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823244U - 空调及其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调及其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823244U
CN211823244U CN201922287954.6U CN201922287954U CN211823244U CN 211823244 U CN211823244 U CN 211823244U CN 201922287954 U CN201922287954 U CN 201922287954U CN 211823244 U CN211823244 U CN 2118232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carbon dioxide
pump system
heat pump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28795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冰
周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unan Electro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unan Electro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unan Electro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unan Electro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28795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8232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8232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8232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fros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及其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包括具有进入口及流出口的压缩机、气冷器、回热器、电子膨胀阀及蒸发器。气冷器包括冷媒通道及与冷媒通道相互传热的冷却通道。冷媒通道的两端开口分别为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第一开口与流出口可连通。回热器包括回气管及与回气管相互传热的制冷管。制冷管的一端与第二开口连通。电子膨胀阀具有第三开口及第四开口。第三开口与流出口或制冷管远离第二开口的一端连通。蒸发器包括换热管。换热管的两端开口分别为第五开口及第六开口。第五开口与第四开口连通。回气管的两端分别与第六开口及进入口连通。上述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的化霜效率较高。

Description

空调及其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泵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及其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
背景技术
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系统作为一种环保高效且稳定可靠的热能综合利用系统,通常被应用于空调中。但是,当热泵系统在环境温度较低(例如环境温度低于7℃)的情况下运行时,蒸发器会结霜,当霜层达到一定的厚度后,蒸发器的传热会恶化,将严重影响热泵系统运行的能效及可靠性。因此,需要对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进行定期化霜。
在传统的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运行过程中,当达到启动热气化霜的条件时,通常都是直接开启热气旁通电磁阀,由于从压缩机流至气冷器中的冷媒压力很大(通常大于90bar),在电磁阀开启的瞬间会对蒸发器的进口处造成巨大的压力冲击及振动。为了解决上述对蒸发器压力冲击大的问题,通常都会通过旁通电磁阀控制流入蒸发器的高温冷媒的流量,但是这种控制进入蒸发器的高温冷媒流量的方式,只能通过延长化霜时间才能达到彻底化霜的目的,故严重影响了热泵系统的化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由于蒸发器内冷媒压力过大而造成化霜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化霜效率较高的空调及其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
一种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包括:
压缩机,具有进入口及流出口;
气冷器,包括冷媒通道及与所述冷媒通道相互传热的冷却通道,所述冷媒通道的两端开口分别为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流出口可连通;
回热器,包括回气管及与所述回气管相互传热的制冷管,所述制冷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
电子膨胀阀,具有第三开口及第四开口,且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流出口或所述制冷管远离所述第二开口的一端连通;及
蒸发器,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开口分别为第五开口及第六开口,所述第五开口与所述第四开口连通,所述回气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六开口及所述进入口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电磁阀及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安装于所述流出口与所述第一开口之间的连通路径上,所述第二电磁阀安装于所述流出口与所述第三开口之间的连通路径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通道的两端开口分别为进液口及出液口,所述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还包括具有进水口、第一出水口及第二出水口的蓄热水箱,所述出液口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和/或所述进液口用于与外界水源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口与所述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二出水口用于排出所述蓄热水箱内温度较高的冷却液。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水泵及水电磁阀,所述水泵及所述水电磁阀均设置于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口之间的连通路径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及流量平衡阀,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出液口与所述进水口之间的连通路径上所述流量平衡阀设置于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口之间的连通路径上,并与所述温度传感器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六开口与所述回气管的连通路径上,并与所述电子膨胀阀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具有第七开口及第八开口,所述第六开口与所述第七开口连通,所述第八开口与所述回气管远离所述压缩机的一端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液分离器上还形成有回油口,所述回油口与所述回气管远离所述压缩机的一端可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回油电磁阀,所述回油电磁阀设置于所述回油口与所述回气管远离所述压缩机一端的连通路径上。
一种空调,包括上述的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
上述空调及其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压缩机、电子膨胀阀、蒸发器的换热管、回热器的回气管依次串联,可形成化霜回路;压缩机、气冷器、回热器的制冷管、电子膨胀阀、蒸发器的换热管、回热器的回气管依次串联,可形成制冷回路。与现有技术中压缩机流出的冷媒需要经过回热器冷却后,再依次流经电子膨胀阀及换热管进行化霜的方式相比,由于压缩机流出的高温高压冷媒直接依次流经电子膨胀阀及蒸发器的换热管,缩短了压缩机到蒸发器之间的路径长度,减小了压缩机流出的高温冷媒在向蒸发器流动过程中的热量损失,提高了化霜效率;进一步的,电子膨胀阀可对压缩机流出的高温高压冷媒进行节流降压,可减小高温冷媒进入换热管的压力冲击,使得压缩机流出的冷媒全部流入换热管中进行化霜,进一步提高了化霜效率。因此,上述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及空调具有较高的化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描述位置关系时,除非另有规定,否则当一元件被指为在另一元件“上”时,其能直接在其他元件上或亦可存在中间元件。亦可以理解的是,当元件被指为在两个元件“之间”时,其可为两个元件之间的唯一一个,或亦可存在一或多个中间元件。
在使用本文中描述的“包括”、“具有”、和“包含”的情况下,除非使用了明确的限定用语,例如“仅”、“由……组成”等,否则还可以添加另一部件。除非相反地提及,否则单数形式的术语可以包括复数形式,并不能理解为其数量为一个。
此外,附图并不是1:1的比例绘制,并且各元件的相对尺寸在附图中仅以示例地绘制,而不一定按照真实比例绘制。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图未示)及其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100。其中,空调包括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100。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100在空调中用于制冷及对蒸发器150中的霜层进行熔化。
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的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100包括压缩机110、气冷器120、回热器130、电子膨胀阀140及蒸发器150。
压缩机110具有进入口111及流出口112。进入口111为压缩机110中冷媒的输入口,流出口112为压缩机110中冷媒的输出口。压缩机110主要用于对经进入口111流入的低温气态冷媒进行压缩之后,以得到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并经流出口112流出。
气冷器120包括冷媒通道(图未示)及与冷媒通道相互传热的冷却通道(图未示)。冷媒通道的两端开口分别为第一开口121及第二开口122。其中,第一开口121为冷媒通道的输入口,第二开口122为冷媒通道的流出口112。第一开口121与流出口112可连通。由此,当第一开口121与流出口112连通时,压缩机110内流出的高温高压的冷媒经第一开口121流入冷媒通道内。使用时,向冷却通道内输入冷却液(例如冷却水等),此时在冷却通道内流动的冷却液可带走冷媒通道内冷媒的部分热量,以对冷媒起到冷却作用。
回热器130包括回气管131及与回气管131相互传热的制冷管132。制冷管132的一端与第二开口122连通。气冷器120中冷媒通道内流出的冷媒经第二开口122可流至制冷管132内,此时可利用回气管131中流动的低温回气对制冷管132内的冷媒进一步冷却,以得到高压低温的冷媒。
电子膨胀阀140具有第三开口141及第四开口142。其中,第三开口141为电子膨胀阀140的输入口,第四开口142为电子膨胀阀140的输出口。第三开口141与流出口112或制冷管132远离第二开口122的一端连通。
当第三开口141与流出口112连通时,压缩机110流出的高温高压的冷媒可直接经第三开口141流入电子膨胀阀140内进行节流降压,以得到高温低压的冷媒,并经第四开口142流出;
当第三开口141与制冷管132远离第二开口122的一端连通时,经回热器130进一步冷却得到的高压低温的冷媒经第三开口141流至电子膨胀阀140内进行节流降压,以得到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并经第四开口142流出。
蒸发器150包括换热管151。换热管151的两端开口分别为第五开口1511及第六开口1512。其中,第五开口1511为换热管151的输入口,第六开口1512的换热管151的输出口。经电子膨胀阀140进行节流降压后得到的低压液态冷媒,经第五开口1511流入换热管151内,并与换热管151实现热量交换,实现制冷或者化霜的功能。
回气管131的两端分别与第六开口1512及进入口111连通。由此,换热管151中流出的气态冷媒经回气管131流至压缩机110内,实现冷媒在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100内的循环使用。
压缩机110的流出口112与气冷器120中冷媒通道的第一开口121连通,气冷器120中冷媒通道的第二开口122与回热器130中制冷管132的一端连通,回热器130中制冷管132的另一端与电子膨胀阀140的第三开口141连通,电子膨胀阀140的第四开口142与换热管151的第五开口1511连通,换热管151的第六开口1512与回气管131的一端连通,回气管131的另一端与压缩机110的进入口111连通,以形成一个制冷回路;
压缩机110的流出口112与电子膨胀阀140的第三开口141连通,电子膨胀阀140的第四开口142与换热管151的第五开口1511连通,换热管151的第六开口1512与回气管131的一端连通,回气管131的另一端与压缩机110的进入口111连通,以形成一个化霜回路。
当需要进行制冷时,需先切断流出口112与第三开口141的连通通路,并连通流出口112与第一开口121,以实现化霜回路向制冷回路的切换;此时压缩机110内流出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依次流经气冷器120的冷媒通道及回热器130的制冷管132,并对高温高压的冷媒进行两次冷却,以得到低温高压的液态冷媒;该低温高压的液态冷媒流至电子膨胀阀140内进行节流降压,以得到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该低温低压的冷媒经第五开口1511流至换热管151中,并在换热管151中吸收周围空气中的热量使液态冷媒气化,从而实现制冷功能,此时可得到高温低压的气态冷媒;该低温气态冷媒流至回热器130的回气管131中,并带走制冷管132中的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的部分热量,之后再回流至压缩机110的进入口111,从而可完成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100在制冷工作模式下的运行。
当需要对换热管151表面的霜层进行化霜时,需先连通流出口112与第三开口141的连通通路,并切断流出口112与第一开口121,以实现制冷回路向化霜回路的切换;此时压缩机110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直接流至电子膨胀阀140内进行节流降压,以得到高温低压的液态冷媒;该高温低压的液态冷媒流至换热管151内并释放热量,以将换热管151表面的霜层熔化,从而实现化霜功能,此时可得到高温低压的气态冷媒;该低温气态冷媒流至回热器130的回气管131中并经回气管131回流至压缩机110的进入口111,从而可完成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100在化霜工作模式下的运行。
与现有技术中,压缩机110流出的冷媒需要经过回热器130冷却后再依次流经电子膨胀阀140及换热管151进行化霜的方式相比,由于压缩机110流出的高温高压冷媒直接依次流经电子膨胀阀140及蒸发器150的换热管151,缩短了压缩机110到蒸发器150之间的路径长度,减小了压缩机110流出的高温冷媒在向蒸发器150流动过程中的热量损失,提高了化霜效率;进一步的,电子膨胀阀140可对压缩机110流出的高温高压冷媒进行节流降压,可减小高温冷媒进入换热管151的压力冲击,使得压缩机110流出的冷媒全部流入换热管151中进行化霜,提高了换热管151中冷媒的流量,进一步提高了化霜效率。因此,上述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100具有较高的化霜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100还包括第一电磁阀161及第二电磁阀162。电磁阀安装于流出口112与第一开口121之间的连通路径上。第二电磁阀162安装于进入口111与第三开口141之间的连通路径上。
其中,第一电磁阀161的打开或关闭,可实控制压缩机110与气冷器120之间的连通或切断;第二电磁阀162的打开或关闭,可实现压缩机110与电子膨胀阀140之间的连通或切断。当需要由制冷回路向化霜回路切换时,需要打开第二电磁阀162,同时关闭第一电磁阀161;当需要由化霜回路向制冷回路切换时,需要打开第一电磁阀161,同时关闭第二电磁阀162。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第一电磁阀161及第二电磁阀162可同时关闭,也可只打开第一电磁阀161或第二电磁阀162。由此,第一电磁阀161及第二电磁阀162的设置,使得制冷回路与化霜回路之间的切换更为方便。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冷却通道的两端开口为进液口123及出液口124。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100还包括具有进水口171、第一出水口172及第二出水口173的蓄热水箱170。出液口124与进水口171连通。第一出水口172用于蓄热水箱170的排水。进液口123均用于与第二出水口173及外界水源连通。由此,蓄热水箱170与冷却通道相互连通,以形成一个冷却液的流通回路,可实现冷却液的循环使用。
在制冷工作模式下,外界的水源经进液口123向冷却通道内输入冷却液(例如冷却水等),并经出液口124流出至蓄热水箱170内,而蓄热水箱170内的冷却液部分经第一出水口172可回流至进液口123,以实现冷却液在冷却通道内的流动,此时流通的冷却液可带走冷媒通道内冷媒的部分热量,实现对压缩机110输出的高温高压冷媒的冷却作用。由此,外界的水源及蓄热水箱170可同时向进液口123输入冷却液。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100还包括水泵180及水电磁阀190。水泵180及水电磁阀190均设置于出液口123与第一出水口172之间的连通路径上。水泵180可为流入进液口123之前的冷却液加压,以提高冷却液的流动速度,从而提高气冷器120的冷却效果。
当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100处于制冷工作模式时,水电磁阀190打开,以连通外界水源和/或蓄热水箱170的第一出水口172,实现向冷却通道内输入冷却液的功能;当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100处于化霜工作模式或者停机状态时,水电磁阀190关闭,以向停止向冷却通道内输入冷却液,以实现节能降耗的功能。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100还包括温度传感器201及流量平衡阀202。温度传感器201设置于进水口171与出液口124之间的连通路径上。温度传感器201用于获取出液口124冷却液的温度信号并将温度信号转换为呈正相关的温度电信号。流量平衡阀202设置于进液口123与第一出水口172之间的连通路径上,并与温度传感器201电连接。流量平衡阀202根据温度电信号得升高或降低控制的阀口开度,并使流量平衡阀202的阀口开度与温度电信号呈正相关的关系。其中,阀口的开度是指流量平衡阀202阀口的开启程度。
由此,当温度传感器201感应到出液口124冷却液的温度升高时,流量平衡阀202的阀口开启程度增大,以增加流入进液口123的冷媒流量,从而实现对出液口124冷却液的温度的控制;当温度传感器201感应到出液口124冷却液的温度降低时,流量平衡阀202阀口的开启程度减小,以减小流入出液口124的冷却液流量,从而实现控制出液口124冷却液的温度。
因此,温度传感器201及流量平衡阀202的设置,可保证出液口124冷却液的温度较为均衡,以保证对压缩机110流出的冷媒的冷却效果较为稳定,进而保证了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100的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100还包括压力传感器203。压力传感设置于第六开口1512与回气管131的连通路径上,并与电子膨胀阀140电连接。压力传感器203用于获取第六开口1512处冷媒的压力信号并将压力信号转换为压力电信号。电子膨胀阀140根据压力电信号的升高或降低控制阀口开度,并使电子膨胀阀140的阀口开度与压力电信号呈反相关的关系。
当压力传感器203感应到第六开口1512处冷媒的压力增大时,电子膨胀阀140阀口的开度减小,以减小进入换热管151的冷媒流量,从而降低换热管151内冷媒的压力;当压力传感器203感应到第六开口1512处冷媒的压力减小时,电子膨胀阀140阀口的开度增大,以增大进入换热管151的冷媒流量,从而提高换热管151内冷媒的压力。因此,压力传感器203与电子膨胀阀140相互配合,以保证进入换热管151的冷媒压力的稳定(例如设定压力为38bar),从而保证了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100运行的稳定性。
另外,当压力传感器203感应到第六开口1512处冷媒的压力大于预设压力值(例如预设压力值为45bar),且温度高于预设温度值(例如,预设温度值为10℃)时,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100退出化霜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100还包括气液分离器204。气液分离器204具有第七开口2041及第八开口2042。第七开口2041与第六开口1512连通。第八开口2042与回气管131远离压缩机110的一端连通。其中,第七开口2041为气液分离器204的输入口,第八开口2042为气液分离器204的输出口。当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100包括压力传感器203时,压力传感器203位于第六开口1512第七开口2041之间。
气液分离器204主要用于将蒸发器150中流出的气液混合的冷媒进行气液分离,以避免液态冷媒进入压缩机110发生大量液击的情况,保证了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100的运行性能,提高了可靠性。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气液分离器204还具有回油口2043。回油口2043与回气管131远离压缩机110的一端可连通。由此,当回油口2043与回气管131远离压缩机110的一端连通时,蒸发器150中进入气液分离器204的润滑油经回油口2043及回气管131流至压缩机110内,以对压缩机110进行润焕,从而可提高压缩机110的润滑效果。
更进一步的,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100还包括回油电磁阀205。回油电磁阀205设置于回油口2043与回气管131远离压缩机110一端的连通路径上。由此,通过控制回油电磁阀205的开启或关闭,控制回油口2043与回气管131之间的连通或切断。当气液分离器204中沉积了很多润滑油时,可打开回油电磁阀205,以将这些润滑油输送至压缩机110,并对压缩机110进行润滑。
上述空调及其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100,压缩机110、电子膨胀阀140、蒸发器150的换热管151、回热器130的回气管131依次串联,可形成化霜回路;压缩机110、气冷器120、回热器130的制冷管132、电子膨胀阀140、蒸发器150的换热管151、回热器130的回气管131依次串联,可形成制冷回路。与现有技术中,压缩机110流出的冷媒需要经过回热器130冷却后再依次流经电子膨胀阀140及换热管151进行化霜的方式相比,由于压缩机110流出的高温高压冷媒直接依次流经电子膨胀阀140及蒸发器150的换热管151,缩短了压缩机110到蒸发器150之间的路径长度,减小了压缩机110流出的高温冷媒在向蒸发器150流动过程中的热量损失,提高了化霜效率;进一步的,电子膨胀阀140可对压缩机110流出的高温高压冷媒进行节流降压,可减小高温冷媒进入换热管151的压力冲击,换热管151内部压力可控,不存在超高压风险(例如爆管),同时使得压缩机110流出的冷媒全部流入换热管151中进行化霜,进一步提高了化霜效率。因此,上述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100及空调具有较高的化霜效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具有进入口及流出口;
气冷器,包括冷媒通道及与所述冷媒通道相互传热的冷却通道,所述冷媒通道的两端开口分别为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流出口可连通;
回热器,包括回气管及与所述回气管相互传热的制冷管,所述制冷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
电子膨胀阀,具有第三开口及第四开口,且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流出口或所述制冷管远离所述第二开口的一端连通;及
蒸发器,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开口分别为第五开口及第六开口,所述第五开口与所述第四开口连通,所述回气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六开口及所述进入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电磁阀及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安装于所述流出口与所述第一开口之间的连通路径上,所述第二电磁阀安装于所述流出口与所述第三开口之间的连通路径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通道的两端开口分别为进液口及出液口,所述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还包括具有进水口、第一出水口及第二出水口的蓄热水箱,所述出液口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口连通,和/或所述进液口用于与外界水源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口与所述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二出水口用于排出所述蓄热水箱内温度较高的冷却液。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泵及水电磁阀,所述水泵及所述水电磁阀均设置于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口之间的连通路径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及流量平衡阀,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出液口与所述进水口之间的连通路径上所述流量平衡阀设置于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第一出水口之间的连通路径上,并与所述温度传感器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六开口与所述回气管的连通路径上,并与所述电子膨胀阀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具有第七开口及第八开口,所述第六开口与所述第七开口连通,所述第八开口与所述回气管远离所述压缩机的一端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器上还形成有回油口,所述回油口与所述回气管远离所述压缩机的一端可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回油电磁阀,所述回油电磁阀设置于所述回油口与所述回气管远离所述压缩机一端的连通路径上。
10.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
CN201922287954.6U 2019-12-18 2019-12-18 空调及其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 Active CN2118232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87954.6U CN211823244U (zh) 2019-12-18 2019-12-18 空调及其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287954.6U CN211823244U (zh) 2019-12-18 2019-12-18 空调及其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823244U true CN211823244U (zh) 2020-10-30

Family

ID=731405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287954.6U Active CN211823244U (zh) 2019-12-18 2019-12-18 空调及其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82324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93535A (zh) * 2020-12-07 2022-06-07 浙江盾安冷链系统有限公司 多温区制冷与制热集成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93535A (zh) * 2020-12-07 2022-06-07 浙江盾安冷链系统有限公司 多温区制冷与制热集成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660234C2 (ru) Холодильный аппарат
US7331196B2 (en) Refrigerating apparatus and refrigerator
CN109099610B (zh) 补气增焓的制冷系统、空调器及空调器控制方法
CN1321299C (zh) 制冷装置
CN103363717A (zh) 一种制冷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16470188A (zh) 一种应用于储能电池的制冷加热控温装置及控温方法
CN211823244U (zh) 空调及其跨临界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系统
KR100712196B1 (ko) 히트펌프 시스템 및 실외기 제상 방법
CN100507398C (zh) 冷冻装置
CN113701381A (zh) 带低压旁通阀的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空调系统
CN110849019A (zh) 一种热泵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9163469B (zh)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3390139B (zh) 一种二氧化碳热泵系统
CN211575589U (zh) 一种热泵式空调系统
CN213237802U (zh) 冷水机组和空调设备
CN112747359A (zh) 空调系统外机及空调系统
CN211233433U (zh) 双补气热泵系统
CN112880244A (zh) 一种带自由冷却两相流空调系统
CN210154123U (zh) 空调系统
CN110411066B (zh) 冷水机组油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1854202B (zh) 一种冷柜设备、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1251805B (zh) 车辆、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JPH0726775B2 (ja) 二元冷凍機
CN217031657U (zh) 空调机组
CN103743148B (zh) 具有回热器的毛细管节流热泵型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