输入接口
372、462 输入配电模块
373、463 输出接口
374、464 输出维修间接口
38、47 控制模块
4 交流交流转换电路
41 第三整流模块
42 第二逆变模块
43 第二滤波模块
431 第二电容单元
432 第二电感单元
44 第二变压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请参阅图1至图10,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虽图示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源装置,所述电源装置包括:电源机柜1,所述电源机柜1内设有至少一密封腔室11及位于所述密封腔室11背面的风道12;若干个散热器2,所述散热器2包括散热基板21及散热翅片22;所述散热基板21位于所述密封腔室11内,所述散热翅片22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散热基板21上,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风道12内;电源转换电路,所述电源转换电路位于所述电源机柜1内;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源转换电路包括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至少包括依次电连接的第一整流模块31、第一逆变模块32、第一滤波模块33、第一变压器34及第二整流模块35,且所述第一滤波模块33至少包括第一电容单元331及第一电感单元332;所述第一整流模块31、所述第一逆变模块32、所述第二整流模块35及所述第一电容单元331均位于所述密封腔室11内。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电源装置通过设置所述密封腔室11及所述风道12,且将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中的所述第一整流模块31、所述第一逆变模块32、所述第二整流模块35及所述第一电容单元331等核心元件置于所述密封腔室11内,可以实现防水、防潮及防尘等功能,即使在恶劣环境下使用也不会对核心元件造成侵蚀损坏,大大扩展了所述电源装置的应用范围。
作为示例,请继续参阅图1,所述电源机柜1还包括:机柜壳体13,所述机柜壳体13的一侧面设有开口(未标示出);隔板14,所述隔板14位于所述机柜壳体13内,以于所述机柜壳体13内隔离出所述密封腔室11及所述风道12;所述隔板14上设有若干个窗口(未示出),所述窗口将所述密封腔室11与所述风道12相连通;操作门15,所述操作门15位于所述密封腔室11远离所述风道12的一侧,且所述操作门15的一侧边与所述开口一侧的机柜壳体13相连接;具体的,所述操作门15可以经由铰接结构等于所述机柜壳体13相连接,以确保所述操作门15可以正常打开和关闭。
作为示例,所述风道12沿所述机柜壳体13的高度方向贯穿所述机柜壳体13,所述机柜壳体13的顶部设有排风口(未标示出);所述电源装置还包括风扇(未标示出),所述风扇位于所述排风口的上方。
作为示例,所述操作门15上还可以设有把手(未标示出),以便于打开和关闭所述操作门15的操作。
作为示例,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5,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中的所述第一电感单元332及所述第一变压器34均位于所述风道12内;所述窗口于所述隔板14上呈两行两列排布,所述散热基板21贴置于所述隔板14的表面,且覆盖其中三个所述窗口,所述散热翅片22经由所述窗口延伸至所述风道12内;所述第一整流模块31、所述第一逆变模块32及所述第二整流模块35贴置于所述散热基板21的表面,所述第一滤波模块33贴置于所述隔板14的表面,且覆盖未设有所述散热器2的窗口,且所述第一整流模块31及所述第二整流模块35位于底行,所述第一逆变模块32及所述第一滤波模块33位于顶行,所述第一整流模块31与所述第一逆变模块32位于同一列,所述第一滤波模块33与所述第二整流模块35位于同一列;所述第一变压器34位于所述第一滤波模块33与所述第二整流模块35之间。通过将所述第一整流模块31、所述第一逆变模块32、所述第一滤波器33及所述第二整流模块35按上述方式排布,可以使得所述电源机柜1内左右两侧的配重相同,避免因配重失衡而发生倾斜;同时,上述排布方式可以使得各模块之间的连线最短,引线环路最小,从而避免干扰,确保所述电源装置的性能可靠。
通过将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集成为几个独立的模块,其中一个模块出现故障时,只需将出现故障的模块拔出更换掉即可,使得维护及更换非常便捷。由于所述第一变压器34要与所述第一滤波模块33与所述第二整流模块35电连接,所述第一变压器34位于所述第一滤波模块33与所述第二整流模块35之间可以使得所述第一变压器34与所述第一滤波模块33与所述第二整流模块35的连接线最短,环路电感最小。
作为示例,所述隔板14还于所述机柜壳体13内隔离出容纳腔室16,所述容纳腔室16位于所述密封腔室11的下方,且与所述风道12相连通;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还包括输入滤波模块36、输入接口371、输入配电模块372、输出配电模块(未标示出)、输出接口373及输出维修间接口374;所述输入滤波模块36、所述输入接口371、所述输入配电模块372、所述输出配电模块、所述输出接口373及所述输出维修间接口374均位于所述容纳腔室16内,且所述输入滤波模块36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整流模块31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输入配电模块372与所述输入接口371及所述输入滤波模块36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输入配电模块372与所述第二整流模块35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输出接口373与所述输出配电模块电连接,所述输出维修间接口374与所述输出配电模块电连接;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中的所述第一整流模块31、所述第一逆变模块32、所述第一滤波模块33及所述第二整流模块35均位于所述输入接口371、所述输入配电模块372、所述输出配电模块、所述输出接口373及所述输出维修间接口374的上方。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电源装置中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中与供电电源连接的模块及将转换后的电压输出的模块均位于所述电源机柜1的下部,输入输出的连接线形式为下进下出,可减小引线长度,便于引线连接,降低高压大电流电线对控制信号线的干扰。
作为示例,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中的所述第一整流模块31及所述第一逆变模块32均包括电连接的驱动板、功率开关管单元(分别记为311或321)及第一储能电容单元(分别记为312或322);所述功率开关管单元311及322贴置于所述散热基板21的表面,所述驱动板及所述第一储能电容单元312及322安装于所述散热基板21的表面;所述第二整流模块35包括二极管单元351及第二储能电容单元352,所述二极管单元351贴置于所述散热基板21的表面,所述第二储能电容单元352安装于所述散热基板21的表面或安装于所述二极管单元351上。所述功率开关管单元311及322、所述二极管单元351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散热基板21及散热翅片22快速散热至风道12内,因此可以有效降低所述功率开关管单元311及322的温度,从而控制密封舱内温度升高。
作为示例,所述电源装置还包括支撑板17,所述支撑板17位于所述容纳腔室16内;所述输入接口371、所述输入配电模块372、所述输出接口373及所述输出维修间接口374贴置于所述支撑板17的一表面,所述输出配电模块及所述输入滤波模块36贴置于所述支撑板17的另一表面;当然,在其他示例中,所述输入接口371、所述输入配电模块372、所述输出配电模块、所述输出接口373及所述输出维修间接口374也可以位于所述支撑板17的同一表面。
作为示例,所述电源装置还包括密封装置(未示出),所述密封装置位于所述操作门15与所述机柜壳体13之间、所述散热基板21与所述隔板17之间及所述第一滤波器33与所述隔板17之间;通过设置所述密封装置,可以在所述散热基板21及所述第一滤波器33贴置于所述隔板17上之后可以实现所述密封腔室11与所述风道12的密封,且在所述操作门15关闭后可以将所述密封腔室11密封。
作为示例,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还包括:控制模块38,所述控制模块38与所述第一整流模块31及所述第一逆变模块32电连接,且所述控制模块38位于所述操作门15上或位于所述密封腔室11内,所述控制模块38用于控制整个所述电源装置中所有元件的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开机、关机、急停、根据温湿度控制加热器处理密封舱内的凝露等等;显示模块(未示出),所述显示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38电连接,且所述显示模块位于所述操作门15上,所述显示模块用于显示接收自所述控制模块38的所述电源装置的工作状态、故障信息及相关提示操作等;通讯模块(未示出),所述通讯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38电连接,且所述通讯模块位于所述操作门15上或位于所述密封腔室11内,所述通讯模块用于将接收来自所述控制模块38的所述电源装置的的工作状态、故障信息等信号传输至上位机,同时接收上位机的控制需求、通信需求和通信回复等信号,并将其传输至所述控制模块38;采样模块(未示出),所述采样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38电连接,且所述采样模块位于所述操作门15上或位于所述密封腔室11内,所述采样模块用于采集所述电源装置的电压、电流信号,并将采集的信息发送至所述控制模块38进行控制;辅助电源(未示出),所述辅助电源与所述控制模块38及所述显示模块电连接,且所述辅助电源模块位于所述操作门15上或位于所述密封腔室11内,所述辅助电源用于提供各模块的用电。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电源装置包括风扇时,所述辅助电源还与所述风扇电连接,用于为所述风扇供电。
作为示例,所述密封腔室11的数量、所述操作门15的数量及所述电源转换电路3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譬如,所述密封腔室11的数量、所述操作门15的数量及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的数量可以均为一个,也可以均为两个、三个或四个,其中,图1至图5以所述密封腔室11的数量、所述操作门15的数量及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的数量均为一个作为示例。当所述密封腔室11的数量、所述操作门15的数量及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的数量均为多个时,所述密封腔室11、所述操作门15及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一一对应设置,即一个所述密封腔室11对应设有一个所述操作门15,且一个所述密封腔室11内设有一组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风道12的数量为一个,当所述密封腔室11的数量、所述操作门15的数量及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的数量均为多个时,所述风道12位于所述密封腔室11之间,即多个所述密封腔室11及多个所述密封腔室11内的多个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共用同一个所述风道12,多个发热器件放置于风道内,风道的空间利用率高,结构简单紧凑,从而有效降低成本,减小体积。
在一示例中,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如图6所示,具体的,所述输入滤波模块36包括电感L1、电感L2、电感L3、电容C1、电容C2及电容C3,其中,所述电感L1、所述电感L2及所述电感L3的一端分别与输入交流电的三根相线(相线A、相线B及相线C电连接,所述电容C1的上极板连接与所述电感L1电连接,所述电容C2的上极板与所述电感L2电连接,所述电容C3的上极板与所述电感L3电连接,所述电容C1、所述电容C2及所述电容C3的下极板电连接。所述第一整流模块31包括六个功率开关管(Q1、Q2、Q3、Q4、Q5及Q6)及电容C4;其中,功率开关管Q1与功率开关管Q2串连,所述功率开关管Q1的发射极与所述功率开关管Q2的集电极均与所述电感L1远离所述电容C1的一端相连接;所述功率开关管Q3的发射极及所述功率开关管Q4的集电极均与所述电感L2远离所述电容C2的一端相连接;所述功率开关管Q5的发射极及所述功率开关管Q6的集电极均与所述电感L3远离所述电容C3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电容C4的上极板与所述功率开关管Q1的集电极、所述功率开关管Q3的集电极及所述功率开关管Q5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电容C4的下极板与所述功率开关管Q2的发射极、所述功率开关管Q4的发射极及所述功率开关管Q6的发射极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容C4为一个电容,在实际使用中,所述电容C4可以是多个电容的串、并联或串并联,不以本实施例为限。所述第一逆变模块32包括电容C5及六个功率开关管(Q7、Q8、Q9、Q10、Q11及Q12);其中,所述电容C5的上极板与所述功率开关管Q1的集电极、所述功率开关管Q3的集电极及所述功率开关管Q5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电容C5的下极板与所述功率开关管Q2的发射极、所述功率开关管Q4的发射极及所述功率开关管Q6的发射极相连接;所述功率开关管Q7的发射极与所述功率开关管的集电极Q8相连接,功率开关管Q9的发射极与所述功率开关管的集电极Q10相连接,所述功率开关管Q11的发射极与所述功率开关管Q12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功率开关管Q7的集电极、所述功率开关管Q9的集电极及所述功率开关管Q11的集电极均与所述电容C5的上极板相连接,所述功率开关管Q8的发射极、所述功率开关管Q10的发射极及所述功率开关管Q12的发射极均与所述电容C5的下极板电连接;所述功率开关管Q1、所述功率开关管Q2、所述功率开关管Q3、所述功率开关管Q4、所述功率开关管Q5、所述功率开关管Q6、所述功率开关管Q7、所述功率开关管Q8、所述功率开关管Q9、所述功率开关管Q10、所述功率开关管Q11、所述功率开关管Q12均可以包括但不仅限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所述第一滤波模块33包括谐振电容C6、谐振电容C7、谐振电感L4及谐振电感L5;所述谐振电容C6与所述谐振电容C7构成所述第一电容单元331,所述谐振电感L4与所述谐振电感L5构成所述第一电感单元332;所述谐振电容C6的上极板与所述功率开关管Q7的发射极及所述功率开关管Q8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谐振电容C7的上极板与所述功率开关管Q9的发射极及所述功率开关管Q10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谐振电感L4远离所述第一变压器34的一端与所述谐振电容C6的下极板相连接,所述谐振电感L5远离所述第一变压器34的一端与所述谐振电容C7的下极板相连接。所述第一变压器34包括:第一铁芯(未标示出)、第二铁芯(未标示出)、第一初级线圈LC1、第二初级线圈LC2、第一次级线圈LC3、第二次级线圈LC4、第三次级线圈LC5、第四次级线圈LC6;其中,所述第一初级线圈LC1、所述第一次级线圈LC3及所述第二次级线圈LC4绕置于所述第一铁芯的外围,所述第二初级线圈LC2、所述第三次级线圈LC5及所述第四次级线圈LC6绕置于所述第二铁芯的外围;所述第一初级线圈LC1与所述第二初级线圈LC2串接,且所述第一初级线圈LC1远离所述第二初级线圈LC2的一端与所述谐振电感L4远离所述谐振电容C6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初级线圈LC2远离所述第一初级线圈LC1的一端与所述谐振电感L5远离所述谐振电容C7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次级线圈LC3与所述第二次级线圈LC4串接,所述第三次级线圈LC5与所述第四次级线圈LC6依次串接;所述谐振电容C6与所述谐振电容C7构成所述谐振电容模块331,所述谐振电感L4及所述谐振电感L5构成所述谐振电感模块332。所述第二整流模块35包括四个二极管(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及二极管D4)及输出电容C8,所述二极管D1、所述二极管D2、所述二极管D3及所述二极管D4构成二极管单元351,所述输出电容C8构成第二储能电容单元352;其中,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与所述第一次级线圈LC3远离所述第二次级线圈LC4的一端相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阳极与所述第二次级线圈LC4远离所述第一次级线圈LC3的一端相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阳极与所述第三次级线圈LC5远离所述第四次级线圈LC6的一端相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阳极与所述第四次级线圈LC6远离所述第三次级线圈LC5的一端相连接;所述输出电容C8的上极板与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2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3的阴极及所述二极管D4的阴极相连接,所述输出电容C8的下极板与所述第一次级线圈LC3、所述第二次级线圈LC4、所述第三次级线圈LC5及所述第四次级线圈LC6相连接,且连接于所述第一次级线圈LC3与所述第二次级线圈LC4之间,及所述第三次级线圈LC5与所述第四次级线圈LC6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储能电容单元352为集成于电路板上的若干个电容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仅为一种示例,其中的各模块的具体结构并不限于上述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实施例二
请结合图1至图6参阅图7至图10,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源装置,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电源装置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中所述的电源装置的结构大致相同,二者的区别在于所述电源交流交流转换电路4的具体结构的不同及所述电源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在所述电源机柜1内的排布不同,具体为:实施例一中,所述电源转换电路为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除了包括所述输入接口371、所述输入配电模块372、所述输出配电模块、所述输出接口373、所述输出维修间接口374、输入滤波模块36之外,还包括所述第一整流模块31、所述第一逆变模块32、所述第一滤波模块33、所述第一变压器34及所述第二整流模块35,所述第一变压器34为高频变压器,所述输出配电模块与所述第二整流模块35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38与所述第一整流模块31及所述第一逆变模块32电连接;而本实施中,所述电源转换电路为交流交流转换电路4,所述交流交流转换电路4除了包括输入接口461、输入配电模块462、输出配电模块、输出接口463、所述输出维修间接口464、输入滤波模块45之外,还包括第三整流模块41、第二逆变模块42、第二滤波模块43及第二变压器44,所述第二变压器44为中频变压器;本实施例中的所述散热基板21贴置于所述隔板17的表面,且覆盖所有的所述窗口;所述第三整流模块41及所述第二逆变模块42贴置于所述散热基板21的表面;所述第三整流模块41的输入端与所述输入滤波模块36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二逆变模块42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整流模块41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二滤波模块43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逆变模块42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变压器44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滤波模块43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输出配电模块与所述第二变压器44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三整流模块41及所述第二逆变模块42均位于所述第二滤波模块43、所述第二变压器44、所述输入滤波模块45、所述输入接口461、所述输入配电模块462、所述输出配电模块、所述输出接口463及所述输出维修间接口464的上方;控制模块47与所述第三整流模块41及所述第二逆变模块42电连接。
在一示例中,本实施例中的所述交流交流转换电路如图10所示,具体的,所述输入滤波模块45包括电感L1、电感L2、电感L3、电容C1、电容C2及电容C3,其中,所述电感L1、所述电感L2及所述电感L3的一端分别与输入交流电的三根相线(相线A、相线B及相线C电连接,所述电容C1的上极板连接与所述电感L1电连接,所述电容C2的上极板与所述电感L2电连接,所述电容C3的上极板与所述电感L3电连接,所述电容C1、所述电容C2及所述电容C3的下极板电连接。所述第三整流模块41包括六个功率开关管(Q1、Q2、Q3、Q4、Q5及Q6)及电容C4;其中,功率开关管Q1与功率开关管Q2串连,所述功率开关管Q1的发射极与所述功率开关管Q2的集电极均与所述电感L1远离所述电容C1的一端相连接;所述功率开关管Q3的发射极及所述功率开关管Q4的集电极均与所述电感L2远离所述电容C2的一端相连接;所述功率开关管Q5的发射极及所述功率开关管Q6的集电极均与所述电感L3远离所述电容C3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电容C4的上极板与所述功率开关管Q1的集电极、所述功率开关管Q3的集电极及所述功率开关管Q5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电容C4的下极板与所述功率开关管Q2的发射极、所述功率开关管Q4的发射极及所述功率开关管Q6的发射极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容C4为一个电容,在实际使用中,所述电容C4可以是多个电容的串、并联或串并联,不以本实施例为限。所述第二逆变模块42包括电容C5及六个功率开关管(Q7、Q8、Q9、Q10、Q11及Q12);其中,所述电容C5的上极板与所述功率开关管Q1的集电极、所述功率开关管Q3的集电极及所述功率开关管Q5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电容C5的下极板与所述功率开关管Q2的发射极、所述功率开关管Q4的发射极及所述功率开关管Q6的发射极相连接;所述功率开关管Q7的发射极与所述功率开关管的集电极Q8相连接,功率开关管Q9的发射极与所述功率开关管的集电极Q10相连接,所述功率开关管Q11的发射极与所述功率开关管Q12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功率开关管Q7的集电极、所述功率开关管Q9的集电极及所述功率开关管Q11的集电极均与所述电容C5的上极板相连接,所述功率开关管Q8的发射极、所述功率开关管Q10的发射极及所述功率开关管Q12的发射极均与所述电容C5的下极板电连接;所述功率开关管Q1、所述功率开关管Q2、所述功率开关管Q3、所述功率开关管Q4、所述功率开关管Q5、所述功率开关管Q6、所述功率开关管Q7、所述功率开关管Q8、所述功率开关管Q9、所述功率开关管Q10、所述功率开关管Q11、所述功率开关管Q12均可以包括但不仅限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所述第二滤波模块43包括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电感L4、电感L5及电感L6;所述电容C6与所述电容C7及所述电容C8构成所述第二电容单元431,所述电感L4与所述电感L5及所述电感L6构成所述第二电感单元432;所述电感L4的一端与所述功率开关管Q7的发射极及所述功率开关管Q8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电感L5的一端与所述功率开关管Q9的发射极及所述功率开关管Q10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电感L6的一端与所述功率开关管Q11的发射极及所述功率开关管Q12的集电极相连接;所述电感L4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6的上极板相连接,所述电感L5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7的上极板相连接,所述电感L6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容C8的上极板相连接;所述电容C6、所述电容C7及所述电容C8的下极板均接地。所述第二变压器44包括:铁芯(未标示出)、第一初级线圈LC1、第二初级线圈LC2、第三初级线圈LC3、第一次级线圈LC4、第二次级线圈LC5、第三次级线圈LC6;其中,所述第一初级线圈LC1、所述第二初级线圈LC2、所述第三初级线圈LC3、所述第一次级线圈LC4、所述第二次级线圈LC5、所述第三次级线圈LC6绕置于所述铁芯的外围;所述第一初级线圈LC1远离所述第一次级线圈LC4的一端与所述电感L4远离所述第二逆变模块42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初级线圈LC2远离所述第二次级线圈LC5的一端与所述电感L5远离所述第二逆变模块42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三初级线圈LC3远离所述第三次级线圈LC6的一端与所述电感L6远离所述第二逆变模块42的一端相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图9中并未示意出所述输入滤波模块45,所述输入滤波模块45可以与所述第二滤波模块43对应设置,且所述输入滤波模块45中的电容及电感与所述第二滤波模块43中的电容及电感一一对应设置,即图9中的所述输入滤波模块45被所述第二滤波模块43所遮挡。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交流交流转换电路4仅为一种示例,其中的各模块的具体结构并不限于上述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实施例三
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10,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源装置,本实施中所述的电源装置与实施例一及实施例二中的电源装置的区别在于:实施例一中仅包括一个或多个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实施例二中仅包括一个或多个交流交流转换电路4;而本实施例中的电源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如实施例一中所述的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及至少一个如实施例二中所述的交流交流转换电路4。
在申请中,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中的所述第一整流模块31、所述第一逆变模块32,及所述交流交流转换电路4中的所述第三整流模块41、所述第二逆变模块42的硬件电路及对应器件参数均相同,即为相同的模块,可以互相替换使用,因此,本申请的电源装置的备件种类较少,便于维护。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源装置,所述电源装置包括:电源机柜,所述电源机柜内设有至少一密封腔室及位于所述密封腔室背面的风道;若干个散热器,包括散热基板及散热翅片;所述散热基板位于所述密封腔室内,所述散热翅片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散热基板上,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风道内;电源转换电路,位于所述电源机柜内;所述电源转换电路包括交流直流转换电路及交流交流转换电路二者中的至少一者;其中,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至少包括依次电连接的第一整流模块、第一逆变模块、第一滤波模块、第一变压器及第二整流模块,且所述第一滤波模块至少包括第一电容单元及第一电感单元,所述交流交流转换电路至少包括依次电连接的第三整流模块、第二逆变模块、第二滤波模块及第二变压器;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中的所述第一整流模块、所述第一逆变模块、所述第二整流模块、所述第一电容单元及所述交流交流转换电路中的所述第三整流模块、所述第二逆变模块均位于所述密封腔室内。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装置通过设置密封腔室及风道,且将整流模块、逆变模块及第一电容单元等核心元件置于密封腔室内,可以实现防水、防潮及防尘等功能,即使在恶劣环境下使用也不会对核心元件造成侵蚀损坏,大大扩展了其应用范围;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装置通过将电源转换电路中的不同元件集成于不同的印刷电路板上,使得整个结构的集成度较高,体积较小,便于携带及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装置通过合理布置各模块的位置,可以使得绕线最短,从而避免干扰,提高电源器件的性能;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装置中电源转换电路中与供电电源连接的模块及将转换后的电压输出的模块均位于电源机柜的下部,便于连接。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8)

1.一种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装置包括:
电源机柜,所述电源机柜内设有至少一密封腔室及位于所述密封腔室背面的风道;
若干个散热器,包括散热基板及散热翅片;所述散热基板位于所述密封腔室内,所述散热翅片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散热基板上,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风道内;
电源转换电路,位于所述电源机柜内;所述电源转换电路包括交流直流转换电路及交流交流转换电路二者中的至少一者;其中,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至少包括依次电连接的第一整流模块、第一逆变模块、第一滤波模块、第一变压器及第二整流模块,且所述第一滤波模块至少包括第一电容单元及第一电感单元,所述交流交流转换电路至少包括依次电连接的第三整流模块、第二逆变模块、第二滤波模块及第二变压器;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中的所述第一整流模块、所述第一逆变模块、所述第二整流模块、所述第一电容单元及所述交流交流转换电路中的所述第三整流模块、所述第二逆变模块均位于所述密封腔室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机柜还包括:
机柜壳体,所述壳体的一侧面设有开口;
隔板,位于所述机柜壳体内,以于所述机柜壳体内隔离出所述密封腔室及所述风道;
所述隔板上设有若干个窗口,所述窗口将所述密封腔室与所述风道相连通;
操作门,位于所述密封腔室远离所述风道的一侧,且一侧边与所述开口一侧的机柜壳体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转换电路为交流直流转换电路,所述密封腔室的数量、所述操作门的数量及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的数量均为多个,所述密封腔室、所述操作门及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一一对应设置;所述风道位于各所述密封腔室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转换电路为交流交流转换电路,所述密封腔室的数量、所述操作门的数量及所述交流交流转换电路的数量均为多个,所述密封腔室、所述操作门及所述交流交流转换电路一一对应设置;所述风道位于各所述密封腔室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转换电路包括交流直流转换电路及交流交流转换电路,所述密封腔室的数量及所述操作门的数量均为多个,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及所述交流交流转换电路与所述密封腔室及所述操作门一一对应设置;所述风道位于各所述密封腔室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转换电路为交流直流转换电路,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中的所述第一电感单元及所述第一变压器位于所述风道内;
所述窗口于所述隔板上呈两行两列排布,所述散热基板贴置于所述隔板的表面,且覆盖其中三个所述窗口,所述散热翅片经由所述窗口延伸至所述风道内;所述第一整流模块、所述第一逆变模块及所述第二整流模块贴置于所述散热基板的表面,所述第一滤波模块贴置于所述隔板的表面,且覆盖未设有所述散热器的所述窗口,且所述第一整流模块及所述第二整流模块位于底行,所述第一逆变模块及所述第一滤波模块位于顶行,所述第一整流模块与所述第一逆变模块位于同一列,所述第一滤波模块与第二整流模块位于同一列;所述第一变压器位于所述第一滤波模块与所述第二整流模块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还于所述机柜壳体内隔离出容纳腔室,所述容纳腔室位于所述密封腔室的下方,且与所述风道相连通;
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还包括输入滤波模块、输入接口、输入配电模块、输出配电模块、输出接口及输出维修间接口;所述输入滤波模块、所述输入接口、所述输入配电模块、所述输出配电模块、所述输出接口及所述输出维修间接口均位于所述容纳腔室内,且所述输入滤波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整流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输入配电模块与所述输入接口及所述输入滤波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输出配电模块与所述第二整流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输出接口与所述输出配电模块电连接,所述输出维修间接口与所述输出配电模块电连接;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中的所述第一整流模块、所述第一逆变模块、所述第一滤波模块及所述第二整流模块均位于所述输入接口、所述输入配电模块、所述输出配电模块、所述输出接口及所述输出维修间接口的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交流直流转换电路中的所述第一整流模块及所述第一逆变模块均包括电连接的驱动板、功率开关管单元及第一储能电容单元;所述功率开关管单元贴置于所述散热基板的表面,所述驱动板及所述第一储能电容单元安装于所述散热基板的表面;
所述第二整流模块包括二极管单元及第二储能电容单元,所述二极管单元贴置于所述散热基板的表面,所述第二储能电容单元安装于所述散热基板的表面或安装于所述二极管单元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装置还包括密封装置,所述密封装置位于所述操作门与所述机柜壳体之间、所述散热基板与所述隔板之间、所述第一滤波模块与所述隔板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装置还包括:
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一整流模块及所述第一逆变模块电连接,且位于所述操作门上或位于所述密封腔室内;
显示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且位于所述操作门上;
通讯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且位于所述操作门上或位于所述密封腔室内;
采样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且位于所述操作门上或位于所述密封腔室内;辅助电源,与所述控制模块及所述显示模块电连接,且位于所述操作门上或位于所述密封腔室内。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转换电路为交流交流转换电路;
所述散热基板贴置于所述隔板的表面,且覆盖所述窗口,所述散热翅片经由所述窗口延伸至所述风道内;所述第三整流模块及所述第二逆变模块贴置于所述散热基板的表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还于所述机柜壳体内隔离出容纳腔室,所述容纳腔室位于所述密封腔室的下方,且与所述风道相连通;
所述交流交流转换电路还包括输入滤波模块、输入接口、输入配电模块、输出配电模块、输出接口及输出维修间接口,所述交流交流转换电路中的所述输入滤波模块、所述第二滤波模块、所述第二变压器、所述输入接口、所述输入配电模块、所述输出配电模块、所述输出接口及所述输出维修间接口均位于所述容纳腔室内,且所述输入滤波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整流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输入配电模块与所述输入接口及所述输入滤波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输出配电模块与第二变压器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输出接口与所述输出配电模块电连接;所述交流交流转换电路中的所述第三整流模块及所述第二逆变模块均位于所述第二滤波模块、所述第二变压器、所述输入滤波模块、所述输入接口、所述输入配电模块、所述输出配电模块、所述输出接口及所述输出维修间接口的上方。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交流交流转换电路中的所述第三整流模块及所述第二逆变模块均包括电连接的驱动板、功率开关管单元及第一储能电容单元;所述功率开关管单元贴置于所述散热基板的表面,所述驱动板及所述第一储能电容单元安装于所述散热基板的表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装置还包括密封装置,所述密封装置位于所述操作门与所述机柜壳体之间、所述散热基板与所述隔板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装置还包括:
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三整流模块及所述第二逆变模块电连接,且位于所述操作门上或位于所述密封腔室内;
显示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且位于所述操作门上;
通讯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且位于所述操作门上或位于所述密封腔室内;
采样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且位于所述操作门上或位于所述密封腔室内;辅助电源,与所述控制模块及所述显示模块电连接,且位于所述操作门上或位于所述密封腔室内。
16.根据权利要求7至10、12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装置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容纳腔室内;所述输入接口、所述输入配电模块、所述输出接口及所述输出维修间接口贴置于所述支撑板的一表面,所述输出配电模块及所述输入滤波模块贴置于所述支撑板的另一表面。
1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沿所述机柜壳体的高度方向贯穿所述机柜壳体,所述机柜壳体的顶部设有排风口;所述电源装置还包括风扇,所述风扇位于所述排风口的上方。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整流模块、所述第三整流模块、所述第一逆变模块及所述第二逆变模块的硬件电路及对应器件参数均相同。
CN202020037043.8U 2020-01-08 2020-01-08 电源装置 Active CN2118305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37043.8U CN211830544U (zh) 2020-01-08 2020-01-08 电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037043.8U CN211830544U (zh) 2020-01-08 2020-01-08 电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830544U true CN211830544U (zh) 2020-10-30

Family

ID=730494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037043.8U Active CN211830544U (zh) 2020-01-08 2020-01-08 电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8305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327919B1 (en) Inverter apparatus
CN201418024Y (zh) 半桥功率模块及其构成的背靠背型变流器
CN104201867B (zh) 一种基于热管散热器的三电平igbt功率柜
CN107453462A (zh) 一种高可靠大功率直流充电机
CN111092540A (zh) 电源装置
CN211830544U (zh) 电源装置
CN108365663A (zh) 充电机
CN107947591A (zh) 铁路机车车载电子设备一次隔离电源模块
CN216122233U (zh) 辅助充电箱
CN112706631B (zh) 一种高功率密度水冷双向充电机装置
CN212462799U (zh) 一种采用单管igbt的svg/apf模块单元
CN2572660Y (zh) 直流-直流电源变换器
CN210898900U (zh) 一种变频器及空调
CN109494992A (zh) 一种变频器
CN206698097U (zh) 一种节能快速氧化的高频开关电源
CN208257442U (zh) 充电机
CN206759130U (zh) 一种高频隔离式充放电机电路及机箱
KR20210137525A (ko) 전력 변환기에 사용하기 위한 냉각 시스템
CN215186479U (zh) 一种新型ac-dc电源的pcb板
CN210807085U (zh) 一种矿用隔爆型高压变频器
CN218182757U (zh) 一种高压变频功率柜的功率单元
CN204046444U (zh) 一种三电平igbt变流器
CN211531014U (zh) 一种高功率密度储能逆变器
CN215500196U (zh) 一种液冷逆变器
CN214154355U (zh) 一种基于全控器件的pwm控制直流调速系统的功率单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Room 3136, Building C, No. 555, Dongchuan Road,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200241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Kunwu Fengdia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201, building 2, 188 Jinxiu Avenue, Yaozhuang Town, Jiashan County, Jia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KUNWU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