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86327U - 成像镜头、摄像头模组以及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镜头、摄像头模组以及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786327U
CN211786327U CN202020487533.8U CN202020487533U CN211786327U CN 211786327 U CN211786327 U CN 211786327U CN 202020487533 U CN202020487533 U CN 202020487533U CN 211786327 U CN211786327 U CN 2117863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axis
imaging lens
imaging
alo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8753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妮妮
刘彬彬
李明
邹海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Film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Film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OFilm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48753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7863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7863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7863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成像镜头、摄像头模组以及摄像装置。成像镜头包括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具有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的第六透镜,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成像镜头满足关系式:(MIN4*MAX6)/(MAX4*MIN6)≤2。本申请的成像镜头具有大广角、高分辨率、轻薄化的优点。同时,若满足上述关系式的设置,可平衡成像镜头的广角特性与像散,同时具备较高的注塑成型良率。

Description

成像镜头、摄像头模组以及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成像镜头、摄像头模组以及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薄型轻巧化趋势,也让成像镜头的轻薄化需求愈来愈高。目前,四片或五片式的成像镜头虽然可以满足轻薄化要求,但四片或五片式的成像镜头在屈折力分配、像差像散矫正、敏感度分配等方面具有局限性,无法进一步满足更高规格的成像要求。为此,可以通过增加成像镜头的透镜数目来提高分辨率,然而,这样不利于成像镜头的轻薄化。因此,亟需设计一种能满足高规格的成像要求的轻薄化的成像镜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成像镜头、摄像头模组以及摄像装置,旨在设计一种能满足高规格的成像要求的轻薄化成像镜头。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成像镜头,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具有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的第六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所述成像镜头满足关系式:(MIN4*MAX6)/(MAX4*MIN6)≤2;其中,MIN4为所述第四透镜于最薄处的厚度,MAX4为所述第四透镜于最厚处的厚度,MIN6为所述第六透镜于最薄处的厚度,MAX6为所述第六透镜于最厚处的厚度。
本申请通过对六片式透镜组的紧凑的空间排布,实现了成像镜头的轻薄化,并通过合理分配六个光学透镜的光焦度,平衡了整个成像镜头的像差,降低了透镜组的敏感度,使得成像镜头具有大广角和高分辨率的优点。同时,若满足上述关系式的设置,能够提高第四透镜和第六透镜的注塑成型良率,从而可进行批量生产加工,满足了当前市场需求,还能平衡成像镜头的广角特性与像散。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成像镜头还包括光阑,所述光阑设置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上。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进光量,提升成像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0.82≤(MIN4*MAX6)/(MAX4*MIN6)≤1.47。这样第四透镜和第六透镜的注塑成型良率较高,还能较好地平衡成像镜头的广角特性与像散。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成像镜头满足关系式:(SAG41+SAG42)/(SAG51+SAG52)≤2;其中,SAG41为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与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沿光轴方向的距离,SAG42为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与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沿光轴方向的距离,SAG51为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与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沿光轴方向的距离,SAG52为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与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沿光轴方向的距离。若满足上述关系式的设置,有利于降低透镜的成型产生的公差与镜筒成型产生的公差在组立搭配时对成像镜头成像质量的影响,并平衡广角特性与畸变。
在一个实施例中,0.6≤(SAG41+SAG42)/(SAG51+SAG52)≤1.56。这样透镜的成型产生的公差与镜筒成型产生的公差在组立搭配时对成像镜头成像质量的影响较小,还能较好地平衡成像镜头的广角特性与畸变。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成像镜头满足关系式:∑ETA/TTL≤0.5;其中,∑ETA为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的最大有效径处沿光轴方向的空气间隔之和,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若满足上述关系式的设置,则能使成像镜头的结构变得紧凑,有利于实现成像镜头的小型化。
在一个实施例中,0.22≤∑ETA/TTL≤0.30。这样能较好地平衡成像镜头的广角特性与结构的紧凑性,进而能较好地实现成像镜头的小型化。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成像镜头满足关系式:2mm/deg≤100*∑CT/FOV≤5mm/deg;其中,∑CT为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于光轴处的厚度之和,FOV为所述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若满足上述关系式的设置,则能平衡成像镜头的视场角与透镜的厚度,使得成像镜头兼具大广角和小型化的优点。
在一个实施例中,2.93mm/deg≤100*∑CT/FOV≤4.39mm/deg。这样能较好地平衡成像镜头的视场角与透镜的厚度,进而有利于同时实现成像镜头的大广角和小型化。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成像镜头满足关系式:0≤(CT5+CT6)/CT4≤2;其中,CT4为所述第四透镜于光轴处的厚度,CT5为所述第五透镜于光轴处的厚度,CT6为所述第六透镜于光轴处的厚度。若满足上述关系式的设置,则有利于扩大视场角和平衡像差。
在一个实施例中,0.74≤(CT5+CT6)/CT4≤1.62。这样能较好地扩大视场角和平衡像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成像镜头满足关系式:(ET2+ET3)/(CT2+CT3)≤1.5;其中,ET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最大有效径处的厚度,ET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最大有效径处的厚度,CT2为所述第二透镜于光轴处的厚度,CT3为所述第三透镜于光轴处的厚度。若满足上述关系式的设置,则能合理布局透镜厚度,有利于实现广角化,并让光线平滑过渡,降低透镜组的杂散光产生,并降低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敏感度,利于成型与组装,提高实际生产的场曲良率,降低质量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0.98≤(ET2+ET3)/(CT2+CT3)≤1.11。这样能较好地实现广角化和降低透镜组的杂散光的产生,还有利于降低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敏感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成像镜头满足关系式:1≤TTL/f≤2;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f为所述成像镜头的焦距。若满足上述关系式的设置,则能有效控制焦距与成像镜头的总体长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1.35≤TTL/f≤1.59。这样能较好地控制焦距与成像镜头的总体长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成像镜头满足关系式:1≤TTL/IMGH≤2;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MGH为所述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长度的一半。若满足上述关系式的设置,则有利于减短成像镜头的长度,实现成像镜头的小型化。
在一个实施例中,1.23≤TTL/IMGH≤1.5。这样能较好地实现成像镜头的小型化。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成像镜头满足关系式:0.5≤f45/f≤3;其中,f45为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的组合焦距,f为所述成像镜头的焦距。若满足上述关系式的设置,则能合理分配光焦度,有利于平衡在不同孔径位置的轴外光线的球差。
在一个实施例中,1.09≤f45/f≤2.75。这样能较好地平衡在不同孔径位置的轴外光线的球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成像镜头满足关系式:0.5≤f4/f≤1.5;其中,f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焦距,f为所述成像镜头的焦距。若满足上述关系式的设置,则能合理分配光焦度,有利于扩大成像镜头的视场角,减短成像镜头的长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0.61≤f4/f≤1.15。这样能较好地扩大成像镜头的视场角和减短成像镜头的长度。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摄像头模组,包括第一方面各种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和感光元件,所述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成像镜头的像侧。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摄像装置,包括第二方面各种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头模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a至图2c分别为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球色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a至图4c分别为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球色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a至图6c分别为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球色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8a至图8c分别为第四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球色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0a至图10c分别为第五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球色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提供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2a至图12c分别为第六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球色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提供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4a至图14c分别为第七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球色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提供的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6a至图16c分别为第八实施例中成像镜头的球色差图、像散图和畸变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随着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薄型轻巧化趋势,也让成像镜头的轻薄化需求愈来愈高。目前,四片或五片式的成像镜头虽然可以满足轻薄化要求,但四片或五片式的成像镜头在屈折力分配、像差像散矫正、敏感度分配等方面具有局限性,无法进一步满足更高规格的成像要求。为此,可以通过增加成像镜头的透镜数目来提高分辨率,然而,这样不利于成像镜头的轻薄化。因此,亟需设计一种能满足高规格的成像要求的轻薄化的成像镜头。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成像镜头,如图1所示,该成像镜头10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及具有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
第一透镜L1具有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且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L2具有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第三透镜L3具有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第四透镜L4具有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且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L5具有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第六透镜L6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且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2于光轴处为凹面。
并且,第四透镜L4于最薄处的厚度为MIN4,第四透镜L4于最厚处的厚度为MAX4,第六透镜L6于最薄处的厚度为MIN6,第六透镜L6于最厚处的厚度为MAX6,在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满足关系式:(MIN4*MAX6)/(MAX4*MIN6)≤2,例如,MIN4、MAX4、MIN6、MAX6的单位均为mm,(MIN4*MAX6)/(MAX4*MIN6)可以为1.190、0.983、1.203、1.183、1.471、1.251、1.369、0.815等。若满足上述关系式的设置,则能够提高第四透镜L4和第六透镜L6的注塑成型良率,还能平衡成像镜头10的广角特性与像散;若超出上述关系式的上限或下限,则会导致第四透镜L4和第六透镜L6的厚薄比过大或者过小,进而造成第四透镜L4和第六透镜L6难以成型生产或者成型不良,也不利于平衡成像镜头10的广角特性与像散。进一步,在0.82≤(MIN4*MAX6)/(MAX4*MIN6)≤1.47时,第四透镜L4和第六透镜L6的注塑成型良率较高,还能较好地平衡成像镜头10的广角特性与像散。
另外,根据实际需求可以在成像镜头10中设置光阑STO和/或红外滤光片L7。其中,光阑STO可以是孔径光阑或视场光阑,光阑STO可以设置第一透镜L1和被摄物体之间,或者在任意一个透镜的表面上,或者设置在任意两个透镜之间,或者设置在第六透镜L6与红外滤光片L7之间。如图1所示,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光阑STO设置在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上,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进光量,提升成像效果。而红外滤光片L7用于透过可见光波段,截止红外光波段,避免非工作波段光波的干扰而产生伪色或波纹的现象,同时可以提高有效分辨率和色彩还原性。
本申请通过对六片式透镜组的紧凑的空间排布,实现了成像镜头10的轻薄化,并通过合理分配六个光学透镜的光焦度,平衡了整个成像镜头10的像差,降低了透镜组的敏感度,使得成像镜头10具有大广角和高分辨率的优点。同时,若满足(MIN4*MAX6)/(MAX4*MIN6)≤2此关系式的设置,能够提高第四透镜L4和第六透镜L6的注塑成型良率,从而可进行批量生产加工,满足了当前市场需求,还能平衡成像镜头10的广角特性与像散。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与光轴的交点至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的有效半径顶点沿光轴方向的距离为SAG41,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与光轴的交点至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的有效半径顶点沿光轴方向的距离为SAG42,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与光轴的交点至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的有效半径顶点沿光轴方向的距离为SAG51,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0与光轴的交点至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S10的有效半径顶点沿光轴方向的距离为SAG52,在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满足关系式:(SAG41+SAG42)/(SAG51+SAG52)≤2,例如,SAG41、SAG42、SAG51、SAG52的单位均为mm,(SAG41+SAG42)/(SAG51+SAG52)可以为0.984、0.601、0.802、0.995、0.816、0.901、0.717、1.556等。若满足上述关系式的设置,有利于降低透镜(即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的成型产生的公差与镜筒成型产生的公差在组立搭配时对成像镜头10成像质量的影响,并平衡广角特性与畸变;若超出上述关系式的上限或下限,则透镜的成型产生的公差与镜筒成型产生的公差在组立搭配时对成像镜头成像质量的影响会较大,也不利于平衡成像镜头10的广角特性与畸变。进一步,在0.6≤(SAG41+SAG42)/(SAG51+SAG52)≤1.56时,透镜的成型产生的公差与镜筒成型产生的公差在组立搭配时对成像镜头10成像质量的影响较小,还能较好地平衡成像镜头10的广角特性与畸变。
第一透镜L1至第六透镜L6的最大有效径处沿光轴方向的空气间隔之和为∑ETA,即∑ETA=ETA12+ETA23+ETA34+ETA45+ETA56,ETA12为第一透镜L1与第二透镜L2的最大有效径处沿光轴方向的空气间隔,ETA23为第二透镜L2与第三透镜L3的最大有效径处沿光轴方向的空气间隔,ETA34为第三透镜L3与第四透镜L4的最大有效径处沿光轴方向的空气间隔,ETA45为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的最大有效径处沿光轴方向的空气间隔,ETA56为第五透镜L5与第六透镜L6的最大有效径处沿光轴方向的空气间隔,TTL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镜头10的成像面S15于光轴上的距离,在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满足关系式:∑ETA/TTL≤0.5,,例如,∑ETA和TTL的单位均为mm,∑ETA/TTL可以为0.232、0.225、0.275、0.274、0.231、0.241、0.235、0.296等。若满足上述关系式的设置,则能使成像镜头10的结构变得紧凑,有利于实现成像镜头10的小型化;若超出上述关系式的上限或下限,则不利于成像镜头10的小型化。进一步,在0.22≤∑ETA/TTL≤0.30时,则能较好地平衡成像镜头10的广角特性与结构的紧凑性,进而能较好地实现成像镜头10的小型化。
第一透镜L1至第六透镜L6于光轴处的厚度之和为∑CT,成像镜头10的最大视场角为FOV,在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满足关系式:2mm/deg≤100*∑CT/FOV≤5mm/deg,例如,100*∑CT/FOV的数值可以为3.519、2.934、3.381、3.776、4.392、3.501、3.586、2.980等。若满足上述关系式的设置,则能平衡成像镜头10的视场角与透镜的厚度,使得成像镜头10兼具大广角和小型化的优点;若超出上述关系式的上限或下限,则不能平衡成像镜头10的视场角与透镜的厚度,从而无法让成像镜头10兼具大广角和小型化的优点。进一步,在2.93mm/deg≤100*∑CT/FOV≤4.39mm/deg时,则能较好地平衡成像镜头10的视场角与透镜的厚度,进而有利于同时实现成像镜头10的大广角和小型化。
第四透镜L4于光轴处的厚度为CT4,第五透镜L5于光轴处的厚度为CT5,第六透镜L6于光轴处的厚度为CT6,在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满足关系式:0≤(CT5+CT6)/CT4≤2,例如,CT4、CT5、CT6的单位均为mm,(CT5+CT6)/CT4可以为1.122、1.257、1.130、1.074、1.624、1.111、1.204、0.736等。若满足上述关系式的设置,则有利于扩大视场角和平衡像差;若超出上述关系式的上限,则不利于扩大视场角和平衡像差。进一步,在0.74≤(CT5+CT6)/CT4≤1.62时,则能较好地扩大视场角和平衡像差。
第二透镜L2的最大有效径处的厚度为ET2,第三透镜L3的最大有效径处的厚度为ET3,第二透镜L2于光轴处的厚度为CT2,第三透镜L3于光轴处的厚度为CT3,在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满足关系式:(ET2+ET3)/(CT2+CT3)≤1.5,例如,ET2、ET3、CT2、CT3的单位均为mm,(ET2+ET3)/(CT2+CT3)可以为1.034、1.094、1.047、1.106、1.025、1.092、1.067、0.980等。若满足上述关系式的设置,则能合理布局透镜厚度,有利于实现广角化,并让光线平滑过渡,降低透镜组的杂散光产生,并降低第二透镜L2和第三透镜L3的敏感度,利于成型与组装,提高实际生产的场曲良率,降低质量成本;若超出上述关系式的上限或下限,则不利于实现广角化和降低杂散光的产生,也无法降低第二透镜L2和第三透镜L3的敏感度。进一步,在0.98≤(ET2+ET3)/(CT2+CT3)≤1.11时,则能较好地实现广角化和降低透镜组的杂散光的产生,还有利于降低第二透镜L2和第三透镜L3的敏感度。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镜头10的成像面S15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成像镜头10的焦距为f,在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满足关系式:1≤TTL/f≤2,例如,TTL、f的单位均为mm,TTL/f可以为1.350、1.404、1.425、1.419、1.367、1.356、1.357、1.591等。若满足上述关系式的设置,则能有效控制焦距与成像镜头10的总体长度;若超出上述关系式的上限或下限,则不利于控制焦距与成像镜头10的总体长度。进一步,TTL/f的优选范围为1.35≤TTL/f≤1.59。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镜头10的成像面S15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成像镜头10的成像面S15上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长度的一半为IMGH,在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满足关系式:1≤TTL/IMGH≤2,例如,TTL、IMGH的单位均为mm,TTL/IMGH可以为1.378、1.225、1.358、1.448、1.500、1.323、1.398、1.265等。若满足上述关系式的设置,则有利于减短成像镜头10的长度,实现成像镜头10的小型化;若超出上述关系式的上限或下限,则不利于减短成像镜头10的长度,无法实现成像镜头10的小型化。进一步,在1.23≤TTL/IMGH≤1.5时,则能较好地实现成像镜头10的小型化。
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的组合焦距为f45,成像镜头10的焦距为f,在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满足关系式:0.5≤f45/f≤3,例如,f45、f的单位均为mm,f45/f可以为1.355、1.631、1.344、1.236、1.204、1.665、1.086、2.743等。若满足上述关系式的设置,则能合理分配光焦度,有利于平衡在不同孔径位置的轴外光线的球差;若超出上述关系式的上限或下限,则不利于平衡在不同孔径位置的轴外光线的球差。进一步,在1.09≤f45/f≤2.75时,则能较好地平衡在不同孔径位置的轴外光线的球差。
第四透镜L4的焦距为f4,成像镜头10的焦距为f,在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满足关系式:0.5≤f4/f≤1.5,例如,f4、f的单位均为mm,f4/f可以为0.852、1.035、1.064、0.777、0.758、0.850、1.153、0.608等。若满足上述关系式的设置,则能合理分配光焦度,有利于扩大成像镜头10的视场角,减短成像镜头10的长度;若超出上述关系式的上限或下限,则不利于扩大成像镜头10的视场角和减短成像镜头10的长度。进一步,在0.61≤f4/f≤1.15时,则能较好地扩大成像镜头10的视场角和减短成像镜头10的长度。
下面以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成像镜头10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第一实施例
如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从物侧至像侧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红外滤光片L7。另外,图2a至图2c分别为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的球色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其中,参考波长为555nm。
其中,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1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3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9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0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第六透镜L6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11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2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在第一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的焦距f=4.08mm,成像镜头10的光圈数FNO=2.30,成像镜头10的最大视场角FOV=87.22deg。且成像镜头10还满足以下条件:(MIN4*MAX6)/(MAX4*MIN6)=1.190;(SAG41+SAG42)/(SAG51+SAG52)=0.984;∑ETA/TTL=0.232;100*∑CT/FOV=3.519mm/deg;(CT5+CT6)/CT4=1.122;(ET2+ET3)/(CT2+CT3)=1.034;TTL/f=1.350;
TTL/IMGH=1.378;f45/f=1.355;f4/f=0.852。
另外,成像镜头10的各参数由表1和表2给出。由物面至成像面S15的各元件依次按照表1从上至下的各元件的顺序排列。面序号2和3分别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即同一透镜中,面序号较小的为物侧面,面序号较大的为像侧面。表1中的Y半径为相应面序号的物侧面或像侧面的曲率半径。光阑STO于“厚度”参数列中的数值为光阑STO至后一透镜的物侧面的顶点(顶点指透镜与光轴的交点)于光轴上的距离,默认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到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2的方向为光轴的正方向。第一透镜L1的“厚度”参数列中的第一个数值为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第二个数值为该透镜的像侧面至光阑STO、红外滤光片L7或后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红外滤光片L7于“厚度”参数中较大的面序号所对应的数值为红外滤光片L7的像侧面S17至成像面S15的距离。第一透镜L1至第六透镜L6中至少一个表面可以采用非球面,透镜中的非球面面型由以下公式(1)限定:
Figure BDA0002438506250000111
其中,x为非球面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非球面顶点的距离矢高;c为非球面的近轴曲率,c=1/R(即近轴曲率c为表1中曲率半径R的倒数);k为圆锥系数;Ai是非球面的第i阶系数。下表2给出了表1中各透镜的非球面表面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和A20。
成像镜头10满足下面表格的条件:
表1
Figure BDA0002438506250000112
表2
Figure BDA0002438506250000121
第二实施例
如图3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从物侧至像侧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红外滤光片L7。另外,图4a至图4c分别为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的球色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其中,参考波长为555nm。
其中,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1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3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9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0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六透镜L6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11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2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在第二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的焦距f=3.48mm,成像镜头10的光圈数FNO=2.32,成像镜头10的最大视场角FOV=96.22deg。且成像镜头10还满足以下条件:(MIN4*MAX6)/(MAX4*MIN6)=0.983;(SAG41+SAG42)/
(SAG51+SAG52)0.601;∑ETA/TTL=0.225;100*∑CT/FOV=2.934mm/deg;(CT5+CT6)/CT4=1.257;(ET2+ET3)/(CT2+CT3)=1.094;TTL/f=1.404;
TTL/IMGH=1.225;f45/f=1.631;f4/f=1.035。
另外,成像镜头10的各参数由表3和表4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此处不加以赘述。
成像镜头10满足下面表格的条件:
表3
Figure BDA0002438506250000131
表4
Figure BDA0002438506250000141
第三实施例
如图5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从物侧至像侧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红外滤光片L7。另外,图6a至图6c分别为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的球色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其中,参考波长为555nm。
其中,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1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3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9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0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六透镜L6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11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2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在第三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的焦距f=3.81mm,成像镜头10的光圈数FNO=2.30,成像镜头10的最大视场角FOV=91.2deg。且成像镜头10还满足以下条件:(MIN4*MAX6)/(MAX4*MIN6)=1.203;(SAG41+SAG42)/(SAG51+SAG52)=0.802;∑ETA/TTL=0.275;100*∑CT/FOV=3.381mm/deg;(CT5+CT6)/CT4=1.130;(ET2+ET3)/(CT2+CT3)=1.047;TTL/f=1.425;TTL/IMGH=1.358;f45/f=1.344;f4/f=1.064。
另外,成像镜头10的各参数由表5和表6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此处不加以赘述。
成像镜头10满足下面表格的条件:
表5
Figure BDA0002438506250000151
表6
Figure BDA0002438506250000161
第四实施例
如图7所示的第四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从物侧至像侧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红外滤光片L7。另外,图8a至图8c分别为第四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的球色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其中,参考波长为555nm。
其中,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1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3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9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0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六透镜L6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11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2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在第四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的焦距f=4.0mm,成像镜头10的光圈数FNO=2.45,成像镜头10的最大视场角FOV=87.06deg。且成像镜头10还满足以下条件:(MIN4*MAX6)/(MAX4*MIN6)=1.183;(SAG41+SAG42)/(SAG51+SAG52)=0.995;∑ETA/TTL=0.274;100*∑CT/FOV=3.776mm/deg;(CT5+CT6)/CT4=1.074;(ET2+ET3)/(CT2+CT3)=1.106;TTL/f=1.419;TTL/IMGH=1.448;f45/f=1.236;f4/f=0.777。
另外,成像镜头10的各参数由表7和表8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此处不加以赘述。
成像镜头10满足下面表格的条件:
表7
Figure BDA0002438506250000171
表8
Figure BDA0002438506250000181
第五实施例
如图9所示的第五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从物侧至像侧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红外滤光片L7。另外,图10a至图10c分别为第五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的球色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其中,参考波长为555nm。
其中,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1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3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9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0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六透镜L6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11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2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在第五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的焦距f=4.39mm,成像镜头10的光圈数FNO=2.42,成像镜头10的最大视场角FOV=82.85deg。且成像镜头10还满足以下条件:(MIN4*MAX6)/(MAX4*MIN6)=1.471;(SAG41+SAG42)/(SAG51+SAG52)=0.816;∑ETA/TTL=0.231;100*∑CT/FOV=4.392mm/deg;(CT5+CT6)/CT4=1.624;(ET2+ET3)/(CT2+CT3)=1.025;TTL/f=1.367;TTL/IMGH=1.500;f45/f=1.204;f4/f=0.758。
另外,成像镜头10的各参数由表9和表10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此处不加以赘述。
成像镜头10满足下面表格的条件:
表9
Figure BDA0002438506250000191
表10
Figure BDA0002438506250000201
第六实施例
如图11所示的第六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从物侧至像侧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红外滤光片L7。另外,图12a至图12c分别为第六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的球色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其中,参考波长为555nm。
其中,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1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3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9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0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第六透镜L6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11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12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在第六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的焦距f=3.90mm,成像镜头10的光圈数FNO=2.15,成像镜头10的最大视场角FOV=89.80deg。且成像镜头10还满足以下条件:(MIN4*MAX6)/(MAX4*MIN6)=1.251;(SAG41+SAG42)/(SAG51+SAG52)=0.901;∑ETA/TTL=0.241;100*∑CT/FOV=3.501mm/deg;(CT5+CT6)/CT4=1.111;(ET2+ET3)/(CT2+CT3)=1.092;TTL/f=1.356;TTL/IMGH=1.323;f45/f=1.665;f4/f=0.850。
另外,成像镜头10的各参数由表11和表12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此处不加以赘述。
成像镜头10满足下面表格的条件:
表11
Figure BDA0002438506250000211
表12
Figure BDA0002438506250000221
第七实施例
如图13所示的第七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从物侧至像侧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红外滤光片L7。另外,图14a至图14c分别为第六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的球色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其中,参考波长为555nm。
其中,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1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3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9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0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六透镜L6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11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2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在第七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的焦距f=4.12mm,成像镜头10的光圈数FNO=2.39,成像镜头10的最大视场角FOV=86.54deg。且成像镜头10还满足以下条件:(MIN4*MAX6)/(MAX4*MIN6)=1.369;(SAG41+SAG42)/(SAG51+SAG52)=0.717;∑ETA/TTL=0.235;100*∑CT/FOV=3.586mm/deg;(CT5+CT6)/CT4=1.204;(ET2+ET3)/(CT2+CT3)=1.067;TTL/f=1.357;TTL/IMGH=1.398;f45/f=1.086;f4/f=1.153。
另外,成像镜头10的各参数由表13和表14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此处不加以赘述。
成像镜头10满足下面表格的条件:
表13
Figure BDA0002438506250000231
表14
Figure BDA0002438506250000241
第八实施例
如图15所示的第八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从物侧至像侧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红外滤光片L7。另外,图16a至图16c分别为第六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的球色差图(mm)、像散图(mm)和畸变图(%),其中,参考波长为555nm。
其中,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1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3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5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6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7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8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9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0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六透镜L6具有正屈折力,且材质为塑料,其物侧面S11于光轴处为凸面,于圆周处为凹面,像侧面S12于光轴处为凹面,于圆周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在第八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0的焦距f=3.18mm,成像镜头10的光圈数FNO=2.32,成像镜头10的最大视场角FOV=101.87deg。且成像镜头10还满足以下条件:(MIN4*MAX6)/(MAX4*MIN6)=0.815;(SAG41+SAG42)/(SAG51+SAG52)=1.556;∑ETA/TTL=0.296;100*∑CT/FOV=2.980mm/deg;(CT5+CT6)/CT4=0.736;(ET2+ET3)/(CT2+CT3)=0.980;TTL/f=1.591;TTL/IMGH=1.265;f45/f=2.743;f4/f=0.608。
另外,成像镜头10的各参数由表15和表16给出,且其中各参数的定义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此处不加以赘述。
成像镜头10满足下面表格的条件:
表15
Figure BDA0002438506250000251
表16
Figure BDA0002438506250000261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摄像头模组,包括如上所述的成像镜头和感光元件,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镜头的像侧。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摄像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摄像头模组。该摄像装置可以为汽车车载镜头、智能电话、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游戏机、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相机、智能手表等。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3)

1.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从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
具有屈折力的第二透镜;
具有屈折力的第三透镜;
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凸面;
具有屈折力的第五透镜;
具有屈折力的第六透镜,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为凹面;
所述成像镜头满足关系式:(MIN4*MAX6)/(MAX4*MIN6)≤2;
其中,MIN4为所述第四透镜于最薄处的厚度,MAX4为所述第四透镜于最厚处的厚度,MIN6为所述第六透镜于最薄处的厚度,MAX6为所述第六透镜于最厚处的厚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镜头还包括光阑,所述光阑设置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镜头满足关系式:
(SAG41+SAG42)/(SAG51+SAG52)≤2;
其中,SAG41为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与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沿光轴方向的距离,SAG42为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与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沿光轴方向的距离,SAG51为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与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沿光轴方向的距离,SAG52为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与光轴的交点至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沿光轴方向的距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镜头满足关系式:
∑ETA/TTL≤0.5;
其中,∑ETA为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的最大有效径处沿光轴方向的空气间隔之和,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镜头满足关系式:
2mm/deg≤100*∑CT/FOV≤5mm/deg;
其中,∑CT为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于光轴处的厚度之和,FOV为所述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镜头满足关系式:
0≤(CT5+CT6)/CT4≤2;
其中,CT4为所述第四透镜于光轴处的厚度,CT5为所述第五透镜于光轴处的厚度,CT6为所述第六透镜于光轴处的厚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镜头满足关系式:
(ET2+ET3)/(CT2+CT3)≤1.5;
其中,ET2为所述第二透镜的最大有效径处的厚度,ET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最大有效径处的厚度,CT2为所述第二透镜于光轴处的厚度,CT3为所述第三透镜于光轴处的厚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镜头满足关系式:
1≤TTL/f≤2;
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f为所述成像镜头的焦距。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镜头满足关系式:
1≤TTL/IMGH≤2;
其中,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MGH为所述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长度的一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镜头满足关系式:0.5≤f45/f≤3;
其中,f45为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的组合焦距,f为所述成像镜头的焦距。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镜头满足关系式:0.5≤f4/f≤1.5;
其中,f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焦距,f为所述成像镜头的焦距。
12.一种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和感光元件,所述感光元件设置于所述成像镜头的像侧。
13.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摄像头模组。
CN202020487533.8U 2020-04-03 2020-04-03 成像镜头、摄像头模组以及摄像装置 Active CN2117863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87533.8U CN211786327U (zh) 2020-04-03 2020-04-03 成像镜头、摄像头模组以及摄像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87533.8U CN211786327U (zh) 2020-04-03 2020-04-03 成像镜头、摄像头模组以及摄像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786327U true CN211786327U (zh) 2020-10-27

Family

ID=729590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87533.8U Active CN211786327U (zh) 2020-04-03 2020-04-03 成像镜头、摄像头模组以及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78632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703665B2 (en) 2020-10-08 2023-07-18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e captur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703665B2 (en) 2020-10-08 2023-07-18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Image captur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12749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0007444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0471164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4137693B (zh) 光学成像镜头
US10976523B2 (en) Optical imaging lens assembly
CN113805310B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US11092782B2 (en) Camera lens assembly
CN211318862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308649B (zh) 光学成像镜头
WO2022061904A1 (zh) 光学系统、摄像头模组及终端设备
CN113900235B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电子设备及载具
CN111474679A (zh) 光学成像透镜组
CN110749976A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211014807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10015278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3741005B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US20190146187A1 (en) Camera lens assembly
CN211698379U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11043778U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210626761U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211786327U (zh) 成像镜头、摄像头模组以及摄像装置
CN111781711A (zh) 摄像镜头组
CN113900226B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326019B (zh)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586621A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30096 No.699 Tianxiang North Avenue,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gxi Jingchao opt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330096 Jiangxi Nanchang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east of six road, south of Tianxiang Avenue.

Patentee before: OFILM TECH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